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景教学导入
.请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话题,设计一个教学导入和一个教学情境
(作业要求:思路清晰,语言通顺,字数不少于400字)课题:女娲造人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
(幻灯出示苍穹大地的图片)
师: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什么阴晴圆缺------那么你可曾想过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对呀,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有一个好奇好问的孩子,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谁愿意做这个好奇好问的孩子呢?(学生纷纷举手,从中选定了一个女同学)。又有谁愿意做这个孩子的妈妈和奶奶来回答这个问题呢?(学生举手更积极了,从中选定了两个女同学。)生1:(手拿一本小人书,跑向讲台)“妈妈,我看了书,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但我还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得呀?” 生2:(站在讲台上,做忙碌的样子)“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从他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呀。”
生1:那么,我还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生2:这个问题,我可不知道。走,咱们去问你奶奶吧。(两人走向“奶奶”。)生1:奶奶,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蹲下,手放在“奶奶”的膝盖上。)生3:(戴着眼镜,手拿一本书,听到问话后放下书。)孩子,关于这个问题,我给你讲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吧。(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开始动情的讲述课本中的故事。)生2:(认真的听完故事)奥,女娲,我还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呢。来,让你奶奶歇一歇,听我给你讲讲女娲补天的故事。(同样在音乐的伴奏下,认真的讲述。)这下,孩子,你知道了吗? 生1:我知道了,谢谢妈妈,谢谢奶奶。(下场)(赢得一片热烈的掌声)。
二、自由赏析语言。师: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讲的精彩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女娲造人》(幻灯出示课题及女娲图像)。多么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想马上读到它。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好不好? 生:好。(马上开始朗读并选择)。,师:下面哪位同学先来读给大家听?(学生纷纷举手)(朗读展示一一进行,直到读完课文为止,中间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师:同学们一个个读的都太好了,连老师也有点自愧不如呢。(生笑)下面再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洋溢着人类诞生喜悦感的句子并说出你的理由。团结就是力量,请每个小组合作讨论,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幻灯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及要求)(学生积极讨论)。10分钟后开始展示。(小组轮流,先读,自己决定读的形式,然后说明理由)生:我们组认为‘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这一句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因为‘兴高采烈’这个词是形容非常高兴的,‘跳跃’‘欢呼’两个词语更表现了这个泥人获得生命后喜悦的程度。生:我们组认为‘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一句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因为‘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把女娲高兴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师:啊,‘惟妙惟肖’这个词用的真好。那么你能把这个词的样子表现给大家吗?(生情不自禁的眉开眼笑,大家都笑。)
生:我们组认为‘这些小人在他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一句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因为它通过和女娲原先的孤独寂寞作对比,更反衬出了女娲现在的高兴心情。生:我自己认为‘‘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这一句表现出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因为连用两个‘妈妈’是反复的修辞方法,而一个‘震’字更表现出了欢呼声的强烈。
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不行,我也想说一说。我认为‘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句也表现出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同意。老师,我们正要说呢,你就先说了。(有很多学生有点不高兴了)。
师:对呀,你们想表现,我也很想表现哪。(生笑)不过,没关系,我还留着理由让你们说呢,谁起来说一说?(生纷纷举手)。生:我认为这句中的‘小家伙’一词表现出了女娲对第一个小人的喜爱之情。‘刚’‘就’等词语也表现出了这一点。
师:为什么‘小家伙’就表现出喜爱之情呢?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生:我妈妈就经常叫我‘小家伙’,特别在她疼爱我的时候。(生笑)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发现不知不觉间,你们既找准了句子,又找准了关键词语,还发现了修辞方法,而这些都是品析语言的重要方面。到此为止,我们赏析语言的任务,你们已经圆满完成。好,下面,我们再来齐读这些重要的段落。(生有感情的齐读)
三、人物形象分析。
师: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语言的赏析,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女娲这个人物。看看她到底是神还是人,她有哪些品格,并找出相关语言证明。(幻灯出示合作探究内容及要求,依然是小组讨论解决。)
生:我认为女娲是神。因为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这一句能够证明。师:对呀,仅次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哪,厉害!(生笑)
生:我觉得女娲是人。从‘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这一句可以看出来,因为她像人一样感到了孤独。
师:你说的好象也很有道理。
生:我认为女娲是神。因为‘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神力呢?
生:我认为女娲是很勤劳的,有些像人。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她为了造人,好辛苦啊。
生:我认为女娲很有创意。如‘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这一点更像神。
生:我认为女娲身上还表现出了母爱,如‘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师:唉呀,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正说到了要点上。(幻灯出示女娲造人图像,注:无私的母爱。)看来,同学们的争论不相上下,而我要说,女娲正是一位人神结合的伟大形象。她的慈爱善良更多的体现了人的特点,而她的神通广大更多的体现了神的特点。(板书)
四、感受神话魅力。
师: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而这个故事的创造形式,是远古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神话。那么学完了这个故事,你能看出神话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幻想和想象。生:大胆的夸张。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准确。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神话的具体内容。(幻灯出示神话的概念)。师:这就是美丽而又神奇的童话,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再讲一个神话故事给大家听呢?
学生思考并搜集资料。
生:我讲一个‘夸父追日’的故事。(开始认真的讲述)。生:我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完整的讲述)生:我还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师:同学们知道的真是太多了。美丽的神话故事不能缺了想象。那么你能不能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创造一个神话,或者改编一下现有的神话呢? 生:这个------(学生面露难色)。
师:要对自己有信心,我相信你们能够创造出最好的神话。这个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好不好? 生:好。(齐声,有信心的)。
五、学会感谢生活。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女娲,正是由于她的勤劳与智慧,才有了我们人类,所以我们人类都应该感谢她。而对于我们自己的母亲,我们更应该感谢她。我们还应该感谢大地,感谢太阳,感谢这所有的一切让我们生而为人,感受着这世间美好的一切。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更好的生活。谢谢大家!(在歌曲《感恩的心》中结束)
第二篇:钓鱼的启示情景导入教学设计
附件模板: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课题:钓鱼的启示
学科:语文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设计者:胡林月
单位:安远县九龙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本课,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通过学习及联系自身成长的经历,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
1、网络教室广播软件。2.教室多媒体。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进入学习板书:“钓鱼”、“放鱼”
指名回答问题。
1、为学习课文,创造氛围。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整体感知课文
1.师: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终生难忘的启示,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第10段)
2、师:请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用“??? ”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名)
指名回答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钓鱼的启示。? ? ? 学生找句子
1、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孩子创造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
1、教师课件出示句子并适时提出相关问题。
2、补充资料:因为有一段时间是适合鲈鱼繁殖和生长的季节,在开放日之前不应该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3、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4、课堂总结: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投影:“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5、当堂检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
1、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积极回答问题。
2、通过资料补充,更准确的理解课文的主旨。
3、懂得“鱼”指的是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诱惑”。
4、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遇到的“鱼”。明白自己是不会为这些“诱惑”而动心的。因为钓鱼的启示永远铭记于心。
5、争做一个高尚的,有美德的人!
6、完成当堂检测并及时订正巩固。
?
1、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孩子创造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
3、利用课文的空白,鼓励学生想象,回忆,是为了更得感悟主题,升华感情。4.确实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好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教育也落实到实处。
七、信息技术应用
文字问题图画逐一呈现,直观重点突出,便于交流探讨加深理解感悟升华主题,教书育人。
第三篇:角的认识情景导入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
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
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活动三:做一做。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并用小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导入
小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 “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结合一些教学的实际,深入介绍十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小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案例中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吗?”、“可以吗?” 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二、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小结】我们的教学都极力提倡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适合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好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同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思考性。因为创设情境不在于气氛营造是否热烈,而在于它是否刺激或引起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并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
三、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小结】以简短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也是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课堂上把数学知识“蕴藏”于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小结】教学时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
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小结】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六、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进行导入,过渡到新知,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小结】这种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亲手实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把握得更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新知识学习,有更便利的捷径。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事实,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八、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游戏之中,思维会更活跃,能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导入就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习兴趣与数学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长。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小结】合理地运用游戏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课堂教学的成功铺下基石。但是,有的老师利用游戏进行导入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如:游戏内容设计太过呆板、不丰富且不新颖;游戏展开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教师应多思考游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使之更好地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服务。
九、运用归谬的方式进行导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正误比较,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从中意会或感悟到正确的方法。
归谬,是首先呈现错误的内容或假设错误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内容或观点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及其荒谬可笑的结论。这种导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归谬导入。
允许学生放错,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思考的过程,在我们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时不妨针对学生较难理解、易忘记的知识点设几个“陷阱”,引诱学生犯错,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进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
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答略)
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动态生成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从学生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十、运用巧妙的猜想导入新课主题,促进学生学会独立猜想、思考的能力。
猜想导入就是让学生根据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内容作出推断的一种导入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他们一知半解或是陌生的。导入时,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想的理由,逐步展现实质。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
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小结】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第五篇:生物教学中关于情景导入的反思
生物教学中关于情景导入的反思
导入技能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本文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1.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2.借教具导入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3.通过设问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即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家里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4.通过练习导入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前训练,注意练习中要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就
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上课时便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师生问候、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总之,任何一种的导入方式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努力去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做到愿学、善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