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
节选《论语》【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在生活中践行。
3、背诵本节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代孝子的孝敬事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过渡:
二、出示原文
(一)熟读: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生试读(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师范读(要求:停顿有节奏有感情)
3、生练读(要求:准确、通顺、有节奏、有感情)过渡:
(二)理解: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说的孝,只说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孝了。可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爱之心,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熟读成诵(自由读,集体背)过渡:
2、请你当判官(出示课件)过渡:
3、今天的榜样: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视频)
三、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1、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孝敬父母呢?(背景音乐:《念亲恩》)(1)小组讨论(2)小组汇报
小结:(出示课件)
2、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孝敬父母的名言名句或典故吗?出示: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圣人以孝治天下”“求忠臣必至孝子之门”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会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 “只有爱妈妈,才会爱祖国。” “百善孝为先”“弃官寻母”“埋儿奉母”
3、总结: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爱爷爷奶奶,爱同学老师,爱我们的人民和祖国。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第二篇: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论语》的热情。
2、理解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的意义。
3、学习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友需“信”
这些语句历经2500多年的淘洗,已经沉淀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成为我们思想和语言的一部分,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经典该怎么读?请你们大声地、悠扬地来读。在你刚才读得这些《论语》章句中,哪一句提到了交友? 板书:交友
生背: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读对了,但不够韵味悠扬!)
什么意思呀?(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到做到,遵守承诺。)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板书:诚信
你能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怎么才是“言而有信”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朋友间更看重诚信的品格。“失信”者必将失去朋友;“守诚”者一定能赢得真情。诚信,可以让我们打开友谊的大门。我们请大家再读。
二.解析字理,明白“信”义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言”而有信呢?那是因为“信”和“言”和人的口有关。在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信”这样解说:
信,诚也。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字。
信,金文(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就是:许诺,发誓,自然和言有关。我们没有看到拍拍手、跺跺脚来许诺、发誓的。引申为守信、可靠等意思。所以《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
三.走进曾子,教子需“信”
孔子的言行深深影响到了他的弟子。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诚信方面最听孔子教诲的是谁,你知道吗?
不错,是他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曾子谨遵老师教诲,每天要多次做一件事: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请你读《论语》,找答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读对了,但洪亮、悠扬,不像自我反省的味道,反而像自我表扬!谁再来读!)
最先反省的是“对人对友忠信吗”,最后反省学的语文“复习了吗”。可见,在孔子、曾子的心中,(道德修养)比(知识的学习)重要的多。所以,儒家圣贤非常重视诚信品德,非常重视对小孩子的诚信教育。于是,曾子家的(猪)遭殃了。
谁来读一读这篇小古文:曾子杀猪
师:你读得很好,特别是文中的多音字、通假字都读对了。曾子的这番话,你读明白了吗?同位俩结合注释,互相读一读,议一议。
师:那你觉得这猪,这头养了多年的猪,杀了值不值?(生说:孩子学到了诚信,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很有益。)
曾子给天下的父母上了很好的一课,要诚信教子。板书:教子
四.货真价实,经商需“信”
虽然这“教材”贵了点,但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品德,挺值。如果孩子将来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少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幸福和自由)。
(学生举例、展示自己搜集的失信案例)
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新闻事件,让我们感觉到:不仅“交友”“教子”需要诚信,还有什么需要诚信?板书:社会板书:经商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他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真可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了诚信,个人将像脱缰的野马;没有了诚信,社会这辆大车,就像没了方向盘。而有些人,牢记儒家教诲,三省吾身,坚守诚信,谱写出一曲曲感人的诚信佳话。
(谁带来了这样的故事)——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师:看了这个故事,海尔集团崛起的秘诀是什么?经商需要诚信,诚信赢得信誉。板书:经商
做生意货真价实,公平交易,才能长久。能把儒家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变成自己的商业智慧,这就是“儒商。”
六.治国理政,同样需“信”
个人失信,会被拉黑。企业失信,倒闭破产;国君失信,家破人亡。
在中国的历史上,因为失信而付出代价最大的人是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丢了王位,失了性命,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即使外敌不来入侵,周幽王能治理好国家吗?板书:立国(生议论)那我们可以送给周幽王那句《论语》中的话: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指导理解:道、千乘)
治理中等以上的国家上,必须要取信于民,只有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国家才能政令畅通,世界无敌。“诚信”是为政之道,立国之本。
七、归纳诵读,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你对“诚信”二字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生谈)
《论语》中阐述的“信”,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品德。我提议:我们再来齐诵这些论“信”的句子。
(齐诵)
1988年7月1日,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你找到智慧了吗?——信。
信,只不过是《论语》中的一种智慧,论语中还有“仁义礼智”等好多智慧,当当今世界价值观混乱、陷入迷茫和纷争的时候,孔子这些智慧尤为显得熠熠生辉。
所以孩子们,我们身为孔孟之乡的孩子,身在以“孔子”命名的学校,当亲近经典,践行诚信,无论面对什么诱惑,都能是非分明;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能坚守诚信砥柱中流。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二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论语》。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学习资料,读一遍这些《论语》中节选的经典语句。注意读准确字音,读通顺句子。
好,大家都读完了,我检查一下读好没有?指名读。读完之后大家有什么发现? 你知道这些语句的意思吗?
对,你的眼光真了不起,这些都是关于做“君子”的语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评价:这个人是个君子,那个人做的是不够君子。而且,被称为君子的人很高兴,说到不够君子的人就像受到批评和侮辱一样。那么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就是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些论语经典。小组成员共同研读教材纸上选取的《论语》写到君子的语句,结合译文,想一想君子具有哪些品格?你最推崇哪些君子品格?说说理由。
并请你把最推崇的君子品格词语或短语写到君子树上。同学们介绍一下。
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非常多的君子,可以说,每一位仁人志士都是君子。这些君子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君子故事,学做君子。
看故事,学君子:从子路身上,我们学到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读故事,学君子 :我们再来看两个故事。看又学到了什么?
读《论语》,讲君子 :你还知道历史中哪些著名的君子人物或君子故事?
读《论语》,践行动:生活中,你将怎样努力做一名少年君子?
读《论语》,辨行为 :
读《论语》,唱君子 :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君子精神传颂至今,他们的君子魅力让我们敬佩不已。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有的同学也在怀疑:君子的要求那么高,我能不能做君子?同学们,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每一个人都能做君子。孔子说:道不远人!只要你心生向往,努力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坚持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能无限靠近并能达到。尤其我们是中国少年,更应该做时代的少年君子。因为我们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应该从少年做君子。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新时代的少年君子呢?
这是我们对未来人生的庄严承诺,这是我们终身不渝的铮铮誓言。每一位立志做君子的学生都应该起立宣誓:我要做君子,今天做君子,明天做君子—— 论语关于诚信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5、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关于诚信的句子释义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四、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
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以上出自《学而篇》
七、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7(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九、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颜渊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辨清昏惑。孔子说:“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巴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着,又巴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肯定不会困此得到好处,只会收到相反的结果。‟”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十一、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卫灵公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篇》
(译文)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十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篇》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 8 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四、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
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以上出自《学而篇》
七、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九、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颜渊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辨清昏惑。孔子说:“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巴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着,又巴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肯定不会困此得到好处,只会收到相反的结果。‟”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十一、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
(译文)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十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第三篇: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日期:2011-12-12]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国学教案
第一周:《大学》之道。
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大学》之道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学》,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二周: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教学内容:《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三周: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教学内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四周:中庸《诚之者,人之道也》 教学内容:《诚之者,人之道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诚之者,人之道也》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做人要诚实。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诚之者,人之道也》,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五周:中庸《道不远人》 教学内容:孔子《道不远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道不远人》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如果人坚守的道离大家很远,那就不能称为道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道不远人》,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道不远人》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道不远人》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六周:中庸《兄弟既翕 》 教学内容:兄弟既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兄弟既翕》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兄弟互敬又互爱,和睦相处乐无穷。好好对待家中人,妻子儿女都幸福。”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和家人相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兄弟既翕》,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兄弟既翕》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兄弟既翕》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把你知道的古今中外《兄弟既翕》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七周:中庸《天下之达道五》 教学内容:孔子《天下之达道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天下之达道五》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的《天下之达道五》,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天下之达道五》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天下之达道五》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八周:中庸《好学近乎知》 教学内容:孔子《好学近乎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好学近乎知》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修身的道理。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平时,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好学近乎知》,相信你能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好学近乎知》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好学近乎知》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平时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九周: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教学内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平时做事情预先是否做好准备。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当你平时做任何事预先是否做好准备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十周: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教学内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学了,就尽力去学,不到融会贯通,不停止学习。”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下了多大的功夫呢?你是否会坚持到底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了,就尽力去学,不到融会贯通,不停止学习。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四篇:国学教案
昔仲尼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令”字,了解字义。认读生字:“橐”“蒲”“囊”“辍”等字。
3.学生能够简单了解故事内容,仲尼拜师、赵普读论语、路温舒蒲编读书、公孙弘削简读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买臣负薪、李密挂角的十个历史故事。
4.能结合实际说说今后的做法,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诵读课文,了解故事。
三、教学难点
有些言辞比较难懂,典故数量大,不利于学生掌握。
四、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自从我班学习国学课,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下面我就把学过的《三字经》前边的内容背诵一下。
2.让我们乘上三字经的快车开始今天的三字经之旅吧——出示课件:“小火车”(三字经之旅)新授
1.出示课题:14昔仲尼(板书)2.师:先来听一遍课文朗读。
3.师:你们想学吗?课下我们进行了预习,这里有几个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我们来读一读。
4.扫清生字障碍。橐(tuó),项橐是个人名,昔仲尼,师项橐。蒲(pú),蒲草,披蒲编,削竹简。悬(xuán)梁(liáng),锥(zhuī)股(gǔ),锥是我们的一种工具,股是大腿。囊(náng)袋子,如囊萤,如映雪。辍(chùo):停止。家虽贫,学不辍。披(pī)彼(bǐ);这个带提手旁的字读披蒲 编;这个双人旁的字读bǐ,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彼既仕、彼无书、彼不教。
5.这些难记的字记住了,看看回到原文中你 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原文:
(1)跟老师一起读,跟录音读。
(2)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快拿出课文自己读一读,看谁能读准字音。(3)开火车,每人半句,要求读准字音。
(4)谁愿意自己读:选6名学生。每人读一行。(5)同学评议他们读得如何?
5.师:是呀,他们读得不错,小顽童和大圣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老师就给大家揭开吧!放视频 《孔子拜师》(1)师:这就是大圣人孔子和小神童项橐的故事,三字经里是这样描述的,让我们来读读:(2)出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前孔子拜神童项橐为师,即使像他这样的古代圣贤,都勤于学习。
6.师:古代的圣贤居然能向一个小孩学习,不耻下问可见圣人是多么的好学呀,还有许多的贤士也是这样做的,谁知道呢?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令”字。——看课件“令”
师:坐在大房子里发布命令的人,是做官的人,中令就是古代的一个大官。他是怎样勤奋学习的,让我们来一起听听赵普夜读的故事吧!
师:解释一下故事。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句话——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代的赵普读一辈子的《论语》,他虽然已经位居高官,尚且勤奋学习。
师:我们学习了两个故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7.古代的圣人、贤士如此勤学,三字经里还有好多故事呢!让我们一齐看看后面的内容: 谁了解呢?
出示图: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给我们讲的就是——如囊萤这句的意思。车胤夏天借萤火虫的光亮读书,孙康冬天借雪的反光读书,他们虽然家境贫寒、没有灯,但是学习并不因此而中断。
师:囊萤映雪是一个成语,就是在说他们不管有多么贫穷,都不停止读书。(3)还有知道的吗?
出示: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师:头悬梁锥刺股是个典故,晋朝的孙敬把头发悬在梁上读书以防止打瞌睡,战国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偷懒,没有人教他们这么做,但他们自己却勤奋刻苦。
虽然他们的做法我们不可取但是他们身上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4)出示图:蒲草、竹子
问:这是什么呀?“蒲草和竹子”这两种植物也包含了两个读书故事呢?有知道的吗? 师:原来古时候路温舒和公孙弘,同样家里穷买不起书,就用蒲草和竹子当书页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读,虽然没有书籍,他们却知道勤勉读书。
(5)师:让我们看最后一行: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是背着柴火,挂角是放牛娃把书挂在牛角上,古人背柴、放牛都是在劳动,他们就是这样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的。(西汉的朱买臣在背柴时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阅读,他们虽然身体操劳,但却更加艰苦卓绝地读书。)
劳动的时候怎么读书呀?你想体验一下吗?谁来试试?我们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所以没有柴火我们用书包代替行吗?
老师采访一下你:你有什么感受?
多辛苦呀,古人就是这样边劳动边读书的。
师:了解了这些故事,让我们齐读课文,体会古人刻苦勤学的精神吧。快乐诵读
1.快乐拍手,齐读课文 2.闯关游戏 3.背诵课文
4.谈谈今后学习的做法
让我们结束今天的三字经之旅吧!
第五篇: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仇海蓉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
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
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深情朗诵全诗。
(师生同读)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
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