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6:3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设计》。

第一篇: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设计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设计

商丘市 柘城县起台镇第二初级中学 吕卫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能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定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电解水微观图示)2.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小试管、小烧杯、锥形瓶、石棉网、酒精灯、盐酸、碳酸钠、镁带、白磷、新的小铁钉、硫酸铜溶液、细沙、气球、火柴、橡皮塞

四、教材与分析

学生已了解了电解水实验及化学反应原理和简单的物质结构知识,学生具备了一些微观理解能力,学生第一次从定性实验转到定量实验,应注意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对比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并进行分析。

五、教学方式: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生:有新物质生成

师:好的,那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入课题

师:[板书]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90.(二)猜想与假设

师:假设:反应物总质量m 前 ?生成物总质量m 后 请同学们大胆假设它们之间可能的质量关系,有几种? 生:3种可能。

师:那么,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三)用实验来验证假设,提醒同学们记录现象及m 前、m 后 并比较 1.师: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现象:,m 前= , m 后=。

3.学生填好表格并交流汇报 2.学生分组实验:

(1).氢氧化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3).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师:巡视指导,纠正及肯定 4.师生归纳小结:在不是封闭的体系中分析数据时,不要忽略参加反应和生成的气体并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课件展示)

(四)作出解释 师: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

师:展示课件:电解水过程微观示意图

师生共同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讨论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师:[板书]: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微观)化学反应前后

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宏观)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了4个探究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观点来分析质量守恒的必然性。

(六)讨论与交流:课本P123 1、2 七 作业:

课件展示

八 板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1.问题:反应物总质量 m前 ? 生成物总质量m后 2.假设:3种可能 3.实验1—4 4.质量守恒定律 ① 定义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微观)②守恒原因

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宏观)

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多少?

作为教师对本节 课有什么看法和收获?

2012-10-31上午授课 下面谈谈本人对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四、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五、三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第二篇: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学案

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张玉芹审核人:董丽丽姓名:班级: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学习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实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学习过程】 1.实验探究

(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放出大量的,玻璃管上得气球先变后变

实验结论:天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文字反应表达式:。符号表达式思考问题:红热玻璃棒的作用是红磷,锥形瓶底放入少量的沙的作用是:防止溅

落物炸裂瓶底。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溶液由蓝色变为。实验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表达式:。符号表达式

经过实验证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的各物质质量。这个规律叫。

(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实验现象:烧杯中有大量产生。

结论分析:反应是有大量的逸出,如果把气体收集起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仍然。

反应表达式:。符号表达式(4)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燃烧,发出光,生成。

实验分析:由于有参加反应,所以生成的的质量大于镁带的质量,但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表达式:符号表达式

讨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化学反应前后有:

“六个不变”宏观方面: 总质量不变、微观方面: 的种类不变、不变、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方面:改变;微观方面:  “一个可能改变”可能改变【当堂检测】

应用1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现象“水变含碳元素的高价的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会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2、请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能否点石成金?

3、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C、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D、水结冰质量不变

4、实验表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大.这一实验事实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

应用2确定物质的质量

5、在化学反应A+2B = 2C+D中,6gA和8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若反应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A 18gB 24gC 12gD 16g、24.5克氯酸钾与5克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待完全反应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物质19.9克,则生成氧气_____克。

应用3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7、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A、X2Y3B、XY3C、X2Y6D、X2Y4 应用4 确定物质的组成8、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为:有机物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A.只含碳元素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9、某有机物4.6克充分燃烧后生成 8.8克二氧化碳 和5.4克 水。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A.只含碳元素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和氢元素,可能含 有氧元素 课后反思

第三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活动1:提出问题

【复习引课】 前面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等等.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有新物质生成.对于这些化学变化,我们已经研究了质的方面变化(即物质种类的变化),还初步了解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在做小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发现,蜡烛燃烧一会儿,质量变小了.为什么变小 难道物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吗 类似的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量的方面(即质量)是否变化呢 由此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各种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题,来共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是否变化的问题.【切入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活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我们必须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下列提供四个实验方案,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活动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根据下列几个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分A,B两大组,若干小组.A组做方案一,二,B组做方案三,四)方案一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向空气压缩点火仪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塞子.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用砝码平衡,记录质量.然后,取下,快速施压,将白磷引燃,观察现象,反应冷却后,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方案二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氯化铁溶液,在橡皮塞上插一胶头滴管,管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氢氧化钠溶液滴到氯化铁溶液里,观察现象,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氢氧化钠 + 氯化铁 → 氢氧化铁 + 氯化钠 NaOH FeCl3 Fe(OH)3 NaCl 方案三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100ml烧杯中加入约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 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丝一起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后将铁丝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铁 + 硫酸铜 → 硫酸亚铁 + 铜 Fe Cu SO4 Fe SO4 Cu 方案四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碳酸钠溶液,在小试管中装有氯化钡溶液,用镊子把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把烧瓶倒转,使两种溶液混合,观察现象,再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是:碳酸钠 + 氯化钡 → 碳酸钡 + 氯化钠 Na2CO3 BaCl2 Ba CO3 NaCl 【提示】 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如下问题:反应中有哪些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提醒:白磷取用方法;操作规范,注意安全;小组成员合作等.【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3:发现规律 【交流】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A 组 B 组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提问】 通过对上述4个方案研究,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能找出普遍性规律吗 【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拓展视野】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1691)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质量守恒定律.【讲述】 刚才所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量实验研究法.化学家们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发现了许多重要规律.刚才你们就像科学家一样在做研究,并且取得了成果.若你们是生活300年前发现这一规律,那又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几百年前,但我们可以抓住今天,通过努力学习,在将来为国家赢得更多荣誉.活动4:分析与解释

【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相等呢 【课件演示铺垫】动画: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讨论】 学生讨论,思考.(提示可从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微观分析入手)【归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从而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讨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的质量是否会变化 元素种类是否变化 物质种类是否变化 【结论】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五不变,两变.活动5:结论的再验证

【问题】 质量守恒定律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有普遍性吗 是否有特殊性呢(学生预测)【实验探究】

方案五 碘与淀粉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少量碘酒的小试管放入盛有少量淀粉的锥形瓶中,塞上塞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右盘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倒置,使碘酒中的碘与淀粉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方案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使小试管中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和小试管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6:规律的总结与再认识 【讨论】实验结果

1.方案五:天平保持平衡.说明这里面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方案六:反应后,质量减轻了.【问题】实验2会出现质量减轻的这一现象,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讨论】分析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分析判断依据.【交流】学生交流观点.【归纳】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体系内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则天平就可能不衡.注意表面现象与实质.【讨论】若空气点火仪漏气或反应后把塞拔下,敞口一会儿,再称量,质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较课本P90,P91中的两个实验装置的优劣(是否封闭及对实验有无影响).若P90图5-1中的气球反应后被拔下,天平是否平衡

【小结】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化学反应,只要是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就守恒.活动7:运用与提高习题训练略

活动8:归纳与总结 【学生小结】

1.本节课我所学的知识有: 2.经过实验探究活动,我的收获及感受有: 3.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的点评及建议是: 【板书设计】略 【课堂作业】P96,3 【课外拓展】

1.列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反应问题,并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2.课外利用家中相关物品,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预习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4.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有什么实验方案,请课外讨论,也可以和老师讨论交流.说明:仪器用品及多媒体投影内容略去.听课简评

这节课是本县对外开放周的教学示范课之一,由李家亮老师执教.该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有8个板块构成,8个板块联系紧密,递进自然,构建“教,做,研,学”合一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由学生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利用实验研究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结论为落脚点,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活动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法得到充分体现.在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变化时,增加了多个实验,它跳出了教材,拓展了学生认识问题的空间,利于学生从普遍性中找出规律性的结论,同时也利于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从教与学活动的结果来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化学的思想与方法也能有质的发展.

第四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应用→加深理解。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托盘天平(带砝码)、锥形瓶、红磷、火柴、细沙、气球、玻璃管、单孔塞。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橡胶塞、小试管;(2)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

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猜想、讨论] [回答] 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这很好,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活动与探究] 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说明]教师演示实验一;学生实验分组进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二。[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管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实验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回答](可分别叫多个学生进行陈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总结并板书]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现有一反应A+B→C,有10gA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学生思考并讨论] [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g,因为A还剩余3g,可见参见反应的A的质量为7g,B无剩 余,可见5g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5=12g。[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课本资料。[学生阅读] [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科学家曾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拉瓦锡是其中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到了20世纪,这一定律得到充分发展,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 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投影。

第二课时

[投影]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从投影所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从刚才投影所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的微观示意图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示意图展示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板书]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分组进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 [学生实验]„„ [陈述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呢? [学生讨论]„„

[回答]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实验装置未密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追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回答]1可以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比如红磷燃烧的装置。[教师]我这里有一改进的蜡烛燃烧的装置,大家请看。[课后思考]改进装置的具体措施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你谈谈。

[回答]1.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得出来的。2.我很喜欢这种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真是受益匪浅。3.进行科学研究时,若想得到很精确的结果,就必须改进实验装置,采取更为精确的装置进行实验。

4.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若也能及时思考并想办法进行实验,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些惊 人的发现。

[总结]大家谈了各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会,这很好。大家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令我非 常佩服,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风格,在化学的海洋中徜徉。[布置作业]习题1、2、3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第五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 品 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 媒 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 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 师[投影]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合作者 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白磷为 色 体,

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 色的 体,铁钉为 色的 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 且气球 ;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 色的

铁钉表面有 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 g A物质恰好与8 g 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3、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实验方案

方案一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 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 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 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教材通过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两个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以实验5-1和实验5-2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从而实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一些化学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实验用品:镊子、烧杯(中) 试管、酒精灯、火柴、托盘天平、锥形瓶

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红磷。

七、设计思路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写出木炭、磷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上板书写

温故知新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

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呢?

产生猜想,出现不同的想法

回答三种可能:

1、大于。

2、小于。

3、相等。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进行探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有三种不同意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哪一种是正确的。

(1)教师演示: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把锥形瓶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后,用玻璃管引燃红磷,观察红磷燃烧现象,气球变化,以及天平指针的变化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把锥形瓶和铁钉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后,将铁钉放入锥形瓶中反应,观察现象铁钉表面变化、溶液颜色变化),天平变化

观察并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 细沙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有何变化为何有此现象?

反应原理: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红色)(白色)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天平平衡

观察并思考】

1)铁钉表面颜色变化; 2)溶液颜色的变化; 3)天平的变化。

反应原理:

铁+硫酸铜铜+硫酸

亚铁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会从现象的观察中去思考本质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会从现象的观察中去思考本质原因。

4、收集证据

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5、解释与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板书:课题及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见PPT略)

6、反思与评价:有没有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呢?

[讨论]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质量减轻;镁带燃烧后质量增加,分析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教师演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密闭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测定与方案一、二做对比。

[小结]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找一名学生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变化规律。

学生一起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学生代表叙述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师生归纳小结:在不是封闭的体系中分析数据时,不要忽略参加反应和生成的气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初步记住定律

通过反思与交流,讨论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

三、巩固与升华

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守恒呢?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有理论依据呢?

学生游戏:电解水过程微观示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而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学生回忆旧知识、讨论、分析、推导出新结论。

激发学生温故知新

用理论揭示伪科学

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变化的本质。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练习见学案)

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

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

(A)18克 (B)7克 (C)8克 (D)6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g水蒸发成水蒸气后仍是1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蜡烛燃烧后,越来越少,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药品

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3L水,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CO2和H2O,试推断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4.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 B.煤燃烧后质量减轻C.双氧水分解后质量减少D.10克的冰融化后变为10克的水

5从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小组合作讨论

独立完成。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便于学生记忆和使用。

及时反馈,使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运用

五、体验成功,谈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参与,你有哪些收获? 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认识上有什么提高? 能力上有什么长进? 学得快乐吗? 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畅所欲言

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学案中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

二、守恒原因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微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分析,在理论依据上支持了质量守恒定律。给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体验。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利用动量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各章中,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动量一章的核心内容。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有很大作用。

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动量的概念,所以对高一学生来说动量守恒定律还是一个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对定律内容及适用条件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动量解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归纳能力,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大纲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守恒定律的导出和守恒条件的确定及对其适用的普遍性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知道它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规律。

(2)知道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守恒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基础上的。在本节的教学中安排了气垫导轨实验和用动量定理、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基于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验探索法和理论推导论证法。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动量建立起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较好的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解决物理问题,能够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确立了本节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点难点的确定:

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一方面通过理论来推导,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这恰恰是我们认识物理规律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此,守恒定律的得出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虽然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但它的应用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初学者往往对守恒条件判定不准而乱套公式出现错误,尤其是对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判定更感觉困难,因此,守恒条件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讲的是新课,因此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另外,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还采用了实验探索法、理论推导论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气垫导轨实验,它即能直观反应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通过运动过程的模拟和实际物体碰撞录像的播放,更能增加对动量实恒定律的感性认识,多种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教学生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已学理论推导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通过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就是教给学生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在很多物理规律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对动量定理内容的提问,巩固上一节课知识并通过它反映的是一个物体所受的外力冲量和动量变化的规律,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动量变化是怎样的呢?冰面上两个静止的小孩互推后,他们的动量都发生变化,他们的动量变化又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呢?由一个物体动量变化引入到相互作用物体动量变化,创设物理情境,引出本节知识。

2、新课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我没有完全按讲义的做法,由简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理论推导,而是做了以下调整:首先是把粗糙的小车实验改为较精确的气垫导轨上两滑块相互作用实验,其次是采用了先用理论推导后再用实验验证的方式。

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发生碰撞,它们总的动量是怎样变化的,由学生自己推导。由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出它们前后总动量是相等的,然后实际真是这样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气垫导轨的碰撞实验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能通过理论结果,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实验分三种情况:

(1)两等质量静止滑块由中央弹片弹开。

(2)滑块以一定速度撞击另一静止滑块并粘到一起。

(3)两质量速度均不同的滑块碰后以不同速度运动。

从多种情况的分析,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既渗透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内容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前面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守恒条件的教学上,教师应讲授好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在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上,应渗透理想化的观点以突破难点,在守恒定律普遍性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观看录像,其内容包括:台球的碰撞(正碰斜碰)、货车的结合、炸弹爆炸、火箭升空、微观粒子的碰撞,意图在于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加深对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其普遍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守恒定律条件的判定,其中(1)、(2)小题是有关外力是否为零的问题,(3)是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4)题则是论证多个物体组成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问题,逐层加深,强化对守恒条件的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人跳离船后对船的速度方向及大小的分析,初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为下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铺垫。

4、小结:由同学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

一、理论推导:

二、实验验证

结论:水平气轨上,相互作用的两滑块碰撞前后动量不变动量定理三、动量守恒定律

F1t=m1V1`-m1V1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F2t=m2V2`-m2V2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不变牛顿第三定律

F1=-F22、守恒条件:

整理得

(1)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m1V1`-m1V1=-(m2V2`+m2V2)

(2)内力远远大于外力

m1V1+m2V2=m1V1`+m2V2`

3、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

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动量守恒定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抽象,难以理解;

2、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作业辅导法。

五、教学过程

1、概念解释

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定律,它基于动量的概念,表达了一个物体受力时,它的动量变化量等于所受力的冲量。动量守恒定律公式如下:

p1+p2=p1“+p2”

其中,p是动量,p“是初始和最终动量。

2、案例分析

下面以两个物体碰撞为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情况一: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以速度v1向右运动,碰撞后弹开,速度变为v1”。另一个质量为m2的物体以速度v2向左运动,碰撞后弹开,速度变为v2“。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m1v1+m2v2=m1v1”+m2v2“

该公式表明,在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守恒。

情况二:有一座桥上停放着一辆车,一位体重为m的人从桥面上跳下,落到车顶上。此时,车的速度为v,人与车一起向前运动。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m1v1+m2v2=(m1+m2)v”

该公式表明,在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守恒。

3、作业辅导

让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练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比如:

1、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一个速度为v1,一个速度为v2,它们相撞后弹开,求它们弹开后的速度v1“和v2”。

2、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上后弹起,求其弹起的高度。

以上两题均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

六、教学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的基础法则之一,对于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但是,学生可能会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有所难度,需要在课后作业中多加练习,同时,需要另外安排时间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深入的解释和教导。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满江的人船怎么就成了一堆灰呢?它的质量为什么减小了呢?而铁生锈后它的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在化学变化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积极思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物碳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有什么时候关系呢?

产生猜想,出现不同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

1、提出假设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几种情况?

2、制定方案

方案一(第一组)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第二组)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3、指导实验

适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4、收集数据

5、归纳小结

屏幕显示:质量守恒定律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分工、合作

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归纳、完成表格(表格见后)

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变化规律。

体会、记忆定律内容

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和科学品质

初步记住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小结](投影)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

原子的质量不变

6、反思评价

[演示]实验1、2

实验1改为: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以及反应后并刺破汽球质量的测定

[讨论]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逸散到空气中,而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常会有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分析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小结]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猜想、讨论

出现思维困惑,产生新的学习期待

观看动画演示,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记忆“三个不变”

学生阅读教材P92页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形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由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对本质深入思考,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加强对定律的理解

使学生对开放体系的化学反应也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更直观的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纸笔练习(略)

(五)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自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小组互相检查

归纳,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及时反馈,使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运用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表现性评价学生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表达]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探究内容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药品

天平,锥形瓶,单孔塞,套有小气球的玻璃管,白磷,火柴,小刀,滤纸

粗铁丝,硫酸铜溶液,烧杯,天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

结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九、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2课时

6、实验准备:(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学生回答:氢气)

水通电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2个水分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氧分子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

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2H2↑+O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

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1题和2题(做在书上)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2H2↑+O2↑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H

B、O

C、HO

D、CO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2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 解释生活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 用质量差确定某一物质的质量

5.化学计量数的`待定

6.表格数据分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三.直通中考

分析近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举手回答解决引言中问题的方法。

观看

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复习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通过巩固练习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白磷、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酸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磷在氧气中燃烧;

(2)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药品探究一下“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习]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习。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4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平、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习思维,发展学习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下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课题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

    《松鼠》教学案设计

    《松鼠》教案 裴营乡一初中路斌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概括松鼠的特征, 通过比较,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自觉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用拟......

    如何设计教学案

    如何设计教学案 我校将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力争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通过研讨,我们认为:所谓高效课......

    《船长》教学案设计

    《19 船长》 教材简析: 《船长》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生成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能否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和谐统一,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好坏......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

    《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实验学校 王 林 中学一级化学教师 参评组别:化学组 邮编:550500 电话:*** 邮箱:1216396483@qq.com 摘要:实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