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

时间:2019-05-15 06: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

第一篇: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细细品味这句话,不难发现,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如何实现简约教学?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暑期阅读的专业书籍《简单教数学》,作者特级教师戴曙光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地将他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

首先,说到学生的课业负担,戴老师提问“学生的课业负担从哪里来?我们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是靠长期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满足一己私利,还是靠提高我们自身的专业水平,让学生又快又乐的学习,而享受教育的乐趣?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当然会选择后者。

小学阶段,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从喜欢教学这门学科的老师开始的。怎样让学生喜欢上任课教师,从而快乐的学习?戴老师通过三个经典案例,明确地揭示了问题的答案。即:老师对学生的爱;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整合知识,化繁为简,把枯燥的变有趣,把复杂的变简单。是啊!简单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充满情趣,充满关爱。简单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意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简约如此,学生怎能学得不轻松?

对于简约教学具体如何达成?戴老师做了以下几点全面的解答,我感受非常深刻。首先,一定要有准备的教,不能凭经验上课。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实现教师、教材、学生达成统一。即教师是谁——怎么教? 教材是谁——教什么? 学生是谁——为谁教? 那如何达成三者的统一?

引用原文的话:即教师的教(思维)活动应尽量拉近数学家与学生思维活动的距离,灵活的处理教材,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统一。

其次,一定要把握数学的本质,把知识串联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要求我们,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一定要系统的了解每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最后,要本着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的目标。戴老师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学生已知什么? 学生会怎么想? 学生有什么困难?

这三个问题,我也自问平时几方面思考的怎么样?回想起来真的远远不够。戴老师的三问,让我进一步明白,学生才真正是教学最根本的出发点。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学情,多花时间接触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我坚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教学效率一定将得到更大提升。纵观《简单教数学》整本书,许许多多的案例真实,可借鉴,可操作,读后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勤动笔,把教学中的反思,教学中的点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案例,收集成册。持之以恒,定能收获累累果实。

《简单教数学》,简单的叙说,不简单的思考。

戴老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他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就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会不断的探索,乐此不疲;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就会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创造出神奇的效果。

第二篇: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因工作的关系,常常参加省内外的一些竞赛活动,同时担任评委并时作评课。今年四月,在水电名城宜昌,一个全国学会的课堂教学大赛在此举行,我担任主任评委并作了评课。这里,录下我听课中的一些想法,侧重点是我对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的一些认识。

《归去来兮辞》

老师用幼儿园阿姨式的语调,“引导”学生赏析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种绵绵的、柔柔的小儿话语。拿到高中课堂上,使整个课堂通体阴柔。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田园之乐”。老师要求学生——请为快乐命名;请读出这快乐;请为快乐“定义”。一种透着轻松愉快的“快节奏”。似乎《归去来兮辞》就是一阕田园欢乐颂歌。

《归去来兮辞》果真是“田园之乐”的欢乐颂吗?否!陶渊明吟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去吧!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实际上,这里应该就有这样的疑问了:田园荒芜跟做官有什么关系?田园荒芜跟辞官归田有什么关系?难道田园荒芜了就要回去?田园荒芜了就不做官了?直接的关系肯定不是这样。

陶渊明“误入”官场十三年,十三年中他时而出仕,时而归田。而《归去来兮辞》则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这篇辞赋一开头就是愤激的决绝之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几句激愤之辞,像当头棒喝,振起全篇。他是以沉痛的自责来表现其对官场的憎恶,既委婉又深刻。而“舟遥遥”以下全篇文字,都是将离彭泽县登舟起程之前幻想回家的情景,预拟归家后生活的安排。周振甫先生说: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 “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因而教师将其“定义”为归途乐、抵家乐、天伦乐、饮酒乐等等,似无道理。

正是由于将《归去来兮辞》定义为“田园之乐”,因此谈“乐”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样,才不得不又来一个“合作探究:快乐的背后有什么”的环节来补救。事实上。直面文本,你就能读到陶渊明所谓“乐”的“背后”,实际上就是面对世俗的无奈、面对官场的自责以及他以避世来面对现实的“抗争”。反映的是陶潜的另一种以逃避现实来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晋宋时代人物,虽然个个清高,实则个个都要官职。只有陶渊明拿着现成的县令不做,在当时,同样是惊世骇俗的。

为了联系现实,教师设计了第三环节:请你献策,现代人如何回归心灵。让学生就物质与精神、理想与自由等,抒发个人的感想。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环节设计的“隐含信息”是对陶渊明以避世来“回归心灵”的认同。当今世风浮躁、物欲横流,这一问题的提出并交由学生探讨,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学生的所谓探讨,完全是一种脱离文本的、无病呻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宏论?。试录于下:

生1:要真实,要有爱心;

生2:我思故我在:

生3:多读文化典籍,让心灵自由飞翔:

生4:注重生活中的每一点快乐。

就这一些已根植于学生口头言表的时令语词,轻飘飘地可以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培养”的则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实际的媚俗话语。我想,即令学生不读《归去来兮辞》,他们一样可以“挤讨”出这些东西来!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先生解读《伊索寓言》磷有独到视野。如众所周知的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伊索眼中的狐狸,似乎有中国式的“阿Q”精神,以葡萄是酸的来自我安慰——中国人熟知的“精神胜利法”。钱钟书先生则认为,狐狸就是吃到葡萄了,还要说:“这葡萄是酸的。”并分析到:①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对他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这句话是自我对“不够理想”的现实的反思。②假如他是一只很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就是狐狸的小聪明了。吃了葡萄,占了便宜,还怕别人来分享。终以葡萄是“酸的”来搪塞他人之口。

老师的教学恰从这里切入。以“伊索寓言的寓意、钱钟书的解读、我的解读”总领九则寓言的阅读,颇具创意。这里有方法的指引、内容的发掘、解读的提升。同时,指示着解读文本的个性化。

果然,学生的解读确乎不同凡响。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同学们一致赞同先共同解读这则寓言。伊索认为,这则寓言的主旨在于戒贪。钱钟书说,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鸡被喂肥,反倒下不了蛋)。

学生说:

生1:富人一般都是很吝啬的;

生2:贪心不足蛇吞象,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3:从老婆子的角度看,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换一个视点呢? 生4:老婆子为什么不科学养鸡呢:

生5:为什么不多养鸡,让很多鸡都下蛋呢:

生6:老婆子是一种失败的探索,当此路不通的时候,再尝试其他。

可见,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的解读,需要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的互动;尤其是学生与文本,其互动和对话的价值,更为重要。阿Q正传

教师意图提供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方式。上课伊始,教师发问:在《阿Q正传》中,作者暴露了哪些国民性的弱点?接着转入比较、探究阶段。整堂课,以一个大问题统领始终:(这节课,)把陈白尘改编的《阿Q正传》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作一比较,看是电影改编

成功还是小说优秀。如果你(指学生)对二者都不满意,请你改编,你将怎样改编? 我以为,这是一个很突兀、很蹩脚的问题:

首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电影作为作用于听觉、视觉的综合艺术。其比较的立足点何在?而陈白尘电影《阿Q正传》是据鲁迅《阿Q正传》改编的,似乎只好讨论改编是否成功,而不太好说小说是否优秀的问颢.

第二,如果你持“对二者都不满意”一说,对电影不满意,显然是对其改编不满意、演员表演不满意、拍摄不满意等等,似乎尚可谈;对鲁迅原著《阿Q正传》不满意,不满从何而来? 第三,“都不满意,请你改编,你将如何改编”,改编一说,显然是针对电影改编自小说而言,是针对陈氏电影《阿Q正传》而来的。小说《阿Q正传》本属鲁迅原创,当无改编之说。那么,都不满意而要改编,到底要改什么编什么? 接下来,讨论了“姓氏**”“恋爱**”两个片断。

教师则忙于“引导”学生看媒体播出的电影片断,拎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等等。同时具体列出两个表格,让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问题:这样一种对比,以闹闹哄哄的分组、讨论、填表形式,是不是文本解读?课堂上,学生始终陷于分组、看影片、讨论、填表的忙乱,阅读,也就是“读书”被忽略了,文本解读被忽略了,“对话”被忽略了。语文课能这样上? 《我若为王》

《我若为王》,聂绀弩先生以设问入题,所导致的是一个荒谬的结果:我若为王,妻就是王后,纵然她不过是个娼妓;我若为王,子就是太子或王子,纵然他不过是个白痴;我若为王,女就是公主,亲眷就是皇亲国戚,纵然他们不过丑陋、顽劣;我若为王,我便是“万岁”„„终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此为逻辑上所说的归谬法。

聂绀弩先生用意十分明显:打倒奴才,根除奴性,还人以“真的人们”的本性!教者也以设问导题:(问学生)假如你为王,你最想做什么? 生1:想有一双翅膀,游览世界各地;

生2:我会回家;

生3:改革教育。

云云。

教师意在唤起学生的经验或体验,以为解读文本的联络。而学生的回答却不甚了了:生1只是想象中再加幻想;生2却是不得要领;生3则是牵强地往高处走、大处想,往政治和大形势上靠(解读文本惯常的通病),都为言不由衷。

教师未置可否,即刻转入文本阅读。

问题是,这样导题的意图是什么?对学生“为王”的种种设计该作何评价?学生的“为王”与聂绀弩的“为王”有何联系?教师可能压根儿没有思考。他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环节”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只在乎追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的提出和完成。

不过,接下来的教学过程的推进,师生互动,对文本的解读还算比较“到位”。

但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讨论“奴性”时,一学生亮出观点,即,奴性要打倒,但我们要有忠于祖国的“奴性”。此论得到老师的首肯,而且学生也未产生异义。

这就奇了。只有对祖国的忠诚心,怎么来了个忠于祖国的“奴性”?要知道,“奴性”并非一个可分好坏(褒贬)的词,断没有好“奴性”与坏“奴性”的分野!钱理群先生说,说别人说的话就是奴隶,说假话就是奴才。奴隶和奴才应有区别。奴隶是被迫说别人的话,而奴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要照别人的意思说假话,当然也包括做假事、做坏事。很有道理。我认为,奴隶,是生而为奴或被卖为奴,是身不由己、迫不得已;奴才,是自卖其身(人格)而为奴,其为奴性,是最为卑鄙、最为卑劣的主动迎合、卖身求荣!当与忠诚于祖国的崇高感情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此为教学中的败笔,所产生的影响,应予补救。

《雪》

鲁迅先生的《雪》。

教者以彭丽媛《我爱你,塞北的雪》VCD影音入题,以柳宗元《独钓寒江雪》、老舍《济南的冬天》、毛泽东《雪》结题。

这可能就是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所谓公开课、竞赛课的通用模式:以跟文本有某种粘连的文章等等导题或作结题时的迁移拓展。如:

《桃花盛开的地方》一_《桃花源记》。二者本毫无相同、相似、相近之处,只是在文题之中,都有“桃花”二字——生拉硬扯而已。

问题是,这样多的雪,与鲁迅的雪,到底有什么关联? 鲁迅的《雪》,是对“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灵”的礼赞!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雪,自有其独有的意蕴:《独钓寒江雪》《济南的冬天》,实际上都不是写雪;毛泽东虽然在写雪,所抒发的却是一种意气风发的、春风得意的、傲视一切的“风流人物”的浩叹!不是不能联系,不是不可比较,只是说,一股脑地抛给学生,鲁迅的《雪》处于何种位置?学生自己心目中的雪处于何种位置?学生自然而然地由鲁迅的雪到自我的雪到其他的雪处于何种位置? 这一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只是意在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繁荣”,实则是教学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于文本自身的解读,从根本上看是弊多利少。

教师还有一道讨论题,是这样提给学生的:

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请以“我从„„这里看出:,作者更喜欢„„因为„„”说明理由。教师意在训练一种话语模式,以达成有理有据、因果分明的表述效果。可能教者有自我考虑的某种主观合理因素。但,既然是讨论,就应该是讨论参与方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七嘴八舌、议论风生。这样的讨论,怎能给一个固定的、模式的话语样式?话语一旦以同样的模式呈现,岂非千人一面、万人同腔,面目可憎?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的文章就是读来有味、有趣,而且耐读。《端午的鸭蛋》同样如此。

教师说,《端午的鸭蛋》,是(通过)写鸭蛋,(抒)故乡情。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是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

端午,现在纯粹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情人节、愚人节、平安夜、圣诞节那样深入人心。我与汪曾祺先生有着同样的叹惋!我佩服汪曾祺先生把端午吃鸭蛋写得那样慎重、庄重、隆重:

丝线络子挂鸭蛋——挑鸭蛋——心爱的饰物——小心吃鸭蛋——蛋壳装萤„„

真是无穷的童心、童真、童趣,十分的情景、情趣、情真意切。读后令人扼腕叹服!令人抚今追昔!令人鼻酸泪涌!我满以为老师问学生最喜欢《端午的鸭蛋》中的哪一段,学生会不约而同选这一段的。结果,它几乎被所有的学生忽略了。

犹忆童稚之时,对端午、对中秋、对春节早早地期待,盼望着一年之中少有的几个节日的到来,是一种生活中的幸福的等待;而过节日的过程,更是一种快乐的生活的历程。

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 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 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 世易时移,过去的幸福与快乐,如今早已不再!是人们对物质文明的极端追求,导致了对幸福、对人生意义的严重曲解;结果,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快乐却不能同步。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盼端午、吃端午鸭蛋所表达的是何等的快乐、幸福,对节日、对鸭蛋是何等的重视与珍惜!汪曾祺正是写下了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既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恐怕是连记忆也没有了!但,人应该是善于记忆的动物。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号召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教师颇具教学机智,上课终了,郑重地拿出一盒高邮鸭蛋(虽然不是端午的鸭蛋)赠给同学,让平素对鸭蛋不甚“重视”的同学们好一阵欢呼雀跃!如果是上课伊始就送鸭蛋,那就有媚好学生之嫌了。乡 愁

余光中先生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余先生以他的炽烈情感,写下了他对大陆母亲一往情深的《乡愁》。读《乡愁》,是要有人生体验、人生况味、人生感悟的。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愁绪何来?硬是要他们言愁,就只好“为赋新词强作愁”了。

他们不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维系乡愁的纽带,有太多太多“载不动”的许多愁;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体验,也就根本无从谈濡染、感悟了。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乡愁”的氛围。通过反复地吟诵,酝酿

感情,积贮感情,创设氛围,熏陶浸染。

教师的引导是有成效的。在每一节诗里面,分别抽绎出“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的内涵,又从一般的故乡之情,升华为家国之情,让人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愁绪贮满心头。

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所表示的“乡愁”。他们已经不用“邮票”寄信,因为当下已经是电子时代(媒体报道,一母亲为得到儿子的“信笺”,事先设计答题,如,身体:(好)(较好)(较差)(差);钱:(够用)(不够用)(缺一点)(缺很多);学习(好)(较好)(一般)(差)„„儿子只需在相应的地方打勾寄回即可),这里的家书,早已经是“抵万金”了„„还有“船票”难舍难分,“坟墓”的生离死别,“海峡”的亲情阻隔,更是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所未曾经历的。

老师通过不断地浅吟低唱,又调动媒体,屏幕上余光中生平的影音,更营造出了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回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自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时四十三年”(余光中)。这样,学生再来看“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已经是愁彻肺腑、痛彻肺腑了!

看来,诗歌教学,读,是第一位的!在读中体味意境,在读中品味感情,在读中感悟真谛,在读中升华自我,在读中张扬个性„„

第三篇:李振西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李振西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著名班主任,被誉为“当代陶行知”、“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目前国内各类大型教育论坛人气最旺的名师之一,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李镇西报告会大都座无虚席,一票难求。一千多篇论文,二十本论著,数百场报告,使其成为全国数以万计中小学班主任心仪的名师,作为我国班主任实践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善于将理性的思考、真实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融入一个个发人深省、可读性极强的故事之中,其独树一帜的班主任管理报告精彩实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其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已成为全国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最喜爱的经典读本。

今次我通过了网络视频观看了李老师的报告会,可谓获益良多。从视频上看到李镇西老师--黑黑的肤色、矮小的个子、瘦弱的身躯、微秃的脑袋(有点聪明绝顶的意思),一个貌不惊人的四十多岁中年男教师。从他那双大眼睛,可以感受到思想的灵光。他娓娓道来,话语中充满了幽默和睿智。他的故事吸引着我,他的理论引领着我,他的教育资源整理触动着我,但他的经典话语更是感召着我。这使得我在故事中思考教育艺术,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学生们的幸福和幸运,也享受到了个人的教育快乐和幸福。

他告诉我们获得教育智慧需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但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未必就能增长智慧。获得教育智慧还应当直接实践。他的教育智慧来自他的教学与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学习理论不能代替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他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富于实践性、理论性与开拓性的科学事业。他愿意永远做一个班主任。多年来他从自己的班主任实践中学习,也从他人的教育实践中学习,这样他对班主任工作更加娴熟,也更加理性化、艺术化,教育智慧也得到更好的发挥。李镇西老师教导我们怎样“做最好的班主任”。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追逐自己设定的目标,快乐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班主任和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目标,也是班主任自我持续努力的过程。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某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又有新的目标在前面。而做最好的班主任、班主任专业化,都是永远的追求。永远的班主任需要永远地学习。如他自己拿到博士学位以后,仍然继续当班主任,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坚持每天写随笔。社会不断前进,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不断发展,永远的班主任,需要永远地学习。这让我钦佩,我们当老师的总说自己忙,没有时间去学习,去看书,那李老师身兼百职的同时还能挤出时间来学习与写随笔,说明了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你乐意做,什么都可以完成。

李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要善于感动这样才会幸福。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真不幸福,辛苦的教他们,他们却不懂得感恩。然而现在,我时常告诉自己,感动无处不在,需要自己用心发现!那天我忙了一天的课,感到又累又口喝,但由于在看学生,没法去拿水,但我有时间时打开以为空的水杯时,已是满满的一杯水,我想肯定是学生帮我盛满的。当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重重的包围着我。其实学生很单纯,他们能做的也就这些。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要我们成年人怀着儿童的情感去感受他们对我们的爱,有了感动我们就很容易幸福。

在报告会中他还提到他在武侯实验中学搞了一个特别的“五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写一篇教育随笔、读书不少于一万字。这所学校原来八成学生来自失地农民和外来工家庭,教师队伍很年轻,待遇并不高,但承担着比城里教师更为艰巨的重任。经过一年的学习,每个老师平均读书10本以上,共写下教育随笔3000多篇,精神面貌变了,教育智慧也丰富了。每天中午,老师和孩子们都会读20分钟的课外书,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在每个班的家长会后,老师都会向家长发送《做最好的家长》一书,鼓励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孩子的知心朋友,并发起父母和子女“共读共写”的活动,推动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并结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情况写读后感。在此我想起了我校在周校长与俞校长的指导下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来促进师生的读书热情与丰富师生的知识水平,并要求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看来我们正朝着正确的大方向走着呢!

他还给我们谈到他自己的德育实践,特别提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然而后进生的转化有五点原则要铭记于心:1.相信学生,2.建立感情,3.允许反复,4.降低要求,5.鼓励为主,表扬无穷。回想起转化后进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只是我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好了“三面镜子”:

一、显微镜:放大后进学生的优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关键是看教师能不能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可以适当地夸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抑或只有“芝麻小”的亮点,但教师也可以将之说成是“西瓜大”,并毫不吝惜地加以鼓励,以激发其上进心,让后进学生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文不值,至少还有自己的“强项”,并努力经营自己的优势,不断增强自信,在自信的基础上越战越勇,取得更大成功。

二、平面镜:平等地对待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和优秀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是他们或许暂时成绩差一点、活泼好动一点。作为教师,理应一视同仁,要用平面镜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优秀学生也不可能样样出色,后进学生也不可能一无是处;相反,有的后进学生在动手能力上可能要比优秀学生更胜一筹。

三、望远镜:发展地看待后进学生。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总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优秀学生不可能永远优秀,后进学生也不可能始终落后。教师在看待学生时,要摒弃形而上学的观点,要用发展的眼光,充分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后进学生也能“开窍”,向良性方向转化和发展。

合上笔记,我的心中又多了几分力量。我想此次真是不枉此“看”,“满载而归”了!感谢李老师的精彩讲座,感谢这免费“精神大餐”,当然还要感谢自己的专心听讲。但愿,我们都能像李镇西老师一样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

第四篇: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演讲稿(语文老师不能不看)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新作文》杂志社精彩演讲(精华)

[ 作者:窦桂梅 谢百云整理 转贴自:浙江临海白水洋小学 点击数:720 更新时间:2006-8-16 文章录入:杨贞萍 ]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演讲稿

(语文教师不能不看!)

老师们、领导们:

上午好!往这儿一站,有两点的感受。第一点,我觉得我特别地荣幸,能得到《新作文》杂志社赵主编等领导的盛情邀请,让我这一个刚刚出炉的小虾米来到这儿和贾志敏老师、支玉恒老师这些大师们同台献艺,简直是受宠若惊。我能够得到这样盛情的邀请,来到武夷山脚下和福建省的这些老师们相识,还没谈上相知。但愿我们以后能够彼此相知,你说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已过中年,成为了一名中年妇女,但是,我想我和各位老师比,我发现,有的老教师的面孔比我还老。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是你每天工作的真实写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还想提升,孩子需要辅导。每天,朝与曙露同起,暮与星月为伴。这是我们所有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今天往这一站,我应该想点什么,说点什么。我尽管很累,昨天坐了四次飞机,从北京到宁波,从宁波转到上海,从上海又转到这儿,晚上十一点半才躺到床上。今天早上五点半赵老师就把我从床上拎起来让我上课。很对不起大家,我不知道几点开课,我竟然在大厅的沙发上睡着了,赵老师他们怕打扰我,没让我换地方,还给我盖了一床被子。起来时,我连脸都没洗,头发也没梳,请各位原谅!虽然脸没洗,头没梳,但是激情依旧在。老师们,可能也感到我嗓子哑了,年岁大了。不过人三十六,心却只有十六。面对同学们渴望求知的眼神,面对老师们那欣赏而理解的表情,面对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位中年妇女的状态。我想,岁月使我容颜变老,你们的热情让我青春依旧!

那么亲爱的老师们,第二点感受,所以我荣幸、我高兴,我就要释放激情。另外,我还觉得很惭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作文教学,我只是刚刚开始,我自己也没谱。阅读教学的的确确也算是自己的一项特长,上的还算可以,尤其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容易爱把别人教哭了,我先哭,他们再哭,大家一起哭。有的时候还真能达到所谓的三情共振。但是《新作文》要求我上作文课。我在想,当然阅读作文不分家的,上点什么呢?我想,还和这些大师们上,你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们的水平,他们的认知,他们的高超,我觉得我只能仰视才能看他们,所以我很惭愧。怎么才能对得起今天来的老师们,才能让大家和我相处的这段生命历程里,生命有所增值。那个叫什么梅的,她教的没咋的。回过头来一点感觉没有,最后还觉得没意义。如果我能够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心灵都觉得和杜老师在一起的时光可以留下一点点的痕迹,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所以,惭愧之余,我就得努力。尽管我很累,尽管现在我的眼睛强着睁,但是从我的声音看,从我今天还要站着讲的状态看,我要用我的生命,用我的热情换来大家的理解和掌声。

书归正传。作文、作文,说句实话。阅读教学重要,作文教学同样重要。老大难、老大难,阅读教学抓住作文这个老大就不难。我们作文教学该怎么研究,该怎么突破,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先,我们得弄清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样用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深深的懂得,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今天的作文该怎么走,我们今天的作文该如何去进行?我想,说一千,道一万,今天的时间太有限,我呀,就简短点说,因为孩子还等着我点评。

咱们就讲讲纲、讲讲领。我记得听任何人讲话,一般情况下你不一定都记得,但你会记得他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观点。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说起真实,实际上就是我们新课标里所要求的,让我们作文的架子放下来。让我们原来总是美声唱法,像曹丕所说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也。包括孔子也说了一个格言一字都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怎么降下来,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歌曲、通俗唱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样让孩子知道,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就是我怎么想就怎么写,我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只是当老师的不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生活放在第二位。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拿起笔来,在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写作技巧的前提下,让孩子总是感到作文不是多情总被无情恼,而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所以老师们,我今天的发言,不想像专家一样,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专家,专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专家。我从实践中来,我是一线的老师,尽管我当了一年的业务校长,但是,我还依然给孩子们上课,研究教学。我是吃什么饭长大的,我知道我依靠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我依然没有离开我的一线。那么,我作为一线的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谈几个东西,不想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我想从几个案例谈起,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案例。

我先讲几个妈妈的故事。我们走进这几个妈妈的故事,来反思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们的语文到底怎么了?我们看这样一位妈妈。这个故事是九十年代初发生的。北师大一位研究生叫卢迪到山海关旅游,听到这样一段母子的对话。妈妈问儿子,那长城好不好看?儿子说,好看。妈妈又问,你看那长城像什么?妈妈循循善诱,孩子心不在焉。孩子想了半天,说,妈,你说啥呀?看不出来?妈妈说,儿子,你真笨啦!你看这长城多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多么雄伟,多有气势!卢迪听了心里直起鸡皮疙瘩。因为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他怎么知道,什么叫蜿蜒,什么气势。他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龙,还愣说是蜿蜒的巨龙。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妈妈就这样灌输着。卢迪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师不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吗。比如,写秋天的稻田,老师就在结尾加一句,充满丰收的喜悦。要写我武夷山的景象,结尾就加上,祖国大好河山,我爱你!如此,卢迪从小学到初中,作文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难怪他后来留学到了加拿大故宫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肚子里装的这些词、那些句没法形容眼前这大自然的造化。

接下来,卢迪就当了一名家教。一天,卢迪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卢迪就问,孩子,你的作文是不是抄来的?孩子生气了,说,根本就不是,那是我自己写的。然后,卢迪就问他说,我问你,你热爱你的家乡吗?孩子看了看卢迪的表情,再转身发现他妈妈没在,他就说,你想听真的?卢迪说,对。他刚想说,妈妈端着水果进来了,他一伸舌头不说了。卢迪说,这样咱俩就用英语说吧。于是孩子说,我根本就不爱我的家乡,这里污染特别严重,经济非常落后,这里的人我都不喜欢。说句心里话,叔叔,我就想像你那样出国留学,最后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卢迪说,既然你心里这样想的,为啥不这样写?孩子说,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不叫作文。作文一定要写健康的,一定要写向上的。我们这样写,老师就给我们没影儿。卢迪心想,这可怎么办?说,孩子,你别怕,你就这样写,你要做个真实的人,不能虚伪。你怎么想,就怎么写,难道你写家乡不好就等于不爱家乡吗?不一定,说明你爱家乡,你有这样的感受,你一定会改变你的家乡。如果爱家乡就是说好好好,那家乡就不需要建设了。聊得忘了形,俩人用汉语开始说了,他妈妈早就在旁边听见了,便故意咳嗽了两声。孩子一听明白了,妈妈在旁边。于是卢迪就这样继续辅导孩子,完了,走到门口系鞋带的时候,就看见孩子的妈妈用手指着孩子的额头说,孩子,你作文千万不能听刚才卢叔叔说的话,听见没有?他留学这么多年了,不了解中国的国情,知道不?儿子说,我明白了。卢迪没法再解释,只好走了,但他心里非常的痛苦。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上两位母亲不是典型的中国语文教师,但是最典型的中国化的语文老师。他们的引导与教诲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由此,我,大家在反思语文的教育体系,包括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心灵语言和灵魂的委缩,都表现在以下几点:我们国家使用统一的教材,虽然现在是一纲多本,但大多数教材还是统一的,几亿的孩子学的大体一样的文章。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但选来选去总停留在那有数的几篇上。我们的眼光完全一致,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框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视野扯住了我们本来应该放眼世界,纵横古今的目光。全国认同一种精神言语方式,用这统一的语言方式去统一我们不同的大脑,老师们,这是我们的妈妈的故事。

下面,我再讲几个学生的故事。首先,看发生在江苏的一次作文大赛,作文题目叫《值得庆幸的一次失误》。评委们批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作者这样写道:自己参加学校八百米运动会的比赛,他知道共有七位选手参加,取前六名。这时他的朋友小兰告诉他一个招,只要你在比赛的时候,绊倒一个选手,你就能稳拿前六名。既能给班级加分,还能给奖品。于是作者我在比赛的时候奋力冲在最前面,他在事先打好埋伏的地方蹲了下来。于是开始反复的解鞋带系鞋带,系鞋带解鞋带。等到第一个跑过去,第二个跑过去……因为他算准了要绊倒第四个。第四个跑过来的时候,他伸出右腿就想给第四个一个腿弯儿。但他灵魂的左腿给了他一个大耳光,说,唉呀,你怎么这样没良心,这么不象话呀!于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我就开始折磨起自己,我这是干什么呢?高尚的我就否定了荒唐的、自私的我。最后,我就把我的脚收回了,继续向前跑,就这样,我成全了一次值得庆幸的美好时刻。

专家们看了这篇文章,哭笑不得。在硝烟弥漫、分秒必争的八百米长跑的竞赛场上,有谁跑着跑着蹲下去反复地解鞋带系鞋带,有谁又可能想那么多的想法。想我绊不绊,绊完了又不绊,还用手去打自己的耳光,最后又不绊,终于跑了上去,那是不可能的。老师们,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扭曲了,这可都是小学生,咱们孩子扭曲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98年的高考题目叫做《战胜脆弱》。《南方周末》报道了安徽省高考作文事件。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栏目崔永元知道后想办一期节目,结果安徽怕在全国影响太大,多方周旋,才不了了之。《战胜脆弱》这篇作文在安徽省的考场上35%的考生都是写在高考前夕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家里着了大火,不是家里着了大火,就是发生了洪灾。因为98年抗洪。当时,安徽省没那么严重,只是有些地方受了点小灾。可是一百个学生竟然有三十五个写成这样。写的真是惨不忍睹,评卷的老师都掉着眼泪评卷,太可怜了!判一个又太可怜了!但可惜的是判着判着发现不对。中午,评卷老师正好和安徽省招办主任一起吃饭。于是,就聊了起来。一位女老师说,唉呀!你们这,今年还有一个用脚答题的考生啊!没有手那孩子的作文写得真漂亮啊!这孩子真惨哪!招办主任当时脸就白了,没有啊,我们全安徽考生没有一个用脚答卷的呀!这个老师说,唉哟,我的天!这个孩子撒谎了,用手写的,他说自己没有手,战胜脆弱嘛,用脚写,我还给了他最高分。完了,大家都议论,你们这安徽呀,经济太落后了,生活怎么这么可怕呢?35%的孩子不是没爸就是没妈,不是家里着了火,就是发洪灾了。招办主任一脸茫然,没有啊!你说这怎么查?当然,给这个用脚答卷的孩子降了一等,这孩子倒霉了,其余的孩子怎么查?你得查报考时的档案,查他爸爸在不在,他妈妈在不在,因为那档案是五份月登的,父母怎么怎么的。可别人七月份考的,万一中间他爸爸妈妈死了呢?你也没法说,你说你怎么查?最后,这个事没办法,弄来弄去,只好顺水推舟了。但是从这件事引发了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深刻的思考,教育都假了,你说还有什么好,所以打假要从教育开始。以上是我们学生的故事。

接下来,我再讲讲咱们老师的故事,咱们老师真的不容易,为什么?你们是武夷山的,别看你们是旅游区,也许工资不一定高到哪儿去?我原来老家在吉林,工资也很低,现在到北京了,还可以。我们真的不容易,现在啊,我们上级教育部门给我们压力,校长给你压力,主任给你压力,就是不给你魅力,所以你也很痛苦。工资不高的前提下,丈夫还要爱,孩子还要爱,今天校长瞪了你一眼,你一惊,怎么着?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但我们还得同新课程一同成长,不成长也得成长,要让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说我们很难。尤其是现在的作文教学,新课标要求我们降下来,习作不叫作文,低年段叫写话,高年级叫习作。这些我不想多多赘述,因为新课标大家都很熟了。新课程降下来了,可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专家制订了那么多好的理念,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作文根本没降下来,我自依旧,我们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因为我们的脑子像酸菜缸都锈上了,怎么洗也洗不净。我们还是要求孩子的作文重心要突出。虽然叫写话了,我们作文教学还是要求孩子达到几百字,几百字。我们的专家光在理论的天空打雷,不在实践的土壤上下雨,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没变。我理解老师们都很难,但是新课标下来了,我们就得改,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用白岩松的一句话就是:痛并快乐着。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轻轻松松的学作文,快快乐乐的学作文。

接着,我再给大家讲讲我女儿的故事。我女儿今年在清华附中读初一,她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冷眼看作文》,给小学作文一顿批判,说六年来作文的训练,除了难忘的事就是有教训的事,有意义的事最后变成万能的事。要不半命题作文就是记一件××的事,还是那件事。总之,俗、俗、俗,苍白、苍白加苍白。我女儿很有主见,写作文总是写自己的感受。但六年来,一写作文她就偏题。六年级有道作文题叫《闲不住的××》,作文要求写人,我孩子写的是《闲不住的声音》,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但老师告诉她,你别这么写,跑题!我女儿给我谈了。我说,姑娘,坚持,没事!当然,也有我的原因,在纵容她,她爱写我也爱看。她有时也含沙射影的批评我。有一次,她评价这样一次作文,六年来没有谁不写的,叫《我的妈妈》。一般这样的作文,老师铁定的要求我们开头从妈妈的外貌入手,而妈妈的外貌描写大多聚焦于斑白的花发、眼角的鱼尾纹、布满皱纹的双手,弄不好就模仿《春蚕》里老舍妈妈一手的茧子。于是,一位上了年纪更年期的大妈却有着一位读着小学的孩子。可见我们国家的晚婚晚育工作做的是多么的充分和彻底。根据剧情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从来只让我们写正面的,不许写反面的。写妈妈怎么爱我、怎么爱工作、怎么省吃俭用,怎么辛苦不睡觉,就是不写妈妈脾气不好啊、不讲卫生啊。奇怪,中国孩子的妈妈都千篇一律。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写一位工作繁忙的敬业女性,日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拼命工作。这时候,老师又告诉我们,记事文章要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一定要有高潮,还要有经过,经过要突出重点,结尾要扣住中心。在这样的要求下,主角先行定好,就是一名小学生,搞不好的话这个小学生的妈妈就是他的班主任。可他感觉妈妈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还要好,难免心理不平衡,气得内分泌失调,但也无可奈何。主角的妈妈工作繁重,经常给学生补课,难免有时晚回家。于是,主角对自己的妈妈就会生很大的埋怨。(这是老师要求写的,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后面接着写妈妈我恨你,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接下来赶紧进入故事的高潮,那就是主角非得生病,不生病也得出事。这个时候,生病了之后,妈妈总是用那耶稣式的,用耶稣看世人充满怜悯的眼神居高临下地看了自己一眼就出门工作去了。然后,主角就很伤心似的林妹妹似的怜花爱玉一番不被重视的一颗破碎的冰冷的十岁儿童的心,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这时候,就必须要让读者在这儿为老师捏一把鼻涕捏一把泪。最后妈妈深夜才回家,去叫主角,主角就是不理她。……

还有这样一篇看图写话,叫《雨中送伞》。此类作文老师非得告诉我们有以下步骤,开头必须是我的老师一头短发,精神抖擞、中等身材,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有时候像母夜叉),但是写作文必须要这样写。由于作文要过老师那一关,一般写我的老师要写语文老师,因为那是最理想的选择,说得她高兴,上天没有地下也没有,诺贝尔奖不给她简直是有眼无珠。案发现场就在学校门口,根据剧情需要,天气描写必须要写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主角没带雨具,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百鸟归巢各自飞,窗外雨哗哗,主角心慌慌,带着一颗不被同情的没有温暖的破碎的冰冷的心站在门口不知所措。这时,老师会像奥运使者那样举着神圣的火炬,举着一把从地摊上买来的十块钱一把的降价雨伞出现在主角前(当然,我要这么写,就不美了)我一定要这样描绘,这时远方出现了一个身影,举着一把好看的小雨伞,带着神奇而又可爱的笑容。啊,那不是我的语文老师吗?于是,一个崇高老师的形象就被我给勾勒出来了。根据剧情的安排,老师一定不会带两把雨伞,也不会拿三块钱让主角坐人力车回家,更不会给他钱让他打车回家,非得要拿一把伞护送主角回家,这样才能感人,老师的形象才会高大。一路上,师生二人相依为命,风雨同舟。在崇高老师的带领下,他为了不让主角淋湿,愣是把雨伞往主角这边靠,自己的半个身子露在风雨中。于是老师的肩头全湿了,头也湿了,裤子也湿了,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于是,我还得要这样描绘一笔,风依然地吹着,雨哗哗地下着,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转身一看,呀,老师的肩头全湿了,多感人的一幕雨中情啊!到了主角家中,崇高老师顾不了一切,不喝一口水,也不进屋,肯定站在门口,用手擦擦脸上的雨水转身消失在风雨中,而且还非常酷的帅呆了的一甩头。这时,主角就目送老师离去。原来我写的是省略号。我们的语文老师把省略号给我加了一句,我的眼睛渐渐地湿润了。第二天,主角上课,发现老师的鼻子红得像克林顿,崇高老师昨天被雨淋了,得了感冒了。这时候,主角还要发一通感慨,哇,多好的老师啊!为了爱我,为我们付出了这样多,而且今天还坚持上课,我一定要报答老师的爱,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爱和为祖国作贡献紧密地结合起来。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一定在感慨万千,议论纷纷。我知道,我举的这些例子偏激了些。但是,存在就是真理。我们都得反思自己,我们的作文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孩子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走向中学、走向高中,会怎么样?我们今天还要把技巧放在第一位去教学生写作文?我出了四本书,我都是情动辞发,都是自己感受的就拿起笔来表达它。我不会把技巧放在最前面。技巧重要,但不是学习作文的法宝。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比如说,有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下山,都不知道前面有个大坑。第一个骑下去倒了,站起来骂道,今天真倒霉!谁这么缺德?然后,拍拍腿走了。第二个人也倒了,但是他一边拍腿一边想,唉,为什么会有个坑呢,我怎么栽了呢?……这些经历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我们的孩子们应该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高于生活的眼睛。再有,我们的饿写作技巧研究可以说是成绩卓著,上新华书店看看,什么快速什么法……但是,快速什么法你得肚子里有啊!有的前提下才能谈快速什么法。你没有怎么能像女人生出孩子呢?我们要讲技巧,但是,我们该怎么把技巧于无形中教给孩子。比如观察,作文的观察与生物、化学上的观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就该弄清楚。要说的太多太多。今天我就说下面的一段话。新课标就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的意识走进孩子。君不见,孩子们惟恐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他们正以一只生花妙笔对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涂脂抹粉,非得把笔下的人物变成重工作、不重家庭的公众人物。因为不懂得作文的本质,在选材立意要精要新的劝导下,孩子们不再童言无忌。于是,他们的作文远离了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思想、平凡的情感,留下的只有东拼西凑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语言。我们不少的乡村小学生,很少有人能写出散发泥土芬芳的作文。一群群质朴的乡下孩子,只会用陌生的语言描写那遥远的城市生活。我不明白,那孩子们为什么不看看那沉默的远山、沉寂的池塘、广袤的原野,为什么不写写屋前的那棵大樟树、路边的马尾巴花。一个乡下的孩子失去了乡里的童趣,这是不是城市文化颠覆的一种可悲呢?老师们,我们该怎么办?作文之所以失真关键在于他们在错误的作文观念下,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当他们想说时,真实的思想与心灵的感觉往往被公众的言辞所淹没。因此,我想对各位老师说,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站着,我们就要活得最美丽。只要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巴金说得多好啊,写作、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我们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孩子生活,也应该深情地,一直横亘到底地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作文。我们回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师横空出世,他们的作文功底从哪里来?当然,书是他们的生活,那是间接的。读书也是学习作文的一个法宝,但是,生活更是学习作文的法宝。区别在于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而已。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今天突然明白,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谈创新、谈新作文,其实没有新,只是让我们返朴归真。我们的创新作文不是游戏作文,创新作文正本清源,回归本质的话还是生活,还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在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创新怎么办的情况下,在我这个年轻的中年妇女还在困惑的前提下,我想起了《红高粱》中的一句歌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千万别回头!深一脚、浅一脚,想尽办法别崴脚。我想用这样一句歌词来回答我们的作文究竟怎么走?就在这句歌词里: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

最后,我用一首歌唱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篱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哟,梁啊还是那道梁……

幸福的课堂 张祖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心只教手中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目光只盯着分数,只盯着手中的教科书,人为地割断了语文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上更是教育与训导相结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领悟已知而并不能发现未知。这种教育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学生,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学了多少知识?”“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上课的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上得成功吗?

幸福,美好而温馨的字眼,只能在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滋润。事实上,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的动态建构是建立在师生之间能以更幸福的生活的人生追求上。总之,师生之间应该幸福地存在课堂之中,追求幸福的课堂生活。

一、幸福的课堂是建立在“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基础上

教师能成功地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成为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终极追求。但是,如果把幸福看得比成功更重要,甚至只问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得成功,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幸福感的体验,这就有了偏差。其实,成功只是幸福的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幸福的全部。面对成功的诱惑,教师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对于学困生,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显得苍白。反而,在课堂上为追求所谓的成功,用了不 科学,不人道的方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成功的诱惑,学生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 耐心与宽容,失去了渐进与友谊。其实,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学生的幸福,是在课堂中各种成长的正当意愿,需求得到合理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只有那些有利于实现这类实现他们满足感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只要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幸福,还有什么理由说这是不成功的课堂呢?

二、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课堂应该是独特的,是一个个有着差异性的个体组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在特定场合进行生命的探索。每一个个体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索中形成积极、稳定的思想情操与价值取向。课堂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每以个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的熏陶感染。同时在课堂中鲜活的经历又必影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意义。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课堂生命,师生之间的活动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完满状态的追求。师生之间生命构建使课堂成为培养形成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的载体。因此课堂是幸福的,课堂是师生在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场所。

三、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分享。对话是多向的,师与生,生与生,这种对话是一种网状的关系。对话还需要聆听,学生在聆听中分享教师的情感,教师在聆听中感受学生的心跳,沟通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是学生式的教师与教师式的学生。对话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和理解,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向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精神财富的过程,就是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四、幸福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不可克隆的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的设定越多,课堂上学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小。课堂上,我们往往太注重教会孩子们知识,“授人以鱼,不若授以渔”而在知识激增的时代,教师即便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那也远远也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他们带到“渔场”,给他们“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智慧与人生经验在体验中迅速增长。课堂上,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方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的表现并达到极致。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创造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流动的,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每一堂课,我们无法预料,永远无法重复,而精彩,就在这无法预料和克隆之中!

五、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荷德尔林对人的生存发出了诗意的感慨和召唤。是的,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早已经成为我们语言的组成部分。中国人生命中对诗有着解不开的情结,读诗则是一种生命的投入。况且,诗意地栖居是生命本真状态的体现,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是不可以放弃对诗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错误——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堂境界。

前一段,我和网友小雨儿曾经一起创作过一首关于语文是什么的打油诗,便是我们对诗意语文的渴求: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

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

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

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

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

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

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

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

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

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注解。

语文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语文是一手秀丽的方块字;

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

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

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

语文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

语文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

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

语文,就是引领学生

说铿锵有力中国话

写方方正正中国字

书洋洋洒洒中国文

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的意识里。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的课堂里。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学生的笑容里。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拥抱幸福的明天。

只要理想不灭,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第五篇: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特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经验、理论也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众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已成为当地名师。为了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我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互联网等方面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以促进自身专业迅速成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我语文名师。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的分成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他们使用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张孝纯等。另一派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他们自编实验教材,把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欧阳代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胐朏等。下面就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格分别简述如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男,1950年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

1979年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

1980年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2年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3年12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1997年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30多年中,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文化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7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了“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1979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技教师”称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获得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宁鸿彬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他总结出“懂椉菞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

; 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等。

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掌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使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从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椫室蓷理解椄爬

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

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五)张孝纯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张孝纯,名世继,河北省丰南县人,1926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邢台市八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组组长兼指导教师。1979年以来,历任全国中语会理事、名誉理事和学术委员;1982年以来,历任河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顾问;1984年当选为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1986年以来任邢台市教育学会副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兼教科文委员会委员。

从4岁起,他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1945年“8·15”日寇投降后,入北平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1949年8月参加了革命教育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先后在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在河北省教研室负责过语文教学研究工作。1979年9月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河北日报》给予“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评价。1989年评为邢台市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80年代初,他提出“大语文教育”观点和改革实验方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体系。他的主张和实践,赢得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许多教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教学风格】

1.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这是比之于鸟体。

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①范文阅读教学,它为训练听说读写思提供例子,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内含“教读”与“自读”;②参读教学,通过“目读”与“耳读”,使学生接受读和听的训练,主要发展其接收能力;③习作教学,通过说话和写文,使学生接受说和写的训练,主要发展其写作能力;④语文考试考查,使知识、能力更加巩固、深化和系统化,督促学生继续前进;⑤学生个人广泛地、完全自由地进行听说读写思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以上①为头,⑤为尾)

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右翼”系语文学习环境,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口头的与书面的语文环境。

2.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了开放型 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二,是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五育中的统帅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中知识、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第六,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第七,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统一;第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六)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欧阳代娜,女,1930年6月生,广东省南海县人。辽宁鞍山十五中学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三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鞍山市教育科研所名誉所长。1941年6月到延安就读于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1944年12月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专修班。1961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起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后历任山西省原平县范亭中学、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辽宁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有《初中语文课本阅读·写作》(共12册)《作文》(1-6册)《语文阅读与活动》(1-3册)《特级教师思想录》《魏书生、欧阳代娜教书育人之道》、《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呼唤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等。编写中学语文教学辅导与辅读资料、教学参考用书20余种,约200万字。主编有《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实验教材》、《作文》等。获辽宁省鞍山市教材改革特等奖、“七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八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欧阳代娜曾多次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她还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和全国先进教师称号。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学风格】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

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所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 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

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

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

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

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

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

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 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七)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洪宗礼,1937年生,江苏丹徒人,1955年毕业于丹徒县宝埝初级中学,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丹阳中学高中部,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泰州专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社联副主席、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会三、四、五届理事、扬州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和特贴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七、八届人大代表。

从教40年来,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等专著14部,出版论集两部,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导了其优秀事迹。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国家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

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必将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2003年主持了国家资助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课程比较与我**语教育改革》。

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曾作为中国优秀教师代表团中国大陆地区优秀教师代表访问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学风格】

1.讲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

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提出“五说”语文教学观。

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

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3.创立“双引”教学法。

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

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

;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

点”成“阶”,形成序列。

4.“三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

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

“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 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

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八)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未收集到相关资料)

【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

导教学实验课本》。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

——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

;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

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

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

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

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九)刘胐朏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刘朏朏,北京市月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早在1977年,刘朏朏与在北京师院教写作课的丈夫高原两位老师就以北京月坛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了“作文三级训练体系”。1985年,《三级训练作文课本》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期起步最早的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改实验,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项教改实验可以说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报春花,实验的成果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改革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教学风格】

刘胐朏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

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部分文章观点摘录

1.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本书很多看法虽是“敲边鼓”,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

2.所谓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母语虽然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但这需要过程,所以母语要长期不断学习,语文素养提高是长远的事情。

3.现在高师教育课程设置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

4.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5.语文课要解决读写能力,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

6.把语文功能无限制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可能“掏空”了语文。

7.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8.“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9.教师应当在“应试”与“兴趣”培养之间找平衡。语文高考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10.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是大趋势,应当积极推进。但局面打开了,步子不妨稳一些。随着课改深化,必然会出现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11.要为语文课“减负”,减轻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课来承担。如果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工具性又不明确,不敢理直气壮抓基本训练,那么情况会很糟。

12.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

13.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训练一概说成是应试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规律和基本的要求,否则所谓素质教育也可能是虚的。

14.“守正出新”,考虑和以往教学的衔接,不搞颠覆性的大变动。既保证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要求,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15.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这样的课改恐怕很难成功。

16.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17.高考练习的内容插进来太早、太深、太多,不是从学习梯度

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而是一开始就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

18.课改为什么难?原因也在于缺少配套的政策措施。你这边搞课改,那边又容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容许学校商业化,而且给老师给学校那么多的压力,那不是彼此抵消了吗。

18.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

19.诗词课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

20.上课可以放开,让学生发挥,但一堂课下来,必须有所积淀,必须有些“干货”可以把握。这就要画龙点睛,总结提升,凸现知识点。

21.认为选修课只是扩大知识面,放弃基础性要求,是个误解。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是阅读型教学。

22.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

23.课改举步维艰,一线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从长计议,还是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要拆台,要补台。

24.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25.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

26.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获得一时快感,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而某些商家传媒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

“恶搞”风就酿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沙尘暴了。

27.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28.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29.高考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了解这个规律,克服作文的“挫败感”。

30.文体“套路”的练习容易束缚个性,但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大量的阅读能启发心智,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培养对文字的感觉,掌握各种文体、与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

31.高考作文应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文笔、文采并不是主要的,不应当侧重考这些。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性,很在意文笔,所培养的学生思考力、分析力可能偏弱。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

32.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课主要还是培养有比较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达到个性化写作,恐怕有些“奢侈”了。

33.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34.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35.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36.“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味母语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会不断积累学习,终生受用无穷。

37.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实施汉语考级制度,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有好处的。

38.多数大学目前存在“四弊”:市场化、平面化、官场化和多动症,校园成为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地方,这和大学精神是违背的。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时尚要适当保持距离,最好的大学总是精神高地,有她的格调,气度,魅力。

39.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理应成为北大校训。

40.现在许多大学和院系变得世俗了!什么都盯着市场,什么都要赶潮流,把排名竞争看得那么重要,结果把空气搞得越来越紧张,不知学术自由为何物了。过去是政治干预太多,没有自由,现在则实际利益之争太多,还是没有自由。

41.现在各种名目的评比排名太多,学术指标量化的要求太刚性,僵化的管理办法助长了浮夸的学风,很多老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上。

42.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

43.过早功利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很不好,那些泛滥成灾的粗鄙文化、搞笑文化,在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

44.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调动感觉与灵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45.怎样将中学课程与大学的基础课衔接起来,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是个难题,但大有文章可做。

46.现有的学术生产体制,很不利于做学问,对于人文学科伤害更大。学术泡沫的出现跟学术生产体制是有关的。这种状况估计短时期难于好转,我们只好与之共存,又尽量减少受其困扰,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环境中保留一份学术的尊严。

(来源:海淀教师进修网)

【补充资料】该书是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包括报刊访谈、讲演与随笔。作者强调语文教育研究不能满足于经验性的总结描述,要跟踪调查,在掌握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给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

全书分5部分。一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思考;二是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三是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究;四是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的讨论;五是对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探讨

温儒敏简介: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6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年)等10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1987年),《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8年),《高等语文》(合作,2003)等13种,发表论文约200篇。

下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著名特级教师林莘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范文)

    著名特级教师林莘老师执教的三下文艺性说明文《蟋蟀的住宅》,教学语言生动有趣、运化随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林老师从文本中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切入,紧扣第二自然段和......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教学观摩课评比并获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3AU8《Let’s go to the park》 【主题性概述】 一、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3A》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本课的教学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2017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浑源县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山西省’小学名师在线工作室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特级教师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实录

    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课前准备:拿出一只你最喜欢的笔,需要用橡皮、直尺的带好,草稿本有的带好, 提问:最喜欢什么游戏? 学生交流:搭积木、斗鸡、老鹰捉小鸡、......

    特级教师徐常青教授报告会有感

    特级教师徐常青教授报告会有感 2010年11月28日有幸跟学校领导、同仁十人一起到莒县一中听取来自教育部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天津市特级教师徐常青教授所做的有关教育与新课......

    不一样的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

    不一样的精彩 ——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观摩 第三实验小学闫宁 乘着三月的春风,3月28日,我们来到了德州一中,聆听了六名著名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受益颇深。 丁雪飞老师的《黄果......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观摩活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观摩活动 心 得 体 会 栗小陈志娥 2014年9月27日、28日两天,我有幸来到了省城太原,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