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教教案》。

第一篇:电教教案

画正多边形----电教教案

教师:朱海均

教学目标:

1、了解用量角器等分圆心角来等分圆;掌握用尺规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能作圆内接正八边形、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

2、利用多媒体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量角器等分圆心角来等分圆;

2、尺规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教学难点:

准确作图.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由于正多边形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性,所以会画正多边形应是学生必备能力之一.

问题1:已知⊙O的半径为2cm,求作圆的内接正三角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方法不限. 目的: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解决问题:

以下为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上课时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1)度量法:①用量角器或30°角的三角板度量,使∠BAO=∠CAO=30°.

②用量角器度量,使∠AOB=∠BOC=∠COA=120°.

(2)尺规法:(如上右图)用圆规在⊙O上截取长度等于半径(2cm)的弦,连结AB、BC、CA即可.

(3)计算与尺规结合法:由正三角形的半径与边长的关系可得,正三角形的边长= R=2(cm),用圆规在⊙O上截取长度为2(cm)的弦AB、AC,连结AB、BC、CA即可.

(三)研究、归纳

1、用量角器等分圆:

依据: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相等.

操作:两种情况:其一是依次画出相等的圆心角来等分圆,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是麻烦;其二是先用量角器画一个圆心角,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该圆心角所对弧的等弧,于是得到圆的等分点,这种方法比较方便,但画图的误差积累到最后一个等分点,使画出的正多边形的边长误差较大.

问题2:把半径为2cm⊙O九等份.

(先画半径2cm的圆,然后把360°的圆心角9等份,每一份40°)归纳:用量角器等分圆,方法简便,可以把圆任意n等分,但有误差.

2、用尺规等分圆:

(1)问题3:作正四边形、正八边形.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作图.

归纳:只要作出已知⊙O的互相垂直的直径即得圆内接正方形,再过圆心作各边的垂线与⊙O相交,或作各中心角的角平分线与⊙O相交,即得圆接正八边形,照此方法依次可作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正六十四边形……

(2)问题4:作正六、三、十二边形.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作图.

归纳:先作出正六边形,则可作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理论上我们可以一直画下去,但大家不难发现,随着边数的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于圆,正多边形将越来越难画.

(四)总结

(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作正n边形;

(2)用尺规作正方形及由此扩展作正八边形、用尺规作正六边形及由此扩展作正12边形、正三角形.

(五)作业 教材P173中13.

2010-1-18

第二篇:背影电教教案

《背影》教案

商丘市宁陵县张弓镇中孔丽

教学理念现代散文的教学,担负的既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甚至还有与之相辅相的写作教学的指导。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表达,又要关注其思想情感,两者不可偏废。这篇文 章就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为学生阅读现代文尤其是散文打下坚实的 基础,同时为写作中如何写人记事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关注思想情感的表达,体会朴实的语言中 所饱含的深情,通过抒写真情的活动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教学目标根据八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本浅层的学情分析和作为名家名篇的记实散文的文本定位,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望父买橘

2.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

对,《春》。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回答)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多媒体显示)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 颓唐琐屑 晶莹差使 狼藉簌簌拭

四、整体感知

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课文中的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发生的,当时,作者朱自清和父亲一起赶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后,作者也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去找工作,然后,在送孩子去读书和自己找工作之间,父亲是再三踌躇。那最终,父亲有没有亲自送朱自清去上学呢?送了。对,父亲本说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嘱咐──颇踌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画,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体贴、那份关爱。

正是因为是父亲亲自送儿子去上学,才有了我们课文《背影》这个故事。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多媒体显示)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⑵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好,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好,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啊?对,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B.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多媒体显示)

好,那到现在为止,我们把课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应该是非常明确了,是什么?──文章通过描写,表达了。(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好,下课。

板书设计(多媒体显示)

背影

朱自清

子爱父?父疼子!

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第三篇:电教优质课教案

负 数 的 初 步 认 识

教学目标 :

1.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性,进而体会负数的意义,体会正负数的相对性。

2.学会读写正负数,并能用它们表示相关的量。

3.正确理解“0”的意义和作用,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

1.理解正负数的意义。2.体会“0”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 :

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活动:先独立思考并举例,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抽学生反馈: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奇数,偶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活动:同学们思考,头脑中产生疑问。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一

老师准备在这个周末出去旅游,在网上留意了下天气预报,想找一个不是很冷的地方,请同学们帮助我一下好吗?

出示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让学生介绍温度计。

提问:南京周末最低的温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依次出示上海图片和北京图片。让学生说温度并说明原因。

比较三个温度。老师提出:南京温度最低只有零摄氏度,想在北京和上海中间选一个城市去旅游,因为他们都有四摄氏度。

这里零下4℃、零上4℃,都记作4℃行吗?

让学生提出判断出北京和上海并不一样,并说明原因。再次明确体会正负数的相对性。

提出:这样写下来比较麻烦,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学生讨论思考后反馈,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导。

引导用0℃,+4℃,-4℃来记录。让学生再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并明确用“0”来区分。

引导正负数的读法,正确的读数。(特别提出:‘+’是正号,不

是加号,‘-’是负号,不是减号)。提出:那么4℃表示的是什么呢?引导得出:正号可以省略,而负号不能。

再次让学生正确读数,并自己说说这几个在这里表示的意义。

小结:记录温度是,以0零摄氏度为分界线,可以用+4℃或4℃等表示零上温度,用-4℃等表示零下温度。

提出:从温度表示可以看出正负数是相对的。

2、教学例二

出示画有珠穆朗玛峰,吐鲁番盆地,海平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上画了些什么?

从图片上你可以了解些什么,试着说一说。

老师提出:我们一般用海平面来衡量地球上的地形高度。让学生说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引导用正负数来表示高度,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

小结:引导学生明确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并提醒我们是以海平面来衡量划分的,明确正负数的相对性。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观察这些数据,自己说一说这些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思考,这些数是不是一样的?我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呢?

学生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自己说一些数让小组的其他成员判断。

指出:因为+4可以学成4,+8844.43可以写成8844.43,所以他们可以分为一类。

提出:0到底归为那一类呢?

出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明确“0”就像一个分界线,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小结: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

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

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训练

1、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0、+26、8、-40、-120、+103

正数

负数

2、走进生活

(1)请用正负数表示以下温度:

(2)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10℃

70℃

-10℃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些什么,自己还有那些疑惑?

五、当堂练习

1、(1)如果零上5℃记做+5℃,那么零下3℃记做什么?

(2)东、西为两个相反方向,如果-4米表示一个物体向西运动4米,那么+2米表示什么?物体原地不动记为什么?

(3)某仓库运进面粉7.5吨记作+7.5吨, 那么运出3.8 吨应记作什么?

六、课外作业︰

1、思考题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做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该记做多少分?

(2)多多被记做-12分,他实际得了多少分?

2、搜集有关负数的资料, 写一篇数学日记《负数和我的生活》。

板书设计 :

负 数 的 初 步 认 识

南京: 零摄氏度

0℃

上海: 零上四摄氏度

+4℃

4℃

北京: 零下四摄氏度

-4℃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8844.43米 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米

-155米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 正数

正数

负数

负数

优 质 课 教 案

负 数 的 初

寇店镇中心小学:李俊强步 认

识 电 教

第四篇:平方差公式电教教案

《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迁安第三初级中学 刘小民

一、背景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可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开发教材资源是制定教法、开展学法指导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设计、测试、评价的基础。

分解因式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也为学习分式,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基础,对整个教科书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索分解因式的方法,实际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情境,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情境中的变形关系,并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然后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在这一对比整式的乘法而探索分解因式方法的相关活动过程中,力图渗透类比思想,让学生体会、理解、认识分解因式的意义,感受其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分解因式变形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二、《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二章分解因式的第三节内容。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公式法中的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2、难点:灵活地运用公式法或已学过的提公因式法进行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3、关键:把握住分解因式的方法如提公因式、公式法等,在对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时,首先应考虑提公因式,而且应该提取彻底。

二、目标分析:

参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数学思维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并进一步感受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互逆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通过平方差公式逆向运算的推导得出用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领悟、分析、总结技能技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情境中的变形关系,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与应用意识,并渗透转化的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活动1:下把列各式变形为一个式子的平方的形式。

1)4a2=()2;121b2=()2;9a4=()2 0.01x2=()2(x+5)(x-5)=(3x+y)(3x-y)=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由复习旧知直接过渡到新知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分析问题,发现新知

问题:我们知道,(a+b)(a-b)=a2-b2,能否将它反过来得到a2-b2=(a+b)(a-b)呢?

师:观察多项式X2-25,9X2-y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尝试将它们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并与同伴交流。生:二项;可以转化为两项的平方差(a2-b2)的形式。师:X2-25= 9X2-y2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知。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动画显示学生熟悉的剪纸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1)用语言叙述公式(体现合作)。(2)公式有什么特点?

(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

活动4:根据你对公式的理解,请举出几个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例子,并指出多项式中谁相当于公式中的字母a,谁相当于公式中的字母b?(尽可能地让学生探索、发现)。

x2-25=x2-52=(x+5)(x-5)a2-b2=(a+b)(a-b)

9x2-y2=(3x)2-y2=(3x+y)(3x-y)

设计意图: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循序渐进的探讨,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使他们体会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怎样从复杂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

(四)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例1 填空:(1)25m2=()2(2)0.49b2=()2(3)c2=()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 b2 例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例4:计算(1)6782-3782(2)852-842 “实践出真知”。教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判断正误:

(1)x2+y2=(x+y)(x+y)()(2)x2-y2=(x+y)(x-y)()(3)-x2+y2=(-x+y)(-x+y)()(4)-x2-y2=-(x+y)(x-y)()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b2-m2(2)(m-a)2-(n+b)2

3、解决

(一)活动2所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思维的水平高低与基本技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起点。”

1、2题的目的,是巩固新知,对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而第3题,增强了知识的运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同时,体现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六)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1、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的关系。

2、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3、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应满足的条件。

4、公式中字母a、b可以是任意数、单项式或多项式。归纳是一种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例概括出原理(跟“演绎”相对)。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既可锻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品质。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修正、精炼阐述。这样的小结既梳理了知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下节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反思提炼。P56习题2.4 1、2、3

四、教学方法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研究,我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进而达到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我校所开发的省级课题《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数学思维方法与应用性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明确提出预期目标:(1)培养兴趣,促进思维;(2)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3)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

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4)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基于以上的理念和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特点,从学生已有实际经验出发,遵循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学原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因此在教学中,以自主探索为主,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师生以愉快对话形式共同探索、步步深入,合作交流展开教学,下面我谈谈为什么使用这些方法?

1、自主探索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超大规模需要,这就是 希望感到让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教师作用是要发现、强化这种探索精神”。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具体鲜活的问题情境和嵌于一定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并能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探索新知,从而建构自己所坚持的判断和信念。如教学中,通过活动1~4,让学生思考、探索判断,在学生迷惑之际,用活动3导航,让学生自己体验猜想,这样不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还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使他们体验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的最终目标。

2、愉快教学法

“如果我们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不仅是

孩子们的幸福,并且也是教师的幸福。这就是当代教育和教育思想家的旋律。”在教学中利用例题让学生讨论,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疑必质、有难必问、有感必发,让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把学习作为一种快乐的活动,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考虑到学生仍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时期。在教学中采用针对性强的相应措施,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必要的动态演示,用活动紧扣对平方差公式的感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逐步由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向抽象思维过渡,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以几何级数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引导他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在实验操作中探索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自主探索,合作互动,创造性学习这样的有效 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史密斯一泰勒报告指出:“评价教育效果,不能只是测定学生的某些能力和特征,而更应评价受教育者向着教育目标成长发展的过程”。为此这节课我作了如下的评价:

1、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从这个理论出发,我废除了过去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在本节课上,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哪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能达到,哪些问题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学生思考的是否有条理?学生的符号表达是否较以前有所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

2、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试图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学习。如活动1~4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使他们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各方面都能取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有的学生不能把每一道题都做完整,但他们积极思考、交流,对这样的学生应给予表扬肯定,帮助他们积极向上。

总之,本课力求达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

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的例题就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要由教师写”。本节课自始至终,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感知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实际,结合具体内容,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采用“问题情景——数学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解释”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就是人类对实际问题抽象、构建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2、设置问题导入新课,从直观的图形及其有关计算出发,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设置有现实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内容上挖掘课本资源,设计有弹性,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在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比如:是否主动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否表现出了兴趣,能否用数学语

言表达以及是否尊重他人等进行评价。

第五篇:新乡市电教优质课评比(教案)

●新乡市电教优质课评比(教案)●作课人:刘伟强 ●单位:长垣县第二中学

《雨霖铃》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整体感知:

“伤离别”。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整体感知离情浓重,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效果。教学方法:

(1)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与设备 :多媒体电脑教学平台(配备宽带上网)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第1页 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的劝慰,该是多么无奈的选择;别时的忆旧,更是两情痛苦的煎熬。别时“壮怀激烈”,那是为了熨贴心灵伤口的流血;别时难舍难分,恰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使用PPT幻灯片演示,激发兴趣。)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PPT“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PPT“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教师: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四、点击PPT“配乐朗读”,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

第2页 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六、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击网页有关诗歌意象部分,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第3页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鉴赏诗歌,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了。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作者在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而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是:

板书: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八、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背诵全词。

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1、学生马上思考,自由发言。

2、教师准备以下范例,必要时作引导:

例: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

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

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

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

十一、演示网页,链接宽带网,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网上提供的内容,课后自行上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将有价值的内容发邮件到:E-mail:lwq0321@163.com,老师将把同学们发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供课后进一步学习交流。

十二、下课。

十三、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无绪、泪眼、凝噎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第4页

下载电教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教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教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一. 有学过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入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在墙上一片藤叶,用生命挽救了苏珊,体现了下层人身上的相濡以沫的人性光辉。回顾欧·亨利小说的特......

    电教说课教案1

    教案设计说明 教材:人教版(新课标)学科:英语 册别:必修2 课题名称:unit 5 music (warming-up, reading) 教育技术: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想: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

    宁津电教可评选《黄河颂》评选教案

    《黄河颂》教学设计 执教:宁津县宁津镇一中王忠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2.过程与......

    电教解说词

    【字幕】嗔笑怒骂皆是爱,情到深处自成歌--------方正县市级优秀教师宋淑琴 【解说】方正县第三中学宋淑琴老师1990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

    电教工作计划

    电教工作计划 电教工作计划1 20xx年是远程教育学用深化年,我们将以深入开展远教站点整改晋位工作为契机,攻坚克难,务求实效,服务大局,在提高“四率”上下功夫,着力推进全区远程教......

    电教工作总结

    电教工作总结 电教辅助教学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本着一切为教育教学服务原则,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电教室在电化教学这块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就主要工......

    电教工作总结

    碧泉小学电教、实验工作总结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的电教工作,在各级电教业务部门指导和支持下,近年来,电教设备得到充实更新,电教活动有所加强,电教工......

    电教工作总结

    吴河乡电教工作总结 过去一年来,我乡的电教工作根据中心学校的工作计划、县电教馆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加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加大电教硬件和软件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