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瑜伽病”的流行与反思
“瑜伽病”的流行与反思
导言:哈他瑜伽,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运动,因其在修养和调理身心等方面的显著功效而深受大众欢迎。但伴随着瑜伽习练的风潮,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瑜伽病”现象。
“瑜伽病”是近二三十年来才有的一个新病种,它是对练习瑜伽引发的各类不良症状的总称。“瑜伽病”的出现和形成与上述的瑜伽老师综合素质偏低以及过于强调和追求高难度的姿势和动作的练习等原因是直接相关的。形成瑜伽病的主要原因如下:
(1)我们的瑜伽教练们多数综合素质太低,对生理学、解剖学、运动力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盲目教学,导致学员在错误的指导下练习瑜伽各种姿势和动作而出现某些身体组织拉伤、扭伤等。
(2)盲目扩展哈他瑜伽练习方式,如近来流行的水中瑜伽、高温瑜伽、孕妇瑜伽、普拉提瑜伽、夫妻瑜伽等。其实这些瑜伽还是哈他瑜伽,换了个名称而已。只不过以前的哈他瑜伽是在地上练习,现在移到了水中练习或于40度甚至超过40度的高温教室里去练习而已。在水中长时间地浸泡或于空气不流通的高温教室内运动太久,对我们的健康十分有害。这是引发“瑜伽病”的又一来源。
(3)曾几何时,我们瑜伽界内部和普通民众对瑜伽产生了一个严重的误解,就是瑜伽等于高难度的姿势与动作,谁掌握了这些高难度的姿势和动作,谁就是瑜伽高手,否则,你就是一个瑜伽外行。由于这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无论是瑜伽爱好者,还是瑜伽教练们,都在争先恐后地把哈他瑜伽里的姿势和动作往高难度上发展,甚至往超高难度上发展。把能不能做出高难度和超高难度的姿势和动作,用来作为评判我们瑜伽功夫高低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严重背离了瑜伽的本意和目的。
人体的生理结构和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如今我们将哈他瑜伽的姿势和动作业已演变到了远远超出我们正常生理承受能力的极限。可想而知,一旦这些姿势和动作的难度超出了生理承受的极限,它们不仅不再给我们带来健康,反而会对人体各大组织、骨骼、关节、神经、韧带、内脏等产生重大破坏。本来我们修学瑜伽是为了祛病健身的,反而旧病未除,现在却增添新病——瑜伽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瑜伽教练中,有高于70%存在着肌肉或韧带拉伤、生理系统紊乱、关节疏松、脊柱变形等因不正当练习瑜伽姿势而引发的“瑜伽病”,甚至出现了吐血、神经混乱、内分泌失调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不止中国瑜伽界大量存在着“瑜伽病”现象,印度和其他国家的瑜伽师同样如此。那里的“瑜伽病”比例很可能比我们中国还要高。我认识一位印度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曾对我说,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哈他瑜伽大师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因练习高难度姿势和动作而导致的各种关节问题。他本人曾经为十几位瑜伽师秘密地做过膝盖或脊椎等手术。如XXX和XX等(因导师列举的这几位瑜伽师在中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故笔者决定隐去姓名),都曾经找过这位医生做过膝盖等部位的手术。在我国和世界各地普遍出现的“瑜伽病”现象,到了需要我们必须反思的时候了。但这种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能说“瑜伽病”是近几十年才开始流行的。我曾多次去过印度著名旅游城市斋普尔,那里有一个非常壮观的城市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组瑜伽泥塑,这组泥塑有至少三四百年的历史了。通过这些泥塑使我们了解到,在几百年前的印度,那些瑜伽苦行者们已经将哈他瑜伽的姿势和动作,演变到了非常高的难度,很多超高难度的动作,竟连专业的杂技演员也未必能做出来。这些瑜伽苦行者们有意通过这种“非人”的方式来折磨自己,以达到其苦行之目的。这些苦行者们,有些高举一只手臂绝不放下,以此来修苦行;有些是在极冷的高山上发誓即使冻死也绝不穿衣服,以此来修苦行。其中另有一些苦行者,则是通过长时间地保持着这些超高难度的瑜伽姿势,以此来修苦行。苦行是印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传统。但历代实践苦行者毕竟是极少数人。如果我们将这些本来用于极少数的职业苦行僧修行使用的超高难度姿势与动作,推广给一般的大众,显然是盲目的,更是错误的。
尽管苦行是印度自上古时代就已存在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了,但历代印度圣哲中,有很多人并不赞同这种通过极端地折磨自己来期望获得生命解脱的方法。其最为著名的代表者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在未开悟之前就是一名严格的苦行者,在他的苦行僧老师的教导下,进行了很多年苦行。就连释迦牟尼的老师都佩服他在苦行上做得比他们还好。后来释迦牟尼发现苦行并不能带来生命的解脱和开悟。于是就决然地放弃了苦行。就在他放弃苦行一周后,他获得了大彻大悟,即由一名凡夫转化为一名圣者——佛陀。所以佛陀在此后的49年传法中,极力反对其弟子修学那些以自我折磨为乐的苦行,因为“苦行非正道”。佛陀的正道是什么呢?就是“中道”——既不是极端苦行,也不是追求放逸的“中道”。
——摘选自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系列经典丛书之《皇冠瑜伽·盛开的莲花》
第二篇: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分析大邑县2007-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策略,为采取科学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和调查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0~5岁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4.33%,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时间,聚集性发病均出现在幼托机构。结论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是0~5岁以下儿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为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场所。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05-02卫生部决定将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大邑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对大邑县2007-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和预防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系统》中大邑县2007-2010年的订正后数据,以病例“现住地址浏览”和“发病日期”为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1.2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9-04-12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1.3统计方法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2007-2010年分别报告发病8、37、411、426例,发病率分别为1.6/10万、7.4/10万、82.2/10万、85.2/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872例,实验室诊断10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聚集性发病共21起236例,全部发生在县内的13所幼托机构。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2007-2010年全县2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前5位的乡(镇)为:晋原镇306例,王泗镇115例,安仁镇73例,新场镇65例,苏家镇37例。晋原镇病例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4.69%。
2.2.2时间分布2007年有8个月,2008年有2个月无病例报告,2009-2010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7-2010年的3~7月共报告发病621例,占总发病数的70.40%,2007-2010年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2.2.3职业分布882例手足口病中,散居儿童55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3.04%,为幼托儿童29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33.56%,为小学生30例(3.40%)。
2.2.4年龄分布 882例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6月龄至20岁之间,1岁以内67例(占7.60%),1岁247例(占28.00%),2岁以内277例(占31.41%),3岁149例(占16.89%),4岁45例(占5.10%),5岁47例(占5.33%),6岁21例(占2.38%),7岁7例(占2.79%),8岁以内4例(占0.45%),9岁4例(占0.45%),10岁13例(占1.47%),20岁1例(占0.11%),0~5岁832,占94.33%,5岁以上50例,占5.67%。
2.2.5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518例,占2007-2010年手足病总病例数的58.73%,女性病例数364例,占41.27%;男:女=1.42:1。
2.3卫生及通风条件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手足口病防治的技术要求, 县疾控中心组织专业技
术人员对2007-2010年发生的21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107例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出现聚集性病例的13所幼托机构,其中11所卫生条件较好,但教室、午睡室建筑布局或通风条件不好,有3所幼托机构幼儿午睡室幼儿居住密度过高,高达1.6~1.8人/m2,91%的住院病例的主管医生(监护人或幼托机构老师)反映患儿的个人卫生差、饮食、饮水习惯不好。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肠道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1981 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由于该病极为常见,多数患者又可以自愈,治疗方法简单,2004年以前,家长、医务人员等有关人员并没有对该病引起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内地部份省份出现手足口病暴发以及重症死亡病例的报道后〔1,2〕,医务人员和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度才越来越高。2007-06该县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疫情,但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和疾病防控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监测报告意识不强,再加之2008-05前国家还没有还没有将该病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2008-05-12汶川地震发生,该县为地震重灾区之一,医务人员、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抗震救灾,轻症病例可能没有发现和报告,这也可能是2007-2008年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水平(2年报告发病数只占总例数的5.1%)严重偏低以及与文献报道不一致的原因。2008-05-02,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该县手足口病防治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依法科学防治,防治工作力度加大,监测水平提高,2009-2010年报告发病率基本能反映真实发病和防治工作水平。
大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基本一致,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4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婴幼儿,男女发病没有明显的差异,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治主要和重点对象[3~10]。有文献报道显示,手足口病患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患者的粘膜疱疹液中含月大量病毒,接触这些排泄物、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械等均可传播本病〔7〕,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防治手足口病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使感染几率大大降低。预防性的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大邑县农业人口占62.77%,很多年轻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平时更注重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往往忽视或没有精力关注,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看护人健康知识缺乏,这也可能是手足口病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率高达63.03%)的主要原因,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3~10]。
2007-2010年该县托幼机构多次出现聚集性发病,通过对每起聚集性发病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虽然孩子、家长、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不良的问题仍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教室、寝室等幼儿活动休息场地居住的幼儿密度过高导致的通气不畅以及教室、寝室与其它建筑间距不够而导致通风不良、对流不畅也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因素。目前,不少地方的幼儿园的幼儿数量都超过了自身的接待能力,主办方提供的幼儿教室、寝室等活动休息场所面积就会出现折扣,幼儿活动休息空间不够;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的幼儿教室、寝室往往出现在改建(用)的老式(其它用途)房屋。幼儿活动休息场所空间不够,居住拥挤,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些幼儿园(学校)难免会反复出现手足口病的聚集性发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预防控制措施早就被很多专家概括为“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
风、晒衣被”十五个字,关键在落实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防治提示,以下两方面工作必须同步强化:一是强化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幼儿、家长(委托管理人)、医务人员、学校及幼儿园老师等相关人员年龄和职业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熟知相关预防预控制措施,相关各方配合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做好开办托幼机构卫生条件的审查许可和日常监管,重点评审和监管托幼机构幼儿教室、寝室(休息室、午睡室)的面积、开窗通风情况、居室密度、房屋布局是否符合托幼机构建筑要求等,以确保“多通风”措施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 段世彬,任立全,时忠明.2009年济宁市市中区幼儿园手足品病聚集性病例发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2):38-39.[2] 杜杰,丁振涛,万俊峰.阜阳市手足口病死亡患儿流行病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3):256-257.[3] 张诗琴,贺小卫,王蕾.烟台市区688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1):53-54.[4] 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5] 张琰琰.2009年孟津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4):45-46.[6] 李丽.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118-119.[7] 李兰娟.手足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5-229.[8] 张红军.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7,19(6):261.[9] 马汉平,张晓宇,杨克俭.兰州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10-2011.[10] 吴静,朱建主,高嫘.2008年长春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3):275.
第三篇:瑜伽病越来越多行业待规范
瑜伽病越来越多行业待规范 撰稿: admin 发表于:2009-06-19 10:08 作者:39健康网 来源:39健康网阅读消耗积分:0
浏览数:65
评论数:0
时下,瑜伽已成为受人追捧的时尚运动,受到了年轻女性们的喜爱。近年来,各地的瑜伽会所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各地健身俱乐部聘请瑜伽教练的标准五花八门,在一些教练的“指导”下,那些因不当练习而导致的韧带拉伤、椎间盘磨损、脊椎变形等“瑜伽病”越来越多。
瑜伽教练缺乏统一认证
瑜伽是一种帮助人们协调身体和精神的行之有效的运动方式,它能消除烦恼,平和心境;增加身体的柔韧度;对糖尿病、甲亢、低血压、失眠、颈椎病等病症也有较好的辅助疗效。然而,作为一项富于技巧性的健身项目,瑜伽练习对专业教练要求较高,缺乏正确指导很容易造成身体伤害。
据悉,国家相关部门对瑜伽教练资格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目前各地健身俱乐部聘请瑜伽教练的标准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培训机构和证书也鱼龙混杂,还有不少瑜伽会所和健身俱乐部干脆“自产自销”,送几个学员去印度修学,然后就办瑜伽教练培训班并发放所谓的“瑜伽教练执业资格证”。
越来越多的“瑜伽病”
然而,随着“瑜伽热”的持续升温,那些因不当练习而导致的韧带拉伤、关节炎、椎间盘磨损、脊椎变形等“瑜伽病”已经逐渐显现。有很多瑜伽练习者都曾因不当练习而受过伤。还有部分长期练瑜伽的人,由于姿势不正确,或用力过猛,出现了椎间盘退化、磨损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部分瑜伽混合训练班让不同程度的学员集中上课,有些学员有可能为了追赶较高水平的学员,勉强做出超高难度的动作而受伤。
有专家指出,这与瑜伽教练的不当指导有很大关系。据了解,目前有不少健身房的瑜伽教练身兼数职,常常一人同时还担任健美操、普拉提等三到五种课程的教授工作。他们在学习技巧时掌握的知识非常泛化,瑜伽的86000个体式中,往往只能做到很少的一部分,对瑜伽练习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不足。而瑜伽在练习过程中讲究的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仅掌握体式而不了解理论知识,难免造成身体伤害。
统一标准势在必行
据悉,目前欧美瑜伽行业已建立起行业联盟,制定有统一的行业认证标准。对于我国来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为统一瑜伽行业认证而努力。据了解,国家体育总局已选择北京、上海、广东、河北、陕西、黑龙江、浙江等7个省市做试点,成立“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瑜
伽作为健美操的特种课程,也出现在鉴定内容之中。瑜伽教练的考核有望统一纳入健美操教练的考核、鉴定中。“只有立住门槛,才能保证跨进门的人的质量,也才能保证练习者的权益。现在这种泛商业化的状况已经和瑜伽本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背道而驰、愈行愈远。”业内专家如是说。另外,专家提醒,瑜伽号称是绿色有氧的练习方式,练习者要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强调慢慢地进入状态,练习时达到自己身体可以感觉的状态即可,千万不要超出自己身体的极限,一味追求高难度的动作,如果练习不当,或者是急功近利的话,就有可能造成肌肉的拉伤。专家同时告诫人们,瑜伽并非人人适合练习,有高血压、脊椎病等疾病的人,学习瑜伽前宜先咨询医生意见;而练习“高温瑜伽”,更容易导致心跳加速,身体水分大量丢失,故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和孕妇及儿童皆不适宜。
第四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但在临床中亦可见成人发病。尤其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春季,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后,成人手足口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成人手足口病的报道。显而易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一些新情况,病原体逐渐在进化,感染人群在扩展,传播途径在演变,手足口病的预防更加棘手,传统的防控意识亟待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感受就手足口病现存情况浅析如下。
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新情况
1、病原学研究进展
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其他柯萨奇病毒如A5、A7、A9、A10、B3和B5也可引起[1],但EV71在我国的研究报道较多。EV71可分为A、B、C等基因型,基因型B和C又可再细分为B1~B4、C1~C4基因亚型。自1989年始,我国诸多学者从湖北、深圳、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地的手足口病患者中均分离出EV71[2]。其中Li等[3]对我国深圳市1999至2004年流行的EV71序列以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EV71流行株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其均为C4基因亚型。此基因亚型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较近。最近新乡地区一项研究显示该地区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与2008年安徽阜阳代表株距离接近[4]。EV71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EV71流行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且病毒可在同一地区发生进化。1998-200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暴发的几起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均由EV71多种基因型引起,包括B1、B3、B4、C2、C3等。2005年后,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流行毒株为C4基因亚型C4a簇[8]。我国台湾省1980、1986年EV71流行株为亚型B1,1998年为C2,l999年至2003年为B4,2004年为C4[。不同基因型的交替流行说明EV71进化活跃。
2、易感染人群及其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存在免疫力,其极少发生于成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感染人群也发生着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可感染本病。但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至今,国内报道成人手足口病100余例,其均无免疫缺陷或明显免疫力低下表现,并有合并脑炎、睾丸炎等疾病的重症患者[9-11]。另外,笔者最近一项对手足口病患者家庭成员随访研究发现,手足口患儿家庭中不但有成人患者,而且还存在成人隐性感染患者。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及成人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可能是手足口病疫情难以控制和引起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症状,起始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手足口病皮损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后常变为溃疡。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个别患者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成人手足口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仅表现为手、足皮疹和/或口腔溃疡,很少伴有系统性损害[9]。
4、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粪便中,通过唾液、飞沫、粪便和疱疹液等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健康的儿童、成人均可感染。水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污染了水源,而被污染的水源又进一步成为污染食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源,此种情况可引起手足口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有研究显示,成人手足口病多经患儿传播而感染[12],即家庭内传播。受感染的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又可传染其他儿童和成人,且传播和危害能力远远超过儿童患者,故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新见解
1、改变意识,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第一时间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迅速采取措施将患者有效隔离,防止疾病的扩散,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和社会恐慌。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量及病症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对重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应采集咽拭液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改变对成人手足口病的认识,成人患者虽症状轻,但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社会危害远远超过儿童患者。高度重视成人手足口病的上报、调查和隔离工作,以做好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
2、及早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幼托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对象不应仅限于幼儿,还应包括接送幼儿的家长及幼托机构教师。对幼儿疑似病例或家长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控制本病在幼托机构内蔓延。本病流行期间,幼托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幼托机构要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督促幼儿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3、加强家庭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应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还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夏季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无论儿童或成人,尤其是老人、孕妇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期间都应与其避免亲密接触(如亲吻、拥抱、共用餐具等),甚至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长期生活人员之间也都应避免亲密接触,以切断隐性感染者的传播。
总之,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在病原体、感染人群、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存在,迫使传统防治策略亟待更新,对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重视和防范应纳入新的手足口病防治策略,以完善手足口病防治体系。
第五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症状与预防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症状与预防措施
春末夏初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更易多发。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也高。夏秋季多发,主要侵害母猪和仔猪,肥育猪也会发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短期内便可波及全群或邻近猪群。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便秘与腹泻交替,眼结膜炎,眼睑水肿,耳朵发红,呈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抽搐、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病理变化
可见肺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是确诊需做实验室诊断,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与鉴定为阳性,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为阳性则可确诊。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控制该病,防重于治,并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对症疗法。(1)做好猪场免疫预防。制定严格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适宜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购买正规厂家的疫苗,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等病的预防工作。(2)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3)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在接种疫苗前3d后4d添加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同时要求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4)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对受威胁的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紧急免疫。
(5)坚持“全进
全出”的饲养制度,做好消毒工作。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和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6)发生疫病时,要立即封杀疫区,隔离病猪,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防止疫情扩散。(7)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保持猪舍干燥,降低饲养密度,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反应。(8)进行合理的药物保健预防,定期做好猪场杀虫灭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