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四个原则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四个原则
【关键词】英语教学 问题设置 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103-02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既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渠道。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问题设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英语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线索和精华,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实现有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问题设置的四个原则。
一、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性
笔者认为,课堂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英语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实中,由于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整体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实际生活经验,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
因材施教,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问答交互活动的参与度,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言,问题的设置应简单清楚,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设置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问题,不断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以新标准英语七年级上册Module 4“Healthy food”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食物问题,来引出本模块主题“Healthy food”.问题可设置如下:1.Do you like eating?2.I like eating apples.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3.Why do you like it?
其中1、2是难度系数较低的简单问题,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可以激活原有的关于食物词汇的知识储备,进而信心十足地参与此类教学互动环节。问题3的设置,属于难度系数中等的综合性问题,与前两个问题的设置相比,体现了梯度和思维发散性,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问题3适合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仅能激发此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能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解答问题的成就感。
合理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来,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习自信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课堂问题的设置也是如此,所提的问题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由综合性到发散性、由浅层到深层的排列顺序,体现出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重知识的连贯和衔接,要有梯度性,方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讨问题,逐步获得知识,并且在获取成功的喜悦中学会迁移和运用。
问题设置实现层次性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初中英语教材为了巩固文本学习,在每一个模块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但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而不能够一一解答。2011年版英语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英语教学需要,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可见,对教材进行补充、改编、替换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也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原则的课堂问题,以实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6 Problems Unit1为例,Activity 3的听力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来实现听力训练目的(见表1,2,3)。
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设置,在内容处置上,由表一的整体设问过渡到表二表三的细节设问;在提问形式上,由表一的单项选择题,到表二的判断对错题,再到表三的单词填空题,遵循了听力训练的原则:由关注整体到关注细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加深文本理解,达到训练目标。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清了文本对话的脉络,也为下一步进入文本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相关性
根据英语新课标要求,很多教师习惯通过课堂问题设置来充实课堂教学。但现实中不少英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缺乏研究和探索,没有把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只是设置了很多毫无意义的问题,对教学的帮助不大。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似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有问有答,但实际上却脱离教材,泛泛而谈,缺乏教学实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们应该依据每一个单元的不同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等),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该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并层层落实学生本课必须理解、掌握、运用的英语知识,最终实现从语言知识的掌握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迁移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学会整合教材,使问题的设置落在教材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障课堂提问的有效度。
此外,问题的设置还要把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要学的新内容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答案,为新语言的教学创造条件。以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Animals in danger”为例,笔者从学生的兴趣和原有知识储备出发,结合本模块教学重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zoo?(monkeys,tigers,elephants,snakes,pandas...)2.Do you think animals are happy in the zoo?(No,they aren’t happy.)3.Why do they live in the zoo?(...Because they are in danger.)
这些问题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学生原有的知识被激活,既复习了动物的名称,也为学习理解新对话内容做了铺垫,使学习新文本的难度得到了降低。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一教授学生某个教学内容,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尔弗达”,就是强调启发诱导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注重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然而,在不少英语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提出一些学生毫无悬念就能统一说出确定答案的问题。这样做,看似课堂实现了预定的教学计划,实际上这些思考价值较低的问题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呢?这就要求教师尽量避免设置那些纯属检查记忆性的单一问题,多考虑设置一些启发性、发散性或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在学习公共场所的标语时,可以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this sigh means?”而不是:“Can we smoke here?(No,we can’t.)”在谈论学业与家长态度的问题时,可以提问:“If you do many other things instead of your homework,what will your parents do?”而不是:“Do your parents allow you to play computer games instead of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No,they don’t.)”在学习老舍茶馆时,可以提问:“What can you do at Lao She Teahouse?”而不是:“We can drink tea and enjoy Beijing opera at Lao She Teahouse,right?”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空间,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去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启发,从而学会主动思考与分析问题,最终达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可以建立起师生沟通互动的桥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思考和探究,实现知识迁移和实践应用的教学目的。
(责编 黎雪娟)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杜国丽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欲望,拓展生物教学的空间,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安排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分析思考,使思维得以深化。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及质量,则体现在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巧妙性及针对性。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目的
㈠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仅是依照课本及大纲的目标,讲解规定的知识点,使整节课处于“满堂灌”的教法之中,让学生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思维被束缚,课堂氛围低落,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因此,课堂中适当设置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不仅让他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获得学习思考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㈡使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问题设置,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当学生由一个质疑者、探索者、变成一个发现者、创造者时,其内心的愿望得到满足,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使“课堂”真正变为“学堂”。学生的个性、价值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习惯。
㈢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其主体性惯穿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对结论的预期和成果交流的全过程,体现在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等全过程。
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与个人的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思维的敏锐性,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相关问题。例如:在做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乳化作用是物理消化还是化学消化?这种变化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肝炎患者不能吃油腻的食物?等
㈤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思维的概括性,即把一般的属性结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途径
㈠要以课堂基础知识为依据。问题的形式内容要与基础知识有紧密联系,不能脱离教材知识和学生基础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认真阅读、理解教材,总结出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㈡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问题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让学生能感觉到象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一样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该过程的一个指导者。使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科学的探究技巧,而且有了良好的体验。
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往往注重了基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 设置问题要能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并从这种发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
㈣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离不开课堂问题的设置。例如: 在学习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时,介绍人类早期治疗糖尿病,用猪的胰岛素为替代品,但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现在随着科学发展,人们用大肠杆菌来为人类生产胰岛素等多种药品。那么,人们是如何运用大肠肝菌生产胰岛素的? 设问导入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课堂设问,虽然能扩展课堂空间。但是,问题设置也会存在某些误区,使课堂操作未能按教学设计正常进行。问题设置,需注意如下几方面:
㈠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子”。为此,设置问题应做到“四性”和“四度”。
1.设置问题的“四性”
⑴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传粉和受精》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雌蕊和雄蕊的结构,然后提问:花粉的胚珠的位置在哪里?花粉中的精子在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⑵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雌蕊和雄蕊的结构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雄蕊分为哪几部分?雌蕊分为哪几部分?花药和子房中各有什么结构?”等。
⑶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雌蕊和雄蕊结构学习,可提出“雌蕊和雄蕊的哪些结构特点是和传粉、受精功能相适应的?”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⑷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可提问学生“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是不是所有的花开过后都会结果?”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2.设置问题的“四度”
⑴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⑵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⑶梯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
⑷密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1~2天?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以前曾学过用什么方法鉴定种子内贮藏有淀粉?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㈡问题的设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
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㈢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
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茎的输导功能》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探索、实践、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美。
第三篇:初中英语如何设计和处理课堂教学问题
初中英语如何设计和处理课堂教学问题
加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既是提高学生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经过课程改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存在问题一: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过分依赖于教材,尤其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的认识不足。不能把新课程理念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按照课标上的要求,即“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语言技能和知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进行培养”去进行课堂教学,对教学要求认识不够明确,教学随意性较大。解决策略: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是实现新教学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标的基础,因此应深入研读课标,按课标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并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弄清每个单元及每个话题的编写意图,弹性地使用教材,并对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和加工。加强单元及话题的整体备课,抓住每节课的重点所在。
存在问题二: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方式”落实的不够好或理解有偏差。随意去掉某一个环节的教学,缺乏所谓的深层次的教学,达不到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解决策略:对“课堂基本教学操作方式”做进一步的理解和研究,并按其要求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和运用,特别是Practice和Project两个环节一定不能缺少和一带而过。因为只有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悟和体验所学语言,并学会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去思考和设计这两个环节,设计出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系列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达到上述目标,实现教学任务。
存在问题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对教学内容与活动两者有机统一的处理不够恰当。有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活动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实效性、目的性不强,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人的感觉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是通过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
解决策略:教学内容与活动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动”来达到“学”,是“动”中学,而不是为了“动”而“动”,为“学”而“学”,课堂不应该是活动串联起来的游戏。教学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设计、去规划,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存在问题四: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或不愿利用现有资源来辅助教学,缺少语境、缺少趣味性,老师说的较多,学生相对口语实践机会较少,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乐于参与教学,学习情绪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解决策略:增强趣味教学,采取灵活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上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的主人。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经历认为在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若干些问题,也针对这些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研究教材不到位,“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这样教师不去思考怎样整和教材,而是走马观花地顺着教材“讲”一遍,当然就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2、教师把持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多教师仍然是“保姆式”的教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参与面的问题。我们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形式多样的结对、结组活动,而我们的教师自己总在滔滔不绝地“练习口语”,学生却少有机会张口,要么只是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只是占少数,多数学生是观众,课堂气氛很压抑,很多学生对英语课堂没有了兴趣。
4、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已经注意到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并且经常采取两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也高,但是学生的练习多以机械性操练为主,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做的只是类似“鹦鹉学舌”之类的活动,没有真正实现英语知识的学以致用。
5、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导致课堂效益问题。有的教师很善于在课堂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小活动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问题是活动之后缺乏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学到的东西没有采取措施落到实处,时间久了,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
6、词汇的问题。新目标教材词汇量增大了,有的教师还按过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花时间领读、讲解单词,明显感觉时间不够,力不从心。由于生词没有处理好,后面的教学环节也很难展开,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整和版块,规范课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思路。
“整和版块,规范课型”就是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备课,然后再根据版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课型备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调整教材顺序,不必非要完全按教材的要求来。
根据现行教材,我们将一个单元分为4种基本课型:
1、听说课(section A 1a-2c)
2、阅读写作课(section B 3a-4)
3、语法课(grammar focus)
4、练习课(self-check)附加:综合运用课(other parts)
1、听说课
复习热身—新课导入(展示新的语言结构,专项训练)—听力学习(多层次听,多角度处理)—对话处理(巩固学习的词汇和结构)—说的训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注意:听力训练设计要体现低起点,多层次,深入挖掘教材.2、阅读写作课
有目的复习热身-新课导入(读前导入)-泛读训练(多层次)-精读训练(精讲知识点,充分练习)-写作训练(造句,仿写,改写,写作).在这一课型中,教师一定要先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并让学生在做3b之前能够从3a中提取一些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帮助的短语和句型在写作中加以应用.3、语法课
每单元都有一个语法项目,我们主张用两种方法处理.前置语法课-课前学词-情景导入-精讲规则-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后置语法课-课前学词-情景导入-句型练习-总结归纳-专项练习-综合运用.4、练习课
明确目标-自主复习-检测效果-重点处理-专项训练-反馈矫正.注意: 当然这几种课型的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内容,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安排.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评价标准.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明确.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在多,想要面面俱到却恰恰不能很好地实现每一个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随课型不同要有所侧重,听说课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课主要侧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2.充分挖掘教材,低起点,多层次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用活教材中提供的各种素材,在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扩大学生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提倡英语课堂中结对练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另外在教学设计中要遵循先机械性操练再学以至用的思路.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学而用”,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学了就用.”
4.教学目标的落实.每节课都要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保证教学效益.无论哪个课型,提倡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设计有完成任务或当堂巩固的措施,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注意: 教师们可以根据这4个标准,在课后自我对照,反思,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四、尽力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一定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也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以实现教学内容活动化,生活化.即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尽量体现文化意识.五、教学建议
1.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我们要求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要学好音标知识,要求学生做到能够根据音标自己读出单词,并对常用的字母组合发音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读音拼写出单词。
2.广大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用地道的英语组织课堂的能力且发音准确、规范,娴熟地使用多媒体的技术),成为英语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3.各学校要加大集体备课力度,以推动本校英语学科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产生学习研究探索的兴趣,那么创设问题情境是核心和关键。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的有效尝试。只有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提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才是学生获取、理解知识的途径。课堂问题设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问题设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问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迷,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常常处在一种潜伏的状态之中,要激活这种状态,就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问题的情境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好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豁然有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向纵深发展,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一个不好的提问,会限制阻塞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陶行知在《每事问》中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感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大颗石头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尽管一般人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但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因为,提问是一门复杂的需要不断探索的教学艺术。
托尔斯泰在谈起《复活》的创作时说:“我的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不是独出心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所提问题也是如此,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独出心裁。那么怎样设计好问题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和目的性
问题设计是课前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吃透教材,进入作者的思路和意境;变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跳出作品思路小圈子。不仅要考虑提什么问题,而且考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怎样提问。要有思维价值,难易适度,怎样达成教学目的。如学习《逍遥游》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逍遥游”的特定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什么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条件途径是什么?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以及“至人、神人、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如果要庄子举出生活中这么一个“人”,他举得出来吗?这些问题紧扣课文内涵,宏观上把握“逍遥游”含义及局限性、具有明确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要有选择性
1、抓住课眼设问。一堂课可问的地方很多,但时间有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问学生,要精心选择,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设问,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要大而空乏,也不要小而繁碎。要善于抓住“课眼”设问。“课眼”有时需概括得出,如《皇帝的新装》的“骗”,《孔乙己》的“笑”等。《孔乙己》抓住“笑”字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含义: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是什么字?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的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中还隐隐做痛,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处处到点子上,个个激发思维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课文也就理解透了。
“课眼”有时出现在标题中,如《智取生辰纲》的“智”,设计几个问题带动全篇:全文围绕一个“智”字展开,请问杨志如何智送?吴用如何智取?杨志为何会失败?吴用为何会胜利?又如《纪念白求恩》的“纪念”,《变色龙》中的“变”。有的出现在开头和文中,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的出现在结尾,如《论雷峰塔倒掉》的“活该”,单句成段画龙点睛,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无情嘲讽和胜利者的无比自豪之情。
2、在看似无疑处设问。课文中有一些字词语句,看似平淡无奇,一经教师提问,学生就觉得寓意无穷,妙趣横生,引起极大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探究、发现问题、推敲自居的习惯。提问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善于发掘那些学生容易忽视实则匠心独运之处,点石成金,品味探究。比如《雷雨》中
有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一问一答,初读是否平淡无奇,合情合理,但深入细究,则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朴园的问题流向,鲁侍萍只须回答“是的”就行了,后半句“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洋火呢”回答完全是多余的。那么,把后半句去掉,行吗?她为什么不提别的,而单单提“洋火”呢?很显然,去掉后半句,剧情就无法发展下去。鲁侍萍不提别的生活细节,是因为三十年前有关“洋火”的生活情景在她心中印象特别深刻,总之“洋火”是鲁、周二人美好生活的见证,有了它能引发二人对往事的回忆,推动剧情的发展,并充分展现周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复杂感情。
《祝福》中几乎一字不改的两次写祥林嫂向人描述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这样不是太罗嗦了吗?一向崇尚简练的鲁迅后一次为什么不用“祥林嫂又几乎一字不差地向人描述了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这样简练的语言概述之?(只有如此,才能使读者更直观、形象、真切的感受到祥林嫂遭受数次打击后,精神已变得异常的状态。)
《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三)问题设计要有层级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循序渐进。有心里学家把问题解答过程成为“解答距”,即解答的过程、距离。按解答距的深浅、长短、设问可分四个级别:①微解答距,属初级阶段,学生只要参照立体例文,就可解答。②短解答距,属中级阶段,所提问无现成例子参照,不能照本宣科,只是例题的变化,翻新。③长解答距,是高级阶段,所提问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④新解答距,是最高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采用独特方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上四个层次,要有一定的坡度,使学生拾级而上,领略探究的乐趣。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时,就设计了四个层次性很强的问题:①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微解答距)②这件事做起来难吗?(短解答距)③愚公究竟笨不笨?(长解答距)④有人说:“最后天神帮愚公移走了大
山,说明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新解答距)
四个问题孤立看不怎么巧妙,但相互联系起来就不同了,第一个问题从“人物”入手,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既落实了具体字词,又为后面的分析理出头绪。第二个问题从人到事,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把学生引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认识上,重点分析了不同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为分析愚公精神做铺垫。第三个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深刻发掘愚公精神的教学重点。第四问强化前面的收获。四个问题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思想教育等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既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又从微观上突破重点。
(四)提问设计富于变化
有时学生对问题感到陈旧或陌生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变换角度、;另辟蹊径进行变式提问。如《六国论》针对第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设计三个相同的提问:文章一开始是怎样提出观点的?文章为什么不直接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文章在做肯定回答“弊在赂秦”时,为什么还从反面说“非兵不利,战不善”?根据课堂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提问方式。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索、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以问题为纽带,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觉察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新问题。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正确的问题教学法策略,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
第五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
习家店中学
李娟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做法,而是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当方法导入新课,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所学知识,启发他们对有关话题的思考,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做为铺垫。
课堂导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化解学生的焦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导入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作好铺垫”。
导入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导入语言产生足够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将注意力转到课堂学习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需求、教学内容和目的甚至是班风等,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所教内容的重要意义和趣味性,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严谨的态度和热情的教学方式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导入前的设计:一是导入材料要有趣味性, 尽可能新鲜、生动。二是导入过程要有导向性,自然进入讲授内容。三是导入内容要有刺激性,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四是导入语言要机智、准确,并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我就英语教学的导入这话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设置情景,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
利用多媒体制作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并且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4分钟的导入就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并且不影响下面的教学进程。
(二)根据学生认知,设计生活化提问,在导入中导出活力,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实践,抓住知识相互交叉的机会,导入新知识,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课的中心。初中学生就已具备一定认知,他们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在他们的独立性得到肯定的同时,实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1.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回忆,更好为引入新授课题服务。这个方法一般不常运用,因为新课改之后的各篇文章都能独立成篇,内在联系并不很大,只有复习内容和新授内容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借用。
2.音乐导入法。好的音乐、歌曲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振奋,催人上进。所以,几分钟的音乐欣赏会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对于上午第四节课或下午课更有效。例如,在学摇滚乐来华演出的文章之前,播放著名的英国BEATLES所演奏的歌曲,从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中导入要讲的主旨和内容。
3.小游戏情境导入法。教师可以借助于表演、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可设计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响后,教师拿一封待看的信,通过这些表演,让学生以为老师真的要忙着看信,这是由表演导入新课,使学生恍然大悟,顿觉新鲜有趣,新课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以学生为中心,用他们的言谈、表演等作为导入手段。
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可爱,更重要的是他们好动,而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自由式的谈话、演讲、表演等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1.自由式谈话导入法。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学生间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发表看法,内容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时事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世界杯等。教师可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
2.演讲式导入法。教师让一位学生演讲一两分钟,演讲的内容可根据演讲者的各自差异进行安排。通过学生的演讲话题直接设问,当然话题要围绕本课的知识点来展开,这样很自然导入到本文的知识点。
(四)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宜的导入方法。
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如一般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二、小结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巧妙的教学导入,形式不拘一格,变化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是很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注意反省和更新科学观和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