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19-05-13 04: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篇: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姓名:劳忠娣 性别: 女 学历:本科

工作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311106 职称:中教一级 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联系电话:0571-*** 电子信箱: laozhongdi@126.com

摘要:主体教学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科学 主体 策略 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学习。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

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往——合作参与

小组交往前学生已经过自我深思内蓄的过程,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交往,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出现不同程度的参与冲动,兴奋再一次外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要及时加以引导,作出明确的要求;发现因思维受阻设计方案有困难、操作错误或不规范,要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对验证假设设计的探索性实验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一些较深层次的、有交流价值的问题,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4、精讲巩固——拓展参与

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或引伸式精讲,不需面面俱到,只要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点和难点讲解即可。最好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操作演练,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设计一些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拓展参与中巩固、运用和完善知识。

5、自主评价——反馈参与

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教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不应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性实验的优越,运用初中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科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主体参与模式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交往

学习氛围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生爱生”的师生关系,绝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提问时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一边,带着欣赏的眼光期待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关键时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地否定,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后进生,不能有偏见和贬低,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提倡加强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样式的、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生交往中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这种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积极探索设计新的方案。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有些问题如在课堂不能解决可延至课后,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渗透在生活之中,而且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升华。

【例】二氧化碳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插入一支塑料管,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向塑料管中缓慢地气,让学生们观察。

生1: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

生2: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而且带有一点乳白色。生3:哎,老师,怎样石灰水又变清了呢?

当生3说完,全班同学全愣住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书上写的不是这样的,就只有澄清石来水变浑浊,没有浑浊变澄清”;“老师,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地议论。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来浑浊又变澄清,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4:原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后来由浑浊变澄清就不明白了。

生5:后来浑浊又变成澄清,可能碳酸钙又变成氢氧化钙了。师:我们再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6:不对,可能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又生成新的物质了,但具体是生成了什么物质,我也不清楚。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对,猜想非常正确。由于那位同学在吹气时,吹入二氧化碳过量了,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碳酸钙、水继续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碳酸氢钙,所以又变澄清了。另外,这个实验也说明了科学中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质也不同,反映了哲学中一个思想,量变会引起质变。以后我们在做科学实验时要注意物质的量。全班学生听了微笑着说:“哦,原来是这样!”

学生在“观察—猜想—评价”的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三、发展性评价, 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催化剂

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助推剂。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 感觉到参与的乐趣。这时教师激励和他人的评价就似火箭起飞的助推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困难生尽量少用横向地比,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

2、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

要促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营造人人无所顾虑的表达氛围。一般来说困难生胆小,大家不信任,甚至讨厌,觉得拖了他们的后腿,使困难生在班中抬不起头来,被自卑所困扰。要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实现参与,教师要善于消除这两类学生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是一个会关心帮助任何人的人。使困难生明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是有希望的学生,相信所有人都能行。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助、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在“他尊”的良好氛围中无所顾虑地表达。

3、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要不悭吝自己热情洋溢的言词,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词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自己的进步。例如,“你真很棒,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你今天勇敢地站起来了!”“你能跨出成功的第一步,真了不起!”等等。

4、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多种可能性。习惯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表述意见后,教师马上做出判断,使其他的可能性自然消退,这样不利于蕴含着创造意识的多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减少了积极表达的机会。面对有丰富内涵的研究性问题,不妨采用“延缓评价”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训练的空间,即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鼓励各种想法,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何奇.展性教学策略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5,(2).[3]王升.论学生主体性参与[J].教育研究,2001,(2).[4]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5]郭英.刘宪俊.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述析[J].教育导刊,8

2005

第二篇:浅谈主体参与课堂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

自主建构和精神熏陶的圆融

——浅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

泰州实验中学

俞婷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和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生成建构,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将会大大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主体参与 文言文教学 自主建构 精神蕴含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文言文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钱梦龙先生就曾感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

【1】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对于广大老师来说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文言文也是“劳心伤神”的文体,随着近年来中考试卷上课外文言文难度的增加,如何学好文言文就成为了困扰广大学生的难题。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的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虽然学生或多或少会学有所得,但是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只能是被动地依附于教师,没有创造力和自主性,长此以往会慢慢抹煞掉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枯燥而无味的知识点积累和记忆,如此长期往复,反而会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课前注重学生的自主预习,课堂上也有课前自主检测和当堂检测环节,课堂上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起着引导而非控制的作用。因此,如果将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和文言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以下即是笔者对于主体参与模式下文言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自主预习,培养信心和兴趣。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课前的自主预习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一部分,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文言学习中养成良好而科学的预习习惯。

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篇幅较短,难度也不是很大,并不像很多学生想象的那样难不可破。相反,只有勇敢地前进了,才能领略到文言之美。因此,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和兴趣非常重要。

首先,自主预习需要学生根据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力争把一篇新的文章读通读顺了。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三峡》为例,书中所给予学生的注释占了版面的一大部分,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书下的注释全部提供了翻译。所以,学生完全有条件可以自己先很好地梳理文章。

其次,对于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完全可以很好的完成,包括条件允许下的网络搜索等手段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梳理。七年级语文的综合实践有一个专栏就是学生在网上如何进行对自己有益的网络搜索和读写交流,语文课本上通常注释第一个就是对作者及其生平的简介,但通常比较简短,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语文学习强调“知人论世”,对于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对学习一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如果这几点学生能够做到,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慢慢累积,甚至有少部分的同学在预习中就可以完全消化文章的知识,将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学习。

二、巧用课前检测,巩固预习知识。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必须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只是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课前检测的题目设置是基本知识和托展训练的结合。

一方面通过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自主预习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好的巩固,为接下来一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另一方面通过少量的拓展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题目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一个综合预估,哪些是容易掌握的,哪些学生还可能存在问题。就将学生可能还存有疑问的拿来考察学生,这样接下来的一堂课里学生会以这些不清楚的问题为中心,在课堂上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点。

三、加强诵读交流,感受文言之美。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泰州市在2010年也提出“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活动,而“诵读”并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一些诗歌和优美的散文,文言文更需要诵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徐志伟,则从完形心理学出发,提出中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3】应该做到“浑融地诵读,有趣地诵读,科学地诵读,审美地诵读。”他认为,在调动学生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方面,诵读法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用的,应当推广和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兴趣,在诵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漪老师也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

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八年级的文言文《口技》,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开感染学生,似乎教师本身就成为了口技表演者,让学生如临其境。

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文言文的断句考察也是考点中的重要部分,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

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读,也可配乐朗读,或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并深刻地进入到文言之美的情境中,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

随着诵读的深化,此时很多学生已经在慢慢地发现不仅仅是字音上的问题,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初步的小组讨论,学生就有多角度地思考的空间,能够充分地发展思维的个性,能以自己的理解来分析问题。

四、引导合作质疑,解决学习之惑。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相互启发。这正是体现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旨,即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生成和解决问题。

如《三峡》这一篇课文中,学生在诵读之后,会逐渐地对一些书下没有的注释或词句产生疑问,如“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什么意思,一些同学就会自主地开展小范围的交流,而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些同学即可在交流中把问题解决。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诵读中所发现的疑问拿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解决。遇到一些较难突破的重难点,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此时,教师扮演着引导全局的角色,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主动的同学,要推动他们也能展开讨论。

当然,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足而完善的备课,对于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设,因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作为教师就应当在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中有意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使学生在自主、和谐、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发展,进而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中的虽为什么解释成“即使”,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解释的可能。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提倡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同学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小组同学的学习交流中,提高了交往能力。总之,学生在多维互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主体学习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体验情感,极大地拓展延伸学习时间和空间。经过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和检测以及在诵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已经大部分有所解决,然而这样的效果只限于主动性强,善于思考的一部分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要考虑到一些较为内向,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一些不去主动思考,人云亦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群体,教师则有必要回到“传统”的教学上,即知识点的强化和总结。

五、完善当堂检测,总结重难点。

然而,即使是知识点的总结,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说一点,学生记一点,教师读一句,学生写一句的被动学习局面。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主张在课前乃至课堂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获得的知识点,其余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有遗漏的教师再进行点拨。以《三峡》为例,可让一些学习主动性稍弱的学生 4 来总结,可以以小节或文章逻辑划分处为单位,如让一生总结开头总写三峡的句子中一些重要知识点,有“略 阙 自非 曦月”等,若有遗漏,学生再互帮互助,一起查漏补缺,共同提高。

课堂的最后会有一个五分钟左右的当堂检测环节,当堂检测的题目是对这一堂课的所学进行检测和巩固,课堂开始之初在课前预习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交流中的疑难困惑有没有得到解答。当然一节课的结束也是学生获得和思考的开始,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巩固,“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也十分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

六、感悟精神蕴含,培养古典情怀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由此,在今天中学生过于追求书本知识和学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情况下,要使中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获得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中学语文教师无疑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对学生古典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

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咀嚼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如通过学习《赵普》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汲取到主人公赵普身上刻苦读书,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通过学习《爱莲说》,要让学生了解莲以及其他花中所被赋予的文化内核,让自己也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这样的古典情怀的养成虽非一朝一夕,但是如果通过活泼生动的文言文主体教学,让学生慢慢地形成这种意识,让他们知道文言文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字词的背诵,翻译的默写等枯燥的流程,而是一种品格的修炼和文化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宗 5 旨即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参与中主动生成和建构问题,发展思维,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通过将“主体参与课堂模式”和文言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文言文将会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丰富道德情操和提升古典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的教与学都会成为美的精神熏陶和享受。

[参考文献]

【1】:谢文亮.《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2】:杨昌富.《中国教研交流》,2008年第5期. 【3】:张群.《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许巧诗 摘要:广东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 创新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

2006年,广东省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等问题是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

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制订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四、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迅速得出结论。接着提出求20人的成绩总和,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操作。接着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7月

2、李艺主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2003年9月

3、《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一、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投人到科学探究

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2、开展探究,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

3、评价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新课程教学设计一般含下列步骤;①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状况;②确定教学目标;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④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⑤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二、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以浙教版初一新教材第三章第五节《月相》为例。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科学的地理知识,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天文现象。学生从小就对它产生许多幻想,学习本节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教学内容中是较探入地分析月相变化的成因,对初一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通过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培养学生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

2、确定教学目标

(I)知识目标:①掌握月相的概念,月相产生的原因。②学会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其变化的规律性。③学会根据不同的月相形状,判断时间、日期、方向。(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运用“月相成因图”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即探究图示反映规律性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形成自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情感。

3、教学思路及策略

根据“主导与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教:通对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用自制的学具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让他们自主探索新知,得出结论。

4、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l)课前师生准备。①布置学生课前抓住晴天机会在农历月初的傍晚开始连续观察月相。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并记录日期、视形状、月出、月落时间)。②学具准备:每位学生自己准备一半涂黑的乒乓球(带手柄)事先指导。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2)听歌激趣,质疑引人通过观看“明月几时有”FLASH M'TV和欣赏歌曲,由其中“月有阴晴圆缺”,并展示学生自己绘制的“月相”图片引入主题,从课件演示的各种月相实际照片中质疑:“为什么月亮有圆缺变化兮”

(3)建立假设。活动探究。提出间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建立假设,在学生有困难情况卜,则适当引导通过探究活动来检验假设,计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学生活动:以自制学具作为月球,右侧为太阳的位置,自己作为地球,让月球绕地球转(强调是逆时针转)并注意亮的一面应始终向着太阳方向(这是该活动的关键)。老师也可事先演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观察记录,并提醒学生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经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归纳统一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月相变化的真正原因。通过观看课件“月相的成因”视频和观看“月相变化”FLASH,进一步加强理解各种月相的名称和日、地、月气者相对位置。

(4)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月相与农历的教,s:通过多媒体讲解朔望月的概念。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这是我国古一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国有哪些农历节日;并确定各个节日的月相。

(5)升华提高,课后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讨沦:为什么月球终以同面孔对着地球,不同月相出没有无时间规律?向长辈调查有关月相的农谚。收集有关月相的诗句,并从中分析月相的名称。

5、对教学没计的反思与评价

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一一互动实验—分析原因—得出月相的成因——对月相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这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月相的成因及月相的变化规律。通过自我评价,如“你在这堂课内学到厂哪些知识?”堂上提问;如下列诗句所表示的月相;书面练习:想象写一篇《如果我们生活在月球上》的短文等形式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第五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模式浅谈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模式浅谈

syzxmj 发表于 2010-12-28 14:14:00

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施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解决数学问题。显然,只有当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究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获得认识发现与情感体验,才能满足其自我潜能发展的需要并激发其创造性。下文是笔者的一点浅显的实践体会。

二、实践与认识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人总是要寻求认知的新的平衡,从而产生了探索、研究的欲望。因此这里要创设的情境是指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实验活动,包括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等。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许多教师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⑴情感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更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⑵主体性原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⑶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适度性的点拨和指导。);⑷培养兴趣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⑸创新性原则(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⑹分步完成原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三)合作交流。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四)自我反思。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节中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教学示例

下面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平面图形》为例对以上的教学模式作一个示例。

㈠图片出示、激趣引入

⒈出示几副由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⒉揭示课题:平面图形

㈡合作探究、分层推进、逐步提高 ⒈初步感受

提问:⑴小学里学过哪些平面图形?⑵教室里有哪些你熟悉的平面图形?⑶书P156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平面图形?⑷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的例子吗? ⒉探究多边形的特征

提问:⑴你能画出来这些平面图形吗?⑵这些平面图形的组成有何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⒊动手实践、学会思考、发展能力 ⑴做一做

动手: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不相邻的各顶点,把这些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提问:①每个图形分别画了几条线?分成几个三角形? ②如果是十边形呢?二十边形呢?要不要画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思考过程和大家说说好吗? 追问:还有其他的分割方法吗?仿照前面的研究方法,从你的分割的图形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方式:学生先独立动手,再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参与小组活动并适当指导。)⑵数一数

①观察书P23图1-13中可爱的小猫;

②提问:你能看出它是由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组成的吗?比一比哪个同学数得最有条理性?

追问:你是怎么看的?(小组交流)

⑶拓展延伸

若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若有 6、10、n个点呢?如图,若将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和直线外的一点连起来,则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⒋探究扇形的特征

练习:任意画一个扇形(要求小组内各成员画得不同);

追问:⑴你是怎么画的?扇形有哪几种类型?⑵弧、扇形和圆有何异同点? ㈢鼓励创新、自我发展

用自己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设计一个造型,比一比谁设计的好?

㈣自主质疑、反思总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回答并自主纠正、评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㈤分层巩固、布置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四、思考与体会

实施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而是应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如学生对知识的必要模仿、记忆、听讲和练习,教师的启发诱导等都不能丢。

2、在教学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如教师应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从而使师生感情融洽形成共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4、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愿意自我表现。如教师要善于利用章头图和“读一读”等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下载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模式 信阳五中 卢 冬 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合集)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 数学组初中部分 一、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意义、方法和价值 1. 意义: 案例: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对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有一个或多......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 作者:陈作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11 更新时间:2006-8-8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探索 陈作民 一、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意义、......

    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徐行中学2007年课改工作总结 2006年下半年,嘉定区徐行中学与曹王中学合并,成为新的徐行中学。合并前的徐行中学是上海市一期、二......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合集5篇]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常德市鼎城区第六中学 江德胜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向原有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新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浅谈 凤县黄牛铺小学陈玉娥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关于“科学世界”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关于“科学世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东港市大鹿岛学校何广志 “科学世界”作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在以往长时期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往往是将它理解为物理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