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名师著名特级教师武琼
小学语文名师:著名特级教师武琼
武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材审查委员。
1972 年参加教育工作;1988 年在全国教师职评中首批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1992年,首批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首批破格评为语文特级教师;1999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至2003年期间,曾连续两届被评为北京市课改实验工作先进个人。
她提倡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积极探索和寻求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思路,把语文教这中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爱与美的教育中,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凭借学生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她的讲课极富艺术魅力,教育部特为其制作教学录像片,并通过亚太卫星在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播放,是北京市小学语言学科带头人。先后被授予优秀教师、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等称号。
第二篇: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叶月兰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叶月兰
叶月兰 中共党员,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静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调入上海三年多来,她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坚持理论学习, 积极参与上海市二期课改;多次在静安区上示范课,研究课,并受好评;她创建并主持的区级课题《作文教学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论文、教案在全国获奖,或在市级以上各种刊物发表计二十多篇;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五十多篇。
一、2007年区公开课:
1.2007年4月作文指导课:《看(谁 做什么)》
二、2007年发表的论文情况:
1.《课文内容不等于课文教学内容》发表于《教学参考》(上海2007.1)
2.《美丽的留言》发表于《家庭与家教》(安徽合肥2007.1)
3.《有效率地进行个别辅导》刊于《上海教育》(上海2007.11A)
4.《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山西2007.11)
三、2007年外出讲课情况:
1.2007年4月20日应邀到华师大“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为台湾台北市校长、资深教师一行20多人做了一个半小时的题为《在课改中提高教师能力的策略》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
2.2007年6月7日应邀到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为新加坡一行20多位校长、资深教师做了一个半小时的题为《教学反思,点亮教学智慧》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
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回眸课程改革的“战斗”历程,以下十句话很值得各位同仁细细琢磨、体会。
1.“把语文的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革故鼎新,要打开窗子,吸进新风,但断不能掀掉屋顶,更不能毁弃整个屋子。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暨蒙学书目和树影》)“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继承、发展、创新”(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我们要“扬弃传统,发扬传统”,反对与传统“一刀两断,彻底决裂”。诚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很有必要,我们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布鲁姆的及时反馈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等等,对于推进中国语文教学改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的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例如:诵读、背诵、讲授等等都是语文的“根”,外来的任何“水分”和“养料”都要通过“根”来吸收,“根”深才能叶茂,“根”固才能枝壮。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系更加发达健壮,才能使“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因为“愈是民族的东西才愈是世界的”。鲁迅先生曾言:“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倘若我们连根都留不住,消亡都岌岌在眼,还奢望什么“花果”!
2.“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本色语文”是一个高频词,毋庸置疑,拂去语文表面的浮光,再现语文本色,是落实“本色语文”的根本前提。那么,怎样的语文是本色语文?开宗明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就是本色语文,辩证地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本色语文。语文教学要摈弃功利,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崔峦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专题发言中针对课改过程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就是真正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走在语文路上,我们将视界对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个性学生开辟展示的舞台;关注教学内容,研读文本,吸收、运用好文本,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那么,语文连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会变得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又丰富。
3.“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学。”
建国近六十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小语界“刀光剑影”中,一场“语言文字是笔墨技巧还是灵魂”的纷争——要么选择“笔墨技巧”,要么是“灵魂”——开始了。其实第一线的老师都十分清楚二者的关系。如“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总之,离开了“文”,“道”就无以承载;离开了“道”,就无所谓“文”。在此,“文”与“道”统一于一篇篇课文中,只是“文”是显性的、外在的,而“道”是隐性的、内在的罢了。语言文字既是“笔墨技巧”,又是“灵魂”。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坚守语言文字教学这条底线,以此为构建语文教学“金字塔”的基础。
4.“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如何将此落实于课堂,我们遇到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改变了“以本为本”的一贯做法,将文本(课本)与读者(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对话,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又要考虑文本对等性的阅读观。于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前阅读”基础的差异性,加上文本存在的客观模糊性和多义性,使学生的多元感悟显得异彩纷呈。课堂出现“放羊式”“随大流式”等等多种感悟模式,有点“像雾像雨又像风”,这样开放的课堂如何调控?一句话:教师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去发现蕴含其内的隐匿知识和实践智慧,引领学生去正确感悟体会。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发言,并保护学生的话语权。其次,精心呵护学生在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即使与课文相悖,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努力寻找“沟通点”,巧妙“嫁接”,积极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其三,要善待学生答出来的“横跑”,积极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生成教学过程。
5.“唱好‘八字经’,并不是半斤对八两。”
“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就语文的基本能力而言,应坚持这八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这“识、书、读、记、说、写、法、习”八个方面的权重并不相等,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书、读、写”。道理很简单,第一,从语言文字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看,语言在先,文字在后;学习现象在先,总结方法在后。属于语言范畴或行为习惯的“识、记、说、法、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入小学前已经有相当长的准备训练,家长、幼儿园教师在有意识或潜移默化中都给孩子以多多少少的影响。而文字此前孩子几乎一片空白。第二,语言的“自然的训练场”要比文字的“自然的训练场”容易得多,大得多。第三,文字训练的专门性、学术性和艰难性要比语言的训练麻烦的多,难得多。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应当视“阅读、作文”为主,把阅读、作文视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考试也以“读写”的方式进行,即使周全地考虑到“说、方法、习惯”等,也只能渗透其间。
6.“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本真语文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语文正本清源,引火归元,还其本色便是“一半是语言,一半是文字。”“一半是语言”,我们务必要正视“听说”,“一半是文字”,我们务必要正视“读写”,“听说读写”这四个字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是“耳熟能详”“心领神会”才好。有人提出,课改一直提倡的“人文”因素呢?“情感”因素呢?这实是对语文的性质根本没有理解。小学语文以文选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要顺着“语言文字”这条溪流“沿波溯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会离“人文”“情感”这个源头越来越近。教师说语文难教,学生说语文难学,其原因是语文,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东西,还语文本色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正儿八经地教“语文”,叫“听说读写”,别无选择。因为“语言文字”是“人文”“情感”等思想的外壳,是交际工具。所有读物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二者的不同在于:“非语文”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读物内容。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凭借一篇灵魂闪烁、血肉丰满的课文来把握语言文字——学习理解运用母语,语文课文本身则成了例子。若疏忽或怠慢了“听说读写”,则与一般文字读物有何区别,那还叫语文吗?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色,留住语文学科的原汁原味,语文连着各个学科,是百科之母,但语文知识只是百科之一,不是百科,决不能弱化、泛化语文。
7.“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做一棵大树,那么课内与课外就恰如大树上的“枝叶”和“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叶落”总会“归根”。摆正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教学才会相生相长。学生课外的读写天地是“大海”,是“天空”,是“群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一般不予干预,但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却不能听之任之,放之不管,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开卷”必“有益”,教师是要多加关注,给予指导,小学生毕竟不可能“无师自通”,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得如此合理。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课余时间忙碌——“吃小灶”,学特长„„语文的任务又如此繁重,改革的使命又如此艰巨,教师须紧抓35分钟不放,分秒必争,分秒必得,不管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都万万不可以忘记,课堂对语文来说,就是“圣坛”,就是发源地,就是长江、就是黄河的源头,就是飞瀑,一定要有力度、厚度与深度,波涛汹涌也罢,风平浪静也罢,都要有自己的景观,书声琅琅,用心以读,深思感悟„„最忌讳语文课无备临堂,还美其名为“大放手”,实为大撒手的“放羊式”。它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只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内外真正联盟、联手,语文教学才会引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8.“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观”人人皆知,他非常精辟而又恰如其分地还教材以应有的位置与作用——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是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多,随意地抓住一两个语言训练点组织教学,甚至随心所欲处置、贬损了教材的实际地位、分量和作用。而学生更是教哪课读哪课,教过不读,有的甚至学完整本书还不会读,学生不愿上复习课,以为课已学过,大概意思已经懂了,再学没意思。无论从爱惜财力、物力的角度,还是从持续学习的角度,教材都不应该像“餐巾纸”,用一次就扔,要把它看做一口井,一眼泉。在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这一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然,要使用好教材,教师必须要细致、正确地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9.“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咬文嚼字’。”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两个流派,一为“感悟”“体验”为主。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另一派为抓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方法。于是,课前课后教师众说纷纭,有人道:“二期课改就是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不求甚解,再说,古人不是自己读之背之,出了很多文学家、数学家„„”也有人担忧地说:“文字是语文的根,阅读教学少不了咬文嚼字,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才能提高能力,只是粗略地感悟感悟,就像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课文能读懂吗?”教育的天空似乎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谈起自读自悟,一脸春风,舞之蹈之。提起“咬文嚼字”,一脸无奈,迂腐老朽,不识时务。那边的世界真这么精彩?这边的世界真这般逊色?我们静心细想,小学语文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些教师精于分析,教得很碎,学生反倒难于接受,有些词语受某些限制,也不宜“以词解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不求甚解”,让其暂且搁置。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讲,还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理解第一”的原则,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渠道,让学生能将自己“意会”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言传”——提倡、呵护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10.“最好的读写结合应当是互补益彰,而又各有其主。”
前面已讲过,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文字”,尤其在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功夫须下在“读写”结合上,但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这往往是“两重皮”“两口井”,或是“一锅煮”。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读写结合”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中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进行设计,并使阅读、写作各成独立的体系,又互补益彰,相辅相成。阅读不只是为了作文,作文也不止是依赖阅读,这两个体系教师应当“了然于胸”,互相渗透,即阅读不忌渗透作文,作文中不忘阅读。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形影不离,写作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无处不在,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可设置情境或话题,让学生由这些情境、话题入手,回忆已有的生活,调动已有积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见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分析、评点或表达读后的感受。从本质上说,使用的工具性决定了读写作业设计必须贴近生活、走向开放、关注实效。它必须根植于文本,拓展于课外,提高于创新之中。这一点,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具体说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课文续写、句式填空、拓展想象、内容改写、看图写段、录像写话、演示仿作、词句扩写、读后感言、采访实录。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第三篇:武琼老师心得体会
前几天,在实小听了北京著名特级教师武琼老师的一堂课《草船借箭》,受益匪浅。在公开课声光电齐上,形式五花八门的当下,武琼老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把课上得有滋有味,出神入化,禁不住让人为她深厚的内功,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艺术拍案叫绝。这堂课给我很多启发。
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课堂上武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方法的传授。她启发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从“剑”“箭”二字的比较中教给学生如何识字,教给学生如何把长故事说短,如何把一个段落读成一句话,一句话怎样百样说,如何通过联想想象还原文本,如何在语文书上积累,如何通过你的朗读展现人物的性格,如何读古典小说等等。一堂课上再高明的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方法的指导带来的是自主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打开无限丰富的学问的殿堂。
二、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教学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生动性,让学生真正受益。在武老师的课堂上,注重学生识字遣词造句、朗读、概括文意精心研读文本的能力,扎扎实实的教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有意识放慢教学的节奏,让学生真正弄懂。而且在诵读、人物形象的赏析中,通过联想想象,创设情境,还原文本,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人物的心情、神态,自然地领会文章的妙处,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激发对历史人物、民族文化的热爱,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语文教育不能没有人文性,人文性如同语文教学之魂,失去了魂,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之根,失去了根,魂也就失去了依托。三、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武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需求。她认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起点。一开始她就问学生课文学习中,你需要老师同学给你什么样的帮助?整堂课都是从学生的阅读需要出发,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武老师认为一定要捕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按我们的需要上课。有效性在哪里?一定是在学生那里,这才是真正的有效。哪些是学生已经读懂的,那些是未读懂的,学生面临的真正困、挑战是什么,教师一定要明了。发现学生在哪儿有问题,一定停下来,慢点走,帮他们度过难关,“顺学而教,顺势而导”。如在“谢箭”那一节,教师看到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就放慢了教学的节奏,一点一点的引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带到三国时的古战场,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士兵们在高兴地挥手,说:“谢谢曹丞相的箭”那时的心花怒放。反之,如果眼中没有学生,只是按自己的教学流程走,那就成了走教案,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但学生却是一头雾水,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样一节课一节课的走马观花,所有的知识都是浮光掠影,学生所得也就非常有限了。
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武老师总是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们对话。老师在课堂上,常常说的几句话是“需要老师为你做什么”?“试试行吗,还有谁想说”?“你发现了什么”?“我听你们的,你们想怎么说,说给大家还是小组”?学生在读书、讨论的时候,吴老师总是蹲下身子来,走在学生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朗读,交流,看他们的收获问题在哪里。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在武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老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每一个45分钟在和老师、同伴交流的每一个细节中真实地成长起来的。所以老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武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班上曾有一个智力不太好的孩子,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她的引导。有一次,武老师讲《日月潭》,正巧有台湾的老师来听课。老师让同学说说你心中的日潭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孩子就从座位上晃晃悠悠地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这个日潭,这个日潭吧,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一边说,一边摇晃,还打着手势。台湾朋友禁不住鼓掌,认为这个孩子的回答特精彩,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提倡这样生动的教学。尊重每一个孩子,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就会焕发生机活力。
当然,在武老师的课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语文教学一定要与生活相链接,别老抠在语文书里面,语文书里的东西一定要往生活里拓展,你就觉得语文好玩了。精妙的板书设计,把文章的主要人物、内容、特色提炼出来,让人了然于胸。还有教师一定要吃透课标,吃准年段标准,把每一节课与课标相联系,使每一件事都在课标上找到落脚点。
吃透课标,精读文本,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积淀学养,一点一点把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落实到每一个 45分钟,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分享:
第四篇:武琼 《我是什么》心得体会
聆听武琼老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陶玉婷
本周日上午我有幸听了武琼老师执教二年级《我是什么》,接着是武琼老师关于“学课标重实践求实效”的讲座,虽有点累,但更多的是震撼:震撼于武老师课堂的求真务实;震撼于武老师对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更震撼于武老师对新课标透彻的解读。“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根本。”这是武老师在执教《我是什么》时,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第一次读完课文后,孩子们都咣当咣当地把课本乱放在桌子上,武老师马上说:“有的孩子的习惯真好,每次读完书,都轻轻地把书放到桌子上,真好!”孩子们把这话马上就听进去了,当第二次读完课文以后,大多数孩子都轻轻地把书摆到桌子上,武老师又马上夸奖了孩子们,当第三次读完后,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把课本轻轻地摆在桌上。这就是习惯养成教育。
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学习云变成雨、雹子和雪的时候,涉及到雨字头,武老师马上就拓展孩子的思维:“你知道的雨字头的字还有那些?”孩子们纷纷举手,接着武老师说:“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就是回家后查一查你的《新华字典》,查一查雨字头的字还有那些,好吗?”孩子们都很愿意。当后面学到三点水和两点水的字时,武老师又说:“那位同学来说说,今天晚上回去以后你准备干些什么?”有的孩子说要查一查三点水和两点水的字有哪些,有的孩子说不仅要查一查这些字,还要用他们组词和造句„„这就是习惯的培养,武老师真有办法啊!
之后武老师又为我们解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她别有用心地把新旧两次课标,从目标到各年级要求,一条一条地出示在大屏幕上,再用另一种颜色把不同的地方再现出来,再用教学中具体的事例为我们解读,本来枯燥的内容,在她的讲解中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中年级老师,我更多关注高年段的阅读与习作。
“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记住,不是让你教课文,课文学生一读就懂,你应该教给学生语文能力,为什么高年级一考阅读题学生错一大片,因为我们平常没有教学生阅读的能力,比如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你也许训练了,但是一带而过,总希望学生一下子就会概括,概括不出来就直接给答案,所以我们的老师总是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当学生不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倾听,让许多学生发言后,告诉他们不同文章的概括方法,每篇课文这样练习下去,学生怎能不会„„”一边听,我一边回忆自己平常的教学,我在心里反问自己:你是注重过程还是结果呢?你是教课文还是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其实两者相辅相成,你真的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了,自然就会给学生学会的过程留足够的空间。语文教什么,教语文能力。
“现在流行读写结合,什么叫真正的读写结合,每堂课写一个片段远远不够,真正的读写结合一定是与每一个单元所有的课文融会贯通的,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学顺序,在进行一个单元学习时,先读单元导读(第一段是这个单元的内容,第二段是本单元的写法指导),然后让学生浏览四篇课文,接着直接进入习作,让学生先写,写完后教师批改后再进入每篇课文的学习,每学完一篇,让学生对着文中的写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四篇课文结束,习作修改了四次,整个单元的写法已经融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好作文就是这样改出来的„„”天啦!还有这样的教学,还有如此的写作,“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这是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但是我不知道竟然可以这样修改,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听武琼老师一天的讲课、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第五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创新力课堂观摩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创新力课堂观摩活动有感
集贤里小学 魏娜
今天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创新力课堂观摩活动,心里充满了喜悦。一来到会场就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讲台上,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是于永正老师,内心深处有点感触,这么老的一位老人,至今还坚持在这个八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经验教授给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心里充满了敬意!特别是听完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及读后写作课,其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当我听完这堂课后,我明白了,于永正老师主要是想向我们展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整节课以读为主。然后简简单单而又扎扎实实的一堂读写结合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我想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课后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是呀,我们语文老师上课时想的是怎样把课文教完,怎样把课文中要考试的内容要学生记住,怎样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而往往忽略了语文课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语文教学时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后,我觉得,语文课应该要给学生留下语言、能力、情感、兴趣和习惯,最重要的一点,要留下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语言训练离不开我们老师的教学,一个班级是否活跃,可以看出平时教师的语言训练是否到位,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一定很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先把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才能把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好。而读书就要读出感情,情感的培养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精彩强调“以读为主,读写结合”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但是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难度很大。总之,记住一句:“读书时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学会了这一招,语文课堂就会有声有色。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会“说人话”。淡化技巧,正确流利的把课文读出来,那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那才是我们留给学生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