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让诗词教学声情并茂
信息技术让诗词教学声情并茂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使用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锦瑟》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
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它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再现情境,以情促思
诗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意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当我们吟诵和品味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然而这些情境再现,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
如《山居秋暝》,写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时所见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愿望,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的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们观看风景片,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的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蒙的雾气。山涧涨溢,清澈的泉水淌过岩石,响起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不停的颤抖着,渔人荡舟水上,满载而归„„这样,便把诗
人所营造的安逸的山居生活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无疑给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山水诗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从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山居的宁静、安逸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优化朗读,思随情动
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在学生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再现“火烧联营”场景。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周渝指挥“赤壁之战”时镇定自若的儒将画像。伴着海浪拍激岩石的声音,我让学生听示范朗读。
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形象逼真图画,耳中听到的是阵阵海浪声,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声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诗词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诗词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
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词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伴奏乐曲,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和乐曲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增大密度,提高效率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出示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
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思随情动的目的。所以,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好古诗,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只有强强结合,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
第二篇:《让网页声情并茂》教学设计
《让网页声情并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会创建站点,建立包含文字、图片及网页背景的基础上,学习在网页中插入动画、视频以及设置网页背景音乐等其他网页元素的方法,初步掌握制作“声情并茂”的网页的方法,通过对添加动画、视频媒体信息操作方法的认知,丰富网页元素内容,进一步晚上学生制作网页的知识与方法体系。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多媒体的概念和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对媒体信息的类型、存在形式及在演示文稿中添加声音等媒体信息才操作并不陌生。
2、已经掌握在frontpage中通过“插入”—>“图片”命令插入图片及通过“网页属性”设置网页背景的方法,体验了图片和网页背景在网页中的作用,已具备一定的制作网页实践经验,在作品中添加多媒体信息,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动手实践的兴趣叫浓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网页中插入Flash动画;设置网页的背景音乐;在网页中插入视频。
2、过程与方法: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样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利用先进计算机多媒体带来的欢乐,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在网页中插入Flash动画、视频的方法。
2、教学难点:会设置“网页属性”中的选项。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展示一些带有音乐视频的动画.师:同学们,我们在网站上经常会看到这些可爱的卡通视频和好听的背景音乐。在我们的自己创建的网站上该如何加上这些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呢?
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评价与补充,之后进行总结。
师:FrontPage的一个突出功能是支持多媒体,我们能够很容易在网页里插入声音、视频和动画以及设置网页的背景音乐。揭示课题--让网页声情并茂。
【设计意图】在课的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怎样让网页变得“声情并茂”。这样的导入方式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很多。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在网页中插入Flash动画
师:在网页中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flash动画,例如动漫卡通片、小游戏之类的,大多都属于Flash范畴,flash动画体积小,而且互动性较强,所以我们的网页中要是能加上这些东西,那就更加生动活泼了。可是在frontpage中不能直接插入.SWF的动画,我们就要用点小方法啦,完成插入操作后往往要借助于格式龚娟设置相应的“对齐”。
(1)让学生先通过看书来了解操作的大概步骤,并试着自己先进行操作看看。(2)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个别操作较好的同学,由同学来讲解给学生听。(3)教师在同学演示完后,小结一些优点和误区,并将错的地方再加以演示。(4)学生再次自由操作,适当的可以互相帮助小组内的同学。(5)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对学生操作给予奖励性评价与补充。
(6)引导学生用浏览器预览刚刚制作完成的网页,通过有趣的七巧板游戏,体验Flash动画的优点。
2、设置网页的背景音乐
师:现在的网页游戏一般都配有相关的背景音乐,让玩家融入游戏中,可见网页中的音乐作用不小,如何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呢?
(1)学生根据教材活动二的操作步骤,完成操作。(2)学生思考,能不能设定背景音乐的循环播放次数。
(3)教师请完成比较好的学生做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操作中的优点及不足。(4)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在网页中插入视频
(1)教师示范操作,讲解插入视频的方法:通过插件方法来实现;与插入flash的方法相似,(2)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操作练习,独立完成“做一做”的内容。(3)教师到学生中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4)请一个学生演示操作,引导学生用实例操作来说明。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讲解,消除学生的陌生感,用任务引导学生操作实践与探究方案,演示操作也可以加深印象。此外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操作,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学与动手能力。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谈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思考题
(1)如果插入网页的视频、动画等不在站点文件夹中,保存网页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Frontpage支持将所用格式的视频都插入到网页中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拓展知识。
板书设计:
让网页声情并茂
一、在网页中插入Flash动画
二、设置网页的背景音乐
三、在网页中插入视频
教后反思:
1、本节课,学生大多能根据教材所示的操作步骤自行完成操作,对于个别比较困难的操作,学生可以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寻求帮助,或者直接向老师求助。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具有专研的精神,都努力完善自己的作品。
3、在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还算合理,大体可以按照既定时间完成,做到不拖课也不会剩余太多时间。
4、在操作示范时,大部分学生能认真观看,必要时做好笔记,但是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开小差,这部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第三篇: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5-01
朗读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教材多数课文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个作业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堂小学语文课,如果学生不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那就谈不上体会意思、品悟感情。教学研究者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一篇课文可以不讲,但决不能不读;可以少讲,但决不能少读;你可以讲不好,决不能读不好。我始终觉得这种观点非常正确,并且自觉地付诸行动之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下面谈一谈我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扎扎实实落实朗读教学的:
1.正确的姿势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
正确的朗读姿势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发声吐气准确、顺畅。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要坐姿端正:头身直、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捧起呈45度角。要把腰板挺起,以饱满的精神,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朗读。另外要注意发音正确,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注意表情,有情有韵。朗读就像说话、应轻轻松松、自自然然。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语文课上我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把时间留给他们,把机会留给他们,共同学习讨论。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读,分角色朗读,设情景读,评选朗读能手等,只要能激发学生有读的愿望和兴趣的?k法我都乐意去试一试。
3.有目的的指导朗读
读很重要,但不能盲目的读。每教一篇课文,对每次朗读的安排,我都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初读时,要求学生应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得文章的整体感知;研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画面,使学生入情入境,在心灵上与文中的人物沟通;品读时,应读出语气、语调,抓住重点的词、句读出人物个性来,把自己的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每次朗读都是读前有要求。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指导学生抓住“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北京的春节》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4.读后进行适当的朗读评价
学生朗读完后,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课堂上,我不是笼统的评价。如:“很好,不错,你读出了感情”这样的评价,并不能真切地让学生知道到底好在哪儿?而是具体地指出“你读出了他当时高兴的心情?”“你还没有把你的决心读出来,能不能更坚定一点儿!”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怎么读就能达到效果?总之,在朗读后,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及时给予肯定,学生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自信心就油然而生。
5.朗读形式多样化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范读;开火车读: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分角色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还有齐读、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领读……多样化的读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愿读、乐读的氛围在班内传扬开来。例如《搭石》一课,我根据学生自愿原则,选择喜欢的段落、或认为优美的语段、或觉得自己读的好的语段在小组朗读,学生读得多而不腻烦,印象深而非机械重复,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评读、赛读……学生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学生都变得想读、能读、爱读,且读出了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不少学生还指出了对方的优点与不足,正是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学生的读书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讲授《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了模仿,通过这种模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每读一次时,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醒学生不能为读而读,使每一遍的读都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朗朗书声的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堂。朗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感悟课文。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从此喜欢上朗读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让识字教学其乐融融
信息技术让识字教学其乐融融
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李华
“人生学习识字始”,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欲望”,但是汉字数量繁多,既难认又难记,再加上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结果事倍功半。如何把这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呢?我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的独到优势,从“乐学”入手,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一、感官触及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研究证明,要取得理想的识字效果,学生和生字第一次见面时就要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使学生对要学的生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时,我在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挂着闪闪的星星,一个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精美的画面首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随着小船的移动,响起童声朗读《小小的船》,一句句诗文也在屏幕上循序出现。文中镶嵌着一颗颗小星星,需要认识的生字缀在星星上光芒闪烁。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使学生立刻产生好奇心,尤其是星星上的生字,吸引了部分学生主动开始跟着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地被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识字的乐趣。
二、了解规律 破解难关
汉字笔画复杂,因此,记忆字形成为一年级识字的难关。其实,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感优势,运用拆开或者合并、变形等形式,引起学生注意,能够有效突破记忆字形的难关。
1、象形字的教学——展示演变过程。在低年级识记的生字中,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借助信息技术则能沟通物象与文字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像与文字活动的变化再现文字演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比较形象地明白一些现代字是由“实物图——象形字——现代汉字”这样演变来的。如“鸟”,可以形象地把鸟头上的翎毛,鸟头和鸟身,鸟眼变化成“鸟”字。让生字与图像复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鸟”字与生活中的鸟是一脉相通的。他们看着课件中那可爱的小鸟,手写着由鸟演变而来的“鸟”字,内心充满了新发现的喜悦,从而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记忆字形的效率。
2、形近字的教学——比较两者形义。汉字中许多形近字,低年级学生感知起来模糊,不容易区别。而动画的使用却将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如“亭”和“停”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区分呢?我采用多媒体图像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将一小人移至亭旁停住,打出生字“停”,简单的两幅图画将两个字的形、义加以区分,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难记字的教学——动画激发想象。如“播”这个字,比较难记,我运用课件,将右半部用拆字法拆成“丿”、“米”、“田”,让学生观察,再将这几部分合起来。顿时,小手林立,有的说,“播”是把带壳的米撒在田里;有的说,“播”的右边是由“丿”、“米”、“田”三个部分组成的„„运用课件将字的几部分拆开与合成,激发了学生的想象,遇到了难记的字,学生就会用拆字法来帮助记忆了。一般合体字的教学,也可用课件演示合体字组合的动画。如教“藤”这个字时,我一边演示动画,一边说儿歌:夫人月下来浇瓜,头上戴着两枝花。瓜藤弯弯细又长,绕着架子向上爬。随着儿歌,字的部件循序显现,学生边听边看,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字。熟字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记新字的方法也都可通过课件来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组字规律,便于记忆。
三、多次复现 有效巩固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识字与写字”问题解答》中指出:识字教学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上,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的形势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我们在识字课上利用信息技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形式让生字反复再现。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复现生字: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后,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在屏幕上摇曳,上面是带拼音的生字词。师说:“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学生跃跃欲试,大声说:“能!”于是,孩子们在自由练习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中反复与生字宝宝见了面。接下来,我按照“将生字词的拼音去掉——让生字单独出现——打乱生字的顺序——与葫芦娃交朋友游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葫芦娃,点击他即会出现一个生字,能读出生字并且给它组词,葫芦娃就是学生的好朋友了。)——读含有生字的儿歌”这样的顺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让生字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快速变换,让孩子在变化中学习,在兴趣中反复认读,当堂巩固所学生字。
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认字后的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佳。我经常把两三天中教完的生字制成有趣的课件,定期进行识字大闯关游戏,比一比,谁最先认完所有的字。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四、动态演示 指导书写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字的笔顺,笔划是否规范到位,占格是否正确是教师重点强调的内容。传统的写字教学或是教师写一笔说一笔,学生坐在座位上进行效仿练习,或是一名学生站起来说笔划顺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高耗低效。针对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写字教学课件,利用课件演示笔顺,动态的笔头以及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直观地感知了笔画的走势和布局,一目了然看清书写要领,在兴趣盎然中对汉字的笔顺掌握得更加牢固。
五、及时反馈 体验成功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而且,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这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如在课件制作时,应用交互中的“判断”功能,当学生答案正确时,屏幕上就出现一只鼓掌的小动物,同时播放一至五秒钟的掌声;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正确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位擦眼泪的小朋友。再如:在书写评议时,可挑选学生书写的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字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评议其笔画、结构是否恰当。这既满足了儿童的竞争心理,又有效地进行了书写指导。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小小的汉字,奥妙无穷。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使识字教学变得丰富,活泼,愉快,并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识字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让信息技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让信息技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
余兴龙
【内容摘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击破”语文教学的难点,“驱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构建课堂与生活的链接。因此,在全面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整合新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就我国的教育而言,课程整合走进了课程研究的中心视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正在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必将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新。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整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实际上促发了教学环境的变化,不仅使得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还使得学习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同时也使得课程的内容及其提供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一、利用信息技术上小学语文课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想要展现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秋天的雨》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连在一起,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仅从文字上理解秋天的景物美、色彩美、动态美是比较单调、片面的。于是,在教学伊始,我先利用课文的全文动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轻柔扇动的杏叶,空中飞舞的枫叶,五彩缤纷的菊花,活泼可爱的动物,款款走来的小朋友„„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如梦如幻的境界,再配上优美的抒情音乐和文字,怎不使他们沉醉其中?有了这些形象、直观的感受,学生体验到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神奇变化,接下来的学习自然而然变得轻松而愉悦。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2.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节省课时,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视听教育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其智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看、听真正达到完美结合。正因为如此,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积极效果,信息技术教学以它独有的特性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1、创设“情境”。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教学创设各种“情境”,突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带来了探究性教学的发展空间,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教学平台和互联网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而迅速地进行相关情境链接,这样,“情境教学”就更加有效,进一步开阔视野和进行探究共享。恰当地创设一种和谐、充满趣味和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时,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秦始皇陵兵马俑》时,鉴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感受不了兵马俑的浩瀚壮阔,规模宏大。因此,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自我预习,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对于空洞的文字缺乏真实感,只有视觉上的冲击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兵马俑的气势浩大。因此,上课的导入,我将引入一段关于秦兵马俑的介绍视频,运用昂扬的背景音乐,逼真的画面,历史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一阵阵的惊叹声中看到这些享誉世界的历史珍贵文物。使学生在导入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了解的文章的中心思想——“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的“情境”不仅让学生们在一场视觉盛宴上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且更能够激发他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
2、解“疑”释“难”。在很多的阅读性文章中,不时会遇到很多难以用言语就能够阐述清楚的情景。因此有效的运用多媒体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以此突破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难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对于文章中“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一年级的小朋友仍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因此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之间的关系成了本节课的难点之处。所以在课件的设计中,以动画的方式,让一只小鸡在洁白的雪地上跑过去,当小鸡消失之后,在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长排脚印。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老师问“同学们,这是谁留下的脚印呀?”在同学对此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动画上将缓缓飘落下来一片竹叶,刚好落在小鸡的脚印之中,然后将小鸡的脚印跟竹叶相比,同学在对比之中将一目了然。之后将用同样动画的方式讲解“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更使课堂显得活泼生动。又如在《一枚金币》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一般会在开课时让孩子质疑,孩子们质疑的内容也大多是根据阅读课文后的第一印象。孩子们会问“这一枚金币怎么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课题叫做《一枚金币》?”“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文里父亲怎么就知道前面两个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仅仅是每个孩子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可以占据课堂非常长的时间了,更不要说老师还要想办法把这样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分类了。如果放弃一些孩子的回答,一方面会打击孩子质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也有可能错过很精彩的回答。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就收集、分类孩子们的质疑(老师可以利用预习作业,也可以利用BBS之类的网络平台),在开课之时只是利用很短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确定本课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了解到每个孩子的质疑情况,也可以方便全班交流,老师还可以适时的对质疑的方法给予指导。信息技术与质疑教学的整合将让老师在课堂内对学生的回答更快的进行分析和指导,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有更系统的记录和更快捷方便的与同学共同学习。
3、促进阅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明确提到: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是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是符合学生以后的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就是将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软件与科学方法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使不同个体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中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口口相传,并且有些教师本身普通话水平欠缺,因此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弥补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比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文中提到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当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小兴安岭的特产是我们的学生所很少见到的,但是通过动画的补充,学生一下就可以理解到课文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特产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的珍贵之处。相比较与老师的讲解和文字资料的呆板,动画一下就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让课文中的一个个词语跳跃到了学生的面前,让书本走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动画辅助教学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它既有图像的刺激,还有声音的刺激,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感官越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就越牢固。
《课标》还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并能从中感知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警句。背诵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的阶段目标。因此,我们要大胆地放开思路,指导学生边识字边阅读,让他们学以致用。以往我们所提到的阅读大部分都是文本阅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它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给予人们直观、立体的感受,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速读、略读水平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名人故事这一单元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收集和“名人故事”有关的故事,并且开展了读书展示活动,让同学们互相交换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和扩展了自己的阅读量和词汇积累。只有将课内、阅读相结合,文本、超文本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读书的乐趣,从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如教学《雷雨》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播放带有电闪雷鸣的声音,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在生效的渲染声中,每位学生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精要所在。
4、利于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更应向学生展示课本以外的知识,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去观察,去思考,去创造。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良好习性。也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例
如在教学《周庄水韵》时,我将让学生提前搜集和周庄有关的视频、资料。也让学生提前对周庄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在文章的教学中侧重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很多学生被文章优美的自然风景所陶醉。之后,通过课件对搜集的一些自然风光的展示,让学生自由探究周庄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再在多媒体上展示我们周边的环境,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地区可以跟周庄相媲美。又由多媒体展现我们周边环境的变化,听过意境的渲染,倡导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适应当前小学新课改的需要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单靠在课堂上获得的有限知识已不能满足小学生们求知的欲望,运用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结合成为交互、快速、多媒介的综合教学系统是一种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量的有效途径,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变革。从微观上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和教学目的、任务的达成是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议程上来。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身就是教学方法的革命性进步,将会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引发教学观念与形式的更新,并且通过其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达到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再认识,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更新。信息技术正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媒体迅速运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成为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 要充分认识信息教学的特点,利用其功能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根据其特点,信息技术教学也符合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形成了新型的教育关系, 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融入教育, 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关系,使以往封闭式教育变为开放式教育,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这也符合当前小学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从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从讲授者变为启发帮助者,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求学生从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
二、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促使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更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但要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必须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运作中的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使用信息技术,使其在教学中
发挥重要作用。面对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克服——
(一)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积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基于此,课件设计者不应盲目的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造成内容繁多从而忽略掉主体。这样的课件虽然能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但仅仅是短暂的眼部刺激。实习期间,在上四年级一册语文《秦兵马俑》时,由于是公开课,我把课件做的很花哨。既有流光溢彩的图片,还有精彩的影像。虽较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却完全令学生沉浸在这种图像以及影像中,忘记了本课的重点。包括我自己都有点被这样的课件给带偏了。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着眼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为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状态,应当化繁为简。帮助小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辅助形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还因怎样做、怎样学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要避免被课件所左右,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作用,忽视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很明显的,我们作为任课老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动态及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有些教师,以为信息技术是万能的,忽略掉了其他一些能较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使得整堂课形式单一,小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最怕的就是教学手段单一,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只保留了很短的时间就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地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结合和灵活运用,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准备上课的时间不足,课件往往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生搬硬套,导致课件固化,缺乏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曾经有一次,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就随便在网上找了一个课件,自己也没有很用心的去看这个课件,导致上课的时候像流水账一样跟着课件走,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反馈。整节课下来我自己也觉得累。后来,课间的时候有学生跟我说:“老师,这节课,你上的好快哦,我们什么都没听懂,你可不可以再重新上一遍。”对此,我很惭愧。所以,我们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即使准备时间不足也要对课件加以修改。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其他的手段来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与之交流并及时的修改课件,让这些交流的结果体现在课件上。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不要让多媒体称为课堂的主宰。我们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应当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教授。
三、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不能流于形式,要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学的目标和技术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时采用,讲求必要性、适度性、实效性,不能追求形式,为了整合而整合。
(二)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不能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多媒体信息宜精不宜多,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而抹杀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多媒体信息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不能喧宾夺主。还应该恰当把握使用信息技术的时机,找到关键的使用切入点。使用恰当,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简言之,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真正有效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使二者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三)扩充教师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不断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手段,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来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其设备软件的各种功能与优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和落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也就是把信息技术渗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包括与课程各要素(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与学习活动方式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整个整合过程中除了学科间知识整合、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外,还包括各种教育技术之间的整合。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整合过程中,必须在多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习得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从学生本位出发,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包括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和优化,形成适合于实际情况的整合教学。最后,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法,推进小学语文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促进和实现学生、教师和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三维一体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余胜泉、吴娟
上海教育出版社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顾明远
《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李湘莲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弊端及其对策》朱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