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5-01
朗读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教材多数课文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个作业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堂小学语文课,如果学生不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那就谈不上体会意思、品悟感情。教学研究者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一篇课文可以不讲,但决不能不读;可以少讲,但决不能少读;你可以讲不好,决不能读不好。我始终觉得这种观点非常正确,并且自觉地付诸行动之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下面谈一谈我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扎扎实实落实朗读教学的:
1.正确的姿势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
正确的朗读姿势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发声吐气准确、顺畅。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要坐姿端正:头身直、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捧起呈45度角。要把腰板挺起,以饱满的精神,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朗读。另外要注意发音正确,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注意表情,有情有韵。朗读就像说话、应轻轻松松、自自然然。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语文课上我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把时间留给他们,把机会留给他们,共同学习讨论。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读,分角色朗读,设情景读,评选朗读能手等,只要能激发学生有读的愿望和兴趣的?k法我都乐意去试一试。
3.有目的的指导朗读
读很重要,但不能盲目的读。每教一篇课文,对每次朗读的安排,我都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初读时,要求学生应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得文章的整体感知;研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画面,使学生入情入境,在心灵上与文中的人物沟通;品读时,应读出语气、语调,抓住重点的词、句读出人物个性来,把自己的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每次朗读都是读前有要求。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指导学生抓住“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北京的春节》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4.读后进行适当的朗读评价
学生朗读完后,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课堂上,我不是笼统的评价。如:“很好,不错,你读出了感情”这样的评价,并不能真切地让学生知道到底好在哪儿?而是具体地指出“你读出了他当时高兴的心情?”“你还没有把你的决心读出来,能不能更坚定一点儿!”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怎么读就能达到效果?总之,在朗读后,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及时给予肯定,学生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自信心就油然而生。
5.朗读形式多样化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范读;开火车读: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分角色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还有齐读、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领读……多样化的读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愿读、乐读的氛围在班内传扬开来。例如《搭石》一课,我根据学生自愿原则,选择喜欢的段落、或认为优美的语段、或觉得自己读的好的语段在小组朗读,学生读得多而不腻烦,印象深而非机械重复,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评读、赛读……学生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学生都变得想读、能读、爱读,且读出了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不少学生还指出了对方的优点与不足,正是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学生的读书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讲授《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了模仿,通过这种模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每读一次时,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醒学生不能为读而读,使每一遍的读都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朗朗书声的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堂。朗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感悟课文。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从此喜欢上朗读的。
第二篇:怎样提高学生朗读
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朗读”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大量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职业中学,90%的同学进入初中才学英语,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尤其是对英语朗读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内外不敢大声的朗读英语。其主要原因:①由于考试不直接考朗读,学生缺乏朗读兴趣。②发音不准,读错而使别人嘲笑,③不敢大声朗读没掌握词与词间的发音联系,致使学生假性错读。④没有把朗读与课堂及生活相结合,轻视了朗读的重要性。所以致使学生根本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其次,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师生的英语教学活动是围绕考试体系和评价体系来开展的。目前的评价体系注重关键性的考试,如考试、中考和高考等。如果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而淡化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双方就不会那样拼命地追求高分而舍弃追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在中学教学中。每次的考试都不直接考到朗读,中学生便错以为朗读不重要,便轻易地放弃了,而中学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基层的)负荷很重,面对大班的常规教学,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教学中忽视了朗读的教学。其实,英语朗读在英语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中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改变这种读书难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和一些同事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缺少系统研究和具体的操作步骤,特提出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使学生不再害怕开口读英语,无论课内课外敢于大声朗读,乐于大声朗读。
2、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
4、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6、通过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最终达到能熟练地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文化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英语朗读,不仅语音、语调要准,而且要有节奏。听起来流畅、自然的英语容易让人理解;如果没有按节奏朗读,听起来就吃力,难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在其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如初一可以将英语朗读较准确较大胆的同学树为“小老师”,在早读或课外时间让其领读;为英语朗读做得好的同学发奖状、戴红花,给英语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插红旗等等;如高二则可以采用排演活剧的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必定会由英语朗读带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
2、注重教师带读
教师的领读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所以它要求领读教师具有良好的基本功,能成为学生朗读的典范,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语调正确,掌握好意群停顿,不读破句,连读正确自然要富有感情,朗读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
3、利用录音跟读
利用录音跟读是学生纠正发音的良好机会。在录音跟读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能毫无目的。首先让学生看着课文,跟着录音机一句一句轻轻地跟着读,然后让学生不看课文,跟着录音机轻轻地读,最后让学生放声地跟读。教师要求学生在跟读时要全心投入,要抛弃害羞,尽量模仿录音机的发音标准,并有意识地用铅笔标出所读句子的轻重读、连读、升降调。以便课后模仿。教师在放录音时要注意控制好录音机,可以放一句,停顿一下。倘若遇到长句或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重新倒放,直到学生能顺利跟读为止。整段文章读完后,可以让学生不跟录音再齐读一遍,看看学生是否能模仿朗读,籍此去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
4、提倡集体朗读
集体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是提高学生胆量和朗读水平的良好机会。集体朗读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机会,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主动朗读。学生朗读时,教师也应该巡视于课桌间注意倾听学生朗读的声音,如果发现朗读的声音嘈杂不齐,这表明学生在朗读上遇上了拦路虎,或者是在朗读上有困难,这时教师应该适时穿插讲解和领读,然后重新开始朗读。教师还需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朗读表情,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及时进行个别朗读
个别朗读易于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便于检查和督促,但活动面小,可以和集体朗读交替进行。此外,对于朗读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请他们为其它学生范读和早、晚读让他们带读的方法来及时给这些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于朗读比较差的学生,我们也可以给予帮助和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帮助。千万不要给予简单和粗暴的训斥,要以引导和督促为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伴随设计情景的朗读
借助图片、投影、简笔画、实物等教具设备,教师边呈现情景边领读,学生跟读。这种朗读便于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7、背诵并复述 背诵是英语朗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它有利于熟记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有利于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证明,背诵下来的语句往往是在听、说、读、写方面运用得最熟练的语句。
8、制定朗读的评价
效果要检查,应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如果只进行朗读的任务而不检查效果,个别自学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偷懒心理,说闲话,或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睡觉甚至滋事生非。虽然班委会或学习小组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从客观上讲学生还是畏惧严师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对朗读效果的检查和抽查。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时间可选在朗读中间或最后,并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
2)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采取“自评”,“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其中“互评”可包括同位间,小组成员间,或者是小组之间。
3)没有完成所要求的朗读的任务怎么办?择期限“达标”下次朗读再检查。绝不姑息迁就,只说不兑现,否则检查只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南郭先生”式的投机取巧心理,并养成对学习、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坏毛病。
4)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把朗读、说话等口语作业录进磁带。教师采用各种检查形式不受时间限制地进行检查,反复查听,捕捉每个细小的错误,作下记录。这样无疑使听说作业变得具体、实在,节省了师生面对面的抽读时间。学生为追求最佳的录音效果,反复听说、模仿,使有声作业尽善尽美,并把自己的录音与原声磁带对比,自我反馈、自我鉴别,自己找差距,不断纠正,反复琢磨,可谓一举三得。以上的评价可以和平时的成绩,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联系。在老师和小组长手中要留有记录
9、组织好早读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与晨”,这话是有道理的。早晨的空气较好,学生在清晨又没有任何作业,精神饱满,是读书的好时期。但如果学生只读不思就不知所云,只读不记就一无所获,默读不能提高语感,声嘶力竭既消弱记忆又容易疲惫。所以要做到眼看词句,口读音调,而听读音,脑思语义。
四、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朗读评比活动,邀请老师指导,提高朗读的水平。
2、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4、效果对比法
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5.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师课例,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1.2011年9月前:做好前期调查工作,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制定好研究方案。
2.2011年9月~2011年10月: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积累过程性资料,并请老师指导。
3.2011年11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形成成果研究报告。2.典型案例集及有关论文。
3.科任老师和学生评价表集、课堂学习中朗读的照片,实验前后变化对比照片,活动资料。
4.通过研究调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最终达到能熟练地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文化素养。
七、研究人员”
此课题为微型课题,由平昌县西兴职业中学中级教师岳玲主持研究。平昌县西兴职中中学高级教师丁济海为协从研究。
八、研究对象
平昌县西兴职业中学高二一班全体学生,共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第三篇:怎样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怎样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清新区龙颈镇石马小学
龙洁梅
摘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对课文的教学中,朗读更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的手段。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是语文老师首先要做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让学生不要敷衍地去读课文,不要拖读或是顺口读,而是真正地投入感情地朗读,也是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肯开口读,还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在本文中,我提出了我在教学中使用的几种方法:以“情”激趣、以“境”激趣、以“式”激趣。并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朗读、兴趣、情、境、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学上,朗读是学好语文和表现语文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一件累人又枯燥的事情。首先,要让他们肯开口读已是一个难题,而就算成功让他们开口了,要让他们能真正地“朗读”,而不是拖读、顺口读等,又是另一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肯开口读,还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特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情”激趣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都养成了拖读或是顺口读的坏习惯。拖读,俗话说就是“拉牛上树”,读得有气无力的,像是几顿饭没吃一样。不要说读的人,听的人也觉得辛苦,这样还能让学生对朗读有什么兴趣呢?而顺口读虽然也挺流利,不至于有气无力,但是读起来不要说有感情,连
停顿也没有,读到哪里不够气了就在哪里停顿深呼吸一下再继续读下去。这样读起来很快就会累了,学生还愿意再读下去吗?这两种读法,都是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给的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想要读的,只能叫做开口读,而不能称之为朗读。
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按要求读,可以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情”激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有“情”,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感情。学习课文,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激发他们自身的感情,引起他们与作者的共鸣,令他们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从而“情”溢于胸中,欲一吐而快,唯有靠朗读来抒发。这时,让他们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一蹴而就,乃属有感而发,就能感情朗读了。这样激趣,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做到了无痕迹。
这几年,我担任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为了不让学生自低年级起就养成拖读或顺口读的坏习惯,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训练他们朗读课文的能力。如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讲解完课文后,我问学生:“你也觉得小青蛙又聪明又勇敢吗?你想像小青蛙那样聪明和勇敢吗?那么,就让我们向小青蛙学习,一起读出小青蛙的快乐和自信吧!”学生们肯定都想成为聪明勇敢的好孩子,自然激发了向小青蛙学习的感情,也就会跟着老师一起感情朗读课文了。
而教学高年级,由于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心智也发展得更好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带动他们感情朗读。如
在教学《提灯女神》一课时,在解读课文中有关南丁格尔当护士的典型事例,理解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精神后,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引用“非典”事件,让学生深入体会那些医护人员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伟大,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南丁格尔产生敬佩和爱戴的感情,不用老师提醒,他们也会自动自发地去感情朗读课文了。
二、以“境”激趣
环境是能影响人的心情,从而也能影响人的行为的。所以,我们要为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创造好的环境。
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自然的朗读氛围,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放开心情、无拘无束地去进行朗读,即让学生敢于开口。毕竟,学生也是有自尊心的,读得不好,老师否定,同学嘲笑,谁还愿意再读下去?所以,对学生要多点鼓励,多点宽容,毕竟任何事都不能一步登天,急于求成只会弄巧成拙,潜移默化也能达到目的。如以前我教学五年级语文时,班上有一个从分校转过来的女同学,由于没有年轻教师的辅导,她的普通话很不标准。第一次指名让她读课文,就闹了不少笑话,让同学们笑了好一顿。还没读完,她就不愿再读下去了,无论我怎么说她就是不再吭声。看着她涨得通红的脸蛋,我也没辙了。下课后,我找她来谈心,跟她说这不是她的错,只要肯努力,她一定可以练好普通话的。之后,我总是抽时间给她辅导普通话,而且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找一些重要段落让她一字一字地跟着我读,直到读好了,又让她回去多练几遍,然后在第二课时再指名让她读。由于早已练熟了,她读得很好,获得了同学们赞同的掌声。从此,她的自信心就回来了,总是自动举手要求朗读课文。而对于其他一时
读不好的同学,我也不会责备或强求,而是让其课后多跟读、多模仿,在练习和模仿中掌握要领。
其次,可以创设与课文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虚拟情境和想象中,如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就能让他们想读一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这种方法,同样能实现激趣及淡化教学痕迹。如在教学《大拇指汤姆》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假如现在有一个魔法师,把你变成了像大拇指般大小的人,重新生活在我们这些正常身高的人当中,会怎么样呢?会发生什么危险或有趣的事吗?”让他们通过想像后说一说自己想到的一些场景。然后,引入课文:“现在真的有这样一个像大拇指那么大的小孩,那么他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学生听了,自然会兴味盎然,恨不能马上就读一读课文了。
三、以“式”激趣
这里所说的“式”,是指朗读活动的方式和朗读形式。再精彩的活动和游戏,玩得多了,也会厌倦,所以就连网络游戏或电动游戏都是层出不穷才能吸引人去玩。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就是让学生读就行了,也要花花心思,搞搞“新意思”,把枯燥的朗读变得多彩一点。
首先是朗读活动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或者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又或者是跟着录音机或老师模仿读等等。如一些简短的诗歌或散文,就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追求优秀的表现而跃跃欲试,自然兴趣激增。对一些抒情性比较强烈的课文,则可以找一些合适的音乐,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感情喷薄欲出,顺其自然地激发朗读的兴趣。而对一些比较难
体会和理解的课文,在指导他们理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让他们跟着录音机或老师模仿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本来读得不太好的情况下,跟着录音机或老师读后,竟然能读好了,于是兴趣也就来了。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6课是《古诗三首》,我就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第7课是巴金的《海上日出》,是很优美的一篇散文,我就找了首轻柔舒缓的音乐让他们配乐朗读。第8课是略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比较简单,我就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举手在班上读。第9课《西风胡杨》,是一篇含有象征表达手法的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我就在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听了几遍课文录音,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要文段,我都作一次范读,再让他们听着录音一起读。而第10课《我家门前的海》又让他们配乐读。这样,一个单元五篇课文,运用了几种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每天都能保持高昂的兴趣,投入朗读活动中。
而在朗读形式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等。如教学简短的诗歌或叙述性比较强的课文,如古诗,或是五年级的《七律·长征》、三年级的《瀑布》、二年级的《雨后》等现代诗歌,以及二年级的《程门立雪》、三年级的《吹泡泡》、四年级的《火烧云》等许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小组读或是男女生分读。而一些比较多对话的课文,如一年级的《小猪画画》、五年级的《金奖章》、三年级的《寓言两则》等许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对于一些分节连贯的诗歌,如二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三年级的《大海的歌》、四年级的《小草之歌》等,则可以让学生开火车朗读。
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让学生不断地保持新鲜感,不再觉得
朗读是一件单调的事情,自然就能保持对朗读的兴趣了。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朗读训练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不觉得朗读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是一件很累人的事,而是发现朗读的精彩,发现朗读的益处,从朗读中找到乐趣,学到东西。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教学的好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去运用,去实践,去开拓的教学手段。
第四篇: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目前:国内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目的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而朗读又是各个学段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这些问题还很突出,这主要是老师朗读训练方法单
一、机械造成的。我校处于城镇结合部,学生朗读能力亟待提高。因此,《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弱的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指导。
课题组选择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作为对象:一是可以通过课题的研究,易于使学生在朗读情感体验方面形成方法,利于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的提高;二是在各个年级学生中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利用一年的研究时间尽快形成一些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然后进行推广。本课题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促进实验语文阅读训练、朗读技巧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三、课题的界定
1.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2.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2.教育家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3.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五、研究的内容
1.结合学校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的阅读(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将取得哪些成效。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六、研究的对象
所有学校年级学生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朗读指导方面的理论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名篇美文等书刊,是教师寻找理论支持和学生朗读
训练篇目的主要来源。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评价,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推进和检测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中行进,探讨课内课外朗读训练如何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朗读。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规律和方法。
八、研究的策略 1.早读──抓情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而早读正式一天紧张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精神状态时最重要的。让学生“放任自流”固然不好,但若一味让学生
去读去背,学生也极易产生厌倦,甚至逆处理。虽是短短二三十分钟,但培养有感情朗读
确是绰绰有余了。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男女竞读。代表竞读,南北竞赛,比赛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通过音乐、挂图渲染出朗读氛围。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朗读的有心人,早读,有了情趣以可以很幸福。
2.课堂──读到位
教育教学中诸多指导训练,课堂是主阵地。它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战场”。
(1)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以情传情。
感情是朗读的关键,应此诱发学生的感情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文章不是无情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是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
(2)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3)传授朗读的技巧
在学习朗读的起步阶段,注重朗读技巧的传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语气、语调、变调、停顿、重音、连续、换气等朗读技巧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并让学生多练多读多积累,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以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4)给予朗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师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琅琅的读书声飘荡在教室。
(5)追求评价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不仅注意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3.课外──筑“根本”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臵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
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和我们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语文新天地》等书籍,是练习朗读的最佳读书。
4.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九、研究的计划
1.实验准备阶段(2014、2──2014、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各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操作阶段(2014.3──2014.6)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3.提高发展阶段(2014.9──2014.11)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总结验证阶段(2014.11──2014.12)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十、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
⑵教师反思录。
⑶研究学生个案案例集(成长记录袋)。
⑷学生朗读作品集。
⑸学生课外朗读推荐书目。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十一、课题组职责分工
1、课题管理小组: 课题组长: 课题指导:
2、课题实施机构: 课题直接负责人: 课题主研人员:
第五篇:怎样让学生写好字
怎样让学生写好字
1、正确的姿势
小学生写铅笔字采用坐势,其要求是:头正距桌面一尺;身直距桌沿一拳;臂开;足要两脚自然并列与肩同宽,平放地面。对此方面做法是师示范,单个演示,整体练习,个别纠正。执笔,应逐人给予指导。指导中突出三个要点:⑴、食中指距笔端一寸;⑵手指执笔力度要适当,使书写自然舒适,不要用力过大,以致于手酸或将纸划破;⑶笔杆靠在右手虎口上,向右后方倾斜,与桌面成50°角,以便观察纠正自己的书写情况。
2、正确的运笔。
用铅笔写字,因为手腕要着桌,不可能每写一笔都移动手臂,所以多数横画是靠“腕部内旋”完成,竖画多以“指关节内收后压”完成,而相对较舒展的撇、捺,运笔的关键则在“缓行、急收”。正确的运笔方法是写好字的基础,它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感觉体会,才能有所把握。
3、勤作示范。
学生在对书写动作有了具体规范的体验后,要结合对书写要领讲解,勤作示范,要求学生边观察边进行“内心模拟”及“书空练习”,借此回忆内化感觉。也可利用同步字帖,临摹描画字体,以此回忆体会感觉。
4、以讲评找感觉
根据学生书写效果,教师经常对他们用笔力度、速度等,做准确充分的讲评,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例如提捺无锋,则是缺乏“提笔”的动作所致,应注意“提笔”。讲评的方式可以有教师主讲,也可以由师生共同点评,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集体行动。总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书写规范。
5、引导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汉字是由各种点、画按照一定的规律连贯交接而成的,其中有些点或画对字的结构、舒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找出关键之笔。如写少、喜、鸟、也这些字时,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田字格中范字笔画和结构特点,体会哪笔是写好字的关键笔画,再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然后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明确要写好这些字,关键是要写好如下笔画:少——ノ、喜——
一、鸟——ㄣ、也——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