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与语文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来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1.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像,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我以传统贺卡导入,告诉学生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力更丰富。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到计算机不是一个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家伙,利用人机之间可以捕捉的情愫,学生和计算机的距离拉近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2.创设向往情境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使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画画‛一课时,我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以前学生的优秀画图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教学无疑大有裨益。
3.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教学‚用Word输入汉字”一课时,我先告知学生“Word”和“画图”,“记事本”一样,是一个程序,它主要的用途是处理文字。启动“Word”的方法和启动“画图”,“记事本”一样,它一般在“程序”的子菜单中。接着,我提出问题:
(1)不关闭Word窗口,怎样打开“笔记本”窗口;(2)怎样操作能快速切换显示这两个窗口;(3)怎样操作能同时显示这两个窗口?(4)比较Word窗口和“笔记本”窗口的异同;(5)在Word上能练英文打字吗?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1.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首因效应,上好每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诱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近因效应”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作用。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更为重要。
课堂上,我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了。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干得很好‛‚你一定能做好的‛等)、动作(如微笑、点点头、拍拍肩等)、物质(如小红花或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
三、培养能力是目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淡化学科性,加强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若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我的做法是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强调基础性,重视发展性
由于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间不长,加之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我想不论使用哪一种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终生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今天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性。
3.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不仅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还要训练其动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此外,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等习惯,并能够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科技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让我们以高昂的热情进入教学创造境界,不断地钻研、探索、比较、重组、运用并发展,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第二篇:让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
让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
“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现象在我们的现行教育中仍然存在,这明显不符合学生实际,而且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知识基础、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汲取精神营养。所以我们教学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他们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呆板、千人一面的工具。《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理解并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展现语文教师个性色彩
每个教师的性格、气质各有不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解教材和设计教法,应该扬己之长,让鲜明的“个性色彩”充分显现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教师喜欢外国文学,在基本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可以精心耕耘这块“自留地”,或推荐书目,或组织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所教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有的教师喜欢鲁迅,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如数家珍,那么学生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了;有的教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有的教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语文教师自然科学方面知识广博,平时教学中经常联系举例,使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
笔者的长处是朗诵,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声情并茂的范读作为引领教学的主旋律,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融声调、表情、体态、情感于一体,在全体学生面前诵读作品,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充分入境,主动体味和感悟,进而用自己的话把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补。
笔者的个性在诵读诗歌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感悟和表达交流中体现,“个性化”教学让传统模式不再束缚教师的手脚,不再压抑学生的兴趣。
二、个性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焕发艺术魅力
有个性的教学,才是有魅力的教学。但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种现象自然会窒息个性强烈的学生的求知欲,以至学生往往在语文课面前望而却步。笔者以为,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和个性主观色彩,都是个性化的产物。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美,努力发掘每一篇教材的内在美所创造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从而产生个性的特殊能量,取得个性的教育成就。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笔者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西施、王昭君等)与木兰作些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个性的一面。《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果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读―译―析―背”来教授,学生定会兴趣索然。既然《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何不从“游”字上做文章。于是笔者自己先示范当导游,再让学生成为导游,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笔者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并且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知识,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词及“六一居士”的来历,这些课外知识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们兴趣盎然。笔者还喜欢把“百家讲坛”中名家的学说及探秘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例如,语文教材选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学生对鲁迅先生其人了解多少呢?他的思想?p情感、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把“百家讲坛”中对鲁迅先生的探寻及分析评论适时适当加以介绍,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增。“百家讲坛”中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探究及评论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游山玩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可是他的收入从何而来?李白死之谜有谁知道?杜甫饱经沧桑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穿插这些引人入胜的话题,那么既介绍了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使得语文课堂丰富灵动起来,焕发出语文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篇: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黄永红
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个精细工程,是个系统工程,科学工程、也是个复杂工程。它需要老师在诸多环节融进教学智慧钻进去、沉入进去,尽量零距离的贴近教与学的规律,贴近课程标准教材要求,贴近学生发展要求它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可以化为融入、沉入、深入,顺其本质内在运行规律探究实践,因此,我觉得语文人要始终以思考的姿态潜行在有效教学的路上,让我们的语文充满魅力而恩泽天下。智慧地潜行中可以关注以下几点,全是个人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定准目标进课堂。目标的准确定位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责任。说实在话,我们平时常常陷在事务工作中,凭着一种感觉进课堂,可能很少从不同角度考虑目标定位。我觉得目标要体现学科特质,要实现学科的双基训练总要求,要养成学科学习习惯,要提升学科素养,要培养人文精神,这是上位高位总目标。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要学生学会什么,养成什么,得到什么,用什么方式让他得到?得到的效果如何检测和调控,你进课堂之前必须要有知、情、思、能的生长点、训练点、提升点的通盘考虑,这是等位即时完成的现目标。我们定位目标必须要从以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考虑。忽略前者,学生学科品质、学习潜能等长远目标不能充分得到培养和挖掘,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灵气。忽略后者,学生语文素养、双基训练的基点都落空,前后目标的实现过程都是纸上谈兵。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有的很显现的似乎很好抓,比如教参给你每一课目标都梳理好,你一看就明了;再比如课后习题、单元练习都告诉了你该教什么,练什么,集体备课也能感受到别人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但是我们也知道,即使可以这样多渠道的感受到细化的目标,为什么在听课中还经常发现目标定位不太明确甚至不太准确呢?这可能因为有一些隐性目标还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比如一篇阅读教材摆在大家面前,哪些地方是很好的拓展训练点呢?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可能不敏感抓不到,有的老师能抓到,可是抓到什么程度、深浅如何,不一定把握准。再比如情意、习惯、听说读写思童子功目标都散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不做有心人、不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角度往往会关注不到。虽然我说得玄乎玄乎的,简单说目标定位要准确可行,一要依循课标,二要依循年段要求,三要依托教材,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五、取决于每个老师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对教学的感悟。
2、品析悟道练思维
网上抄得很厉害的一句话: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我。我要补充的是语文绝不仅仅是常态的生活,决不等同于原生态生活的复制品,原汁原味的生活进入不了教育,进入不了语文课本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有媒介,那就是通过语言,通过文学的提炼使生活带上文学的色彩带上文化的色彩。当然,语文也决不是平常的我,语文和我之间也有媒介,那就是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在语言的揣摩玩味表达中渗进情操的熏染、情趣的浸润,事理的明辨等,《夹竹桃》“悄悄”“一声不响”“然而”“不相容”“融洽”“应有尽有”“无不迎风吐艳”等等语词的感知、理解、赏析、深悟、归纳、运用、提升中,都融进了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在以语言的品赏为介质的进程中不知不觉地也在进行着思维的训练,文化的浸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文章的语文味。有研究指出“ 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 “ 中国迫在眉睫的危机是缺乏善于思考的人才。”我们要让学生受到语言的浸染,文学的熏陶,文化的关照,还要受到思想的操练。这时的我才可能说我站在课堂上我就是语文。我很欣赏一句话:语文教学就是以雪的方式浇灌。
深度思维的培养还在于课堂要向问题敞开, 更要向有价值的问题敞开。课堂要向对话迈进,更要向有价值的对话迈进。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 就满足于这一步, 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 但缺乏思维的含量,甚至打擦边球。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 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并引领学生通过悟读文本等途径来解决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标准, 就是它有助于学生积极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 或者说, 绕过它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是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 走向智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投入教学智慧,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有情有趣,强调举一反三,强调综合,强调规律,要活教书教书活,机械刻板重复会抹煞学生的灵气,学生会变得不经风雨。灵动的课堂需要浑然一体,需要巧妙安排教学过程,需要把握时机,这种时机可能是你环环相扣的预先设计,也可能是学生随堂生成的各种情况,把握好就是一种极好的灵动环节。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形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有的老师认为只有公开课那些大家才拥有巧对生成的本领,其实一堂课你预设的再精心,课堂上的生成随时都会有,有的生成还是非常好的教学契机。真正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一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就是了。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听课感觉教学是直线形的,一条垂线有老师牵着拽着下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开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文本多重对话的平台。要真正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心灵对话、情感交融、关注师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教者要善于抓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想象、思维的点击点,捕捉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契机,不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解读,调控进程。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就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通过动态的构建教学,学生在积极的自我参与过程中,生命被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智慧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得到舒展和张扬,迸发出创造的光芒,而我们教师也会在其中得到灵动驾驭课堂的操练。这样的课堂,才会像马卡连柯所描述的一样:“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为什么听有些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说的就是此。
3、找准切点讲生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老师钻研教材备课的功夫还是挺到家的,但是你听他的课就是提不起兴趣,问题出在哪儿呢?可能就是教学技巧的运用,课堂上如何扎实与灵活,深刻与生动„„都值得研究,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啊!有一位学生说他在家中自己读丰碑读哭了,在学校里听老师讲丰碑却睡着了。或许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扪心自问,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营造了一种和文本自然对话的情境吗?我和学生们追寻着因循学路的教学线索吗?我和学生们有个极度幸福的体验吗?我和学生们在课堂上经历过不能忘怀的美妙时刻吗?我和学生们教与学的激情在燃烧吗?我和学生们的智慧和灵气在不断喷涌吗?我和学生们在共同享受教学的魅力吗?如何构建扎实而不浮躁,深入而不浅表,有学科文化内涵而又吸引学生的有效课堂呢?
我觉得一定要真正深入学科的本质,一定要真正启动孩子的心智,一定要真正融入老师的情智,找准一个运行教学流程的切点尤为重要:比如说一条清晰的主线——《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种类繁多、个性鲜明,比如说一个能够整体回旋的字眼——《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从和“字”入手,和善、谦和、和美、和谐,比如一个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中心句——《九寨沟》最后一小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比如说一个撬动思维、重组教材的支点——《早》梅花“早”和鲁迅早的关系,比如说一个趣味盎然的质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留还是放?比如说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夹竹桃》“为什么夹竹桃最值得回忆、最值得留恋”,比如说一个情感的脉络《天鹅的故事》——“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比如说一个适度拓展的契机——《七律长征》体会红军长征之“难”,“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比如说一个段落之间内在勾连链——《夹竹桃》
3、4小节,写其他花就是就是为了衬托夹竹桃的特性和坚韧,比如一个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夹竹桃》深悟文章言外之意、弦外之韵,老师运用一个读写结合点,春天、夏天、秋天,既拓展所学语言的训练,又能感受夹竹桃的品性,同时还是教学自然推进到深层环节„„必须找准这些小切口对准目标教学,力图寻找最佳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4、情意相生共“悦”读
有人说, 文字是有温度的。这里的温度, 主要指情感散发的“热量”。是文本, 便一定蕴藏着情感。“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 必然善于体察文本的热量, 必然对文本温度有着高度的敏感, 并善于把这“最精细地表现着文明”的东西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语文课和其他课不一样,意蕴情趣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没有情感意蕴的语文课,无论它怎么漂亮,都是枯涸的河床。季羡林的《夹竹桃》融进了人情,那种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季羡林一生的写照,所以文章把夹竹桃写活了。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要顺延作者的情感轨迹,“披文以入情”,充分发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再将文中的“情”移到学生心里,使语文课堂处处有生命的涌动,时时有情感的绿洲。在这一课教学中语言的品味、有滋有味的品读都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流淌的文字情河里徜徉,师生读得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课堂。有层次有指导的读、有理解有情感的读、有感悟有独到体验的读,有形象铺垫再造的读,有想象连接的读,不是嘴巴在读,不是声音语调的外在投入的读,犹如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从而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潜移默化地训练语感,形成语文素养。
5、注重调控把尺度
(1)处理好“尊重”和“要求”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我们担负着科学知识的传授、情感价值观的启蒙、学习习惯的正确引导等职责,我们要尊重的是学生的“合理信息”,对那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违背真善美道德标准的所谓独特体验,课堂上的虚假热闹等等都要适时调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科学自主的乐园,而不是自由主义的泥潭。
(2)处理好教材的既定性和有效拓展的关系。《大江保卫战》有一段是讲战士保护大堤时脚被割伤后“全然不顾”的一个例子,老师没有让学生好好体味书上的这些描写的作用,马上出示一段视频,问学生战士“全然不顾”的仅仅是嶙峋的石块割破脚趾吗?学生不再关注语言文字,而是围绕视频拓展的相关材料讲,这么多材料中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脚割伤的来写,这里有一个教会高年级孩子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问题,老师引领孩子的兴奋点应该是以文本体悟为主体,而不是撇开文本引用课外资料解决重难点。
(3)处理好“个人钻研教材的深度”和“传递给学生的程度”的关系。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有时倾注的是教师多年的文学积淀。教师可以把人生阅历融合在文本的诠释中,但能全部传输给学生吗?显然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以为把所有你懂的知识概念都下放给小学教育,学生就有了深度,打破孩子固有的灵性,让他们尽快走上思辨和成熟,也许是对童真的搅扰,因此要学会“止于所当止”,入而适度再出。
6、多样训练落到位
小学生强化训练很重要。我这里强调的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学科基本功训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年级老师其实是最难做的,学科素养的训练就是要从一年级开始。对语文来讲,要很重视写字、感情朗读、倾听评判、阅读积累、言语表达、多角度理解、勤查工具书和课外资料运用等训练,如果一年级起就不重视训练或训练方法不对或不能持久,越往上越难训练。这些基本功都得长期训练,所以要想真正教好一个班,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工夫,每一个接班老师都要接连不断的长期训练学生的童子功。
第二就是要通过训练得到一种文化的浸润。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不会审题,不能静心耐心做题、实际就是心理文化、技术文化训练不到家。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训练技巧,培养习惯,提升文化品质。
三是长期进行阅读基本功训练,潜移默化形成语感。教学应重视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指导,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要努力寻求课内课外阅读结合点和读写结合点。利用课堂阵地,提高学生思维、表达写作的能力,使得这种能力迁移到学生课外阅读中。
6、积淀思考切莫忘
新课程非常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这让无数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温度。但要保持这可贵的温度,还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的厚度乃至深度。课堂的温度是表面的,通过技巧就容易升温,但只有厚度和深度能让教育获得恒久的魅力。的确是这样,要追求创新睿智又高效的课堂,前提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深邃的思想认识、丰富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丰厚积淀。有了这些积淀,就会有学科的敏锐感觉。我们追求的是怎样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需要在平时众多纷繁的事务中敏锐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是容不得你慢慢甚至很长时间像备公开课一样备一堂课,因而你必须训练学科的敏锐,一眼就能看准,一眼就能看透。教师要有“ 天眼”。这个“ 天眼”就是理论的视角。教师要爱慕思想, 要有理论学习的自觉, 没有经过理论观照的实践是偶然性的, 无法成为职业提升的营养成分,难以触摸到教育的幸福。人都有惰性, 惰性是教育的天敌。教育是需要新鲜感的。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对文字、对教育、对生活怀有热情, 甚至激情。激情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生命。激情需要不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在给教师的建议》(96页)中有一段活:(只出示不读)“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教师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的心灵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的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
教育激情催发我们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要学会在激情实践中融进自己的思想,对教育不断的新鲜的理解、对学科特点的诠释、融进个人的教学个性、兴趣特长,文化积淀,教学心态,融进对他人的认同、接纳、借鉴,更要融进对儿童的解读、剖析和关爱,让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要相吻合,更加有利于自己和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气质、甚至是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一种境界,当然工作初始,很少有人说我是为形成教学风格而实践的,在追寻风格之路上需要:
1、专业自觉 时时有心灵的躁动、时时有新思维的勃发、时时有对教学艺术效果自觉追求,时时有突破他人的念头。
2、专业自信 虽然现在我还不能拥有你,但是就像宋祖英唱的歌名长大了我就成了你
3、专业自坚 风格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人生的坎坷中,在教育的磨砺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终身完善的。
4、专业自谦 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多人给予的平台和机会,使很多人的扶助和提携,是学校团体合力打造的艺术品,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告诫自己,在我的下方永远有坚实的土地支撑,在我的前方永远有可敬的智者引领,在我的身旁永远有挚爱的战友相伴。专业自觉专业自信 专业自坚 专业自谦 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老师追求教学更高境界的重要因素。
逐步形成教学风格是每一个教师教育生涯的最高境界。衷心祝愿各位老师都能登攀上这样的高峰!让语文的魅力恩泽天下,让智慧潜行的老师和幸福成长的儿童共同演绎的魅力语文恩泽天下!欢迎你们常到拉小来,我们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随时迎候着你们。
第四篇:求职信充满魅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年轻人参加招聘,当他赶到时,已经有20多个求职者排在他的前面,他想,轮到他进行,不知要到何时。此外,到他 时,招聘人员可能已经很累,有些不耐烦,或者心情不好,那样会使他求职成功的希望很小。怎么办?于是他写了一张小纸条,折好以后,很有礼貌地托正在面试的老板的秘书小姐交给老板。老板看后大笑,原来纸条上这样写着:“老板,我现在排在第21位,请您在对我面试之前,不要作任何录用谁的决定。”结果,最后这名年轻人被录取了。
我们稍加分析他所以成功,从技巧方面讲,在于他新颖的创意,唤起了招聘人员的特别注意。而在面试时,能否引起招聘人员的特别注意,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一点对求职信尤为重要。一些看似无关的小细节,有时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外表要能吸引应聘者眼球
《羊城晚报》记者(朱忠保)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招聘单位在打出招聘广告之后,主管人事的部门通常会收到大量的求职信,招聘人员如果对这些求职信一一细看,一是时间有限,二是浪费精力,会分散注意力,因此对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求职信,通常在没有认真阅读之后,就被扔进了垃圾桶。事实上,大多数招聘人员对于究竟拆哪些求职信,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信手拈起来就会认真看的。因此,如何让你的求职信能够在一瞬间打动招聘人员,吸引住招聘人员的眼球,让他认真看你的求职信,仔细地了解你的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信封和邮票就不可小觑。在一大堆求职信中,一个特别的信封可能会令人眼光发亮;如果你有美术功底,不妨就在信封上下些功夫,展示一下你的才能;在信封上贴上一些具有收藏意义的邮票,没准对方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与你有共同语言或共同爱好等。你要充分调动你的思维与创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刻意制造反差,与众不同,鹤立鸡群,让招聘人员在看到你的求职信以后,特别会留意,会从一大堆求职信中先捡出你的来,你的苦心就算没有白费。内容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你的求职信被挑出来了,还得让人乐意看下去,能集中心思看下去。如果空有外表,而里面内容不能吸引人,不能打动人,那也是白费功夫。如果你练就一手好书法,这时正好派上用场。如果你的字写得不那么漂亮,此时还是不要献丑,还是使用电脑打印为好。在计算机相当普及的今天,用电脑打印求职信,正是具有现代技术与特长的表现。求职信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如果资料较多,内容较丰富,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如设置小标题,突出重点,分设不同的字体、颜色等,使内容有板块感,显得清晰,层次分明,否则密密麻麻,内容重点不突出,看信人可能就不再想看下去了,因为从你的求职信的编排,也能看出你是一个工作思路是否清晰的人,是否有主次之分的人。能让招聘人员认真看完你的求职信,你就离求职成功更近了一步。
第五篇:物理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用语充满魅力
物理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用语充满魅力
教学用语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是师生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桥梁。恰到好处的教学用语具有神奇般的效果,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会令学生终生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会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适时得体的赞扬会使学生信心倍增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六点意识的修养。
一、科学规范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要求物理教师用语必须是准确的和科学规范的。严格按教材“咬文嚼字”来阐述物理定义、定理、定律和定则。这是因为它们的内容表达都已十分精确,往往是多—个字不行,少—个字不妥,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也不能说成“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要特别注意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的讲解,对“和与或”、“强弱与大小”、“大小与快慢”、“一切与一般”、“相等与就是”、“增加了与增加到”等词语的讲解必须抠字眼,不能含糊其辞。
二、精炼简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因此教师要有惜话如金,少说为佳的意识,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做到语言精炼简明,言简意赅,句句实用。能用一句话讲清的就不说两句,可说可不说的要尽量不说,力求一语破的,一语激情,适当的重复是必要的。但一句话反复唠叨、啰嗦不完,学生是无法接受的,“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即是此理。物理概念的简称要科学。如: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听起来流畅明快,悦耳动听,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不可简称“牛一律、牛二律、牛三律”。
三、生动形象意识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一个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很多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规律的认识只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因此,物理教学用语在科学规范的同时还应追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例如:学生初学加速度概念时,总认为:“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也减小”。为此可举同学长身体的例子来类比。例如某同学初一长高了5厘米,初二长高了4厘米,初三长高了3厘米,请问该同学初中阶段身体的涨幅是增加还是减少?身高是增加还是减少?
再如,什么是理想化方法?初学者对此不太理解,用如下比喻效果非常好。理想化方法就好像用渔网捕鱼一样,必须漏掉水、杂物及小鱼,捕到我们需要的大鱼。假如使用的是滴水不漏的容器来捕鱼,由于鱼、水、杂物很重,那是提不起的容器,也是得不到大鱼的。
四、风趣幽默意识
风趣、幽默是语言的调料,它既能引人发笑,增添教学活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催化感情。
例如:讲光的反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就好像不能说“父亲长得跟儿子一样”,讲“雷雨天,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时,幽他一默“是因为眼睛长在耳朵前边”。当然,风趣幽默不能哗众取宠,流于庸俗。如讲“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时不宜说“男男相斥,男女相吸”。
五、赞美表扬意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是普遍适用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与闪光点子以赞扬和鼓励。如“你的方法很好”、“你的方案很独特”、“你的思路很清晰”。
六、节奏情感意识
唱歌为什么好听呢?是因为歌声有节奏、有起伏。讲课不可能像唱歌那样,但也不能平铺直叙,否则学生会昏昏欲睡,物理教师应控制教学用语的声调和节奏,努力做到教学用语强弱适宜,快慢适中。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给学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促使学生进入学习佳境。
例如: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之处,语速应放慢,语气应加重,当讲疑难之处时,声调要提高,尾音要拖长,在重要概念、规律得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有关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应用轻松、愉快的语调,穿插讲一些有关笑话、典故等,让学生的思维放松一下,效果更好。
总之,良好的教学用语是一门颇具匠心的教学艺术,是物理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是衡量我们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尺度,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下工夫去钻研、去摸索、去实践,使我们的教学用语充满魅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