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中技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发表时间
职中语文教学改革的
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规范语言使用 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评价方式
毕业生跟踪反馈问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强
在我们的毕业生跟踪服务企业调查问卷中发现,用人单位对于中技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多,诸如一个五年制毕业生不会处理简单公文,不懂得如何与领导进行交流,一个三年制毕业生不敢自我介绍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都归根于中技语文教育上。如何才能使中技语文教育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出中技语文教育的特色,真正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做到学以致用,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需要广大中技语文教师积极大胆探索与实践,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之必要
2.中技语文教学陷入困境 首先表现在教材方面。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中技语文教材一直都在改版更新,但无论怎样努力,由于其本身局限,都无法满足各个职业学校、各个专业的需要。其次表现在中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大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按照教材要求讲授,而没有注意这些要求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是否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是否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的实用价值。这样导致教师教与学无法做到目标和方向一致,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师生都难以支撑局面。再次表现在评价标准方面。中技语文不需要考证,即算是毕业时需要各科合格,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补考一下就算过了。所以评价的标准难以形成,也很难给学生压力,就会造成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老师也是尽力而为而已。教学方法
期末评价考试
二、改革之手段 1.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技语文教材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材编排相似,都是以单元为单位,以课文为内容,每单元配有单元指导、作文训练等。但在强调专业学习的职业学校,文化课一般是不被重视的,老师只需按部就班,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讲下去,完成教学任务就算是一个交代。所以语文课的精彩与否全凭老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但再精彩的内容也很难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改变现状,要跳出这个怪圈是很难的。因此,我认为第一步是要改革教学内容。
中技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必须以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为基础。所以我们就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指挥棒,让学生边学边实践,用一体化的模式改写语文教学的历史。不再以单元配课文的形式编写中技语文教材,而是围绕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直接以教学模块或工作任务的形式确定学习内容,从易至难,循序渐进。老师们自己编写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寻找资源等等。初中起点三年制班和五年制班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难易程度有区别,下面以初中起点三年制班为例进行说明。初中起点三年制班,两年在校学习,每周两课时,以20周一学期计算,共40学时/学期,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以上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按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个人都要上台展示。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有真正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到知识和技能。在每个学期的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自主进行丰富。例如在第一学期的朗诵中,可以加入一些传统的国学经典朗读,《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这些都是既可朗读,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些也可以作为早读课的内容,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以至熟读成诵,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对规范语言的使用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第四学期的应用文写作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学生喜欢的微博、网上日志等,老师都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写作指导,特别是要给学生讲关于言论发表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规范汉字,符合普通话的语言习惯等。
2.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语文课堂中,用实训带动学习。中技不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专业课,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专业课设备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多,实操使人不再枯燥乏味。而语文课用得最多的设备就是多媒体,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不能只是做几张PPT而已,而是要尽量多地找资料丰富课堂,同时,也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效果是以学生能力的达成为标准来衡量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任务,学生必须要实践,可以是上台展示的方式,如朗诵、复述、演讲等,也可以是书面表达的方式,如应用文写作等。如果是上台展示的,为了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学习模仿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示范给学生看或者听,或者找很多相关的资料来充实。例如,第一学期的朗诵和复述。可以找一些优美的散文朗诵的视频,让学生先看,模仿,再学着自己读。复述时,可以找一些学生喜欢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励志视频,让他们看完后复述其里面的内容。我在指导复述实践时,曾为学生放过一个视频叫《最坚强残疾人——力克胡哲》,视频比较长,我没有一次放完,而是每放一段,就让学生复述一段,并加入自己的感想。学生看得很认真,很有感触,讲得很真切。
其次将语文教学带入实操室。在一体化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非常紧密。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工作任务,从制定计划方案开始,到分派任务,到分工合作,到最后成果展示,小组成员经常要代表小组发言,或讨论方案,或展示作品,或小组辨论,或发表感言等,同时,在做完一个工作任务后还要写实训报告,这些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展示,也是语文能力的展示。如何让学生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也是中技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非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这时,非常需要专业老师的配合。或者说,将专业课和语文课结合起来,专业老师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时,语文老师随堂听课,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当场进行指导和点评。在进行点评时,语文老师负责表达方面的评价和指点,专业老师负责知识点的评价和指点。
再次,将实训作品带到语文课堂中来。在第三学期的应用文写作中,有一个任务是学习写产品说明书,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在实训课上所做的作品带到语文课堂里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做的作品,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东西非常熟悉,讲解起来思路清晰,另一方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会有一种自豪感,讲解起来就更自信。展示完后,再形成文字,难度就小很多了。
3.改革评价方式
只有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会随之改变。如果把语文能力当作一项专业技能来训练,那么最后的评价方式又该如何改变呢?我认为,取消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评价方式是必然。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有多个工作任务,每一个任务的完成就要有一次能力的考核或考查,这些是用一张试卷无法完成的。所以,在改革中,我尝试把考核或考查分散在平时的每一小任务,在每一任务的完成中都有学生得分的机会,到期末,以最后的累积分作为期末考试的分数。以第二学期《演讲与口才》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个模块共设有14个教学任务,如演讲基础知识、成功演讲从自我介绍开始、演讲练声训练、演讲台风训练等。每个教学任务都坚持一个原则,即“理论+实操”,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实操的机会,每一次实操就是一次小考,每一个任务完成就有一次考核,考核分为6分(其中勇气分2分,基本技能分2分,效果分2分),14个任务,合计为84分,另16分为笔记作业分。每一次都将记分标准和学生得分进行公布,认真地做好每一位同学的表现记录和点评工作,让每一位同学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时都感觉有收获,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积分点,努力的成果。
三、改革之效果及意义
1.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把语文能力当作一种专业技能来教学
在这次改革中,设置的每一个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每一环节的完成都有理论讲解、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过关。这些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有所提高。2.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改革中的每一个模块或工作任务都是针对学生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将要面对的问题而设置的,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聆听和复述的能力,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一般公文处理的能力等等。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相互鼓励的精神。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互相照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3.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胆量
在每一个任务的考核中,为学生设置了2分勇气分,其实这是为调动学生自主表现的动力而设的,让学生自觉地把任务当成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走上讲台进行展示,而且声音响亮。即算是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在同学和老师的一再鼓励下,也能勇敢地走上台去。这就是胆量的锻练,自信的表现。
四、改革之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刚开始会有少数同学因不够大胆而有拖后腿的感觉,每次实践时,总有三两个不敢上台。这可以利用“同伴影响”的方式,同学们的带动和鼓励,老师的不断支持,一定会有改变的。
2.人数较多的班级,每个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实践一次,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但学生学知识学技能,不在于学生学多少,而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所以坚持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高是最重要的。对于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更高一层次的要求,难度可以增大一些。
3.在初次形成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时,老师作所的工作是很多的,非常锁碎,比传统的备课、上课要辛苦得多。从编写教学计划开始,到最后完成一个一个的工作任务,老师要付出很多,甚至要牺牲很多的休息时间,找资料、写教案、作课件、做记录指导、反馈点评。
4.改革总是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安排的内容有不太妥当的,或者需再增加的,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5.自编适用的校本教材。这是第一次尝试,没有真正的教材,所有的内容都是老师们自己找的,编的,其实当我们实践完后,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自编教材很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张赐琪《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2]詹忠杰《职中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3]赵辉文《一种期待探讨的语文教学法——模块式语文教学》。[4]尹雄娟《职中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
第二篇: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摘要:中职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在当今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关键词:职业院校;一体化改革;教学质量;办学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与企业对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技能人才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淄博技师学院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中所存在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置,教师把课堂设置在一体化教室或实验室,课堂上师生双方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这一教学模式,是当今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客观要求
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数量众多并且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进行一体化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即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从事一定的职业。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恰好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技能学习。(三)推进技工院校改革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较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还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思想,导致高流失率。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边学边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观察,逐步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取代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比较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适应基础较差的学生实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二、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中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学习自豪感。
(一)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一体化教学中,讲、学、练同时进行,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讲解与示范后,学生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技能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有效做到因材施教。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主线,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做到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三、一体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做到统筹优化。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贯通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实施理实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师只讲理论,而实习指导教师只管实习教学,这就势必造成理论与技能的脱节。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按企业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使理论与实习教学穿插进行,强调知识的“实用、必须、够用”及“教、学、做”紧密结合。一个工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工作模块,每个模块可由两名教师指导,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管齐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锻炼,学生在某一工作站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可进入下一个工作站进行下一个工作任务。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运用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机械图等可以运用多媒体制成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信息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应注重从实际出发,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届的共同呼声。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是教学行家,又是技术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自身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双师型”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还应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技术好、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途径有: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聘请各类专家到校讲座、指导或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业务交流;通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认证考核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实施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素养。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与实践性的工作,也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了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办学水平,早就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第三篇: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语文 教学模式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苏教版教材特点,尝试使用了比较教学法。
本地选用的苏教版教材,在文本的编排上采用主题单元编排法,对每一主题用两至三个板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主题的人文内涵,纵横联系较多。这就为我们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便利。
比较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这一特点,既可进行主题单元的横向比较,又可进行不同单元的纵向比较。授课时从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构思、技巧手法、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把一篇或一个单元的课文与以前学过或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鉴赏,概括归纳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新旧文本的理解与对新旧知识的巩固,温故知新。也可由教材文本生发出去,联系古今中外内容、形式等方面与教材相关的文本素材,进行比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在学习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单元时,不妨联系《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行相似主题的比较,使学生更能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与考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对死生大事的感慨、对人生长短的认识则可结合苏轼《赤壁赋》、曹操《短歌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主题情感的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去探寻生存的意义与个体生命的价值。
学习辛弃疾名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时,可针对其用典这一手法,联系《滕王阁序》《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进行比较,分析典故使用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这样既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典故的使用方法、诗词的表现技巧及作用,又可帮助学生及时回头巩固名篇名句。
讲到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向前联系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回头联系冯延巳《鹊踏枝》“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读本五中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可拓展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么多芊芊芳草,从战国到现在都如别情愁绪绵绵不绝。这些纵横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了“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加深了对课本名句的印象与理解,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可将同一文本进行多角度比较。如讲授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可与古典诗歌中诗人们的登高情结联系,比较其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等作品情理的异同;炼字艺术,“江涵秋影雁初飞”中“涵”字可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护”字进行比较;写景角度的变化可与苏轼《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教学法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教学中还可从文本的语言风格、水平高下等多个角度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以期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比较鉴赏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探究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提倡的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实践证明,比较教学法的使用对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
第四篇:“少教多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根据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学定教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设计了写初读感受,提出问题、制定目标、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潜能,教师点拨引导、答疑解难,实现“少教多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关键词:少教多学 初读感受 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64-01
在新一轮课改中,“少教多学”理念浮出水面,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推崇。“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多学”之“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为的是更好的实现“少教多学”这一理念,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面我以《斑羚飞渡》为例做具体解说。
一、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中的第2课。本单元的5篇文章告诉我们,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容易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三、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1.掌握字词。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生字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识字、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把注音和释义批注在书上。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生字词准确规范美观的写会。
理论分析:课标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此外,针对目前学生读书习惯差,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的现状提出掌握字词的要求,也正是要达到课标要求。
2.写读书感受。提示学生在写读书感受时多从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语言上谈感悟,不要将读书感受写成读后感,而要关注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提出任何阅读要求,而是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走进文本。
理论分析: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阅读文本写读书感受就是要保护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3.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初读感受之后,肯定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待下课时交给教师。这一环节主要为第二课时研读课文,制定学习目标做准备。
第二课时:(1)交流阅读感受。(2)确定教学目标。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研读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这四个因素。此外,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教育理念,这也与课标中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相吻合。
为此,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1)感知文意,复述飞渡的场景。2)品味语言,感受斑羚精神。
4.成功之处。(1)让学生写读书感受。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把自己初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写出来。那种原生态的思想火花所释放出来的智慧光芒令人耳目一新,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无穷无尽的。(2)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对问题筛选、整合确定学习目标。做到一切教学活动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3)确定主问题来完成学习目标。主问题的出现大幅度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制约了课堂上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版块,不会像教学中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使学生在简练的教学程序中目标更为明确,有的放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读书思考、合作交流。
从实际效果上看,课堂上少了些浮躁和喧闹,取而代之的则是安静的读书,独立的思考,有序的合作,畅快的交流。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第五篇:《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在汽车教学专业中建立工学合作、校企合作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高职汽车专业类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并逐步帮助学生实现了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转变。本文以如何更好地探索《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探究。
关键词: 高职教学 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
在高职汽车专业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设备同实习设备置于一个教室中,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改变传统高职汽车专业中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的现象,让学生和教师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完成某个特定的教学任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实行模块化教学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基础
在传统高职汽车专业《汽车底盘》课程中,往往都包含理论知识教材与实习教材,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完成不同教学任务,这就使得教师常常会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时间段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重复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学生对知识概念构建得不完整,削弱教学效果,难以与当代的高职教学要求及规律相适应。所以,在现阶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对《汽车底盘》课程体系进行相应整合和优化,依据课题的性质,按照汽车零件的部件特点,根据“常见损伤、原因分析、故障诊断、实际修理”的思路展开,将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传授完理论知识,紧接着就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样对课程进行整合,无论是从教学的完整性、科学性、顺序性来讲,还是从场地性、教学周期性等来讲都是极具优势的,同时能强化高职汽车专业的教学效果。就原有的课程结构而言,教师要对其进行相应改革,在传统教学中,基本都是理论教师教理论,实习教师教实习知识,不重视这二者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学生不能很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出现了理论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为此,教师要对课程结构加以改进,将这两种课堂合二为一,按照课堂教学进度,将理论同实习知识穿插进行。
二、加强团结合作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源泉
现阶段,我国汽车技术正不断提高、汽车的检测设备在不断更新升级、汽车维修的作业方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高职以机械修理为主的汽车教学专业逐渐向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的方向转变。在教学现状下,我国高职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加强团结合作就是提高《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以本地区汽车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积极地制定新的教学内容,对市场进行服务。在调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将其模块化,在合作讨论中更新和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老套的内容。例如教材中的化油器,再课本中就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是其在发展中是逐渐被淘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地将其内容简略讲解,加重“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电控技术应用与维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与维修”等教学内容的分量。在车型的选择上,要做到以本地区较多的国产车车型为主、以能代表汽车发展的新型轿车为主。其次,组织教师参与资深教师开讲的理实一体化的座谈会。在观摩前,听者要理解演讲者的授课概要及思路,与自己的作对比,找出不足。在观摩中,及时做笔记,对自己不理解的方面进行及时提问。在观摩后,要做笔记整理,进行及时反思,与同事进行切磋,在团结中实现自我素养的提高。
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保障
高职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和教学时间组成的有效的教学资源系统。合理而科学地对教学资源进行配置,并充分利用优秀的高职教学资源,在经费不足、教学资源短缺、时间紧迫的《汽车底盘》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十分有必要。首先,合理进行师资分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减少教学岗位的设置,以此减少教师紧缺的问题,进而在《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一体化师资。其次,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配置,让教师在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进行相应整合重建,去掉教材中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框架,以此节约汽车专业的教学时间,有效促进产教相结合的教学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工艺及实践技术,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最后,调整专业教学设备及场地。就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而言,它主要是将原有的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题进行轮换教学,这就使得专业对学校教学的设备和场地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汽车专业实习基地,为开办的汽车底盘一体化教室、汽车发动机一体化教室等各个实验室配置相应教学设备,如故障诊断仪、底盘测功机等,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可靠的教学设备及场地,满足学生实习工位的要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组合,能有效加强《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在动手操作中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中有效地联系实训教学,极大程度地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高职《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迎合了高职学生喜爱理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阶段性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教学的主要任务,使原本呆板、枯燥的汽车教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汽车底盘》中的运用就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卢涛.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6,10:135.[2]彭加山.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