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一样的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
不一样的精彩
——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观摩
第三实验小学
闫宁
乘着三月的春风,3月28日,我们来到了德州一中,聆听了六名著名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受益颇深。
丁雪飞老师的《黄果树瀑布》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用好前置学习单,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关注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
注重汉字书写的形体美,“写好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张漂亮的脸”,化难为简,以口诀为依托,“型紧凑,不黏连,笔画匀,有舒放”进行写字指导。
基于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红线,很多老师和学生语文课上缺少热情,容易倦怠,部分班级或学生成绩差,没有得法于课内,丁老师“让学”课堂,让学生学,重学但不轻教,指出: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时心中有课标,让出时间、让出空间、让出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聚焦关键词,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得精彩,让得高效。
都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难啃的骨头,学生害怕,老师纠结。本次观摩会,最亮丽的风景,莫过于邀请到台湾名家何绮华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新城小学的宋运来老师同台执教,演绎别开生面的作文课。观摩课上,笑声不断。钦佩名师专家们亲和的教态,灵动的课堂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来自台湾的何绮华老师的《看绘本,学写作》一课,回忆四年级时与好朋小友小萱因矛盾而写了《小萱和我》,想挽留友谊却最终失去后懂得了尊重。深情讲述绘本故事《小老鼠和大老虎》,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中的小老鼠和大老虎的表情、动作,猜一猜它们有可能说什么,想什么,接下来会怎样,惹得全场的听课老师们忍俊不禁。让孩子在玩中学,寓教于乐,佩服何绮华老师的教育智慧和独具匠心,竟让绘本创作和有张力的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通过《柳橙变变变》揭示什么是“主题”,“主题”就是文章写作的目的。文章是写给人家看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者为什么要看文章?也许是想得到知识,也许想获得乐趣、启发,也许想知道一些道理或是讯息。如果写文章的人不能满足其中至少一项需求,所写的文章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通过《白妖怪与黑妖怪》、《今晚,谁也别想睡觉》、《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引导学生观察文字之外的图画,生活中可以写故事的题材很多,读故事猜猜看,故事是怎么来的?
何老师通过绘本教学的方式,引导孩子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材料、对人际关系的观察,把它写成故事。“再通过阅读这个„第三只眼‟去想作者为什么会去写这个故事,作者要给你提供的是知识、乐趣还是启发,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何老师说:“通过一本书发挥创意,书不是圣经,是拿来活用的,看它是怎样存在在生活中,或者把它变成自己的血肉。不然就像一个冰箱,一直往里面放东西,最后放多了过期了没用了或者忘记它的存在了,等要用的时候才发现它不新鲜了,所有看过的东西要想怎么去运用。”
何老师告诉我们,在写作项目里,1+1=?,什么答案都可以,就是不能等于2,因为写作是艺术,讲究与众不同。前提是:要有道理,让人心服口服,最好有共鸣。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跟别人不一样,就是创意!”
当现场主持者介绍完宋运来老师的简历后,宋老师用幽默的语调问道:“宋老师是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解放北路小学二年级三班的小同学个个忍不住咯咯地笑出声来,师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对学生的引导了无痕迹。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上一节非常好玩的课,上着,上着你们就会忘了下课,孩子们相信吗?
生:相信。生:不相信。
师:相信的我要表扬你,不相信的我更要表扬你。(孩子们笑)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没有看到真实的课堂,所以要有怀疑的眼光。在课堂上小朋友就是要有怀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上课了吗?认为可以上课的同学请鼓掌。(掌声响起)„„
[赏析]宽松、温馨的氛围,给予孩子生命关怀
宋老师的课堂自始至终都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因为他知道: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乐于学习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写出好文章更重要,宋老师开头先用熟悉的音乐让低年级的学生安静下来,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静下心来,先从爱听音乐开始。而后宋老师用“相信不相信,上着上着就会忘记下课”这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儿童的天生就是一个好奇者,学生便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堂,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本堂课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也被调动起来了,孩子的思维也跟着老师转动起来了。【片断2】
师:那我问同学们一件小事情,请你告诉我每天早上,谁喊你起床的? 生:妈妈。
师:这么说,妈妈喊我起来的。生:妈妈喊我起来的。
生:每天早晨,爷爷喊我起来的。
师:人家是爷爷,妈妈喊他们起床的,你呢? 生:闹钟喊我起床的。(孩子们笑)
师:不需要别人喊,自己起床的举手,(很多孩子举手)师:吹牛,绝对的吹牛。一大片吹牛(孩子们欢笑)师:谁喊你起床的?
生:没有人喊我起床,自己起来的。
师:这位小朋友长大了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会自己管理自己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急吼吼)来向这位小朋友打个招呼吧。生:急吼吼,你好!
师:一个“好”字,看出你多懂礼貌。(孩子们鼓掌)生:急吼吼你好,你家住在哪里?我想和你交朋友。
师:你真热情,他会和你做朋友的。不过说话的时候不要扯着嗓子喊。(孩子们笑)
师:每个同学都打声招呼吧。老师告诉你吧,你怎么打招呼他都不会搭理你。为什么不理你呢?(出示漫画1)(笑声)生:他睡着了。
师:睡着了怎么理你呢?都有谁在喊这小家伙起床呢? 生:小狗。生:闹钟。生:小猫。生:还有小鸟。
师:请一口气把他们介绍出来。
生:小狗、小猫还有小闹钟来喊急吼吼起床。(掌声)师:能把他喊醒吗? 生:不能。师:咋回事? 生:睡得太香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睡得那么香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正打呼噜呢。生:流口水,正做美梦呢。(孩子们笑)师:谁知道他昨晚干嘛去了,睡得那么香呀? 生:因为他昨天晚上睡得很晚,所以起不来了。
师:睡得很晚,当然起不来了。孩子们注意,你看他说话多顺溜,用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关联词。
生:因为„„所以„„ 师:你也试一试这样说。
生:因为他看书看得太早了,所以早晨一直睡到几十点。(孩子们笑)
师:不是看得太早了,是看得太晚了。(师生同笑)
师:你也可以这样说:今天早晨急吼吼起不来了,是因为—— 生:今天早晨急吼吼起不来了,是因为他昨晚打游戏打得太晚了。生:急吼吼起不来了,是因为他昨晚做作业做得太晚了。师:现在有许多人喊他起床。小狗怎么叫? 生:汪,汪,汪„„(气氛热烈)师:谁能翻译一下小狗什么意思呀? 生:快起床,快点吃早饭。(孩子们笑)生:小主人赶快起床,我饿了。(大笑)
生:(扯着嗓子喊)快起床,太阳晒着屁股了。(笑声)师:那小猫怎么叫的呀? 生:喵,喵„„ 生:小猫说:“快起床。” 师:这是一只蛮温柔的小猫咪。
生:快起床,不然我抓你的屁股了。(孩子们大笑)
师:这样吧,大家分别扮演小狗、小猫、小闹钟一起来叫醒急吼吼吧。
众生喊叫。
师:这么多人叫,会把他吵醒吧。急吼吼起床后会做哪些事呢? 生:洗脸,刷牙,穿衣服。生:还要到厕所。(笑声)„„
[赏析]闪现个性火花,展现生命特有的灵性
宋运来老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更体现在一个“爱”字,他用那发自内心的微笑去关爱学生、赏识学生,从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力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用平等的口吻和学生谈话,始终以微笑的姿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当发现孩子扯着嗓子喊时,用“你真热情,他会和你做朋友的。不过说话的时候不要扯着嗓子喊。”来评价学生,让学生知道不能扯着嗓子喊,此时更是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成长起来。
【片断3】
师:我们不说急吼吼,就说你早晨是怎么穿衣服的。自己穿衣服的请举手。生举手一片。师:真是自己穿的?是不是自己穿衣的,你一张嘴老师就知道。说说吧。
生:我先穿袜子,再穿裤子,再穿鞋子。
生:我先穿衣服,再穿袿子,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师:你看穿乱套了吧。告诉你:上衣,袿子,裤子,鞋子,都属于衣服。可以这么说:我先穿„„
生:我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接着穿袜子,最后穿鞋子。师:你说话多顺溜啊,没有用上两个“再”字。小朋友们,他用上了什么词语使自己说话那么顺溜?
生:用上了“先„„再„„接着„„最后„„” 师:假如妈妈喊你一遍,你还不起床,妈妈会怎么说? 生:妈妈说:“再不起来我就掀被子了。” 生:“再不起来,看老师不罚你站的。”妈妈说。师:好厉害的妈妈呀。我们看急吼吼是怎样穿衣服的。(出示漫画2)
师:谁来了? 生:妈妈。师:妈妈怎么说? 生:来换件衣服。
师:妈妈很高兴说这句话的吗? 生:不是,妈妈生气说的。师:你说一说。生:妈妈生气地说:“来换件衣服。” 师:急吼吼会怎么回答.? 生:让我再睡一会。生:不换!
生:我还没有睡醒呢。生:我才不穿呢。
师:我们看看急吼吼怎么回答。(出示漫画3)生:要迟到了快点!师:给谁说话呢? 生:给妈妈。师:他对妈妈说„„
生:他对妈妈说:“要迟到了,快点。” 生:急吼吼对妈妈说:“要迟到了,快点儿。” 师:急吼吼穿上了衣服有什么感受呢?(出示漫画4)
生:这衣服咋这么别扭?
师:他是在心里说的,还是嘴上说出来的? 生:在心里说的。
生:急吼吼心里想,这衣服咋这么别扭? 师:别扭,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舒服。师:衣服怎么穿得不舒服了呢?怎么回事?
生:是因为他对妈妈大声说话,妈妈生气了就给他换了一件小时候的衣服。(孩子们笑)
生:是因为衣服穿反了。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他衣服穿得那么别扭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出示漫画4)
生:(孩子们大笑)因为他脖子后面有个衣服架子。师:急吼吼穿了衣服,要干嘛去? 生:上学去。
【赏析】唤醒生活经历,注重生命体验
宋老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更是体现在“情”字上,他用饱满的热情去育人,注入爱与真诚的教学唤起了学生心灵与情感共鸣,他的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强调“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鼓励你学习!”这里的“吸引”与“鼓励”使课堂上的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加到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中。现如今的小学生,课余生活单调,很少有机会走进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应有的、真正的生活感受,很多学生写作时写作材料的缺饭可想而知,宋老师,用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唤起学生心底的回忆,帮助、带动学生走进生活,将自己融合在某种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沉淀的真实经历、真实情感,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宋老师的课,采用现场体验式的游戏、实践、体验,你说我说他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堂欢声笑语,保护了儿童习作的兴趣。再向前一步,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点的训练。
当我们都在抱怨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时,我们老师其实要做的就是就要扎扎实实从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敢于表达,勇于想象,唤醒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我相信学生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身心愉悦学的学习,总是让人感觉时光的匆匆流逝。“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越来越信奉其中蕴藏的真理。“既然我们怀揣着理想上路,就不怕路途的遥远;既然我们已经开始在泥土中耕种,就不怕付出汗水。”我们坚信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都值得捕捉,每一次捕捉都将是行动的推进。
第二篇: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3AU8《Let’s go to the park》
【主题性概述】
一、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3A》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能听懂、会说Let`s go to及其应答。②能听懂、会说supermarket car bus 等单词。2.技能目标:①学会表达去某处,以及如何对别人的建议进行回答。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其中Let`s虽然是新知,但日常用语中已大量渗透,学生早已会说;buscarzoo的读音模仿起来不难,但 supermarket的读音不易掌握。这就决定了我的教学重点为认知目标,难点为 supermarket的发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渗透责任教育,对世界文化感兴趣。
二、教学策略
语言的实质是交际,交际的环境是生活。课伊始,我通过和孩子们互致问候,为本课教学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通过: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 Baoying.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适时地引导孩子们充当我的导游,从而巧妙地引出新课的内容。随后,我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精彩课堂实录] 一.在轻松的氛围中导入 T: Class begins!S: Stand up!T: How are you? S: Fine, thanks.T: Nice to meet you.S: Nice to meet you, too.T: Who’s the boy with black hair/big eyes? S: He is ….T: Who’s that woman/man? S: She’s/He’s ….T: Let’s sing the song ‘Who’s that girl?’ together.T: Now you may ask me some questions.S1: What’s your name? T: My name is Shen Feng.S2: How old are you? T: A secret.S3: What’s your job? T: A teacher.S4: Do you like yellow? T: Yes, I do.(通过师生间的集体问候,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了一个英语环境,随后的个别交谈,因为有了有趣的话题,加上老师亲切的体态语言,使学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下一步的英语教学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二. 在真实的情景中呈现
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 Baoying.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 S: Let’s go to the hospital.T: Is that a good place? S: 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park.T: How do we go there? S: Shall we go there by bus/motorcycle? T(板书)Let’s go ….How do we go there? Shall we go …by…?(明确学习目标,集中学生注意力,定向参与。)
T: This is my friend.Who’s he ? He’s David.He doesn’t come with me.Because he is very busy.Look ,what’s he going to do ?(出示幻灯片)Time Activity Place 1 7:00 am.体 检 ? 2 9:00 am.去火车站接朋友 ? 3 11:00 am.购 物 ? 4 3:00 pm.借 书 ? 5 7:30 pm.看童话剧 ? T: Where does David go at 7:00 am./11:00/3:00…? S: He goes to the hospital/ station/supermarket….T: Read after me, ‘hospital/ station/supermarket…’.T: Please see the movie about David.Then answer my questions.(放映课文的动画录像)T: Where will they go? S: They’ll go to the theatre.T: How do they go ? S: By taxi.T: Now ,please read after the tape.T: Please practise in pairs.….T: I know there are No.2 Bus,No.5 Bus and No.18 Bus in Baoying.But I don’t know where they go? Let me guess now.T:(No.2)Is this bus for the park? S: Yes, it is.T:(No.5)Is this bus for the hospital? S: No, it isn’t.T: Now read after me ‘Is this bus for …?’.(板书)(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应是亲自实践的过程,缺少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沈老师设计的开放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在趣味活动中运用
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bus in Nanjing? S: Yes.T: Look , These are famous places of Nanjing.Which bus can take us there.Please connect.No.1 中山陵 No.2 莫愁湖 No.4 夫子庙 No.9 雨花台
S1:(No.1 bus)Is this bus for Fuzi Temple? S2: Is No.4 bus for Mochou Park? S3: …(学生们回答踊跃)T: Please open your books ,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T: Wonderful!Now ,please read after Miss Shen.T: Now, read by yourselves.T:(出示幻灯)Pleas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 make up some dialogues.1.你上学要迟到了,只好…….2.你的同学突然生病了,你和几位同学送他去医院。3.你和同学本来约好骑自行车去图书馆,忽然天下雨了。4.你和奶奶本来准备步行去公园,但奶奶累了,只好…….(Situation 1)S1: Taxi!Taxi!S2(a driver): Morning!S1: I am late for school.Is the taxi for my school? S2: Sure!…
(Situation 4)T: If I’m a grandma, and ill, tired.The grandma wants to go home with someone’s help.T: How can I go home? S: By bus.T: It’s too late.There is no bus now.S: By taxi? T: But I have no money.S: Let’s go on foot.T: But I’m tired.I can’t walk any more.S: I’ll 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OK? T: You are a kind boy.(表演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他们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据情景编演对话,表演提高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T: Next homework.1.liste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2.Discuss the plan for May Day.T: The bell is ringing.It’s time to say goodbye.S: Goodbye.[专家点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著名特级教师沈老师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其中有个人、两人、小组和全班性的,有教师指导的,也有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活动均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并能够安排在一定的语境和情景中进行,突出了对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在本节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且活动量大,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好。沈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了自己角色的转换与控制,在启发与示范后,能够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另外,活动安排张弛有度,活而不乱;同时,沈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现状况适时调整活动安排与教学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
综上所述,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努力以课标为指导,以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运用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使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学会做人。
第三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观摩课研讨会北京学习汇报
这次和于老师等20几人一起去北京参加了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主办的“‘沉淀后的辉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观摩课研讨会”。共听了8节数学课、6节语文课、4个报告。其中不少名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从数学和语文两门学科分别将我听课后的感受向大家作以汇报。
一、数学课
1、注重数学课情境的创设。
如《圆的认识》一课,上课伊始便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说小明参加了寻宝活动,宝物在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问宝物有可能在哪儿?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宝物可能在以小明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从而自然过渡到对圆的特征、画圆等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再比如《鸡兔同笼》一课执教的是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校长柏继明老师,她46岁了还像孩子一样模仿鸡和兔子的动作,使学生在这种鸡、兔相互模仿动作的情境中学习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列式。《鸡兔同笼》一课学生始终处在教师想象的情境当中,包括新课后的相似问题的解答,例3题目是自行车和三轮车共6辆,车轮14个,求自行车、三轮车各有几辆?老师问学生:“三轮车怎么变成自行车?自行车怎样变成三轮车?”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刚才兔子把脚抬起来和鸡把翅膀扎到地上的情境,想像三轮车把前面的轮子翘起变成自行车,骑车的人把脚支到地上好像三轮车的情景,很顺利地算出了此题目。
2、课堂上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从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并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的,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结合有关基础知识的教学,适当渗透集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比如柏继明老师上的《鸡兔同笼》一课课前与学生一起做鸡与兔相互模仿的动作,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题、用假设法列算式,这其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
再比如《圆的认识》一课,宝物可能在以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圆周上的点又是无数的,体现了数学极限的思想。
此外,这些特级教师都是上出了非常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引经据典,使人听后感到宏观、大气。还是《圆的认识》一课,华老师在初步认识圆后,借用古人说法:“大方无隅”“隅”就是脚落的意思,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圆是只有一条边的曲线围成的。华老师又以古人“圆,一中同长也”的说法进行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比较,明确了圆只有一个中心点即圆心,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3、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著名教育家夸美钮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华应龙老师不怕学生出错,甚至利用学生的错误,循循善诱,形成正确的知识认知。华老师讲《圆的认识》课前把学生的橡皮借来,问学生:“你们猜猜我借橡皮干什么?”在学生一段猜测之后,老师幽默地说:“我借橡皮就是不让你用,好好地欣赏自己的错误吧!”之后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尝试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学生画完后老师便用实物投影展示了几个同学的作品,有的画的圆没封闭,有的圆心没固定住画线重影,还有的圆有大有小。老师便利用这些精心预设的错误让学生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利用圆有大有小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原因,从而揭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由此我想说: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有人说:“一个聪明的人不应该被同一个错误绊倒两次。”同样一道题目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不会,是谁笨?应该调整讲课的方法,换一个方法角度。我们老师要转变课堂上追求完美的思想,允许学生暂时性的出错,上课时用好这些预设或突发的错误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4、学完有拓展、延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比如《鸡兔同笼》一课学完后老师非常有心地设计了类似鸡兔同笼的几个相关问题,有拿2分、5分硬币问题,还有算买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千克的问题,都是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就使学生跳出庐山看庐山,转变问题解鸡兔同笼的问题。再比如《圆的认识》一课,学生在寻宝的情境中学完了所有新知后,老师又问:“宝物一定就在以小明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并在屏幕中出现了半个西瓜,引导学生明确宝物还有可能在小明左脚往下地里的3米处,并归纳出宝物应该在以小明左脚为球心,半径为3米的球上。设计多精心、多富有思考性呀!听到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匠心独运”什么叫“研究型教师”什么叫“专家”。因此我思考我们真的要“居高临下”看教材,游刃有余地处理教材,有深度地设计数学问题。
5、课件的使用
专家们就是不一样要么不用课件比如《鸡兔同笼》,照样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学得轻轻松松。要么课件制作的非常好、非常有实用价值,很说明问题,真正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圆的认识》这节课,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圆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只有一条边。老师花费心思用课件演示在圆中画正六边形、逐渐点击鼠标出现正七边形、正八边形,直到点到正一千二百多边形。表面看已经是一个圆了,但老师说明它仍不是一个圆,是由一千二百多条边组成的。以此客观地说明了,圆只有一条边,而且是一条曲线。
再比如《认识厘米》一课,屏幕上呈现出量铅笔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尺子上的数读出铅笔的长度,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的说是5厘米,有的说是6厘米,教师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用课件演示,有1厘米长的红色线段从0刻度开始一直跳到刻度5,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课件演示中明确了从0到5里面有5个1厘米,所以铅笔的长度是5厘米。就像这样课件做的并花俏,非常实用,非常说明问题。
6、数学活动的巧妙设计。
听的这8节数学课中有一位年轻老师,是山东省外国语学校的谢小丽老师,她讲的是《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我认为有一个可取之处是她不是让学生直接拿出学具或生活中的长方体的事物如牙膏盒等物体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进行长方体特征的学习与探究,而是非常大胆地先示范切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每切一刀,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有关研究长方体特征的问题,在老师边操作边追问中长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水到渠成地学会了。
最后谈我听完数学课的两点感受:
一是专家们很善于总结且课堂有实效性。例如柏继明校长总结的手势辅助数学课堂就非常实用。就像她说的一样她的学生现在做家长了辅导起孩子来仍用这种方法。手一伸非常说明问题,非常实用、见效,由此可见我们老师都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好的方法,让数学课堂简单起来,生活化、趣味化。
二是上课老师中男老师多,而且都是年长的男老师,其中一位北京市宣武区刘德武老师讲的是一年、二年的数学课,一节为一年级的《认识厘米》感受也是循循善诱,很可亲,一节为二年级的休闲课《从天坛说到九》感受到一位非常有心的数学老师舍得花费自己的时间研究不在考试范围内的数学问题,值得花费学生的时间,不做大量的练习,而是真真切切地、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对刘老师十分钦佩。
在我从北京学习回来后,上网又看了有关专家的相关教学资料,觉得华应龙老师提出的“给数学教师的十点建议”很好,现在推荐给大家:
1、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每天5分钟的口算
3、每周1篇数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倡导学生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合作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少数差生辅导
10、作业设计新颖有效
二、语文课
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我非常喜欢。贾老师虽年纪已高,个别音也读不好,但课堂上仍坚持范读,主张朗读要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不要装腔作势。老师们舍得花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指导学生读好每一句话,不厌其烦,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榜样,给学生提出努力的目标。
读得有层次,比如指名读《掌声》第一段时,第一遍要求读得流利,第二遍要求读得感人,第三遍鼓励学生背下来。
挖掘课文深,第五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英在同学的鼓励中开始和同学交谈、游戏、甚至还踏进了舞蹈房。”老师问:“‘交谈、游戏、踏进舞蹈房’这几个词能不能颠倒?”使学生想像出小英是如何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渐渐自信起来的。
支玉恒《最珍贵的东西》
&nbs
第四篇: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锦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锦
一、《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一、)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体验圆之美、数学之美
情景1:(课起始阶段)(课件出示:圆。)
师:认识吗?
生:圆。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球是圆的。
生:想到了一个封闭图形。
生:十五的月亮是圆的。
生:画圆要用到圆规。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张老师这里拍下了一些生活中的情景,看看大家能不能从这些情景中找到圆?
(屏幕呈现旭日东升、皓月悬空、星球的陨石坑、信号塔发射的电磁波等。)
师:从这些现象当中能找到圆吗?你有什么感受?
生:圆就在我们身边。
生: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圆形的。
生:圆是非常美的图形。
师:是啊!刚才我从大家的眼神中也读懂每位同学都有这种美的感受。西方哲学家曾经称圆是最美丽的图形。
【评析:直截了当的导入,让学生先说说对圆的认识,悄然走进了学生的认知世界。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真实、生动的。让学生观看“旭日东升”等自然现象后谈谈感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圆就在身边。】
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
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1、引领学生走进“7”的世界,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视角。
(1)师:7是一个奇妙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这里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点在苏州)。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枫桥夜泊
[唐]张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所以又叫七言诗。
师:我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
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积极的):我知道,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然而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老师给孩子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恰当的文化背景,品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真是独具匠心!]
四、《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四人合作制作圆柱,指一人代表小组介绍如何制作的。(边介绍边用实物投影展示。)
生A:我们组从3个圆、2个长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不用另一个长方形?
生:因为另一个长方形卷起来比这两个圆大。
生B:我们组从3个圆和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中选择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生C:我们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中选择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通过制作圆柱和这三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D: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生E: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评析]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改变了课本上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的做法,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作一个圆柱。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1、写分数。出示教材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说说为什么?
图略(有六张图,分别是3/
4、4/
4、5/
4、2/
5、10/
5、12/5)
2、分类
先观察上述六个分数,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此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师话音未落,下面就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很简单啊,分成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不就行了吗?)
师指出:不能按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这样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唉”,学生有些失望,但也有些跃跃欲试)
先给予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约五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静下来,学生基本上组内达成共识)
小组汇报交流,主要意见如下: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有3/
4、2/5 第二类: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4/4 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的,有5/
4、10/
5、12/5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
第一类:比1小的分数,有3/
4、2/5 第二类:跟1相等的分数,有4/4 第三类:比1大的分数,有5/
4、10/
5、12/5 生3:我们分成了二类,分类的标准是有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有的不是。
第一类:实际上是整数的,有4/4(是1)、10/5(是2)
第二类:不是整数的,有3/
4、2/
5、5/
4、12/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相应板书。
3、概括特征
师: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它们的标准有没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分数值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实际上就是分数值比1大。
教师把上述内容的板书合并在一起。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假分数。追问: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什么叫真分数,你该怎么说呢?什么叫假分数呢? 指名说说,后小黑板出示真、假分数的概念。
师:第三种分法中,是整数的分数 4/
4、10/5 都是什么分数?不是整数的分数中呢?
[评析]注意培养学生“想学”这种意识,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想知而又不知的这种矛盾心理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时,学生很兴奋,以为按分子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就可以了,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意外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疑”,马上提出不能按这样的方法来分,要自己去找寻另外的办法,这时候学生就显得有些丧气,但很快又兴奋起来,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在寻找分类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六、《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七、《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1、出示实践探究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任意拼出一个长方体,看看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践操作
每个学生把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了不同的长方体。
3、观察填表
(1)学生观察自己拼出的长方体,把每排摆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含小正方体的个数填在表里。
(2)学生汇报
生1:每排摆4个,摆了3排,共2层,用了2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24立方厘米。
生2:每排摆7个,摆了2排,共3层,用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生3:每排摆3个,摆了2排,共7层,也用了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4、探究规律(1 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到底有样的关系?
(2)汇报:
生1:长方体的体积与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关系,摆的个数×排数×层数=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2: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生3: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评析)新课程改革不仅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并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学生为了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究。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知识发现—验证—解释的思维过程。)
八、《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断
1、游戏:听数打手势(判断是否是2、5的倍数)。
投影出示:这个数若是2的倍数,则出示左手2个指;若是5的倍数,则出示右手5指;若同时是2、5的倍数,则出示两只手。
375 820 964 6000
2、师:你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
生:我们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是根据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来作出判断的。
3、师:请学生分别说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如电话号码、牌照号码、人数、钱数等老师也可以快速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一个学生说数,老师判断、其他同学计算器验证)
4、师质疑: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是不是也只要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生:3的倍数,个位数也不一定就是3、6、9。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评析: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就能判断出2、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直接抛出问题,学生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负迁移过来,就产生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九、《倒数》教学片断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猜字的游戏,大家愿意玩吗? 生:愿意。
师: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变成了什么字? 生:呆。
师:把“吴’”字颠倒呢? 生:吞。
师:你们玩过正话反说的游戏吗? 生:玩过。师:能否仿照老师的样子说一说。蜜蜂——蜂蜜,山清水秀——水秀山清,我爱妈妈——妈妈爱我。
生1:奶牛——牛奶,柴火——火柴 生2:门前——前门,牙刷——刷牙 生3:生机勃勃——勃勃生机 生4:我爱老师——老师爱我 „„
师:孩子们真的很聪明,想到了这么多和老师所说一样的例子,你们真棒!接下了请同学欣赏几张图片。(课件展示,并配有音乐)
(这时,美丽的山水图,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把孩子们深深吸引,同学们看的如痴如醉。)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生1:景色很迷人。生2:景色很美。„„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倒影,倒影也非常的美。
师:是呀,我们的汉字这么的有趣,自然景色因为有倒影的衬托而更加妖娆、美丽,其实我们的数学中也有和汉字一样有趣,和景色一样美丽的数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另一个新的知识——倒数(板书课题)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以上的例子,说一说对倒数中倒的理解。评析:
本案例是教师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后又玩了一个正话反说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让学生明白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就像汉字一样可以交换。进而又让学生观赏了美丽的图片,从图片中让学生进而体会倒数就和自然景物中的倒影一样,把数字倒过来就可以。
十、《秒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1秒有多长。生:我想知道1秒在钟面上是怎么显示的。生:我想知道分与秒有什么关系。„„得最快,对分针和时针,我们不能明显的看到它们走动。只有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们走动。师:那它的特点就是走动快,又细又长(板书特点)秒针“嘀嗒”一声,就走一格,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3.借助钟表,体验1秒。师:我们来听一听,一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课件演示秒针„„
(赏析:本节让学生看秒针转动,让学生看其形并听其音,使学生亲历1秒并自主认识秒针,最后让学生看钟表、听声音,说一说:1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这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和想象力,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后,说出了许多精彩的1秒钟的体验过程。与传统教法相比,教师做到了“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来探索新知、经历新知、感悟新知、体验新知,从而获得新知。这种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正是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
十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一间新教室,请看,(课件出示教科书59页例2主题图,主题图表明:多媒体教室里有座位18排,每排22个座位)生1(不由发出感叹):好宽敞的教室啊!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生2:一定能坐很多学生。
师:是啊,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你的问题吗?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1(迫不及待):我想知道,这间教室到底能坐多少人? 师:同意!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那谁来提出问题? 生2: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这个问题合理吗? 生(齐答):合理。
师:那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们互相议论,表示没有别的问题] 师:那我有个不同的问题,同意我提吗? 生(兴趣浓厚):同意!
师:我的问题是:“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课件出示“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学生们先楞了一下,因为他们还没遇见过这样的问题,但片刻后都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并加以解决] 师:那怎样才能解决?
生3:只要把座位总数算出来,就知道够不够坐了。师:具体说一说。
生3:每排22个座位,有18排,就是算18个22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师(作疑问状)可是我们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啊? 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生4:我想起来了,用估算。师(惊喜):棒极了!看来估算还装在你的大脑里,老师为你的记忆力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师:那现在同学们讨论看用什么方法估算,然后汇报给老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5:把18看成20,20×22=440(个),能够坐下。生6:把22看成20,20×18=360(个),能够坐下。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7:还可以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能够坐下。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看看小精灵怎样介绍估算的,[课件出示小精灵介绍:①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220×18=360(个)0×22=440(个),所以,18×22约等于440个,能坐下;②22接近20,把22看成20,20×18=360(个),所以18×22约等于360个,能坐下;③可同时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所以18×22约等于400个,能坐下。师:太棒了,你们和小精灵的方法一模一样,不简单,你们都是小精灵!生(高兴)我们都很棒!
师:估算这道题后,谁能小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生6: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去乘。生7(补充):一般看哪个因数最接近整十,就把它看成整十数,再乘。
[评]: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共有多少个座位?”,接着教师提出“350人能坐下吗?”把乘法直接计算转化为估算,设置悬念:“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激发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由于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基础”,只需教师稍许点拨“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只言片语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估算细胞”,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十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空心圆柱、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这是一个空心圆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师: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老师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出示要求:(1)实验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在我们用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2: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
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
【评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看似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经历了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新知识似乎是通过学生小组自主探索得到的,但实际上学生操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根据教师的实验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充当了被动的操作工,思维的参与少之又少,这种在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指令)下进行操作,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投入到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开展一次验证性或没有思考价值的实验活动,这种离开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变成纯粹的动手活动,失去了自主探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十三、《用字母并表示数》教学片断 运用字母表示哪些数
师:同学们知道下面的字母各表示哪些数吗?
(1)我今年a岁,明年28岁。
(2)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
(3)小明写了一个数a。
生1:我今年a岁的a表示27。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7。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1或2或几百、几千,不知道。
生2:我认为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6.7或37.2都是正常的。
生3: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任意数,什么数都有可能。
生4: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是在37摄氏度左右的。
师:同学们想得都很全面,那为什么我今年27岁你是确定的呢,而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和小明写一个数a却不能确定?
生1:因为你明年28岁,所以今年27岁是确定的。而小明写一个数a可以是任意数,不能确定。一个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也不能确定。
师:那一个人的体温既然不能确定,那也可以是任意数了。
生1:那不行的,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0摄氏度早死了。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100摄氏度也活不了的。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1:这个字母a有个范围。是37摄氏度左右。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1)中的a是个确定数27,(2)中的a它有个取值范围,根据老师调查得知这个范围是一个人的口腔温度在36.5~37.2摄氏度都是正常的。(3)中的a代表任意数。
师: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例子吗?
生举例。
【评析】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领入代数式的世界,这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又是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之基础。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数,还可以表示任意数。同时渗透同一个字母a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数,突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特性。最后通过学生举例来说明用字母可以来表示各种不同情形的数,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十四、《分数比较大小》教学片断 片段一:引导探究,完善认知
1.找一找。师:找出上面表里每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分别说说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并说一说各小数表示的意义。生争相回答)这几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上的数都表示“几米”,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米”,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厘米”。(学生逐一阐述各小数的实际意义。)师: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我认为2.1最大,2.1米表示2米1分米,其他3个数还不到2米。
生2:我同意2.1最大,1.75第二大,因为除2.1外,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但十分位上的7表示7分米,其他的两个小数还不到1米7分米。
生3:余下的1.63米和1.68米相比较,1.68米长一点,1.63米最短。2.排一排。
师:将前面的小数从大到小排列,并填写相应姓名,排出名次。(学生活动。)汇报(板书): 2.1米> 1.75米> 1.68米> 1.63米(小明)(小红)(小鹏)(小玉)3.想想。
师:请同学们从位置值的角度想一想,你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新认识? 生1:比较小数的大小,应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生2:我觉得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高位比起,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不用再比下一位了。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有条理,也很全面。
(此时,一顽皮男孩小手举得老高。)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认为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有点不一样,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如2.1是一位小数,其他几个是两位小数,可它们却比2.1小。师:是呀,你真细心!那么,比1.75大的小数有哪些呢?写写看。
生1:1.752、1.753„„比1.75大。1.75可看作千分位上的数是0,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前两位相同,所以要比千分位上的数,才能确定其大小。
生2:1.8比1.75大。因为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所以要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生3:3.0比1.75大。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只需比较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不用再往下比了。
师:由此看来,小数的大小与小数的位数多少确实没关系。由此,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 师生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4.议一议。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生共同归纳如下表 5.奖一奖。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排出了立定跳远名次,学校将对前三名运动员给予奖励(分别出示奖品图片及信息)。第一名奖文具盒一个,定价10.50元;第三名奖三角板一套,定价1.45元;第二名奖铅笔一支,铅笔的价格比文具盒便宜一点,比三角板贵得多,铅笔的价格会是11.20元、9.60元、2.00元中的哪一个? 在颁奖中,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所选文具盒价格的理由。
评析:小数的大小比较重在“比”,比的方法提炼过程是本课的着力点。此片段立足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这一已有认知基础,通过寻找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真实含义,使学生初步领会小数仍要“从高位比起与相同数位相比较”的本质。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空,围绕“找一找”、“排一排”、“想一想”、“议一议”、“奖一奖”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经过充分的数学思考,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由具体数量的感性认识向位置值的理性比较转变,避免死记法则,实现“放”与“收”的有效结合;适时渗透比较要讲究顺序、讲究方法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火花——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及时组织学生写一写比1.75大的小数有哪些,继而引导学生对整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比对,进一步探寻其实质,形成模型,深入理解“从高位逐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的内涵,将比较方法的探究贯通整个过程。
十五、《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片断
认识容积单位。
(1)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8页第2、3小节的内容,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升和1毫升各有多少?为什么1升 = 1立方分米”等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2)谈话:1升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先用量筒量出1升的水,再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里,看一看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杯?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教师拿出一个10毫升的试管,谈话:这是一个10毫升的试管,你能用它倒出1毫升的水吗?
学生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3)谈话:我们已经知道1升和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你能通过实验说明1升 = 1000毫升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做,再按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反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可以一边说,一边做。
(4)出示: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正方体的容器(里面的棱长是1分米)。
谈话:这里有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里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办法说明1升 = 1立方分米吗?
演示:把1升的水倒入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怎样解释1毫升 = 1立方厘米呢?(可以通过单位间的进率推出,也可以通过实验说明)
(5)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在此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量筒、量杯等学具,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升、毫升的概念,弄清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十六、《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断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几类?
生: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那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
生:画出:
生:不管怎样画都画不出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下面的每组的三个角拼成三角形,看谁拼得快。一 90度 30度 60度 二 70度 65度 45度 三
120度 40度 20度 四
100度 25度 35度 五 80度 70度 50度 生:(学生操作)后面两组怎么拼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前面三组的三个角能拼成三角形,后面的两组却拼不成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学生观察后)我发现前面三组的三个角加起来都等于180度。
生:我发现第四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60度,不是180度。
生:我发现第五组三个角加起来是200度。
生:我想三个角加起来如果是180度时就能拼成三角形。
师: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我们可以说成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你们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生:180度。
师:你们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用撕、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评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的话,5分钟的教学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学生通过画,发现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三角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认知冲突,即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和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80度,从而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用三个角来拼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发现,前面三组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而后面两组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失调,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三个角的和是180度的就能拼成三角形,而三个角的和大于或小于180度的就不能拼成三角形,由此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再由拼图的启示,用撕、折、量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还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十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片断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介绍了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比较数量的大小。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喜欢吃水果的原因呢?
生:因为水果营养丰富,它含有各种维生素„„
师: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水果——苹果、香蕉、生梨、桔子。(教师边出示水果图片,边把图片贴在装有水果的筐上。)
下面请大家排好队,站到你喜欢吃的水果前。(同学们纷纷站到自己所喜欢吃的水果前。)
每人拿一个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在拿水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拿到水果的同学都下去了,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下去。)
师:你们怎么啦?噢,你们没有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不知道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一起和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呢?
生:可以数一数喜欢吃每一种水果的人数。
师:怎么来数呀?
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
生: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站起来,数一数有几个人,„„
生:可以让喜欢吃相同水果的人站在一起,数一数各自有几人。„„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你们看好不好?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根横线,并在横线下面分别贴上苹果、香蕉、生梨、桔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上来,每人拿一张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贴在各自所喜欢吃的水果图片的横线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张直观的统计图。然后教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板书课题: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介绍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并把各种水果上面的小纸片画成直条,每张小纸片画成一格,就制作成了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师:你从这张统计图上看到些什么?
生:我从统计图上看到了,××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喜欢吃的人越多,它的线条越长;喜欢吃的人越少,它的线条就越短。
师: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喜欢吃××的人比喜欢吃××的人„„
师:你们都看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
出示一张统计表
水果: 苹果 香蕉 生梨 桔子
人数(人)
教师让学生数出统计图上每种水果的格数,并说出相应的人数,然后填表。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你们学会了吗?
生:(齐答)学会了。
师:你们除了对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进行统计外,还能对哪些事物进行统计?
生:„„
师:接下来,以两个人为一组,对你们身边的事物调查一下,然后制作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评析]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出发,引出问题,请学生帮助老师来解决,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上面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教师重点、有效地进行引导,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调查和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和发展了社会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十八、《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师:请你用彩笔把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写在答题卡上,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学生各自写自己的位置)
师:看看上面这几位同学写得对不对?肖毅(5,3)、王俊璇(2,2)、全正和(1,1)
生:对!
师:请第八组同学把你写的“数对”举起来,起立、向右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规律的,(8,1)、(8,2)、(8,3)往后数的。
师:那个数字有规律?
生:第二个数字1、2、3、4往后数。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还有吗? 生:前面那个数字都是8。
师:你看得很准,为什么第一个数字都是8? 生:因为他们都在第八组。
师:原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是表示第几组(板书:第几组)。再请第一横排同学拿好你写的“数对”,站起来,向后转。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后面那个数字都是1,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排。
师:哪个数字都是1?
生:第2个。
师:你发现得很准,原来“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或第几排。(板书:第几个)
[评析]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深刻地理解和举重若轻地把握,让学生写数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卡片上写。这样做,首先,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讲评板演,即能很快反馈全班学生整体的情况。其次,教师让第一横排和第八组的学生分别起立,举起卡片让其余学生观察,又很快让学生发现用数对这一方法表示位置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短时高效。
十九、《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胳膊,和老师一起做几个动作:
请你像老师这样将两只胳膊交叉在一起,师:“交叉”在我们数学上又可以叫什么?
生:叫做“相交”。
师:同桌互相做几个相交的动作。
师:谁还能做出两只胳膊不相交的动作吗?
生: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两只胳膊的位置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那两条直线在位置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此教学环节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肢体动作,由交叉现象引入学生对相交的认识,通过多种肢体动作使学生认识到两只胳膊还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为后面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十、《单位“1”内涵》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数物体时,一个圆用1个手指表示,那么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手指表
示吗?从数学角度看,这一个手指还可以代表什么?(一个„„)师:难道它只能表示数量是l的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它可以表示5个苹果吗?(能
或不能)请互相说说。(生说)生1:放在一个袋子里就变成一袋苹果。
生2:放在篮子里就是一篮苹果。
生3:放在箱子里就是一1箱苹果。
生4:堆在一起就是一堆苹果。
师:当把5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时,也可以用一个手指表示,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能用一个手指来表示呢? 生1:一个小组。
生2:一个班级。
生3:一个学校。
„„
2.揭示单位“1”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和你的同桌说说一个手指可以代表哪些?
„„
(生互相讨论)
师:这样,一个手指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代表 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单位“1”
师:单位“1”的1加上可引号,是因为它与自然数1有所不同,你们知道有什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说看。(生说)
生1: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单位“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
[评析]此环节把单位“1”分散知识难点进行教学。通过“一个手指可以代表5个苹果吗?”引起学生思考:当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做一个整体时,也就可以用一个手指来代表可。变抽象的单位“1”为具体的“一个手指”,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告诉学生“一个手指”,在数学上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就是单位“l”,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而且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深化了学生对单位“1”相对性的理解,在头脑中对“单位“1”有了明确的概念,为分数意义的建构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五篇:不一样的特级教师
高效课堂
那个时候,她并没有觉得教师“讲”得精彩背后会有什么隐患。但是,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她这样写道:究竟是更多展示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还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入,课堂究竟是“教”还是“学”?
实际上这种纠结是两种课堂观或教学观的较量。李平说,如果现在按照新课堂的理念来重新设计,她会把“选出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读,并说明理由”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留给他们分组交流的时间,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分享本组最佳观点。
这种纠结常常也把她带入一种原点性的教育思考。“知识和升学就是教育的全部吗?大家普遍追求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正确吗?难道教育的终极关怀不该指向人性吗?”她在自己的日志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她希望寻找另一种方式,让自己和学生都能走得更远。
当学校倡导课改的时候,这位富有思考力的年轻教师成为学校率先投身课改实验的种子教师。
■教师真则学生真
李平是山东兖州一中的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在她的课堂上,你可能看不到她的身影,但一定会为学生因为讨论、争论而相互交织的身影激动不已;在她的课堂上,生生间“不同而和”,师生间教学相长,学生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被充分开发和利用。她的学生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张扬,但规则意识很强;在学生眼里,她是亲和温婉、激情澎湃的知心姐姐、权威学长。在她的手机里保留着很多已经毕业了多年的学生发来的祝福和问候短信,李平收藏的不仅仅是短信,更是教师的幸福。
崇尚真精神,做本色教师,是李平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最新定位。当你真正读懂了她这一定位背后的教育智慧,就会发现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感动”都不是偶然。
李平对教师角色这一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教师一旦定位于一种角色,一旦活在角色中,就会有意无意地扮演或表演,一旦存在扮演或表演,就会有虚假,就可能是反教育的。因此,她倡导教师要彻底从师道尊严的角色中走出,本色地走近学生、面对学生。本色即真实,本色即教育,本色即文化。“呈现本色,成为真我,以真施教,才能教做真人。教师倘若能用真诚来陪伴、用真情来激励、用真心来唤醒,教育便当如且歌且舞的水,澄澈透明,润物无声”。李平对“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职业传统定位也有自己新的理解。她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在强调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和道德律令者。实际上,教师首先应该是激励者、点燃者、启蒙者,然后才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爱是教育的底色。”谈到爱,李平似乎有更多话要说,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诗云: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什么是带着爱工作?就是“将你的灵魂气息注入你的所有制品”。
“但是这种爱不是泛爱、功利的爱、有条件的爱,我们所给予的爱是否是学生需要的爱,是否是学生认可的爱?不能用世俗的爱来理解教育的爱,更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学生,教师要从功利中走出,走向功德。”李平重塑了新的师爱观,那就是以尊重为前提,以放手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那就是教师要有发现的能力和智慧,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并寻找机会让闪光点更亮,这才是一种教育视野下的爱。
李平同样重塑了自己的教育观:教学是教学一体,是教学相长;教育是陪伴,是激励,是唤醒,是成就。教育不仅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持续发展,而且在唤醒学生各项潜能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成就师生的魅力人生。
■课堂猜想
早在2006年,学校的“循环大课堂”教学成果尚在孵化阶段时,李平便畅想自己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课前:科研小组已将同学们的学习困惑整理分类,将星级数最高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排版打印。我会在我独立的办公室里跟这6位同学研讨,当然,他们主讲,我只是相机引导。他们领悟后再编写导学案,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其他同学预习。
课中:管理小组清点人数,领宣誓词后,正式开始上课。6位科研人士组成本节课专家团,负责检查各学习小组的预习情况,并解答各学习小组的疑问。我则悄悄坐在一旁,担当顾问之职。有时,我也会发问,但绝少直接给答案。课后:同学们把自己所得整理出来,小组汇总后出海报等再次予以展示。我则进行反思,将本节课学生激烈交锋的问题写成新的反思,以指导下一科研组的科研活动。
沿着这样的畅想轨迹,两年后,这样的课堂形态在李平的课堂上变成了现实。不只是这样,导学案的编制也实现了“开放性”的突破,形成了以强化课堂的诵读、精读为原则的课导学案,以强化课后的规范、落实为原则的周导学案,以强化课余巩固、反思为原则的节假日导学案,以强化课外的拓展、延伸为原则的名著导读导学案。而这种导学案的开发不只是由老师来编制,学生也参与其中。李平把学生课下的学习称为“第二学习态”,让李平深感欣慰的是,学生的“第二学习态”表现不凡,学生能够自主编制节假日导学案,并且能够组建节假日合作学习小组。
这样“放手不撒手”的课堂,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实现了学科学习和班级管理的自主。
而在此之前,李平的教学轨迹与很多教师一样,也是“备”课之后再“背”课,把教案熟记在心,然后胸有成竹地走到课堂中去,指点文章,激扬文字。“传统的课堂,只要老师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上课了,从来没有老师问一下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是否准备好了。”谈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一向柔弱的李平,声音更富有一种张力。
老师一旦把课堂变成了会场,学生就可能精力流失。李平认为,听懂不等于理解,只有参与了才能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能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李平竭力倡导建设一种全新的课堂,一线教师不能做传统课堂的卫道士,而要打破传统课堂沉疴,就要敢于变革课堂结构和模式。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模式能使我们“如虎添翼”,但前提条件是——我们首先是老虎,如是老鼠,即便插上翅膀充其量也只能相当于蝙蝠。
进入2011年,李平写下了新一年的课堂猜想:教材转化为课程,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田间漫步时知识已悄然生根,云淡风轻里感情已刻骨铭心。上课,不再是老师的独白,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生命体的对话„„
■为语文打开一扇窗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的难点篇目,传统课堂一般设计为4个课时,以前李平也是按4个课时来上的。对课堂有了新的思考后,李平重新调整了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感受故事发生的背景、氛围;第二课时选取文本中关键点进行突破。剩下的两个课时,倡导学生拓展阅读,带领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或同时代的其他大家的文章。
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李平给出的答案是,从三个维度上思考语文教学:一是从宽度上将语文从课上延展到课下;二是从深度上将语文从文本挖掘到生活;三是从长度上将语文从思维深入到生命。她认为,践行素质教育,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就是要以阅读为突破口,努力拓宽学生的胸怀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点燃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比如,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她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让他们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展现当时的场景,浮现作者的形象。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可能只需要分析、需要训练,只需要学生大脑参与,而人文性则需要体验、需要感受,更需要学生心灵的参与。仿照网络论坛发帖、跟帖的形式,李平在高一年级开展“美文鉴读”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景观。李平说:“课堂上最有价值的展示不是完美而是错误,是典型的错误!完美有可能是假的,而错误则往往是真实的。”因此,她的课堂重情境创设,重方法点拨,采用“时空转换、乾坤挪移”的思路,实现“纸质文本”到“生命文本”的拓展、迁移,引导学生从品读“语言”入手,品读“人物”,品读“生命”,品读“生活”,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发展。
在语文课上,李平特别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常常因为有了这些独特体验的分享,课堂便多了未曾预约的美丽生成。
在学习《大堰河》一文时,有学生给大堰河制作了一个个人档案。姓名:大堰河;网名:不能说的梦痛并快乐着;学历:文盲;身份:童养媳;职业:保姆;健康状况:脸色蜡黄、头发枯干、瘦弱;家庭状况:经济窘迫、政治受压迫;生平简历:自小被卖到畈田蒋村做童养媳,长大后做了地主家的保姆,养育了5个儿子和一个乳儿。一生贫困,受尽冷漠,多灾多难,享年40多岁,但始终坚强、乐观、善良。
语文课,固然要引领学生明其言,阅其事,想其行,悟其情,品其志,赏其神,但更要读出自我,读懂生活,读出真善美,用人物高尚的精神撞击灵魂,用文本深邃的思想为学生的心灵成长补钙。李平以阅读为切入点为语文打开一扇窗,让文学的营养在生活的土壤里被转化和吸收为生命的元素。
■幸福学生
在李平的班级里,学生无疑是幸福的。每到天气变化时,学生们都会收到一条带有温度的短信:亲爱的同学们,明天会有强冷空气入侵我省,最低气温将下降到-16℃。请同学们注意防寒保暖,并提醒家人出行安全。感恩,从点滴细节做起。
这样的短信很多,平日里学生有点滴的进步,她都会赶紧编发信息给家长,过年的时候更是会为每位同学量身打造激励、祝福短信。
特殊的日子、特殊的时刻,李平总有些别出心裁的举措。母亲节,他们班级向全校同学倡议用环保的编织袋代替康乃馨;教师节,他们扮饰校园树、朗诵诗篇,感念全体教师;高考前,则在考点醒目处挂满中国结,“祝学兄学姐梦想成真”„„通过点点滴滴“事”的积聚促进学生“人”的发展,通过老师“爱”的行动让学生感受爱、学习爱。
她曾在班上发布这样一个招聘启事: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锻炼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感与自信心,今在班级原有“特别助理”的基础上新增设8项职务,形成班级“十大官员体系”,分别为美官、文官、晨官、诵官、学官、字官、智官、录官、讲官、考官。
一学生的应聘资料是这样写的:今闻师招聘,谓名曰“智官”。吾作深思量,欲报此官职。自知不易善,偶有闲疏懒。如若得此职,痛改前非哉!尊听师嘱咐,不负众生愿。记录同窗言,墨香潋滟矣。落字成诗笺,智慧化宝典。字迹虽轻贱,字字真心作。愿师达吾愿,携手共事焉!
“十大官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智官”负责收录、整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录官”记录每节课的展示、对抗评价„„
她带领学生做“人生规划”,设计“我的个性名片”、“自主学习承诺书”、“合作学习帮扶誓约”,设计“潜质之星”、“突破之星”等名目繁多的表彰奖项。
幸福学生还有那些只有“一课之缘”的编外学生。山东东平明湖中学有个叫王兴敏的女孩,是李平应邀上公开课的一名学生。课前,该生找到李平说,她很紧张,李平鼓励她,不必紧张,我不需要你展示得多精彩,而是真实。那堂课下来,女孩主动走到李平面前与她拥抱。那一个充满感激的拥抱也许是这堂公开课之外生成的最有意义的精彩。4年多来女孩一直跟李平保持联系。她说,“这一堂课让我找回了自信,这种自信会照亮我一生的路,谢谢你,亲爱的老师,我会永远记得您!”
■《西游记》里的教育学开发
组织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到母校与高一的学弟学妹们交流,是李平的教育宝典之一。这一活动,让李平深刻认识到,对学生们离开学校后的生活仍起作用的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是意志力和心态,是胸怀和视野,而不是某一个知识点。为此,李平设计了包括“责任—爱心—诚信—勤奋—快乐—谦虚—尊重—包容—勇气—合作”十大元素的高中生价值教育体系。因为她坚信培养什么人,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价值观念。
《西游记》是李平针对高一新生开发的第一本德育教材。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学生“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生活充满了辩证法,合作才能共赢,世事洞明皆学问”。李平说,《西游记》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通俗的教育学叙事。
在以《西游记》为主题的德育课堂上,这样的问题接连抛出:
一个跟斗就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人腾云驾雾去取经不是更高效吗?八卦炉里的遭遇对孙猴子意味着什么?
唐僧团队中假如没有了八戒„„
在讨论中学生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在经历中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到生命的真经„„
这样的讨论和思考,让她和她的学生们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不断地感悟生活、提升自我。
最近,李平正在思考如何把管理也做成教育,真正实现从“以学为本”的课堂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她在管理中遵循“教师——问题——学生”甚至“学生——教师——问题(规划)”的模式,即通过教师问题前置实现学生的管理前置,甚或通过“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共同规划实现学生管理的内化——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实现管理上的“教学相长”。这从本质特点来定位,是一种“预防保健式”管理。
李平说:“课堂开放,首先要老师心态开放,先做了真实的自己。同样,管理要开放,班主任心态也要开放。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有悲悯之心,尊重、爱护每一个生命,赞叹学生的精彩错误,珍惜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感动’代替‘技巧’‘谋略’,这就是我理解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