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时间:2019-05-15 06: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第一篇: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特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经验、理论也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众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已成为当地名师。为了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我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互联网等方面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以促进自身专业迅速成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我语文名师。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的分成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他们使用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张孝纯等。另一派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他们自编实验教材,把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欧阳代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胐朏等。下面就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格分别简述如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男,1950年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

1979年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

1980年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2年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3年12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1997年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30多年中,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文化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7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了“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1979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技教师”称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获得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宁鸿彬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他总结出“懂椉菞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

; 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等。

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掌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使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从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椫室蓷理解椄爬

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

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五)张孝纯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张孝纯,名世继,河北省丰南县人,1926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邢台市八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组组长兼指导教师。1979年以来,历任全国中语会理事、名誉理事和学术委员;1982年以来,历任河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顾问;1984年当选为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1986年以来任邢台市教育学会副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兼教科文委员会委员。

从4岁起,他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1945年“8·15”日寇投降后,入北平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1949年8月参加了革命教育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先后在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在河北省教研室负责过语文教学研究工作。1979年9月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河北日报》给予“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评价。1989年评为邢台市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80年代初,他提出“大语文教育”观点和改革实验方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体系。他的主张和实践,赢得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许多教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教学风格】

1.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这是比之于鸟体。

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①范文阅读教学,它为训练听说读写思提供例子,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内含“教读”与“自读”;②参读教学,通过“目读”与“耳读”,使学生接受读和听的训练,主要发展其接收能力;③习作教学,通过说话和写文,使学生接受说和写的训练,主要发展其写作能力;④语文考试考查,使知识、能力更加巩固、深化和系统化,督促学生继续前进;⑤学生个人广泛地、完全自由地进行听说读写思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以上①为头,⑤为尾)

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右翼”系语文学习环境,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口头的与书面的语文环境。

2.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了开放型 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二,是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五育中的统帅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中知识、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第六,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第七,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统一;第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六)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欧阳代娜,女,1930年6月生,广东省南海县人。辽宁鞍山十五中学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三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鞍山市教育科研所名誉所长。1941年6月到延安就读于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1944年12月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专修班。1961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起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后历任山西省原平县范亭中学、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辽宁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有《初中语文课本阅读·写作》(共12册)《作文》(1-6册)《语文阅读与活动》(1-3册)《特级教师思想录》《魏书生、欧阳代娜教书育人之道》、《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呼唤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等。编写中学语文教学辅导与辅读资料、教学参考用书20余种,约200万字。主编有《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实验教材》、《作文》等。获辽宁省鞍山市教材改革特等奖、“七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八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欧阳代娜曾多次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她还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和全国先进教师称号。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学风格】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

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所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 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

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

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

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

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

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

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 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七)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洪宗礼,1937年生,江苏丹徒人,1955年毕业于丹徒县宝埝初级中学,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丹阳中学高中部,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泰州专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社联副主席、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会三、四、五届理事、扬州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和特贴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七、八届人大代表。

从教40年来,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等专著14部,出版论集两部,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导了其优秀事迹。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国家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

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必将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2003年主持了国家资助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课程比较与我**语教育改革》。

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曾作为中国优秀教师代表团中国大陆地区优秀教师代表访问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学风格】

1.讲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

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提出“五说”语文教学观。

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

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3.创立“双引”教学法。

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

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

;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

点”成“阶”,形成序列。

4.“三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

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

“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 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

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八)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未收集到相关资料)

【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

导教学实验课本》。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

——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

;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

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

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

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

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九)刘胐朏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刘朏朏,北京市月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早在1977年,刘朏朏与在北京师院教写作课的丈夫高原两位老师就以北京月坛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了“作文三级训练体系”。1985年,《三级训练作文课本》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期起步最早的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改实验,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项教改实验可以说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报春花,实验的成果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改革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教学风格】

刘胐朏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

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部分文章观点摘录

1.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本书很多看法虽是“敲边鼓”,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

2.所谓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母语虽然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但这需要过程,所以母语要长期不断学习,语文素养提高是长远的事情。

3.现在高师教育课程设置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

4.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5.语文课要解决读写能力,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

6.把语文功能无限制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可能“掏空”了语文。

7.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8.“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9.教师应当在“应试”与“兴趣”培养之间找平衡。语文高考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10.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是大趋势,应当积极推进。但局面打开了,步子不妨稳一些。随着课改深化,必然会出现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11.要为语文课“减负”,减轻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课来承担。如果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工具性又不明确,不敢理直气壮抓基本训练,那么情况会很糟。

12.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

13.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训练一概说成是应试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规律和基本的要求,否则所谓素质教育也可能是虚的。

14.“守正出新”,考虑和以往教学的衔接,不搞颠覆性的大变动。既保证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要求,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15.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这样的课改恐怕很难成功。

16.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17.高考练习的内容插进来太早、太深、太多,不是从学习梯度

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而是一开始就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

18.课改为什么难?原因也在于缺少配套的政策措施。你这边搞课改,那边又容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容许学校商业化,而且给老师给学校那么多的压力,那不是彼此抵消了吗。

18.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

19.诗词课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

20.上课可以放开,让学生发挥,但一堂课下来,必须有所积淀,必须有些“干货”可以把握。这就要画龙点睛,总结提升,凸现知识点。

21.认为选修课只是扩大知识面,放弃基础性要求,是个误解。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是阅读型教学。

22.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

23.课改举步维艰,一线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从长计议,还是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要拆台,要补台。

24.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25.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

26.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获得一时快感,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而某些商家传媒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

“恶搞”风就酿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沙尘暴了。

27.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28.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29.高考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了解这个规律,克服作文的“挫败感”。

30.文体“套路”的练习容易束缚个性,但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大量的阅读能启发心智,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培养对文字的感觉,掌握各种文体、与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

31.高考作文应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文笔、文采并不是主要的,不应当侧重考这些。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性,很在意文笔,所培养的学生思考力、分析力可能偏弱。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

32.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课主要还是培养有比较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达到个性化写作,恐怕有些“奢侈”了。

33.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34.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35.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36.“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味母语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会不断积累学习,终生受用无穷。

37.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实施汉语考级制度,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有好处的。

38.多数大学目前存在“四弊”:市场化、平面化、官场化和多动症,校园成为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地方,这和大学精神是违背的。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时尚要适当保持距离,最好的大学总是精神高地,有她的格调,气度,魅力。

39.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理应成为北大校训。

40.现在许多大学和院系变得世俗了!什么都盯着市场,什么都要赶潮流,把排名竞争看得那么重要,结果把空气搞得越来越紧张,不知学术自由为何物了。过去是政治干预太多,没有自由,现在则实际利益之争太多,还是没有自由。

41.现在各种名目的评比排名太多,学术指标量化的要求太刚性,僵化的管理办法助长了浮夸的学风,很多老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上。

42.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

43.过早功利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很不好,那些泛滥成灾的粗鄙文化、搞笑文化,在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

44.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调动感觉与灵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45.怎样将中学课程与大学的基础课衔接起来,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是个难题,但大有文章可做。

46.现有的学术生产体制,很不利于做学问,对于人文学科伤害更大。学术泡沫的出现跟学术生产体制是有关的。这种状况估计短时期难于好转,我们只好与之共存,又尽量减少受其困扰,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环境中保留一份学术的尊严。

(来源:海淀教师进修网)

【补充资料】该书是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包括报刊访谈、讲演与随笔。作者强调语文教育研究不能满足于经验性的总结描述,要跟踪调查,在掌握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给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

全书分5部分。一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思考;二是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三是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究;四是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的讨论;五是对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探讨

温儒敏简介: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6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年)等10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1987年),《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8年),《高等语文》(合作,2003)等13种,发表论文约200篇。

第二篇: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聆听了武风霞老师的《石头汤》一课,深切地感受到武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石头汤》是一绘本教材,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武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特别透彻,所以,在备课中选取了“布施”这个点引入课题,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意。尤其是最后通过“欺骗”一词的出现,向学生质疑: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三个和尚在欺骗村民?你们是怎样想的?引发学生进行深刻思考,学生不仅真正明白故事的含义——人们只有在合作与分享中才能获得快乐;还学会辩证地思考。课堂上自然生成的教育机智也无处不在。比如:学生在交流村民们争先恐后的从家里往外拿东西的场面时,武老师提问:什么感觉?用一个词语说是?学生回答:积极向上。武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行为用积极踊跃更加恰当。还有在交流小女孩为什么重要时,学生说:小女孩鼓动了村民。武老师和颜悦色地告诉学生:“鼓动”给我的感觉是说了很多的话,而小女孩说话了吗?那么用哪个词更准确呢?引导学生换成了“带动”一词。武老师的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效,都能充分地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整堂课上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武老师的课堂真正地体现了心中有文本,眼中有学生。

恭听了武老师《课堂:唤醒学生思考的欲望》这一讲座,让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武老师对课堂有如此高超的驾驭能力。她讲了自己的教学观点——追求真实的教学过程。讲了自己当教研组长时,为了让全组同事到自己班级听课时,不空手而归,她说了这样一句话:“为了名副其实,只有挖空心思,竭尽全力。”《捞铁牛》这篇课文的教案她备了8遍。的确,只有肯下苦功夫,才会让自己的思考具有力量。

第三篇: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有感

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有感

现如今,教书育人以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语文教育便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许多热血沸腾的人投身于语文教育事业中,他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深入探究中国语文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形成了许多宝贵可行、各具特色的教育或教学思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就汇集了语文教师大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多位名师的教学思想,让我品读之后茅塞顿开,感悟像涟漪一样在心中荡漾开来、、、、、、正如我所受过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一样,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学生们也在经受甚至忍受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填鸭式”“灌输式”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为了应考,为了高分,为了升学,许多中学语文课堂成了老师海讲,学生狂背,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如沉重的镣铐一般,铐住了语文老师致力革新的脚步,铐住了学生如天马行空般活跃的思维,铐住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种老师满堂讲,学生死记硬背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的只是一个劲地讲考试考到的考点、考眼,一股脑把这些考点的答案塞给学生使劲背;而不是教给学生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这样的学法,只能让学生学到考完就忘,考过就丢的泡沫语文,只会把学生教笨,只会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在脱离了试卷之外的语文应用世界里无所适从!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是具体应该怎样改革,怎样上好语文课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名师研究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供后继的语文教师参考。

综合于漪、宁鸿彬、朱永燚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来看,他们的教学方法改革之所以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学语文有本质上深入透彻的理解。即“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训思维”。他们在语文教学上都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他们“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提倡独立思考”“语文教学要强化语言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思想的提出,更彰显和阐明了“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训思维”这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而纵观这么多位名师的教学思想,我最推崇、最喜欢、感悟最深的要数于漪、徐振维、蔡澄清这几位老师的了。当然,像宁鸿彬、洪宗礼、钱梦龙等名师的教学思想中也有难能可贵的可取之处。

于漪老师倡导“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这我十分赞同。教书育人,是自古就推崇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方法。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一点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里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她认为语文教师要反复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和必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韧性和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学,在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塑造做人的素质。我十分赞同于漪老师的这个主张。因为我觉得成功的语文教育不该培养出因暂时获得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停滞不前的骄兵。此外,他还认为语文教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的本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须有意识地在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思维力的锻炼上下功夫。这个又回归到了学语文的本质上。在语文的具体教学上,她则提出“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这些都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这种教法重在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的本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满足。这在指导阅读教学上就尤为有用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可以抓住文本的“新、趣、情、思”。而“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等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种启发学生思维的教法改变了以往全由老师问问题,给答案的局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教聪明了。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迫切需要的。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许多中学语文课堂和早读课上似乎缺少了朗朗书声,特别是在高中,学生们更是金口难开。而老师,似乎也觉得学生不读书就随便呗,上课听讲就行了。殊不知,训练语文能力,至关紧要的是语感问题,也就是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因此,徐振维老师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要求。他说:“一篇课文不仔细地读几遍就热衷于分析,学生的理解就会像在沙滩上建造大厦那样不可靠。”这一句话正中当下许多语文老师的要害,敲响了他们满堂讲,连读书也代替学生念的坏习惯的警钟。语感要靠学生自己读书才能形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默读或听读,使学生通过读课文,揣摩语言,把握节奏,真正进入学语文的角色。此外,徐振维还指出教师要确定明确、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当前语文老师常有的通病——重视教学进度和内容,至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完这些内容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却不深思熟虑。试想,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还能不被牵着鼻子走?还能不像无头苍蝇那样晕头转向?以致于到最后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符合课文的也不清楚了。“发现矛盾,促进思维,发展个性”这是徐老师的又一得力主张。他认为争论不休恰是教学效益最高的时刻,好教师应当善于挑动学生斗智斗勇,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等才能得到训练。这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改变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这一点势在必行。

“语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语言与文字、与文学、与文化,说话与写作、言语与文章、口语与书面语等含义。”“由文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这生动地反映出语文教育功能的整体性特点。”这是蔡澄清对语文以及其功能的认识,它深刻地反映了语文的实质,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因此,强调中学语文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能力,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认为学语文单靠老师讲是不行的,更多是要靠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通过反复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培养和获得运用这个工具的熟练技能和技巧,这就是语文课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他提出了读写结合与讲练结合的语文教学法。但他最具实效和创意的当属他的“点拨教学法”。他的点拨法与钱梦龙的导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导读法更有优势,更上一层楼。他的点拨法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需要“点”“拨”,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方法灵活得当,不落入固定的套路,这是它与导读法最大的区别,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他认为学习过程即是认识过程,要经历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时老师自导自演,把嚼烂的知识送进学生嘴里,结果弄得学生思维呆板机械,对知识消化不良。因此,点拨法注重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并解疑,让学生学会自我积极地思考。所以,我认为这是语文教育改革最该实行的教法了。

这么多名师的教学思想真是让我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它们为我在今后的执教之路上指明了方向。

第四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个人事迹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个人事迹

个人简历

ZZ,男,1928年出生,江西湖口县人。大学本科毕业。

从1949年6月至今,经历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1949——1958年阶段:在浙江革大任青年干事,兼任校团工委宣教委员和校直机关团总支副书记,杭州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在浙江行政学院任教育干事,草拟全校学员教育计划;在省委党校任哲学教师,分工唯物辩证法部分。

②1958——1989年阶段:在中学教语文,兼任教研组长、杭州市语文教研大组大组长、杭州市中语会会长。苏

浙赣三省十八所重点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首届会长。全国工会十大代表。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生作文比赛评委。着名特级教师。在杭高教过16届高三,深受学生喜欢、好评,教学效果甚好,社会评价亦甚好;兼过20年教研组长,有三次评为市、系统先进集体,总结出的作文教学经验曾由新华社专访发表;当过6届班主任,有3届评为市先进班级,荣幸的是有两届各出了一名院士。由于这样先后12次评为市、系统先进工作者,也由于这样,两次在全国性的语文刊物上作为封面人物。

③1989——2004年阶段:离休后由省教委聘任为浙江省教材编委会顾问兼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所编初中语文教材从少数地区试教到全省铺开,历经12年之久,语文教育家、扬州师大教材顾黄初先生誉为“教苑一枝秀”,在语文界享有盛誉的着名特级教师于漪也将这套教材以“新、实、美”三字概括,并都撰文赞许。这套初中语文教材虽然到2006

年夏已全部结束使用,但它在构想上的创新突破和训练网络上的周密精当,在教材建设史上将会留下它的印记。

④2004年至今,以养生保健为主。除运动、娱乐以外,还保留了一项工作,即市教育局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常去有需要的学校为青年教师或学生讲课,有的讲题已评为“优秀教案”出版。2006年再一次被评为市局关工委先进工作者。

一直以来,坚持“学习——试验——总结”的教改思路。“潜心教研,锐意改革,结合教学写过一批,分别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通讯》、《语文教研》、《教学月刊》、《语文导报》、《中学语文》、《语文报》、《中学语文报》、《浙江教育报》、《作文报》等报刊上。2002年从这些中选出110余篇结集成册,名为《喜看桃李闹春风——曹文趣语文教育论文选集》,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时还主编或参编了几十本书,主编的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学生诗词选读》、《中学生论文选读》、《高中作文百题解析》、《语文采英》(6本),《初中语文课外读本》(6本)、《文言文语段阅读思维训练》、《初中记叙文写作教程》、《高中议论文写作教程》、《中考文言文考点手册》、《高考文言文考点手册》、《高考语文复习参考书》、《中学语文教学实用大全》、《西湖游记选》、《两浙游记选》、浙江省编初中语文课本(6本)和它的《教学参考书》(6本)等;参编的有《活的语文教育学》(全由特级教师组成)、《高中各单元特级教师教案》、《中学语文教学论》、《新编高中作文指导》、《新编初中作文指导》、《高考复习丛书(语文)》等。他的座右铭:“教是受的享受,爱是教的生命。教是学的体现,学是教的基础。”这条座右铭应该说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走向成功的动力。

第五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论文

中 学 语 文 特 级 教 师 研 究

语文特级教师对我的影响

2014年9月11日,我开始教育实习。和我同一批次的实习生都很羡慕我,因为我的指导老师足够优秀。在跟随他实习的这两个月里,我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所产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无论是是教育还是教学方面,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方式方法方法。他言传身教,让初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我要在教育教学过程培养良好的个人职业习惯。

(一)勤奋

勤奋是成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首要品质。我们都知道,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

“寒亭的灯光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我曾在灯光下背默民国期间出版的《辞海》上的词条„„我曾在灯光下写出一篇篇关于经典课文的评论„„大约写了两米来高的稿纸。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为自己当时的浸润化的写作而感到庆幸。当时是没有什么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铺开稿纸就找到了生命飞翔的天空。夏天,屋子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我赤膊上阵,桌下一桶凉水,两脚插入其中,脖上披着湿毛巾,一座椅两架蚊烟,门窗紧闭,一切都在静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轮子在咔嚓咔嚓地响着„„” 读过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回忆经历的著作《灯光赋》我对他的勤奋敬业精神深感敬佩。

勤奋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立体教学”的创始人孙春成老师说:“暑假,天气炎热,我则脖挂湿毛巾,身着短裤衩,反锁房门,挥汗笔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级教师孙汉洲卧病期间吊针一挂就是半天,“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教学资料。;特级教师李震进修期间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让管理员下班后把他锁在图书馆中„„

他们中很多人文凭起点并不高,程翔、韩军、陈军老师是师专毕业,李卫东、蔡明等是中师出身,而高万祥、徐敏南等老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才做代课教师;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有幸进入名校执教,蔡明老师毕业进的是苏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头”的乡中;还有的教育探索起步并不早,赵谦翔老师45岁才开始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今天,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镌刻得最清晰的脚印就是勤奋。

(二)阅读

大部分语文教师不读书,这是不争的现实。这里的“书”,既不是课本、教参和习题集,也不是为文凭的应考书。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当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我指导老师爱书如命,据他自己说: “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

优秀教师都有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名师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我认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

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

(三)写作

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市首批教授级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原话,也是千千万万名师的心声。

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了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出了台湾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下面这个故事诠释得非常好: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不仅仅是思考,更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当然,“反思”二字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素养方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更要重视要加强个人修养。

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单单是专业技术上的成功,还必须在做人上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全面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绩,与前辈的教导和同辈人的帮助分不开。当认识到自己这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非常感谢这两个月的实习时光,感谢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一边看一边学一边反思,受益匪浅。我深知教师的个人成长是场长跑,须要有“韧”的精神,我知其难,亦决定要迎难而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载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观摩课学习心得(汇编)

    关于李桂妍老师执教的《一场拔河比赛》的指导课的引导问题 1、第一节课,当老师告诉你们“第三节课我们要进行拔河比赛”这个消息时,班级的同学们是什么情况?你重点看到了谁?他是......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语文卷 节选部分 未完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语文卷一、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于漪 1、教育,就是培养人。 素质,能力,智力 要妥善寻找教文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缘文释道,因道释文,既废除离开......

    教师教学风格简介集锦

    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集锦 发布时间:2012-05-30 08:57:55 来源:陈仓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集锦 (一) 刘刚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北京范文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北京宁鸿彬 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3AU8《Let’s go to the park》 【主题性概述】 一、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3A》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本课的教学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2017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浑源县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山西省’小学名师在线工作室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细细品味这句话,不难发现,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