第一篇:浅析地理环境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浅析地理环境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浅析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首要是从地理环境去分析。从地理角度来讲,一个地区发展经济,首先是看这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即使想发展好经济,没有很好的进行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那么这只是教条主义式的发展经济,所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分析这一度符合发展什么经济,这样才能造福当地的人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来分析广西县域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县域经济;面临的困境
作 者:黄世基
(1)富川瑶族自治县简介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边缘、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处。县境地处都庞岭和萌诸岭余脉的峡槽之间,全县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总人口30.4万,其中瑶族人口14.3万,占总人口的46.7%。富川县城距广州市370公里、桂林市190公里、梧州市210公里,洛湛铁路和207国道过境,交通比较便利。
富川瑶族自治县,古称“山国”,四面环山,境内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自汉朝设县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古村落、古民宅、古石桥、古牌楼、古戏台、古寺庙及古城门、古城堡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其中福溪百柱庙、朝阳汉代古墓群分别被列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的百柱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现存的一座全部采用月梁、穿斗、托峰、扶手榫枋建造而成的大庙宇。朝东镇秀水状元村从唐朝至清朝共诞生过1个状元,26个文武进士,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民族风俗风情旅游重点线路之一。主要旅游景点有秀水状元村、富川明代风雨桥、明代古城、凤溪瑶寨、碧溪湖、福利镇神仙湖和福溪百柱庙。
富川瑶族自治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红黄壤广泛分布。地下矿藏较为丰富,主要有钨、锡、铁、铜、稀土、石材等,极富开采价值。
(2)富川的主要交通干线
富川瑶族自治县,主要是以瑶族为主的居住县,大多以下山瑶(瑶族分支)为主,瑶族主要分布在比较偏僻的地区,如朝东镇、新华乡、油木乡、麦岭镇等,有少部分居住在西岭山(别称是都庞岭南支)上。境内主要交通干线都是沿山丘地势走势的:西北部是县城到朝东的乡级公路,主要是通向桂林市县、湖南省的交通要道;西南部是县城到柳家乡的快速路(介于乡级、省道之间的公路),其主要通向钟山县及平乐县等县的交通要道;东北部是县城到麦岭镇的S203省道(国家投资),主要是通向湖南省南部走向北方的交通要道;东南部是G207国道,是进入富川和通向东北部的湖南江华县的交通要道,也是富川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洛湛铁路横穿富川县的东部地区,是这两年来才建成的运输铁路,洛湛铁路的建成结束了富川没有铁路的历史,也结束了贺州市及广西东北部(桂东北)没有铁路的历史。
(3)富川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富川县的地形大部分属于丘陵地形,小部分属于山地地形和盆地地形。富川有部分地形属于南岭的山地的走势范围,同时富川西部的西岭山横贯南北,地势比较陡,也是富川最主要的山脉,西岭山从地理分支上来说是属于都庞岭的南支,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不是这样,但是却是都庞岭的自然延伸,同时它在富川的山地地形上占到了90%以上。
在富川县的北部,也是以山地和丘陵地形相结合为主,在富川的北部地区可以看到以喀斯特地貌与丘陵地貌相结合的地形,这部分地形主要以黄壤(略带红色)为主,这一地区比较合适发展木材业和水果业及放牧业(比如养黄牛等)。
在富川的东北部的地形,主要是以喀斯特地貌与缓丘地势想结合,局部是小盆地,有的地方比较平坦,土壤以黄壤和黑壤交错分布,这一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玉米等种植业。
在富川的中部地区,主要是富川盆地,在这一地区和富川的东南部是富川的主要粮食产区,占到富川粮食产量的大部分,同时还有富川的碧溪湖(龟石水库),这个水库主要功能是防洪发电,部分功能是养殖业及其调节气候,同时这里也是富川渔业主要产出区。
在富川的西南部,也是山地丘陵相集合,土壤是以黄壤和山地土壤相结合,这地区的南部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在富川的东南部,主要是盆地与平原相结合的地形,地势比较平坦,这一地区是富川粮食最集中的产区,这一地区粮食产量高质量味道也是富川粮食最好的地区,也是富川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在富川,历史上没有什么大洪灾,但是却经常受到地形及气候的影响而经常出现干旱,比如今年的干旱等,都使富川的农业及旅游业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富川的年降水量丰富,但是乱砍乱伐的日益严重使富川经常出现旱灾。
(4)富川的主要产业的形成及其受到的限制
在富川的经济产业中,富川最主要的农业,农业税收历来占到了富川税收及财政大部分,税收有时候还不够富川整个县的财政支出,所以每年都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但是国家取消征收农业税后,富川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也少了很多。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部分工业逐渐向西部转移,富川的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发展起了自己的特色产业。经过我的调查,富川主要形成了这些产业:
A:轻工业。在富川的轻工业中,主要是以药业、包装业等,主要代表是广西富川千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真龙彩印有限责任公司等,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富川交通没有东部地区一些经济强县的交通那么发达,所以富川都没有大型的企业和重工业企业。
B:水果业。富川的水果业,主要是以富川脐橙闻名的,同时,富川脐橙也是主要产出水果,并销售到全国各地和出口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富川脐橙味美的优良品质,主要是得益于这里优良的气候和这里黄壤的淡酸性成份。
C:旅游业。富川是广西六个瑶族自治县之一。县内主要是以瑶族和汉族杂乱分布,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历史上,贺州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文化的交汇处,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富川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富川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瑶族,尤其是在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瑶族支系——土瑶风情独特迷人,有瑶家迎亲,拜堂,耍歌堂,上刀山,土瑶长桌酒,饮酒歌,舂糍粑等。每年农历10月16日是这里有名的盘王节,广大瑶胞载歌载舞,庆丰年,颂盘王,吸引了各地瑶胞数万人参加。另外,还有富阳街元宵节炸龙等民族节日庆典,这都体现了富川的民风民俗、悠久历史和光辉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意识也逐渐萌芽,近年来,来富川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了,当地的旅游部门也开始慢慢扶植一些有旅游发展潜力的特色旅游,比如以民族特色旅游的凤溪瑶寨,以历史文化旅游的秀水状元村和福溪百柱庙,景点还有油木乡的明代风雨桥和富川明代古城。
D:农业。富川的农业是非常悠久的,因为从历史上来说,这里的种植业地处中原、百越、湘楚的交接处,也是这一地区种植业工具交接处,所以,农业虽然不发达,但是却有丰富的种植业经验。
总之,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产业,正是由于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所造成的,而发展这一地区的产业,还必须符合这一地区的气候、地貌、人文历史等,并不是每个人想发展什么就能发展什么。因此,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所受到的限制,还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
(5)结束语
经济总是发展的,地理环境总是在变的,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总是依赖于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分析地理环境对广西富川经济的影响,从个体影响总结经验,再而分析整体的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寻找最佳的经济发展途径,这样才能在不影响地理环境及其气候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腾飞。
参考资料
(1)富川瑶族自治县旅游局;富川旅游简介;2010年5月;
(2)富川瑶族自治县对外信息网;富川工业简介;2010年5月;
(3)富川瑶族自治县对外信息网;富川交通简介;2009年10月。
第二篇: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09年11月1日晚,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旧经管报告厅依然座无虚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作客由清华大学学生会举办的时代论坛溯源讲堂,为清华学子剖析了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葛教授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风趣的语言和多角度的阐释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关键词:文化 历史 地理 环境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我们不禁要问,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有什么影响?
要把地理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
葛教授指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哪些基本影响,一般的认识并无多大分歧,但涉及到具体事例时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时,我们要把地理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葛教授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山区,但山外是平原与山外还是山这两种情况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以海洋为例,他指出,作为人类活动的条件和媒介之一,海洋对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地中海。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中海是一个内海,周围遍布着灿烂的人类文明,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等,航海条件便利,十分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而同样相邻绵延海域的北欧,文明并不如此发达。中国虽然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但是航海难度较高,再加上中国国内市场广阔,所以海上对外交往并不发达。
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完全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
有人认为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文化也是相似的。葛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他指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只要不超过它的极限,就存在着相对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完全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
他举了两个例子,在中东,同样是干旱缺水,但是以色列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水果蔬菜,出口创汇,近些年还出口滴灌和喷灌设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国,同样是人多地少,徽州人外出经商,产生了徽商。而浙江人外出求学,产生了很多院士。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长期延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葛教授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给予了解答。
葛教授指出,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校学生会 张丽捷 采写整理 襄桦 编辑)
背景链接:
葛剑雄教授,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生于浙江湖州。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校务委员。
著有《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未来生存空间 自然空间》。
葛剑雄教授精彩语录(摘自其新浪博客):
我一直认为户籍制度不能全盘否定,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户籍登记和管理还是必须的。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对国民及外来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我反对的是户籍制度的异化——将特定的户籍当成了身分,当成划分不同等级人的指标。
政府和民众都应该明白,环境保护是要花钱的,治理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更是要花大钱,因此肯定要降低发展的速度,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投资,没有捷径可走。这才是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太湖蓝藻暴发就是前车之鉴。
改革开放初期,听一位技术型的领导干部质疑:中国能生产原子弹、氢弹,难道就解决不了抽水马桶漏水?那么今天我要质疑:中国能将飞船送上太空,难道就解决不了春运难题?
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而且有风险,失败的风险。“山寨”则是投机取巧,成本低,风险小。人都有惰性,都愿意走捷径。如果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很难生长。
第三篇:农村能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农村能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由农民工返乡引发的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此背景下,发挥农村能人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农村能人的含义与特征,农村能人,是指那些拥有一定知识基础(至少初中文化)和一技之长,在农村组织并开展生产和交易等各种经营活动中以劳动或投资致富的群体。他们具有从事多种工作,收入来源多样化;学历相对偏低;大部分农村能人拥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年龄比较偏大;信息来源相对闭塞的特征。
在对农村能人的研究中,笔者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发现农村能人对村民具有创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作用;创办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完善作用;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作用;然而农村能人数量少、素质不高、缺乏合作精神的缺陷,妨碍了农村能人作用的充分发挥。
因此,为了弥补缺陷,改善不足,笔者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强对中国农村能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注农村能人的生长环境和成长机制,制定积极有效的引导扶持政策,培育农村能人健康成长;鼓励发展城市工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能人提供经济后盾;加大县乡政府职能和理念的转变,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像对外招商引资一样善待农村能人的创业活动,加大对农村能人能力建设的投入,为农村能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信息支持;应重视人才引进,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人走进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应把捐助贫困农户与扶持农村能人相结合,建设以农民(主要是农村能人)来帮助当地农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联动机制;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第四篇: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满族是一个形成较晚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关系的发展做过重要贡献的民族。
1、满族的起源:满族是从我国古代北方古老民族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北方几千年来曾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他们源远流长, 并随时随地变更名号, 主要有肃慎、扶余、东胡三大族系。他们是游牧民族, 都过着逐水草迁徙, 住穹庐, 吃肉饮酪, 衣革被裘的生活。其中的肃慎是满族的先世, 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满语支。从肃慎以后到满洲的这一系, 是古代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在将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年代中, 肃慎人的后裔以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等名称出现在不同朝代的史书上, 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族系中曾一次一次地分化出先进的部分, 经过一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先后与其他民族融和, 形成新的族系, 有的还建立了国家政权。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居民之一。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 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 东临大海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其中心区域为牡丹江中游。满族的形成是在明代女真诸部长期经济、文化、血缘、地缘的交流,多次的军事兼并和政治联合以及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与其他民族形成的过程类似,满族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从部落、部落联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族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生活习俗,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这一历史过程。
2、满族的节日: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是,满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这可以看出满族当地的地理环境适合高粱的生长)
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农历二月初一)
三、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四、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
五、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
六、虫王节(农历六月初六)
七、马王节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满族祖先狩猎征战,多靠骑马射箭。就是出门远行也多骑马,故多敬重马王。供马王爷时,用烧羊肉一方、鲤鱼一尾、雄鸡一只、还有白酒,行三叩首礼。供后全家饱餐一顿。(十七世纪前,满族聚居在东北边疆时,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狩猎活动使他们精于骑射,一直到现在,满族还是厉害的骑射高手)
八、颁金节
农历十月十三日。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九、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满族生活的环境很严峻,天气很冷,河面容易结很厚的冰)
十、大祭
十一、药香节
2、长白山与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 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 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 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一、长白山与满族的围猎传统 满族的围猎历史非常独特而悠久,《大金国志》载曰:“金都会宁, 四时皆猎, 燕都城外皆民田, 三时无地可猎。候冬月则出, 出必逾月, 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围, 名曰围场。”满族人直接延续和继承了女真人的骑射与狩猎传统。自满族崛起以来, 这种形式相同的大规模围猎经常举行。满族人狩猎往往讲究场地, 也就是地盘。八旗制度建立后, 围猎按旗进行, 每旗都有固定的围猎山地, 打围通常在本旗的猎山进行。而在八旗制度产生之前, 猎人之间则以进山的前后划定各自的地盘。每个猎队进山后, 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狩猎范围,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树皮”, 这是在长白山茫茫的原始森林里, 专属于狩猎人留下的“幌子”。
二、满族的捕兽传统与方式
长白山地区野兽很多(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 满族人捕猎的方式也形式多样, 如设陷阱、打木绊、箭射、网捕等。他们根据不同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创造出了专门的捕猎方法,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习俗。在农历四五月或八月捕鹿, 捕公鹿叫“打红围”。捕猎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为“驱赶法”,第二种为“引诱法”,第三种为“哨鹿法”,第四种为“套鹿法”。长白山地区虎甚多, 满族人猎虎时有三法: 其一是围捕,其二是架火枪于野杀之,其三是用狗猎虎。
尽管过去长白山区野兽众多, 并有“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进饭锅里”的情况发生。但猎民们还是形成了严格的行规, 即有利于生态平衡、良性循环、可持续利用的行规, 故有“春不打母,因为雌性野兽要下崽儿;秋不打公, 因为雄性野兽秋天要配种, 传宗接代”等习俗, 既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和保护, 又使狩猎活动能一代代地传下去。为此猎人认为, 轻易杀生有罪。
第五篇:地理环境因素对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题目:地理环境因素对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2014 年 月 日
地理环境因素对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
国际贸易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贸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因为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任何国家的双边贸易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英文: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英文:Britain),通称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西欧的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农业。重要工业有采煤、钢铁、机械、炼油、化工、纺织、医药等。奔宁山两侧煤田附近为旧工业区,伦敦及其周围为新工业区,炼油和石油化工偏重在沿海港口。重要农畜产品有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蔬菜和牛、猪等。英格兰东南部为主要耕作区。重要的大城市和良港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谢菲尔德、利兹、南安普敦和普利茅斯等。
地理环境分布、变化,与国际贸易的形成、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国际贸易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贸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因为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任何国家的双边贸易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两大类中的不同因素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地理环境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英国地理环境: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周围5500个小岛(海外领地)组成。地理位置北纬50°~58°东经2°到西经7°,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塞文河(Severn River)是英国最长的河流,河长338公里,发源于威尔士中部河道呈半圆形,流经英格兰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峡。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是英国的第二大河,也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全长336公里。英国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英国西北部多低山高原,东南部为平原泰晤士河是国内最大的河流。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英国主要产业发展现状:
1、工业,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英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英国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主要进口原材料和食品。
2、农牧渔业,英农牧渔业主要包括畜牧、粮食、园艺、渔业,可满足国内食品需求总量的21%。21世纪初,英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从业人数约45万,不到总就业人数的2%,低于欧盟国家5%的平均水平,低于其它主要工业国家。农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数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农业人口人均拥有70公顷土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21世纪初,除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及英镑坚挺导致英农业收入减少外,疯牛病、口蹄疫和农药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旅游业,英国旅游业收入占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从业人员约210万。受2001年爆发的口蹄疫和“9·11”事件的影响,来英外国游客从1999年高峰时期的2570万锐减到2001年的2280万,同期旅游收入也从202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2002年数字开始回升。2010年来英游客达2959万人次,收入达167亿英镑,约合270亿美元。
4、对外投资,英国一直是国际资本的重要输出大国,这一特点随着英1979年取消外汇管制和北海油田的发现更加突出。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英对外投资额可与美、日相媲美,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英对外投资也随之大
幅下降,之后又开始大幅攀升。英对外直接投资位列欧盟国家首位。2003年,英国贸易局更名为“贸易和投资局”,下设英贸易伙伴局和投资局。
5、外国资本与招商引资,英国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投资国。英国政府鼓励吸引外资。外资在英投资项目主要为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和通讯、医药和生物技术、管理行业、汽车、食品和饮料等。投资形式为收购、兼并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国公司等。美国是对英最大投资国,而近年来,中国对英的投资也呈井喷式增长。英国作为全球商业的发电厂,拥有先天的经济优势:全球顶尖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等。无论是寻求企业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创新增长点,还是获取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英国都是投资者的最佳选择。2011-2012年间到英国投资的国家中,中国由前一年的排名第7位跃升至第3位,投资增幅高达55%。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2011年到2012年6月),中国对英投资总额约68.8亿美元,是过去几十年对英投资总额的近5倍。
6、贸易,英基础设施完善,政府配套服务措施到位,鼓励自由贸易,重视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法,以增加出口,提高就业。英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美国和日本。服务贸易自1966年以来一直顺差,2008年顺差为836亿美元。主要进口产品有: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装、鞋业、电子机械设备、汽车等。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及相关产品、化工产品(包括医药制品)、烟草、饮料、机械设备等。欧盟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7、交通,水运,英国内河航运共3200公里,其中620公里用于货运。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内陆水运河,其次为福斯河。海运承担了95%的对外贸易运输。2007年英国共有1000吨以上商船474艘,总吨位为1172.4万吨。2007年英国港口总吞吐量为5.83亿吨,出口2.18亿吨,进口3.65亿吨。英国大小港口众多,其中100个为重要商业港口,有52个港口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港口有:格里姆斯比-因明翰、伦敦、蒂斯-哈特浦尔、福斯、米尔福德-黑文、南安普顿、利物浦、萨仑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通过发展航运金融和海事服务,英国保持了全球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地位。伦敦是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运联合会等国际航运机构总部所在地。空运,英国所有的航空公司和大多数机场均为私营企业。2007年,共有50多家航空公司,在役飞机952架,载客量2410万人次,客运里程3140亿公里,货运运输量541.81亿吨。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是世界最大航空公司之一,拥有300多架飞机,其航线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20座城市。英国共有449家机场,其中35个机场年客流量在10万人次以上。英国最大机场是伦敦希思罗机场,也是欧洲最大及世界最大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07年客流量680万人次;盖特威克机场是英第二大机场,2007年客流量350万人次。
自然地理环境对英国外贸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
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气候条件对国贸活动直接产生影响,现在全球气候异常,给国际经贸以很大的冲击,干扰了正常的经贸活动。英国经纬度:北纬50°~58°东经2°到西经7°,属温带海洋气候,英国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英国西北部多低山高原,东南部为平原泰晤士河是国内最大的河流。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港口有100多个,这位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运输条件。其中以伦敦港最为有名。
伦敦港始建于公元前43年,16世纪海运昌盛,18世纪已发展成为世界大港之一,19世纪成为全国贸易和金融中心,而且是世界航运中心,集中了世界各地的船舶和船公司的代表机构。有世界上最大的保险组织--劳合社(LLOYD'S)。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又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并且是英国最主要的制造业城市,以通用机械与电机著称。还有飞机、精密仪器、汽车、炼油、化学、服装、造纸、印刷、食品、卷烟等工业均很发达。
人文地理环境对英国外贸的影响 :
人文地理环境内容广泛,主要指社会、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人口地理环境。它与自然环境一样,对国际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经济地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地区的地理分布,以及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巨头索罗斯的操纵,英镑有一段时间曾遭遇大幅度贬值,给英国带来的最大损失便是没能加入欧元区。此项对英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不便。
英国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其科研几乎涉及所有科学领域。以世界1%的人口,从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发表学术论文占9%,引用量达12%,仅次于美国。获国际大奖人数约占世界的10%,迄今已涌现出78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居世界第二。在生物技术、航空和国防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英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发源地。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为英国和世界培养出许多杰出科学家和政治家等。
英国军力世界排名第四,是继美国、俄罗斯、中国外世界第四军事大国。英国皇家海军是由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潜艇部队组成,拥有四大舰队,其中水面舰艇部队12万人,海军航空兵部队20000,海军陆战队40000人,潜艇部队20000人。拥有水面舰艇121艘。英国陆军经常被部署至海外,参与地面战斗部队、多国联军,或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相关行动。英国皇家空军为英国军队的空中武装部门。皇家空军创始于1918年4月1日,自此之后于英国军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等冲突扮演要角。英国空军
有450架以上飞行器,及200000位常备兵员。良好的军事为英国的对外贸易奠定了安全基础。
总之,英国利用本国地理因素条件,扬长避短,在结合本身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才《世界人文地理》
2、尤盛东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
3、黄相怀《英国精神》
4、凯特·福克斯《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5、冯佐库《地理因素对外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