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 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起来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二、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四、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的中我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猜一猜,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起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猜谜语游戏,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新授(动手整理书包。)
小朋友们通过讨论、交流。小组汇报整理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由此得出结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三)巩固拓展
在分人物头像、分动物、分几何图形等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四)总结。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等环节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简单阐述,希望各位领导及同仁对本堂课提出宝贵意见。
第二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图形》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在巩固学生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分类、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外形特点。
5.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课件及学生的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问题指向、预习先行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互动探究、合作求解。4.小组活动、交流展示。5.适度拓展、强化训练。6.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并旁白: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喜洋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分—揭示概念
可以用一句话引入:看,喜洋洋把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带来了:他要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着重讲解按形状来分的结果。先利用课件显示分类结果,让其他小组也这样分一分。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我再接着提问: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喜洋洋真不死心,还有问题呢?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他要求大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仔细看一看,它长什么样,再摸一摸,看有什么感觉,并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充分体验完后,再来汇报,此时,汇报到哪种立体图形,我会让全班同学闭着眼睛摸一摸、感觉感觉。并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
茶叶筒: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圆柱横着放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
牙膏盒: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魔 方: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球: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还可能在桌面上转动。
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学习方法中,学生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而在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时,学生既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了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1.找—图形抽象化
喜洋洋也把这些物体分类并画在了纸上,他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他画的分别是什么物体的立体图形?谁愿意上黑板上来贴一贴,其他同学静静看,当小裁判。贴在对应的位置。(评语: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小助手贴得也准确,这四幅图就是和实物对应的立体图形。)
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变化过程。2.摸—再次感知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摸出;说出一种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学生在想一想、摸一摸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环节:适度拓展、强化训练 1.找朋友 2.填一填
3.说一说: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4.搭一搭: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在一起不稳固;圆锥只有一个平面,不能叠在一起。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5.找一找
以上练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
第六环节: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跟着喜洋洋,你有什么收获呢?喜洋洋对大家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今天的作业是预习”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对应贴图)(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五、教学问题预设:
1.分类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
2.当出示概念后,学生可能会受原有平面图形的影响,将其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在让学生感知特点时,学生不一定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图形的特点。
4.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课堂行为不知会如何。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凤凰池 种晓华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物品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看一看、分一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教具准备:各学生在家带回的玩具、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分类
1、学生看图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参观学校的图书室和仪器室,结合书中图画使学生明确图书室图书很多,仪器室物品很多,指导学生说清楚图书室、仪器室和书中插图的物品都是把同样的放在一起。
2、明确分类:
参观图书室和仪器室过程中,柜台的第一层放什么,第二层放什么?第三层放什么?大家要看清楚,记住。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图书室和仪器室管理员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这就叫做分类。
(二)巩固、体验分类
1、摆一摆
把自己在家带来的玩具集合在一起,叫几个学生把同一样的东西分类放在一起。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题目
⑴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⑵小组活动,组内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不同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一分的作用。
⑶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一至三题
⑴第一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⑵第二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
⑶第三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是不同类的。
4、补充练习。
每组把自己凑合的学具,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种分法好?哪组分得快又好?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分类
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叫做分类。
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等,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的说课稿
凤凰池 种晓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要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实际上,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是他们都是学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本单元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学目标:(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3.教学重难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教材由易到难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作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分类标准。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本节课主要完成单一标准的分类。结合我校正在着手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我把教学安排为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图改为老师家的房间图,因为宝宝没有养成好习惯,而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让学生首先产生亲切感,呀!老师家的房间被宝宝弄乱了,今天由我们来整理老师的家!真有意思!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创设时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这一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在问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师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老师先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找到整理房间的最佳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我给每个小组分了一套和老师一样的学具,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
3、应用拓展、自主构建过去的教学一般定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多,思维方式单一。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实践为主的开放问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发展。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寻找恰当的解题策略,追求优化和方法迁移等,其认知结构不断得以完善。本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应用?把孩子们的思维再一次带到生活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通过课本中的两道题(从不同中找相同;从相同中找不同,并用一定的符号表示)的练习,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通过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为背景,老师带来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把孩子们积极性再次推到顶峰。学生闭眼等老师送一份惊喜,化动为静,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当学生睁开眼睛的时候,教室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类。通过引导,让孩子们把小动物们送回大自然,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第四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分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类》,下面我从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数学流程 四,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分类》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提出分类根据,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的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也有广泛应用。例如:超市里物品得分类摆放,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分类整理等。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能够选择不同的标
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
生动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分类统计本身转化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只要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重点:初步感知的分类意义;难点: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对“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做出了严格要求,课程基本理念中也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加之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的特点,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采用情境引入法出示文具店图片导入新课。这样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考。通过操作法,师生共同合作,初步感知分类方法。练习法的运用使学生充分理解对分类意义及方法。学生作为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本节课我用4个游戏贯穿全堂。学生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新知识,我以学生为立足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三、说教流程
(一)生活引入,趣中有学
为了突出课程的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课伊始我以文具店为话题,以整洁和凌乱两种文具店作对比,问学生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会更喜欢整洁的文具店,顺势提出由小朋友帮助整理文具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及整理文具店的愿望。
(二)主动探索,学中有趣
活动一:我是小管家
如何整理文具店,由学生现场模拟文具店,对实物进行分类。这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标准使学生掌握比较直观,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从文具店有什么入手到发现有些东西是同一类的,再按一定的标准体验分类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大量的分类现象,从而引出课题《分类》。活动的同时不忘总结分类的标准,让学生总结刚才的分类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的(板书用途)。
活动二:我是小能手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再次安排学生动起手来,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类物品可进行再分类,我要求把三角形、四边形、圆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小组活动,小组共同展示本小组的分类方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最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教师的适时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活动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是按什么分类的(板书)。
活动三:我是最棒的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第三个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用理论指导实践,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服务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德育功效,又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的高度融为一体,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精力去观察、猜测、推理等。为此,我给学生8分钟的时间,并让学生说明是何方式分类的。对学生的分类方法予以肯定。
(三)简单应用,还于生活
本环节我设计了3个练习。
练习1:把同类的圈出来。练习2:把车图上红色。
练习3:马大哈水果店的新水果。
三个练习层层递进,意在说明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逐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体验分类的作用和必要性。
(四)总结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学完,游戏活动的同时不忘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学到了什么,最后,由我再进行完善总结。
作业: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帮助妈妈整理房间,让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妈妈的辛苦。
整节课我所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游戏导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动合作等手段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浓缩了一堂课的精华,既要文字简洁,又要帮助学生抓重难点,理解重难点,我所设计的板书摒弃了以往“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板书设计,力求用简洁的文字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既体现了本节课的趣味性,又说明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小猫钓鱼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习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看!(出示课件)小猫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猫爷爷带领着他们一家人外出钓鱼,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