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6:3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上p65—6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动画引入:

(1)看动画故事,田忌赛马、乌鸦喝水、刻舟求剑。(2)说说你认为什么是策略? 生:适当的用巧妙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整理信息

(1)课件:动画演示文具店购物场景。(例题)师:你知道什么? 生:……

师: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 生1:把图中的信息找一找理一理。生2:整理信息。

师:联系以前的知识,有哪些方法可以整理信息。生: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

(2)师:请你选择一种方法把需要的信息整理出来。汇报:

生1:小明□□□18元 小华□□□□□□?元 生2:小明: 18元 小华: ?元

师:画线段图时,每一段要同样多。生3:画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3)师:通过他的整理,你觉得怎么样?有什么好处? 生1:清晰

生2:能算出1本多少钱。师:(用自己准备好的表格贴于黑板)说说是怎么整理的? 生:3本花18元。买5本不知道多少元,就画问号。师:根据条件,你先求出什么?

生:先求一本笔记本多少元,再求5本笔记本多少钱? 师:你怎么想到先求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生:因为一本的价钱不知道。

生:要求5本的价钱,就要先求一本的价钱。师:真不错,能从问题想起。

生:因为5本笔记本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从信息想起。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18÷3=6(元)6×5=30(元)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6乘5呢?

生:6元是一本的价钱,用6乘5就是5本的价钱。

师:因为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单价是一样的。谁来验证一下。生:3×6=18元口答。

3、列表整理的应用

(1)问题: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师:在书上列表整理并解答。

(2)生汇报,生汇报,师将表贴于黑板上。板书:18÷3=6(元)42÷6=7(元)

(3)比较两题在解答过程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生1:都要先求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生2:第一题的单位名称是元,第二题的单位名称是本 ……

(4)整理信息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课件:3本18元 5本()元()本42元

课件先出现3本—18元,师:这是什么意思? 再出现下面的整理结果。师:请生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这个整理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1:前面一个比一个2,后面是一个比一个多12。生2:都要先求一个笔记本的价钱。生3:都是要先把信息理一理。师:整理信息(贴板书)

师:回忆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据屏幕我们先做了什么事情? 生1:列表整理信息 生2:分析

生3:解答并检验。

师同步贴板书:整理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解答并检验。师:(指着板书)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4、策略应用(1)书习题

图:6本字典高度是18厘米,10本这样的字典高多少厘米?高度是24厘米有多少本字典? 6本高18厘米 10本?厘米 ?本高24厘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生1:先求一本字典的高度,再求10本的高度。生2:汇报整理后的表格。师同步演示课件,完成表格。师:怎样解答? 生汇报。

(2)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a师: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

[1][2]下一页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

(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

2、(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

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

(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本单元例一的知识点是对于复杂的条件,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这样比较清晰的理清各种条件的关系,也是不遗漏不重复的一种好的方式,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做好铺垫。再从条件想起,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到匹配的条件。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检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出来结果之前,我都一直在引导,由于我的引导不顺利,导致本来一个课时应该完成的事,我却花了俩个课时。再者,我也对教材的处理也不够灵活深入,没有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重新认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学生不会学,只是老师没有给与足够的时间和正确的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学习,要放手,老师说的太多,要求的太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今后一定要注意,要多给学生留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能学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与反思

周小利

九一小学

第三篇:解决问题策略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下面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策略)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感悟转化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通常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转化成常规的问题等,但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所以在开始的图形转化中,我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比较,感悟转化策略的优越性,这样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便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感悟转化的策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在不断丰富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充分地感悟了转化的策略。

二、体验转化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体验策略的同时,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对面积问题中的转化策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再体验和升华。这不仅从数学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更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面给学生以丰富的经验积累。具体方法的丰富反过来又深化了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这样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学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调控作用。

三、反思转化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经常反思,不断调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回顾反思等习惯的形成。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

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大概地说说这个故事?(学生说)原来,聪明的曹冲是把无法称量的大象“替换”成可以称量的“石头”,从而解决了一个大家认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曹冲这种“替换”的策略。(板书:替换)“替换”顾名思义,替就是换的意思,所以我们就是要来研究两种量(板书:两种量)“把谁换成谁”,从而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替换”

1、教学例1:

昨天是小明的生日,生日晚餐上小明把喝的果汁做了一个实验,你们看(课件出示例1)。

⑴分析题意:

你能说出三个已知的信息吗?师:题中向我们呈现了“小杯和大杯”这两种量,并且还已知了它们的“总和”,(板书:两种量的总和)

谁来说说“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信息?也就是“大杯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两种量是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那你们会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如果有困难的也可以看看你的书或者与同桌讨论讨论哦!

⑵学生尝试练习:(或做或讨论)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

⑴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⑵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不变)完善你的两种做法。

⑷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检验的过程应该包括两步。(总和与倍数)

2、教学练一练: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已知两种量的总和以及这两种量的倍数关系,可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那么大家来看这一题。

⑴分析题意:我们来找找它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吧。这道题已知的是两种量的和,这两种量还是倍数关系吗?那是什么关系呢(板书:相差关系)

⑵小组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①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②5个小盒替换成5个大盒;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变了)

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⑸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

四、拓展应用

饼干广告,提炼数学问题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提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能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说说吗?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六、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

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创练习

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强早餐吃了12块的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一块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3、多种策略

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上教科书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第72页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用策略解答一些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并会用假设的策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同学们,曹冲称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谁来讲一下呢?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故事中有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也就是我们把大象假设成石子,大象的质量和石子的质量相等。从中我们发现曹冲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我相信大家和他一样聪明。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2.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示解答。

(1)()个梨重400克,()个苹果重400克

(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小杯,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3)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的大杯,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3来计算? 出示例1 提问:这里还有一道题,你能解答吗? 追问:和上面的一道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

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二、探索策略

1.出示例题1。(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大杯的1容量×3=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反馈:你想到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

思路二:先画线段,再解答。

提问:画图表示题意时,可以先画哪条线段?怎样画出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为什么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要和表示3个小杯容量的线段画得同样长?从图中可以看出,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多少小杯?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那这一过程中都要把1个大杯看作几个小杯?

指出: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4)小结。

提问:解答例1的一开始,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指出:由于题目中是吧720毫升的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中,解题时不能直接用除法算出结果。为了化难为易,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这样就使原来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成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被,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2.练习十一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让用不同思路解题的学生展示自己列式解答的方法,介绍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做练习十一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假设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来运呢?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假设的,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计算题2.“练一练”。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苏州平江实验学校浦莹露 【文本解读】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一、教学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知识。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在上册的时候解决问题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个一个脚印地带领着学生领悟按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振宇外国语学校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引导学生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郑发琴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有成功之处,也不很多不足。我先说说成功之处有:首先本节课能够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司马光的故事》引入新......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我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为导入,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策略”的意思,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