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让课堂彰显独特魅力 王珏
信息技术
让课堂彰显独特魅力
单位 :洛阳市第55中学
姓名 :王珏
信息技术让课堂彰显独特魅力
单位 :洛阳市第55中学姓名 :王珏电话 :1583793115
5内容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彰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提高能力 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它以其特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魅力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
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而且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1、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激趣”。我在教《母亲的呼唤》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讲读课文时利用信息技术“创境”。如教学《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里,学生对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远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能很好地
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3、在课堂训练中利用信息技术“持趣”。练习时,交互式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克服文字练习题的枯燥乏味,学生练得轻松,习得有趣。在讲《卫星比武》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把资源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卫星的图片出示出来,学生根据书上文字介绍他们的特点,找出相对应的卫星。学生练习时兴趣盎然。
魅力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让语文课堂“易”起来。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重难点突破的程度。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的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
1、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的难点。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多媒体,所以学生
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2、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情感升华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如我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朗读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魅力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书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地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成了教学过程的优化。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编译《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整合信息技术,彰显诗文魅力
整合信息技术,彰显诗文魅力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在语文课上,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更能彰显语文的魅力。下面,我谈一下个人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知人论世。
课本上所选的古诗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思想内涵深。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阅历、时代等因素,对诗文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感,如果嘘声不了解古诗文创作的背景,就会理解不深、不透。而网络正好能弥补这一点。或老师提供,或学生自查,不仅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如我在上《桃花源记》一文时,就通过学生收集和教师展示陶渊明的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世外桃源”这个社会理想。
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意境。意境是诗文家经过提炼、加工自身的体验和情感而形成的一种情调和境界,要感受古诗文之美妙意境,通过教师对网络画面的优化组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恰如其分的展示,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特别是对于视野狭窄的农村学生来讲,效果更明显。在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一课中,通过巍峨挺拔的群山、波涛滚滚的黄河、白雪皑皑的高原等画面的展示,再配上令人激情澎湃的音乐,学生感受到了一代伟人的雄大气魄。在如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在中秋月景图的背景下,在一幅幅亲人团聚的背景下,再加上一首思乡曲的配乐,学生不由自主就进入了情境,就能感受到苏轼特有的思乡情感。
三、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体会内涵。
中学古诗文韵味隽永,含义深远,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很有韵味。古诗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方能领悟其思想内涵,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在上《醉翁亭记》一文中,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文意、读感情。听范读,再配乐朗读,学生进入佳境,读出了韵味。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呈现画面:大雪纷飞,寒风习习,诗人长久伫立,凝望友人归去的孤独背影,不禁潸然泪下„„再配以《送别》的音乐,让学生发表感言。学生一个个充满感情的感言,激荡在每个同学的心间。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只要我们创新思路、有效整合,定能让学生徜徉与文学长河中。
。
第三篇:独特的魅力造就个性的课堂
独特的魅力造就个性的课堂 ——听学科带头人展示课有感
一年一度的两级学科带头人展示课活动,不仅让上课的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采,更给了我们青年教师难得的学习机会,听过课后,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感触,印象最深的是学科带头人老师们独特的个人魅力:流畅的口语,优美的体态,独特的教学设计„„。正是这些,造就了他们独具特色的魅力课堂。而这些也将是我不断努力,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
情感的魅力
英语教育家罗素曾说过:“爱, 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发展。”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是当代教师的神圣职责,美好的人生是由爱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
正是由于这份爱,教师才不会对学生产生居高临下的厌烦,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放弃;有了这份爱,教师才能对全体学生满怀美好而殷切的希望,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老师们正是由于这份爱,积极地保护着学生的自尊心,各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碰到了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老师们从来不予批评,或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或者积极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正是由于这份爱,老师们积极地保护着学生的创造性,马纪华和张金芳两位老师的课都涉及到篇章的分段,但他们都没有给学生统一的分段答案,而是任由学生发挥,只要有自己的见解,他们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
语言的魅力
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和感召力。通过语言的表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与你产生共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众多的学科带头人不仅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他们的语言各具特色,例如朱月芳老师的口语特别流利,张金芳老师的口语极富亲和力,马纪华老师的口语很有幽默感。独特的语言魅力为他们赢得了学生钦慕和渴求的目光。
三
教学设计的魅力
上课老师的每节课都有很多亮点,由于对教材的熟悉度,我主要谈谈朱月芳老师的课的导入的设计,她上的是8A Unit6的Check out,这样的课书上的内容很少,就是一段简单的对话和一个字谜游戏,生单词、语言点也很少,这就给了
教师充分的发挥的余地,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朱老师首先在warming-up.部分就带出了字谜游戏,既处理了课本上的内容,又复习了关于天气的一些名词和形容词,由天气自然而然地就谈到了恶劣的天气可能引起natural disasters,又带出了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的内容,这样的导入可以说起到了一箭四雕的效果,处理check out Part B 部分的内容,复习了vocabulary,又复习了welcome部分的词汇,同时又导入了新课,即本节课所要谈论的话题Natural disasters.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在学科带头人老师们的课中可谓比比皆是。这与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功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我想,学科带头人老师们的魅力课堂源于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出色的创造才能,更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的深厚的爱。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争取早日形成自己的个性课堂,造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第四篇:情景教学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情景教学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新课标的一次革新,它能很好地改善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语文的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文本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是教师不可忽略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特征;策略
“情境”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借助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古代“伯牙学琴”的故事为情境教学的成功典范,伯琴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让伯牙面对大海,聆听天籁之间,由自然之美引发心中之情,情感受到感染,艺术灵感被瞬间激发。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感,要复活学生的原有图式,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真实之感。创设的情境要有情感,要以文本之美熏陶学生,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发现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真。创设的情境要有想象力,要为学生拓展广远的意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人茅塞顿开,能帮助学生叩开心扉,打开记忆的仓库,疏通联想的脉络,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一味追求“情境”,忽视了文本内容。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应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演讲、辩论、讲故事、播放音乐与动画等方式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但部分教师为追求“所谓”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除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画情境外,还让学生动手画画,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忽视了文本内容,忽略了语文课该有的“文”味。
2.随意“情境”,偏离文本中心。“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重难点内容处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理解与把握,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易被学生所接受。部分教师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创设教学情境,追求表面的浮华,而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却视而不见。
3.重“情”轻“境”,脱离文本实际。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欲罢而不能,让人流连忘返。“情”依赖于一定的“境”而生,若创设的情境脱离了文本,就没了活动的背景,“情”就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
二、情境教学突出“情境”二字,创设情境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真切感
此特征就是要求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的意境相符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想学和会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的链接、同化,直接让学生感知知识,在相似的情境中获得对应的形象感知,从而带给学生真切的感觉,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二)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感性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丰富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的传达中伴着强烈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学生才会更喜爱学习,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要能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各种“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想象力
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推动内需,更能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置富有想象的情境,更能拓展深远的意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文本所要展示的情境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情趣。
三、开展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1.以境激发情感。教师捕捉文本之美,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共鸣,从而引发悬念,激发学习动力。(1)以生活启情。初中生对生活充满热情,但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人生体验不深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打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宝库,理解文章的立意、情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在《本命年的回想》教学中,教者播放《祝福》的视频片断,出现祭祀用的鱼时画面静止,让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2)以画面生情。画面可以使内容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走直观、真实地感知课文内容,道理审美情感。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者创设图片情境,向学生展现雪后秀美的山景,让学生感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的“妙”在何处?在图片的直观、文本的意境中有学生能感受到妙在雪光、雪色,也有学生感受到妙在雪态。(3)以音乐抒情。音乐、文字同属文艺,有诸多相通之处。教师借助于音乐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重返某种场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想象,让他们去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如在《春》教学中,教者在学生了解课文的结合后,给学生播放《春之歌》,让学生聆听音乐,想象文中的画面,将自己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中。(4)以想象悟情。古诗的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或雄伟壮阔,或豪放旷达,或含蓄典雅,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搭建想象的桥梁,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让学生读《泊秦淮》,想想“烟笼寒水夜笼沙”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以境启发思考。教师要在文章的疑问处、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疑惑,将他们的思维置于活跃的状态。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揣测,“的确”表示肯定,学生能从中看出矛盾,到底是“死”还是“没死”,学生提出质疑。教者要引导学生不能静态地分析句子,而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易被学生忽略的字词分析文本,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看似平淡,学生忽略“已”“最”等词,就忽略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感受作者之情感,感受作者的意图。
3.以境促进思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生活、媒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能渲染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故事创设情境,能紧紧抓牢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之中,体味角色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中,教者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分派旁白、邹忌、妻、妾、客、齐王六位角色,如要表现妻的偏爱、妾的畏惧。通过扮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4.“情”“境”“人”互动
师生是情境的实现者,亦是情境的一部分,师生充分地融入情境中,更能发挥情境的教学意义。如,《天净沙•秋思》写的是诗人马致远的所见所感所悟,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配上“秋日情思”的曲目,可让学生充分融入诗的情境中,充分感受诗的意境,更能激活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
总之,情境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分析研究,那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师应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实践,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情境教学。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初级中学校
刘永娟)
第五篇:追求本色语文 彰显课堂魅力
追求本色语文 彰显课堂魅力
监利县红庙中学 张志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活开放的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却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困惑。“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它的本来面目。
一、固本强“基”,凸现语文课堂的平实美
语文课堂我们提倡固本强“基”,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语文,就是一种工具,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一门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一教师执教的《孔乙己》这课,就是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这位老师的导入方式简洁实用,没有渲染的语言,没有翻新的花样,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这位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审视该老师的阅读理解过程,一个主问题贯通全文---谈谈孔乙己的偷,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
1、领下,师生共同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偷?
2、偷的结果怎样?○
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
4、孔乙己○的偷值不值得同情?学生讨论之后,该老师重点讲析。○
1、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笑”,3、由“偷”引出“打”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表现封建社会的罪
4、由“偷”引出“情”恶;○,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有哀的态度。可见,作者写作目的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从以上四个方面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该老师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切入课文;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学生阅读和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讲析。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该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该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为题写一篇短文。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语文课应该以“语”为本,排除虚脱与浮躁,摒放混乱与偏颇,应实打实地在语文基础上下工夫,让“固本强基”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支柱,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让语文课堂蕴藏平实美。
二、删繁就“简”,流淌语文课堂的简约美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语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
一教师执教《端午的鸭蛋》,在剩下的15分钟里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及家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接着“话佳节”,看屏幕上的图画,请学生说出这些风俗;再接着“对对联”;然后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位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殊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地拔高了,而且拔得很高。他竟用了课堂1/3的时间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围绕“节日”进行探究,循序渐进,实属不易。但若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话,学生收效会更加显著。时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的必需品,学生只要对着屏幕看、读就行,一堂课45分钟,真正放在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少得可怜。
一教师执教《小说阅读》,首先让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知识:主题、线索、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等。对于其中的每一知识点,该教师都会从学生熟悉的课文中或者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回忆。然后讲评试卷中小说阅读的文章,该教师让学生看文章内容,将有关小说的知识与文章中的内容去对应。最后分析文章后的问题。这堂课的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虽然这堂课传统足迹较多,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确实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一堂简简单单的课,一堂平平淡淡的课。“新课程”评价一堂课时,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是否学得扎实,落脚点是否在于“落实”二字上,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因此,我们应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三、反璞归“真”,打造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性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良倾向,工具性的牺牲,人文性的过盛,文化性的越位。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新课改中忌讳的“训练”重新回归课堂,进行语言欣赏、积累等语言实践,加强工具性,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我们应该归还新课改中缺失的文本阅读的时间,适减人文性;我们应该在新课改中,轻轻松松地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回归,将吹拉弹唱PK下去,使文化性到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人类文化这一背景下,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应杜绝一种倾向:折中处理两者的关系。教者要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去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把握好处理两者关系的分寸。这就要根据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之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一旦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才能找到并熟练使用语言工具。同样,教师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让学生亲身感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让学生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领略人生的崇高境界。经过这种指导和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终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倡导本色语文,绝不是封闭、守旧,而是在坚守语文本色之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色语文,去追求更加有效的语文本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