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

时间:2019-05-15 06:4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

第一篇: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

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会影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泥工活动中的常规培养,包括了倾听习惯的培养、制作习惯的培养、整理习惯的培养。

一、倾听习惯的培养

所谓倾听就是仔细、认真地听他人说话,而且还要理解他人话语的意思。倾听习惯是幼儿活动中的基本常规,就幼儿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活动的内容。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有的孩子常常东张西望;老师提问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答非所问;更多的时候全班叽叽喳喳争着发言;老师提问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孩子就插进话来,打断老师的话,把话题扯得远远的……其实这都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培养策略:

1、强化意识

每次开展活动时,我都会用“谁的眼睛看老师,谁的耳朵听老师”等短句来提醒孩子们,并会及时表扬“你们看,他坐得多好啊,她坐得最神气!”还会及时教育孩子“安静听老师说,是对老师有礼貌的表现,老师喜欢仔细听老师说话的小朋友,有事情要举手说”等等诸如此类的话,目标只有一个:要孩子们能安静仔细倾听别人说话。

2、明确要求

具体形象性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我们老师集体教育时每次活动要求都不一样,总是随机添加,甚至于我们自己都忘记了要求是什么,这导致孩子们很混乱,不明白我到底该怎么做?因此,老师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同时又由于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老师的要求,因此老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做到简单明了、具体反复。我给我们班的孩子们定的几个要求是:一要认真听别人说话,不管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认真听好他说了些什么;二是不随便插嘴,有什么意见等别人说完以后你再举手发言;三是不要重复和别人一样的答案,想一想别的新答案。

3、鼓励表扬

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地表扬,老师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是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自信心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能使其坚持不懈。每次活动,我常常会说:“你的小耳朵真灵,这也被你听见了呀”“你真棒,听清楚了应老师的要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别人的不一样呢”“你能听出他说错了,可帮了他的大忙啦”……一句话,一个眼神的鼓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倾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二、制作习惯的培养

如今的孩子,在家中多数是小皇帝、小公主,娇气、任性、自我服务意识不强、常规习惯的意识较弱。如幼儿拿到橡皮泥和泥工板后,总是急于把橡皮泥打开,结果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橡皮泥撒了一地,盖子弄破了,泥工板掉了不见了,几种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小朋友忙于找东西椅子东倒西歪的……令老师手忙脚乱。因此建立良好的制作常规显得尤为迫切。

培养策略:

1、充分利用儿歌或短句。

在引导幼儿坐姿上,我们采取了很贴切的“拍拍小手坐坐好”“谁的眼睛看老师”等短句,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老师的示范。

2、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形象的教会幼儿如何正确取放工具。

如告诉幼儿盒子里睡着许多的橡皮泥宝宝,要请他们出来时,要轻轻打开它们的棉被(盖子),要一个一个地请,不能全部倒出来。做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把颜色不一样的橡皮泥宝宝混在一起,它们会不高兴的。做好后,要检查宝宝有没有睡好,再把他们的被子盖好。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家长称自己为宝宝,这里运用拟人化的语言,使幼儿很快地学会了正确取放橡皮泥,使老师在今后开展泥工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3、小红花奖励。

通过小朋友的比赛,比比谁做橡皮泥时能保持安静,不随便离开位子,对好的小朋友进行“红花”奖励。榜样的作用的伟大的,表扬的作用是有效的。几次活动后,教室里乱哄哄的现象没有了,孩子们都能坐在小椅子上安安静静地制作东西。

三、整理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由于我们带的是小班的小朋友,刚开始时老师们总是事事亲为,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实整理习惯应该从小班就开始重视。以前每次上完泥工课,教室里是一片狼藉:有些孩子的橡皮泥颜色全混在一起了;有些孩子没有把橡皮泥搓成大圆放好,以至于橡皮泥干了不可以用了;有的孩子总是把橡皮泥罐随便往柜子里一塞,结果下次活动时满教室地找橡皮泥(他自己也忘记放在哪儿);有的也是随手放在老师指定的柜子上,整个柜子上的橡皮泥罐东倒西歪的,由于盖子没盖好,橡皮泥撒了一地;泥工板随手丢进柜子里乱七八糟的;整个活动室都是孩子们制作时掉下的橡皮泥屑,全粘在地板上,偶尔还会有包装橡皮泥的塑料袋掉下……老师们往往要像打战一样收拾好一切。

培养策略:

及时整理操作材料这一活动要求应从小班开始培养,让孩子明白自己操作的材料要收拾好才能离开,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方便了别人。如:做泥工时把橡皮泥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放;做好后每一个小朋友都要主动把橡皮泥搓成大汤圆宝宝放进盒子里盖好并把泥工板交给小组长;用过的垃圾要放在纸篓里;将桌椅摆放整齐;然后去洗手间洗手等。小班幼儿就像一张透明的白纸,什么也不会,需要我们老师从头开始,一点点示范、一遍遍地教。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整理习惯,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方法:

1、照片标记法。

无论是对桌面的还是区域里的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都要求将材料“回归原处”,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方便、高效。小班我采用直观的孩子自己的照片来作为标记,使橡皮泥与摆放的位置相对应,孩子一看就明白。

2、游戏法。

收拾学习用品环节,往往是最容易出乱的时候。孩子玩了橡皮泥后容易乱扔、乱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老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当幼儿在收拾橡皮泥时,我们就会玩“回家家”的游戏,“我是橡皮泥,我的家在XX”“怎么泥工板宝宝还没有回家呢?”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了自己的橡皮泥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东西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当然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让我们在泥工教学活动中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带领幼儿走进泥工世界;让幼儿感受泥工世界里的魔幻神奇,?幼儿自由自在的在泥工世界里畅游!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川县城关幼儿园)

第二篇:小班泥工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培养

小班泥工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培养

【摘要】:

泥工教学是我们幼儿园的一特色活动。这几年的泥工教学活动,我发现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我们常常重视的是结果,就是今天的东西做的像不像、美不美,而往往忽视了一个制作的过程。在开展了几年的泥工活动后,我切身感受到了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合理的常规为幼儿创造了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活,使他们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地形成一种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使遵守规则成为幼儿的自主行为,对小班幼儿来说,泥工活动常规的培养十分重要。它是幼儿顺利进行泥工活动的前提条件,孩子们只有养成了良好的泥工活动常规,才能保证泥工活动更好的开展,保证孩子们能够更好的获得知识。

【关键词】:泥工教学活动、常规培养、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一直认为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会影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泥工活动中的常规培养,包括了倾听习惯的培养、制作习惯的培养、整理习惯的培养。

一、倾听习惯的培养所谓倾听就是仔细、认真地听他人说话,而且还要理解他人话语的意思。倾听习惯是幼儿活动中的基本常规,就幼儿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活动的内容。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有的孩子常常东张西望;老师提问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答非所问;更多的时候全班叽叽喳喳争着发言;老师提问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孩子就插进话来,打断老师的话,把话题扯得远远的……其实这都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培养策略:

1、强化意识每次开展活动时,我都会用“谁的眼睛看老师,谁的耳朵听老师”等短句来提醒孩子们,并会及时表扬“你们看,他坐得多好啊,她坐得最神气!”还会及时教育孩子“安静听老师说,是对老师有礼貌的表现,老师喜欢仔细听老师说话的小朋友,有事情要举手说”等等诸如此类的话,目标只有一个:要孩子们能安静仔细倾听别人说话。

2、明确要求具体形象性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我们老师集体教育时每次活动要求都不一样,总是随机添加,甚至于我们自己都忘记了要求是什么,这导致孩子们很混乱,不明白我到底该怎么做?因此,老师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同时又由于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老师的要求,因此老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做到简单明了、具体反复。我给我们班的孩子们定的几个要求是:一要认真听别人说话,不管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认真听好他说了些什么;二是不随便插嘴,有什么意见等别人说完以后你再举手发言;三是不要重复和别人一样的答案,想一想别的新答案。

3、鼓励表扬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地表扬,老师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是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自信心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能使其坚持不懈。每次活动,我常常会说:“你的小耳朵真灵,这也被你听见了呀”“你真棒,听清楚了应老师的要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别人的不一样呢”“你能听出他说错了,可帮了他的大忙啦”……一句话,一个眼神的鼓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倾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二、制作习惯的培养如今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小班幼儿,在家中多数是小皇帝、小公主,娇气、任性、自我服务意识不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常规习惯的意识较弱。如幼儿拿到橡皮泥和泥工板后,总是急于把橡皮泥打开,结果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橡皮泥撒了一地,盖子弄破了,泥工板掉了不见了,几种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小朋友忙于找东西椅子东倒西歪的……令老师手忙脚乱。因此建立良好的制作常规显得尤为迫切。

培养策略:

1、充分利用儿歌或短句。

在引导幼儿坐姿上,我们采取了很贴切的 “拍拍小手坐坐好”“谁的眼睛看老师”等短句,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老师的示范。

2、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形象的教会幼儿如何正确取放工具。

如告诉幼儿盒子里睡着许多的橡皮泥宝宝,要请他们出来时,要轻轻打开它们的棉被(盖子),要一个一个地请,不能全部倒出来。做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把颜色不一样的橡皮泥宝宝混在一起,它们会不高兴的。做好后,要检查宝宝有没有睡好,再把他们的被子盖好。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家长称自己为宝宝,这里运用拟人化的语言,使幼儿很快地学会了正确取放橡皮泥,使老师在今后开展泥工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3、小红花奖励。

通过小朋友的比赛,比比谁做橡皮泥时能保持安静,不随便离开位子,对好的小朋友进行“红花” 奖励。榜样的作用的伟大的,表扬的作用是有效的。几次活动后,教室里乱哄哄的现象没有了,孩子们都能坐在小椅子上安安静静地制作东西。

三、整理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由于我们带的是小班的小朋友,刚开始时老师们总是事事亲为,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实整理习惯应该从小班就开始重视。以前每次上完泥工课,教室里是一片狼藉:有些孩子的橡皮泥颜色全混在一起了;有些孩子没有把橡皮泥搓成大圆放好,以至于橡皮泥干了不可以用了;有的孩子总是把橡皮泥罐随便往柜子里一塞,结果下次活动时满教室地找橡皮泥(他自己也忘记放在哪儿);有的也是随手放在老师指定的柜子上,整个柜子上的橡皮泥罐东倒西歪的,由于盖子没盖好,橡皮泥撒了一地;泥工板随手丢进柜子里乱七八糟的;整个活动室都是孩子们制作时掉下的橡皮泥屑,全粘在地板上,偶尔还会有包装橡皮泥的塑料袋掉下……老师们往往要像打战一样收拾好一切。

培养策略:

及时整理操作材料这一活动要求应从小班开始培养,让孩子明白自己操作的材料要收拾好才能离开,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方便了别人。如:做泥工时把橡皮泥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放;做好后每一个小朋友都要主动把橡皮泥搓成大汤圆宝宝放进盒子里盖好并把泥工板交给小组长;用过的垃圾要放在纸篓里;将桌椅摆放整齐;然后去洗手间洗手等。小班幼儿就像一张透明的白纸,什么也不会,需要我们老师从头开始,一点点示范、一遍遍地教。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整理习惯,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方法:

1、照片标记法。

无论是对桌面的还是区域里的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都要求将材料“回归原处”,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方便、高效。小班我采用直观的孩子自己的照片来作为标记,使橡皮泥与摆放的位置相对应,孩子一看就明白。到了中班、大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使用的标记范围就广多了,可以是数字标记、直接写上幼儿自己的姓名等。

2、游戏法。

收拾学习用品环节,往往是最容易出乱的时候。孩子玩了橡皮泥后容易乱扔、乱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老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当幼儿在收拾橡皮泥时,我们就会玩“回家家”的游戏,“我是橡皮泥,我的家在XX”“怎么泥工板宝宝还没有回家呢?”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了自己的橡皮泥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东西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让我们在泥工教学活动中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带领幼儿走进泥工世界;让幼儿感受泥工世界里的魔幻神奇,让幼儿自由自在的在泥工世界里畅游!

第三篇:运用音乐培养幼儿的常规

幼儿期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在此时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将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生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幼儿一日教学活动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运用音乐艺术培养幼儿生活常规就是把音乐教育的美感艺术和的常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建立起良好的常规。具体方法如下:

一、运用丰富的节奏,使常规教育“游戏化”

当今的幼儿教育都在提倡教育的个性化,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常规培养的活动中,我根据常规培养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如在组织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的环节当中,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强弱拍手),从而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新鲜感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小铃敲很强的节奏时,幼儿跟着有力地拍手,当小铃敲很弱的节奏时,幼儿就轻轻的拍手,随之也就慢慢地安静下来了。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自然地集中注意力,借助音乐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常规教育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运用优美的旋律,使常规教育“艺术化”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可把“感觉艺术”与常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同时借助音乐中的旋律,运用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把音乐语言和生活常规教育结合在一起,给幼儿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教育“艺术化”。比如在以下常规教育环节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组织教学活动音乐

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我常给小朋友欣赏一些安静性音乐如《小杜鹃》。在《小杜鹃》音乐欣赏中编上一些情景指导性语言,如:小杜鹃开始唱歌了,你们听……。这样幼儿就和着歌曲的节奏开始一边拍节奏一边演唱。当幼儿跟着老师有表情地把歌曲唱完之后自然也就安静下来了,很自然地过度到主题教学当中来。

2、午餐音乐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主要播放一些缓慢的、优美的中外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在欣赏这些音乐的同时我遍配了一些指导语的用语:今天的音乐十分地优美,老师看看哪位小朋友表现最棒,不破坏这优美的旋律。

3、排队音乐

幼儿在集体活动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幼儿一切行动听指挥,《我叫小小解放军》是很好的排队音乐。在音乐中我加入了一些指导语用语:老师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有情况,请解放军赶紧排好队,我们一起去侦察一下。这样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地把队伍排好。

三、不断提高幼儿音乐素质,使常规教育“简单化”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有着浅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因此,在常规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音乐语言完美地相结合。以至于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很快的传递给幼儿正确的信息,让幼儿很快就能理解老师心中所表达的意思。如在排队集合的环节中,我先让幼儿学会欣赏《进行曲》。理解旋律中音乐的感觉,知道旋律中描叙的是解放军叔叔在行进时的动作是非常的敏捷,迅速。在讲述的过程中,给幼儿配上一些肢体语言,如:拍手、跺脚——快速排队,双手放在胸前——队伍排直,招招手——开始行进等等,每次集合的时候,就请幼儿来学习解放军叔叔,看谁学得最好,动作做快,合着旋律的节奏排队集合。老师在组织幼儿排队时不需要大声地说话,使用以上编排的肢体语言就可以轻松的把队伍集合好。大部分幼儿在有节奏的踏步行进的同时,把整个周围的气氛给调动起来了,潜移默化的带动了其他的幼儿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把队伍拍好。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篇: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

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幼儿的常规,是指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是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逐步加深的过程。要想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并使其行为形成规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常规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和教师用各种方法引导和建立。所以,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逐步加深的过程。

教师要帮助大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常规,加强规则意识,就能为其顺利地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铺平道路。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同时,各项规则的建立是教师实施教养计划的保证,是班级教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和重要的教育手段。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甚至三年的幼儿园教育,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己经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制力有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增强,这些都为大班的老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促进幼小衔接有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要想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并使其行为形成规范,良好常规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和教师用各种方法引导和建立。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支撑理论

幼儿:本课题研究的幼儿仅是本人工作的武进区机关幼儿园的幼儿。年龄为3~6岁

常规培养:幼儿一日常规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卫生常规(包括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盟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包括午睡常规、坐的常规、礼貌常规、上下楼梯常规、入园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包括户外、早操常规、体能游戏常规、教学活动常规等)。

支撑理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也会因此要花费精力来维持各个环节的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了解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研究制订出十分大班幼儿学生发展的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为大班幼儿的发展提供积极有价值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阐述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的正确定性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1)大班幼儿的身体(2)大班幼儿的身心(3)大班幼儿的未来发展

二、理清现在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思路 1.情境教学策略实施法 2.共同商议策略研究法

三、制定出具体的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策略的实施方法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开展课题研究前,对当前大班幼儿的常规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现目前大班教学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充实、调整方案,提出新的常规培养实施策略,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适时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与策略等。按阶段性的撰写大班常规培养策略的论文、教学笔记、总结等。

4.个案研究法:跟踪大班教学常规培养策略研究的方法策略,通过研究效果好的常规方法来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可行策略。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前期浏览并搜集关于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专著文章并且多听其他老师如何进行和开展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2.实施阶段:从心灵引导、以身作则、循序渐进、细心观察、引导理解等五个方法来开展和实施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3.总结阶段。

五、重点研究内容与问题解决

(一)爱心相随,情感相融,心灵引导

首先,幼儿教师对孩子应做到四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提高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度,增强幼儿的信任感会很大的益处,在幼儿园里,要想把班级常规培养好,就得用上面这几种“心”来对待孩子,抓住幼儿的心理,要用爱心去博得幼儿的信任与喜爱;要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教师要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礼貌、活动遵守规则的孩子,老师要经常说:“宝贝,真棒,老师爱你”。时时注意捕捉幼儿在园的一点点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微笑示意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使幼儿信心十足,有成就感,与老师心心相融。

“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幼儿情感相融,教师才能顺利引导教育幼儿。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中一定要注意按照规程的要求,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多鼓励,多表扬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尝试用心灵引导指挥孩子的方法,学会用眼神和动作来指挥孩子。用心灵引导孩子就是在每一次活动前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指导。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表扬,报以赞同的微笑,或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深深地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清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并随时地运用眼神或者是手势提醒他们,让他们形成一种随时随地都会看教师表情,会看教师动作的习惯。所以,我们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从而形成一个民主、平等、亲密、友好、和谐的班风班纪。

(二)以身作则,榜样激励,正面强化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时以身作则,大方的仪表、优雅的举止、高雅的谈吐会给予幼儿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每天给孩子一个干净的教室环境,教师的个人物品摆放整齐,教师间的交流亲切温和,渐渐地,让孩子在这种示范中得到好的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许多事情幼儿都是跟着教师学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幼儿的,在幼儿的心目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我们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的严谨有序。

然后利用榜样激励法让幼儿通过老师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有个标准学习,使其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但幼儿对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特别是对能遵守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并鼓励其他幼儿像其学习,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解决幼儿不会叠被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养成叠被习惯的幼儿做示范、展示给幼儿看,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叠被,当幼儿叠完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幼儿有种荣誉感,逐渐养成自己叠被的好习惯。

对幼儿的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巩固其良好品行,是对幼儿的正面强化。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的正确行为,获得及时的正面强化,而使其固化下来,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三)循序渐进,反复巩固,持之以恒

1、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怕烦,有耐心,多与孩子交流。根据幼儿特点,采用儿歌和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才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有信心按常规要求完成活动中的任务。

2、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行为巩固法是教师定期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从而是幼儿在生活常规的约束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巩固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组织孩子洗手、入厕时,常常会出现你推我挤或是吵闹的现象,教师在给予孩子提醒或者禁止的时候,效果总是不太理想。采用反复重来的方法让幼儿按要求去做,第一次不行从来,第二次不行再重来;如此反复的练习,直到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止。教师也可以评明星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时间一长,大班孩子们就都适应并遵守这一规则。

3、要想幼儿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常规,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要持之以恒,同班人员要做到一致性。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且要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行动一致,配班教师应根据自己班里孩子的特点,结合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大班幼儿所应达到的水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办法,然后几个人一起来维护执行,让孩子们形成习惯,心中有了标准,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哪种音乐就坐在哪种线条上。不要让幼儿有空子可钻,最忌讳这位老师严,那位教师松,好不容易有点成效了,那位老师一带班,孩子又松散起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根据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所以,同班人员应该在平日的工作中不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克服时松时紧的现象。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对幼儿的基本常规常抓不懈,才会使班里孩子的常规能保持稳定,良好的状态。

(四)细心观察,关注全体,兼顾个别

作为幼儿教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来渗透对幼儿的常规教育,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每个细节,要做到教育在每个细微处。教师要用心观察并不断改进。当关注每个孩子的动作、表情、言语,就会发现孩子需要什么。发现问题及时利用谈话时间对幼儿进行教育,督促幼儿严格遵守。要让每个孩子都看见自己的优点,使其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多表扬,少批评,在日常生活中评选学习积极举手的孩子、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好人好事等。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孩子们的热情高,效果就好,全班形成一种“你争我赶做先进”的现象,这样良好的班风就能逐渐形成。组织纪律只要是大部分孩子能够做好就不要再去强调,对待个别孩子用眼神或动作去提醒即可,可以走到他的身边,可以和他对视一下引起注意,常规培养有时是“无声胜有声”。切忌当着全体孩子的面不停地叨叨,一定要等所有的孩子都按要求整齐划一才肯罢休。其实这样是不可能做到的,当你说这个时那个又烦了,所以不要太斤斤计较,他们毕竟是孩子。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的

“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做声或是像瘫痪病人一样不能活动才是遵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个性的人,而不是遵守纪律的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也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尽量让幼儿在活动中自愿的、渝快的形成良好的常规。比如在训练小声走路时,可利用“我学小花猫”、“走路我不吵”的游戏进行。

(五)引导理解,幼儿参与,家园合力

1、引导理解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帮他们理解常规,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幼儿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如饭前便后活动后要洗手,大班的幼儿有的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忘记洗手,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洗手?什么时候洗?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不洗手会把细菌带到身体里,使身体不健康,饭前便后应洗手;有的说洗手时水会把细菌冲走,应摸过脏东西后就洗手„„其中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洗手是讲卫生的表现,应该在饭前便后洗洗手,玩完玩具、户外活动后都应洗手,用流动水洗。当天,就没有“xx不洗手”的声音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3、家园配合

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合作无疑是培养幼儿常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避免在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现象。家园密切的配合,要求一致,达到一致的教育目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活动常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人的性格和命运。

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幼儿教师只要有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就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培养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儿童应从培养常规开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

【3】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 【4】《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世界儿童出版社。2010 【5】《课外阅读.中旬刊》2011年第一期 【6】陈俊恬.《学前教育》1994年第z2期

第五篇: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科学研究也证明动手动脑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性。而剪纸活动更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几年来,我园一直以“民间美术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研究项目。为此,我班一直把剪纸活动作为本班特色,因此,我在开展剪纸活动中,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认真地探索。

一、在审美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

1.收集剪纸及相关作品激起幼儿欣赏美的愿望。

为了使欣赏内容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敏感性。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留意,常常发动家长、幼儿收集相关的各类剪纸作品,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布置在相应的活动区,在活动中供幼儿欣赏、使用、操作。根据不同的欣赏形式采取不同的指导,例如:在楼梯口设计了一个以剪纸为特色的展厅;用漂亮的师生合作的剪纸挂件来装饰走廊。

2.教学活动中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我们让幼儿欣赏各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的普遍艺术形式。如每次剪纸活动前,总是收集拿一些成品让幼儿欣赏,让幼儿初步了解我们扬州一带剪纸作品的特点。

二、在剪纸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为他们提供学会探索、创造的环境

1.引导幼儿收集各种材料,培养幼儿探索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开展剪纸活动中,我们坚持家园互动、师幼互动的原则。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进行剪贴活动,鼓励和引导幼儿与老师、家长一起大胆去发现、去探索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剪贴创作,我们发现了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剪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也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乐趣。

2.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剪纸环境。

在剪纸活动中,不论幼儿想剪什么,要剪什么,教师都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要常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朋友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你剪的这个窗花太漂亮了,你真了不起。”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

三、在剪纸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或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对幼儿来说,在剪纸中如同他们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一样。他们更注重“实际的存在”而不仅止于表现“可视的存在”,以至于在幼儿剪纸作品常出现一种透明状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的东西还是新鲜的事物,我想孩子们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用意,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承认他们。如一次剪《脸谱》活动中,一个孩子剪了一张头顶带尖角的脸谱,当我问他其原因时,他戴上他的作品回答我:“我是奥特曼,我来拯救地球的。”由此可见,创作剪纸活动不仅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学习剪纸的技能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剪还不行,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剪纸技能还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我在制订剪纸计划时,都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

在剪纸活动中,我想在教给幼儿剪纸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幼儿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形象的操作。刚开始时幼儿只会无目的地随意把一张纸进行操作,这时去要求他们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我就设计剪大树、剪苹果等内容,让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地剪转入有目的地剪纸,并能创造出简单的造型。幼儿创造在剪纸技能培养的同时,创造力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

2.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经验和意象的积累,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内容,进行创作剪纸。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发现大班的幼儿开始出现了独立的思维。

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不仅能增强孩子对剪纸这一民族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动手美化生活的创造能力。因此剪纸活动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开发和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必须注重创造力的发展,就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的创作带来心理压力。应该让幼儿大胆动手创作剪,把要求降低到只要敢动手,敢尝试就好。至于作品的是否成功,幼儿在尝试之后,感受之后自然会得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创作的结果,尽量用一种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去鼓励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允许孩子的行为超出标准,对幼儿的创新更要给予鼓励、支持。

幼儿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好的时期,当然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各项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和渐进深入。

http:///

下载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常规培养

    常规是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常规教......

    浅谈培养小班幼儿常规的策略

    浅谈培养小班幼儿常规的策略 【摘 要】刚进小班的幼儿,从只与家庭交往扩展为与教师同伴交往。他们不仅需要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也需要建立与教师、同伴交往的新秩序。当幼儿已有......

    浅谈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指导策略【作者】 代秀珍 【机构】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 ; 【摘要】 更多还原 【关键词】 ; 【正文】泥工活动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是美......

    浅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天津市警备区第一幼儿园 刘春霞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更新,教育在发展。在《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

    表演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

    表演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 摘 要: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童话中的情节,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

    幼儿教学中常规培养的反思

    关于常规培养一直是老师们常抓不懈的话题,什么样的课堂常规才是好的课堂常规,怎样培养幼儿有好的课堂常规,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问题。一、有趣的活动。我认为,好的课堂常规首先是......

    幼儿常规培养计划

    幼儿常规培养计划常规是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

    幼儿课堂常规培养

    浅谈幼儿课堂常规的有效培养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幼儿的课堂常规培养好. 只有常规培养好了,我们的课才能更好地进行。常规好了,管理孩子就会比较轻松有序!也只有良好的常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