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化背景下网球课程体系构建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19-05-15 06:4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职业化背景下网球课程体系构建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职业化背景下网球课程体系构建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篇:基于职业化背景下网球课程体系构建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职业化背景下网球课程体系构建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模式探索

摘要: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基础上,对其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进行研究,结合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程的教学现状,构建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内、课外及校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进行构建。

关键词: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49-01

进入21世纪,由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体育健身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网球运动作为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很快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然而我国网球普及程度低,网球专业人才极为缺乏。针对网球人才的缺乏,我国高校适时开展了网球课,主要是在体育院系开展,由于在很短时间内开展网球课,没有先进的网球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特别是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自2007年才开始正式开展网球课,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先进有效的网球教学模式来开展网球教学,使学生能在短短的大学阶段学到更多的网球知识并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做出贡献。

1、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目前,网球运动职业化对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我国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对网球运动的普及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指的是传授和指导网球运动,并进行科学健身和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而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培养;一是高等院校培养,二是社会职业鉴定站培养。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场地资源丰富,体育专业人才充足,是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最佳场所,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为现急需人才,本课题正是基于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这种职业特点及培养方式构建网球课内外教学模式。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1课内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教学目标。课内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技能目标,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熟练掌握网球发球、高压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放小球、截击的动作要领以及具备一定的网球运动战术素养;二是掌握网球运动的教学方法及身体素质练习方法;三是要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四是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等。

2.1.2教学内容。课内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不同阶段学习网球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战术等。基本技术主要有发球、高压球、正反手底线抽球、正反手削球、网前正反手截击球、放小球等。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网球运动时的生理卫生、保健卫生知识和运动常识;网球运动的竞赛规则、比赛方法和网球运动的礼仪知识;个人体育健身方案的制订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基本战术主要是包括网球单打、双打战术。

2.1.3教学评价。课内教学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网球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考察。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有所不同,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不失学习信心,还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评价要科学合理。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课堂表现等,结合平时校内、校外比赛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2.2课外教学模式的构建

2.2.1教学目标。课外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外网球训练使学生积极参与网球锻炼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运动中体验健身乐趣;通过课外一些网球比赛不仅使学生能更加熟练网球运动基本技术,而且能够了解网球运动的礼仪知识,掌握网球竞赛规则,具有一定的欣赏和参加双打比赛的能力。

2.2.2教学内容。课外教学是在学生自觉参与,教师指导情况下进行。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训练方式复习课内所教授的网球基本技术和战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成立网球协会,网球协会设有会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招收乐山师院学生做网球协会会员,协会成员利用课外时间轮流义务对学生的技术进行免费指导;组织校级或者是体育学院内部的一些网球比赛,在比赛期间安排学生编写网球比赛策划书或者是网球比赛秩序册,另外安排学生充当网球裁判;教师在比赛过程中讲解一些网球运动礼仪和一些技战术等;校外见习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网球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和网球产品的营销技巧等。

2.2.3教学评价。课外教学评价,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网球基本技术、网球裁判、网球赛事的管理、网球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网球产品的营销以及学生在社区指导网球运动能力等进行检测,对这些知识的评价可以纳入到期末总评中去,以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生,另外一种检测方法就是观察检测,在课外网球比赛和训练中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学生对各项网球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总结,然后回馈到课内教学中去。

3、结语

总之,课内外教学模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割开来,课内教学内容要在课外训练比赛中才能加强掌握,通过校外见习和实践把学习的效果回馈到课内教学中来。课内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网球基本技术、战术及网球基本理论知识等,课外进行网球运动队训练,网球比赛及裁判等教学,校外组织学生深人社区,企事业单位,负责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网球赛事等,以便使他们在个人能力和指导技巧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开拓就业道路。因此,课内外教学模式利于优化网球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及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有很大作用。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课题名称: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编号:JG13-YB38

参考文献:

[1]程杰,陆英浩,陆树兵.普通高校网球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1701-1706.[2]宋智梁,李增武.在高校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Vol.26(2):12一14.

第二篇: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

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体育论文、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

(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

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

为课外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训练或辅导,使学生能够在课外继续复习和应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自己有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对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和应用。由此可见,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技术水平的掌握与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是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二)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推行“2+3”一体化模式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普及选项教学,推行“2+3”一体化模式。

1、普及选项教学。力求选项自由,择师自主,力求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体育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由技术“教练”向知识教育和能力指导方面转化,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结合专项实践教学渗透体育锻炼的原理、方法和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等,使体育论文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选择健身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体育课教师还要加强专项运动竞赛活动组织方法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专项教学比赛和课外各类体育赛事,提高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推行“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构建“2+3”的模式。即两节体育课加上三次课外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实现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特点使体育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部分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网络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高校网络资源,强化网络在体育课程中的作用,建设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使体育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更快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需要体育课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开展以下工作:(1)建设校园体育网络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为目标,结合学生校内外生活和个体差异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和整合体育网络课堂内容,建设校园体育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具有很大的优势。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推动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以此保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优势;(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对优化成才环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代表着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群众性最强的一面,它对学生健康意识的教化和熏陶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三篇:“MOOC+SPOCs”背景下高校校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

“MOOC+SPOCs”背景下高校校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MOOC、SPOC等网络教育模式的兴起对高校选修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强烈冲击,基于“MOOC+SPOCs”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从教学设计、时间安排、教学内容、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新时期的高校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MOOC;SPOC;校选修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048-03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蓄水池,其课程具有丰富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高校大学生的课程学习除专业通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外,还包括校选修课。校选修课即公共选修课,它以全校学生为授课对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1],具有知识面宽、受众广、非强制、综合性高等特点。校选修课作为一门综合类的教育课程,通过对专业知识进行有益补充,实现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MOOC的教学模式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选修课的建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进行MOOC化的有益尝试。MOOC与SPOC

1.1 MOOC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又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David Wiley创建的网络开放课程“INST 7150”开创了MOOC教育的新纪元[2]。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展MOOC教学。2012年被《纽约时报》评为“MOOC元年”[3],MOOC在美国得到飞速发展,MOOC平台三巨头Coursera、Udacity及edX先后建立。MOOC打破了传统教育单

一、固化的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学习更多的便捷与自由,具有课程精品化、教师明星化、学生全球化、教育网络化、学习自由化、内容模块化等一系列特点[4]。教学资源上,MOOC课程作为各高校教学的基准课程,由高校联盟中明星教师制作并开放给各高校共同使用,通常包含教学视频、课件、习题测试及解析、互动专区等[5]。MOOC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由于其反馈性较差、师生交互不充分、教学缺乏针对性,很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另外,MOOC热的背后也引发人们对其的冷思考,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显示:MOOC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学习完成率低、辍学率高的弊端。

1.2 SPOC

为了解决MOOC缺乏交互性的问题,SPOC应运而生。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又称小范围私有在线课程[6]。与MOOC不同,SPOC虽然也借助于互联网进行教育,但其受众只限于某学校某班级的学生,多用于校内的封闭化教学。例如,为了有效实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职能,只有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才能够进入系统学习相关的知识。作为各学校内部制作并使用的特色化课程,SPOC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倡导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认知等级、所在专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除此之外,SPOC的交互性能使得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便捷,反馈及时,有助于教师根据情况修改教学计划、管理班级。SPOC正逐渐走进高校,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名校纷纷开始尝试,并与MOOC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有效解除了MOOC的质量危机,提升了校园教学质量[7]。

1.3 MOOC+SPOCs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地依靠MOOC或SPOC进行网络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于是“MOOC+SPOCs”的网络教育形式出现了。这种网络教育形式既解决了传统教育形式、内容单一的问题,又关注学生的个体特性和差异、因材施教,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二者的统一。“MOOC+SPOCs”使得线上深度/广度学习与线下特色化学习的融合成为可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出色地实现了优质化的班级管理目标。因此,“MOOC+SPOCs”的网络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各高校的追捧,许多高校还将这种形式与翻转课堂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2014年秋季,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团队牵头,十余所高校参与的国内首次大规模面向在校大学生的“MOOC+SPOCs”课程正式实施,实现了21.5万人同步学习,14万余人次参与谈论。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校选修课,根据其特殊性,这里的“MOOC+SPOCs”教?W模式特指除视频录制外其余教学活动皆在网上进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我国高校校选修课现状

很多高校至今依然沿用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站在讲台前为学生细致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学生则机械化地摘录课堂笔记、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课业活动,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师的主导地位又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仅限于教师个人能力范围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资源基础并不具备。高校校选课开设的目的很难真正有效实现,容易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传统高校校选课的授课模式仍存在诸多弊端。

2.1 课程选择方面

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必定是受某种需要的影响。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总会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更偏好于那些内容有趣、教师幽默、课堂要求宽松、没有课后作业、考试容易的课程。尽管在选课前,学校教务处都会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时间等多方因素,最终确定开设的课程及课程开设的时间、周期、限制人数、考核要求等项目,很多高校甚至还会在正式选课之前进行一次预选,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那些轻松、有趣的课程常常在选课系统刚刚开放就被“一扫而空”,有些课程则久久无人问津。直到选课快结束时,很多学生迫于学分要求而不得不选择剩下的课程。这种盲目选课的行为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校最初的教学目标几乎成为一纸空谈。

2.2 时间安排方面

校选修课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课程时间较长,通常只有下午放学后才有时间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然而由于专业的差异性,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具有很大差异,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时间常发生冲撞,学生夹在两门课程中左右为难。另外,高校通常将校选课安排在一天当中第9―10节课,由于我国南北地理位置差异而导致环境的不同,在北方冬季,16点以后就开始进入黑夜时段,此时天黑路滑,给上课的师生带来很多不便,人身安全成为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2.3 教学效果方面

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学生完成相应学分任务的需要,更是为了在专业知识以外的方面扩展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尝到校选修课给他们带来的甜蜜果实,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原因有三:首先,一部分学生选择的课程并非出自真心,要么毫无兴趣,要么不符合专业要求,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盲目选课致使有些课程学员太多,教室拥挤、桌椅紧张,甚至人满为患。由于教师的授课活动多依靠多媒体与黑板进行,在拥挤的课堂环境下,往往只有前排同学能够很好地学到相关知识,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听不清,这就失去了选修该门课程的意义。另外,选修课多安排在下午放学后的时段,此时学生身心疲惫,饥肠辘辘,对于知识的渴望慢慢消耗殆尽,而大学生的很多活动通常被安排在晚上。因此,纵使身在教室,意识早就走出课堂“遥遥法外”了。最后,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直接限制学生知识的广博程度。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所学的内容直接来源于教师,如果教师个人知识储备不足,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将受限。

2.4 考核管理方面

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监督是高校的教学任务之一。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缺乏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并没有形成对校选修课的日常监督与管理,只是简单地通过期末考试形成对学生的评价与学分认定。这种教学活动缺乏教学反馈,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做到及时的控制与管理,易导致结果偏差。除此之外,单一评价模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大班授课使得教师不能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准确评价,这使得有效评价更加困难。“MOOC+SPOCs”背景下高校校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MOOC+SPOCs”背景下高校校选修课教学模型的构建势在必行。“MOOC+SPOCs”实际上就是一种混合教学[8],将线上广博的教育资源与线下的亲密互动巧妙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1 教学设计方面

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模式,基于“MOOC+SPOCs”的教学设计充分融合线上、线下教育的优势。除教学视频的录制外,其余所有教学活动皆在线上完成。与传统教学一样,网络教育平台上有课程导入、教学视频、习题演练、习题解答、知识拓展、期末考试等模块。模块间的内容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学生只有完成对前一模块的学习,才能继续下一模块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暂停但不能快进,对于学习过仍不懂的地方可以点击重新听课。这种娱乐化的学习方式,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更加轻松快乐。网络教育平台上设有打卡模块,只有在学习时长达到规定时长时,系统才会自动执行打卡操作。另外,区别于单纯的“MOOC”网络教学,“MOOC+SPOCs”的教学中增添了互动模块。在网上教育系统中,既有互动讨论区,大家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也有“班级”,方便学生管理。这里的班级是将线下的选课同学与授课教师通过网络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网上交流群。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数据监控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程后对每名学生学习的时长、效果等进行评价。班级群里会发布每名学生的学习时长排行表,从而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网络教育平台上还设有打卡模块,只有在学习时长达到规定时长时,系统才会自动执行打卡操作。网络班级虽然在空间上隔断了师生的距离,却在时间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一旦有困惑,学生可以立刻在群里发布消息或者单独咨询教师,而教师则可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在这里,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丰富多彩的回答,也可以在聆听他人对话的过程中学到更多。

3.2 时间安排方面

由于“MOOC+SPOCs”实际上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一种远程教育形式,因此,选修课的时间安排相对于传统课堂较自由。一般来?f,课程定期开课,周期短于传统课堂,开课次数较多,即使学生第一次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在下次开课时进行学习。同时,视频时间较短,大约15―2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核心知识点,并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另外,每次课程结束都会在规定的时间开放讨论专区,还有班任对于学生的困惑进行一对一的及时解答。

3.3 教学内容方面

主要包含两种:开放式的和本地化的。开放式视频即MOOC,由名校中的明星教师现场录制,并授权给各高校使用,供所有学生自主学习。本地化视频则是各高校内部根据本校学生专业设置、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由明星教师量身定做的特色化课程,也即SPOC。在基于“MOOC+SPOCs”模式的网络教育平台上,学生既可以学习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自各地的教学视频,达到丰富知识、扩展视野的目的。

3.4 评价考核方面

单纯根据出勤情况+期末考试的评价方法不再可信。“MOOC+SPOCs”下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将过程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加权网络平台上的自动打卡数据、习题演练结果、教学互动活跃度、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因子,最终形成对学生个人的综合性评价。该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每一方面,反映结果更贴合实际。结束语

MOOC的兴起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权威性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高校校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类课程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实现MOOC化的有益尝试。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模式充分融合MOOC线上的资源优势及SPOC有针对性的亲密互动,在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考核等方面有所突破。基于“MOOC+SPOCs”的高校校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网络教育平台移动端趋势日益明显,加强网络教育平台APP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建珍,宋志平.高职院校选修课慕课化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4):79―81.[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3]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4]伍民友,过敏意.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J].计算机教育,2013(20):5―8.[5]战德臣.“大学计算机”“MOOC+SPOCs+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改革实施计划[J].计算机教育,2016(1):12―16.[6]苟燕,赵希武.让MOOC落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翻转课堂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6(4):110―113.[7]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8]廖宏建,胡宜安,蔡忠兵.校本SPOC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探究――以“生死学”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0):93―99.(责任编辑:侯秀梅)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许巧诗 摘要:广东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 创新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

2006年,广东省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等问题是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

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制订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四、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迅速得出结论。接着提出求20人的成绩总和,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操作。接着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7月

2、李艺主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2003年9月

3、《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第五篇: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多种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多种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当前,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特别是技工类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但由于教师群体对一体化教学的思想与内涵掌握理解的程度存在差异,导致教学组织千篇一律,未能体现不同课程性质、不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与针对性。本文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为例,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任务引领、角色扮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复习课等类型的教学范式,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一体化 课堂 教学范式 计算机网络专业

从2009年7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启动、课程开发、试验推动”三个阶段,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有效、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任务和教学活动,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笔者所在的山西交通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第二批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从2011年开始,学院全程参与了该专业的课程开发工作,2012年正式启动试验班实施验证一体化课程开发成果。在3年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运用得到了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同时,教师们也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框架,不同的课程类型、不同的学习内容,如果机械地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步骤,容易使课堂组织千篇一律,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如何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校情、适合学情的多种课堂教学范式,从而让学生去学、教会学生怎么学、引导学生勇于学,最终提升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现状

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作为全国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一体化课程和通用能力课程两大部分。围绕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从课程开发、师资配备到场地建设,都是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实施的。同时,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作为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设施设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学生实训工位充足、学习环境优越。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使用人社部牵头开发的试点教材《学生工作页》,学习内容均来自企业专家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要求、岗位要求的衔接较为紧密。在教学实施中选派两名教师,一人主讲、一人辅助,通常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任务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来进行,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有效地实现了探索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参与程度不一

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查阅资料时坐在座位上不动,或仅限于查阅书本资料,不利用电脑、手机查阅网络信息;个别学生羞涩腼腆,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时,总是几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或较为自信的学生发言。究其原因,一是课堂组织或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二是日复一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选代表汇报的流程,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寄希望于别的同学;三是教师未能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没有发挥评价的考核、指挥作用。

2.学生学习行为不规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技能的传授者,往往讲解示范在先,而学生学习操作在后,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但学生现在仍未养成学习习惯,不会学、学不会。

3.教师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掌握运用程度不同

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围绕“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师的情境策划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基本的教学框架下,对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把控能力也不尽相同。此外,两名教师共同实施一体化教学时,分工不合理,辅讲老师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形同虚设。这些都影响了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4.通用能力课程存在机械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象

通用能力课程的实施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有表现好的一面,但未深入研究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简单地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生搬硬套一体化教学模式,难免会水土不服,未能很好地实现先进教学模式的本土化运用。

二、构建课堂教学范式的意义

课堂教学范式是师生在课堂教学领域内共同承认的教育价值标准、教学观点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总称,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笔者认为,教无定法,但课堂教学要有法可依,这个“法”就是模式。模式既规范教的方式,也规范学的行为。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还能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好的课堂组织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其中“动”是核心,围绕让学生动起来,要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教学中,探索实践并固化形成几种教学范式,于教师而言,一是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加深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并在此架构下,灵活、创新地推广与应用,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特长与教学艺术。二是有利于规范两名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行为,做到课前集中备课有商量,提高策划能力;课上管理有分工、过程点评各有侧重、实操训练平分秋色,确保管理无死角、教育无缺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有利于教师推广好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经验,形成丰富的教学案例库,为青年教师提供样板和案例。于学生而言,一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多种教学范式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多种尝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度的激发与调动。二是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与增强,不同的教学范式便于学生发挥语言能力、模仿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专长,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三是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及时转化。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多种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围绕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教学实际,笔者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教学研究与教学创新,并通过在三个试点班的日常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等检验教学效果,初步总结了以下四种教学范式。

1.任务引领教学范式

该教学范式主要适用于本专业的一体化课程,课程性质偏操作性。以小型局域网管理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教学活动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第二部分,分析任务,收集资料;第三部分,制订计划,做出决策;第四部分,任务实施;第五部分,成果展示;第六部分,总结评价。主讲教师重点负责教学情境策划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辅讲教师重点负责学生的管理、学习过程的评价、职业素养教育。每个环节结束时都要及时点评,关注学生全方位的表现,让学生的优点闪亮发光,并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警觉和注意,避免学生参与程度不一的现象。因此,辅讲教师的教育点评尤为重要,可能一句激励肯定的话语就会点燃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使学生爱上学习。

2.角色扮演教学范式

该教学范式主要适用于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或角色定位清晰的学习任务,课程或学习任务体现出交互性、角色性。以网络产品销售课程为例,教学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设定目标,确定情境;第二部分,分配角色任务;第三部分,组织角色活动;第四部分,汇报活动所得,展示学习成果;第五部分,反思角色扮演,掌握和应用认知策略。该教学范式的关键是组织学生正确理解每个角色的定位与要求,换位思考角色的心理特点,在通过角色扮演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好、学会交往。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范式

该教学范式主要适用于通用能力课程,偏重于学习资源丰富的课程。以AUTO CAD和应用写作课程为例,教学活动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下发课程资源,包括书本资源、网络视频资源、微课等;第二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部分,课堂交流,合作学习;第四部分,成果展示;第五部分,反思优化方案;第六部分,总结评价。该教学范式的重点是课程资源,首先,要求内容正确、丰富,形式多样、生动,足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在成果展示环节,要避免个别学生唱独角戏的现象,要有序、合理地安排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与舞台,必须通过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复习课教学范式

该教学范式适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强化环节或通用能力课的复习环节。教学活动共五部分:第一部分,问题驱动,自主学习;第二部分,突出重点,合作探究;第三部分,知识梳理,点拨归纳;第四部分,案例评析,深化提高;第五部分,变式巩固,拓展完善。其中,变式巩固可以从规范化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规范化的答题习惯;拓展完善可以归纳总结出常见类型的规范化判读要求,可有效提升准确率。

四、实施效果及反思

为了检验以上教学范式在教学中运用的效果,笔者在该专业的三个试验班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创新的接受程度。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汇总与分析,笔者得知,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可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试行的这几种教学范式,学生喜欢这样的互动式学习,认为既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现行教学模式了解、学会了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够在熟练应用所学方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多元化教学范式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学习不同的课程,使自己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勇气。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老师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特别是在两名教师授课的情况,学生充分认可辅讲老师对他们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全过程评价有利于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习行为、团队配合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作者单位:山西交通技师学院)

下载基于职业化背景下网球课程体系构建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职业化背景下网球课程体系构建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