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级教师徐斌《认识小数》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片段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我们先来听一段广播的信息,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苏州市经济广播电台:桃花牌收音机每台48元;英雄牌钢笔每枝2.6元;防雨书包每只20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5元;三角牌电饭锅每只124元;中华牌铅笔每枝0.2元。师:听了这段信息,你知道什么? 生依次回答。
师问:这是一些商品信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商品价格的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48、124、20。
师:这些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 生:叫整数。
师:那还有一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点。
师:这些数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
师:这些数中间带有一个点。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 生(许多人):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中间有一个点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对小数已经了解多少呢?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吧。生1:我在亲戚开的小店里见过。生2:我买尺的时候用到0.5元。生3:我在超市里见过……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齐读小数。……
【评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本节课的新课导入,教师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商品信息,让学生观察商品标价,说说哪些数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数是还没有学到过,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这样的导入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片段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身边的小数。(教师拿出一把米尺)你们的桌子上也有一把,用这把米尺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测量东西。
师: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1米长的米尺图。如果用这把米尺,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先估计一下,桌面的长有1 米吗? 生:不够。
师:没有1米,可用什么来作单位? 生:用厘米,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长与宽大约有多少分米,然后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和宽度。(学生练习后反馈。)
师:课桌的宽大约是4分米,写在哪里?(指名到黑板米尺图上指一指)
长是几分米,写在哪里?(教师随学生回答在图上依次标出:1 分米、4分米、6分米。)
师:刚才用直尺帮助我们找小数,其实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整数。前段时间我们还学过了分数。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用分数来分别表示刚才的测量结果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对应着板书:1/10米、4/10米、6/10米。)
师:刚才我们用整数和分数来分别表示出课桌面的长与宽,其实,小数离我们已经不远啦!
【评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下面学习一位小数埋下了伏笔。】
师:(指着米尺图)象这儿,1分米是这么长,用分数表示是1/10米,它还是表示这么长。其实这么一个长度用小数也是可以表示的,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这个小圆点前面是0,你猜猜可能会表示什么意思? 生1:可能表示10,因为1米=10分米。1分米是1/10米。师:虽然在小数里看不到10,你就猜是10。有一定的道理。生2:我觉得不是表示10,而是表示没有满1米,所以就用0表示。
师:对!这个小数表示的长度其实与整数、分数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照这样,4分米就可以表示成有几个0.1?
生:4个0.1就是0.4米。
师:那6分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0.4米 0.6米)
师: 这三个小数与以前学过的用整数、分数表示的结果是一样的。现在,用小数表示你刚才测量的课桌的长和宽是多少呢?
生:课桌长0.6米,宽0.4米。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高度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你准备怎么办? 生:先测量,再用小数表示。
师:可以先估计有没有1米高,再同桌合作测量,并互相说一说。生:(活动略)
师:现在我们一起到书上找一找小数。(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做完后校对,做对的点头表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找到了一些小数。其实,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也可以找到小数。(再出示“想想做做”的第3题。让学生做完后思考:你觉得今天学习的小数跟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生:上面都是几分之几的分数。师:分母都是几呢? 生:分母都是10。
师:老师再说几个十分之几的分数,你能说出相应的小数吗?(师生之间,同桌之间进行练习。)
【评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米尺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一步步引导学生根据分母是10的分数找到相应的小数,并着重讲解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两个例题的教学各有侧重,从半扶半放地引导,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显示了教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风格,把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呼吸的课堂里快乐遨游。】
第二篇:特级教师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实录
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课前准备:拿出一只你最喜欢的笔,需要用橡皮、直尺的带好,草稿本有的带好,提问:最喜欢什么游戏?
学生交流:搭积木、斗鸡、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搭电路图……
一、玩游戏
谈话:现在分男生女生队进行套圈游戏,老师想用这样的方法统计图 左边统计男生,右边统计女生,这里有两个箭头,朝上的箭头表示套中的个数,一个小正方形表示套中5个。
问:朝右的箭头可能表示什么? 生:人数
请学生做裁判,比赛开始
出示统计图1,请学生观察:男生4人,为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4人。出示男生队套圈成绩,发现: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问:男生队的成绩如何(还不错)
引导:男生队成绩都是7个,他们的水平都一样,4个人的整体水平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7 出示女生套圈成绩,发现女生整体水平是6 第一轮游戏结束,男生赢
第二轮:男生:6、9、7、6 女生:10、4、7、5 请各位裁判判断,现在那个队赢了? 交流:男生28 女生26 板书:6+9+7+6=28 10+4+7+5=26 第二轮结束,男生赢
第三轮:男生:7、7、7、7 女生 6、6、6、6 女生:6、6、6、6、6 问:哪一个队赢? 学生产生质疑:不好确定。
通过直观图观察发现:男生的整体水平是7,女生的整体水平是6
第三轮结束,男生赢。
决赛:男生:7、9、7、6 女生:10、4、7、5、4 问:同学们看,哪一队赢? 交流:生1:男生,凭感觉来比。
生2:不好判断,女生有最高的也有最低的。
今天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板书:平均 问: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分成2分,每份都相同。板书:平均数
追问:还有谁知道平均数?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平均数应该是处于什么位置的数?
生:处在中间位置的数
二、建构新知
1、探索平均数
问:谁能把它变平均了?
生1:把9各分两个1出来拿给2个6,这样变成了4个7。这样就平均了。发现:7就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同学们是怎么得到平均数的? 指出: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生2:总个数除以总人数 指出:可以先求和再平分。学生独立计算女生的平均成绩。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生:移,把10拿出4平均分给刘同学和沈同学。、生:总分数除以总人数
哪种方法哪种好? 交流发现:求和平分
2、理解平均数
(1)初步交流:你觉得平均数是一种怎么样的数? 生1:中间数
生2:平均分出的数
(2)在求平均数的时候,用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平分,你觉得平均数在哪个范围之间?
交流发现:平均数在最大和最小之间。问:什么时候用移多补少方便?求和平分方便?
三、巩固应用 1、基础练习
练习1: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取长补短。在数学上就是移多补少。练习2:
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平均数是18。追问:用什么方法?
生:先把24其中4厘米分给粉红色,再把2厘米分给黄色。
生:把黄色中1厘米分给粉红色,在把紫色的9厘米平均分成3份,1份黄色1份粉红色,1份自己。
2、拓展练习
练习3:下面是华江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
生:苹果和橘子星期一卖的少,星期五卖的多。如果你是经理,你准备什么手段? 星期一卖的便宜点,星期五卖的贵一点。星期一和星期五都卖的便宜点。
利用周末进货,进货要注意点什么?橘子和苹果进的货一样多吗? 交流:生:苹果多一些,感觉苹果星期一和星期五的-苹果数量多一些
用数据说话,同桌两人合作算出苹果和橘子的数据 苹果40 橘子35 也可以从平均数来看出多买哪种? 练习4:篮球比赛
平均身高是160cm,篮球队中有身高是155cm的吗? 生:有,160只是平均数
提问:现在的平均数比160要高,那进来的那个人的身高会是多少? 是高一点点吗?
四、回顾反思
1、回顾思考: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
生:平均数比最高的数小一点,最小的数高一点。
2、终级PK赛:
周晓红如果套中多少个女生就能和男生打成平手?
5个人,每个人就是6个,如果再来6个,平均数就是6个,要和他们平手,每个人都要增加1个,6+6=12。
3、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均数?
第三篇: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教学观摩课评比并获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05年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有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等.个人教育网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徐斌工作室 教育信念: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
十几年来徐老师在不断的追寻他理想的数学课堂(好课观),追寻着理想的课堂教育生活.他在谈理想数学课堂时以他讲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为例.他的好课观是:
第一阶段,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阶段,徐老师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间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他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他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他在课前的准备中都做的完完整整的.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就把学生的知识点看成是“零”来教学的,整个课看似学生都学的很好,但是把学生当做了被动的接受者.他指出了他这节课的繁琐,他说:“因为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这个阶段,他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他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此时,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煤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但是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表现非常积极,个个兴奋不已,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这一阶段徐老师认为自己上的课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他渐渐认识到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徐老师追求“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他认为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然而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走进他的课堂,你会对“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徐老师精心的设计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中能使你领悟到: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要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进步,就必须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懈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
第四篇:一位小数教学实录及评析
2、一位小数加减法 第1课时 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111页,例1、2;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相同。
2、经历一位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小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的道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能正确运用小数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计算能手,下面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竖式计算:32+26= 98-72= 76+59= 64-48= 学生计算。
师问:你们是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的?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从个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点评: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强化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今天早上,妈妈到市场采购了一些菜。
(多媒体呈现妈妈买菜的图片,并显示信息:今天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问,教师选择性地板书求和问题和求差问题,作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
(1)妈妈今天买菜一共用去多少钱?(2)买肉比买蔬菜多用多少钱?(3)买蔬菜比买肉少用多少钱?
教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会列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6元5角+3元4角= 6元5角-3元4角=(教师板书)
师:你能先估算出今天买菜一共用多少钱和买肉比买蔬菜多用多少钱吗? 学生估算,汇报。
在汇报中肯定用四舍五入法看整进行估算是一种较简便的方法。
师:准确结果是多少呢?在6元5角+3元4角这个算式中,3元和4角应加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3元和6元相加,4角和5角相加。师:能像整数加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吗?
师:如果把6元5角和3元4角用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元? 学生回答,6元5角和3元4角用小数表示分别是6.5元和3.4元。教师板书:6.5元+3.4元= 师:你会像整数加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怎样用竖式计算这两道加减法呢?请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小组讨论,汇报。师:你为什么这样对位?
学生回答,学生可以从元、角、分的角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才能对齐相加;或从数的组成来理解,计数单位不同不能对齐相加。
教师提问:
(1)6.5+3.4中“6”、“5”各在哪位上,表示什么?“3”、“4”各在哪位上,表示多少?3应加在哪上面?4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计算过程(2)6.5-3.4中,又该怎样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3)请观察这两个竖式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它们的小数点都对齐。
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跟整数加减法一样,必须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来计算。
练一练:
竖式计算:1.3+5.6= 6.9-5.2= 【点评:充分利用整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确实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教学例2(屏幕出示操场上跳远的信息)
师:操场上,小朋友们正在练习跳远,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相关问题:
(1)张明跳了多少米?(2)朱红跳了多少米?
教师:能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2-0.3= 2.2+0.9= 教师:请你列出这两题的竖式。学生列出竖式。
师: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2.2-0.3十分位不够减,2.2+0.9十分位相加满十。教师:你们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发表意见:到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进位,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
教师:那就请你们按照整数加减法那样大胆的计算吧!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重点强化十分位不够减和十分位相加满十怎么办。练一练:
竖式计算:3.5+4.9= 7-2.3= 【点评:有了例1的基础,教师把重点放在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及不够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上,既相信学生的能力,又发挥好了教师的作用。】
3.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你们知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指出:计算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十分位相加满十要向个位进一,十分位不够减,要向个位退一作十再减。列 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深化 课堂活动:
1.写。两人一组,在手里的每张小纸片上写上一个比10小的一位小数。2.揉。把每张纸片揉成纸团。两个人的纸团放到一起。3.比。每人从纸团中随意抓一个,打开比一比谁的大,谁的小?
4.算。抓到大数的算两个数的差,抓到小数的算两个数的和。并把结果记下来 重复3次以上步骤,最后把算得的得数加到一起,总和大的获胜。
四、拓展延伸
屏幕出示奥运会入场式图片。
师:你知道姚明叔叔的身高吗,你比姚明矮多少米?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师:姚明身边的小朋友你认识吗?林浩的身高1.3米左右,他比姚明矮多少米? [全课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学生已有经验推动学生学习新知。首先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2.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动的生活情景中引入小数的加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3.重视难点内容的教学。教学时,通过提问:为什么这样对位?理解只有相同单位才能对齐相加或计数单位不同不能对齐相加;在涉及进位和退位时,通过问题:十分位不够减和十分位相加满十怎么办?突破了难点。]
(重庆市江津区双槐树小学 杨利)
第2课时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练习十九第2、5、7、8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3.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正确、熟练的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教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用一位小数加减法解
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出示练习十九第5题。
教师: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是三匹小马要过河,条件是要把路途中每一题都做正确才能安全过河,谁先算完就先过河。
请3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帮助三匹小马计算,其余学生自由选择帮助哪匹马过河。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着黑板上的题目一边检查,一边说说怎么算的。看哪些同学是帮助了小马安全过河。
同桌互相检查,及时评价,表扬完成任务的学生,鼓励算错的学生要努力并找出原因。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相加满十,要向个位进1;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孩子们已经会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下面我们用这些知识一起来解决下边的问题吧。
[点评:通过这次活动,在培养了学生爱心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信心和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综合练习
1、出示练习十九第2题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找到条件及问题。
教师:根据条件和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说出小明站在板凳上就和哥哥一样高,也就是说小明的身高加上板凳的高就
是哥哥的身高,所以要求小明的身高就用哥哥的身高减板凳的高。
列式为:1.8-0.4 教师: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列竖式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十分位上的8-4=4,个位上1-0=1,再打上小数点就是1.4。
2、出示练习十九第7题情景图。窗户离地面有多高?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这幅图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找到条件及问题。
教师:这道题和刚才求小明身高那题有没有相同点?又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同桌之间互相商量一下。
引导学生说出先要求出窗户顶部离地面的高度,才能求出窗户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列式:1.9+0.3=2.2米 2.2-1.4=0.8米 教师:真聪明!在计算这两题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算第一题时十分位上相加满十了要向个位进1,第二题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
教师:孩子们已经会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真了不起!
[点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两题这样安排很有层次,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
三、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情景图
教师:观察第8题,从图上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有关商品的信息。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用加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议一议。比一比哪
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动脑并提出数学问题,如:叔叔一共买了多少千克?阿姨一共买了多少千克?虾比蟹贵多少元?„„大家一起思考并解决问题。
各小组汇报,提出了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在展示台上展示各小组提的问题,比一比哪组提的多,并检查算式和结果是否做对。
四、总结
教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只要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相信你们能解决更多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
[全课总评:整节课围绕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练”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展开,由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安排了两道解决问题,由易到难,富有层次感,学生也容易接受。在练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看图在小组内提问题,发挥学生们的团队精神,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多,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重庆市江津区石坝街小学 何凡容)
第五篇:孔乙己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定稿]
《孔乙己》教学实录和点评
执教饶美红点评吴丹青
一、导入:由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史。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请大家说说,通读课文后,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他是一个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有同学有同感吗?
生:他自己钱不多,买了点儿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还留给你们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
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书面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的时候就学过,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与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经典画面(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像跟我们同学说的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读书人。
师:怎样的读书人7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可笑的读书人。
生:迂腐的读书人。
生:善良的读书人。
师: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生: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已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
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坐着喝!
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生: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
生: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生:他喜欢与众不同。
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在一起。
生: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允许他脱下。
师: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
生:第四小节:“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
生: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众人都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对话“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都笑了。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链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
生: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一落第—迂腐一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站在酒客的角度,会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如果我们从孔乙己的角度去想想,会发现这一切对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的冷漠。
师:孔乙己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第十小节的“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
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文中这“十九个钱”总共提到几次?说明了什么?
生:四次。
生:“十九个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十九个钱”似乎代表了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师:还有吗?
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一下说话人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晓得?许是死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
生: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
生: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用这种口气?
生:动物。
生: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在别人心目中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的地步!
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一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_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两年过去了,还欠十九个钱。
生: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到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
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生: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回”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生: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生: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们来看—下,鲁迅是怎样让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生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学生思考。)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生: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批判这个麻木的社会。
师: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华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请看这段文字(大屏幕呈现,学生齐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在鲁迅先生眼前飘动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吴丹青特级点评:
好课如好文,顺课堂之肌理亦能感教师之品格。饶美红老师的《孔乙己》课堂教学体现了先进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材观、阅读观。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择其一二而说之。
一、独到而精准的文本解读切口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教师的个性与功力。饶老师将切口定在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探寻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导致孔乙己悲剧的除了其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看客”的冷漠与残酷。这看似剑走偏锋,却极好地剖析出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对个体生命的最本质的关怀,且更贴近作者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这样独特而精准的解读的价值,还在于撇去了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走出了长期以来照本宣科地把孔乙己讲解成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狭隘。于是,学生们在剖析孔乙己的形象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时,不仅“怒其不争”,而且“哀其不幸”,也从中看到了一个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领悟到孔乙己不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悲剧的背后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样的课堂自然就具备了高屋建瓴的气势,也更好地实现了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二、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但决定课堂成败的却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文学作品教学,切忌程式化的教条灌输,需要直指心灵的体验学习方式。课堂伊始,饶老师以“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这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为后边的深入分析作铺垫。而“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场景——咸亨酒店,学生似乎就站在孔乙己的身旁,看着孔乙己站着喝酒,思考着能不能帮他脱下那件长衫。当分析“谁晓得?许是死了”时,饶老师问:“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下说话人的心情。”这样的学习活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价值。角色体验、朗读品味、问题探究,于是学生获得了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边缘人,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这—人物形象越来越明晰。
三、大气而开放的教学进程
饶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还带领他们进入理性的思辨境界,而且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整堂课由初识孔乙己,据其细节识人物;到从其站着饮酒之形象,解其边缘人特征;再到看客看待孔乙己,明其悲剧实质:最后到孔乙己退场时的戏剧化造型,悟其乃遭社会凉薄的苦人。简洁明晰的教学形式营造了开放大气的思维空间,文本解读内涵丰富而又逻辑清晰,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明确而又利于生成,板块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各个环节步步为营又层层深入。从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开始,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学生的视界与文本视界、作者视界、教师视界以及其他专家读者的视界交接、碰撞、交融,从而建构知识,获得智慧,拓宽视野,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