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马》教案
《老马》
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诗讲究格律的特点。
2。鉴赏《老马》深沉的感情,丰富的象征意蕴。领悟诗歌象征性、多义性,全诗“朴素凝炼”的语言风格。
3。通过诵读感受老马承受的苦难。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象征性、多义性 教学难点 全诗“朴素凝炼”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老马》在形式上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两节,每节四句,每句基本上是八个字,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建筑美”和“音乐美”。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作的形象。
师生明确:“老马”是贫苦农民的真实写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艰辛,剥削阶级的贪婪与残忍,作者的同情与愤懑,都通过“老马”这雕塑一般的形象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臧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2.感受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问题探究
1、诗中的老马有何象征意义?
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正像老马的超负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面对着沉重的压力,老马垂首咽泪,忍辱负重。显
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象征地地道道的农民。其实,这也局限了诗作的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的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诗人自己也说过:“我写了老马,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也就是写了我自己。”其实,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来看,他哪是只写自己呢?它更可以看做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反语等表现手法。对老马,采用实的写法,用白描的手法正面勾勒出老马的形象特点;对车主,采用虚的写法,这就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还恰倒好处地运用反语:“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多少血泪,多少愤懑凝结成这开头的两句。
3、如何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
最后一句有不容忽视的双关意义。从抽过来的一道鞭影看,所谓“前面”当然是老马按照车主的意旨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老马的命运不会一团漆黑,是会起变化的。
四、语言品味
1、平易朴实,口语化:诗人认为:“把一句诗写得叫人人懂,懂了还觉得好,这难,把一句诗雕得自己懂,这很容易。”所以他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追求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因此,他被誉为新诗中的“苦吟派”。他说:“我力求谨严,苦心地推敲、追求,希望把每个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的把它扭得紧紧的。”(《〈臧克家诗选〉后记》)《老马》一诗,极为平易,流溢着朴素的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像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咽”,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
2、认真推敲,酝酿意象:臧克家的诗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化,往往为了一句诗甚至一个字呕心沥血。例如诗中的“扣”这个动词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假如换一个别的字,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再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在臧克家的另一首诗《难民》中,有一句开始写做“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后来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最后定稿时才改成“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关于这个“溶”字的好处,他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似乌鸦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学诗断想》)这个“溶”字传神地写出了黄昏颜色渐浓、溶化万物的情景。
3、重视节奏,强调韵脚:臧克家反对诗歌创作追求形式上整齐,又反对完全散文化,他的诗在自然写作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把诗的韵脚看做“是感情的站口,节奏回归的强有力的记号”。他的诗反映了格律诗走向自然的境界。这在《老马》诗中有很好的体现。《老马》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但诗句每行的字数并不相同,也没有闻一多诗歌那种每句皆相同的“字尺”,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诗句的结构和字数,突破了闻一多诗作拘泥于形式的板滞感,使格律诗走向自然。
分类作业 A类: 完成课堂作业练习二、三。
B类: 课外阅读臧克家的部分诗作,把握其风格特点。预习布置 散文之部 板书设计 语言:
1、平易朴实,口语化
2、重视节奏,强调韵脚
第二篇:老马-教学教案
老马
一、教学目标
(一)鉴赏《老马》深沉的感情,丰富的象征意蕴。
(二)体会这首诗讲究格律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老马》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老马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分析: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集外集拾遗补编》)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原因是老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因此,《老马》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一)怎样理解全诗“朴素凝炼”的语言风格? 分析:《老马》歌咏的是一匹老马轭下的生活,却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全诗朴素凝炼,用词精彩传神。“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了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中见奇;“横竖”、“咽”字,朴素、凝炼形象地道出了老马的坚忍。不用柔曼的音调来诉说个人的哀乐,也很少用热烈的呼声来抒发对于旧世界的愤懑,而是用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臧克家正是以此独特的风格,为三十年代的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重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老马》在形式上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两节,每节四句,每句基本上是八个字,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建筑美”和“音乐美”。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作的形象。师生明确:“老马”是贫苦农民的真实写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艰辛,剥削阶级的贪婪与残忍,作者的同情与愤懑,都通过“老马”这雕塑一般的形象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1.笔者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臧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2.感受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二、三。
2.课外阅读臧克家的部分诗作,把握其风格特点。〖小资料〗
自己的
我的每一首诗,都是经验的结晶,都是在不吐不痛快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都是叫苦痛迎着,严冬深宵不成眠,一个人咬着牙龈在冷落的院子里,在吼叫的寒风下,一句句,一字字的磨出来的,压榨出来的。
——臧克家《我的诗生活》逃离土地
——现代诗歌中的农民叙事,从《老马》到《无量寺村》 上篇 那个时代的“老马”和“老马”的那个时代
2004年,曾经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臧克家老人已经走过了99年的生命历程,这其中包含至少有半个世纪之久的诗龄。1933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的处女集,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高峰作品。主流评论一致认为其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心甘情愿为它鼓吹。茅盾称臧克家为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朱自清断言:“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闻一多亲自给这个初出茅庐就走了红的苦吟诗人作序表彰,他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据《人物周报》、《闻一多选集-烙印序》)臧克家则自称是“一条嚼着苦汁不松口的巴豆虫”。他的诗因此显得苦而硬,在充满小资情调和革命狂热的后五四诗坛上荡起了一股朴实硬朗的新风。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老马》
这首诗发表于1932年,距胡适出版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尝试集》已经过去了10年。当时尝试写新诗的人多数为“海归派”和左翼文学青年,解放自我和解放大众两股潮流在新诗运动中走向两极,前者形成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后者形成急于为革命斗争提供“最高、最强、最急的音节”的“创造社”、“太阳社”(郭沫若等)和红色鼓动诗(殷夫等)。显然,两种极端都不可能真正深入民间,深入被损害者的内心,创造出具有美学和认识双重价值的农民虚拟体、比附物和非线形的整体象征。恰恰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老马”出现了。带着苦涩,带着泥土的凝重,带着不可名状的痛楚和悲哀,带着几千年的宿命的阴影,一种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的诗歌形象闯入中国的知识界和新诗的读者群。他是谁?不就是我们老家的邻居,我们身边的丧失土地的难民、盲流以及脚手架上的农民工吗?不就是我们崩溃的乡村和破败的田园吗?“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穆旦《赞美》)和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不同的是,这匹被压迫被损害的“马”不仅不象五卅运动中的工人、井冈山的赤卫队员那样“心红胆壮志如钢,砸烂万恶的旧世界”,他甚至连起码的觉醒也没有,当压迫者猛往他身上加载以至深深地勒进皮肉时,他的反应只是麻木地把头“垂下”,把血肉之躯让渡给了他人;当他欲哭无泪、统治者却又嫌他拖了国民经济后腿而猛抽一鞭时,他只是无奈地“望望前面”,他要透支生命为民族复兴做贡献了,这会儿他甚至连灵魂也抵押给了领袖或者领导。“老马”当然没有“做贡献”的觉悟,他只是认命而已。他不能尥蹶子,不能踢他的主人,不能挣脱他的缰绳去撒野,那样他就会没户口,没饭吃,成为流民、刁民甚至暴民和土匪,就会受到治理整顿和围剿、消灭。总之,即使这是一匹悲愤之马,但也决不是可以昂首嘶鸣之马,前程远大之马,这是一匹隐忍之马,忍辱负重之马,他为威权所深深地震慑,并迷信秩序,莫名其妙地承担着不可知的命运,从气质上多少有点与俄罗斯民歌里那匹“可怜的老马”相似。在20世纪革命动员理论和语码中,他属于“落后群众”那种,需要后来出现的李玉和(《红灯记》)、郭建光(《沙家浜》)、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等红色精英和先进代表去唤醒、去发动、去点燃,然后才能变成埋葬旧世界的熊熊大火,变成旧制度的掘墓人。“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难道我们的“泥土诗人”是像先知鲁迅那样对“落后群众”和“蒙昧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不。针对自己的局限性,臧克家在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深刻检讨。他说:“对于暴风雨前夕乡村**的了解,对于农民问题的看法,我没有能够突破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范畴。虽然表现了乡村的破产,但没有明确它未来的命运;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惨和他们的挣扎,并通过这些描写进行了对封建黑暗社会的控诉,可是,没有写出他们正面的斗争和最后的出路。”(〈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显而易见,诗人的检讨在变着法向当时主流所要求的高度上靠,同时小心翼翼煞费苦心地为自己进行最后的辩护。其实,他所说的“正面的斗争和最后的出路”早就有人用诗一般的抒情逻辑进行了预言。1927年初,当时尚以共产党身份在国民党中央做官的青年毛泽东跑到湖南老家做了32天的徒步考察。
第三篇:《好人老马》(下)
2011年5月20日下午3时,县有线电视台播出的电教片《好人老马》(下):我段组织党员干部按时收看。
河南省南阳市城建继监察支队副支队长马庆德同志于2004年9月16日晚,为迎接隆重热烈的南阳市“两节一会”活动。在大街上奔波一天的城管队员也准备下班,马庆德,南阳市城建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向队员们交代完第二天的工作,又骑车查完自己管辖的七一路、中州路、梅溪路和文化路,准备回家吃晚饭,晚11时半,马庆德到家,贤惠的妻子看他满头大汗,一边打开电脑,一边帮他脱去湿透的上衣,还没来得及问他吃饭没有,马庆德已经倒在了床上,10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马庆德再也没有睁开过眼睛。因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脏病,不幸去世。马庆德是一位平凡的城管人员,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城市管理的平凡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自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依法管城的模范行动,他牢记宗旨,不辱使命,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城建监察城市管理工作中,树立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许和爱戴。
一是亲民爱民,无私奉献。一位刚被大学录取的女孩母亲因占道经管,水果摊被城管没收;当老马得知女孩家庭条件困难,一家人的吃饭、温饱全靠这点水果的钱时,老马立刻将水果退还女孩,还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给女孩补贴家用,马庆德还帮助女孩一家找了个门面,让他们做鲜花生意,可是,老马妻子下岗多年,每天躲着他卖烧饼,因为老马的工资根本不够家里开销。
二是艰苦朴素,马庆德结婚20多年,没有穿过皮鞋,常年穿6元钱的一双布鞋,夏天穿的是乡下买的几块钱的一双塑料鞋。城管工作全靠跑路,为了省钱,马庆德就多铺鞋垫子,一元钱一双的鞋垫子舍不得买,马庆德就四处找纸自己剪,马庆德每月千元工资如教交到家,这钱就变成了一家三口人的活命钱,妻子是市建筑公司一名职工,企业面临破灭,几乎常年待岗在家。女儿马娟考上了大学,要交学费,要生活费,为了省钱,马庆德把个人消费降了有降。夏天,每天早上出门,他带一个饭盒,里面放好油和盐,中午在街上随便买根黄瓜一拌,对付个馍了事。有一天是妻子的生日,这天中午,马庆德破例回家吃饭,桌上放了两只妻子最爱吃但常年吃不上的猪蹄。两只猪蹄,夫妻俩你让我,我让你,吃出了一脸眼泪,也吃出了富裕人家体会不到的相依为命。
三是马庆德同志作风扎实,廉洁奉公,从不以谋权私,有一个门面施工手续不齐全,马庆德立刻叫他们停止装修,后来业主的舅舅来找马庆德说情,这位舅舅是马庆德的老战友也是市里领导,还说帮老马爱人找了工作,可是老马就是一句话,手续不全不能开工!
通过收看,我们的心深受震撼,马庆德同志对自己事业和对同志对群众的无限热爱,是每个党员的榜样!向马庆德同志学习,一就是要像他那样深怀爱民之心,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心诚意的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二要学习他的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艰苦朴素,干事不张扬,工作上高要求,生活上低标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生活作风;三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经济发展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现象。
第四篇:《好人老马》(上)
2011年4月20日下午3时,县有线电视台播出的电教片《好人老马》(上):我段组织党员干部按时收看。
多年来,马庆德以对城管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常年战斗在城管一线,无论三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每天十几个小时,他都带领广大城管队员,清马路摊点,纠违规行为,在广大商户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也为南阳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是30多公里的路,每天走一遍。
南阳市城建监管支队副支队马庆德的工作是分管单位分组路段的一线城管工作和单位安全管理。家在建设路肉联长对面。单位在卧龙路农校对面。每天早上6点,马庆德准时从家中出发,或骑车、或徒步,在建设路、文化路、中州路、卧龙路、看看马路上有没有违规现象,到单位报个道,有重回几个路段,下午仍如此,晚上不去单位了,但几条道路仍是转个遍,按一个来回10公里计算,马庆德每天走的路都在35公里以上。
自1997年到城建监察支队到2004年7年2500多天,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十几个小时,马庆德都在街上转悠,却说流动摊位到市场,帮店外经营的商户往屋里搬东西。寒冬腊月,马庆德没到哪个店员吃过饭;盛夏酷暑,温度高达40度高温,他一条毛巾仍在个个马路穿梭。
二是城管难。中州路上一砂锅摊主,每天晚上10点钟以后在人行道上出摊,搞脏了路面,又妨碍了行人,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马庆德却说几十次,每次都是答应的好,城管队一走,摊仍出,遇到晚上搞综合整治,摊主就在出租车后面不远处跟看,看看整治队伍解散后再出摊,为了这个“难缠户”,马庆德没少被上级领导批评,也没少听群众指责。晚上也10点钟以后蹲在那里等摊主,时间长了,摊主自己的劲先泄了,再也不在那个地方摆摊了。“咱们干的是脸面活,脸面上出了问题,领导群众气,听点难听的话是正常的,再说,理解咱们的商户还是占大多数的。
三是关心队员身体冷暖,“两节一会”前,一队员觉得身体不舒服,但看着日益临近的“节会”,他强撑着不声张,马队查岗时看到他神色异样,强制让他离岗住院治疗。队员血压偏高,马队每天检查到文化路,都到他的路段上问问他的身体,告诉他一些从报纸上剪下的强身健体偏方,监察支队下属7个大队百十人的面孔,马庆德每天在街上遇到几次,队员们谁的身体不好,谁家有病人,谁准备结婚,马庆德都在心里搁着。在城建监察支队二楼会议室,队员们指着临街玻璃上的一张纸,那用流利的钢笔字写着:“同志们注意,因外面电线离窗户太近,而电线已老化,可能伤人,请不要打开此窗户,注意安全。”卫生间里,洗手池旁,到处都是马队写的纸条。
马庆德是一位平凡的城管人员,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城市管理的平凡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自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依法管城的模范行为,他不辱使命,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城建监察城市管理工作中,树立了一个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命群众的赞许和爱戴。
通过观看,我们的心深受震撼,马庆德同志对自己的事业和对同志对群众的无限热爱,是每一个党员的榜样!向马庆德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一样深怀民心,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心诚意的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二要学习他的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艰苦朴素,干事不张扬,工作上高要求,生活上低标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生活作风;三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经济发展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现象。
第五篇:臧克家老马读后感
臧克家老马读后感
读完《老马》后,心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说不出的悲哀。作者观察地如此细致,描写地如此细腻,以致于带给我如此强烈的震撼。
从表面上看,整首诗好像是在诉说一匹老马被迫重复做它不愿意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机械工作——拉车,而且是拉着对于它来讲很重的车。虽然只是描写了老马的一次拉车的感受,却已足以使人感觉到老马的一生也都是如此悲惨,它很可能一生都在做着这项它无法选择的工作,重复着这痛苦的经历。“装个够”表现出主人对老马的极度压迫,不仅仅是装,而且还要尽情地“装个够”,使得老马背上沉重的压力要往肉里“扣”;而老马呢,“横竖不说一句话”,被人压榨,却有口难言;“头沉重地垂下”,表现出老马的无可奈何。
第一段话重点描写老马肉体上实实在在的压力,而第二段话则点出了老马内心深处精神上的痛苦。它永远不会知道它以后的命运将会是如何,等待它的还将有多少痛苦;它的辛酸又有谁能了解,它的酸楚的泪水只能“往心里咽”。最终,当鞭子抽下来的时候,“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不知那时它的眼神是怎样的呢,是充满迷茫,仍觉得困惑;是目光呆滞,已对未来失去希望;还是闪烁着那么一点点希望之光,哪怕就只是那么一点点。它还有希望吗?它还会期待明天吗?
老马的这种凄惨的遭遇,不禁令我联想到一个人,他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骆驼祥子。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中写到“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曳。”祥子背上所负荷的重担丝毫都不比老马逊色。在《骆驼祥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有气,可是不肯发作,全圈在心里;……在小屋里转转着,他感到整个的生命是一部委屈。”正如老马一样,也是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看不到未来,有口难言。老马,并不只是真正的马。祥子,祥子就像是老马,老马也正如祥子的缩影。不,像老马的不仅仅是祥子一人,还有无数的被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旧社会的劳动人民,老马不仅仅是祥子一人的缩影,它是所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缩影。
所以诗中包含的不只是作者对老马悲惨命运的同情,还有更深、更广的对所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