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镇龙一中
翁永琴
一、教材特点
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二、教材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一)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三)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材主要内容
九年级上册有六个单元,共25课。其中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颂,学习本单元可以通过欣赏诗歌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大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第二单元是名家名作阅读,我们通过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第三单元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第四单元是阐述求知问题的议论文。读这些文章不仅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章作者 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第五单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学习时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第六单元是历史著作方面的文言文,学习这个单元必须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四、教学建议
1.阅读单元学习重点
①文学作品,诗歌单元要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小说单元一是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二是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议论性文章:演讲、书信单元,首先注意文体的形式特点,其次要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最后了解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议论文单元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③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意思。2.课外古诗词背诵重点是积累,给学生文化感受领悟。3.名著导读
本册导读的名著是《水浒》、《傅雷家书》和《培根随笔》,与课内相对应。注意沟通课内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展他们的视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包括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名著。
4.附录
“附录”有“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前两项是文学欣赏的常识介绍,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和小说;后两项是有关语法修辞的知识归纳,可以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运用。“附录”中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自读,多少予以了解,有助于学习。
五、各单元目标及要求
第一单元 诗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情意,感悟人生真善美。
(二)各课基本内容
五首均抒情诗,其中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雪》本词借景抒怀,主要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纵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雨说》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谱写的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充满希望之歌。该诗是运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均为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田园诗。
(三)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诗歌,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感性认识,进入诗中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语言,感受大自然之美。
形式:通过诵读诗歌,搜集有关资料,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怀表达能力。
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本单元以“雨的诉说”引出相关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读诗兴趣、丰富情感。
第二单元 演讲、书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掌握演讲辞和书信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增强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义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
(二)各课基本内容
《敬业与乐业》(演讲辞)表达作者的从业观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文章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颂扬,对人类正义和良知的呼唤。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两事,并从两方面表达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致女儿的信》作者在信中对女儿爱情启蒙,并感受“爱情”的真谛。
(三)单元教学要求
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句,把握好口语和书面语特征,掌握演讲稿和书信写法。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
形式:通过主题演讲会,学会写讲稿、书信,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目标:通过“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主题演讲会,交流人生体验,养成良好品格,树立高尚情操。
第三单元 小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二)各课基本内容
《故乡》写故乡闰土等人物的变化,反映旧中国农村人们陷入苦难深重的生活状况。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各异,促进成长的动力就不同。
《我的叔叔于勤》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的无义寡情,反映人际关系的社会悲剧。
《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三)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把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青春随想”为主题,开展活动。
形式: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关注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提高语文读写能力。
第四单元 议论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正确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述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成为有用人才,才能为祖国贡献力量。
(二)各课基本内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述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主要论述读书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批驳持悲观论调者,唤起民众救亡的自信心。
(三)单元教学要求
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唯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必须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阅读教材,注意读写结合。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好读书,读好书”为活动内容 形式:学习名人读书经验,举行关于读书问题的讨论,调查学生读书情况等。目标:学会阅读和写作议论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五单元 古代白话小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
(二)各课基本内容
《智取生辰纲》围绕“生辰纲”的得失,展开一场斗智斗谋的争夺战,表现出英雄们的智慧才略。全文突出一个“智”字。
《杨修之死》“恃才放旷”是杨修之死的主因,但也反映曹操生性多疑的一面。
《范进中举》写的是范进意外中举,喜极生悲的故事,讽刺当时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香菱学诗》本文叙述了薛蟠侍妾香菱学习写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下层侍婢良好资质和聪明过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怜其才而哀其生”的感叹。(“三易其诗”情节巧妙)
(三)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课文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分析人物入手,跟随情节展开,感悟语言意蕴,把握主题意义。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形式:联系现实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对金钱问题的看法。目标:品味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正确感悟人生。第六单元 史传文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二)各课基本内容
《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学习四篇史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把握杰出人物的才略和相关文中名句,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词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掌握词的特点,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活动为内容,落实读写训练。形式:通过调查、演讲、朗诵、辩论或评价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杰出人物,端正“风流”观、偶像观、英雄观。
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地评价古代人物,吸收风流人物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出感受深刻的文章。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九年级语文课程说明书
板桥中学 冷小强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本班学生语文成绩在三个班中差距不太大。主要原因是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而且只有三五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属于“沉默的一族”,有几个学生作文文理不通,错别字到处俯拾即是,病句随处可见,甚至比不上语文好一点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而且我尝试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时,老是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在充当主力军。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不要以现成的框架,求全责备;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臵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四、教学目标: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2、阅读三至四部名著。本册要求阅读《水浒》、《傅雷家书》及培根随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补充。
(二)、写作
1、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2、本学期应完成大作文8次。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三)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4、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演讲、调查、讨论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先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五、教学重点
1、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2、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4、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强化阅读训练和记叙文体、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与拓展。
六、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六、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全期共20教学周,每周5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括号内为课时每课课时安排)
1——3周 课文:《沁园春〃雪》(2课时)《雨说》(2)《星星变奏曲》(1)《外国诗两首》(2)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2)
写作及讲评:3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检测:2 名著导读:1
4——5周 课文:《敬业与乐业》(2)《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
《傅雷家书两则》(2)《致女儿的信》(1)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1)写作及讲评:2
6周 国庆长假
7——9周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2 课文:《故乡》(3)《孤独之旅》(1)《我的叔叔于勒》(3)《心声》(1)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1
写作及讲评:2
复习:2
10——12周
阶段测试:2
试卷讲解:2 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短文两篇》(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1
写作及讲评:2
13——15周 课文:《智取生辰纲》(3)《杨修之死》(2)《范进中举》(3)
《香菱学诗》(1)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2
写作及讲评:3
名著阅读初步交流:1
16——18周 课文:《陈涉世家》(2)《唐睢不辱使命》(2)《隆中对》(2)《出师表》(2)
《词五首》(2)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
写作及讲评:2
单元综合复习:2
19——20周
课内外诗词背诵活动:1 名著阅读实践活动交流:2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本册特点:突出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体裁,以专题、文体方式构成,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兼有文言文单元集中教学。本册目标: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各单元教学目标及操作策略
第一单元 以歌颂大自然为专题(诗歌)
(一)达成目标(三维)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情意,感悟人生真善美。
(二)各课基本内容
五首均抒情诗,其中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 雪》本词借景抒怀,主要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纵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雨说》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普写的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充满希望之歌。该诗是运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均为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田园诗。
(三)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诗歌,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感性认识,进入诗中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语言,感受大自然之美。形式:通过诵读诗歌,搜集有关资料,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怀表达能力。
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本单元以“雨的诉说”引出相关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读诗兴趣、丰富情感。
第二单元 以思想风采为专题(演讲、书信)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掌握演讲辞和书信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增强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义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
(二)各课基本内容 《敬业与乐业》(演讲辞)表达作者的从业观和人生的价值取向。《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文章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颂扬,对人类正义和良知的呼唤。
《傅雷家书两侧》分别写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两事,并从两方面表达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致女儿的信》作者在信中对女儿爱情启蒙,并感受“爱情”的真谛。
(三)单元教学要求
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句,把握好口语和书面语特征,掌握演讲稿和书信写法。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
形式:通过主题演讲会,学会写讲稿、书信,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目标:通过“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主题演讲会,交流人生体验,养成良好品格,树立高尚情操。
第三单元 以少年生活为专题(小说)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二)各课基本内容
《故乡》写故乡闰土等人物的变化,反映旧中国农村人们陷入苦难深重的生活状况。《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各异,促进成长的动力就不同。
《我的叔叔于勤》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的无义寡情,反映人际关系的社会悲剧。《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三)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把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青春随想”为主题,开展活动。
形式: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关注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第四单元 以求知为专题(议论文)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正确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述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成为有用人才,才能为祖国贡献力量。
(二)各课基本内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述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主要论述读书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批驳持悲观论调者,唤起民众救亡的自信心。
(三)单元教学要求
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唯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必须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阅读教材,注意读写结合。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以“好读书,读好书”为活动内容
形式:学习名人读书经验,举行关于读书问题的讨论,调查学生读书情况等。目标:学会阅读和写作议论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五单元 以古典名著为专题(古代白话小说)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
(二)各课基本内容
《智取生辰纲》围绕“生辰纲”的得失,展开一场斗智斗谋的争夺战,表现出英雄们的智慧才略。全文突出一个“智”字。
《杨修之死》“恃才放旷”是杨修之死的主因,但也反映曹操生性多疑的一面。
《范进中举》写的是范进意外中举,喜极生悲的故事,讽刺当时势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
《香菱学诗》本文叙述了薛蟠侍妾香菱学习写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下层侍婢良好资质和聪明过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怜其才而哀其生”的感叹。(“三易其诗”情节妙堪)
(三)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课文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分析人物入手,随情节展开,感悟语言意蕴,把握主题意义。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 以“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形式: 联系现实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对金钱问题的看法。目标:品味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正确感悟人生。第六单元 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专题(史传文学)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4、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二)各课基本内容
《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学习四篇史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把握杰出人物的才略和相关文中名句,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词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掌握词的特点,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以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活动为内容,落实读写训练。
形式:通过调查、演讲、朗诵、辩论或评价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杰出人物,端正“风流”观、偶像观、英雄观。
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地评价古代人物,吸收风流人物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出感受深刻的文章。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教者:刘洪涛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0人,本班学生语文成绩差距不太大。主要原因是本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良好的语文习惯(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而且只有三五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属于“沉默的一族”,有几个学生作文文理不通,错别字到处俯拾即是,病句随处可见,甚至比不上语文好一点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而且我尝试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时,老是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在充当主力军。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
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不要以现成的框架,求全责备;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臵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四、教学目标: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2、阅读三至四部名著。本册要求阅读《水浒》、《傅雷家书》及培根随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补充。
(二)、写作
1、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2、本学期应完成大作文8次。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三)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
点和意图。
3、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4、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演讲、调查、讨论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先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五、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
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六、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全期共19教学周,每周5课时。
具体安排见教学进度表。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苏教版分析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 材 分 析
本册课本共有六个单元,围绕着“学会读书”这一主题,各单元分别组织了多种体裁样式的课文5篇,全书共收30篇课文.每单元配编同主题的诵读欣赏的古今诗歌2—3首(其中有两个单元选了文笔精华).其中含文言文6篇.阅读应达到的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写作方面看,注意了写作材料和文体等方面的写作训练.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写简短的演讲稿.修改作文训练方面,本册教材着重进行语段的修改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各有三则,穿插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结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市场,研讨热点,阐明主张,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专题活动为两个,专题设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其内容和目标的设计,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本册书设计了《气象午物候》和《广告》两个探究式的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格列佛游记》.教学过程中要落实以下四点:(1)要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要求全面得到落实.(2)阅读教学中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语文学习发现能力的培养.(3)要充分发挥自由读写单元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4)在写作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怎样做到内容具体,学会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体例分析
一、教材主要内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每册教材都是由合成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三部分构成。合成单元先通过阅读丰富语文积累,接着以读导写,单元最后编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书,除九年级下册是五个单元外,其余五册各为六个单元,共35个单元,每单元4-5篇主体文章。从引领学生“亲近文学”开始,35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先看七年级教材。七上的六个单元涉及文学、生活、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七下六个单元又让学生欣赏了“人物风采”“建筑艺术”“动物世界”等,题材领域有所扩展。单元编排兼顾体裁,设计了三个记叙文单元,两个说明文单元,一个诗词单元。让学生对语文有更多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围绕“爱”的大主题编写,六个单元,分别表现了爱亲人,爱河山、爱自然、爱科学,体现了语文素养和思想熏陶的统一。
下册重在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六个单元文体集中,分别是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具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九年级上下册11个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教材注重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如借助散文学习“吟哦讽诵”等。同时在上下册中各安排了一个文学评论单元,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见,九年级语文重在强化阅读习惯,学会读书,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
诵读欣赏版块是对选文的补充与提升,服务于单元主旨,涉及诗词、散文等广泛体裁。希望促通过课后诵读,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由此体现了语文的熏陶作用。名著推荐与阅读,通过推荐名著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重点推荐的名著有六部,一册书一部。内容兼顾中外,所选篇目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专题教学,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六册书编辑专题10项。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这些“专题”信息量大,内容贴近生活,活动形式丰富。
二、教材内部构件
1、选文系统
我先对整个苏教版语文七到九年级的选文按照题材不同,对其进行了数量的统计并做了一些分析。
初中记叙类作品:七年级30篇,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多彩的生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生动形象的描写,品味学习优美含蓄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感情。八年级25篇,主要教学目标了解小说与散文特点,学习写人写景抒情言志的多种方法,理解作品人物及思想,概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感情和作者情怀,欣赏品味优美隽永、饱含深情的语言。九年级24篇,主要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搜集信息,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研究文章内涵,发现作者思想,把握深层含义,对作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记叙类作品包括小说、散文、传记、童话等,是教材内容重点。七年级要求了解多彩的生活,感受作品人物和事件,品味语言。八年级则学习写法,理解人物,体会感情。九年级上升为研究文章内涵,发现作者思想,具有独到见解。其中欣赏、品味、积累语言贯穿始终,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初中说明文作品:七年级7篇,主要教学目标理解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及写作线索。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八年级9篇,了解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语言特点,掌握写作说明文的基本要求。九年级1篇,学习严密而有情趣的语言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七年级是事物说明文,要求理解说明语言、写作线索,八年级是事理说明文,要求了解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掌握写作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八年级完成了本学段的说明文教学,九年级的安排旨在使学生通过读书动笔的方法自主学习严密而有情趣的语言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初中议论文作品:七年级1篇,主要教学目标理解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八年级一个单元,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述方法,了解结构的基本要求和形式,品味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九年级一个单元,深读精思,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品味理解隽永智慧的语句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仿写佳句。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议论文在三个年级的分布数量可看出,七年级只是简单了解。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统摄在“关注科学”的主题下,旨在让学生明白“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不必讲解系统的议论文知识,主要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八年级则学习基本的论证方法,了解结构及语言特点。九年级了解观点,品味语言并模仿表达。初中文言文作品:七年级12篇,八年级11篇,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背诵重要篇目。感受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培养语感。翻译文章,理解大意,体会写法。九年级13篇,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句式的特点。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背诵古代名文。了解古文化和古人的精神世界,欣赏古代散文优美语言,学习记叙、说理、描写的方法。背诵古代名文。文言文的编排,篇幅由短到长、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贯穿古文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常识。古文重在诵读,指导背诵,形成丰厚的积累,是教学重点。九年级要在七八年级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常见句式的特点,欣赏古代散文优美语言,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包括单元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要素。现在我拿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来看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更为直观明了。该教材的助读系统仍是围绕单元单元主题,将阅读,诵读,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写作五个版块组合,互相联系,从而组成单元。而且该册教材还特有附录这一版块。
该教材的单元提示位于每单元篇首,提纲挈领的对本章节内容和主题进行概括,让学生对本单元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与阅读的兴趣,别具一格,体现出编者匠心独具。
在古典诗词散文下均有课文注释,及时把对文中难点予以注释,减小阅读困难,帮助了学生自学或预习。
课后练习则针对课文重点难点闪光点进行命题,与教学目标一致,进一步帮助巩固学生所学。
附录安排了应用文示例,语法简表,字词表3个项目。文体示例以及语法简表鲜明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字词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当然其他年级教材在附录的安排上是有所改动的,按照各年龄层次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度得不同而有所变化的。但其主要部分构成成分没有多少的改动,单元提示、课文注释都是具备的。
3、知识系统
苏教版语文七到九年级教材在知识处理上主要呈现以下的特点:
随文编排。选文重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这表现在贴近学生生活。教材也注重选文本身的知识性。系统呈现。教材中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附录等一系列的设置。这就将知识布局系统化,集中化。
零星渗透。在每篇课文后面以及文章页面下方都穿插着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字音字词、词义注释等等,有利于学生在自学或预习。
补充插入。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诵读欣赏部分,该部分的文章是对选文系统的补充,不仅补充的是不同类型的文章,也还包括知识点。
灵活扩充。教材中常常对知识点进行扩充,扩大学生眼界。如在课文下方有对作者生平、作品介绍,这就是以注释形式出现,对文学常识进行扩充。
但知识在内容上各年级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七年级突出基础性、过渡性。八年级扩大阅读量,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要求。九年级则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能力。
4、作业系统
课后练习属于作业系统,具体分为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题,多解创意踢,记忆积累四类。特点是:重视知识输入,鼓励多元解读。这就体现出作业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有对知识的迁移与独创。
课后一般设有三到四个练习,主要涉及对课后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评价感情的把握,重点字词句段的掌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教程,把基础累实,进而提升素养。
苏教版九(上)教材解读及教学设想
九(上)语文教材解读
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从更高的层次上,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理念及要求,力图在内容、结构、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设计的教科书体积小,容量大,头绪少,便于教师操作,利于学生探究,具有教育的综合教学效应。
(一)教材内容:
九(上)教材,改变七、八年级课文以单元内容为主题编排的结构,而是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有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整合起来,构成综合性极强的单元。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两个专题、一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六个单元分别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感悟•品位•欣赏”,“学会牛吃草”,“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借助注释学文言”,“读书动笔”,两个专题是: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名著推荐与阅读”是《格列佛游记》。
(二)结构体系
九年级教材分三大块:整和性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
整和性单元的设计一改以前各教科书逐课编写的方法,而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方面有某种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整合起来。在内容上,进一步提高了课文的文化含量,选文及其组合更加优化。课文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更突出地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注入似的活水”的精神。这种组合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专题化上,而且体现在单元内容各项语文要素的组合上,又如“阅读有独特的感悟”这一单元,将小说家谈小说、散文家谈散文、诗人谈诗编在一起,并设计了学生谈学生作文的作文题。每个单元都是这样的优化整合题。每个单元都是这样的优化整合体。
在结构上,每个整合优化单元含课文4—6篇,各单元课文前编写一则点拨性的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篇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与单元后的“综合学习与探究”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提高自主独立阅读的能力。与七、八年级一样,每单元课文,由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略读的篇目和比例(精读一般不少于三篇);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要求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每篇课文后设计的“探究•练习”,充分体现人文性和工具统一,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单篇课文,并为单元后“综合学习与探究”作必要的铺垫。“综合学习与探究”,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联系的语文要素,编写五、六条综合学习与探究题。由于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七、八年级教科书已据《课标》要求(写作10项,口语交际8项,综合性学习4项)分项编入了相关的知识短文,安排了系列的专项训练,因此,九年级的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不再采取七、八年级教科书单独编写的方法,而是将其融于综合学习与探究题之中。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单元编排体现一个信息收集、加工、输出这一写作基本事实。教材编写系统努力营造让学生走入生活世界的体验、动机、手段、策略等,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写作的全过程。写作编排有如下特点: 着眼“三线”整合课程内容
1.单元专题线。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各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专题,对学生进行专题序列写作训练。如“在立意活动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活动的话题”有感而发“,这是一次”立意“写作活动。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学习让学生明白写作要有感而发,如何“立意”。
2.课文写作特点线。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具体阅读课文的写作特点与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技法的训练。如对应“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材上的详略特点,安排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一写作。
3.单元主题线。例如九年级语文上下册十一个单元就以单元主题安排写作内容。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表现“家乡自然风貌”,单元写作内容就安排关于家乡风貌及人文类。
在体裁上侧重于记叙文写作,对说明文、议论文写作要求较低。另外把写作内容、写作技巧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把作文修改方法也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同时还在各个单元中安排小作文,注意写作内容的收集。
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分析与理解,欢迎同仁积极参与讨论。
二、苏教版语文教材“探究·练习”的三个不足之处
上文说到现在的语文教材已经逐步走向科学、现代、全面,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自启用以来也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肯定,“探究·练习”的设计目标和方式总体来说是好的,它辅助学生与课文相结合进行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提出三点。
(一)没有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
依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应按照记忆积累、整体感知、多元创新、语言运用的顺序来安排练习内容,以达到练习活动的最佳效果。所以记忆积累类的题目应该安排在“探究·练习”的第一题,而教材却将它放在了练习的最后。记忆积累题放在最前面并不意味着开始就让学生背诵课文,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只有在熟读并领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才能要求学生感知、品味文章的内涵,在感知了文章内涵之后才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阅读的技能,揣摩语言,品味文意,在具体语境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素质教育实施多年来,学生的主体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走入了一些误区,学生的基本功有所削弱,因此,把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效结合起来,如今已成了许多人的共识。语文是脚踏实地的学科,钱梦龙说:“学习语文,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读,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所有这些,都是按部就班地训练。”编者在设计课后练习时,既要注重题目内容,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顺序,应立足文本,立足基本功,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与运用能力,更好地掌握母语,热爱母语,使中国的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延绵不绝的得以传承。
许多教师的教学程序,也是要求学生首先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句段,所以语文课堂上经常是书声琅琅,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下完成记忆积累。因此,教材应把记忆积累类题目放在第一题,让学生反复诵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以及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二)背诵类题目过于繁多
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名句名段名篇的记忆积累,但背诵类题目过于繁多。据统计,七年级(上册)要求通读全文、领会文意并背诵的课后练习题有12题,在“诵读欣赏”中还有大量诗文要求背诵,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背诵量非常大。背诵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学生在反复接触、阅读、背诵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把材料的思想、感悟内化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鉴赏、体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其扎实的语文功底,为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背诵中提升审美情趣,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但背诵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背诵课文的同时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些题目直接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学生感觉单调乏味,难记拗口,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语文成绩越来越差。所以,选择哪些内容背诵,背诵量如何确定,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者在设计背诵练习的同时还可以加入背诵方法的介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背诵,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如化整为零法、抄读法、累进法、三抓法、比照译文背诵法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一条便捷有效的方法,但在指导背诵训练方法时,要注意两点:
1.要注意掌握遗忘的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地背诵训练。人们的遗忘速度,总是先快后慢,所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地反复地组织学生背诵记忆,克服遗忘。
2.要注意加强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所以要以熟读为起点,在读中求理解,以理解促进背诵。
(三)部分练习题的可行性不高
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注重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了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练习,但部分练习题的操作性不强,可行性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材设计的许多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或者让学生上网、去图书馆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实际上有多少学生真正做过?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又有多少具备这些条?编者设计此类题目的初衷是希望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我们的基础教育模式和理念目前还不能达到编者预期的效果。而且基础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编者这样设计练习似乎忽略了不发达地区的硬件设施的限制。
第二,部分练习的提问大而空,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使学生无从下手。这一缺陷较多地体现在多元创新类题目当中。例如,八年级(下册)“探究〃练习”第二题:阿基米德在罗马军人的剑朝他劈来时,说:“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问 他需要什么帮助时,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两个人的话都耐人寻味。请说说这两句话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这两个句子对于初中生来说似乎略显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句子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教材还需要在课后练习的实施可行性上下功夫。
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探究·练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能够让教师寓教于乐,能够让课堂活泼生动。“探究·练习”很好地配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建立了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营造了亲切、高效、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迈向新的高峰。但也必须看到,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练习活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真正“成为教师利导、学生乐学、教材优用、教学省时高效的最佳手段”,“路漫漫其修远兮”,练习活动编制的系统性、科学化、反馈评价性,还有一段艰难漫长的路程,还需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探究·练习”的三个设计特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从名称上看,新教材将过去长期使用的“练习”“习题”改成“探究·练习”。以前的“练习”“习题”等名称非常容易让教师和学生把它与“题海战术”相联系,这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试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产生的,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课业负担。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学习效果却不明显。而新名称“探究·练习”改变了过去的机械训练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理念上倡导一种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确立一个教学理念,要明白设计练习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通过练习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难点,使教与学都更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根据课内所学举一反三,加强课外的语文自主实践,培养语文能力。课后练习紧紧围绕课文而设计,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一种指导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决不可能还沿用以前那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把练习的某些问题解决掉,当一篇课文讲完时,学生对大部分练习也基本上能够处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把课后练习的问题解决掉,相对轻松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的智慧,让他们有自己的发现和领悟。第二,多元创新类题目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它一改以往的练习模式,即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回家独自完成,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交由教师批改,再在课堂上公布所谓标准答案。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我讲你记”这种禁锢学生思维的做法,而是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在积极地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变单纯继承性学习为自主创造性学习。例如,七年级(上册)《夏》“探究〃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知作者描写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阅读知道梁衡是个积极向上,喜欢轰轰烈烈的生活的人,而高骈是个闲情逸致的人,山亭少了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同时使学生获得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没有预设思路和预设结论,只是给予学生提示,让学生与作者和文本多角度地进行对话,同时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苏教版语文教材来看,多元创新类题目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类题目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也为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所以,这也要求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创新,然而,创新的能力不仅属于几个尖子学生,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新的潜能,分数的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努力开发每一个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能力。
(二)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将语文生活化,沟通平行学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语言运用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语言运用能力实际上就是指我们在一定的语境下正确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如今的中考中也有一种题型叫做语言知识运用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用语言来完成一些具体任务的能力。
从语言运用题来看,这类题注重语言揣摩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的运用,引领学生反复揣摩文本的词句,品味其隽永深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这些精美词句及表达方式,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
例如,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探究〃练习”的第二题,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中的句子,讨论三个语言应用上的问题:①四个排比句子的顺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②把句中加点的字换成别的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表达效果。③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这一题将语言文字的运用放到课文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避免了把语言运用的学习进行肢解和孤立。学生在对这些词语句段悉心咀嚼之后思考它的排列顺序,思考它能否被替换、删除,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让学生主动去发掘语言运用里的玄妙。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的赏析中让学生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精美绝伦,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练习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
大量的课后练习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跟平行学科相沟通,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点滴入手,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它从课文中某一知识点切入,源于课本,沟通学科,努力做到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探究·练习”设计了形式灵活多样的与生活相 关跨越学科的练习,包括报刊摘录、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学习方法交流等,集趣味性与智能性于一体,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例如,九年级(上册)《创造学思想录》“探究〃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举一两个“聪明人做聪明事”的例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说明创造思维的某个道理。这一题就是从课文内容出发,让学生到生活实践和经历中去寻找例子,通过自己的叙述和理解来更深入地体会课文中所要传达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练习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只要用心观察生活,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聪明人做聪明事”的例子,都能参与其中,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在搜集故事和叙述议论中深入文本和生活,顺利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深意。“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要用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去扩充仅有的一点空间,课外学来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有感受的。再如,九年级(上册)《论美》“探究〃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山川景物,城乡建设,家庭装饰,文章绘画等事物中举例说明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这道练习题不仅局限于课堂,它把目光放眼于课堂之外,与自然、艺术、社会等学科相联系,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跨越学科,让学生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符合语文学科跨领域学习的目标。同时深入理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这篇杂感中,论及到的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分科教学在我国一直居于主流地位,近年来有些课程的分化越来越细,甚至已经走向极端。而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只是经济时代,现实社会中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既分化又相互渗透,学科知识尤其是相近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加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的需要。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除了人文特性,也有其工具性,也就是说,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语文教学中注重沟通平行学科有其必要性。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也越来越走向生活、走向综合,注重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因此,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注意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必要。例如,七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探究〃练习”第三题: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读了课文后,你能联系课文,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说说我国建立这种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吗?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如何来保护我们 的国宝——大熊猫”专题研究,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平衡,与社会、自然等学科相连通。七年级(下册)《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探究〃练习”第四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类艺术,进行一次创作的尝试,然后请这一方面的专家或者老师、同学对作品进行评论,这也是沟通学科之间的练习。
跨学科的练习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对外部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同时,这种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提供了条件。这些题目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把语文课堂建设得开放而有活力。
(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积累经典文句,优秀诗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可见记忆积累类题目的重要性。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积累,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积累。“探究·练习”要求学生多背好诗,多读好句,多看好文章,最终由质变达到量变。语文的积累不止是对课文的背诵,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所包含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含义,它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有自己的收获,它是学习者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汲取语言材料中艺术营养,它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它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
这类练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人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等。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教材中不胜枚举,绝大多数课后练习都会出现,尤其是古诗文课文更加普遍。教材中加强了对熟读、背诵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探究〃练习”第三题:“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这段文字,不仅说理深刻,而且多出运用排比的句式来加强语势。反复诵读这段文字,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出语气、语调,并且在课后把这段话用正楷钢笔字抄录在笔记本上。这一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理解文句蕴含的意思,并读出句子的语气语调。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精彩的句段。“诵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充分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读,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出之于口,明乎其心,才能抓住文章的钥匙。”题目又要求学生用正楷钢笔字抄录在笔记本上,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其语文素养。这类题目把情感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语文训练,能够调动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就开始接触语文了,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语文都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科目,而且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要用到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时总是会把语文放在最后,甚至觉得语文学不学都没有什么不同,一两节课不听成绩也不会下降,长此以往,语文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忽略了。但中考中语文的分数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考试的第一科往往就是语文,语文没有考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接下来的几科考试,于是有些同学开始着眼于语文的速成,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文成绩,而结果往往令他们失望、愤懑。其实,语文是一门最需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不断地积累中不知不觉地提高的。
本套教材的“探究·练习”中有四种具体途径让学生来进行语文积累: 1.诵读
诵读教材选编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学生在诵读这些优秀诗文的同时受到这些美妙词句的潜移默化,在不自觉中积累语言材料。2.阅读
“探究·练习”中不少题目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同时让学生摘抄精美句段、概括文章大意、写出心得体会,这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3.讨论
讨论已经成为当代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学生在交流中去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练习设计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等形式。4.搜集
工作学习中搜集各种材料在当代信息社会非常普遍,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虽然有时搜集对时间、地点、条件有一定的限制,难度较大,但也能积累到容量大、系统性强的语言信息。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学生在长期进行这一系列诵读、阅读、讨论、搜集等“积跬步”的训练之后,在写文章时才能“致千里”,才能灵活运用,借鉴模仿名家名段,以至拥有纯熟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做到厚积薄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整套教材编排结构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二、整套教材教学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一)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三)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整套教材编排宗旨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贯彻以下几个意图。
1、人文性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多样性
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3、探究性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如《敬业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4.开放性
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如《心声》中对当前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学习更是以某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人教版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六个单元有阅读,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新的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三是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学系统,利教便学;四是坚持了教学内容的质和量的统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课文按照文体分类编排。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1、严格遵守教学的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新基教育理念自觉运用于教学中;
2、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力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教学提供服务。
3、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2
五、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编排分析与编者意图解读
“语文教材是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媒体系统”,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沟通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低乃至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掌握语文能力的质量。在这里,语文教材的质量特别是语文教科书的质量,显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无疑是左右教学的进程、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正确的认识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能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基本的范围。在这里,我们试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编排作出具体分析,对编者的意图进行解读。
一、教材编排分析
教材的编制并不是文本间的简单堆砌,它有着自成一套的教学体系。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一直采用单元阅读教学的编排模式,一个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所谓教材单元就是学科课程教材中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可以相对独立的部分。一门学科的教材通常由若干单元组成;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单元的划分, 有助于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系统完整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克服课与课之间的割裂。它是使教材内容优化组合的基本单位。但同时它又与本册教材中的其他单元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教学网络。每个单元的基本结构相同,都是以单元目标的实现为基准,将单元提示、各课课前提示、研讨与练习、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四个部分进行有机组合。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分析每个单元的编排结构时,我们还要联系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编者对整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单元要求的关系,而这在教材的“写在前面”部分进行了表述。
(一)写在前面
语文教材正在努力像对话者的视角靠近,几十年沿用不变的、板着面孔的“说明”或“前言”没有了,替代的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写在前面”,体现了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材的“学本”性,编者的主要任务是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写在前面”以一封写给学生的信的形式进行表述,一声“亲爱的同学们”拉近了编者与学生间的距离,仿佛是久未见面的朋友一般,亲切的交流、对话。正如“写在前面”这一命题,该部分位于本册之首,学习本册的知识,首先就要对其进行阅读、理解。它包含了本册主要的知识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等,让学生在学习的伊始就能自觉地把握学习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在对本册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提示时,将语文课程的学习生动地比作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你将看到万里雪飘,听雨的诉说;领略名人演说的风采,体会家书中的殷殷父子情;在鲁迅的故乡认识闰土,在公开教学课上倾听同学的心声…”,多么美妙、引人入胜的描述啊,让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致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万般思绪,使其无限神往。同时多元化文本的选择,提示这将是一场精神盛宴,等待学生大快朵颐。编者对于“写在前面”部分的编排,体现了本册教材的编选遵照了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强调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增强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教材中心主义”的倾向,“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并且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提升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写在前面”为本册的学习起了纲领性的引导作用,统领全册,指引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
(二)单元提示
在第三单元中以“少年生活”作为专题总线,串起了四篇小说类文章,形成了一个小说阅读单元。分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两篇略读课文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黄蓓佳的《心声》。专题是指在教学中集中探讨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历史,或某个话题、某个知识点等等,“专题是为了集中,通俗说来就是:在一块地上,选准一个点,砸一个深深的洞,别有洞天”。本单元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小说”、“少年生活”,学生学教师教的活动则需要围绕“少年生活”的情感导向与“小说”的知识性要求展开。单元提示部分用简短的话语初步介绍了本单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