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06:1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C)。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A)。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A。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C。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B

B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B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D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4.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A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 D.管理模式

15.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属于班级()。B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松散管理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形成性评价 3.传授一接受教学,问题一发现教学

4.道尔顿制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2.简述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

3.简述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4.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该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2.(1)一次,一位教师讲“人类的起源”,说了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大体年代是什么时候,一个学生在下面说:“你看见了?”有些学生也随之发笑。这位老师说:“是的,我看见你昨天还是一个猴子,今天就变成学生了”,全班哄堂大笑。

(2)某老师在讲《量变和质变》一课时,为了揶揄某些轻视量变,平时不注意练基本功,只想一鸣惊人的人,也为了反证量变的重要性,引用了一场父子之间的对话: 子:“爸爸,您看了我写的悲剧剧本竟掉下了眼泪,这下我要出名了。”

父:“我能不掉眼泪吗?剧本里1/2是错别字!”学生轰然发笑。

问题:请比较以上两例中学生发笑的效果,并对两位的做法作简要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A和B两项是近代教育的特征,而D项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古代教育的特点。

2.A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

3.A [解析]内发论的定义是: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4.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5.B [解析]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

6.C [解析]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以便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7.D [解析]“网络教育”的特点有:“平等的”开放式教育;兴趣选择;跨年龄段教育和跨时空教育。

8.C [解析]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9.B [解析]“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10.A[解析]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

11.B[解析]试题编写基本流程如下:明确测验目标一设计测验双向明细表一确定题型和试题难度一命题。命题是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

12.D[解析]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3.C[解析]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14.A[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15.B[解析]所谓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3.传授一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4.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时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志,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来改进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促进他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成为合格或优质人才。

2.[参考答案] 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有两个:

(1)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

(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由于电化教学具有上述的优异功能,因此,它能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参考答案] 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治疾病,改变对身体有害的外部环境因素,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可以为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计划的完成。卫生保健工作的情况如何,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其体质。

4.[参考答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例如使受教育者从感知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东西,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认识的结果,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丰富,逐渐深化。这种带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以身作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如果不了解教育自身的特点,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如尊师爱生,大、中、小学分段,语言、文字、文法、修辞的教学内容,讲述、谈话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是在以前的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评语以平静的语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1)写给学生看。(2)写出“这个人”。(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评语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的“教育性”。

2.[参考答案] 适当的教学幽默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且会提高教学的形象感,加强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但应注意有效教学。案例(1)中的老师面对学生不太善意的提问,的确很机智。但是这显然是一个无效的教学案例。首先,学生们对教师的回答不过一笑了之,没有增强印象,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教师随口而出的话语也很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行为不符合教学规范。案例(2)中的老师很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教学预设。所举的例子不但有助于教学,而且使学生在笑过之后有所思考。做到了教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愉快后反思,是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

第二篇: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解析:最早倡导从“测验”转向“评价”的是美国的教育评价与课程理论专家泰勒。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了一项著名的研究,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因历时长达八年(1934~1942),故人们称之为“八年研究”。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史密斯一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的基础。泰勒也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因此,答案为C。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解析: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和课程管理的需要,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从课程修习的角度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因此,答案为C。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解析:美国课程的实践活动和日本的综合活动都讲求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事物或进行操作,从而获得直接感知的经验,反映了课程注重直接经验的趋势。因此,正确答案选C。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解析: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是包含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注重分科的学习;工业革命后,按照社会的需求,开始设置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分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内容的学习,都属于学科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A。排中的“心理逻辑原则”与“学科逻辑原则”。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解析:结构注意课程理论是由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布鲁纳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根据学科结构再来掌握具体的只是。因此,正确答案选D.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解析: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理论,被称之为泰勒理论,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因此,正确答案选A.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解析: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因此,正确答案选A.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解析:活动课程,认为课程是活动,它区别于以往的学科课程。将课程和活动相结合,注重直接经验的学习,改变以往教学过程教育无儿童、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因此,正确答案选D.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解析:我国中小学仍然实行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分科设置;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在教学上强调教师讲授。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但是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动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课程即知识的表现”。因此,正确答案选A。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儿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解析: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C。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评价理论。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的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因此,正确答案选A。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解析: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批判,主张用直接经验取代间接经验,活动课程来取代知识课程,以儿童中心来代替教师为中心。他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D。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解析: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教育阶段,并且为各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此外,他还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因此,正确答案选D。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解析: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讨论展开的,这四个基本问题可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根据这四个步骤来进行课程的编制。因此,正确答案选B。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解析:课程标准又被称为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因此,正确答案选A。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解析:教科书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内容的基础性,对学校的适用性,体现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兼顾学科内容和各级教材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因此,正确答案选C。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解析: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正确答案选B。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因此,正确答案选B。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解析: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因此,答案为D。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一级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A。

二、填空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课程)。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7.拓展课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课程理论).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15.安排课程就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三、简答题

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2.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答: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将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②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

3.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答: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主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学习经验

5.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答: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5)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6)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7)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必将进一步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

6.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答: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7.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答: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

①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还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情感的培育和心理发展水平(如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情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与进取意识)以及动作技能发展水平的评价。②教师也应该是课程评价的对象,教师通过课程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③课程目标也必须被评价,由于学生受到课程的影响以后所发生的变化,是课程目标所预料不到的,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变化,也可能有消极的变化。(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 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②从对其他评价对象的评价来看 ③由于评价主体是来自不同阶层(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应多元化 ①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的结合。

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由于评价对象的多重性和发展性,评价对象总是在发生变化,因此只用终结性评价不能看出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只有通过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才能使决策者随时根据评价对象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最终保证终结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③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中,利用自评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又能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总之,如果在课程评价中能遵循以上几点,就不难得出客观、准确地结果。

四、论述题

1.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答: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科技发展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其发展的基本矛盾(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即间接经验),是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二者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价值都极为重要。因此,关注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整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传授的被动局面,必然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切入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2)知识与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目标已不再是获得知识和应考能力,而是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内容不再是课程限定的范围,而要涉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和自然科技问题;学习方式已不再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而要走向社会和生活;学习手段也不只是语言、图像,而是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要确立“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学生的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的课程改革思想。重视劳动课、艺术课、体育课、计算机课等非考试科目的开设,使学生发展特长。

(3)分科与综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在课程的发展中,无论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分科课程的缺陷可以在综合课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克服,综合课程的优点正是分科课程所必须吸取的,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对课程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关键作用,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科学主义提倡的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科学主义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人们才重新意识到人文主义的意义,希望在课程的制定和发展中,引入人文主义的因素,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一种补充完善的作用,从而努力寻求两大哲学思潮的融合。(2)学科逻辑原则

①学科逻辑原则强调教育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面,认为人类总体知识的性质和结构以及各领域知识的性质与结构,即学科间逻辑和学科内逻辑是课程编排的内在法则,学校课程和教材应该全面地反映迄今为止人类的所有认识成果,反映学科知识本身内在逻辑联系。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科学性、突出学术性。②按学科逻辑原则编排课程的优点:当考虑到教育的文化承传功能的时候,学科逻辑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它也确实反映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编排要反映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这是“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性格”。学科中心课程基本上就是按这一方式构建起来的。③当考虑到课程的实施对象时,就会发现按这一原则编排课程的缺陷:首先,由于这种课程恪守严格的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困难。课程编排者把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科学学习的逻辑混淆了。其次,这种课程实施时,只强调学生心理认知方面的参与,而忽视了情意方面的参与,不能完成学校教育情意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再次,这种课程体现对科学知识尊重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儿童认识活动主体性的尊重。

鉴于学科逻辑原则和心理逻辑原则各自的缺陷,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改造现代课程。

第三篇:2013年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7)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l分。共20分)

1.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培养》

C.《普通教育学》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德谟克利特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5.“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

A.平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6.“理想和未来”是人生______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7.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学家是()

A.陈鹤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陶行知

8.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9.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10.“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11.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A.斯密斯

B.泰勒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12.学生的学习特点受______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因素

B.智能

C.思维

D.能力因素

13.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4.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5.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______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16.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17.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8.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意志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19.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20.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10分)

21.广义的教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2. 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______和______相互作用的中介。

23.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2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______、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5.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__。

26.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7.学制

28.讲授法

29.个体身心发展

30.教育理念

31.课程评价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2.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3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4.简述教师的作用。

35.如何理解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36.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38.读者林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l0岁的儿子小明(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明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明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明身边,如果小明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明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新老师对待有问题的学生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l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2.A【解析】争辩是苏格拉底独特的教学法,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3.B【解析】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故最终决定教育的性质。

4.A【解析】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B【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

6.C【解析】‘‘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7.A【解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8.A【解析】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劳动者。

9.A【解析】正是社会对个体的客观需要,才促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发生。

10.B【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

11.B【解析】泰勒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12.A【解析】学生学习特点受基础因素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等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13.C【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4.B【解析】由教育学中教学方法原则中直观原则可知。

15.D【解析】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来进行,打破年龄限制。

16.B【解析】由课时计划的作用而知。

17.D【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8.B【解析】德育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9.A【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20.A【解析】班级组织建构主要是为了教育,所以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二、填空题

21.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22.教育影响 教育者 受教育者

23.校风

24.时代性

25.基础性

26.认识过程

三、名词解释

27.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8.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29.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3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四、简答题

32.【答案要点】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33.【答案要点】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4.【答案要点】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5.【答案要点】(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6.【答案要点】(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

37.【答案要点】(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两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38.【答案要点】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

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明,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第四篇: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美国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的教育开始出现教育终身化的特点。A.古代 B.近代 C.20世纪以后 D.后工业社会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方向性

5.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赛尔 D.皮亚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及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及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7.我国当前妨碍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两种不良倾向是流生问题和()。A.片面追求升学率 B.乱收费 C.唯学历教育 D.辍学 8.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10.下列哪项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A.哲学 B.心理学 C.教学论 D.社会学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评价中的宏观范围?()A.教育目标 B.教育结构 C.教育管理体制 D.办学条件

12.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遵循的是()。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3.有“现代实验科学鼻祖”之称的是()。A.培根 B.布鲁纳 C.洛克 D.杜威

14.提出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5.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中的()。A.自由管理 B.民主管理 C.常规管理 D.平行管理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教学评价 2.修养

3.因材施教原则 4.教育规律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2.简述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关系。3.简述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4.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认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块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问题: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2.在虹桥中学,八(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的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 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答案

(一)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C 5.C 6.D 7.A 8.D 9.A 10.A 11.D 12. B 13.A 14.B 15.D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他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和才能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是美育的目的。2.[参考答案] 学校基本上有两大工作:一是管理工作;二是教育工作。这两个工作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一方面学校管理工作是为教育过程服务的,而且由于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管理工作本身也蕴含着教育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管理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过程的正常开展,需要有高效率的管理工作保证,同时又是学校管理的效益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而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则集中体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3.[参考答案](1)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以及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认真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担负上级交给的社会教育任务,积极参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3)全面培养和关心学生,教书育人、管教管导,把教好学生视为自己的天职。(4)充分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5)所有教师必须经常接受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参考答案]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的创立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所以要从人的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2.[参考答案](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3)德育工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工程,其方法与途径因不同的对象也千差万别。我们的中学德育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摆脱传统思维定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德育教育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与家庭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换同学情况;同时帮助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示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家长不要溺爱子女,对子女的要求不能无限满足,也不能动辄打骂、讥讽嘲笑。在教育子女时家长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力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拧成一股绳,形成全方位教育新格局,中学德育才会事半功倍。

第五篇:《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

制作人:毛燕庆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人的教育》

3.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传授知识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形成技能 D.培养个性

4.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潜在课程

5.()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A.初中 B.婴儿 C.小学 D.幼儿园

6.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A.劳动任务 B.工作性质

C.劳动对象的特点 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个人活动包括()。A.体育竞赛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

制作人:毛燕庆

B.学科小组 C.科普讲座 D.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A.探究性活动 B.发现性活动 C.训练性活动 D.社会性活动

10.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1.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孔子 B.墨翟 C.董仲舒 D.朱熹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基础垂课程是()。A.广域课程 B.必修的课程 C.相关课程 D.选修的课程

16.提出非学校化观念的是()。A.赫尔巴特 B.伊里奇 C.怀特海 D.克伯屈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

制作人:毛燕庆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_______。

22.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__________、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3.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__________发展。24.课外小组活动主体可分为学科小组、__________、艺术小组和体育小组。25.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__________作用。26.课外辅导是对__________的补充和延伸。

27.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程可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__________。28.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

29.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包括质的评和量的估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_____。

30.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__________的关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32.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3.学习问题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

制作人:毛燕庆

学过程作过种种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34.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感觉为基础。()

35.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36.任课老师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养成学生的素质。()

37.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学中的启发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

39.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40.小学生的学习是无目的、无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不用遵循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2.根据课程的任务和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4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44.简述设计教学法。45.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46.试分析义务教育的意义。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B5.C6.C7.C8.D9.C10.A11.A 12.C13.C14.B15.B16.B17.C18.B19.B20.C

二、填空题

21.培养创新能力 22.修辞 23.心理 24.技术小组 25.辅助 26.课

27.创造性练习28.专业

29.班主任工作总结 30.促进

三、判断题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

制作人:毛燕庆

31.√32.√33.×34.×35.√36.×37.√38.×39.√40.×

四、简答题 41.【答案要点】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 原因在于: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42.【答案要点】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43.【答案要点】(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44.【答案要点】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45.【答案要点】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论述题 46.【答案要点】 义务教育的意义是: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下载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 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2013《中学教育学》命题预测试题及答案

    2013《中学教育学》命题预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

    2012年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七套)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7)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 B ) 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 1、D 2、A 3、B 4、C 5、D 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A.赫尔巴特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