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随笔
中班健康教案“伞趣”课后反思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健康”放在首位提出,可见对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视。而我自己本身也比较喜欢运动,所以想执教一个体育活动。
伞在生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遮雨,还可以用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花色品种的伞不仅大人们喜欢,孩子们同样也很喜欢。但有的家长总是觉得玩弄伞很危险,不让孩子玩,所以孩子失去了和伞亲近的机会。为了让伞带给孩子们更多的乐趣,所以我设计了与伞有关的健康活动。
本次活动我以孩子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为主线,让幼儿在一个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开心的游戏;在跑,爬,搬,投掷,等项目的锻炼中,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由个别到集体,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体能锻炼,同时又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体验运动的快乐。
准备运动时我选择了孩子熟悉的喜羊羊音乐,孩子们的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接下来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提示:“灰太狼来了,小羊们赶紧找一把蘑菇伞躲起来”、“小羊们,我们要经过一座伞洞,你们准备好了吗?”、“小羊们,我们要按地图造伞路,……”整个活动即充满情境,又紧扣主题。小朋友沉浸在美羊羊、喜羊羊的角色中,并不断和伞进行互动,气氛即快乐,又温馨。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注意观察幼儿的细节,抓住幼儿的薄弱动作,让幼儿进行练习。特别是在伞洞爬行中,孩子不是屁股碰到伞柄,就是头碰倒雨伞。这时老师请孩子个别示范,讲解了过伞洞的要领,再分男女生练习,最后再集体练习,经过反复强调和练习,多数孩子都能“安全”通过伞洞了,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让幼儿按地图造伞路是这个活动的重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幼儿先看地图,说一说这条路是用怎样的雨伞搭出来的,然后一起搭一搭,拼一拼。过伞路时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在千奇百怪的过伞路中,发展了孩子跳跃、爬行、跨越等能力,并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最后孩子高举雨伞,跳着“和快乐在一起”的舞蹈,沉浸在童话般的活动中。虽然和伞的亲近暂时告一段落,但通过活动,相信孩子对雨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雨伞不再是下雨天的专利,雨伞的使用权也不一定在大人手上,雨伞也可以是阳光灿烂的。
《有趣的图形》是我们中班教研组的一次数学研课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教研组的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两次活动,幼儿参与性都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们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种形状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教研组老师们听课后向我们执教老师也反映了这个问题,争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圆形:没有角,圆溜溜;正方形:四边一样长,四角一样大: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一次教研组的研课活动,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执教,从活动后的研课到反思,都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及时地反思,总结会让你收获更多。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下载《大青虫》
更新时间:2011-10-26 好评度: 166
这次我的艺术组的跟进式研讨活动,得到组内的老师热心的帮助,前一周五的教研组活动上组内老师就将我设计的教案展开讨论,听取了我的说课,老师们对这堂课的活动环节和材料准备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原先设计的是用4种材料:棉球印画、手指印画、用彩泥捏出大青虫、用瓶盖画圆片剪下拼贴等,路过、小小心愿、木歌林语提出瓶盖印圆再剪下拼贴时间过长,最好选择其它的材料。最后讨论用三种材料:手指印画、棉球印画和手工纸中的大青虫。结束环节艇艇远航提出了配上音乐(毛毛虫音乐)让孩子们根据音乐学一学大青虫扭动身体的动作,那些花儿建议活动过程要设计情境,让孩子们学得跟有趣。接下来几天我又对教案进行修改,还得到了家长游于斯的热心帮忙,看了我的教案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孩子们对大青虫不同形态的掌握可能有困难,可以用磁铁或实物投影摆出大青虫的造型,丰富学生对大青虫动态的把握与了解。
在试教时没有给孩子们观察大青虫不同动态的图片,所以孩子们印画出的大青虫形态单一,基本上都是身体直直的。七尾鱼提出了画范例,上面画上大青虫的几种动态,不需要画出大青虫的头部,就用简单的几个圆组合体现大青虫的几种动态。还有一个就是材料的选择上选用的手工制作大青虫这一方式时间还是很长。所以婉心明月、鱼儿提出手工制作效果很好,但是时间长,可以事先将大青虫一个个圆片剪下,在活动中就提供剪下的图形,只要进行拼贴。拼贴的背景纸选用黄色卡纸,也符合冬天的特点,黄色的草地,更突出大青虫。
周四第三节课是我的美术活动展示,效果较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中午的说课评课中,组内老师和西瓜豆豆给我的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也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出和不足进行了反思:
一、成功的地方:
1、在本次美术活动中,孩子的探索欲望很强,操作积极性很高,每种方法他们都很想试试,活动中,情绪非常好,脸上始终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从孩子的表情和话语中我知道:他们已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根据幼儿讲述的大青虫的动作用磁铁在黑板上摆出大青虫的动态这个方法比较好,让孩子们有直观的方式掌握大青虫的各种动态。
二、不足的方面:
1、操作时使用的圆片是用的手工材料大青虫,色彩比较好看,效果可能会较好。但是第一次试教时是让孩子们自己剪下再贴,时间很长,所以这次我就把手工材料上的圆片剪下让孩子们只要贴出大青虫的动态,选择圆片粘贴的孩子操作方法不明确,头和触角粘贴在哪个位置不知道,还有身体圆片怎么连不清楚。所以这个效果不好。我想还是自己用绿色纸剪出圆片再让孩子们进行拼贴并用油画棒添画上眼睛触角要简单一些,效果也会出得来。
2、第二环节试教的时候我先是自己讲解,示范的是棉球印画,示范完了提示幼儿说还可以请小手食指来帮忙,请了一个孩子上来示范手指印画,再让孩子们讨论画得怎样,哪里不好,引导他们说出一节一节的身体要连起来。试教完重新修改教案的时候是想着先让孩子讨论用手指怎么帮忙,并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手指印画,引导孩子们通过看、说逐步掌握圆形连接的方法,再由教师讲评一下,哪里不够好的教师再亲自示范一次再强调一下印象会更深一些。但是今天上课时也并没有这么做,就直接自己开始讲解示范,所以虽然我今天操作前有提醒过孩子们身体一节一节要紧紧地连在一起,但是效果比不上叫个孩子上来示范要好。所以出现了有的幼儿没有把两个圆点结合在一起,画得比较凌乱,虽然在操作指导中也有个别提醒过,不过还有的没有改过来。
优秀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颠倒歌》
更新时间:2011-10-24 好评度: 50
4颠倒歌是一首具有民间特色的童谣。童谣是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之一,童谣的特点通俗易懂,活泼有趣,并有韵律感,深受幼儿的喜欢。结合“亮眼看世界”这一主题活动,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运用日常活动中的内容设计了这一具有民间特色的童谣——《颠倒歌》。整个活动分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是引出主题,激发兴趣。我用一句话“这是一首很特别很特别的儿歌,你们要仔细地听才能听出特别在那儿”来吸引幼儿,每个孩子都抱有好奇心认真地听我朗诵《颠倒歌》,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锻炼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幼儿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不合事理的事情,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小鸡怎么会跳进水里游,他不会游泳会淹死的;麻雀这么小怎么能踩死老母鸡;兔子见狐狸逃都来不及,怎么会叼着个老狐狸......“真滑稽、真奇怪、真好笑、怎么都是颠倒的。”
反思:在幼儿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我只是老师初浅的表面性地回应了幼儿,没有抓住机会让幼儿进一步理解颠倒的含义,当幼儿说到颠倒时,应该抓住“颠倒”两字,让幼儿说出颠倒的意思或句子,当幼儿提到某句时,应逐句讲解此句的含义,让幼儿真正理解颠倒,为创编做好铺垫,而不是直接告诉儿歌的名称。
二是学念儿歌,感受韵律。当我出示图谱边念儿歌边贴出儿歌中相应的事物时,就让幼儿为我拍节奏,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拍节奏感受儿歌的韵律。幼儿学念时采取了多种方式:集体念、分男女念、个别念等,念时边引导有节奏地拍手念歌词。由于能力弱的几位幼儿还没有熟悉儿歌,我就用手指着节奏谱,让幼儿看着图谱念,效果比较好。
反思:让幼儿再次倾听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儿歌韵律和节奏,但由于粘贴时,撕双面胶的速度太慢,念念停停,再加上幼儿不规则的拍手反而影响了儿歌的完整性,和感受不到儿歌的节奏韵律。以后应改变这种方法,等幼儿熟悉儿歌后再配上节拍效果会更加。
三是尝试创编,感受快乐。首先我让幼儿看儿歌中的省略号,并猜猜是什么意思,由于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给幼儿解释这首儿歌还有很多句子没有写进去,请我们小朋友来创编。然后说一些鼓励的话激励幼儿,引导幼儿把某种事物往反的方向想,孩子们的思路开始阔展开来,创编出了很多合乎逻辑的句子,如:老鼠去抓大老鼠;柳树种在花盆里;小鸡抓着个大老鹰......我把幼儿创编出的句子以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幼儿创编后朗诵。创编中孩子们热情高涨,意犹未尽,个个举起小手“老师、我,老师、我”。我看活动时间差不多了,就引导幼儿把颠倒歌编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创编《颠倒歌》结束游戏。
反思:出示了省略号却没有向幼儿介绍名称,又时一大粗心。既然幼儿创编兴趣浓厚,应给予幼儿足够的机会,可以让幼儿两两结伴互相创编,把创编出的句子唱到《颠倒歌》中,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这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不亦乐乎。通过创编更加提升了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喜爱之情。
第二篇:教学随笔反思
随笔一:我的科学探究记录三步曲
从事科学教学已经多年,观摩、参与过多次优质课的评选。我发现绝大多数执教教师都有压箱一招:把科学探究中需要进行书面记录的内容如研究计划(方案)、科学记录表等打印在纸上,每个小组发一张。在讨论研究时,由能力较强的组长或记录员将小组讨论、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上面,以供全班交流时用。这种记录的方式确实不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边研究边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那么如何将这种有效地科学探究记录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呢?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考虑,很少去印制这样的探究记录表,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作研究记录能力的培养却是刻不容缓的,如何来达到这些目标呢?近几年来,我尝试过几种不同的科学记录方式,有得有失,现撷取出来与同行们切磋一下。
第一步:孤掌难鸣——固定记录员,一人来记录。
我们所任教的班级一般都是50多甚至60多人的大班,课堂上一般要分十四、五个小组。我首先给每个小组选好了记录员,讨论或实验时,需要记录的内容都由他来记录到本子上。目的是将小组内的智慧统一汇总出来,然后参与全班的研讨、交流。这种记录方式确实能体现出小组内成员的合作、研讨,也能出一定的成果,但弊端也很明显。有些记录员就经常向我反映:××同学小组讨论时在谈其他的话题;××同学根本就不参与讨论;或者××同学连想都不想我们讨论的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的确游离其外了,讨论的内容似乎与他们无关,反正自己又不用记录,干脆连思考也免了吧!研究记录——小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乎变成了某些小组组长的一言堂。而那些思维经常开小差的同学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小组活动中玩得特开心,而对探究的内容和结果几乎一无所知。
我觉得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是极其危险的。这些不能参与小组活动(这里指的是高档次的思维活动)的同学会在科学课上发展很少,或者会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反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
鉴于以上认识,我改变了策略,换成了另外一种记录方式。第二步:众调难调——人人都是记录员 同时来记录
教学随笔 为了提高每个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我规定小组讨论或实验时每个人都必须做记录。边讨论边把小组内达成的统一意见都记录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这种方式一经实行,效果立竿见影。小组中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唯恐落后。每个人都很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基本没有游离于活动之外的。但这种方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时间长了,完成书面记录成了主要任务,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倒成了次要的。都忙着写了,似乎无暇顾及讨论了。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全班交流时各人说各人的,小组内都没有达成共识。这可不是我的初衷。怎么办呢?只能另谋他略。
第三步:优美的和谐——人人轮当记录员 轮流来记录
我向学校申请,每班发给15个包装精美的科学记录本,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上组名和小组成员的姓名。上课之前发给各小组,需要做记录时,小组成员轮流来做。这节课你记,再节课他记,每次记录最后签上记录员的大名。这种方式真是不错,汇集了前两种方式的优势,弥补了前两种方式的不足。我认为其优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能促使小组每个成员积极思考,参与小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小组里每个成员想给思维放个假(偷懒)都不行,因为如果你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参与讨论,就等于不支持小组内别的记录员的工作,以后你记录时,谁还积极思考、讨论,支持你的工作呀?这样一来,即使组内的“小懒汉”们也能踊跃思考,积极的出谋划策,为小组探究、研讨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了。各个小组呈现出一派真正的“热火朝天”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交流
这种方式要求小组内只有一名记录员,他是组内所有成员的书面代言人,负责记录组内讨论后集体达成的统一意见,而不是单个人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利于整合小组中的意见,实现组内思维的碰撞,达成共识,便于全班交流。
(三)均衡发展了学生的书面记录能力
这种方式使小组内每个人都有亲自记录的机会,很均衡地发展了学生们边研究边进行书面记录的能力,而且在不断变化记录员的过程中,他们还能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记录能力发展更快。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这种轮流来记录的方法还是比较不错的。各位同行在这方面有何妙招?请拿出来我们一同分享一下。
随笔二:科学优质课听课心得
2017年11月3日至8日,邹平县科学优质课评选在黄山小学成功举行。本次科学优质课评选共有6位教师参加,执教的课题均布于3-6四个年级,其中三年级5节,四年级6节,五年级5节,六年级7节。担任本次优质课评选的评委是科学教研员赵晓磊主任和4位市级科学教学能手共5人。
从整体来看,本次优质课参选的大部分教师的科学教学理念还都是比较正确、比较新的,都能深入理解科学课的本质,并把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组织的比较到位,而且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给学生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计划的制定,重视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记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年轻教师自不必说,就连年龄较大的教师,课上得也有滋有味,如《谁流的更快一些》,教师设计的非常细致,看出执教老师平时都就很注重研究。再如《抵抗弯曲》一课,教师上的很扎实,虽没有多少创新的地方,但是每个环节完成的都很到位,探究过程相对完整,探究过程的指导,尤其是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和柱状图,非常直观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这些图表都是根据学生当时收集到的数据现场生成的,非常好,速度很快,节约了时间。
执教教师都重视了教学材料的准备,在教具、学具上做了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制作和选择。如执教《蚂蚁》一课的老师提前月余就网购了“蚂蚁家园”,在喂养过程中既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掌握了蚂蚁的习性,更提高了学生课堂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塑料弯管和潜望镜的制作;《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中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执教教师去沙发厂按尺寸订做了木架。
执教教师都能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苏老师播放了自己录制的测量运动小车摩擦力方法的微视频材料,清晰直观的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方法步骤,起到了很好的演示、讲解作用。执教《谁流得更快一些》的李老师,课堂上播放了自己边演示边讲解的滴管使用方法的小视频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执教教师都能较好的落实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尽可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有目的的研究活动中形成科学概念,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当在汇报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探究活动没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时,不是急于将问题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再次通过实验去感知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王浩老师执教《声音的传播》一课时,学生在比较钢尺、木尺、尼龙绳、棉线传播声音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时,学生交流时出现了疑义,老师反复让学生体验了三次,虽然学生出现疑义的问题主要在于方法上的指导不是很到位,但是老师这种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体验和感受的意识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
随笔三:赶路,莫忘欣赏沿途的风景。
——上班骑车有感
今天早上骑车上班,蒙着头地赶路,因为忘记带mp3了,(以前都是听着音乐的)所以一路上有点枯燥,百无聊赖之中,忽然想到:自己每天一个来回,匆匆忙忙穿梭于车流之中,路两旁的建筑或者商铺似乎都很熟悉,却也都无法说出他们具体的名字或者详细的位置,如果有陌生人问及某个地方在哪儿?我大概还是支支吾吾、模棱两可上半天吧?唉,一直以来自己就容易这样,在路上,心中只有目的地,根本对路边的建筑、标志什么的熟视无睹。其实,生活、工作中的我们不也如此吗?只顾着赶路,却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哪怕是很美很美的景色。只有等到错过好长时间了,才偶又想起当初那令人流连的时光,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体会和享受……
生活中,每天柴米油盐,看孩子,做不完的家务,睡不够的觉,和家人孩子之间整天吵吵闹闹的,烦恼多的简直数不胜数,就这样在不断地烦恼抱怨中一天天消磨着时光……但是,如果我们能想到孩子长大以后,自己老了的时候,情况会是什么样?我们或许会非常怀念孩子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候也许会想,孩子小时是那么的可爱,自己为啥只看到了他恼人的一面呢?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好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呢?有孩子陪伴在身边,即使整天吵吵闹闹也是莫大的幸福……其实,在孩子一出生时,就有长辈告诉过我她的遗憾,并提醒我要享受当下、享受孩子的成长与陪伴,可真到了行动上好难啊。
工作中,每天备课上课,和学生们斗智斗勇,累得精疲力竭,最令人烦恼的是那些整理不完的档案,应付不完的检查,每天塞得脑子满满的,让人总有种窒息的感觉……还有,还有要被上级领导听课,准备课是高强度的工作,要自己满意,还要领导满意,要精益求精,不能丝毫懈怠……太多的压力压在肩膀上,令人找不到工作中的乐趣……但是,如果我们能放眼退休以后呢?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眼前的烦恼根本算不上什么,学生的顽皮可能成为一种笑谈,自己被领导听课、评课时的紧张和压力可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还有那些检查,那些档案,可能早已没了踪影,深深留在记忆中的,可能是那些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工作的愉悦的心情。所以,我们要用离开工作岗位后的那种心态来看待现在的工作,关注好当下!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心里的包袱放下,把内心的压力放下,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工作中,关注当下应该做的事情,试着体会和享受当下工作带给自己的充实;试着体会和享受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的乐趣;试着体会和享受年轻的感觉……
我们总在说修炼心态,心态的确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较时髦的提法,这也恰恰反映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压力大到历史空前,生活节奏快到无以复加。有外国专家经过调查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幸福指数后,得出结论:富裕的中国不快乐。可见,不能享受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觉得,心态,其实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王曙光老师在飞信上的心情短语里面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每个人来地球的机会只有一次,为啥不快快乐乐每一天呢?话说的很通俗,也很实在。其实无非提示我们要享受生活和工作,快乐每一天。让我们关注当下,让好心态成为一种习惯!
随笔四:浅谈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科学课上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方面首先是小组合作式的自主探究,软件就是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及落实。实际上我们看这些课的时候,不管做的好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好的方面,都是和这两个方面有关系。我们这个学科刚开始诞生为科学课的时候,就是与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吻合的。但是我们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为什么还总是在这些方面出问题呢?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比如说,硬件方面:咱们这些课中有很少的把一部分能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呢?小组里面的每一个成员位置要相对固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在小组里面一定要明确。学习任务下达到小组之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应该清楚我下一步将要做什么。在小组学习结束之后,要形成小组的意见,小组的意见不是简单的一个加一个,一个加一个,5个或6个同学意见的综合,而是通过小组里面的讨论、思考、争辩,形成的一种共识。最后,小组的学习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可以说是小组研究成果,小组成果汇报。看我们这些优质课,包括那些上的比较好的课,很少有人做得那么到位,那么完美。
第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问题 1.学习目标形式化。
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实际上学习目标就是从教学目标转化而来的,只不过实施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好多课在一上课,就把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这几个出示学习目标的都是一闪而过,学生都没有记住。如果学生都没有记住或者没有印象的话,可能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在课堂学习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再去评价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如果把学习目标跟随学习导航,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关注自己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最后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对照学习目标看自己是否已经圆满的达成了目标。那样的话,这个学习目标的价值可能就体现出来了。
2.教学目标跑偏 在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学习目标的定位把握方面,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跑偏”了。跑偏的具体表现无非就是这几方面:在这个单元里面,对这节课的定位做不好。对科学概念形成的定位做不好。对过程与方法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对“过程与方法”尺度把握不好,有一些过多的夸大或者减弱了一些探究过程。比如:设计方案,好多课的设计方案可以一带而过,或者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实验过程合并在一块儿,而有些老师却把它单列出来,花费好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做这个没有多大价值的方案,而把主要的探究过程给淡化了。我们在看课的时候会发现,他也是按照科学探究的路子来的:问题的提出、预设、方案的制定,探究过程,归纳总结,形成结论。但是他这里面的权重是有问题的。这个表现在对过程和方法的把握上,还是死板地按照一定的套路来。
3.目标不能落实到学习活动中
溯本求源,我们回到课程上,真正去看课程标准,这些课有哪些能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起来看。这些活动,有哪些可以取舍,有哪些可以替换,有哪些可以加强,有哪些活动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这些,有些老师在探索,在摸索,在尝试着去做,咱们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例子,大部分还是被动的用教材教,纠结于一个课本上设计的活动
一、活动二……按活动流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课程标准理论的支持,研究的不深,所以,对于教材上一些活动和自己课堂上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她也许这样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这个没考虑清楚。也许这节课碰巧了上的效果还不错,但不能说你已经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了。
4.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时目标。(即把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相结合)在课堂上的实施。大家会发现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比较低级的问题。也有一些是与我们现在研究的专题紧密相关的一些。首先是对所执教课的定位。好多是上起始课的,也有上最后一节课的。比如《保护听力》,怎么认识这课的活动?这一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这课的活动实际上是对前面整个单元概念体系的归纳梳理,各个环节都包括了,这个环节的意义所在,指向性就比较明确了。明白了这一点,咱们在实施的时候,就要从整个单元的高度上去考虑问题,而不单单把它看做一个活动,实际上,关键就在于实施上,比如说,《我们的小缆车》这次有两位教师执教,这两节课就非常明显,大体思路、步骤都一样,但实施起来差距就很大了,一节课就很扎实,每个环节都很到位,每个活动的意图都很明显,目的性强,达成度高。另一节课呢,仍然是那些环节,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水过地皮湿,每个活动都一步一步走下来了,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比着葫芦画瓢,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没有凸显出活动中的内涵,没有体现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课型相同、课题相同的课,最容易看出在课的落实上的差别。
从相同课题的对比中更能看出目标的宏观把握及落实情况,如《蚂蚁》一课,有两位执教教师,毋庸置疑,观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观察,观察,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手、用各种感官,观察的方法有很多。这一节课中,哪种观察方法最重要?应该落脚到什么地方去。从这两节课上就感受比较明显。其中一节课,执教教师为学生分配了4种处于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的蚂蚁(昆虫盒里面的、玻璃瓶里面的、小盘子里面的、铁盒子里面的、蚂蚁家园中的等等),让学生画不同状态下的蚂蚁,并且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画,怎样去做。虽然在这些方面要求还有些不足,但已经有这种意识了,在指导着学生去做。而另一节课,老师也让学生画蚂蚁,但却是让学生照着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蚂蚁去画。即老师先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照着画,因此,所有学生画出的蚂蚁全都一个样。画一画是观察的一个升级,是有难度的一个活动,在这里,如何指导学生边观察边画?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只有老师投入了精力,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学生观察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一些细节,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比如说,老师拿来一只很大的大黑蚂蚁引出蚂蚁的课题,蚂蚁的两颗大牙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很少有孩子发现这些特点,这说明大部分孩子观察了半天还是没有观察出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来,还是用原先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蚂蚁的一些印象进行画,这些印象可能来源于原先看过的小画书,原先看过的小动画,最后形成的对蚂蚁的一些纸上的印象。有很少的孩子是画的课堂上观察的蚂蚁的样子,但大部分孩子都做得不好。那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去画现场的、活生生的自己当下正在观察着的蚂蚁呢?这是我们所有科学教师下一步应该着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也同样看出同样是课本上的活动,怎样去落实这些活动?怎样与课程标准联系起来,与孩子后续的发展联系起来?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去做些什么?课本上设计的环节正好是一个契机,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不是能够深入,是不是能够落实,两节课都能看出这样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很认真,自身素质也很好,在课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因为可能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很不甚了解,在乡镇的教研方面可能缺乏一些,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所以导致课的效果并不好。
三、教学细节问题的处理
《光的传播》通过烟来观察光的直线传播,还有苏小虎老师录制的小视频,可以很直观、很清晰的告诉学生如何去让小车匀速运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崔艳丹老师的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震动也非常好。
记录单的设计就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因为记录单是给学生的,体现了教师在活动中要完成什么,内容的问题,还体现了对学生如何进行方法指导的问题,类似于一个学习导航,更重要的是它的方法指导的作用。还有,记录单形成的一些东西怎么去利用的问题。好多老师的记录单都是填空形式的。
反思一:分发材料由学生来完成 两不耽误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难上是出了名的,其中的原因也包括材料的影响。比如材料的准备、材料的分发、学生由于对材料的好奇进而好动影响课堂秩序给老师带来教学困难等各个方面。
我今天就来说说材料的分发问题,以前呢都是上课以后由我来统一指挥,让各个小组的同学来领取,以为这样快一些,可用了一学期,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你在分发材料的过程中,那些不去领材料的同学会趁机打闹,使课堂秩序陷于极度混乱状态。
六年级上册科学有好多实验内容,而且材料的准备基本都是老师准备的,给各小组分发材料成了我头疼的事,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我进行了尝试。
比如本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我在教学时,就是先由一位同学来领读,领其他同学来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在秩序很好的情况下,我悄悄叫过4名能力强的同学让他们去给各小组分发材料,一人负责发测力计,一人负责发滑轮,一人负责发钩码,一人负责发线绳。在发的过程中不许和同学讲话,要把材料放在同学的桌子上而不是手中,不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而且对其他同学有言在先:不许去摸索材料,专心复习,如有违反,取消做实验资格。这帮家
教学反思 伙,就喜欢做实验了,他们才不会去做傻事呢。因此效果还不错。
上完课,做完实验后,先前分发材料的同学再来收材料,原来发的什么就收什么,收好后清点材料看有没有遗漏,避免有些同学出于喜欢“私藏”材料二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其他学生则复习应该重点记忆的内容,这样谁也不影响谁,而且负责分发材料的学生呢都是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不会因为收发材料而耽误自己的学习,相反在收发材料的过程中还能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呢。真是两全其美呀!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的话,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的。
反思二:《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以前上比较水的多少时,把主要活动放在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水的多少,比如学生可以想到用称去称,用比重量的方法;有的想到用比流速的方法,利用水有流动性的特点;有的想到用小杯子来量,有的想到用大杯子来量。然后老师准备好许多仪器供学生选择,用来比量水的多少。由此引到最简单的方法——用量筒来测量,认识、使用量筒。
改版后的教材做了一些修改,把活动的重心由比较方法的多样性转到了让学生自制刻度线经历科学家发明量筒的过程,我觉得很好。因为旧教材的处理方法好象在各种比较方法与量筒的出现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断层,不能很自然地过渡,而且学生对量筒上的刻度等认识也不那么深刻,因此我对修订后的本课适应的非常好。
实质上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其中好多方法都是很牵强的,与实际相去甚远,在实际生活中,真用那些办法去比较水多少的人至少也是智力有些问题的,例如用小杯一杯一杯地量,用称去称等等。所以学生只说说即可,不必实际去做,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领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上。
上课时我由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讨论比较水多少的办法,学生畅所欲言说了很多办法,我没有让他们用各种办法去比较,因为那样活动的意义不大,与本课的目标指向也不一致,而且会撒很多水,影响后续的观察操作活动,因此我在他们说了各种方法之后,便与学生一起梳理、分析出一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用一个杯子来量、做记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多多少,学生很自然想到用有刻度的杯子,于是自制刻度线顺理成章。由刻度线的疏密导致的测量结果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既而我又通过粗细不同的杯子测量结果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测量工具来测量液体多少——测量单位、测量工具都必须统一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于是量筒出现了,对于量筒我也没有降低自己教学的要求,从引导学生认识量筒到如何正确使用,我都一一做了充分的指导,力求使每个孩子能正确使用这个新仪器。最后我又通过让学生估计身边液体的体积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课外拓展活动我安排了让学生算算自己一天的饮水量够不够的活动,体现了科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引导学生用科学去指导自己生活的理念。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了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课堂容量较大,各个活动都注重其有效性,既保证了活动的探究性,又注重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反思三:《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本着适度指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来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上,以期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如在教学拉力大小与小缆车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时,我没有把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一并呈现给学生(用课件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而是给足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先来设计对比实验,在学生完整考虑整个实验发生困难时,我再引导他们来思考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意识到:要想使实验公平,必须每次小车运动的距离相同,为了使得出的数据更准确,需要多次实验求出平均数,而且要加强合作,配合默契等等。这样使孩子们主动地去思考实验方法,对于他们的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
实验材料是科学课成功的巨大保证,本课教学我精心准备了实验材料,使材料能极大地满足孩子们探究的需要,如线绳的长度,我没有给他们更合适的长度,而是留的比较长,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发现线绳的长度是受桌子长度和高度的制约的,当它和桌子的高度差不多长时最合适,另外我还精心准备了书立、夹子等材料,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有的地方使学生感到有难度;在教学重力时,如果让学生能亲自举一举凳子、书包等重物,实际感受一下会更好。
反思四:《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研究这样说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在上课前我先出示了翘翘板的图片,然学生了解到围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用力的点叫做用力点,还有阻力点。这节课的重点在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不是很难,但是怎样判断那种杠杆省力还是费力或者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确实有点难度。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
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一定让学生按某种规律来挂钩码,这样学生做实验时用时间确实多,但却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子数等于又变得钩码数乘以格子数,这本来是我打算做完实验得出结论后补充的一个知识点,结果在实验时就有小组得出,这是一个意外收获。
在汇报环节上,由于数据比较繁多,学生很容易走神.我先让学生根据汇报的数据把杠杆分类,并把分类标准和大家分享.如果不符合大家的想法,就请同学再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比较轻松的解决了。
课本封面有一个杠杆尺,学生在左边和右边发分别都是在两个空上挂钩码,我觉得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些难,不建议学生用这种方法来探讨杠杆是否省力。
反思五:有效小组合作 促进学生学习质量
本学期,我校进行了有效合作式小组管理的探索与尝试,各个学科及学生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参与其中,科学课也不例外。
我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随机的评价,比如学生对于材料的准备工作做得怎样,上课倾听如何,小组研究的效率及效果,回答问题是否积极等各方面,如果小组同学都做得很好,就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
本节课我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学习了一单元了,看学生掌握的怎样,我在引领学生通了一遍教材后,便让学生自己来从头至尾复习一下,由于学生不太愿意去复习记忆一些东西,因此他们普遍显得没精打采的,不太主动,怎样提高他们复习的积极主动性呢?我忽然想到了我们的有效小组合作管理,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本单元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说知识点大家都明白了,那我们来个过关斩将的游戏吧!掌握好一课的内容就让同学为你检查,如果通过这一关就给你们小组加上一分,通过两关加2分,依次类推,怎么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好不好?”
这下学生来劲了,个个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说的真对呀。关键是看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了吗。
反思六:《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让学生知道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是如果老师课前不注重备材料,备实验的话,可能会影响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影响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是:
1.下水实验使自己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游刃有余。轮轴的实验装置,课前我进行了很多次调试,发现实验室的轮轴装置有些年份的是不能用的,安上以后经常会掉下来,如果安的太紧则无法看到轮轴的平衡状态。于是选用了那些比较灵活的轮轴进行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线太长的解决办法:轮轴装置上的线太长了,学生系好扣以后再挂上钩码,就拖到桌面上了,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我实现调整好了线的长度,节省了学生的实验时间。
教学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的水龙头,课堂上一开始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实际操作,拧一下试一试,学生会对轮轴一开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效果应该会更好。
2.让学生准备好螺丝刀和大、小的扳手,在课的最后让学生玩游戏,并且亲身感受轮的大小对省力情况的影响,效果会更佳。
3.钩码的挂钩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太大,很容易挂,但是也很容易掉下来,影响实验效率,如果弄得太小,不容易掉下来,但是却半天挂不上去,如何让它能够完美的为整个实验服务?还是今后应该研究的大问题。
反思七:《用纸造一座桥》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在前面研究了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和桥梁的结构之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制作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报纸、胶带、剪刀等必须的材料,事先思考一下打算造什么样的桥,做到了准备充分。
教学时我从让学生欣赏各国最美丽的桥入手,让学生边欣赏边回顾已有的关于桥的知识,激发孩子们想造一座桥的欲望。接着是思考讨论造桥之前要考虑哪些问题,设计桥的建造方案,最后实际动手造桥和介绍评价自己的桥。
回顾整个教学,有这么几点值得欣慰:
1.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我搜集的桥的图片不仅有各国最著名的桥梁,还涵盖了各种结构的桥、各种材料制作的桥,总之丰富多彩,不但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对启发学生的造桥思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另外我还搜集了很多同龄人制作的纸桥、初中同学、高中、大学甚至科学家制造的纸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引领学生较充分地探讨了用纸造桥应该考虑的问题。
这一环节应该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引导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综合梳理和再创造。课堂上我们对材料的特性、形状、结构、部件的组合和连接进行了讨论,然后留了7、8分钟时间让学生整理思路,填写设计方案。
存在的缺点及不足:
1.搜集的各种桥的图片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桥的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以对学生接下来的设计桥和造桥做好更好的铺垫。
2.留给学生谈论、设计造桥方案的时间还太短,如果把造桥和展示评价桥放在下一节课,这节课就可以充分引领学生梳理前面知识,创造性地设计桥了,那样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将远远大于本节课,从而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避免本节课设计方案和造桥、评价都像蜻蜓点水一样的情况了。
反思八:《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对于生活中的工具,学生都有所了解,在我提问到生活中你都用过什么工具他们都有什么好处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课堂分为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种类也特别的多,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学生使用工具的经验所在吧。
在本课第二个环节中安排学生动手试一下用哪个工具好并作出比较那种工具省力或者方便。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虽然学生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让他们说出理由,去不是很容易,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一节课文,对学生来说有点难,本节课的内容只是让学生了解到简单机械在我们生活中有用或者是方便。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可到最后引出“机械”时,学生却犯迷糊。书上的定义是: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关于力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没有概念.还有对于方便一词的理解,学生也模棱两可.课后想想:假如用力学去解释科学课上的问题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因此有时候对老师来说有些为难。
反思九:《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横梁的厚度和宽度改变了,能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并且发现改变横梁的厚度更能够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这样就很容易轻松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自己设计设计方案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比较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我抛出一个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学生马上回答问题,开始我还会叫起他们,后来发现不能这样,如果抛出问题,马上就叫起学生回答问题,那其他同学就没有思考的机会,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好的训练,再有就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达到教师的预计效果,因此还需要考虑启发学生较深层的思考。
这节课相对上节课的内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所以学生会很轻松的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但是这节课也有不成功的地方:比方说应该强调桥梁的长度不变,这点没说,有的小组就把横梁的长度改变了,随即桥柱的位置也不得不改变,这是这节课的败笔。
——六上第二单元第六课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因此有些制作类型的课,他们就认为上不上无所谓,反正考试也不会考学生的制作能力。但正是这些课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会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备课、上课。
如在教学六上第二单元第六课科学《建高塔》一课时,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事先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各种大小的矿泉水瓶、饮料瓶、筷子、吸管、胶带、沙子、水等。
首先我引领学生观察各种高大的铁塔的图片,思考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接着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的原因。从而在接下来的建造活动中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最后我宣布比赛建高塔的要求:一比高度二比抗风能力三把高塔放在木板上倾斜时,看哪个更不容易倒。注意事项是:1.制作时声音要控制,不能太吵,因为这样的活动他们实在是太喜欢了。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一喊停马上要停下来,选一位同学前面展示介绍3.选出活动的裁判,负责评选最优高塔。
在学生明确比赛要求后,便热火朝天地建了起来。他们有的把筷子绑在两个瓶子接口处,有的用一个最大的瓶子装上沙子放在最底下,有的在底下瓶子的周围再绑上4个小瓶子,样子颇像火箭。
时间到了,评判开始了,尤其是到了用扇子扇风比抗风能力的环节,孩子们激动地大声叫着、喊着,开心极了。在他们的呐喊声中有的高塔倒了,有的高塔折了,孩子们更开心了,尤其是当别组的塔倒了而自己的完好时。
最后还有7、8个小组的塔完好无损,我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这些在狂风暴雨中勇敢坚持下来的勇士们!”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分别评价了各个高塔,并给予小组以加分奖励。一阵欢呼声再次充满课堂,一节快乐无比的科学课在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节课在那些非常关注知识的老师看来也许是浪费时间,但我觉得这样的课比那些获取更多知识的课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才真正发展了孩子们的情感态度。反思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反思十一: 《电和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自我感觉成功的地方有:
1.搜集了奥斯特的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电磁现象,也零距离地和科学家面对面。
奥斯特的实验视频很直观地给学生讲解了整个过程,现象非常明显,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电磁现象的本质,同时也给学生以启迪,要多观察,勤思考。
2.精心地准备了材料。
我借了很多材料,单指南针就有三种,一种是大的磁针,一种很小的磁针,还有磁性实验盒中的小指南针。为了达到好的实验效果,我反复实验,发现大的磁针在做实验时效果不明显,便用小磁针,现象倒是很明显但由于太小看不很清楚,最后决定用指南针小盒做实验,达到了最佳实验效果。大磁针也有它自己的用处,在第二课检验电磁铁南北极时就特别好用,而且很直观,无论是演示还是分组都能排上用场。看来老师在实验材料上多下功夫好处还是大大的。
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在第一个班学习本课时,我发给学生灯泡、灯座、导线、电池盒等材料,让学生组装电路,结果学生费了好大的劲才组装成功,而且老是接触不好,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实验效果还不好。到了绕线圈时,更表现出了学生的笨手笨脚。这反映出学生整体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今后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2.电池要让学生带新的。
因为在正常电路情况下,通电导线周围的磁性实际是很小的,因此必须要求学生拿新买的新电池,这样效果才会明显一点。
3.直接用电池来实验效果更明显一些。
让学生用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后靠在指南针上,几乎看不到指针丝毫的偏转迹象,如果去掉开关、电池盒等材料现象能稍微明显一点。
反思十二:《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反思
本课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小电动机里有什么。二是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触或者说存在的困惑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如何激发大部分学生课下探究的兴趣。
早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好几次发现9班鄢守卓同学拿着一个自制的架子支起来的小马达在玩,后来上课时,我发现王浩楠等几个同学都预先做好了支撑小电动机的支架,有的是用各种小积木搭成的,有的是用铁丝做成的,我要求他们只带原材料(做支架的材料)就可以,可他们几个人自发地或者说很感兴趣地就把这个支架创造性地事先完成了。我在高兴之余,也禁不住想:怎样激发大部分孩子的探究兴趣呢?如果大部分孩子都具有了这种探究的兴趣,我们的科学还愁学不好吗?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难提高吗?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指日可待的事吗?
2.如何让女同学更喜欢探究一些。
上科学课几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男同学要比女同学对科学更感兴趣,探究欲望更强一些,尤其是关于电、磁等物理现象的学习方面,差距尤为明显,女孩子们似乎都这些丝毫提不起兴趣,而男同学则在课堂上求知若渴,个个眼睛都闪着异样的光彩,好像有一种无形中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看到那些男孩子们的眼神你就会觉得自己一定要把课上好,否则真愧对他们。
可如何调动这些默然的女孩子们的兴趣呢?今后应在这方面多探索一番。3.来自乡村和城镇的孩子的差距。
本学期我教学的4个平行班中有两个来自乡村的和2个接近城镇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4个班非常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新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不同,前两个班很多孩子在课下能积极去做实验,而后一个班这种事是从来没有的。而且前两个班有几个孩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如提前预习,提前做小制作、或做实验等,后一个班没有一个;还表现在带科学材料上,前两个班总是比后一个班带的齐全。有时我也感觉很困惑: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呢?是前两个班老师以前不是这种教学方法而使他们感觉很新奇?后一个班的孩子对这种上课方式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那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反思十三:《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反思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对这一点学生原来是意识不到的,因为他们对电司空见惯,认为就是本来就自然存在的一种能量。学习本课以后可以扭转学生这种误解。
本课有三个活动: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我们来发电;了解发电站的电能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时,我首先和学生谈话:“我们使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会想到有的从电池里来,有的是发电厂用电线送来的。接着我出示各种电池,引导学生理解出了光电池外,电池都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我还剖开一节1号废电池,让学生看里面的化学药品,并说明电池不能乱扔的道理,号召学生把家里的废旧电池拿来放到学校办公楼门厅的回收箱中。教育学生做爱护环境的小卫士。
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手摇发电机,用自己的小电动机发电,检测是否发出了电,让他们亲身经历、感受了发电的过程,消除了对发电的神秘感。
接下来是通过查资料、讨论等方式研究发电站的电视怎么发出来的,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只是个别小组没带来小电动机,影响了实验的效果,今后应提醒课代表及时督促学生带全材料。
反思十四:《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
在已经有了上实验课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高锰酸钾的溶解,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给学生准备了较多的材料,化6人一组为三人一组,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药品高锰酸钾,我先把高锰酸钾分成小份分给每个小组,让学生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描述高锰酸钾的样子,学生用了摸、闻、看的方法,有的用语言描述,有的画高锰酸钾的样子,大部分学生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高锰酸钾就像水晶一样,亮晶晶的,呈紫红色,在阳光下特别亮。”看到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高锰酸钾的外形特征我顺势让学生猜测如果把高锰酸钾放到水中会怎样,学生猜到它能溶解到水中,但猜不到它能有颜色。于是我提示说除了同学们猜测的,它在水中还有让你意想不到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发现,学生在实验前就有了思想准备,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实验时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超出了预期效果。
这节实验操作课学生的积极性高,实验效果好,观察和描述也较形象,学生不仅了解了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而且把它溶解的整个过程描述的到位,看到了一条长长的紫色细线在水中飘动。可以看出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反思十五:《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反思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教学时,我首先问学生:如果我让大家迅速从我们班找出某个同学,你能做到吗?学生自信地说能。“为什么?”我问。因为他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我们都长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五官,为什么说不一样呢?”对于这个问题以前学生虽司空见惯却真的是没怎么思考过,一阵沉默之后,有的学生说出了五官的样子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开始关注人的相貌的细节问题了。
接下来在小组内选择1-2种相貌特征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原来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脸颊等这些相同的相貌特征又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如单眼皮、双眼皮就是眼皮这个相貌特征表现出的不同性状;肤色一般描述为白色、黄色、棕色、黑色四种性状。
当学生把一些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组合起来时,他们就会有新发现了。因此接下来的活动是“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一会儿调查结果就出来了。我引导他们先把两种不同的相貌特征的性状进行两两组合,学生发现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的相貌特征。然后让他们自己尝试将三种和四种相貌特征进行组合,看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相貌。最后想象将人的所有相貌特征都进行不同的组合,将获得怎样的数字呢?更何况每个相貌特征不一定只表现出两个性状呢。由此可以推理,我们在班级里找不到两个相貌特征完全相同的人。世界上也很难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推理到其他生物也是这样。
总之,本课学生是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探究的,需改进的地方是应为学生准备性状图,引导学生学会看性状图,由此来推想人们相貌的唯一性。
第三篇:教学反思随笔
教学反思随笔交界营学校周丽萍 不知不觉中,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已走到了15个年头,回顾这15年的时光,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欣慰的是无论是在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的效果,都比刚参加工作时成熟了许多,进不了许多。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做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
收获的人。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所以,老师们: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坚持积极的态度吧。
第四篇: 美术教学反思随笔
美术教学反思随笔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氛围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第五篇: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自我中心很严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齐做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因此,帮忙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构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好处。
在一次户外活动回来后,翟老师带女孩子喝水,我带男孩子入厕。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我是第一个吗!老师他抢我的第一,他推我!”“不行,我是第一个!”“哇!”(哭声)……原先,小朋友小便后喜欢赶快跑回来站队,有些小朋友回来的早,但是不排队,所以就让回来晚的下朋友站在了第一名。可早回来的小朋友,就是不主动排队更不愿让出第一。其他小朋友又不肯让还给他,于是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一天排队的时候都会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自我中心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而不会去思考别人的.感受。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我们明白幼儿模仿力极强,个性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透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能够透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所以我们在日常活动来启发、引导幼儿构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经过我们班级老师一段时间的耐心引导,此刻我们在如厕时耳边经常听到的是:“老师,我排好队了。老师,我没有抢第一”……
这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潜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他们需求、困惑和感受的信息,所以身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注重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2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准备开始着一天的工作。看见蒋涵钰一脸苦恼地坐在角落,我忙问:“涵钰,你为什么不高兴啊?”她不理睬我。我拉拉她的小手对她说:“告诉老师,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不告诉老师,那你会一直不开心下去的。”可她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向另一位老师了解到蒋涵钰是因为玩桌面游戏时没有找到积木里的轮子才不开心的,其实她因这种情况而不开心也不是一次了。
还记得有次晨间活动:玩沙包。就因为奶奶给她缝的沙包破了而不开心许久,不管老师怎么劝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进行游戏。孩子往往会认准一样东西或意见事情而不愿妥协,这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具有固定性等特点决定的,但有时对她的'过于执著而感到束手无策。她就像一只小乌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学习用“缩头”的方式来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样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为担心的地方,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亲和力吗?也不会啊,其他孩子和我还是比较亲热的。也许是我仍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也许是我在引导其对待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产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输,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认同。看来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时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师。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3
记得我第一次下幼儿园见习时……
早上,我起了个大早来到幼儿园,跟主班老师打过招呼后,便来到洗手间洗手。这时第一位到园的孩子也来到洗手间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师”。“哎”我心里高兴的应着。不一会儿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说:“邓老师昨天才说要节约水资源,洗手时不能开那么大的水,你还开那么大,哼!”我听完她的话后又惊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后,我连忙整理一下脸部尴尬的表情。蹲下来对孩子说:“不好意思,我昨天没来听课,不过谢谢你告诉我,我以后一定注意的。你真聪明,老师说过的话都记着呢!”这时小女孩高兴的对我说:“不用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儿园里你的一行一举都有这么多的.孩子在监督着,可不容得有一丝的错误和马虎啊!
见习生活中,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4
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全身心的投入了游戏中,突然自然角传来一阵吵闹声,。我赶紧过去弄清楚吵闹的原因,原来岩岩小朋友把小鸡放在盛水的盆子里,刘伟、鑫鑫在阻止他。盆子里的小鸡冻得浑身发抖,鸡毛一缕一缕的贴在身上。我奇怪的'问岩岩在干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妈妈经常给我洗澡,洗完澡后很干净、很舒服,小鸡从来不洗澡,肯定不舒服,我想帮小鸡洗洗澡。”再看看小鸡,已经奄奄一息了。尽管我和孩子们极力抢救,小鸡最终还是死了。孩子们都埋怨岩岩,岩岩也难过地留下了泪。
我和孩子们把小鸡埋在了幼儿园后边的树林里,我在表扬岩岩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的同时,组织孩子们讨论:小鸡为什么会死?给小鸡洗澡应注意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自己洗澡的过程,岩岩来到我的身边对我说:“老师,下次给小鸡洗澡时,我要用温水,洗完后用毛巾把它包起来,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孩子们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对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常常好心办坏事,教师应对他们学会理解宽容,并进行引导。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5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格外暖和,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春意。下午我带孩子们来到活动区玩沙包,孩子们拿着沙包,高兴的来到草地上。
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今天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两个小朋友一组互相踢沙包好不好啊?”
“不好!”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为什麽呀?”我很惊讶,孩子们是最喜欢玩沙包的呀?
“老师我想丢沙包”“我想扔沙包”……
看着孩子们那充满渴望的表情,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个小小的.愿望,我,这次就破例了。
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就听你们的,不限制你们的玩法了,你们想怎麽玩就怎麽玩。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好了,孩子们去玩吧。”紧接着一阵欢呼。
我站在一边,看着孩子们在场地上,是那样的高兴。他们在场地上,拼命的扔,大声的呼唤着,是那样的放纵自己。
时间过的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的兴趣未尽,嚷着还要玩,我答应孩子们,明天一定再带他们来自由玩沙包。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回到了活动室。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6
之前,幼儿园难免会有小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你扯了我一下头发,我拉了你的衣服,你拿了我的玩具?我推你了一下。然后小孩子们都会跑到我这里来告状,老师他干嘛干嘛干嘛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叫叫犯错误的小孩子过来,让他对这个小孩子道歉,说一声对不起!然后高中的小朋友回答一声,没关系,两个小朋友握握手,表示和好,于是一切过去。
但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例如在吹吹打打中,小朋友摔跤摔流血了,或者谁把谁的饭盒弄倒了,或者谁用玩具把谁头打了一个包,这是,却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对不起就能解决事情。可是,孩子们除了说对不起,还能干什么呢!我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想到好的方法。后来我发现,有的孩子,把别人碰痛了,人家都已经在哇哇的哭了,他却,管都不管,自己玩自己的玩具,我问他,你把人家弄哭了耶?他回答我,我给他说对不起了。这个时候,我反应过来,对不起,真的没什么用,我之前教导大家,犯了错误,要说对不起,这个行为,是不完全正确的。
在小问题上能说一声对不起,能够解决问题,但当做大事,对不起就没有用处了,不过,孩子们的世界,除了说对不起,他们还能干什么呢?他们没有钱,给其他孩子赔偿,也没有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给孩子赔偿,就算他们能够赔偿一些东西,被赔偿的'孩子也不一定乐意,毕竟都受伤了,而且两方的家长也不好调谐。之前我有看到说,孩子把另外一个孩子打伤,就带着打人的孩子一起,去跟老师全程处理,被打伤孩子的事故,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有,办法能够去,这样就执行。那么,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该怎么来调节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才既能让犯错的孩子,得到教训,也能让受伤的孩子,得到一定的安慰呢,我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教学工作中,常会听到某某小朋友打我了,某某小朋友抢我玩具了等等的现象。当孩子们之间发生这些现象时,我认为我们老师要善于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之间争吵是常有的事。一般来说,只要吵架没有危险,我们不必乱加干预,随孩子们自己去。孩子们吵架,其实并不是坏事。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因为在争吵、打架的过程中,孩子有一个认识自我的问题,期间各自还要申辩自己的主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相互间的一次体力与潜力、智力的“较量”。当然在必需时,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干预”,指导孩子解决矛盾,恢复友谊。
如果孩子确实受到了委屈,不要立即“兴师问罪”。因为这样做,对孩子并无益处。正确的做法是,应先调查一下孩子受委屈的原因和过程。如果是孩子先惹怒另一位孩子,因而另一方才还手,那就要首先指出这位孩子开始时的过错,并要他向另外的孩子道歉,然后再指出“还手不对”的错误。这样矛盾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立刻就要进入小学,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适应群众生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遇到这样的状况就应透过一些实例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会谦让、等待、要有耐心,教育他们在与小伙伴有矛盾时应讲道理,要学会尊重别人。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8
__是个看上去活跃的男孩子,可是缺乏自信,他时常自我在一个地方撒欢,当你走近他时,他却又表现的不知所措。
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异常喜欢帮忙小朋友做一些整理性的事情,如帮别人收地垫、整理图书等。于是我把一些活动后的整理工作有意识地交给__去完成,他高兴极了,每次工作得都异常认真,他的举动也赢得了小朋友的`赞扬。同时他在对自我的约束本事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只是为__供给了一个机会,使他感到:我对自我感兴趣的事有本事做好,我能够帮忙小朋友,我在班里有很重要的位置。鼓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表现自我的本事,向自我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他的行为能够给自我和别人带来进取的影响。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们会认识自我的潜能,不断地发展!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孩子的自信从教师和小朋友的认可开始,你做到了吗?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9
这是一次延时课的美术活动,画的是螺旋线。其实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过了,像《卷卷的羊毛》。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会从内而外一圈圈绕线。班里的孩子们基本都会了,只有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还不会。我观察到了我们班的宁静小朋友,她拿了支笔在纸上乱画。于是,我就走过去,问她会不会,她摇摇头,我说:“我来教你吧!”我先握着她的小手在纸上画螺旋线。一边提醒她应该怎么画(先找一个点,然后慢慢的画,一点点绕出来,越来越大。)一边试着放手。我发现,教了2遍后,她就会了,只是自己不太敢,我就鼓励表扬她,她就画的更好了。但我还是得帮她稍微扶着点,她的小手不会很好的握笔。
不过我还是会明显的感觉到,她的小手会自主的绕着画。经常让她锻炼的话,应该能够画的很好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在活动中的反应,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由于孩子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各有差异,所以在同一活动当中,教师心中要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与要求,活动中设计的提问也应以幼儿个体差异而难易程度不同。像宁静这样的孩子,能力较弱,协调能力还不够,我们应该及时肯定表扬鼓励他,让她树立自信。由于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对幼儿的评价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横向比较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并不合适。应该从幼儿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进行纵横比较,在自己以往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也该给予表扬与鼓励。
如果用这一点去评价宁静作画时的表现,我可以张贴他的作品,因为她有了一定进步。在集体面前表扬她,让她有继续努力的信心与动力,同时感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环境,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接纳它,而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差异,个别化地指导孩子。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0
今天中午我给孩子们分饭时发现林林小朋友的桌子上划有很多的彩笔色,我没有立即发火,装作没看见。等孩子们吃完饭后,我说:“今天吃饭时,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不但碗里的饭吃的很干净,而且很讲卫生。”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显得很高兴。我继续说:“可是,有一个好朋友却高兴不起来,我听见它在偷偷地哭。”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你看我,我看你。我说:“我听见小桌子的哭声了,它说小朋友们不爱护它,它帮助小朋友们学习、吃饭、写字,有的小朋友却在它身上乱写乱画,小朋友们都爱讲卫生,它也爱讲卫生。”听完我说的话,我发现林林不好意思了,他赶紧找来抹布边擦边难为情的说:“老师,我再也不画桌子上了。”我和孩子们都为他鼓掌。
面对孩子的错误,尤其是反复强调过的,教师往往会不冷静。这样,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不良方法。因此,教师应利用巧办法来处理,这样效果更好。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1
__是大班的孩子,她聪明伶俐,活泼大方,小嘴异常甜,胖乎乎的,很可爱。教师们都很喜欢她,就连她犯错时我们也舍不得批评她。今日__和几个小朋友一齐擦桌子,没擦完就出去滑滑梯了。__说:“教师,__没擦完就玩去了,”我正在拖地,__的声音又低,我没听到,也没在意。__撅着小嘴和几个小朋友说开了:“教师真偏心,__没擦完桌子就走了,教师也不批评她。”这次__的声音很高,也很生气。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七嘴八舌的说:“就是,就是,教师不公平,偏向__”。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以前,在各项活动中,我都是给__开绿灯,使__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骄傲自满,不守纪律的坏毛病。加上我没有及时制止,这让其他小朋友觉得教师偏心,只喜欢__不喜欢自我。我的做法既害了__,也伤了全班孩子。于是,我及时向孩子们道了歉,保证再也不这样了。孩子们点点头。
作为教师,必须要及时检讨自我的`行为与做法,因为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2
《食品小聚会》是小班的一个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习简单的分类,以及3以内的点卡与物品的匹配。
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很好的学习这两个知识点,我制作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PPT课件,以逛超市为活动背景,然后帮助超市营业员进行物品分类,以及帮助来超市里购物的小弟弟的、小妹妹购买与点卡等量的食品。
活动开始时我用逛超市这一点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在让幼儿说一说超市里的食品的同时,让幼儿们认识了超市里的各种食品,为下面的分类打好了结实的基础。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们数一数每种食品的数量,在幼儿数出正确数量的`同时,教师出示相对应的点卡,为下面的点物匹配做好铺垫。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分类和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且正确进行点物的匹配操作。
本次活动的内容以及材料都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点,例如:超市、蛋糕、饺子等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因此孩子们在活动中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同时,我还选取了帮助营业员分类,帮小弟弟、小妹妹买东西等这一系列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特别是,当孩子们成功的帮助了小弟弟、小妹妹时的喜悦之情,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在孩子们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数学对于平时生活的重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数学活动。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3
“教师,__在家又含手指了,真拿他没办法。”今日早上入园时,__妈妈愁眉苦脸的对我说。__是我们班最小的一个孩子,入园时还不到两岁半,虽然在班里比较乖巧,大家也都十分喜欢他,可是他有一个含手指的坏习惯很让人头疼。在家__的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都不管用,还是照含不误。__入园快两个月了,含手指的习惯再不改掉,对他以后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必须要帮__改掉这个坏习惯。
用什么方法才能使__不含手指呢?真巧,今日午时有一节《认识小手》活动,我给每个孩子的手指上画上五官,并起上名字,让他们和手指娃娃做好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能咬或者含他们,这样手指娃娃会不舒服的'。之后,我又启发孩子们说出手指娃娃有哪些本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出很多答案,当然__也很进取回答。借此机会我之后问:“手指娃娃做了这么多的事情,那么它的身上脏吗?此刻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下就明白了。”孩子们经过观察发现指甲里藏了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我告诉大家这些细菌如果吃到嘴里,就会生病。所以我们必须要及时给手指娃娃洗澡,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从此以后,我细心的观察着__的一些变化,并及时的鼓励他,一周下来,__含手指的习惯慢慢改掉了。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4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长却因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比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吃的橘子、鸡蛋、苹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为的是孩子吃起来容易,更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可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为孩子提供这些方便的同时,不仅剥夺了孩子亲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此养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从而耽误孩子的一生。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5
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3-6岁,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能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说儿歌,多朗诵散文,将对孩子以后的口语表达、说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龄不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听故事。
早上,孩子们到园的时间等等不一,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让早到的孩子感到无事可干。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带或音乐磁带。我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将听故事这一环节穿插在午饭、睡觉前后和放学前,个多月下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孩子们在午饭期间边听故事,边做饭前的准备工作,一举多得。
孩子们从听的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规,自觉性提高了。
孩子们敢大胆举手讲话,并且口语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
讲故事有诸如以上的好处和功效。我们当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篇16
幼儿园里每一天早上都有吃点心的时间。周一我照例为孩子们分好饼干,请孩子们排队来我那里拿。孩子依次来拿点心,什么也没说。我在等待着孩子们拿到饼干后说声“谢谢”。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谢别人。想借此机会让孩子们明白,当别人为你做事后就应说声“谢谢”,从小培养孩子要具有感恩的心。饼干发完了,也没有一个孩子想到说“谢谢”,我有些失落,但孩子毕竟还小嘛。
于是在孩子们吃完点心后我就问孩子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朋友做什么了?你们有谢谢老师吗”有孩子立刻抢着说:“老师帮我们准备了饼干。”“是吗,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顺势问道:“那你拿了饼干后就应怎样说呢?”这时听到一个细细的声音在说:“谢谢。”我笑着说道:“说对了。小朋友,记住,以后老师给你们发点心或盛饭的`时候,在你们有困难得到别人帮忙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说声“谢谢”。”孩子们一齐回答“明白了”。第二天吃点心时,我还是照例为孩子们准备好。刚开始时,几个孩子好像忘了昨日的事,之后潘若妍说了一声”谢谢“后,每个上来拿点心的孩子都会说声”谢谢"。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而当孩子们为我做了什么事时,我也会对他们说“谢谢”。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