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作为教师,有时光注重知识的传授、分数的高低,太急功近利而忽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或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只对他们进行单一空泛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因流于形式而教育无果。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作了几番尝试,不仅仅从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更主要的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他们的心理,接纳并肯定他们,最终我收获了学生语文成绩进步最快,师生关系融洽的双赢局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可行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能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呢?
一、在教学目标中注入元素。
1、备教材,知道教什么
教师应认真备教材,努力挖掘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无所不包,有位专家曾形象指出:“语文教学是清流、是甘泉、是乳汁、是森林、是美池、是桑竹;它是白帝城,是滕王阁,是黄鹤楼,是北固亭;是历史、是传统、是文化、是哲学、是生活。”如此多彩的内容就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例子,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特别是选文中许多真实的优秀人物,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无悔,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舒婷“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的独特追求等,都会对学生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教材中还集中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留下绝笔“最后一片叶子”的贝尔曼先生,吝啬自私、眼里只有金子的葛朗台,共吃“一碗阳春面”患难与共的母子三人,这些艺术形象有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亮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来暗示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情感的激励,灵魂的洗涤。
2、备学生,知道怎么教。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有效渗透,教师必须认真备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有效原则就是对在教材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而语文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濡染性使“顺其自然”成为可能。所谓“濡染”,就是对学生心灵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如让学生学会坚强,它可以通过教学来达到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问题思考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与现实的拓展比照中很自然地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楷模,不必像特定的“心理咨询”那样,先对学生目前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再通过指点建议让其接受。
怎样让语文教学的濡染性充分体现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来架设教学目标,以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达到心理渗透的最佳效果。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章中“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剖析、分析、赏析等途径,让学生的心灵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渲染,使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但这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办到的事,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怎么教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
在教《指南录后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元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其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聚焦于有18个“死”字的关键段,从对语言的品味来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文天祥爱国热情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认同感。我对基础差的班级首先梳理文意,在此基础上架设了三个层次来实现三维目标:对比导入,把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化险为夷的西方英雄“007”和文天祥相提并论,铺设心理认知情境;品味18个“死”字,深入知人;激发认知冲突,追加对个人心理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拷问。在讲课过程中,面对学生冒出的“文天祥遭受十八次死亡威胁,生不如死”(意料之中)的议论,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司马迁的名言深化对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在教学目标中挖掘并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元素,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身上个性的独特和差异,而是使这种个性的独特和差异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完美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教材中知识性的认知目标外,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易被接受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考虑如何自然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成在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
二、在教学过程中铺设情境。
1、追求“虎头豹尾”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制造渗透心理教育的兴奋点。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对所教课文的阅读兴趣,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最主要是在兴趣背后有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定力,有能让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的契合点。我在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因为坟墓主人是托尔斯泰,我设计的导语就从托翁自创的一个数学公式谈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等于他的实际才能除以自我估价,分母越大(自我估价越高),这个分数的值(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小,以这个公式作为导入语,语文课上有数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不着痕迹地点出了心理教育的内容,又寻求到与心理教育相契合的兴奋点,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托尔斯泰谦逊、博大的胸襟和品格,更激发学生课外了解托翁、自觉阅读托翁巨著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导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为之后心理教育的自然渗透作铺垫。导语精心设计,结语也应独具匠心,好的结语能给学生以深沉悠远的思索,达到在心理教育中“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我们都知道,学生所受学识、思想、心理教育显现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总结时善于引用意味深长的名句谚语,列举发人深省的现状来比照,让学生思索,以期达到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如在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我引用泰戈尔的诗做结:“你可用外表之美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价一个人。”我还让学生思考历史长河中是否有像居里夫人这样获得永恒美丽的女子,学生在列举过程中很自然地比照现实,关照自我,感受到一个人身上永恒的美丽即一个人的心灵品格之美。上完舒婷的《双桅船》这首诗后,我借助黑板上形似“双桅船”的板书,总结说:“飞鸟拥有矫健的双翼,它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在人生的航船上,拥有情感与理智的双桅是不是能让我们走得更踏实、更稳健呢!舒婷从一个女人的角度试图传递出她的一种独特追求,那就是追求爱情事业的双丰收。那么我们能否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双赢’呢。”可见结语是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的反映在最后制造的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结语中点化出来,呼唤出来,这样的结语不仅“绕梁三日而不绝,余音袅袅”,打动学生的心弦,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既能有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激发学生认知思考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能精心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在是否有针对性,能否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推进学生的心理思索。在教梁实秋的《雅舍》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名为雅舍实为陋舍,陋在哪里?”我让学生品读文章,找寻描写陋室之陋的语句,学生很快概括“结构简单、地点荒凉、起居不便、陈设简陋”。由于作者叙述得情趣盎然,巧用文言俚语,学生在阅读和归纳时发出阵阵笑声。我继续问:“这样的陋室作者美其名曰为‘雅舍’,何也?雅在哪里?”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达成共识:关键是“人雅”,作者沉浸在他的学问境界中,对居住环境根本不在意,他在雅舍蛰居7年,一般人可能碌碌无为,终日埋怨或投机钻营,改善居舍,而他却始终执着于对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事,《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成,其间还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爱自己,不知不觉,生命教育渗透其间,学生也在问题设置的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激疑问难,创设情境,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我想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已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3、多样化辅助手段的运用
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但愿人长久”一歌,让学生想象作者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亲感怀世事人生的情景;在上《蒹葭》时播放《在水一方》一歌触发对诗的意境的多元联想;在上《琵琶行》时,与白居易描绘琵琶乐曲的经典片段相结合播放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作者的身世之慨。有时画面影像资料是对教材文字的再提炼再补充,我在上《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时,就插播了一个片段《灰色的震撼》,它分为“儿童篇”、“农民篇”、“老人篇”、“民工篇”,里面描绘了诸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贫穷,为温饱生存而奋斗,同样是生命,与我们相比,却有着如此大的反差,面对不知名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伸出救援之手,有的学生当即落了泪,我想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的体悟,他们会懂得保持生命的本色,懂得珍惜,不因物欲而使心灵蒙上世俗的灰尘。可见,强烈的视听效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观感,当然你要运用得当,不可喧宾夺主,要能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教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心理上亲近教材,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教育了。
三、在教学评价中积极引导。
高中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也极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及“分数唯一”的评价取向的重压下,学生精神、心态长期处于紧张状况,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只是单一的学习。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的口头评价最忌讳没有原则的赞扬和伤人自尊的讥讽,应以鼓励为主,当然是有针对性地鼓励,而非千篇一律、空洞的说辞,以使这位学生以后有信心把自己的优势及健康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极细微的一句话会成就他的一生,也会毁灭他的一生。而书面评价最忌讳无情和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语既可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也可以巧妙提醒,不露痕迹。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将情感渗透到书面的评语中去,而不应是相同的干巴巴的点评,要知道来自教师饱含情感的手写的评语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喜悦,甚至能让学生一生受到激励。总之,教师应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多些赏识的语气,少点责备的字眼;多些宽容的理解,少点狭隘的否定,适时适当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多举些奋进耐挫的名人事例,巧妙自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给他们的心理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高中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也是必需的,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但作为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乐学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实实在在地培养能力,适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一种交往,是师生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关注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它强调师生间精神与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关注个体精神、人格的成长,是教育的一部分。现代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检验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标准是我们是否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想语文教师应在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角色中首当其冲,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每一个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上下求索”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枝江三中语文二级子课题 李玉梅
2009年秋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就读的学生一般是被一中二中拒之门外的,他们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虽然智力发育正常,但是意志力相对薄弱,面对困难易退缩,自信度不够,而且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思想上保守害羞却又渴望展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语文学科老师,我平时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发挥文本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对美文的欣赏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具有美感的文章,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些文章中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语言艺术之美。这些美的语言、善的内容、真的情感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是其它任何样式的说教不可比拟的,是真正对学生有益的,是学生获得精神教育的沃土,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良药。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挖掘出文本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课文《春江花月夜》中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描绘、对人间纯洁爱情的讴歌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奋斗的激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小孤山大孤山》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课本中这样的诗文数不胜数,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美是无处不在的,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做到无处不在。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情,甚至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在我们这类农村高中就学的,本来就是一些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他们有不少的朋友在一中、二中,中考的差距让他们无奈的走进我们三中,严重的自信不足时时困扰着他们。如果在高中他们依然对学习缺乏兴趣的话,那么他们也许就真的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即便是人在学校,也可能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而在平时的表现中,则是破罐子破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单调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是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式等,我们学校推广的是“多向互动——整体优化”教学模式,这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是一个大的突破。它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导语激趣——点拨讲解——检查矫正——总结评议。这个模式有利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但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虽教有教法,却是教无定法。各个不同的程序,我们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添加了不同的辅助手段,如播放录音、观看影视、多媒体教学等。我在上《春江花月夜》时,为学生播放了视频朗读,学生兴趣盎然,跟着读背,一节课下来,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大多数学生能背诵诗歌了;上了《牲畜林》,我给学生播放了国产电影《举起手来》,既让学生对课文所运用的“以幽默手法描写战争”的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上《林黛玉进贾府》,《枉凝眉》优美的歌声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了小说所描写的氛围之中。
除了这些电教手段之外,报纸、杂志等也会时不时的进入我的课堂。这些辅助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时不时的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强自己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学文言文,有时我会在课堂上举行小小的文言知识竞赛,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查;学诗歌,有时我会举行一次诗歌朗诵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辩论会、演讲比赛也是我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常用手法。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讨论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比如我在《项羽之死》中针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进行提问。有的学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大丈夫应当能屈能伸;有的学生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的尊严大于一切······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现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同样,在《老人与海》一课,我也设计了一问:“在你看来,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桑地亚哥失败了,他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他可以说毫无收获;有的说,桑地亚哥成功了,他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和执着奋斗的精神······可见,展开讨论可以让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也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寓教于乐,才能在乐中有得。要做到课课教法有异,堂堂手段不同,方能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发挥随笔的倾诉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医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心中烦闷、苦恼、自卑,或对谁有看法,或家里有什么事,都渴望倾诉,有时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对周围的同学说出来,但不说出来,心里又憋得难受,他们常常选择写下来,让自己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我一直要求学生周周写随笔,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更是强调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经历的事。因此,学生大多写的是近期班上的事、寝室的事、自己的事、家里的事,写的是自己的喜、自己的忧、自己的好、自己的恶。通过随笔,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为那些心理处于困扰中的学生排忧解难。陈清在周记中写道:“我不明白周围的同学为什么排斥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是三五成群的,我却是形单影只,真是有说不出的郁闷。”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那个刻苦好学的女孩子的形象。我找到她,陈清一到我的面前,就泪光闪烁,她说,在寝室大家都是有说有笑的,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和她说笑,有时大家明明谈得正高兴,但她一进去就都不做声了,在教室也没人和她搭腔。这个孤独的女孩感到要崩溃了。真的是这样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她同班的两位比较听话的女学生了解情况。那两个女同学说,“她从不主动和别人交谈,每次自由活动时间她都一个人跑到教室里去,从不理睬我们,也不和我们一起玩。”“她在教室里常常趴在座位上做作业,周围有讲话声她就极不耐烦,用手捂住耳朵。”原来这是一个心里只有学习而忽视了人际交往的敏感的女孩,我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提醒她不能让学习占据自己的全部身心,要多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直认为是别人排斥自己的陈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尽力主动和同学交往,在友谊中尝到了甜头,性格变得开朗多了。王涛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在随笔中流露出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张海玲同学在随笔中倾诉了失恋的痛苦,孙璐同学在随笔中发泄了对某老师的不满······我一发现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就会马上找学生谈心,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了学生不少的心理问题。随笔不仅让学生的心理苦恼有了释放的平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的是一石二鸟。更主要的是,随笔也为我们的心理教育提供了机会,使不少学生时常拥有好心情。
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因此,坚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一条很有效的捷径。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学习资料)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开发非智力和获取众多信息的基础。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的因素。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我们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这条关键教育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最有效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威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努力取得最佳成绩。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中注重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您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中改变语言的表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了某个错误时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幸,否定自己。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动摇的是自信心。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因为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案例】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片段——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这儿还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挺快,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教室里十分安静,有的在计算,有的在冥思苦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转身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我们发现…… 生2:我们发现……
师:我也发现一个比例就和你们发现的不一样。随手在黑板上写4∶5=5∶6。
生:老师,你举的例子是错误的……
师:你们真是太会学习了,太细心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
生:真诚地笑了……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系统只有开放,系统才能有序。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拓宽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开放教学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赖以存在的大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现代教育观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而且认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只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案例】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我让同学们课前调查自己喜欢的体育用品的价格,课上利用调查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体育用品 篮球 足球 羽毛球拍 乒乓球拍 价格(元)75 83 45 22
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合作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分数,现在给大家提供几种材料,你能动手分分,用分数来表示吗?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一个苹果、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4份、8份、10份,其中的一份分别用分数 来表示;其中三份分别用 来表示。有的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2份、4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在这里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2面,用 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8面小旗看成了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面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 来表示。这就是合作的结果,合作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团结合作的形式,能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协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并能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际间的关系,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困扰就是所谓的心理“碰钉子”,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以下几种:来自学习活动的困扰;来自与同伴交往的困扰;来自老师的困扰;来自自我实现受挫的困扰。因此,化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困扰,所有的困扰都将得以有效化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自于学习活动困扰的现象比较多见,尤其是五、六年级,一旦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显得面目憔悴。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弄清“困扰”在哪里:是上课不听造成的还是听了也不懂。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安排充分的“小组合作”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与同伴交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改善了同伴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合力。对于听了也不懂的孩子特别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不让他再雪上加霜。应多鼓励,比如:来,我来教你。老师也觉得这道题很难。你已经做出一步,很不错了……无论如何,化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困扰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爱与尊重。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师生都必须持科学的态度,冷静地思考,沉着地应对教与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知识与实践、考试与升学的关系。针对学生的种种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教师必须利用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调整学生失调的心理,恢复心理平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数学教学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氛围。
第四篇: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小学 陈慕卿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的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学生发展学习的动态场,这是我们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切入口,也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树立新型教学效益观和师生观 ——重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包括对学生在这堂课中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
我在识字教学时,总是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我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此环节注重了在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互动、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在沟通交往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新观念。积极引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做学生的“真”朋友。
二、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多挖掘
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 :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要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作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来设计。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找好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获得归属感,甚至被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以执法官的形象,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爱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这种氛围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
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如在语文教学,在教学“嫉妒”这一词时教师还可以渗透其它课文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课文都歌颂着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心理特征的人和行为,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用心灵去倾听》,《穷人》,《唯一的听众》等等课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适当地利用这些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学习《用心灵去倾听》,知道做人要乐观,要有美好的心灵,乐于助人;学习《穷人》,懂得生活虽然贫穷,但品德富有,有颗勤劳善良的心;学习《唯一的观众》,学会克服困难,有自信等等, 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的心灵,教师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也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3、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土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利用出板报、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发掘自己的优点,扬起自信的风帆”、“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做一个战胜自己的人”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大显身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青少年是人生的花季,他们这一个时期所受的教育,不光对他们这一阶段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多种形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宽松和谐的氛围,用知识去填补他们幼小的心灵,用行为去引导他们做人的航向,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最佳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走向健康人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之我见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在初中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施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学 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教育理念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0-01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因此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需要专业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敏感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重要阶段,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伦理道德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1]。”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效果,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有效策略
2.1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机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内容和进步,深入挖掘教材本身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学的契合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例如: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掌握孝敬父母的原因,父母从我们小时候就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不仅从物质上满足我们的生活,而且还从思想品德上教育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教师可以以此为契合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一种十分正确、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孝敬父母,我们在日常与父母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懂礼貌、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父母分担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
2.2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目标适当渗透
教师应该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适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助教学内容,例如: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45分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最合适,保持适度原则。由此可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要适中,不能过低或者过高;(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掌握深浅,不宜渗透过深的思想,也不宜将其流于表面[2]。例如:在学习《我们共有一个家》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渗透我们应该如何热爱祖国,包括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坚决拥护祖国的领土完整;热爱祖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祖国56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应该相亲相爱,拥护民族团结。
2.3结合思想品德教学主体灵活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不应该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掌握教学的灵活性渗透,重视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3]。例如:在学习《党是我们的领路人》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后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等,这些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坚决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情祖国、热爱党。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者、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英.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3(11).[2]栾合东.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中旬,2015(5).[3]赵海.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