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教学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信阳市罗山县周党二中 高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2)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重点:①空气的组成;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2、难点:①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②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分组预习,合作交流,仔细阅读课本P26—P27。完成下面1—4题)
请同学们欣赏音乐(空气),对比课件中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对空气的感受,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三天不吃饭,五天不喝水,现在屏住呼吸,看大家能坚持几分钟。空气重要吗?良好的空气质量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劣质的空气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请你用一个塑料袋或者一个矿泉水瓶或者一个注射器证明空气的存在。
前辈的探索
1、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______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由_____和______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的结论。
2、拉瓦锡在给密闭容器加热时,曲颈甑里的气体减少了1/5,剩余的气体既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维持生命,他认为这些气体是氮气,他的观点正确吗?请你指出拉瓦锡的观点的误区。
3、曲颈甑里的汞为什么变成红色粉末?。空气体积为什么减少?请你大胆猜想
4、在实验后拉瓦锡将红色粉末收集起来,加热得到汞和氧气,且氧气的体积与实验时空气中减少的体积相同,加入原来的密闭容器,得到的气体性质和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如果是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的探究
1、实验装置:说出组成实验装置个仪器的名称
2、实验原理是什么?
3、在药品的选择、实验条件、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4、观察到什么现象?
5、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要注意: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为什么?)③将水面上方的空气分成5等份④夹紧弹簧夹⑤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⑥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7、误差分析:试验中进入集气瓶里的气体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情况是什么呢?
现代精确的测定: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各占多大的体积分数? 不同的地区,空气的体积分数会改变吗? 混合物与纯净物:
记住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如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请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并作出解释
二、课堂研讨:
小组分工:将(1)—(4)题分别分配到各个小组。
1、、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许多旅客乘车穿越青藏高原时,会发生高原反应,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高原地区空气里()A.氧气的体积分数大大低于21% B.氮气的体积分数大大超过78% C.氧气的体积分数仍约为21%,但空气稀薄 D.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大大增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按质量计算:空气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C.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被污染的空气是混合物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新的空气一定是纯净物 B.混合物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 C.纯净物的组成固定,因此有固定的性质D.混合物各成分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
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做好标记,将标记以上的部分按体积分为5等份;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弹簧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 ④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④中打开弹簧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得出的关于空气组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步骤④中打开止水夹,水能够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交流展示: 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展示重点研讨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完整,不科学,本组同学补充,其他小组同学也可补充,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展示方式:口头展示、演板展示、多媒体展示、上台展示等,也可以采取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
四、反馈测评:(本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抢答的形式完成)
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①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_;打开弹簧夹后,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_______。
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2、纯净物是由_____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______________的性质。
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A.使用红磷的量的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入容器的水占容器的4/5 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 D.红磷一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
4、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应取用过量的红磷
D、应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5、空气的成分是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6、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氮气③河水④蒸馏水⑤井水⑥食盐水⑦二氧化碳⑧食醋。请对上述物质按下列要求分类(填序号)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 B.茅台酒 C.冰水混合物 D.矿泉水
8、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A.五氧化二磷 B.氮气 C.氨气和液氨的混合物 D.澄清的石灰水
9、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小白鼠能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说明空气中存在____________ ③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 ④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归纳总结,拓展目标:
1、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首先发现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结论和误差分析
3、现代科技精确测定空气中的成分
4、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判定
化学教学案
空气
(一)信阳市罗山县周党二中
高峰
联系电话:***
第二篇:初三化学教学案空气(最终版)
初三化学教学案空气(500字)
初三化学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前准备
1、法国科学家 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 和 组成的”。其中 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的结论。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 ,其为文字表达式
:。
5.纯净物是.如
6.混合物是
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 和 就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1)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2)拉瓦锡的实验中发生了哪两个化学变化?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实验2-1]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符号表达式是什么?(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6)实验时能否将红磷换用木炭、硫磺、铁丝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7)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8)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
(三)独立阅读
3.空气的成分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空气成分”的卡通图。
探究活动
三、自我测试
1、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4:1 B、1:4 C、1:5 D4:5 2、2004年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图是火星、大气成分含量示意图。与空气 的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
B、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
C、火星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D、火星上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没有稀有气体
3、有关实验室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说法,错误的是()A、选红磷作为反应物是因为它是固体状态
B、该实验是利用化学反应后装置内外的压力差造成水位上升,并以此确定氧气的含量
C、红磷必须过量 D、该实验还可说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红磷反应
4、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新鲜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 C、矿泉水 D、液氧
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氧气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二氧化碳 D、稀盐酸、液氮
6、小浩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试猜想一下:
(1)他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外。还可以得 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3)如他得到的结果中氧气含量小于理论值,试着帮他分析一下产生误差
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7、为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常在灯泡内的玻璃柱上涂少量红磷或在灯泡内充入氮气,试解释原因。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有哪些收
第二课时
一、学前准备
5.纯净物是,如氧气(O2),氢气(),氮气(),水()等。
6.混合物是,这些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就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危害:①,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④林、种草等。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纯净物和混合物
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75%的酒精、河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混合物:空气、75%的酒精、河水 纯净物:氮气、二氧化碳、红磷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I.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指导学生看书及书上的图片,学生归纳氧气的用途。
2、氮气
(1)讨论: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说明了什么?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①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其化学性质不活泼。②不再继续上升,说明氮气不溶于水。③能,如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就说明氮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指导学生看书及图片,要求学生归纳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难溶于水
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熔沸点很低(低温下医疗麻醉、超导材料)⑤不活泼(稳定性)可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⑥化工原料(制硝酸、化肥)
3、稀有气体(惰性气体)指导学生看书及图片,要求学生归纳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不活泼(稳定性)可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③通电时发出有色光(物理性质)(可作各种用途的电光源)等
④激光技术
⑤制造低温环境(氦)⑥医疗麻醉(氙)II.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指导学生看第30页图2-8大气污染图,并讨论后回答:图的中间部分、上部分、下部分各表示什么?
中间部分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如燃料燃烧、工厂废气、飞机汽车尾气等;上部分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下部分是大气污染对人和动植物造成的危害。
2、指导学生看书并讨论后回答: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主要有哪些?来源主要有哪些?(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应该做些什么?
(1)污染空气的物质:粉尘、有害气体。
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3)加强大气质量监测,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消除、减少污染源、治理废气。
三、自我测试
1、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新鲜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 C、矿泉水 D、液氧
2、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氧气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二氧化碳 D、稀盐酸、液氮
3、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常充入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时发红光,它是()
A、氖气 B、氮气 C、氧气 D、空气
4、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 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 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6、为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常在灯泡内的玻璃柱上涂少量红磷或在灯泡内充入氮气,试解释原因。防止钨丝与氧气接触氧化,红磷可以使少量氧气反应掉,氮气可以隔绝氧气。
本课题新知识点罗列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或白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点燃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
2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三篇: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第四篇: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重难点:
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
2、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
3、掌握变奏曲的特点。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主题部分。
1、用哼鸣的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2、用wu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二、新课学习
师:回忆刚才唱过的旋律是哪一首乐曲? 生:《铃儿响叮当》
师:原曲是什么样情绪的?你听过哪几种不同的版本?
1、介绍《铃儿响叮当》背景。
《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十九世纪的英国开始,后来传入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他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启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乐曲的历史变迁。
2、聆听乐曲,第一遍 师:你听到了什么?
介绍《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创作背景。《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由美国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部分的缩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3、聆听乐曲,第二遍。师:找一找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导这八次变化是围绕主题发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组聆听第三遍
师:注意听自己的部,和主题对比找出三个特征。分组聆听乐曲——讨论总结——分小组说明。
5、分部分聆听,完成游戏:领贴纸。
教师出示不同变奏的对应曲风贴纸,由各小组认领。
6、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由小组将各部分特征在聆听过程中进行展示。
三、了解变奏曲
1、在音乐声中分组讨论变奏曲特点。
2、教师总结变奏特点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四、拓展:创编《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2、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第五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