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教案
复习重点:
1、把握散文概念,散文特点及散文分类
2、掌握散文中考考点及能出现的各种题型
3、掌握并运用各种答题技巧
复习难点
掌握散文中考考点及能出现的各种题型
复习过程
一、散文概念: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三、散文分类: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四、中考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3、品味语言
4、表达方式的作用
5、表现手法
6、发展性考题
五、实例分析:结合考点,进行阅读指导
六、归纳答题技巧
(一)稻子(张佐香)
(1)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圃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2)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便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绾起裤腿捋起衣袖。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水田里。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母亲 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母亲用她的汗水染绿白晃晃的水田。(3)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诚然,除了绿之外还有红、黄、绿、白,或其他颜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乱繁杂,没有章法。但对于一场自天而降的燃烧的绿色,其他颜色都可以忽略。它们漫天遍野孕穗、灌浆、成熟,每一个步骤都轰轰烈烈。风一阵接一阵来,像一些清清凉凉的水从水稻的心上润过去,润过去„„水稻把想说的话语轻轻地藏在心底,水稻把梦中的细节静静地藏在胸中。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节。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
(4)有了稻田,秋天才摇摆出各种姿态。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风拂动着农事,弯镰银光闪闪,割稻的人们身躯起伏着。父亲弯腰探身,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铺稻子揽在怀里,再把脸伸进稻棵中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镰刀插进了稻丛中。“唰唰唰”的镰刀声擦过我的耳际,父亲一路势如破竹。灿白的阳光从父亲的肩头滑过去,在刀刃上毕毕剥剥地碰撞出透明的火花。稻谷上洒满了阳光的碎片。
(5)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称做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一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一粒米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6)大片大片的稻茬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河床上做梦。齐刷刷的稻梗直挺挺地站立,被秋天捧在手里,在村前村后向最远的地方延伸。稻子由光秃秃而绿油油而金灿灿,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人类也不例外。稻子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妆扮自然,而在于滋养生命的新生。这一种死亡与新生的转换,数千年来不可或缺。缘此,稻子才叫稻子,一叫千百年。(选自《散文百家》)
10.用一句简略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对稻子形象的描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3分)答: 1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2分)12.选文语言生动优美,请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说他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⑴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是 ⑵他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13.选文末段中加线的句子颇富哲理,含义深刻。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答: 参考答案:
10.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主要赞美了稻子对人类的突出贡献。11.稻子12.例:选句: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作用:稻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营养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滋养生命的新生,能给人温暖和力量,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本文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委婉含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稻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篇: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教案
中考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
《散文阅读》
【教学目的】
1. 梳理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 2. 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指导。
【教学内容】
1.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语感:词感(关键词)、句感(关键句);文感(文章脉络)例1.《生命赋》
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例2:《眼睛》
……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例3.《雪山向日葵》
质疑——猜测——赞美
3、考点: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内容的把握;主旨把握;写作手法的分析。
4、存在问题:
没“真正”读懂文章;审题不明;表述不准
5、答题步骤:
读文:写了什么?(主要内容);为什么写?(写作意图);怎么写的?(结构技巧)
化题:所谓“化题”是指,我们接触文后的问题时应该清晰明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第1页
共2页
中考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
至少知道这道题目具体考的是什么。
答题:依据原文;使用术语;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答题时尽量分条:例如从结构、内容两方面作答;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作答等。
6、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也可以使说理更透彻。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排比: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深化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语气、引发思考、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典型例题】
1、《江南瓦》;
2、《生命赋》
第2页
共2页
第三篇:散文阅读指导教案
《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公开课简案(夏月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初读、跳读、研读的方法读文读题;
2、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有关散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迁移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文的有关知识。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如何阅读散文: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回忆所学的散文名篇,并思考《春》《背影》《白杨礼赞》代表了哪三类散文?
三、总结散文常见题型 • 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 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 赏析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揣摩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 链接探究
• 阅读体会
四、例题引路
1、让学生整体阅读,圈点勾画《姑苏看水》。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
2、帮学生总结整体感知的方法: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梳理文章思路,要注意把握关键词句,如开头结尾句、抒情议论句、过渡转折句、反复强调句、总起收束句等。
3、针对问题,学会跳读找读。
4、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整合信息。
总结常见题型----概括内容,筛选信息的解题方法:首先找到概括性强的词句;其次注意起承转合的词句,全面把握;最后参考分值,检查补充。
5、研读探究,用好术语
总结常见题型----开头和结尾的探究法。
方法归纳:首先 句子本身的含义,手法;其次 答题考虑的思路:结构,内容,情感。
6、品读赏读,由浅入深
总结常见题型----赏析优美语句的方法。常见的品读赏析的切入口:
1、遣词造句----用词、句式,如叠词、动词、形容词的运用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
3、写作角度----如正面侧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触嗅等。
五、小试牛刀 补充问题:
1、作者§8“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觉得姑苏水创造了哪些重要的价值?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4分)答案①这里的葱茏和繁盛都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②温柔的水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
③水的温柔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孕育了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和灿烂、张扬、执倔(刚韧)的精神。
④姑苏水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每点2分,共6分)
2、赏析 “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一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联系上句可知,茶是温柔的一面,白酒是灿烂和张扬的一面。这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姑苏人充满灵气和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
六、活学活用:阅读散文《那条河流》,并完成文后题目。
第四篇:中考指导: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指导: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复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答题习惯。
2、复习初中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得分技巧。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结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 【阅读习惯】
1、分析文章题目:中心、线索、人物、事件等。
2、精读全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
3、分析结构,弄清每段的段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归纳全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事件、景物的情况和特点)+中心(人物品质、感情、哲理)。
5、赏析写法: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结构。
【审题方法】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暗示性语句:答题区、暗示的方法、问题。【答题思路】
1、回到原文找答题区,重读原文语段;
2、用原文回答或摘引关键词句组织语言作答;
3、围绕句意、段意、中心;
4、结合生活实际。
【答题习惯】
1.字迹工整,标点清晰。2.条理清晰,有层次,有梯度。
3.多角度,全方位;语言完整充分。4.分点答题,据分推点。格式:①②③④„„
初中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得分技巧
一、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
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方法: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1、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
4、品情感。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
理”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三、考点及答题指导:
1、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的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议论的作用:表明观点,点明中心 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深化主题
第二人称的作用: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更具感染力和亲切感。或: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充沛。
2、描写及其作用: ⑴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
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③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等。
⑵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 ①渲染了„„的气氛(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等;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④深化作品的„„主题; ⑤暗示社会环境的„„;
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
3、议论的作用:抒发作者„„情感,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4、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引用、夸张、拟人、对偶。
⑴比喻的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⑵排比的作用:强调了„„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⑶拟人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⑷对比的作用:通过„„与„„相比,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铺垫(引出下文、铺陈夸张)、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
6、结构方面关键句的作用:
⑴、首段或段首、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总领下文;渲染气氛: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⑵、中间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尾段或段尾、篇尾: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使结构更加严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7、关键词的赏析: ⑴、该词的本义;
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8、关键句的赏析——四抓四联系:
四抓: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抓表现手法、抓表达方式(描写); 四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联系作者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
四、阅读步骤: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第三、注意摘取原文。第四、“十六字”方针。
1、字不离词。
2、词不离句。
3、句不离段。
4、段不离篇。
第五篇:中考散文写作指导——意境篇
教案:中考散文写作指导——意境篇
思源周国安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学会散文意境写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指导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
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
散文画面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它是散文抒情、感悟的基础
二、方法指导
1撷取几个片段。
如散文中的“事”是如何呈现的呢?它不像写记叙文那样将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往只撷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片段。
请同学们读范文,举例说明。
2运用描写方法
写人记事使用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如语言描写。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写景状物综合各种感觉
如何使画面展开呢?即绘声绘色,描情摹态。具体言之,除了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即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它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又如: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碧野《天山景物记》)
这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3加入想象、联想
想象、联想使画面更鲜活,让主题更深刻。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①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②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起来,我们会喜欢第②句,因为第②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快要过去”用“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纪之交”用“驿站”作比描,“往事”用“如烟消散”作比描,三组,使同样一个意思表达起来更鲜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例如: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袍的仙女,她那轻盈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却将明亮和清爽洒向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日丽气爽,爱她的天高云淡,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我的长生果》的秋天,如作者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想象、联想使画面更鲜活!
据说宋代有人作诗,以半个破铜钱为题。破铜钱上模糊可见“开元”(唐玄宗年号)二字。诗曰:
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尤有开元字。
想到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
前两句写破铜钱的形状,像半轮残缺的月亮,落在尘埃里,上面模模糊糊地有“开元”的字样。后两句写钱可买到一切,买尽人间不平,揭露了金钱万能的本质。咏的是一个破铜钱,却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
为什么这些生活小事能写成好文章,奥秘在哪里?善于想象和联想!
第二课时
美文赏析
一、复习意境写作的要素
二、请用已学知识分析下面文章
微笑冰心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火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
——默默地想。
严密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zhuó)得新黄嫩绿的非常艳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wǎn)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评点:写作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精雕细琢,认真描绘,强化细节,深入挖掘,提炼其表情达意的共同点,议论引申,不断深化。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意象鲜明,形象性、可视性强,选取的镜头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表现写作者的感情或写作意图,选材广,表现力强。如冰心的《微笑》,作者选取几个典型的画面——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孩子的微笑、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微笑加以组合,最后以“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一提炼,巧妙地把三幅画面揉合为一体,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
三、动手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