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探究
摘要:
商务日语专业是一个旨在培养能以日语为工具,掌握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专业。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为了实现和保证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把个人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和行动。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评估、双证并重
商务日语专业是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旨在培养能以日语为工具,掌握商务知识,熟悉文秘工作,能够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室设备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能以日语为工具,掌握商务知识,既能够使用计算机、文字处理设备、通信设备及其他用于提高办公效率的现代化手段与方法。近几年来商务日语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商务日语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汹涌袭来,国际市场与国内社会都对商务日语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有的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偏差;固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已不能保质保量地保证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的职位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而也导致学生的就业和所学专业相偏离的问题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指导课与商务日语专业的专业职业选择相脱节
我国大学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为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开设形式为全校选修或必修课,各院系未设置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一部分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与就业前景和未来职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也缺乏学习专业课程的动力和兴趣。造成“学非所用”、向非专业领域求职现象的发生。向非专业领域求职发展不仅削弱了求职竞争力,而且浪费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
(2)商务日语课程的开发设置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近几年来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来自同行的竞争和挑战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到本世纪初为止,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外事、外贸、日企制造业、文化、培训、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餐饮服务等工作。但从近十年前开始,上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为西方的企业经营注入了新的生机,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创办了软件开发机构、软件外包中心和BPO中心,因而需要一大批既懂日语又懂金融、保险、软件开发、CAD制图等专业日语人才,而各高校商务日语专业也纷纷开发和设置了多个与此相关的选修和必修课程,但在设置课程的同时,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未能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的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原则贯彻到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中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商务日语专业人才。
(3)商务日语专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职业教育不能光讲理论没有实践,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亦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就要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体系间有机结合的问题。虽然各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设置了许多实践课,但因为企业很难为文科专业提供有效的实际工作实践的场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后,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不能马上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达所学知识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与壮大,把握其就业指导是其发展的必然,而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分类培养”又是必然中的第一个必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对即懂日语又有技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强烈需求,迫使我们必须对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日语复合型人才;为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提前做好就业指导和规划。
何谓复合型人才—即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呈多元化趋势的;核心和根基应是具备专业外语(日语)加及其它技能或第二外语(英语)的人才。日语复合型人才的特点:有能力,高素质。首先,日语专业知识;其次,相关专业知识和第二外语(英语),如金融、会计、物流、计算机编程等。
为了实现和保证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个人内在动力驱使下,把个人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长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最佳的日语专业技能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和行动。首先引导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估,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提高。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特征,通过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考察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活动等能力。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明确自己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的人力资源测评软件,初步了解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分析相关专业和他们感兴趣的一些职业技能,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从而确立自己的技能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较强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估选择辅修专业。如对金融感兴趣,可以选修金融专业知识,参加一些金融业的认证考试,有了一技之长的专业日语人才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知识应用型人才。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应将研究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职业分类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的研究。(2)商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估研究。
(3)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模式开发研究。
对于以上的研究,我们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研究日语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根据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设置专业分类。
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商务日语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和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专业的需求情况等资料进行汇总和人才归类的分析整理。
(2)与就业指导中心协作,设置“商务日语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
a、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在日常的日语专业基础必修课授课中,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接受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b、引导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估。
引导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估,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提高。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特征,通过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活动考察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活动等能力。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明确自己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
c、对学生实行专业评估。
引导学生利用人力资源测评软件,初步了解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结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分析相关专业和他们感兴的一些职业,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3)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择业选择设置和评估专业必修课
根据人才市场和学生的择业需求设置具有可行性的商务日语专业课程,对于教师可以挖掘本校资源,也可以邀请职场人士、外聘专家和兼职指导教师。
(4)创建“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实战性演练
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应利用大连地区企业发展优势,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企业能够认真参与到部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来,细化实践环节的全程安排。还可以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任实践课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从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并积累经验。
(5)对学生自我评估和其就业情况进行资料汇总和总结。
研究的难点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将专业的职业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职业评估相结合,为学生设定客观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2)商务日语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设置标准能否达到职业标准。
(3)调整学校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商务日语专业的未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将优化教学和学生管理作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双翼,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通过商务日语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建立商务日语专业教学与管理的特色流程与体系。(1)、通过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心理应变能力和就业成功率。
引导学生通过就业指导中心专业的人力资源测评软件,初步了解学生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促使学生可以尽早的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加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在全面了解社会现状及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以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投入到择业活动中去,去迎接社会环境和就业现实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培养驾驭就业市场的各种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课程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相关职业证书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砝码。在设置专业课程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是必须的。这样学生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许多知识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与企业合作,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及实习,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不但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使专业相关考证内容更加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杨光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并存,为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4)03-0000-2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卢强委员指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比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岗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三对矛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收稿日期:2004—6—28
作者简介:杨光明(1954—),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提高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是多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1、对准市场设专业。恩施州既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被国家纳入西部开发范围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中华硒都”的美誉。目前正面临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机遇,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州城经济以民营化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
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确立卷烟、水电、食品、药化、建材为我州五大骨干工业,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为我州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学院根据“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骨干工业及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设置了电力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园林花卉、动物医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根据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电工程等专业;根据恩施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根据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设置了旅游、广告与装潢和经贸英语等专业。目前高职高专专业已达到27个。学院在重视专业调整的同时,不断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并确定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改革试点,按照“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思路,学院将工业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作为“院级名牌”专业进行建设,将动物医学、园林花卉、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特色专业进行扶持。对于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在师资调配、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设备保障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目前,上述专业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79所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之一。
2、对准岗位设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按照学科体系而必须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岗位或职业需要应知应会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进行什么技能训练。为此,学院确立从职业岗位能力入手逆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大胆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体系必须为实践教学体系服务。根据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我院于2003年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砍、增、缩、减、改”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学院狠抓课程建设。2003年确立了20门专业主干课作为“名牌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仅1年多的努力,《会计学原理》课程已于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质课程,2004年3月又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3、对准实践抓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把实
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2002年—2003年,对22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121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35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进行了重新修订,自编并公开出版了9门专业主干课的教材,保证了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管理,从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到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原则上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的配比达到了1:1。学院部分专业,如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动物医学等专业实施“以训代教”改革,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达到60%以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在计划和时间上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我院出台《恩施职院实训教学规程》、《恩施职院实训教学奖惩条例》等系列文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从考核方式的转变入手,来确保了实践教学在效果上落到实处。
4、对准质量强管理。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目标过程岗位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双轨制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抓目标管理,系(部)抓过程管理,教研室抓岗位管理。除此之外,还独立设置了与之相并行教育教学督察室,负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督导。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了以学生评教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以学生评教与专家随机抽查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实训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检查力度,成立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实训场所检查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况,并把所检查的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了学院建设与发展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下大力气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如2001级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2000级电力专业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帮助鹤峰电力公司成功解决了 “二次回路测量”安装的技术难题。几千名被认为在高考和中考中“落榜”了的学子在恩施职院踏上了成人成才和创业创新之路。
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高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几年来我院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1.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就安排了一堂严肃的就业形势课,结合专业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也渗透到专业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又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学院还聘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自我定位、社会需求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增加了就业信心和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需求,提高了我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80.15%上升到2003年的95.84%,高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且建筑工程专业、文秘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等.就业导向, 《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1期
[2] 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0期
[3] 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白琳娜2011021012411计应
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苦读,瞬间选择。”说的是高考前后的选择对人生的走向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目前正是挑大学、填志愿、选专业的关键时节,三位上海交大的同学就如何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兴趣爱好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谈了各自看法。
就业情况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填报志愿是以学校为目标的。我一心向往滨海学校,这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好,我希望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填报专业时我很想选报关的专业。经过咨询后我发现,这方面的专业对一个女生来说太辛苦,但因为成绩不够理想,我被调剂到电子信息专业。总的来说就是,想学一门技术活,将来工作无忧。
虽然是被调剂,但进来之后学到现在,我一点也不懊悔。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越来越觉得被调剂是“歪打正着”。电院的专业如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很有前景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很好。
对于四年大学生活,进校之前我就有过一些设想。我觉得首先是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最好能精通一门技艺,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其次,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广交朋友、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的同学无论哪个专业都有很多佼佼者,值得我去学习。扩充人脉对自己的未来也很重要。另外,尤其要学好英文,加强口语水平,这对以后的就业会很有帮助。
选学校选工作,目标都要早瞄准
填报志愿我最先考虑的是学校的牌子,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学校的认可度。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们常提起的几所名校为考虑对象,专业是第二位的。
那时很多条路摆在我面前,到了该好好打算一番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可作参考,但最终还是要自己慎重考虑: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第一志愿越早确定越好。如果在高三紧张复习的同时还要想该填报什么志愿,这对学习的负面影响还是蛮大的。另一方面,确定第一志愿后能对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目标摆在前方,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向前,争取达到我的目标。
报考专业时我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首要是兴趣。应试教育下学了十几年,如果到了大学还不能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其次是“避热”。跟风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高考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时,也要预见就业时的一番“拼杀”。去年财经类专业在上海非常热门,我对此兴趣不大,正好避开了热门。第三个因素是所报专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就是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在就业市场的饱和度如何。
每位同学对大学四年都会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想法,我也仔细想过自己的规划。大一以扩大各方面的阅读量为主,弥补知识欠缺,同时认真完成课程学习,争取每门成绩在85分以上;留出一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大二将重点放在确定具体专业发展方向上,阅读更多书籍,保证一个月三本的阅读量。暑假去传播公司实习。在本专业传播学之外,需要突出一个特长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我想选择学习英语二专。大三时确定一家自己想进的公司,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密切关注公司发展方向,知晓其人才需求情况。大四时争取进好公司实习。
选适合自己的专业
当初填报志愿我是这么想的:要进一个名牌大学,要进有发展潜力的学院,要读适合自己的专业。高中很少想过自己会往哪个方面发展,但在我的头脑里,以理工科见长的交大是我的首选。在交大可以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享受一流的学习环境,认识一流的学习牛人。
我选择的联合学院是全英语授课的。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只看得懂英语还不够的,更要听得懂、说得出。这个学习环境对我这样的英语不太好的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这个学院有机会出国,我还是很想出去多看看,长长见识。出国了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帮助。
虽然老师家长一直提醒说要为以后做些打算,我还是想得比较简单:好好学习,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增加实力和经验,为以后出国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会计网校哪个好新浪
〔摘要〕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深受用人单位一线人才引进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就业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想法,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主要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观点。
第五篇: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木材加工企业的调研,考察了木材加工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情况、劳动组织变化情况、从而为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改革寻找突破,为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的编制提供依据,更好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木材加工 企业调研 人才培养 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ake needs of the post as the target,employment-oriented
li yue
(materials engineering college,heilongjiang forestr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mudanjiang,heilongjiang 157011)
为更好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多家开设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其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劳动组织变化情况等,以便更好地制订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调研单位:大亚木业有限公司(丹阳分厂)、大亚木业有限公司(绥芬河分厂)、亚洲创建木业有限公司、圣象集团有限公司、美克国际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利丰家具有限公司、北京锦绣投资有限公司、青岛一木家具集团有限公司、七台河双叶家具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好家木业有限公司、上海艺级楼梯制造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木业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情况
木业企业劳动组织变化情况
木材加工企业均采用流水线作业形式,企业工作中实行协作生产,把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操作分解并交给若干人,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部分操作,而全部操作由若干操作者同时进行,成果则是以分工为基础的联合体的劳动产品,同时按照计件形式进行小组和个人的工资及奖金分配。
对于人造板生产企业,均实行倒班工作制,对于家具制造企业,多实行白班工作制;对于新进企业的中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多数企业会对其进行基层培养,实行岗位轮换制度,最后,企业综合考虑新进人才的能力情况,进行定岗;在管理层方面,也会实行岗位轮换,比如会将江苏圣象木业与牡丹江圣象木业的管理层进行调动或换岗,以均衡企业人才需求。
调研中还了解到,对于大规模企业,往往实行专人专岗,每个岗位具有详尽的岗位职责,甚至同一岗位中仍细化为多个分解职能,如大亚木业有限公司中,会计岗位又会细分为材料成本会计、资本预算会计、销售会计、统计稽查等,在不同的工段均设置统计岗位,并派专人司职;而在规模较小企业,一人多岗的情况就较常见。
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
90%以上企业表示面临人员流动大、人员紧张的窘境,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紧缺,已经是全国木材加工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表明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设立顺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广泛的就业空间,应坚定办学信念不动摇。在大好的就业形势下,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不能包打天下,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层次之间,只有各司其职,合理衔接,才能形成完整和谐的教育体系。通过调研了解到,国内现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20余万家,木材加工业同其他制造业一样,已步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行列。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木材工业最大的困扰就是缺技术人才,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例如家具设计员、人造板生产线调试与操作工、家具生产线调试与操作工、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员、生产管理员、品质管理员、产品营销员等等。现在这些人员的缺口从全国来看,可达50万人以上,企业对木材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据统计,全国每年人才缺口达10万人,据央视最新报导,在各行业紧缺人才排名中木材加工技术专业列第五位。全国开设木材加工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不超过20所,每年毕业人数不超过3000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家具企业的中、基层技术管理骨干80%以上都是农民工出身,由于员工素质所限,企业的管理、技术再上等级非常困难,人才结构有缺陷、分布失衡,骨干技术人才外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现状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现在与发展需要,企业现在亟待引进充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就业和专业培养方向上,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选择适合中职就业的岗位。一方面要抓住就业好的时机,与用人单位协调好学生的安置;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设计时要仔细研究,合理设置职业岗位群,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遴选和挖掘行业岗位,按中职技能型人才的标准设置岗位,而不是覆盖所有岗位。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专业发展名副其实,办出名气,尽快做大做强,在市场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错位,具体体现如下: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只有20岁左右,且大都为90后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沟通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这些特点让企业比较担忧,希望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和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工作认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会合作,懂得集体荣誉。调研中,企业家多次建议开办短期培训班,穆棱市政府、广成木业等政府和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愿意与学校共荣共赢,这说明中职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企业调研对木材加工专业办学的提示
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办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同时还要兼顾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培养今天的就业者,明天的失业者,要避免教育的功利性,倡导人文精神。
课程设置方面尽量将主干课程设置与时代紧密接轨,即“改传统为现代;改笼统为具体”。施行“学做合一”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条件尚待加强,各学校普遍存在实训室内设备略显老化,缺少前沿先进设备的进入,与企业先进生产工艺与设备脱节,经常出现在学校学习的是企业已经淘汰的设备和工艺,不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