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5 06:1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 的几点思考

安宁市实验学校 杨国丽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

几点思考

常听身边的语文教师这样慨叹:语文教学,难!难!当一个语文教师更是难!教语文越来越难!真是爱恨交加。为何有这样的感慨?是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各种方式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搞得我们教师很茫然,语文课真的不知如何上了,太复杂,高不可攀。

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茅塞顿开:曾有人问他非常崇拜的一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回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太对了,为语文课剪枝,留下主干,剪除多余的侧枝,删繁就简,教师在课堂上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培育主枝上,那么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定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可是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主干呢?著名教育家、语文大师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有人会说,人的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语言可以自然习得,不需要正规训练。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研究显示:正常的幼儿,一岁以内开始学话,七岁左右,基本掌握了母语。六一七岁幼儿语言的发展状况是:掌握的词汇可达2500—3000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形式(单句和复句),能说长度为15个字的句子,内部语言开始产生。以上研究说明,人的语言能力或者说仅限于口头语言能力,可以不通过有意的、专门的、系统的训练自然习得。但是这样的语言能力,还处在语言能力较为低级的层面,没有人会认为这就是语言能力的全部。口头语言可以自然习得;书面语言则不可能自然习得。因为读书和写文章的技能不会与生俱来,不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训练,学生就不认得字、不会写字,字不认到一定的数量,不写到一定的数量就无法阅读和作文。

一、重视阅读,让校园书声琅琅。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它特别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朗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读、写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朗读更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材料、积累词汇,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的理解。当今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上读的训练太少了,一堂课老师讲读课文,变成了老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于应付回答问题,在这一问一答中,教师强化了分析,淡化了训练,从而造成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学完了,而此时好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顺畅,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训练形式的花哨,轻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搞花架子,只注重形式,华而不实,一会儿自学,一会儿小组合作,一会儿看大屏幕投影,甚至演、唱、画都搬进课堂,表面上看来热闹非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效果很差,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没捞着。如此这般,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安下心,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认真地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呢? 记得曾有人说:“文章自得方为贵。”实在是太有道理了,我们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学期的一本语文书,学生都捞不到细细读、细细体会、熟读背诵,哪能肚里不空空?写作哪来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词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读的训练摆在第一位,要使课堂书声琅琅,真正让语文课姓“语”,使语文课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

二、品词品句,体会词语间细微的差别。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是学习语言的首要任务。小学生学习语言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因此,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 语、句式。课文中的新词汇应该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新出现的句式应该让学生熟悉,内化。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词汇,提高语文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然而,目前的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往往是里面的思想内容理解了,语文知识也学会一些,但是课文都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词汇,句子在脑子里印象不深,甚至没有什么印象。

语言文字的训练应从低年级甚至学前教育抓起,形成一整套训练体系,不同年龄、年级有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标准。初入学的儿童因为掌握的词语少,且不熟悉不理解词语,我们从教学开始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使之真正掌握理解词语。如学“田”字,借助田地里绿绿的禾苗被“十”线分开而呈现的“田”字,让学生形象地识记字形,仿佛置身于田地之中,理解“田”地里生长秧苗,收获粮食,此时让学生口头扩词便容易多了,水田、稻田、田地等,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扩出词语的意思,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来教学词语,则使词语伴随着形象与情感出现,即便于理解又容易加深印象,从而使词语“鲜活”地储存于儿童的词汇仓库中,运用时就能“召之即来”。如此下去,学生再也不会词语贫乏,肚里没东西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找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把词语形象生动地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中。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我们这个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文中“翠色欲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 的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的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领会字词,这是重要的一点,不能表层滑过,打擦边球,教师这样一步步地引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才真正使学生积累了词汇,体会了词语的意思。另外,还要借助情境掌握句式,使学生的表达丰富多彩。

造句也是品读词语和句式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指导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句? 生:菜子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饱满”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此时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 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运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饱满”就是昂首挺胸,双目有神,这样理解就够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造句较易陷入范句模式。其实,有时候学生造不出有新意的句子并不是学生不动脑子,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与表达的客观事物,缺乏造句的基本素材。斯霞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昂首挺胸,双目有神的动作,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造句的素材。于是“老师精神很饱满”就脱口而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到位。

除了以上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换词换句,让学生掌握较多的近义词„„只要我们教师做到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步一步地精心指导,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词语,熟练的运用词语。

三、兴趣是进行训练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方法,把学习的兴趣引导出来。例如在一年级进行拼音教学时,如果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直着嗓子拼读音节,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时间稍长,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就差。反过来,在拼读音节时,适时采用“送信”的游戏来组织教学,师生一起念儿歌:“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阿姨来送信,什么信?拼音信。”老师扮邮递员阿姨,一边念儿歌时一边将一张张拼音字母卡送到学生手里,接着教师拿着不带拼音的方块汉字。如“上”字,拿到“Sh”和“ang”的同学就走到讲台前,然后再由拿 到“”调号的同学来标调“shang”----上,齐读一、二遍,然后再换另一个。这样儿童拼音节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反之,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这样肯定会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语言文字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好之”“乐之”,当然就“爱之”,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从学完汉语拼音以后,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书,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跟书交朋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可以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来交流看故事的情况。最后,语言文字兴趣积累要逐渐升华为审美积累。审美积累才是一种恒久的有强大内驱力的语言文字积累。

四、注重教学中“口语交际”的训练。

口语交际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亮点,整合了听说能力,凸显了交际的情境性和互动性。提口语交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提口语交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过去听话、说话的训练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教师往往不够重视。更主要的是过去的训练方法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练说话就是一张或几张图,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和言语交际实际,故而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效率可想而知。现在提口 语交际,指出了训练听说的主要途径就是言语交际活动,而并非“纸上谈兵”。另外,听与说有时是单向的,但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助于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这样的教学势必能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孩子作文的开始,忽视不得。五、一定量的语言积累促使语言技能的形成。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不少,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各种形式的语言应有尽有。语言没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则无法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的积累,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更是对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更高层面的语言积累。如果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饨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对低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积累总量不少于5万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诞生,舆论的导向已将积累放在凸显的位置来看待。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六、语言训练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意言。”有人读《落花生》,仅 理解为对花生的赞美,有人却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有人学《白杨》,仅认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能联想到默默奉献的边疆建设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感受能力的不同。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文字训练,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传统的教法往往是由教师将词句的含义告诉学生,一味地让学生记背,以应付考试,而不引导学生去体味,由此下去,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反会更迟钝,脑子里死背的词语也在应用中不会使用,所以要重视训练学生体会,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意境。”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课文详细叙述了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的外表,内心活动却没写,而教学时又必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邱少云的心理。因此,提问时,先问:在座同学中有没有或身体其它地方被火烫过的经历?当时什么反应?(学生会回想起当时缩手喊痛,或刻骨铭心的巨痛),接着引导学生说:但邱少云不是被火烫,而是被火烧,不只烧了几秒中,而是半个多钟头,那是啥滋味?进而让学生体会:邱少云所忍受的是我们无法想象、无法说尽的痛苦,但他趴在火堆里,像千斤巨石,没挪一寸地方,没发一声呻吟,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一种意志?这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邱少云在烈火中被困的事实获得强烈的语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语感虽然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复对各式各样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反复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并积淀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 步从肤浅、狭窄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可以说,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自觉能力正是语言训练的灵魂所在。

语感在听话、阅读、说话、写作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在听、读时表现的是理解功能;在说、写时表现出的是遣词造句的功能。如在写作时,有时需要反复斟酌、推敲,但更多的时候是想说(写)什么就自然而然地说(写)出来了,而不是靠临时现想有关的语言知识或事先想好每句话的结构、语法成分以及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说(写)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他平时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的结果。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中,哪些词语使用得不够恰当,哪一处不够顺当流畅,哪些地方表述得不够尽情尽意,都会自然而然地加以调整和修改,这些都不能不归功于语感的遣词造句的功能。

希望“语言文字训练”这棵树茁壮成长,硕果累累!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他们有目的的语言训练。那么,在低年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入语言训练 根据低年级儿童听觉灵敏、记忆力强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词句训练,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韵母“o”时,彩图上画着一只公鸡“喔喔叫”,我就让学生说说:“公鸡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早晨,公鸡喔喔叫,叫人们早起。”教单韵母“ü”时,彩图上画着一条鲤鱼在水中吐泡泡,就让学生先说说:“鲤鱼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小鲤鱼一边游一边顽皮地吐泡泡。”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时,彩图上画着蓝天白云,提示:“蓝天上飘着什么”学生很快说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样,通过由浅入深、从简到难的说话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拼音,还积累了词语和句子,语言训练的目标得到了落实。

二、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 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基础,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要从小抓紧,让学生一入学就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如教“丢”时,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一

个学生说:“去字加撇就是丢。”另一个学生说:“撇加去字就是丢。”还有一个学生说:“撇下加去就是丢。”这三个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分析丢字的字形都是对的,可我并不以此为满足,接着问:“你们想想看,哪个同学讲得最好为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继续开动脑筋,经过讨论,认为第三位同学讲得最好。因为第一位同学既没按笔顺说,也没说明“撇”的位置;第二位同学能按笔顺说,但也没说明“撇”的部位;只有第三位同学既按“丢”字的笔顺说,又说出“撇”的部位。这样教学,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突破了难点,把“丢”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了。实践证明,在识字教学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中心切实抓好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当他们升入中年级接触命题作文时,就不显得脱节和难以“攀陡坡”了。例如:用“花”组词(花盆、花朵、花篮„„),然后分别用这些词造句:“这里有一个花盆”、“我有一件花衣服”等。在这个活动中,给孩子们的任务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对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求知欲表现了对事物的兴趣,就带有了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必须有语言行为的实践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的训练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改变讲读分析的方法。传统的教学一般是逐句分析,逐段讲解,这样不利于语言的培养。我觉得,课文教学时,一般不要进行逐句分析,逐段讲解。对课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方法不要强调理性的认识,而应该强调感性的积累。对课文中字里行间包含的比较深奥的内在意义,一般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要改变讲

读分析的方法,压缩分析讲解的时间。如教《我们也要当红军》一课,在理解思想内容方面,只要求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能够回答:“毛主席怎么知道两个孩子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两个孩子为什么要当红军”这样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难度不高,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对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2.熟读中悟其情。课文中的语言都是最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多读课文中的语言,对丰富儿童内部语言以及对儿童内部语言的规范化都是很有好处的。通过读,学生能获得对课文的直接感受,达到对文章的情和境的整体把握。因此,要十分重视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在读中思考、理解、品赏,从而使情得到陶冶,语感得以增强,语言也得到积累。3.精心设计提问,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的有效手段。因此,如果向学生提些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力的问题,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语文教学中,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就越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越多,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为了突出低年级训练重点,特别要注重语言文字提问,例如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换词,加一些词使句子更具体等.4.利用课文,说写结合。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我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刚开始只要求他们说句写句。之后,过渡到说段写段,最后要求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

文。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吃食、活动后,就让他们有条理的先说后写。我也写范文,为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兴趣浓厚,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说写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在生活中转化语言的积累 语言文字的积累,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运用。学生课外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但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死的,消极的词汇。如何使这些消极的词汇,转化为积极的词汇,被学生消化吸收。到了写话训练的时候,学生方能吞吐自如。

课堂上鼓励学生多用好词。组词的时候,说话指导的时候,教师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不应满足于基本的课内的词语。

每天抽一点时间,对学生进行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说上一句话或者两句话,指导用词的准确,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也该主动的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跟学生进行交流,达到“共振”效果。

此外,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的赋有想象力,特别喜欢交朋友,同时又特别的喜欢告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室里开辟一块“说话墙”,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跟同学老师说的,都写在一张纸条上,贴到“说话墙”上面去。如果发现有新颖的词语,创新的句式,教师优先关注,刺激学生用词的积极性。

新课标课文,每篇都富有童趣,而且很多课文都留有很大的空白,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为学生提供说话写话,再创造的情境。比如三册课文:《坐井观天》,青蛙跳出洞口以后的故事。《纸船

和风筝》中,小松鼠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那么,每放一个纸船,它都会说些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运用积累的机会。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积累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积累写几句或一段话。

语文教学要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只有这样,才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厂溪乡中心校

江 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言训练有被削弱的严重倾向,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落实好这一教学目标也是扎实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结合近日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标的精神,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语言训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 ”、“合作 ”、“ 探究 ”、“ 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 》 的有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 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是工具 ,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 ,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 ,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 ,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 ,而需重新构建 ,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 ,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 ,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 ,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论文格式 》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中知识和能力教学任务的完成 ,必须依赖适当的方法 ,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强记强训。另外 ,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过程应积极主动 ,重视情感体验 ,才能转化成素养 ,因此三维目标必须整体推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

为主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 ,“ 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 ,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 ”。因此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 ,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 ,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 ,语文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 ,不着痕迹 ,同时又扎扎实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 ,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 ,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 ,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 ,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 ,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加以想象 ,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我要的是葫芦 》 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话:“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教师提问: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 ? 可爱在什么地方 ?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 ?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棵葫芦的样子 ,最后让

学生结合图 ,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 ,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 ,教师把握不好 ,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如《白杨 》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习白杨树特点时 ,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 高大挺秀 ” 一词 ,引导学生看一看白杨树 ,对作者的描写有什么疑问 ? 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用“挺立 ” “挺直 ”“ 挺拔 ” ,而用“ 挺秀 ” 这个词 ,是作者夸赞

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这个“ 秀 ” 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教师提示学生一个“ 秀 ” 字也写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才能谈得上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 留白” ,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 中有这样一句话:“ 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 ,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再比如《曼谷的小象》 中阿玲指挥小象为我们排忧解难,是通过“ 拍拍”、“ 摸着” 它的鼻子,“ 贴贴 ” 它的耳朵,“ 指指 ” 车子等动作来完成的。其实这是阿玲和小象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是他们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我们的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 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使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思维,积累语言应该在语言文字的文字知识指导下引导学生认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

第四篇: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形式训练的思考

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形式训练的思考

后泥河小学 刘春瑜

过去,人们常用“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要求。今天这种“一桶水”的观念已经受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观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不仅仅教师需要活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更迫切需要“活水”,授之鱼更要授之所以鱼。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到活水呢?我认为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形式训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突出语言文字训练呢?以《猫》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抓重点词语来训练语言文字。

对于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途径。

老舍笔下《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性格的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本课,我首先从理解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带着:“猫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去初读全文,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关键词语。接着我又提问: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围绕“古怪”来写的?哪些内容是围绕“淘气”来写的“学生通过再次读课文,对全文就有了初步的整体了解。在细读课文时,又在各段中围绕“古怪”“淘气”找出重点词语,联系课文,加深理解“古怪”“淘气”的意思。“为什么古怪?”“怎样才是淘气?”通过上述抓住重点词语来教学,就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抓主要句段来训练语言文字。

《猫》训练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文章分二部分: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第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猫刚满月时十分淘气。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密联系引下文,抓住重点句段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

如: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我先让学生知道这句是什么句?写出了猫的什么特点?这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接着向学生提问: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说明猫的古怪性格?学生细读课文后很快就会

找出有关句子,并概括出坦然自若国“老实—贪玩—尽职”。这时引导学生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自己说一句对猫的认识(说它老实吧,可是它又很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它捉老鼠时又很尽职)来体现猫的古怪性格。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知道“古怪”的意思及“古怪”的表现,又使学生借助文段的重点句段进行迁移练习,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完第一自然段后,便总结出上述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理解二、三自然段,说说猫的第二、三个古怪的表现。再用上“„„吧,可是„„”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创设情景来训练语言文字。

文章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从来不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完这句话,我创设情景,提问:“猫把院中的花草折腾的枝折花落,我不但不责打它,反而会对它怎样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这句文字进行总结、延伸,深化文章的主题,使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推向高潮。因为在作者的心里,文章的小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小孩子,这样淘气的小猫怎么忍心打骂它呢?从中也使学生爱到作者喜爱猫的那种情感的熏陶我感染。

四、巧设练习来训练语言文字。

精心设计课堂的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会作者在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及其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提高警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紧扣教学组的训练重点,巧设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设计如下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①课文写了猫的古怪性格,是从()、()、()这三方面来具体叙述的。

②课文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是从()、()、()这三方面来具体叙述的。

2、结合课文,辨析“生气勃勃、生机勃勃”,并用“生气勃勃”说一句话。

3、读课文,找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认真朗读、体会。

五、拓展延伸来训练语言文字。

读是基础,写也是基础。但这二个基础有质的区别。可以这样说,写能外显读的效果,写是读的提升。读写结合是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往往可通过赏析迁移,使读写结合起来。加强读写结合,也就是要在阅读中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及掌握语言的表达方法——文中精彩的词语或句式,指导学生运用该词语或句式进行练习。

教学完《猫》后,我做了总结,总结老舍在遣词造句及运用语句方法的特点:如:用中心句来提挈一个结构段,后再展开铺叙的方法。再如: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达对猫的爱——“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荡秋千”等等言语,无不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谈话:“你喜欢哪一种动物?要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分组讨论。等时机成熟后,出示写话要求:

1、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2、用中心句开头,再分节叙述;

3、注意用词——不直接写你的喜欢,但从你的用词中能让人看出你喜欢(参考课文第三自然段及最后一自然段)。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应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

【摘 要】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切实落实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积累;语言表达;逻辑能力;语言特色。

【正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语文成绩、过于看重学生的笔试内容,往往忽略了语言的训练,作为教师的我们总认为,作为中国人,语言是不用学习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听见一些数学教师抱怨:一些学生逻辑性太差,一些语文教师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些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述不清楚呢?不难看出,良好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逐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积累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使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组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进而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而逐渐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翠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文中描写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整篇课文洋溢作者对翠的鸟喜爱之情。所以,在学生快乐的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累以下词汇:橄榄色的头巾、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小巧玲珑等词。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加,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积累量。

二、创设“讲故事”活动,提高语言表达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该阶段的他们不喜欢呆板的课堂氛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喜欢教师的照本宣读。然而,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曲折、生动的情节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落实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写的环境,领悟语言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采用看图说话,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在小学阶段是有阶段性的发展的。在低年级,主要是看图说话、写话,到了高年级就进入了看图作文的阶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我经常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表述出一段完整的话,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中的内容,最后,让学生组织语言将图片中所描述的内容表述出来,进而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讲完《香港(gǎng),璀(cuǐ)璨(càn)》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进行全面观察,并把它具体地表达出来。在结束这节课之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美丽、繁华的香港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自主组织语言表述图片所描述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在不断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鼓励自主发展,发展学生语言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性格、兴趣爱好,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是根据某一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进而使学生得到综合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寓言《南辕北辙》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要去楚国的那个人的愚蠢。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一:文中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问题二:他为什么到不了楚国?他到不了楚国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也阅读方法,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宏.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陈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现状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该算是一个旧调重弹的话题,但是许多人却对语言训练的认识较为片面,语言训练曾经也是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在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教师:张慧莲 本阶段,我坚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如:观课议课、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等,积极进行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语言有人认为,一名教师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就不需要去刻意地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了。也有人认为如果教师掌握了一般口语的交际技巧,教......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徐国英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太平镇完全小学语文课改讲座资料 主 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时 间:2010年3月 主 讲 人:郝小和 培训人员:完小全体语文教师 讲座内容: 语文学科独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在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包头市土右旗东胜街小学 周红霞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小学语文口语训练的几点心得 德阳市华山路学校 李海燕 “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语文基本技能,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达标内容,是写好作文的根本,被新课标明确规定为小学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