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琼老师讲座心得
教学随笔
人们都说,一个人最大的财富一是良师,二是益友。我想,能给我们工作所得的便是我们的良师。
记得去年,武琼老师曾来伊旗做过一次讲座,期间武老师讲了一篇二年级的课文《我是什么》,很遗憾那时的我并没有资历去听讲座,但听过那次课的老师们都对武琼老师赞赏有加。我当时还在想,武琼老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大家如此折服。
幸运的是,一年后的这个时节,我有机会去聆听武老师的讲座,真的是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2014年11月3日下午,我便有幸听到吴老师讲的一篇课文,五年级的《七律·长征》。武琼老师的课,始终在向老师们传递一种理念,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她说与语文的教学要把握“三本”,即课标、课文、学生。武老师并没有对文本提出生硬的问题让同学们按部就班地去解决,而是先在课前详细了解了学生们的预习状况,也就是完全了解了生本后展开教学,每一环节的设定都是有目的的,让同学带着目的去阅读,无疑就是提高阅读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充分了解了古诗第一句后,让同学们自己说出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同学们也找的很对,就是长征途中的“难”和“不怕”体现在哪里。接着让同学们找出“难”的语句,用符号标出,在标符号时武老师还灌输了一个思维,就是后面的同学要和第一位同学用相同的符号标出,这也是一种尊重,显然同学们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就会出现很多偏差。武老师并没有直接提示哪里不对,而是等所有同学标完后,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那么在寻找问题的时候,就以翻译古诗来入手,等同学们把整句古诗翻译下来,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不用老师说也不用提醒,立刻就开始改正了。这样以一句带动整个古诗,来进行一个整体的大意了解,而且基本上是学生自己说出的,整个古诗内容就明了了,孩子们也可以迅速的用自己的思维来定位“难”和“不怕”词句。然后又进行了一个古诗结构的讲解,有意思的是,武老师让孩子们自己给古诗标出标点,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整个结构的一个脉络,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一个能力。关于作者的介绍,很多同学才拿出资料看内容,而武老师让孩子们看了一分钟之后说出你的资料,哪怕是一句话,充分说明了资料是用的、是要记在自己脑子里的。在整堂课中,武老师都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把学段的课标要求贯穿始终。
武老师说,教学设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研读文本。我曾经不明白研读文本是什么意思,听了她对教材的解读让我不禁为自己的肤浅而羞愧。每篇文章都是有灵魂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知识,不管是知识的整合还是知识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上都能够做得到。武老师还提到,课堂是展示学生风采的时候,而不是展示教师个人风采,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发展,每一环节的设计都是展示他们自身素养的时候。
短短的半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武老师柔和的声音、自然而然的教态、略带京味儿的腔调柔和着知性的美,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所散发的语文的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作为一个爱孩子的老师,在这样的专家老师的引导下一定会奋然前行!
第二篇:听武琼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聆听武琼老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11月26日,在第二小学举行了语文新课标解读与名师高级课堂观摩活动,我有幸参加了。上午是武琼老师执教二年级《我是什么》,接着下午是武琼老师关于“学课标重实践求实效”的讲座,一天下来,虽有点累,但更多的是震撼:震撼于武老师课堂的求真务实;震撼于武老师对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更震撼于武老师对新课标透彻的解读。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根本。”这是武老师在执教《我是什么》时,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第一次读完课文后,孩子们都咣当咣当地把课本乱放在桌子上,武老师马上说:“有的孩子的习惯真好,每次读完书,都轻轻地把书放到桌子上,真好!”孩子们把这话马上就听进去了,当第二次读完课文以后,大多数孩子都轻轻地把书摆到桌子上,武老师又马上夸奖了孩子们,当第三次读完后,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把课本轻轻地摆在桌上。这就是习惯养成教育。
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学习云变成雨、雹子和雪的时候,涉及到雨字头,武老师马上就拓展孩子的思维:“你知道的雨字头的字还有那些?”孩子们纷纷举手,接着武老师说:“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就是回家后查一查你的《新华字典》,查一查雨字头的字还有那些,好吗?”孩子们都很愿意。当后面学到三点水和两点水的字时,武老师又说:“那位同学来说说,今天晚上回去以后你准备干些什么?”有的孩子说要查一查三点水和两点水的字有哪些,有的孩子说不仅要查一查这些字,还要用他们组词和造句„„这就是习惯的培养,武老师真有办法啊!
之后武老师又为我们解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她别有用心地把新旧两次课标,从目标到各年级要求,一条一条地出示在大屏幕上,再用另一种颜色把不同的地方再现出来,再用教学中具体的事例为我们解读,本来枯燥的内容,在她的讲解中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中年级老师,我更多关注高年段的阅读与习作。
“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记住,不是让你教课文,课文学生一读就懂,你应该教给学生语文能力,为什么高年级一考阅读题学生错一大片,因为我们平常没有教学生阅读的能力,比如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你也许训练了,但是一带而过,总希望学生一下子就会概括,概括不出来就直接给答案,所以我们的老师总是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当学生不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倾听,让许多学生发言后,告诉他们不同文章的概括方法,每篇课文这样练习下去,学生怎能不会„„”一边听,我一边回忆自己平常的教学,我在心里反问自己:你是注重过程还是结果呢?你是教课文还是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其实两者相辅相成,你真的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了,自然就会给学生学会的过程留足够的空间。语文教什么,教语文能力。
“现在流行读写结合,什么叫真正的读写结合,每堂课写一个片段远远不够,真正的读写结合一定是与每一个单元所有的课文融会贯通的,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学顺序,在进行一个单元学习时,先读单元导读(第一段是这个单元的内容,第二段是本单元的写法指导),然后让学生浏览四篇课文,接着直接进入习作,让学生先写,写完后教师批改后再进入每篇课文的学习,每学完一篇,让学生对着文中的写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四篇课文结束,习作修改了四次,整个单元的写法已经融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好作文就是这样改出来的„„”天啦!还有这样的教学,还有如此的写作,“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这是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但是我不知道竟然可以这样修改,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听武琼老师一天的讲课、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第三篇:听武琼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教师——教我们该教的
新庙小学 温丽霞
如果说教育之路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我们用大半辈子甚至是一生去走完它,那么专家的引领将是这漫漫长路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让我们在这条路上少走一点弯路。
很荣幸在10月3日、4日两天聆听了特级教师武琼老师的示范课及对一完小、四完小四位年轻老师的点评课,一天半的时间虽说很短暂,但是我所接收到的新思想、新理念确实很丰富的。
首先来谈谈四位年亲的老师,他们虽然很年轻,教龄不长。但他们在课堂中所展现出的那种青春活力,那种过硬的基本素质,那种创新意识、自省反思……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与他们相比我真是自叹不如。从他们的身上我得出了这样的感悟,那就是趁着年轻,好好加强自身的基本功,好好“练功”。
感谢四位老师的精彩讲课,正如武老师所说的:正是有了他们的大胆尝试,才会有我们的不断进步,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
接下来,我想说的当然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了,与武老师接触可以说这是第二次,第一次听她讲座时,她留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教学要关注“三本”即生本、文本、人本。今天她再一次的提及了这个话题。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明白了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三本是缺一不可的,要将他们有机的融合起来。
与上次的讲座不同的是,武老师这次亲自进行了示范课《七律长征》,还对四位与我们相仿的语文老师的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讲课及点评话语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当今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参加活动的所有语文老师来说无疑不是一顿营养大餐。因为她有理论、有实践,让我们听的明白,听的入心。就拿武老师的这节示范课来说吧,她的设计思路是那样的清晰、视角是那样的独特、方法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武琼老师精巧而又不露痕迹的问题设计,循循善诱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了教育名家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的深厚功力,整节课自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听课老师不禁拍手称快,更深刻体会到武老师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和名家风范。她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
在课堂上武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方法的传授。她启发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一堂课上再高明的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方法的指导带来的是自主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打开无限丰富的学问的殿堂。
语文教学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生动性,让学生真正受益。我们教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那点仅有的课本知识,是为了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整体的语文素养。武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懂得了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遣词造句、朗读、概括文意精心研读文本的能力,扎扎实实的教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有意识放慢教学的节奏,让学生真正弄懂。而且在诵读、人物形象的赏析中,通过联想想象,创设情境,还原文本,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人物的心情、神态,自然地领会文章的妙处,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激发对历史人物、民族文化的热爱,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语文教育不能没有人文性,人文性如同语文教学之魂,失去了魂,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之根,失去了根,魂也就失去了依托。
武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关注学生。她认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起点。启发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武老师认为一定要捕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按我们的需要上课。有效性在哪里?一定是在学生那里,这才是真正的有效。哪些是学生已经读懂的,那些是未读懂的,学生面临的真正困、挑战是什么,教师一定要明了。发现学生在哪儿有问题,一定停下来,慢点走,帮他们度过难关,“顺学而教,顺势而导”。反之,如果眼中没有学生,只是按自己的教学流程走,那就成了走教案,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但学生却是一头雾水,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样一节课一节课的走马观花,所有的知识都是浮光掠影,学生所得也就非常有限了。
当然,在武老师的课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最值得我们沉下心践行的就是吃透课标,吃准年段标准,把每一节课与课标相联系,使每一件事都在课标上找到落脚点。吃透课标,精读文本,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积淀学养,一点一点把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总之,感谢这次的培训。专家的指导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但真正的践行与否还在于我们自己。老师们,让我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做我们该做的事,教我们该教的知识。
第四篇:武琼老师心得体会
前几天,在实小听了北京著名特级教师武琼老师的一堂课《草船借箭》,受益匪浅。在公开课声光电齐上,形式五花八门的当下,武琼老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把课上得有滋有味,出神入化,禁不住让人为她深厚的内功,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艺术拍案叫绝。这堂课给我很多启发。
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课堂上武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方法的传授。她启发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从“剑”“箭”二字的比较中教给学生如何识字,教给学生如何把长故事说短,如何把一个段落读成一句话,一句话怎样百样说,如何通过联想想象还原文本,如何在语文书上积累,如何通过你的朗读展现人物的性格,如何读古典小说等等。一堂课上再高明的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方法的指导带来的是自主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打开无限丰富的学问的殿堂。
二、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教学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生动性,让学生真正受益。在武老师的课堂上,注重学生识字遣词造句、朗读、概括文意精心研读文本的能力,扎扎实实的教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有意识放慢教学的节奏,让学生真正弄懂。而且在诵读、人物形象的赏析中,通过联想想象,创设情境,还原文本,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人物的心情、神态,自然地领会文章的妙处,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激发对历史人物、民族文化的热爱,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语文教育不能没有人文性,人文性如同语文教学之魂,失去了魂,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之根,失去了根,魂也就失去了依托。三、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武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需求。她认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起点。一开始她就问学生课文学习中,你需要老师同学给你什么样的帮助?整堂课都是从学生的阅读需要出发,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武老师认为一定要捕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按我们的需要上课。有效性在哪里?一定是在学生那里,这才是真正的有效。哪些是学生已经读懂的,那些是未读懂的,学生面临的真正困、挑战是什么,教师一定要明了。发现学生在哪儿有问题,一定停下来,慢点走,帮他们度过难关,“顺学而教,顺势而导”。如在“谢箭”那一节,教师看到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就放慢了教学的节奏,一点一点的引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带到三国时的古战场,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士兵们在高兴地挥手,说:“谢谢曹丞相的箭”那时的心花怒放。反之,如果眼中没有学生,只是按自己的教学流程走,那就成了走教案,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但学生却是一头雾水,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样一节课一节课的走马观花,所有的知识都是浮光掠影,学生所得也就非常有限了。
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武老师总是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们对话。老师在课堂上,常常说的几句话是“需要老师为你做什么”?“试试行吗,还有谁想说”?“你发现了什么”?“我听你们的,你们想怎么说,说给大家还是小组”?学生在读书、讨论的时候,吴老师总是蹲下身子来,走在学生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朗读,交流,看他们的收获问题在哪里。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在武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老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每一个45分钟在和老师、同伴交流的每一个细节中真实地成长起来的。所以老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武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班上曾有一个智力不太好的孩子,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她的引导。有一次,武老师讲《日月潭》,正巧有台湾的老师来听课。老师让同学说说你心中的日潭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孩子就从座位上晃晃悠悠地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这个日潭,这个日潭吧,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一边说,一边摇晃,还打着手势。台湾朋友禁不住鼓掌,认为这个孩子的回答特精彩,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提倡这样生动的教学。尊重每一个孩子,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就会焕发生机活力。
当然,在武老师的课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语文教学一定要与生活相链接,别老抠在语文书里面,语文书里的东西一定要往生活里拓展,你就觉得语文好玩了。精妙的板书设计,把文章的主要人物、内容、特色提炼出来,让人了然于胸。还有教师一定要吃透课标,吃准年段标准,把每一节课与课标相联系,使每一件事都在课标上找到落脚点。
吃透课标,精读文本,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积淀学养,一点一点把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落实到每一个 45分钟,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分享:
第五篇:聆听武琼老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聆听武琼老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本周六下午我有幸听了武琼老师执教二年级《我是什么》,接着是武琼老师结合上的这节课,谈关于“学课标重实践求实效”的每一步做法。仅仅三个小时的聆听,却让我更多的是震撼:震撼于武老师课堂的求真务实;震撼于武老师对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更震撼于武老师对新课标透彻的解读。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根本。”这是武老师在执教《我是什么》后,自评时说的一句话。上课伊始,吴老师用目光和全班学生交流时,看到一女孩子一直在咬手指头,武老师就亲切地问:“孩子,今天中午吃饭了么?”女孩子说:“吃了。”武老师马上就说:“吃了,那就不要咬指头了。”一节课下来,这个孩子咬指头的动作再没出现过,而上课特别注意听,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当第一次读完课文后,孩子们都咣当咣当地把课本乱放在桌子上,武老师马上说:“有的孩子的习惯真好,每次读完书,都轻轻地把书放到桌子上,真好!”孩子们把这话马上就听进去了,当第二次读完课文以后,大多数孩子都轻轻地把书摆到桌子上,武老师又马上夸奖了孩子们,当第三次读完后,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把课本轻轻地摆在桌上。这就是习惯养成教育。
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学习云变成雨、雹子和雪的时候,涉及到雨字头,武老师马上就拓展孩子的思维:“你知道的雨字头的字还有那些?”孩子们纷纷举手,接着武老师说:“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就是回家后查一查你的《新华字典》,查一查雨字头的字一共有多少?你认识的雨字头的字有哪些?在不认识的雨字头的字中又认识了哪两个?好吗?”孩子们都很愿意。当后面学到三点水的字“池、溪、江河、海洋”时,武老师又说:“那位同学来会给自己布置作业?谁来说说?”孩子在刚才老师布置作业的基础上,很会模仿地说出了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当学到两点水的字时,武老师就问:“今天晚上回去以后你准备干些什么?”有的孩子说要查一查两点水的字有哪些,有的孩子说不仅要查一查这些字,还要用他们组词和造句„„,武老师的这种“结群识字”,一字带一字,一字带一群字,大大点燃了孩子的识字欲望,调动了识字的积极性,让孩子的被动识字,转为主动识字的愿望。
在课堂上武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方法的传授。她启发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指导书写生字时,武老师首先教给孩子们学会读格。比如:“冰”字,让学生看准点的起笔那个位置,收笔在哪个位置,以下每一笔的书写都让学生找准格位,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描红,提醒学生心里找格位,最后进行临摹。孩子们就在这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学会了书写。
当然,在武老师的课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语文教学一定要与生活相链接,别老抠在语文书里面,语文书里的东西一定要往生活里拓展,你就觉得语文好玩了。精妙的板书设计,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特色提炼出来,让人了然于胸。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听武琼老师一下午的讲课、讲座,真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