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师表课堂实录王守松
《出师表》教学实录
王守松一、二、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把本小组制作的课文展示板贴在教室两侧相应的导入新课(16:50)位置。(课文展示板贴包括:组名、成员、口号、课文第批注)
师: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中有这样一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有对他的赞叹,也有出师未捷的感言与无奈,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
三、出示教学目标(ppt展示)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培养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2.理解文章内容。
师:首先看一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读一下。(指名读)生读,引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重视。
四、点评学案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哪几个自然段啊? 生:6、7、8、9自然段。
师:我先把6、7、8、9这四个自然段大家学案的完成情况点评一下,做的较优秀的小组是5组、3组、9组、12组,(已经赋分)做的较好的个人是李月、任晗、赵雪、邢霞……(已经赋分)每人加一分,还有几个同学做的不够好,空的题目较多,尤其是自主构建知识部分,再存在着不会做的题或者不能做的题,那你得注意了。(刘帅你得注意一下)。
五、疏通文意。
(一)合作学习,组内疏通文意。(16:56-16:13,共17分钟)
师:大家已经充分完成了学案,进行了自主学习,接下来我们进行的工作就是合作学习和展示评价,我把合作学习的要求说一下。(ppt出示 1.小组长主持,合理分工,(如何分,组内决定)组内交流自学成果。2.帮扶要求:1号教会4号,2号教会3号。)
师:时间5分钟,好,开始。(生到本组张贴课文展示板的位置,组内讨论。)
(二)组间检查。(16:13-16:28,共15分钟)
师:现在小组之间进行检查。(检查方式:1.一组查二组,依次类推,检查方式检查组长定。2.建议:
3、4号主讲,2号补充。)
师:在检查后做出评价时,请各小组长注意以下几点: 1.句子翻译、重点词句的理解正确。2.声音洪亮。3.解疑补充正确。
生:小组之间进行检查,小组长一般采取的检查方式是:一组小组长检查二组3、4号,2号补充,其他小组依次类推。
(三)小组展示检查结果,进行评价。(16:28-16:38,共10分钟)师:现在请各小组评价你所检查的小组。
生:各小组长对所检查的小组进行赋分评价,满分10分。
二组组长:我检查的是x组的3号和4号,他们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基本准确,但是存在的缺点是x个字词解释有误,所以我给他打x分。三组组长:我检查的是x组的3号和4号,他们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基本准确,声音洪亮,但是存在的缺点是x个字词解释有误,2号已经改正过来了,所以我给他打x分。
四组组长:我检查的是x组的3号和4号,他们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准确,声音洪亮,但是存在的缺点是没有规范答题,所以我给他打x分。„„
(各小组长评价语言十分准确到位,严格依据评价要点进行评价)师依据各小组长的评价情况,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
六、教师考查。(16:38-16:46,共8分钟)
师:现在我来考一考同学们。
(一)这些字词你会读吗?(ppt展示字词)
崩殂()
陟()罚臧否()以遗()陛下
行()阵
夙()夜忧叹
斟酌()咨诹()善道
(二)这些词语和句子你理解吗?(ppt展示,着重展示古今异义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圣听: 3.不宜妄自菲薄: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师问生答。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大家对课文中字词的古义掌握的较好,今义掌握的不是很好,希望同学们能对这些词的今义加以重视。
七、质疑问难。(16:46-16:53,共7分钟)
(一)学生质疑。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可以从字词句及内容理解各方面质疑,课后松校说这个地方可以设计成学生分层次质疑。)
生1:我们组把“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解释为“来”,但是x组解释为“以至于”,我想问一问到底这个“以”字怎么解释?
师:有谁会解释这个字?
生2:我认为这个字解释为“以至于”,前面的“恐托付不效”可以作为“伤先帝之明”的原因,所以我认为是“以至于”。
师:这位同学解释的很好。(教师板书:“以:以至于”)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一句中的“临”怎么解释?
生4:我认为是“将要,临近”的意思,解释为将要驾崩的时候。师:那这个“临”字还可以作什么意思讲呢?
生5:“临”还可以解释为“靠近”,例如“临溪而渔”;还可以解释为“面对”,例如“执策而临之”。
师:这位同学联系的很好。那么“执策而临之”的“之”是什么意思呢?(由此而联想到“之”在文言文当中的所有用法)(板书:临:
1、靠近
2、面对
之:
1、助词,的
2、代词
3、动词,到,往
4、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表限定关系,“局促一室之内”)
(二)教师质疑,深入探讨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了。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你从文章中读出了诸葛亮的什么?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句式:“我从
读出了诸葛亮的(关心、忠心,信心、决心、感恩之心„„),因为
。”(ppt展示)
生思考然后作答。
八、拓展延伸
白帝城托孤,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该不该取代刘禅?
(松校说课的时候说,从教师质疑开始就是我们平时的常态语文课了)
第二篇:出师表课堂实录
《出师表》课堂实录
偶园回中 田荣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教学构思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课堂实录
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l: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4:(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生:可能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
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白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生1:“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2:“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3:“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4:“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地点点头)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地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生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2: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得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
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的,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话,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嗯,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生2: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l: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2: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3: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4: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生5: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惟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l:“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3: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生1: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2: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
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1:“亲贤臣,远小人”。
生2: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
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l: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样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2: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3: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4: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1: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2: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3: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4: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l: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
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生2: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其评。)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进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
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第三篇:王松舟《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生:知道。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79年的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生:地球。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传发文章)
师:大声地读,把文章读通顺,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怎样?
(把话筒传递到部分学生嘴边。)
师:我一边在巡视,一边在倾听,一边在用心感受。感受你们跳跃的那颗心。你在读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们在美丽的宇宙中,只有一颗让人生存的星球,人们却不断地在乱砍乱伐,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为此我感到非常痛心。
师:我注意到了,你刚才说了两个“不断地”,不断地乱砍乱伐,不断满足自己。多么贪婪的人类啊。
生:我心情非常学生。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陷入无路可走、无地可容的结局。
生:人类的乱砍乱伐为自己挖下了坟墓,钱再我,地球破坏了,钱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生:我有三种感受:可爱的球体让我自豪。第二种感受是看中间部分,非常痛心。第三种感受:看到结尾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地球了,我的一腔热血已经涌了上来,我以后一定要保护地球。
师:女孩子的心思它就是细腻。(众笑)他注意了中间的部分,也体会出来了,尤其是最后,她用了“一腔热血”。再去触摸一下我们的语言,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词句表达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颤抖的波浪姆,那是心灵的颤抖。
(生自学)
师:尽管我不忍心打扰。你印象最深的,心灵越颤抖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滥用化学品的后果非常严重,使生物链遭到了破坏,非常痛心。对人们的无耻行为感到十分痛恨。
师:还有谁对这一段非常痛心吗?
生:人们不保护这些资源,实际是对自己的毁坏。
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生:美国用珊瑚岛作实验,因为核污染,不能再生活。
生:太平洋上有一段“死亡之谷”,海面上有一种受污染而生出的藻类,让这一段失去了生命。
生:森林被伐,没有人住。
师: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生:土地变成了沙漠。
师:沙漠肆虐,(指板书)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再读一读,大声读。
(生继续交流让自己痛心的句子)
师:我听得出你非常焦急。
(再指名读)
师:你不仅感受到这种威胁,而且你有一种呼吁的想法。
(生再读)
师:听得出你的声音里饱含着一股义愤,想说吗?齐读吧。
(齐读)
师:每个人的表情都那样凝重,能高兴吗?高兴得起来吗?能轻松吗?轻松得起来吗?还想说吗?继续。
生:(读“如果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一段,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短短的三分钟,“不加节制”这个词用了三遍,值得划一划。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着矿产资源看出了什么?
生: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资源是宝贵的--
师:不能漏啊。几百万年(板书)
生:几百万年才能形成,却这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破坏了,人类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同学们,几百万年,向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的资源被贪婪的无知的人们破坏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感觉到妈妈正在被破坏。
(指名读)
师:女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含蓄的语调背后绝对是不平静的心情。
生:读到这里,我非常惭愧,这是地球妈妈几亿年的努力工作才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几百年、几十年就能破坏掉。
师:还有别的吗?让你心情沉重吗?
生:(读“慷慨地--”一段)地球如此慷慨,人类却随意破坏。
师:地球的慷慨和人类的贪婪,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读“地球很小很小--”一段)我从“只有”、“只占”可以看出地球的空间太小了。
师:不对呀,书上有问题呀,地球应该“很大很大”,改吗?
生: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五颗行星中一棵。
师:你管太阳系干嘛?地球有一亿平方公里呀。
生:地球人口很多,人均面积很少。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
生:60亿。
师:再过五十年,人类将有多少?
生:90亿。
师: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生:30亿,40亿,10亿,80亿。
师:80亿。再过五十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有10亿将生徨地饿死。地球大不大?再读一读这句子。
(生齐读)
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发出这种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应该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再读一读我们的心声。
(生读)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新闻人物了吧。再读一读。
(生读)
师: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是什么?
生:友谊。
生:问题。
师:(转向那个学生)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众笑)想“进”吗?
生:想。
师:好,那就先“疑”。
师:提个要求。你提的所有的问题必须是忠诚的,自己早就懂的不必再提,很简单的问题自己一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不要再提。读,一条横线,一个问号,表示你这个地方有真问题。
(生读书质疑)
师:有问题请举手。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每个人提个问题就是五十五分钟。有三四个问题的同学提你最疑惑不解的,提到十个问题,我们就停。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坚实,怎么会“碎”呢?
师:答案百分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连打两个问号,一个比一个大)
生:是什么地质变化使地球矿产资源形成?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书上没答案,在课上干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来。到课外找课外书。(板书:地质变化?)
生:地球离我们多遥远?
师(板书:遥远?)
生:为什么就像一叶扁舟?
师:(板书:扁舟)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形容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
生:为什么40万亿公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师:(板书:40万亿?)
生: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充满愤慨的“凭什么”。(连打三个问号)
生:可以建设海上城市,范围不就扩大了吗?
师:你对“很小很小”产生了质疑,大胆地质疑。(板书:很小很小?)
生:月球上有多少人可以去居住呢?
师:(板书:月球上可以有多少人居住?)
生:今天,我们在保护地球,那些不法分子在破坏我们的精心保护,是不是一种浪费?
师:(板书:精心保护?)十个问题,是同学们在认真读书后产生的,古人告诉我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想不想再进一进?十个问题,只要再读再思考就可以解决。王老师完全相信你们可以自己解决。3
每个人只要挑选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行吗?
(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好,好,王老师怀着一份深深的期待,想和你们分享智慧的喜悦。
生:(回答中,师引导学生再读)
师:这样下去,地球怎么能够活多久?闭上眼睛。(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段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洪水,看到了人们在撕心裂肺地喊着。
师:现往前看。
生:他们在那砍树,大片的森林被砍光了。
师:然后村庄怎样?
生:村庄被风沙包围了,被洪水淹没了。
师:桥梁怎样了?
生:桥梁被水冲断了。
师:人们怎样了?
生:在包围在水中,有的爬上树上,有的在屋顶上,他们哭着喊着。
师:喊什么?
生:他们喊着“救命--”。
生:我看到了动物在拼命地逃跑。
师:非典就是地球对人类滥吃野生动物的惩罚。
生:我看到了妈妈把我们遗弃了。
师:那是你想到的,看到的呢?
生: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惊恐。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我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哪有什么上天?根本就没有上天,是人类在毁灭自己。再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
师:不光是这些,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点击出示: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师:你有什么想说?
生:人类真是太残忍了。
生:人类在毁灭自己。
(再读:“可以不断再生--”一段)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的表情,王老师的心情是那样沉重,面对人类的摇篮,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给人类听,请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那音乐凄婉,悲凉,让人心痛,听过,但不知是什么曲子}
(生写)
生:保护母亲吧,否则人类最后的表情便是哭泣。
生:***水源是人类的源泉,***天空是我们的外衣,--
生:人类不要再胡闹了,最后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师: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师:(挨个梳理那十个问题,擦去解决的,留下没解决的)我们的这些问题就像地球的问题一样,困挠着人类。只要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灵魂开始闪光,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下课。
第四篇:《黄山奇松》课堂实录
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
16《黄山奇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看一看。
(出示录像)它在安徽省南部,它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最美丽的一座山。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山之秀丽于一身。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是天上之仙翁,亦山中之圣品,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佳作。
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黄山)
对,黄山!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它的其中一绝。(板书:16黄山奇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同桌互查生字词; 2.小组互查课文; 3.教师抽查 4.了解文意
课文主要写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表现了黄山松树的奇特之处。
三、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反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单写体会。
2.合作探究
小组内互相交流,要求:
1.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4-1的顺序,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3.师生研讨
(1)迎客松“奇”在哪里?
生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说明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我觉得它很奇特。
师:你知道它经历了多少年的磨难吗? 生:大约400多年吧„„
指导朗读:不是400,是800多年来,一个简单的词饱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啊,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艰辛。
学生齐读。
生2:我给他补充一下,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可它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说明了它生命力非常顽强,这也是它的奇特之处。
指导朗读:是啊,不知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郁郁苍苍,精神令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读这句话。
学生再读。
生3: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我觉得它的姿态非常奇特,因为它像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显得它更加热情。
师: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它独特的姿态。
生4: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黄山那么多松树,只有它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还是整个黄山的象征,我觉得这
也是它的奇特之处。
指导朗读:三句描写迎客松的话都着重表现了迎客松的奇特,自己再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的奇特。(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2)陪客松“奇”在哪里?
生: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突出的它高大的身姿,非常独特。
师: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陪客松的奇特,这点值得我们学习。(3)送客松“奇”在哪里?
生1: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说明它姿态奇特。
生2: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盆景”是非常美丽的,而且它是“天然盆景”未经过人工雕琢,可见它美得出奇。
指导朗读:它是如此的美丽,自己读一读,读出它的美。(男女赛读)(4)练习背诵
师:这三大名松写得如此奇特,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将它背出来,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如果能全背下来就更好了。
①学生练习背诵; ②指名背; ③按屏幕提示齐背。(5)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像这样的奇松,黄山还有许许多多,正如第三自然段的描述,自己再认真第三自然段,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黄山松千姿百态,非常奇特。
生2:一个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姿态没有讲出来,也说明了黄山奇松非常的美丽。
(课件出示图片)师:是啊,多美的黄山奇松啊,多美的文字啊,让我们一起看看屏幕。
指导朗读: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让我们再来一起美美第读一读。(配乐朗读)
(6)小结
课文到这我们就全部学完了,全文通篇都在介绍黄山松的奇特,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黄山松,黄山松虽饱经风霜,却仍然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秀美,所以课文的题目才叫“黄山奇松”,所以人们才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四、拓展阅读
朗读要求:
(1)认真朗读;(2)读完后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文中的奇石。
黄山怪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怪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五、课后提升
1.当一次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搜集黄山“云海”“温泉”的图片、资料,再与同学交流。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饱经风霜
陪客松 绿色巨人
送客松 天然盆景
第五篇:《黄山奇松》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地方旅行,什么地方? ▲课件出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人去过黄山? 你去过?
生:我去过黄山,它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它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号称第一山。
师:天下第一奇山。是的,这个同学去过了黄山,留下了印象,知道黄山有四绝是----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既不看怪石,也不看云海,温泉,只观奇松,一起来读题---《黄山奇松》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黄山奇松? 师:马上你读课文就知道了 生:黄山松为什么奇怪?
师:这个问题你可以换个方式问 生:黄山松为什么奇 生:黄山松奇在哪? 师:你再说一遍 生:黄山松奇在哪?
师:是呀,黄山奇松奇在哪?这是一个大问题,同学们要记住。
师:不过要想去黄山看奇松,就必须过字词关,拿到一个生字词的入门券。你会读么?自由读读看。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誉为 卧 陡崖 玉屏楼 屹立 饱经风霜 情有独钟
师:谁来读?(指名读词)
师:非常好,词语的节奏感读得很好。你再来读。师:全班一起用这个节奏读---(生齐读生字词)师:非常棒!“卧”这个字没有词,谁来给他组个词? 生:或卧
师:这是文中的,不是词。生:卧薪尝胆
师:好一个卧薪尝胆。生:卧室
师:卧室,你有你的卧室,还有吗? 生:卧倒
师:卧倒,一种姿态,很好!
师:请大家一起来看这个词念----(指玉屏楼)
(生齐读“玉屏楼”)
师:要是你们没学这篇课文,你绝不知道这个词,课文中“玉屏楼”在这句话中,一起念— 生: 黄山最妙的观光处,当然是„„黄山决胜处的玉屏楼了。师:谁能通过这个句子了解玉屏楼
生:玉屏楼是被称为“黄山绝胜处”的地方。
师:好,请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师:你知道“黄山绝胜处”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黄山最妙的观光处。师:黄山最妙的观光处就是 生:黄山绝胜处 师:就是 生:玉屏楼
师:很好,我们读文章啊可以这样联系文章认真去读,词语你就能自己理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要去看黄山奇松了,捧起课文我请三个同学带我们去看,请你带我们看仔细点,读准每个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师:我听出来了,你们预习得很好,下面再请同学们再认真地到文章里默读课文并初步思考: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学生默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师::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奇在它的姿态
师:请你读文中的语句。
生:黄山松奇在它的千姿百态„„
师:非常好,继续你还从哪感觉到它的奇? 生:陡崖边,处处都有它。师:哦第一节,还有谁来?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一段
生:我觉得他读多了,这里是写迎客松的形态,并不是写黄山松的。
师:同学们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但老师要告诉你们,你们并没有找到黄山松最奇的地方,到哪去找,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一起读--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师: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三大名松。请自由放声地读,开始--(学生自读)。师:让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看黄山奇松,谁带我们去看?(指名分段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师:首先我们来看迎客松,请你们自由再读,这有个问题,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松?你能在这段话中挑一个词填进去吗? ▲出示填空:
这是一棵()迎客松。生:这是一棵姿态优美的迎客松。生:这是一棵充满生机的迎客松。生:这是一棵枝干遒劲的迎客松 生: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师:这个词再读一遍。(师正音)生:这是一棵郁郁苍苍的迎客松。(师正音)生:这是一棵引人注目的迎客松。师:我建议大家把第一个词带进去读--生: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师: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在哪?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这句话你读得好,是枝干(gàn)师:你说说看它怎么姿态优美呢?
生:它的枝干斜伸出去,就像是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师:那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师:(出示迎客松图片)我们来欣赏,它的姿态优美主要是在——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来读—(生读文)
师:姿态优美,我想知道除了姿态优美还有没有?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苍苍。师:大家看看图,看看是什么颜色啊? 生:绿。
师:那请你把前两句连起来读,我们来体会(指名读)
师:请你来读让我们感受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同学们刚刚还填了一个“饱经风霜”,谁课前查字典了?请你说说从哪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暴风烈雨折磨的
师:有这点意思了。还有没有?那我提一个字,这个“饱”就是充分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充分的经过风霜
师:折磨、还有人说洗礼,就是经过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叫---齐读 生:饱经风霜 师:再读
生: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
师:经过了洗礼,这棵迎客松 你觉得它有多大的年岁? 生:大约一千多年
师:同学们猜得都差不多,老师这有资料请你来看看,你们把这首诗读读就知道。生: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师:一千多年,可能经历过哪些呢? 生:暴雪、火灾、烈日炎炎。师:这就叫“饱经风霜”,生:生命力强
师:可有个词语就在课文里,你们为什么不说呢,一起说-----(充满生机)(姿态优美)。用笔画下这个词语,还有一个词语老师写下来了,你也应该用笔画下来,师:读-------(姿态优美)。你说奇不奇? 生:奇。
师:指名读这段话。师:这棵迎客送松可以作为黄山的象征么?请你们一起来读,让我们试着把这迎客松移进我们的心里,自由地读一读。(生读文)
师:看着图,不看课文来回忆一下。生:试背迎客松一段
师:这是迎客松,我们来看看陪客松,谁来读?(指名学生读)
师:谁能找个词填进去?
生:这是一棵(高大)的陪客松 师:从哪读出高大?
生:这是一棵美丽的陪客松 师:从哪读出美呢?‘ 生:这是一棵绿色的陪客松
师:是呀,这是一棵高大的绿色的陪客松,我们来读(生读陪客松一段)
师:我们来看送客松。指名读(生读送客松一段)
师:声音不大,但很有感情。再请同学来读。
(指名读文)
师:你来填: 这是一棵()的送客松。生:姿态独特的陪客松。生:天然盆景
师:我来考你一个,什么叫枝干蟠曲? 生:就是;
师:我们来看图,它向山下。刚才有同学填“天然盆景”,指的是谁啊? 生:送客松
师:天然盆景和盆景有什么区别?
生:人工培育—盆景 齐读陪客松一段。
师:谁来找个词填进去。这是一棵()的陪客松。生:高大 师:(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巨人)翠绿的(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
师:刚才我们看完了三大名松,我们再来读读,感受一下他们的奇。他们三个在写法上有区别,你们发现没有?(指名说读)
师:谁发现了这三大名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一样?谁写得多? 生:迎客松写得多。
师:是呀,迎客松写了三句话,陪客松只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为什么这样? 生: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师:让我们把这最有代表性的迎客松再来读一下
(生读迎客松一段)
师:所以迎客松要写得那么具体,送客松也有特点,所以写了两句话,陪客松则一笔带过。(写作方法的悄然渗透。)
师:请想一下,三大名松能代表黄山所有的松么?不能,最后一段请你来读(生读最后一段)师:第二个同学再来读
师:这地方哪个词告诉我们黄山松除了三大名松还有很多? 生:千姿百态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请你在书上用笔画下。师:哪里读出了千姿百态?
生:他们或屹立、或斜出、形似孔雀。
师:我再请同学来读,你们来数数有几种姿态(生读文)师:几种? 生:八种
师:读出这八种姿态。
师:八种,离千姿百态还早着呢,可为什么说千姿百态? 生:后面有省略号,说明后面还有很多 师:是呀,省略号,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老师这有图片,你能根据图片说出他们的形态么?(出示图片)
孔雀松图片 竖琴松图片 师:这是? 生:盘龙松
师:盘龙是要盘起来,可这没有盘着,他是趴着,卧着,是----生:卧龙松
师:再来读句子,这个句子很有讲究。(指名读)
师:谁有发现?一起再来读 生:是三个分句
师:屹立、斜出、弯曲写出了松的枝干,师:这些词都写了松的姿态,可前面是用两个字,中间是一个字,最后是四个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让人在脑海里想象松的形象
师:一种姿态不能表达黄山松的奇,全班齐---全班齐读黄山奇松
师:这节课我们看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一起领略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充满生机,最后老师要回到这个大问题上,黄山奇松奇在哪?看黑板 生:千姿百态 充满生机。师:难道黄山松不奇么? 生:奇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黄山奇松的时候,写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生:他挑选了最有特点的三大奇松来写,其他一笔带过,有详有略。师:很多人读了黄山奇松就有一个愿望,你有么? 生:想去看一看。
三、总结 全文
师: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机会,就让你们的父母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吧!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16.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