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6:3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五、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1.在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结合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用这些词浯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2.难点:

用所学的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45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一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学生们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地方?一边说,一边指一指它们在田上的位置。

小结:在图上我们一般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1)请学生指一指超市所在的位置。

指出: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请学生齐声说一说。

(2)请学生指一指公园所在的位置。

指出: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请学生齐声说一说。

3.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说一说方位及判断的理由。

4.(1)提问:除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你还知道有哪些方位?(2)思考:根据所学到的知识,你能根据图中所示再提出其他的问题吗?(同桌两人互相提问互相回答。)指名提问,大家来进行判断。5.教学试一试。

(1)出示指南针图,说明:这是一种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又称为“司南”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请学生们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的方向。可以做适当指导:先根据所给的北,确定南、西,东,再由此来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3)集体订正。

一分钟时间准备: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的前、左、右、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的同学分别是谁。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出示第1题插图。

提问:要想帮助这4个小动物找到各自的家,先要确定什么方向?(根据图中标示.确定北面。)提问:确定了北面后,我们可以确定噼几个方位?(东、南、酉。)(2)请学生自己找一找四个小动物所在的方位,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引导学生看懂分布图。

(2)以水库为参照物.说一说几个水果园分别在水库的哪一面。完成图下括号的填空:

提问:题中的桃园、苹果园都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3)提问:山檀园在苹果园的哪一面’水库在苹果园的哪一面?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3.完成“想想做檄”第3题。

(1)师生一起按照图中所示制作一个方向板,相应的要把几个方位在方向板上标明清楚。

(2)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个方向。

(3)指出:课后,我们可以根据手中的方向板到操场上去看一看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有哪些东西。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棋盘,请学生辨明棋盘上的方向。

指出:这是一种特殊的棋,在玩的时候只有听清对方的号令,并且走对的才算赢,如果谁在比赛中没有按指定的方向走,那就算输。(2)老师说,学生移动棋子,进行练习。(3)每四人一组,进行比赛。

(4)选出每组的优胜者在班级中进行决赛。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明确图中的八个方位。

(2)在地图中找到自己所在的省或市,说一说自己居住的地方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3)提问:你最想去哪个城市玩?它在我们南京的哪个方向? 作业设计

1.说一说自己的家大约在一学校的哪个方位? 2.说一说自己的家大约在这个城市的哪个方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认识路线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囤,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例题插图,请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请学生指出平面图的八个方向,并说一说每个景点的相对位置。(2)出示小明游览的景点,请学生看图说一说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

①小组内说,互相评议、纠错。

②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2.指出:利用上节课刚刚认识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这节课我们还可以用它们来描述我们在游玩、行走的线路。

二、教学试一试 1.第1题。

(1)用课件将小芳游览的景点依次闪亮起来,请学生思考:该如何描述小芳游览行走的路线。

(2)指名说一说,并相应地出示路线。

2.一分钟时间准备;说一说自己准备游览哪几个景,准备怎样行走。

指名说一说。

组织讨论:公园里有这么多景点,怎样走才可以不走重复的路又把所有景点全部游览一遍呢?(可以先用箭头在图上画一画所要走的路线,再口头叙述。)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请学生们说说小红上学的路线,要求正确使用“向东、向东北、向西北”等词语。

(2)指名说一说,大家予以评价。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这里是几只小动物家的地图。(2)请学生们说一说从小兔家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能说出几条,就说几条)(3)请学生们比较一下:走哪一条路线最近?(4)想一想:用今天刚刚掌握的本领,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公交路线图,说明:这是城市交通图的一小部分,其中黑色的折线表示l路公共汽车行走的路线,绿色的折线表示2路公共汽车的行走路线。(2)请学生逐个回答下面3个问题。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和插图,说明市内“环行车”的含义。

(2)指导学生看懂站牌:站牌左上方的④表示是l0路公共汽车车站;用红色字写的就是这个站的名称;在最下面还有一个箭头,这个箭头表示汽车开往的方向。

提问:两个站牌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3)思考:如果在体育场要去少年宫,应在哪个站牌下等车?为什么? 提问:如果在体育场要去东门,应在哪个站牌下等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城市平面图,引导学生看懂示意图,了解每条路的走向和标有红点的各单位的相对位置。

(2)请学生依次回答下面每个问题。

四、课外作业 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6题。[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1页。

教字目的

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运用生恬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具准备

校园情境图、指南针或自制方向板。

教学过程

一、方法介绍

l,出示校园情境图。

(1)提问:校园里有哪些设施?

(2)观察:图中出现了一个指南针,根据它的指示,哪边是北面?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需要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才确定哪一面是北面,而不能—概全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图中教学楼、花坛、电话亭、校门、乒乓球桌、篮球架,蘑菇亭、单杠等标志性物体在这些小朋友的哪一面。

活动准备: 1.分工。

(1)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一人记录,两人测量。(2)由组长带着组员找一个测量地点。(3)进行观察、测量,做好记录。2.开始活动。

三、组积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后记] 六减法

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1.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2.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估算的策略。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

1.理解并初步学会千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初步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500-200 40-30 9-6 口算时要求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说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2)口算。

13-5 72-50 48-4 8+5 22+50 44+4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结果。

提问:每组题中的两道算式,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差+减数=被减数。)3。笔算。(与口算同时进行。)43-2l 68-7 指名板演,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样算? 4.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要利用以上知识来学习千以内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不退位减法计算。(1)出示书架图。

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呢? 提问:要求: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要怎样列式:335-210=(板书算式。)(2)提问:335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210呢?怎样列竖式?(板书: 3 3 5 50= 52-30= 94+ 80= 36+20= 77+22= 46+22= 31+38= 244-33= 646= 624= 3609= 18050= 24 – 7= 54+9=

二、把被减数和减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699-205 292-103 594-401 396-197 402-197 297287 401-255 400-255(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指导学生读懂电费单,说明:“千瓦时”实际是平时口头所讲的“度”。(2)请学生们说一说电费单中每一栏的意思。

提问:这里让我们算什么?(算李小云家这个月的实用电数。)(3)请学生们计算。

(4)再出示第二张统计表,请学生们独立完成。

(5)组织观察、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2.完成练习五第3题。

(1)老师示范:用数字卡片拼成两个分别带有。的数字,提问: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算出它们的差吗?它们的和呢?(学生计算。)(2)以两人为一组,请学生们练习。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一、口算下面各题。

32+40= 55+2= 150-80= 25+30= 83+4= 66080=

二、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57+388= 408+ 209= 576+ 299= 300 + 123= 860 + 739= 205+498=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65页,练习六第4—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汁算中需要隔位退位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注意把汁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继续上节课的练习,我们继续来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减法。(出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300+600 160-90 180-90 120-40 320-20 480-80 40+5 1l0-60 170-80 2.完成练习六第4题第一横行。

(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2)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3)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哪一位相加满了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减法是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后再减。)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1)请学生完整口述题意。

(2)提问;你根据已有的信息估计一下,现在的鱼饲料比原来的多,还是少,为什么?(3)学生练习,进行证实。2.完成练习六第6题。

(1)提问:商店橱窗里有哪几样东西,分别要多少钱?(2)请学生估计300元可以买哪两样玩具,大约需要多少元。(3)根据已有的方案,请学生们算一算还剩多少钱。3.完成练习六第7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学后记] 2.复习3 第一课时 复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复习第l一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减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笔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出示课题。)

二、笔算减法的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630-600 370-30 1000-500 120-40 180-90 760-60 40+300 200+60 130-70 2.完成复习题第l题。

(1)出示第一组题:①请学生们观察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请学生们进行笔算,算完之后进行原式验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③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三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第三题是连续退位减。)追问:在笔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先小组互说,再指名说一说。)(2)出示第二组题。①请学生们观察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请学生们进行笔算,算完之后进行原式验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在计算时.每题的十位上分别是几减几,为什么不一样呢?

(3)小结:在笔算千以内的减法时,要如何进行笔算?怎样验算,还注意些什么? 3.完成复习题第2题。

(1)学生们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组织反馈。提醒注意:验算之后在写横式答案时要看清再写,不要将验算的结果写在横式的后面。4.完成复习题第3题。

(1)请学生们独立看懂表格。

说明:用水量通常用“立方米”做单位。(2)学生们练习。

三、减法估算的复习

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203 791 598 608 2.完成复习题第4题。

(1)请学生们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

(2)指出: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

(3)请学生们进行笔算,看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是否相当。

提问:估算所得到的结果是准确的吗?那应该用什么符号,这与计算的结果很接近,因此我们可以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对计算进行粗略的验算。

四、计算综合练习

1.完成复习题第5题。

注意学生们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及时纠正错误。2.完成复习题第6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们试着练习,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3)组织讲评。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下什么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复习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复习第7—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千以内数的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减法的有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完成复习第7题。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完成,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已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先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603-309 596-208 499-109(1)学生们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提问:估算有什么作用?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复习第8题。

(1)学生看图后,读一读题。(2)学生们列式解答。

指名说说这题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每一步的计算的含义。

说明:在解答这种需要用两步才能求出问题,在解答时一定要多读几遍题口,理解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完成复习第9题。

(1)引导学生们看懂图意、理解题意。

(2)请学生们估计一下剧场的座位够不够坐? 组织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只要合理就行。(3)再请学生们通过计算解决问题。

将汁算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恰当。3.完成复习第10题。

(1)完成前3个竖式,再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

(2)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将第4个竖式填完整。(3)再请学生用这个规律写出类似的几个算式。[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认 识 角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并借助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会辩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课时:2课时 第—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1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的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

扇子、剪刀、钟面、三角板,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面上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注意:老师在示范时要规范,不能只指着角的顶点。)(2)出示一个五角星,学生说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说出有几个角。

(3)出示钟面团,指名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示范时用手指着从顶点起沿两条边指,说明这就是角。

(4)再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师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大,角就大;张开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导观察,不做进一步说明。)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将剪刀、三角尺、钟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来说明是角。(2)提问:这里的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在每个角上指一指。)都有几条边?(在每个角上的两条边上描一描o),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相应板书各部分名称。)请学生上黑板分别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3.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什么东西的上面有角。

4.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学生们独立判断。

(2)集体订正时,请学生们说判断的理由,特别是对反例判断的理由。

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

1,我们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1)提问;二个角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要尖,边要直。)(2)学生动手操作。

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2,初步感悟。

(1)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拉动开合两根硬纸条。

提问:看一看这样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样吗?

(2)说明: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是这样的原理出示钟面模型,从 12点开始转动分针。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叉开的角度怎样?(越来越大。),它们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变化,(角也越来越大。)(3)出示第69页4幅钟面图。

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因为它们时针与分针叉开的角度最大(或最小)。)追问:通过观察,你觉得角有没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谁有关? 3.进一步感知。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们用手边的扇子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

(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扇子两边开合的大小。

(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学生们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观察一下。(4)提问:你现在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角大,说明什么?角小,又说明什么?

三、比较角的大小

1.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 2.出示第70页的两幅钟面图:(1)请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

(2)组织分组讨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3)组织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3.重点说明重叠比较法。

课件演示:先把用硬纸条做成的角拉成与左边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右边钟面上,就可以看出右边钟面上的角比较大。4.动手比一比。

请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可以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交流,教师注意巡视,做适当的指导。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当学生数出角的个数后,再让他们指一指分别是哪几个角。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

(2)组织讨论:通过这里的三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几边形就有几个角。)(3)提问: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认识了什么图形?说说它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

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 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 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

(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I.教学例题。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2.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学生们动手操作。

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 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4.教画直角。

(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

(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 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 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

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1)学生们练习。

(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教学后记]

八、乘 法

教学内容

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应的估算和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会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要求

L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的意识。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10课时

第一课时 不进位乘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一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敷的(不进位),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口算:

2X 3 7X4 6X5 5X 9 2.口答:

20是()个十 60是()个十 8个十是()16个十是()3.揭示课题。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开始继续学习乘法的相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乘法)

二、教学几十乘几的口算乘法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大象在干什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有几头大象?(2)提问: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

请学生们相应地列出算式。

(3)组织小组讨论各自的算法,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重点讲评:

①从图中可以看到,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也就是2个l0根,3头大象一共运的木头根数是6个十,也就是60。②20也就是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也就是60。

(4)比较几种算法,得出自己觉得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说一说20X 3=60的计算过程。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中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算式,算一算。(2)指名说说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是怎样算的。3.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1)出示第一题的四组题,请学生们3观察。

提问:以下几题,你打算竖着做,还是横着做?(2)学生们练习:

提问: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竖着算?(2)小结:在口算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后得到的是几1几个十,这样利用表内乘法口诀就能口算出得数。4.练习。

40X 2 60X3 70X 4 50X3

三、教学不进位笔算乘法 1.教学例题。(1)出示情境图

提问:小猴在干什么?它们摘的情况怎样? 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学生自己列式算一算(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2)请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算式及算法。

着重评讲:在计算14X 2时,先把10和4分别和2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20和8合起来就得到了28。

(3)说明:按这样先分开乘再相加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乘法的竖式计算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笔算14~2。

(4)出示14X 2,说明用笔算要先写出横式,再列竖式。

①说明:竖式要先写乘号前面的数,再写乘号和另一个乘数。

提问: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②提问:刚才口算14~2是分几步算的? 说明:笔算乘法14~2时也要分两次来算,但要从个位算起。

③提问:个位上几乘几得几(说明:8要与个位对齐,并板书。)提问:再算几乘几?为什么这时是与“l0”相乘;而不是“1”?得多少?(强调: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2相乘得到2个十,是20。说明:20的“2”对齐十位写,“0”对齐个位写,板书为20。)④提问:最后算什么?(将两次积相加,得28,并板书。)(5)请学生们口述笔算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么算。

说明:为了便于计算,笔算的竖式一般写成 1 4 X 2(说明书写位置,并板书。)2 8 请学生们看着竖式说一说笔算过程。2.教学试一试。

(1)出示3X21。请学生读题。

说明:3X21写竖式时写成竖式的形式,计算比较方便。(2)学生们计算,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3)指导学生们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笔算乘法要从哪一位乘起?(2)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3)检查时,口述笔算过程。

提问: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积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写? 说明:笔算乘法,要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对齐哪一位写。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的第一行4题。(1)学生们分组笔算,指名板演。(2)请学生们分别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在笔算这些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理解图意,解答第(1)、(2)个问题。

(2)完成第(3)问,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估计够不够。(3)完成第(4)问。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二横行第4、5题。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口算下面各题。

2X6= 3X7= 4X 3= 20X6= 30X7= 40X 3= 6X5= 8X3= 5X3= 60X 5= 8X30= 5X30= 40X2= 70X2= 8X40= 60X 3= 5X30= 90X2= 1X 90= 4X 60= 30X9= 80X 2= 7X2= 6X70=

二、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2X4= 42X2= 31X 2= 12X3= 2X41= 3X13=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用具

例题情境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头提问题练习。

(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2块,? 先让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2.引入新课。

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

(2)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老师分别板书。)(3)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①请学生们各人自己列式解答。

②把自己的算法在组内进行交流。

③组织全班进行归纳。

提问:要求“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谁知道了,谁不知道?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指名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解题思路。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请学生们由问题出发去想一想,并独立完成。(2)将自己的想法和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3.小结。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学生们理解题意,并完整地说一说题目。(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2张成人票要用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步骤同上。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这是第二卷,还可以再拍6张”是什么意思?(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分小组讨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组织交流、讨论、并对问题予以解答。

四、全课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运用了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有关乘加、乘减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可以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80页,“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口算下面各题。

20X3= 30X2= 4X 20= 21 X 43= 32X 2= 4X22= 40 X 3= 42+60= 50X4= 32X 3= 30X 3= 41 X 2= 520-300= 60X 2= 23X2= 3X50= 23X2= 40X2= 12X4= 31X 3= 9X30= 7X 60= 5X90= 31X2=

二、笔算下面各题。24X2= 32X3=

三、解决问题。

1.张老师有4盒铅笔,每盒9枝,用去20枝后还剩多少枝? 2.同学们种了6行松树,每行?棵,种的杨树比松树少15棵,种了多少棵杨树? 3.牛家庄要挖一条长94米的水渠,已经挖了46米,剩下的每天挖8米,几天可以挖完? 4.明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6天,每天看20页,还剩260页没看,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5.食堂买来50棵大白菜,吃掉36棵后,又买来40棵,现在食堂有大白菜多少棵?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练习七第l一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以及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有关乘法的口算、笔算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看谁练得又快又好。(出示课题o)

二、计算练习

(1)20X3 40X 2 60 X 4 7X30(2)21X 3 42 X 2 33X 3 14X2 ①请学生们口算第(1)组题,指名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

小结: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看作几个十乘几。②请学生们口算第(2)组题,指名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2.完成练习七第l题。

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用竖式计算。23X 3 4X12(1)请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笔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4,完成练习七第2题。

集体订正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小结:笔算乘法时,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算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对齐哪一位写。

三、解决实际司题

1.完成练习七第3题。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说一说解题过程。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跳绳的有多少人呢? 小结: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认真分析了题目中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先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解答。2.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学生读题,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

提问:“孵出小企鹅的天数比你的3倍多1天”是什么意思?(2)学生们说说解题思路。

(3)独立解答,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完成练习七第5题。

(1)学生完整地读题,并且独立完成。(2)说一说解题思路。

(3)将第三个条件改为“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多2 盆”请学生解答。

(4)将第三个条件改为“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的2倍多2盆”请学生解答。

4.请学生说一说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些什么内容?它们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口算下面各题。

40X 2= 23X 2= l0X 7= 1 3X 3= 50 X 3= 2X13= 50 X 5= 32X3= 23X 3= 60X5= 4X70= 66X1= 41 X 2= 80X 2= 50X5= 21 X 3= 31X 3= 2X 23= 8X 70= 2X 41= 90X 1=

二、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2X4= 32X3= 33 X 3= 21X3=

三、解决问题。

1.菜场运来鸡蛋58筐,鸭蛋32筐,卖出鸡蛋12筐,现在菜场有鸡蛋多少筐? 2.学生们在植树节种了3行杨树,每行4棵,又种了13棵松树,学生们种了多少棵树? 3.桃子有35个,梨子有23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和梨子的总数2倍,苹果有多少个?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进位乘(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的算理,井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7捆小棒、12根小棒,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0X 3 30X 2 14X2 21X3 32X 2 23X3 学生口算,说一说最后两题的口算过程。2.笔算下面各题(与口算同时进行。)21X3 32X 2 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提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揭示课题。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所给的信息

(2)提问:要求2盒一共有多少枝?可以怎样列式?(板书;36 X 2=)提问:现在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枝?你把36看作一个整十数来估计,想一想:它们的积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说明:因为36在40和30之间,30X 2得60,40X2得80,所以36X2的积在60和60之间。2.教学算理。

(J)请学生们探索如何计算36X2,方法不服(2)指名说一说各自所用的方法。(3)重点讲评摆小棒: ①提问:36 X 2表示有几个367如何用小棒来表示?(师生共摆。)每行有多少根,有几行,表示多少? ②边演示,边说明:算“乘2,就是算2个36是多少.根据笔算要求,算36乘2,用小棒先算几个几根,再算几个几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演示说明,先算2个6根是12根,12根时有1个十,捆成一捆,2根单根不动,这一捆是1个十,放在2个30根的下面;再算2个3捆是 6捆;就是6个十,6个十加上刚放的1个十是7个十,这样一共是72根,所以得72。

请学生边摆小棒,边说一说摆的过程。

③提问;原来共是6,捆,怎么最后成了7捆?(因为2个6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单根正好可以捆成一捆。)3.教学笔算过程。

(1)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看小樟,谁来说一说36乘2该先从哪一位算起?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共是多少?

提问:为什么十位上是7?(2)说明:竖式计算过程可以简化,一般这样写先用2乘个位上的6得12,满十向十位进1,所以积的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l,再用2乘十位上的3得6个十,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得7个十,在积的十位上写7,结果是72。(3)看着竖式,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看一看结果,比一比估计的结果,合理吗?你还可以怎样进行估计呢? 4.比一比:

提问:36X2是今天刚刚学习的,与复习题32X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指出;今天学习的是笔算乘法中的进位乘。

提问:笔算乘法时,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要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1)完成前2题,指名板演。

完成后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相乘时如果满了十,该怎么办?(2)完成后2题,指名板演。

完成后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题与刚才的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十位上相乘满了十。)你是怎么处理的?(3)指出;笔算乘法时,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满了二十、三十呢?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

(2)指名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小结: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儿十,就向前一位进几。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找出错误并改正,再说一说每题错误的理由-提问: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们估算。

5、作业。

课本第83页,“想想做做”第4、5题。

第四课时作业设计

一、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X2= 46X2= 28 X 3= 45X2= 42X3= 61X 2=

二、先估计每题的得数在哪两个数之间,再计算。83X2 37X2= 38X2= 73X2=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进位乘(二)教学内容

课本第84~8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l~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

例题情境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2 X 3+4 7 X 8+5 4 X 9+7 8 X 6+3 2.笔算:28X3(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揭示课题。

在此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说说已有的信息。(2)提问:要求“4盒一共有多少枝,”可以怎样列式?(板书:36 X 4=)(3)提问:你能不能估计一下36 X 4的结果? 请学生说一说估计的结果和估计的方法,方法多样,只要合理都可以。2.(1)请学生们试着算一算36~4得多少。(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笔算过程。

(3)提问:为什么要向十位进2?为什么4乘十位上的4之后,还要再向前一位进1 ?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4)针对试算中存在的错误,请大家一起找出原因,并改正。(5)请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再验算一遍。

3.比一比:这题与复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指出:这种题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每一位都要进位,也叫连续进位,(板书:连续进位。),要正确笔算这样的题,仍然按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算,但一定要记住积的哪一位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的第一行。(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逐题口算计算过程。

(3)小结:笔算连续进位乘法时,要注意把每一步都算对,弄清应向前一位进几,然后在横线上写几;在算下一位时,相乘以后一定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数,算出是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们找出错误,并修改、订正。(2)说一说每一题的错误原因。

指出:有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进位以后,下一位相乘时,一定不能忘记进上来的几。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一辆汽车有4个车轮。)(2)请学生完整口述题意。(3)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2)说一说解题思路。

提问:在解题时,你用到了哪些条件?“7周”这一个条件为什么没有用到?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84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二横行。

第五课时作业设计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3X3= 24X 5= 64X3= 28X6= 32X4= 56 X 3= 72X8= 45X2= 37 X 7= 64X4=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进位乘(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85页,“想想做做”第5~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热练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需要连续进位的计算,并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知识,看谁算得(快又好(出示课题。)

二、口算练习

1.表内乘法练习。

5X5= 7X 3= 6X 8= 3X 7= 6X5= 2X4= 3X3= 8X 5= 9X4=

2、乘加练习。

7X 9+5 8X 6+4 5X7+6 2X8+6 4X 7+3 8X8+7 5X5+4 6X6+5 3X 9+4

三、笔算练习

1.说一说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不管哪一位,只要相乘的积满几十,就不能忘记进位。2.笔算:36X 5 7X85(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分别口述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题为什么得数的最高位都是百位? 3.请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估算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接近几十。

69 58 89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学生看图,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三个条件。(2)估计一下,谁的计算结果合理。

组织学生分组,对两个计算结果进行评判,再进行全班交流,说—说估计的理由。

(3)请学生算一算64X 3的结果到底得多少,与刚才的估计相比较。

(4)指出: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刚刚估算的方法来检验自己计算的是否正确。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说明要求,请学生判断后,自己说一说判断的理由。(2)进行笔算,与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4.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说明要求,介绍方法:这类题在估计时,先把几十几看作与它接近的几十,再估算。例如,31X 6,31接近30,比30多一些,30 X 6得180,所以31X 6的积比180多一些;39X 6,39接近40,比40少一些,40X6=240,所以39 X 6的积比240少一些。

(2)学生照样子进行估算,并说说每一题估算的方法。(3)分别算一算,再与估算的结果相对照,看是否相当。

(4)提问:掌握了这种估算的方法,有什么用处吗?(可以对笔算的结果进行检验。)5.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第六课时作业设计

一、笔算下面各题。13X8= 47X7= 37X4= 53X6= 34X9= 98X7= 35X4 59X6=

二、先估计得数是几百多。再算一算。62X3= 78X4= 51X 5= 43 X 6= 36X5= 7X18= 3X85= 47 X 3= 54X4= 96X8=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练习八第1—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笔算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20X 3 42X2 650-50 60+300 400X2 720-500 60X4 70X 5 31X2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1)请学生们练习第一横行、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提问:52X 6的积为什么最高位是百位,而不是十位?(3)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们分小组,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提醒:在计算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进位以后,下一位相乘时一定不能忘记加上进上来的几。

3.完成“练习八”第2题。(1)请学生看表格。

提问:题中记录了哪几种书的售出情况?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每种书的书名、单价、售出数量。(2)请学生算一算每种书的总售价。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总售价的?为什么要用乘法? 4.完成练习八第3题。

(1)请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笔算.指名板演。

(2)集中评讲,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再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指出:虽然每组中的两题很像,但在计算的过程中仍然要认真看清是几乘几,这也是我们在计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5.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总结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三、估算练习

1.说说下面各题的积大约是几百多。33X4 47X5 81X7 学生说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估计的方法。2.完成练习八第6题。

(1)学生们理解题意,独立完成。(2)指名说一说每题估计的理由。3.完成练习八第8题。(1)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提问:根据第一个书架的情况,你能不能估计出一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2)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讲评时要注意突出是用“乘法”进行估算。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86页,练习八第1题第二横行。

第七课时作业设计

一、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3X 3= 36X2= 85X 3= 56X3= 72X 6= 25X4= 99X 2= 47X 5= 38X 6= 24X7=

二、下面各题的积比较接近哪一个数?用线连一连。37X5 150 21X 6 51X 3 120 61X 5 58X3 180 47X 3 82 X 4 200 7X 32 2X 91 300 2X88 49X6 99X3

三、解决问题

L白兔有10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 2.足球有23个,篮球的个数比足球的2倍少6个,篮球有多少个? [教学后记]

2.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复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能熟练地、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这几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2X4 3X6 5X7 20X4 30X 6 5X70(1)学生口算,说说每组下面一题是怎样算的。(2)说一说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怎样算比较快? 2.口算下面各题。

X 3 23X3 41 X 2 14X2(1)学生口算,说一说每题的口算过程。

(2)说一说口算几十几乘几时怎样才能算得快?

3、小结:

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你觉得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口算。4.完成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班级学生完成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笔算练习

L完成复习第2题。

(1)请学生估一估每题的积大约是几位数。(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讲评,指名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里的几题都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在笔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2.改错:

4 3 7 X 5 X 3 X 4 8 5 1 8 l 2 1 2 8(1)请学生找一找错,说一说每题的错误原因。(2)请学生进行改正。

(3)提问:通过刚才这组题,你能说一说笔算乘法时必须要注意些什么?(哪一位相乘的积就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敷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忘记加上。)

四、估算练习

1.完成复习第3题。(1)请学生独立完成。

(2)分别说一说每题估算的方法。

提问:估计了每题积的范围,有什么作用呢?(3)请学生笔算第一组的两题,看笔算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是否相当。

指出;笔算之后,我们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2.完成复习第4题。(1)教学树叶图。

出示整个树叶图,问:这里的树叶多不多?你能一下就有依据地估计出它的数量吗?(2)出示树叶图中的虚线。

提问:现在这里的树叶被分成了几份?(5份)组织学生讨论:该怎么估算。

(3)指导;先估计或数出一块方框中的树叶片数,再用乘法估计出大方框中树叶一共有多少片。

(4)指出: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大小几乎相等的几块,数出或估计出其中的一块,这样几块方框一共有多少就可以估计出来了。

5、完成第(2)题。

(1)学生们分组完成第(2)题。

(2)组织讨论、交流、估计巧克力的粒数的方法。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口算下面各题。

60X 5= 50X8= 70X0= 400+20= 130+300= 42+50= 11X9= 900+40= 120--70= 80+57= 7-1= 340+200= 32X3= 14X2= 12X4= 41X2= 5X11= 50X5= 44X2= 45+50= 60+0=

二、笔算下面各题。526+78= 46X7= 94X5= 67X3= 49X3= 27X6=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复习(二)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复习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30X2 6X50 43 X 2 13X 3 12X4 70X 2 20X5 60X4 33X3 9X50 2X41 30X 7 学生口算,如遇计算错误,请学生说一说这题的计算过程。2.笔算下面各题。43 X 5 67X4(1)请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请分别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3)小结提问怎样计算乘法?(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计算时不能忘记加上从后一位进上来的数。)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5题。

(1)提问:你知道今年是几几年吗?今年有多少天呢? 如果告诉你今年有52个星期零1天,你能算出今年一共有多少天吗?(2)学生们独立完成。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指出:利用我们剐刚学习的乘法知识,就可以轻松地求出某一年的天数,其实它还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呢!2.完成复习第6题。

(1)引导学生看懂表格,弄清五月、六月降水量分别与几月份的有关。(z)学生们计算后,将表格填写完整。

(3)提问:你是怎样求出五月份的降水量的?在求六月份的降水量时,为什么乘3之后还要再加上20呢?(4)小结:解答这样一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7题。

(2)请学生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2)学生们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思路。4.完成复习第8题。

(1)请学生独立完成第(1)、(2)个问题。(2)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解题思路。

(3)分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5.完成复习第9题。

(1)请学生们分组完成(1)、(2)两组题,指名板演。

(2)比较两组中的两题有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小结:当一个数乘9时,得到的积等于这个数与lo相乘之后再减去这个数,所得到的差。

(3)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62X3= 71X5= 28X6= 35X5= 27X9= 82 X 3= 47X3= 52X7=

二、解决问题

1.某种型号大客车每辆需要配备8个轮胎,270个轮胎够不够配备45辆这种型号的大客车? 2.黄花有23朵,紫花有12朵,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红花有多少朵? 3.果园里有桃树72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有桃树和苹果树共多少棵? 4.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花气球有多少个? [教学后记]

3.实践活动

游览美丽的海滨

教学内容

课本第90~91页。

教学目的

以海星小学二年级学生游览海滨为主线,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提出一个问题,并予以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海滨情景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插放歌曲《郊游》。

提问:你听到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 你和哪些人去过哪些地方? 2.提问:如果今年暑假我们将举办一次夏令营你愿不愿意参加? 你们参加过那么多次游玩活动,你认为要在组织活动前应先掌握一些什么情况?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海星小学的二年级小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海滨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1.(1)出示人数统计表,请学生们说一说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可以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2.(1)将学生们带到小卖部。

提问,小卖部有些什么商品?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商品,想买多少?需要多少钱?(2)提问:这些是哪一个班的小朋友?他们想买什么?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说出算式及解题思路。

3.(1)快看I在那个小岛上有一个灯塔。

(2)提问;你能说出这个灯塔在海滨招待所的哪一面吗? 提问:在招待所的东南、西南和西北面各有什么?(3)你能根据海滨上的一个场所提出类似这样的方位问题吗?(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4.(1)三班的同学们被带到了出租屋前,谁能告诉我们,出租屋里有哪些东西出租?(2)提问:他们全班,每s个人租一只气垫船.要用多少钱?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什么?(3)学生们解答。

(4)提问:如果是你,你最想租什么?你能像刚才那样也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来算一算吗?

5、(1)二班的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到珊瑚岛上去玩了。(2)提问:二班有多少人?3只船够坐吗? 学生们讨论。

说明:我们可以先看一看3只船可以坐多少人,再与二班的42人进行比较。

学生练习。[教学后记]

九、统 计

教学内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2.难点。

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92~9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自的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

动物运动会情境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

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1)分小组讨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4.小结:

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每位同学对所在的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调查: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一种球类活动。

(2)将每个小组的情况汇总,请学生们完成课本第97页的2个统计去。(3)提问:第一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里知道了哪些情况? 提问:第二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情况?(4)根据调查的内容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不同的两个统计表,也得到了不同的调查结果。提问: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根据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开展统计活动,再组织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图形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统计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想想做做”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练习,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过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出示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提问:你家里有电视机吗? 组织讨论: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对每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台数和规格进行分类统计。)根据回答,说明电视机是按屏幕的对角线的长度来确定规格的,54厘米即21英寸,64厘米即25英寸,74厘米即29英寸。

(2)请学生们展开调查,每2人一组分工合作展开调查,再汇总后,完成课本第94页的统计表。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刚才的调查统计,有设有使你了解到你想了解的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如果放假在家,你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2)组织讨论:如果我现在想了解一下我们全班小朋友每天看电视和做家务的时间大约各是多少,那该怎样分类收集数据呢?(3)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进行调查,并用方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教育学生在平时要常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2)组织讨论;根据这个调查表,怎样对这些效据进行整理,怎样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3)请学生们独立分类整理,并填写。

(4)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4.小结:

同是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表,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根据刚才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2)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属相及出生月份。(3)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9页上的统计表。(4)全班交流体会。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根据你想了解的情况,展开调查,并制成相应的统计表。[教学后记]

2、实践活动 你能跳多远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97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明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充分展示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每6人准备一个弹簧尺。

教学过程

活动前准备

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2.每组准备一把弹簧尺。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引入:

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

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

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

2.每6人一组,开始澜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

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

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101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教学后记]

十、期末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认数的知识。2.复习统计的知识。

3、复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

4.复习加法和减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

5.复习乘法、有余数的除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000以内的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敷与两、三位数相加减,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分米和毫米、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时:共4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知识,课本第98页期末复习第1~4题。

第二课时:复习图形方面的知识,课本第99~100页,期末复习第 5—9题。

第三课时:复习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课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

第四课时: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课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16~22题。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期末复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经历数据整理和收集的同时,能进一步体验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0一9数字卡片、第3题插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的新知识.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它们有条理的进行梳理,今天复习的是有关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1000以内数的知识 1.读数方法的复习。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向左,依次说一说敷位顺序的排列情况。

提问: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 千位是右起第几位?(2)在计数器拨出四十七。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是多少? 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

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 指出厂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万以内的数。

(3)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657、972,指名读一读。

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4)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 出示:609、405。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说一说:中间有。的数要怎样读?(5)再出示:320、900。

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 2.写数方法的复习。(1)出示:二百六十三。

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在计数器上是怎样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拨数。)指出:在计数上拨珠,要看清这个数的组成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有几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写数也是按这种方法,在各个数位上写出数字来表示。

(2)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o)(3)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中间有一个零? 小结: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4)出示:六百二十、一千。

①学生写数。

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的个数不一样呢? ③请学生小结: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3.完成复习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4,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5.数的大小比较的复习。

(1)请学生将下面数轴填写完整。

提问:相邻的两个数相隔多少,题中270比哪些数小?比哪些数大?310呢?(2)完成复习第2题。

①用数字卡片o、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②找出虽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3)再用数字卡片16、7,摆出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三、复习统计的知识

1.出示复习第4题中第一个统计表。(1)引导学生看懂第一个统计表。

(2)提问:这个统计表所表现的是有关车辆的什么情况?表中的“合计”表示的是什么?(3)请学生求出合计数。(4)完成第(1)个问题。2.再出示第二个统计表。

(1)根据第一个统计表,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出示第二个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第二个统计表还是有关什么内容的统计?与第一个统计表相比,什么没变?(总数投变。)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结:虽然都是有关1月12日下午4时至6时校门口机动车辆过往的情况,但第一个统计表按车辆的种类进行分类统计,而第二个统汁表按车辆过往的时间进行分类的。[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复习图形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100页,期末复习第5—9题。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米和毫米、确定和认识角等基础知 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尺一副、米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复习 1.长度单位的复习。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2)请学生比划l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在此期间提问:你的直尺大约是几分米?数学书的封面的宽大约有几分米?课桌的长大约有几分米?(3)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铅笔长为多少厘米,橡皮厚多少毫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

(2)提醒注意:填写时应与相关的实物相联系。3.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复习。

(1)请学生们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①学生们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量线段、画线段的复习。

(1)说一说线段有哪几个特征?(有两个端点、是直的。)(2)想一想:怎样用刻度尺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强调:要从。刻度量比较好。)(3)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①学生们先按要求,画出两条线段。

②指名说一说哪条线段长一些。

提问:为什么4厘米长的线段要长一些?

三、方位知识的复习

1.出示期末复习第5题图。

(1)请学生们观察插图,找到哪一面是北面。

(2)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小华、冬冬、小军、小芳四个小朋友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他们各自的上学路线是什么。(1)分小组讨论、交流。(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角和直角的复习

1.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提问:直角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像第一幅图中的角叫什么角?为什么是锐角? 3.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在括号里补充合适的单位。1.一棵大树高约28()。2.一支钢笔长17()。/ 3.一张床长约20(),宽约15()。4.一根胡萝卜长约13()。5.一根大头针长约26()。6.一块玻璃厚4()。

二、画一画。

1.画一根比1分米短6厘米的线段。2.画一根比3厘米长15毫米的线段。

三、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

四、说一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复习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千以内加减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加、减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加减法的笔算,并且能验算。

二、复习口算

1.复习口算方法。(1)出示:

40+20= 32-3= 15-8= 7+5= 400+20= 320-300= 150-80= 70+50=(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

①第一、二组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在口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②第三、四组分别是怎样算的? 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按百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2.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

(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三、复习笔算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1)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口算方法,现在来算第11题的第(1)组题,看看笔算加法怎样算,请大家把这两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问:这两道笔算加法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每一题的十位上是怎样相加的,为什么第二题的十位上相加不得9呢? 比一比: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笔算加法,除了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之外,要特别注意,哪一位满十要怎样?(2)学生练习第(2)组,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检查时注意强调退位方法。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用823去减,一题得4百多,而另一题则得3百多?(3)学生练习第(3)组,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

提问:说一说每一题的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篇:苏教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第1课 纸片插接

[ 2010-3-17 17:39:00 | By: ZHOUZHOU ]

0

推第1课 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教学重点: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教学工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教学过程:

一、授课

1、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言: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观察粘贴式的桥梁作品与插接成的纸片作品中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

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由学生回答、发现。)

3、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1)设计纸片造型(由于时间较久,也可用简单方形代替,)(2)剪。

(3)研究插接方法(提醒学生先由设计作品的底座)(4)插接。

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5、让学生先讨论,并分组动手先制作插接底座。

6、看看谁的底座最牢固,并把这个新发现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布置作业:

1、学生可自行分组制作。

2、要求色彩搭配合理,插接牢固。

3、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立即给予指正、修改、加以巩固。

三、评价、作品展示、比一比:

选出造型夸张、拼接牢固的小组作品,比比看,谁的最有创意,谁最有办法,插得最高,由学生为主参评,小组间互相评价,讲一讲,这些作品的优缺点?相互交流插接经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纸艺制作方法,知道了利用插接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纸艺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还没学到,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动动手,你们就慢慢会发现这其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这种美制作出来。

第三篇:苏教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1课

二年级美术教案《蔬果变变》

[ 2010-4-20 16:37:00 | By: ZHOUZHOU ]

0

推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的动物。教学重、难点:

1.能否按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物品。2.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3.能否与同学好友合作。4.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象。

5.是否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教学准备:

提前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让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菜市场,收集一些可用于这堂课的蔬果。布置学生带一把比较快但能合起来或有刀鞘的刀子,牙签。教师制作提供多件范作的幻灯片,多媒体教学系统,示范工具。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4月12日——4月13日 活动一:

教师出示范作“蔬果娃娃”向学生打招呼,引起学生兴趣。请学生拆一拆,研究一下这个小娃娃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讨论、回答。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蔬果变变变”做成各种东西。(板书课题)活动二:

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多种用蔬果做的作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是以什么蔬果为主体制作的?这件蔬果与这个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又利用了哪些蔬果做的装饰使作品更接近原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与指导。活动三: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来,一起说一说,这些蔬果等物品分别像动物身上的哪一部分,然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每个学生挑一件自己喜欢的蔬果作为作品的主体,(建议学生选大一点的)根据这件蔬果的外形再一次展开想象,然后交流:你收集到的这一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你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正着看不出像什么时可以倒着看、侧着看或转动着调整角度看)活动四:

小组合作试一试,运用手头的材料,以一个大件蔬果为主,将几个蔬果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小动物。展示作品,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作介绍。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布置学生回去了解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的有关知识。下节课带好相关材料。

第二节

施教时间:4月14日——4月16日 活动一:

观看课件,精美的食品工艺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好的情趣,增进了人们的食欲,使饮食成为一种享受。学生说说自己见过和了解到的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出示课题。活动二:

课件展示食品工艺作品“门泊东吴万里船”,渐渐放大,请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蔬果做成的,怎么改造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操作课件将作品进行分解并总结:这是将一只较长的苦瓜剖去四分之一外皮,去瓤,做成一只小船,再将红色和黄色的圣女果用牙签串成一个个小人并固定到小船上,将一片萝卜叶子插到船上做帆,这样一件充满意境的作品就诞生了。活动三:

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们准备利用哪几样材料进行改造,将它做成一件工艺食品。准备分几步、利用那些技法、怎样改造和组合。小组讨论,选一到两组同学代表起来介绍创意。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和指导建议,鼓励各组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注意协调各组合理分工,尽量利用好蔬果的原型进行改造。使用材料注意安全。活动四:

“满汉全席”食品工艺大赛。各组将作品摆到教室中心的餐桌上,每组派出两位“美食家”当评委,评出“最上镜作品”“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制作奖”等奖项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回家多帮妈妈做饭,在家长面前露一手。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札记:

备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常熟市义庄中心小学三年级六班”的“蔬菜的联想”网页,上课时通过浏览网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可喜欢这个网页了,因为照片上那些同龄人正忙活着合作蔬果小动物的情景让他们感到相当亲切。孩子们的作品丝毫不比人家的差,于是我举起了数码相机,把他们正在制作的情景和作品拍了下来,并通过电脑直接放了出来。这下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纷纷要求把他们的作品也制成网页,我借机把这个难题推向了班里参加网页制作培训小组的同学,“请他们来帮我们制做好不好?把制作好的网页发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同学都来看看我们的作品!”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 615-457=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某某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内容:

1、61—62页例1,2,课堂活动1

二、教学目标:

1、弄清进位加法的算法,并会用竖式计算

2、过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比同的方法解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四、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校为了小朋友的健康,每年都要组织体检,今年又要体检了,保健老师条查各班人数,现在,来到了六二班教室。他了解到了什麽?(男生23人,女生25)

问: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23+2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计算23+25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23+20=4343+5=48

②25+20=4545+3=48

③23+10+10+5=48……

2、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想知道吗?

师:用竖式计算。板书:

23

+25

————

48

说明:3和5对齐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2和2对齐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既相同数位对齐。

3、竖式上怎麽加呢?讨论。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4、教学例2

再给医生准备茶杯时,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示例2图)你能帮忙算算还差多少吗?

(1)学生列式

(2)动手操作小棒,理解算理。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学生看书,你的方法和谁的一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例1及91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思考,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3.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简便科学的统计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鱼、小鸟、小兔卡片若干张。为学生准备学具盒6个,每个盒子里放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共15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教师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学具卡片。

谈话: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大家高兴吗?看一看都有谁呀?

学生看图把小动物分成小鱼、小鸟、小兔。

教师:谁来告诉我们大家,小鱼的卡片有几张?

学生1:看不清楚,太乱了。

学生2:数不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清楚地看出小鱼、小鸟、小兔的卡片各有多少张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教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各有多少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像这样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出示课题)

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教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1: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

学生2: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

学生3: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

教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1: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

<<<12>>>

学生2:我认为不行,如果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

2.参与活动,探索方法

(1)教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2)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

(3)学生活动,整理卡片。

(4)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②△△△△△△△△□□△□□□□○△○□○○○○○○

③△丨丨丨丨丨丨

④△□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⑤△正一□○正

(5)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让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

学生1:现在比原来清楚多了。

学生2:我感觉比原来好数了。

学生3: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1:我认为第4种方法比较好,简便好数。

学生2:我认为第5种方法比较好。我发现这种方法每1画代表1张卡片,一个“正”字正好有5画,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5就可以了。

教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

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

(6)教师小结。

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组织练习,巩固方法

1.课堂活动第1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种体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让学生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组织全班交流。

让学生想一想,根据统计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2.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独立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说一说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四、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由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设计注重从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再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纸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板书课题)0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

、组织学生汇报所回顾的知识。

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时的方法不唯一,可以采用画正”字、画“V、画“需方法。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圆圈、对号的个数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数的时候不好数,而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时,就很清楚,所以采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既方便又快捷。

认识统计表。

统计表就是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表格。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提出问题。

过渡: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先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理清知识层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图,以便培养学生的复习、整理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借助习题,回顾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课件出示习题:统计一下班级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12月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引导学生优化方法——选择简单的举手方法: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不能多选也不能遗漏。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举手,教师记录,完成本题。

2、复习记录数据的`方法。

(1)课件出示习题:

下面统计的是二(1)班同学第一小组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

情况。

王红

刘梅

石明

李飞

邓丽

孙楠

余辉

徐阳

刘芳

周曦

王菲

赵佳

杨彤

李莉

(2)小组讨论:针对上题,如何记录这些数据呢?

指名汇报,明确记录方法: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很多,但是画“正”字法是最方便和快捷的。

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用画“正”字法统计数据。

3、复习统计表。

(1)课件出示习题:下面是二(3)班同学参加学校艺术节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项目:唱歌、绘画、演讲、舞蹈、人数

参加的人数最多,参加()的人数最少。

参加()和()的人数同样多。

参加舞蹈的比参加唱歌的多()人。

(2)学生先合作完成,再指名汇报,明确思考方法:要把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果。

(3)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同学参加校运动会项目情况。(每人限一项,每人都参加校运动会)

项目:跳绳、踢毽子、跳远、跑步、人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说教材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让学生自动动手分东西,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圈的,然后填一填。

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成了几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平均分的现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 目标

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

1.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 重难点

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具:投影片、计数器

学具:小计数器

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一百是几位数?你还知道向这样的三位数吗?请你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说一说。除了三位数,你还知道几位数?请你举几个例子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的数。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拨一拨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学会数数、读数和写数。

(1)读、写三位数。

完成拨一拨(1)。

(2)学习四位数及末位有零的数的读写。

完成拨一拨(2)

(3)你拨我写。在同桌之间进行。

2想一想读书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1)。

2.完成试一试(2)。

3.完成试一试(3)。

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1。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一练3。

(4)完成练一练4。

板书设计

拨一拨

2983023800410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查字知道除字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除(chú)法的初步认识”,“除”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多少?先讨论如何在字典上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可以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讨论也认为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不过我们不是直接找“除”字,而是先找到“chú”,再找“除”字。

生:我认为XX同学的方法方便一些,我刚才翻字典时发现每页的最上面都标有拼音,未找到拼音就不用看下面的字了,方便一些!

师:查查字典,“除”字有几种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我们小组查字典知道“除”有五种意思,一是“去掉”,如除四害;二是不计算在内,如除此而外;三是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如2除6等于3;四是台阶,如庭除;五是任命,授职。刚才,我们讨论除与加、减、乘一样,是一种计算方法,所以我们认为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除”是第三种意思。

生:我查到“除”字在65页,有四种意思:一是去掉;二是不计算在内;三是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四是台阶:庭除。以前,曾称数学为算术,所以我认为是第三种意思。

师:用一个字概括“除”是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分。)

二、动手理解平均分。

师:请你拿出6――10个小圆片来分一分,要求分成两份,把结果填入表格。

圆片总数 个

第一份

第二份

师:通过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拿出一个便成两份,一份增加,另一份会减少。

生:我用8个小圆片来分的,只有分成4与4时,两份同样多,其它不行。

生:我也只有分成5与5时,两份同样多。

生:我的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你用了几个?

生:7个。

生:我用了9个,也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我用6个,3与3同样多。

师:噢!也就是说用7、9个小圆片时,不管你怎样分都不会出现每份同样多,用6、8、10个小圆片时,可以出现每份同样多的现象。这种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显得比较(众生齐答:公平),它叫平均分。平均分时不管分几份,要求每份同样多。请你四人一小组,用12个小圆片平均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学生操作,反馈:2个6,3个4,4个3,6个2,12个1等几种情况)

三、动口表达小操作。

师:我们来用一用平均分好吗?老师在这里有一些梨和几个盘子,请一位小朋友来选用这些材料,用平均分来分一下,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其他同学看这位小朋友怎么分,注意动作、表情、神态等,来一个“看操作说话”如何?

(师指一位学生上台,望着9个梨子和5个盘犹豫不决。豁然回首,向朋友招招手,朋友在他耳边片语,他微笑着拿出8个梨子和4个盘子,开始操作)

四、动脑创造除符号。

师:同学发挥创造想象力,“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符号表示出来。同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使同学接受自己的`设计。

生:我们学习过加、减、乘法,我发现加号“+”旋转一下成为乘号“×”,于是我想把减号“-”旋转一下得到“/”来表示除号。写出的算式是8/4=2。

师(惊讶地)问:你们觉得………

(众生用掌声打断老师的话,为该同学的创意由衷地鼓掌!)

生:我爸爸告诉过我除号,“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可以写成算式8÷4=2。我认为除号能体现平均分的意思,你们看横线上一点,横线下一点,多公平!

生:刚才,我是画一把小刀来表示除法:8 4=2,不过我现在觉得他们的好一些!

师:你也很好!能在交流中欣赏他人优点,反思自己,作出明理的决择。也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比较常见,你在哪里见过呢?

生:计算机上是用“/”来表示除的!

生:数学书上,用“÷”表示除!

……

师:会读吗?看看书上规定它怎么读?

师:它读作(众生接:“8除以4等于2” )。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写几个算式,让同桌读一读,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五、动手应用新知识

选取生活中平均分的场景图,让学生写算式、读算式、说算式的意义等

第五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二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完整版)

    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第一课 说说我自己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

    第二课苏教二年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传、传、传》 2、动:音乐游戏《传、传、传》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喊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熟练的掌握乐曲的伴奏。 2、能用固定的节拍听音乐拍手,感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测量 温故知新 1新铅笔和橡皮谁长一些,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 新课先知 1.进行估测时,我们可以先目测估计,再实际()测量。 2.测量桌面时,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你有()工具,你用这......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想想算算”,练习一第4~6题。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教具准备:小黑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班级基本情况: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3—7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