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地理山东省教案1
第五节“齐鲁大地”——山东省
教学目标:
(一)了解山东简称及“齐鲁”的由来。
(二)通过读图,了解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
(三)了解山东发达的交通。
(四)了解山东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并分析其旅游业发达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了解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并列举其具有典型特色的海产品。
(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重点:发达的交通 教学难点: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 教具及设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0.5课时
备课时间: 2008/03/14 授课时间:2008/03/ 教研组长签字;新课导人:
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图片:青岛等海滨城市的蓝天碧海、青山绿树、济南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泰山、孔府、孔庙及孔林等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①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美丽的城市建筑和风景名胜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级行政区?
②:在阳光灿烂,微风拂面的春日,很多同学喜欢放风筝,你们可知道“世界风筝之都”在什么地方吗?(山东潍坊)对,让我们放飞心情,走人山东,开始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五站“齐鲁大地”——山东省。
③:你们之中有谁去过有五岳之尊的泰山吗?感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吗?泰山在我国的哪个省? ④:在我国有许多地方均有“文庙”和“武庙”,你知道它们纪念的是谁?你知道孔子的故乡在哪里吗?
讲述“地理位置”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展示‘冲国政区”图,点击山东,山东省区域颜色变深或变亮,并同时讲解:山东省简称鲁,又称齐鲁。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2.展示“山东省政区”图,请同学上台指出与山东省周边相邻省区及所濒临的海洋。(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北抱渤海;东濒黄海;西与河北省。河南省为界;南与安徽。江苏为邻。)
讲述“发达的交通”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东境内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内河水运、航空线及海港。让学生读教材P.40的“山东省旅游与交通”图,指出京沪线、京九线、胶济线及其在山东境内所经过的主要城市。指出海港城市:烟台、青岛、日照等。
2.展示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海港和旅游城市——青岛的纪录片或图片。
3.让学生学习“‘黄海明珠’青岛”的阅读材料。
讲述“丰富的旅游资源”时要联系山东省发达的交通来讲解,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既加强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又增强其学习兴趣。如: 1.游泰山、孔府、水泊梁山、大明湖、豹突泉。以济南为起点,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将上述景点串起来。
2.游海滨城市:蓬莱阁、烟台、青岛、威海、峻山、日照,请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将上述景点串起来。
3.可播放一段有关山东旅游景点的录像资料供同学们欣赏。还可以做一个游戏:在中国人心目中,泰山位于五岳之首,中国有很多的成语是与泰山有关的,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成语最多。
在讲述“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一内容时,要结合山东省地理位置来讲述。由于山东北抱渤海,东濒黄海,海岸线漫长,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6,因此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一个学生朗读教材P.40正文第三段。
2.提问:山东沿海水域盛产哪些海产品?其中哪些海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3.请学生在“山东省旅游与交通”图上指出山东青岛、烟台两个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
在讲“泉城”济南时,让学生学习“‘泉城’济南启示录”的阅读材料,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讨论: l.读图说明济南泉水的成因。
2.购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其原因是什么?
3.讨论:从的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到如今的“复涌而出”这一现象,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在讲“黄海明珠——青岛”时,可让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来反映青岛别具特色的城市建筑和美丽如画的风景。人们常说:“泰山看山,曲阜看古,杭州看景。”青岛则山、古、景兼而有之。
课后活动:
1.考查所在地区内有无泉水,如有,泉水周围的环保工作做得怎样?
1.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高速发展,海洋开发强度逐渐加大,使近岸海域承受极大的压力。如:近海溢油污染、赤潮时有发生,滨海旅游业、海水养殖业、捕捞业等产业发展对海洋环境和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海洋资源丰富的山东省,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搜集有关资料,结合你自己的想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山东省
第五节“齐鲁大地”——山东省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山东简称及“齐鲁”的由来。
(二)通过读图,了解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
(三)了解山东发达的交通。
(四)了解山东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并分析其旅游业发达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了解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并列举其具有典型特色的海产品。
(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图片:青岛等海滨城市的蓝天碧海、青山绿树、济南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泰山、孔府、孔庙及孔林等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美丽的城市建筑和风景名胜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级行政区?
方案②:在阳光灿烂,微风拂面的春日,很多同学喜欢放风筝,你们可知道“世界风筝之都”在什么地方吗?(山东潍坊)对,让我们放飞心情,走人山东,开始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五站“齐鲁大地”——山东省。
方案③:你们之中有谁去过有五岳之尊的泰山吗?感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吗?泰山在我国的哪个省?
方案④:在我国有许多地方均有“文庙”和“武庙”,你知道它们纪念的是谁?你知道孔子的故乡在哪里吗?
讲述“地理位置”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展示‘冲国政区”图,点击山东,山东省区域颜色变深或变亮,并同时讲解:山东省简称鲁,又称齐鲁。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2.展示“山东省政区”图,请同学上台指出与山东省周边相邻省区及所濒临的海洋。(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北抱渤海;东濒黄海;西与河北省。河南省为界;南与安徽。江苏为邻。)
讲述“发达的交通”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东境内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内河水运、航空线及海港。让学生读教材P.40的“山东省旅游与交通”图,指出京沪线、京九线、胶济线及其在山东境内所经过的主要城市。指出海港城市:烟台、青岛、日照等。
2.展示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海港和旅游城市——青岛的纪录片或图片。
3.让学生学习“‘黄海明珠’青岛”的阅读材料。
讲述“丰富的旅游资源”时要联系山东省发达的交通来讲解,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既加强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又增强其学习兴趣。如: 1.游泰山、孔府、水泊梁山、大明湖、豹突泉。以济南为起点,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将上述景点串起来。
2.游海滨城市:蓬莱阁、烟台、青岛、威海、峻山、日照,请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将上述景点串起来。
3.可播放一段有关山东旅游景点的录像资料供同学们欣赏。还可以做一个游戏:在中国人心目中,泰山位于五岳之首,中国有很多的成语是与泰山有关的,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成语最多。
在讲述“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一内容时,要结合山东省地理位置来讲述。由于山东北抱渤海,东濒黄海,海岸线漫长,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6,因此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一个学生朗读教材P.40正文第三段。
2.提问:山东沿海水域盛产哪些海产品?其中哪些海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3.请学生在“山东省旅游与交通”图上指出山东青岛、烟台两个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
在讲“泉城”济南时,让学生学习“‘泉城’济南启示录”的阅读材料,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讨论: l.读图说明济南泉水的成因。
2.购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其原因是什么?
3.讨论:从的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到如今的“复涌而出”这一现象,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在讲“黄海明珠——青岛”时,可让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来反映青岛别具特色的城市建筑和美丽如画的风景。人们常说:“泰山看山,曲阜看古,杭州看景。”青岛则山、古、景兼而有之。
课后活动:
1.考查所在地区内有无泉水,如有,泉水周围的环保工作做得怎样?
1.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高速发展,海洋开发强度逐渐加大,使近岸海域承受极大的压力。如:近海溢油污染、赤潮时有发生,滨海旅游业、海水养殖业、捕捞业等产业发展对海洋环境和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海洋资源丰富的山东省,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搜集有关资料,结合你自己的想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1
[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设想
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
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教材在这个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填表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各部门合理布局的关键,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钥匙。所以,教材将其作为专题讲述。多种经营既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故教材也进行了重点论述。
教法建议
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观念教育上来,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图像,在“导”字上下功夫,循循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图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依据数据地理事实得出应有的结论。
2、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少讲道理,多用实例。利用“种植业景观素描图”及“想一想”,从身边看得见的生活事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出现不同风貌的原因,并借助于“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其它的投影或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之后,在教材安排的“活动”表格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栏目进行比较,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在指导学生阅读农作物分布图时应抓全局,看总体的分布状况,而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某一点。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然后又反过来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让学生看课本99页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
【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
【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
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
引导学生读课本100页图4.13,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完成课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
【总结】
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
2、农业的概念
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2、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典型例题
1、建国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B.自然灾害频繁 C.人口增长过快 D.粮食浪费严重
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答案为C。
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件不好的需要改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答案为C。
扩展资料
粗放农业
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山区均为粗放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粗放农业将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
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沼泽、洼地,都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一般以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明显。
(1)高度
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减少(迎风坡除外),地面辐射增加,温差大,日照强而长,还能使气团变形,改变风的性质,影响降水,因此出现农业生产垂直布局的现象,平地布局中的用地矛盾有时可以从垂直布局中得以解决。如果绝对高度太大,终年积雪就难以利用。此外,相对高度对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都有影响。
(2)坡度
坡度在15°以上的地区难于使用大型机械;在30°以上地区,小型机械及大役畜难以使用;在45°以上地区,人畜难以活动。根据概略的统计:坡度为8°时,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率比理想平原时的生产率降低13~15%,而燃料费增加12%;坡度为6°时,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生产率要降低一半,而燃料费亦增加一倍。可见,坡度影响着耕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虽一定的坡度有利于自流灌溉和排水,但对水土流失、梯田设置、太阳的入射角有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坡向
影响到接受日照、辐射,进而影响水分状况。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时间长,作物生长好,产量高;北坡则相反;东、西坡则处于居中地位。(4)地面切割程度
影响着机械化和水利化。田面展宽不超过15米时,拖拉机很难迂回。如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机械化的程度就不易提高。
此外,小地区的农业布局还受微地貌的影响。
花生
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45.6%。花生原产热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除盐碱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宜。我国花生产地分布很广,北起松嫩平原南至海南岛,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沿海,除青、藏、宁、内蒙古省区外均有种植,但以东部辽宁以南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其中山东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全国有两大花生集中产区:一是沿渤海周围的丘陵地和沿河沙土地区,包括辽东半岛、辽西走廊、冀东滦河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面积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的1/2,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闽、粤、桂、台等省区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集约农业
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衡量集约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两类:①单项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有的农具和机器的价值(或机器台数、机械马力数)、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肥量)、种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施药量)及人工费(或劳动量)等;②综合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用生产资金额、生产成本费、生产资料费等。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区均属集约农业。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概念是在粮食供给出现严重问题、粮食最不安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一般由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品种结构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给系统安全等方面组成。在通常情况下,粮食总量安全是最重要的,并由此而产生了另一概念即粮食安全警戒线。粮食安全警戒线因区域而异,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食物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安全警戒线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国,比较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其二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320公斤。结合目前全国实际占有量不足400公斤的情况,认为以320公斤似更妥。
粮食商品率
出售的粮食(商品粮)数量与粮食总产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高低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也是反映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法国等。中国因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现粮食生产仍以自给性为主,粮食商品率普遍较低。除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关中平原等15片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商品率为20~35%外,大部省(区)内商品粮基地商品率多在10%以下。故应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制度、广辟肥源、改良盐碱等低产田等多种措施,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的单产水平,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各类商品粮基地的同时,加速建设新商品粮基地。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农业的涵义
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这里所谓“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包括农产品的简单加工业,以及其他农村副业等。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一生物一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完整网络,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
通常所说的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大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体确定农业的范围时,不仅以上述产品再生产的特点为依据,同时也考虑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各类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我国农业划分为农业(农作物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畜牧业(畜禽饲养)、渔业(水产捕养)和副业。其中的副业并不具有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但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于农村的依附性生产活动,因此也列入农业的范围。
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采集野生果实和渔猎等觅取食物的生产活动开始的。后来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原始种植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除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劳动,从而才有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也才能相继出现。但是,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要得到发展,仍然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农业能够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生活资料、原料、劳动力愈多、市场愈广,这些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也就愈快。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各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其中农业集约化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主要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提高农产品的总量。而农业区域化是指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的优势条件,逐步形成一些比较集中的特定的农业部门,以便于最充分地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它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和现代化的技术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前者包括经济形式结构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结构;后者包括农业部门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农业区域结构等。此外,农业经济结构按集约化程度划分为粗放型结构与密集型结构等;按照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型、半自给型、商品型经济结构等。上述各种农业经济结构内部还可细分,如农业区域结构既可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牧业区、渔业区等经济结构,又可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立的条件
所谓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指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蔬菜、木材、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其形成条件是:
(1)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2)资源丰富,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量大,商品率高,交通运输较方便;(4)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时,首先要对原来某些老的农产品集中产区(如常年的余粮区、棉区、花生区、蔗区、茶区、果区等)和新发展的地区(如甜菜区、橡胶种植区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评价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适宜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目前产量和商品率水平及其稳定程度,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可能性等等。然后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生产条件较优越、原有生产基础较好、产量和商品率较高、增产潜力较大的若干地区,作为该项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为了便于建设、所选基地不宜太分散,应相对集中成片(例如若干县的组合)。确定基地以后,要分别进行规划,根据每片基地的条件、特点和问题,采取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集中使用农业投资,大力改善其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物质技术装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尽快发掘生产潜力。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证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和基地内的其它商品供应,千方百计地大幅度地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城市的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农村体验生活
活动目的:
1.认识种植业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
活动具体过程:
1.教师向学生讲活动的要求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便活动安排。
2.给出参考问题:
(1)目的地的农民以种植什么为主?
(2)以种植什么为辅?
(3)家庭生活水平如何?
(4)年收入能达到多少?
(5)家中的子女上学了吗?
(6)每日的伙食和自己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7)请农民讲一讲种粮食或蔬菜的基本知识。
(8)体会农民种植的辛苦。
3.活动时间为两天,具体的安排如下:
(1)周六早晨乘坐专车出发,上午到达。
(2)按照预先分配好的小组,与农民家庭组合。每个组有一位教师。
(3)进行为期一天半的活动:吃住在农家;帮农民干农活;进行调查。
(4)周日下午2点乘车返回。
(5)回家后将活动过程记述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4.评选此次活动的最佳学生,并将学生写的感想进行评比。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耕地面积大
B.高温多雨同期
C.水资源丰富
D.可耕地多
2.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林业
B.牧业
C.渔业
D.种植业
3.既是小麦产区,又是棉花产区的是()
A.河套平原
B.渭河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松嫩平原
4.东北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糖料作物是()
A.花生
B.芝麻
C.油菜
D.甜菜
5.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出现原始种植业的地区是()
A.珠江、长江流域
B.黄河、淮河流域
C.长江、淮河流域
D.黄河、长江流域
6.下列地区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我国农业生产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由于()
A.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多种多样为依据 B.土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
C.气候复杂多样,人口众多
D.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8.我国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应建在()
A.人口稠密的地区
B.粮食生产少的地区
C.来年更是商品率高的地区
D.交通发达的地区
9.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平原
B.成都平原
C.三江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0.导致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二、填空题
1.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要有_______,一般要求_______,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另一方面要有可供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_______。
2.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
3.建国以来,我国的来年更是产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_______,_______,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4.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
5.一般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_______,灌溉多采用_______,种植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菜等;以南地区主要是_______,广泛种植_______,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
答案:
一:1B 2D 3B 4D 5D 6D 7AD 8C 9B 10B
二:1.适宜耕作的土地 地形平坦 气候条件
2.花生 甜菜 油菜 甘蔗
3.人口增长过快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4.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要用科学方法种田
5.旱地 水浇形式 小麦 棉花 花生 水田 水稻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1.绘画的造型要素(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的。(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2)表现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3)抽象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