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历代古玉简介
中国历代古玉简介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模式6-6.5度,比重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是以硅酸纳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壮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辉石类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 中国古代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制品。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质密而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或极广,蕴量丰富。拒《上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前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扔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石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使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到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或是琢玉、碾玉、展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至玉工具确实简陋。直到近代,中国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铺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刚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气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对玉有个初步了解后,余下的问题是如和鉴赏玉器.笔者认为,监赏玉器必须记住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美,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需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近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竟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呈装饰品,打扮自记,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已太湖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由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器及成串玉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初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河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的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祭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利、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的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以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地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奴律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文明,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叫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起初玉器755件,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统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 鬼)、清玉簋登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英五,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一一玉鳖。最令人叹服和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文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秒。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乐图案华纹线条的力体感。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术,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波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为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形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服役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蔼。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候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结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预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前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当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为祈求尸体不朽而制造的葬玉,有玉衣、丸窍塞、玉琀和握玉四种。玉衣因死者身份、官衔高低有别,又有金、银、铜镂之分。九窍塞是填塞或遮盖死者的耳、目、鼻、肛门和生殖器九个窍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人体内的“精气”由九窍逸出,以达尸骨不腐。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水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觹等。今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井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勘称稀世珍宝。汉代玉器饰纹除沿用战国的勾连谷纹外,还大量使用
纹和螭龙纹。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河北定远出土玉屏上的阴线刻东王公、西王母,既是一幅白描线画。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一个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盏。这与当时风靡一时的佛教美术和陵墓石刻艺术极不相称。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和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公元960至1234年地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史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得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口、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港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炉、薰、瓶、鼎、簋仿古玉器,器型仿三代青铜彝器,而其纹饰则反映了玉匠的见解,工艺更是典型的明清时作。玉器玉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致密切,文人在书斋立作画、书写,往往也用玉来作洗、注、笔筒、墨床、镇纸、臂搁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玉山子是清代新式玉器,大禹治水图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山子。清代兼蓄西域痕都斯但玉器的琢玉成就,琢制了一批胎薄如纸,轻巧隽秀的“番作”玉器。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玩赏,经过理学家的诠时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五所部嫩,无处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和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解开的神秘面纱。
软玉,英文写作Nephrite,它源于希腊语,有“肾脏”之意。古代欧洲人和美洲人与中国人一样,都迷信玉,认为佩戴玉石可以辟邪,可以治愈肾病。然而,在用玉历史、碾琢技艺和用途方面,无论是日本古玉,新西兰毛利族玉器,印第安人玉器,还是阿拉伯玉器,西伯利亚古玉,欧洲古玉,都无法与中国玉器相提并论,它们或是昙花一现,或源流无绪,或玉质粗列,或碾琢草率,或种类单调,或用途狭隘。中国玉器在世界琢玉工艺史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国既是产玉大国,又是琢玉大国。中国玉器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闪耀着迷人的光辉。
第二篇: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简介1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简介1
1、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此时屈原受靳尚等人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同年农历五月初五写下《哀郢》,之后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誌》說他「才武絕人」。
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丘頓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行刺大臣董卓不遂,逃亡。
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公元221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解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編。
史書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生產的恢復有著重大貢獻。身為詩人的他,其詩歌勢力渾厚,胸懷廣大。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徵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亦影響了後來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風。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3、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的长子是早逝于宛的曹昂,而与卞氏的所生的长子是曹丕),魏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而汉室早在曹操时就已经名存实亡。曹丕一上任,法令一新,威逼汉献帝,之后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魏。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批评,皆有成就。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4、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东汉时的沛国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曹丕之弟。曹操与卞氏的第三子,汉末、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其才为兄曹丕所嫉,屡欲杀之,被母阻,方得免。他的作品百余篇,绝大部分是五言诗,被后人收进“陈思王集”里;其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曹植曾被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今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有曹植墓。
5、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擅长辞赋,为建安七子之一,被誉为〝七子之冠冕〞。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来读路边碑文,友人问他能背诵吗?王粲说:“可以。”当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被人碰乱了,王粲凭记忆著记忆,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以为他乱排,用手巾帕盖在棋盘上,请王粲在另一个棋盘上重摆一遍。王粲摆出来后,吓坏所有的人,一模一样,一个子都没错。实在很邪门。
6、蔡琰(177年-?),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乃蔡邕之女,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初嫁卫仲道,夫亡而无子,回归母家。后为董卓部将所虏,十二年流落匈奴,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遣使以重金赎回,再嫁陈留董祀。
传世有《悲愤诗》二篇,一为五言,一为骚体,以及《胡笳十八拍》一篇。
7、阮籍(210年出生于陈留,263年逝世),字嗣宗,是中国三国时期魏的诗人。
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阮籍崇尚道教,他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他常常待在家里读书,数月不出,或者出游,数月不归。此外他嗜酒成性,往往大醉。
阮籍做人非常小心,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为了防止不测,阮籍尽量避免发表任何有关政事的评论,往往他也以酒醉来推脱发表任何见解的义务。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作为司马炎的王妃,阮籍为了避免这场婚事,醉60天,别人无法与他通话,最后司马昭取消了这个打算。司马昭派钟会问阮籍对世事的看法,来试探他,但阮籍总是大醉,无法发表任何看法。
司马昭想进为晋王,但假意推脱,他的士僚们就让阮籍写一篇《劝进文》,阮籍不愿,又采取了喝酒大醉的手段来推脱,但最后被逼迫得没有办法,立地写了一篇《劝进文》,连改都没有改,而且文辞清壮,当时被非常看重。即使他往往冲撞其他官僚,他因此受到司马昭的保护。
阮籍所著的80多篇《咏怀诗》尤为著名,流传至今。
8、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乃“竹林七贤”之一。少年丧父,家贫而勤学。曾任中散大夫。由于康不满专权的司马氏,后被司马昭杀害。其作品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为多,其中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散文中尤以论说文见长,今存说文9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另书信2篇。后人有辑《嵇中散集》。
9、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其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东吴大司马。父抗死,时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与其弟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太常张华。张华颂之,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赋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论》,代表作还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另外,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曾著《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臆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辑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陆平原集》。
10、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蒙阳中牟(今河南)人,西晋文学家。任司空掾、太尉掾、河阳县令、怀县令、太傅府主薄等职。死于“八王之乱”,罪夷三族。
其诗今存18首,其中《悼亡诗》三首为代表作。除了诗赋之外,潘还“善为哀诔之文”,今存诔、哀辞、祭文等20余篇。明朝张溥辑《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1、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潜,字符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著名田园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文、赋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12、谢灵运,(385年~433年),中国诗人,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谢灵运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始宁(今上虞),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出身江南大族,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小名客儿、阿客,后人习称谢客。又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在政治上,谢灵运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他与陶渊明合称陶谢,在他遗存的山水诗中,咏剡诗占量最多。可惜其诗中玄言佛理令人费解,与景物描写不甚和谐。因此,名句虽不少,佳篇却难觅。
《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刊刻为《谢康乐集》。
13、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人称鲍参军,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中国南北朝诗人。元嘉(424年-453年)中,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人。鲍照的诗主要学习张协和张华,善于摹写形状。鲍照的妹妹叫鲍令晖。鲍照一生浪迹天涯,进山东、下江苏、来江西、最后客死于湖北武穴市(原广济县)太平山。在南朝刘宋王朝时,与谢灵运、颜延之为元嘉“三大家”,其成就居“谢颜”之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传说,鲍照在匡山乙尖读书作诗,文思泉涌。常常面对巍巍庐山和无边的沧浪之水,下笔如有神,提笔一挥而就。其后不久,元嘉16年(公元439年)秋,他站在乙尖山顶遥望今安庆方向大雷郡望江县,电闪雷鸣的雷池切断了兄妹的联系,写成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散文,生动地传达出匡山神态,成为千古名篇。
第三篇:中国历代古玉璧赏析【精品图文】
中国历代古玉璧赏析【精品图文】
玉璧,是一种片形呈圆状中心带孔的玉器,古人认为玉璧是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早在战国末期统治集团在《周礼》中把璧定为了“六瑞”之首,从此它有了祭天之器的定义。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玉璧其实早在新石器就有了一定的数量出现,虽然我们至今不能破解其真实的用途,但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出现的大量玉璧来看,其数量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完全展示和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辉煌成就。而其后历朝各代的玉璧,各具时代特征,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灵秀之美。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此后,一直传承延续到清朝,虽然它们有不同形制和纹饰,但它们始终是皇权、王权、贵族权力等级的标志。至于谈到玉璧的用途,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它是祭祀天地的礼器,《周礼·春官》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有的认为它是古代权力的标志和等级制度的象征。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装饰品,因为它的制作精致,美观大方,特别是系壁适宜人们佩饰点缀。再有的认为它是陪葬品,因为在许多古代墓葬里出土过大量玉璧,如1982年江苏草鞋山198号墓前和武进县寺墩墓葬的第三号墓里出土了100多件器物,其中绝大部分是玉器,璧琮就占有五、六十件之多,同时在《周礼·春官》里也有“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以玉器敛尸的事实。除此之外还有的认为,璧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即作为一种信物,传达某一种特殊的信息。《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口,反绝以环。”说的是古时进行国事访问时,用璧表达相见之礼,在各国交往时,也往往用璧作为瑞既表示祝贺吉祥,同时又是一种凭信。首都博物馆馆藏青玉双身兽面纹蒲纹玉璧
笔者在走访了很多博物馆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战汉时期几乎每个遗址墓地都有一种青玉双身兽面纹蒲纹玉璧出土,虽然在尺寸上略有不同,但其纹饰几乎一致。笔者虽然没有对其尺寸进行过统计和研究。但感觉到很有可能这是一种王权赐予诸侯、将臣的信物,代表功绩地位的象征,以及礼尚往来代表吉祥礼节的尊贵器物。这种信物或礼物是有一定规制的,这从玉质和纹饰上的一致性可以得到佐证。在那个时代玉璧已从祭天礼器向着一种权贵符号的意义过渡。这是当时的一种制度,有其使用权和拥有的特殊性以及规制玉料上的统一性。在葬制中很有可能根据等级、功劳随葬。这种随葬有完整随葬和击碎随葬之分,至于究竟为何是有待考证的。辽宁省牛河梁红山遗址出土玉璧良渚文化玉璧
龙山文化玉璧
崧泽文化玉壁齐家文化玉璧
凌家滩遗址传统玉璧
广东韶关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玉璧
新石器时期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外周不圆,或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整,或留有切割痕,或两面宽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边有斜坡。该时期玉璧多素面朴质无纹饰,而且肉好之比例无定制。红山文化玉璧肉的边缘呈薄刃状,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这一时期的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特征大多是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具有一种古朴的秀美。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玉壁
山西浮山桥北墓地出土商晚期玉璧
金沙文化遗址出土商晚期周早期玉璧
陕西长安县张家坡遗址出土西周玉璧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为贵族专用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均为圆形,璧面平滑,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题材主要是龙、凤、鸟纹。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纹饰,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阳玉、岫岩玉,具有一种柔润之美。
陕西出土春秋秦式楚式玉璧
战国玉璧
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出现有纹饰的浅浮雕,常见的有谷纹、璃纹、鸟纹、龙纹、虎纹、勾连纹等等很少有素面。当时被大量用来作佩饰和殓葬用玉,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带的璧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作为礼器用的璧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春秋璧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战国璧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具有一种大气之美。
汉代出土玉璧
汉代玉璧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略有变化,两汉时期的玉璧制作规整,纹饰繁褥,而且有多层次纹饰来装饰璧面的特点,典型的有弦纹、谷纹、兽纹、蒲纹、卧蚕纹等纹饰组合在璧面上。其玉质仍以白、青、碧玉为主,但璧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璧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起凸浅,谷粒上部浑圆。玉璧边缘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到了东汉,璧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这一时期的玉璧,纹饰华丽,雍容华贵。自汉以后,玉璧便逐渐少了,人们也不太崇尚。
南宋玉璧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型玉璧居多,大璧少,主要供佩戴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壁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列无规律。璧面雕琢动物的,动物具有元代工艺的风格特征。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有出廓现象,但镂雕也有精美之作。这一时期的玉璧,具有元代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一种粗犷美。
明代玉璧
明代玉璧数量较前三代多,多选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体大多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不少谷纹和云纹。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戴之用,具有一种精巧之美。清代玉璧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璧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璧。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很流行系璧。乾隆时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具有流动的线条美。
由于玉璧它本身具有玉质的内在美、工艺美、历史美、纹饰美、意蕴美等特点,故历来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个人收藏欣赏 谓壁肉倍好,乃周人揉之其形谓之六瑞之首,乃礼器也。古人曰:苍璧礼天!日月演绎,宇宙变迁,溯源根本,似饰环之所启?似天地之孕育?似神灵之演绎?似王权之彰显?似富贵之镶绽?似礼制之循规?其深奥莫测为今人函询未果矣。叩开上古之门,灵界天籁万物之化也。
第四篇:中国历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中国历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诗歌充满追求进步的生活热情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表现了他憎恶黑暗、坚持正义的高洁人格。想象丰富,辞藻绚烂,常用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融化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构成雄奇壮丽的境界,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大纲选其《离骚》(节选)和《湘夫人》2首。
2.曹操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其诗或反映汉末**现实,或抒发个人宏大抱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大纲选其《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3首。
3.曹植东汉末期,三国初期魏国其诗前期大都表现游乐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有的还能反映人民疾苦。笔力雄健,词采华茂,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讲究形式美,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纲选其《七步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视死忽如归)2首。4.陶渊明东晋人其大量田园诗描绘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语言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大纲选其《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3首。5.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大纲选《咏鹅》1首。6.王勃初唐其诗于清丽婉畅之中带有宏放浑厚的气象。人称“诗杰”。大纲选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
7.贺知章唐朝人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大纲选其《咏柳》《回乡偶书》(少小„„)
8.王之涣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雄奇豪放,音乐性强,脍炙人口。大纲选其《登鹳雀楼》《凉州词》2首。
9.孟浩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隐居闲适生活和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大纲选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3首。
10.王昌龄盛唐的边塞诗人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也有闺怨、宫怨、送别之作,于七绝用力最专,常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之誉。大纲选其《出塞》(其一)《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3首
11.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前期多写边塞生活,后期多写山水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誉为“诗佛”。大纲选其《使至塞上》《鹿柴》《竹里馆》《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6首。12.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
13.崔颢唐代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14.王翰唐朝恃才不羁,诗多壮丽之词,多属边塞风格。大纲选其《凉州词》1首。
15高适唐朝以边塞诗著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情调悲壮苍凉,笔势豪健(雄壮奔放,激昂慷慨)。大纲选其《别董大》1首。
16.刘长卿唐朝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雅洗练,接近“王孟”,擅长五言,尤工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大纲选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首。17 杜甫唐朝其诗显示唐朝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境界开阔。以古体、律诗见长,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为“诗圣”。大纲选其《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绝句四首》(其三)《绝句二首》(其一)《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旅夜抒怀》《春望》《咏怀古迹》(其三)《蜀相》《登高》《兵车行》《阁夜》《客至》《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首。18.岑参唐朝以七言诗见长,后期边塞诗生动夸张,慷慨激昂,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积极乐观精神。作品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形成了奇峻壮阔的风格。大纲选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首。
19、韦应物唐朝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表达愤世忤时之作,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著名。简淡秀朗,意境高远,语言简洁,风格淡雅,富有诗情画意。大纲选其《滁州西涧》1首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
得优美如画,又含蓄地流露出待渡者的怅惘心情,颇耐寻味。
20.卢纶唐朝其诗多送别酬答,也有少数反映边塞将士生活的作品,大纲选其《塞下曲》(其二)1首。
21.孟郊唐朝其诗多感伤自己的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形成瘦硬奇警的风格,“郊寒岛瘦”。曾称之为“诗囚”。大纲选其《游子吟》1首,写的平易自然,意味深隽。
22.常建唐朝常以山村、寺观为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大纲选其《题破山寺后禅院》1首。23.韩愈唐朝其诗力求新奇,境界壮阔,以文为诗,自成一家,但过分避熟求生,不免流于险怪。大纲选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首。
24.刘禹锡唐朝诗文俱工,自成一家。他仿效民歌体,独创竹枝词诗体。竹枝词具有健康开朗的情调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于唐诗中别开生面,别具风格。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人称其为“五言长城”。大纲选其《竹枝词》(其一)《秋词》(其一)《望洞庭》《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浪淘沙》(其一)《乌衣巷》7首。25.白居易唐朝其诗以政治讽喻诗为主,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语言优美而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大纲选其《观刈麦》《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琵琶行》4首。
26.元缜唐朝前期诗作对当时社会矛盾有所揭露,后期则多写身边琐事,意义不大。大纲选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首,反映其对白居易的深厚友情,以哀景抒哀情,景语即情语。27.贾岛其唐朝诗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也有个别清新动人的小诗。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人称其为“诗奴”。大纲选其《寻隐者不遇》1首。
28.李贺唐朝其诗多诉说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愤懑,想象奇特,构思精巧用词瑰丽,色彩浓艳,独树一帜,称为“长吉体”。由于生活面狭窄和过于追求新奇险怪,许多诗歌也不免流于晦涩,往往有奇句而欠缺完整的形象、意境和脉络。故称其为“诗鬼”。大纲选其《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2首。
29.杜牧唐朝其诗多指陈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写景抒情的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在晚唐轻浮艳丽的诗坛上独树一帜。人称其为“杜紫薇”。大纲选其《清明》《山行》《江南春》《过华清宫》(其一)《泊秦淮》《赤壁》《秋夕》7首。30.李商隐唐朝其爱情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词句精警,色彩浓丽。大纲选其《乐游原》《夜雨寄北》《无题》《锦瑟》4首
31.温庭筠唐朝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善于创造意境,表现情思。其诗风格高昂,笔力雄健;其词内容多为闺怨之情,风格柔靡,手法多变,为花间派创始人。大纲选其诗《商山早行》1首,词《忆江南》《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首。
32.李煜南唐朝其词前期多反映宫廷生活;后期多怀念往昔,吟叹身世,艺术成就极高。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内心情感,语言明净自然,形象鲜明,扩展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大纲选其《浪淘沙》《相见欢》《虞美人》3首。
33.范仲淹北宋,其词仅五首传世,以善写边塞风光和抒发羁旅情怀为特色,境界开阔而深沉,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领域。大纲选其《渔家傲》1首。
34.晏殊北宋,追踪西昆体,主要表现闲适享乐生活的乐趣,偶尔也流露出寂寞空虚之感,风格清新婉丽。大纲选其《浣溪沙》1首。
35.王安石北宋,其诗文雄健(刚劲)峭拔。其诗遒劲清新,小诗情韵深婉;词作不多但意境开阔。大纲选其《桂枝香·金陵怀古》1首。
36.苏轼北宋,诗于晚唐后另辟蹊径,世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题材广泛,境界阔大。其农村词风格清新。人称诗神大纲选其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4首,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念奴骄·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5首。
37.秦观北宋,婉约派主要词人,艺术成就较高。其词多写个人身世羁旅行役及男女情爱,善于通过凄迷景色和婉转语调,表达感伤情绪,格调轻柔曼丽。大纲所选《鹊桥仙》1首与其他词相比,思想较为积极。
38.周邦彦北宋,诗作内容较空虚,不外闺情羁愁之类,格律法度极为精审,语句雕琢工巧,喜化用前人诗句,长调尤善铺叙。大纲选其词《苏遮幕》1首。
39.李清照宋朝,前期词描写闺中悠闲生活和夫妇间离别情绪,后期主要悲叹身世,寄寓家国之思,流露出爱国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艺术上力求专精,富于创造性,语言不假雕琢,而音调流转和美,形象鲜明生动,风格婉约而兼有爽朗豪放。号称易安居士大纲选其诗《夏日绝句》1首,词《声声慢》《醉花阴》《一剪梅》3首。
40.陆游南宋,诗词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愤恨心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语意明快;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和风俗人情的作品清新俊逸,别具风采。词以沉郁雄放为主要特色兼又柔婉清逸的情趣。大纲选其诗《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5首。
41.范成大南宋,晚年擅长写田园生活景象,不少篇章把农村自然风光的描写与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赋予田园诗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使金途中曾写七十二首七言绝句反映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渴望光复的心情,谴责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爱国感情极为真挚。大纲选其《夏日田园杂兴》1首。
42.杨万里南宋,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大纲选其《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首。
43.辛弃疾南宋,主要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境界雄奇阔大,感情热烈奔放。描写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词清新婉丽,韵味深长。大纲选其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3首。
44.姜夔南宋,精通音律,词风清空高洁,极富想象,语言灵动自然。大纲选其《扬州慢》1首。
45.文天祥南宋,诗词含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意识和大义凛然的豪情,都是蘸着血泪写下的。大纲选其《过零丁洋》1首。
46.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其剧多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聪明才智。剧情紧凑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现力。大纲选其《窦娥冤》。
47.张养浩元代,大纲选其《山坡羊·潼关怀古》56.张可久散曲内容主要为啸傲湖山,嘲风弄月,偶尔怀古伤今,流露对现实不满。艺术上追求工巧,注重炼字协律,风格典丽。大纲选其《醉太平》。48.王实甫元杂剧作家。作品多取材于封建上层社会,表现反封建礼教内容戏剧性强,语言优美,后人曾用“花间美人”形容其语言风格。大纲选其《端正好·长亭送别》。49.王冕元末明初,其诗多写隐逸生活,诗风遒劲纵逸,自然质朴,不拘常格。大纲选其《墨梅》1首。
50.于谦明代,诗风朴实刚劲,真切感人。大纲选其《石灰吟》1首。
51.夏完淳明代,其诗充满爱国激情和时代气息,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语言华美,意境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大纲选其《别云间》1首。
52.郑燮清代,他的诗没有沾染当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风气,着重抒写真情实感,清新流畅,自成一派。大纲选其《题竹石》1首。
53.龚自珍清代,近代思想界先驱,主张革新。其诗想象奇异,文辞瑰丽,风格多样,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实现了政论与诗的巧妙结合。大纲选其《己亥杂诗》2首。54.马致远元代,擅长写景,曲文优美,影响深广。大纲选其《天净沙·秋思》。唐宋八大家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天圣进士。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5],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第五篇:古玉的鉴定
古玉的鉴定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古玉的鉴定。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仿品多,长眼哪!
什么是鉴定
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实际要复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愧否定、精练、反复、对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
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悟性从那里来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糊涂。这和智慧、文化水平无关,没什么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会与不会之间
玩古玉的人中,多数人终生入不了道。部分人摆脱不了二把刀。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鉴定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难断没有错断的人,这就是现实。但愿能改变之,这不是单方所能为的。
收藏者的难处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高仿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为什么假,才能对真的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有高有低很正常。
长眼有诀巧吗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悟道的过程各不相同,各有个的特点。说没有是因为茅台酒的味道没人能说清楚。同饮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鉴定是工匠之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这就是有些高级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捡漏
很多人讲故事说:他花百、八十元就买了个大国宝,还编一套理论以证之。你信吗。成手也不敢轻言捡漏,卖的总比买的精。他可能低价给你,那是他没有回家路费了,东西他很清楚是什么。这等事太难了。初学者千万不要做梦取媳妇,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玉石鉴定《古玉的鉴定》。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生坑、熟坑和盘玉
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里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雕,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鉴定人员资格认证
现在不仅鉴定人员证有泛滥之势,而且资格认证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在的认证程序是:交学费完成学时发证.大谬!资历、学历、名气都不是认证标准。书本上的东西没有多少对鉴定有用.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茅台酒的味道,说出来就走样。认证不需要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资格认证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鉴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只有一个-----实物鉴定准确率考核。
鉴别方法
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馆,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欢收藏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么,对于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鉴定呢?
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专家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等书,皆可拿来认真品读,细细揣摩。
二、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则没有这些感觉。
三、早在宋代时期,就出现了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而清以后的造假情况可谓越来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狗玉”、“羊玉”、“风玉”等,引人上当。
四、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五、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显得尤为重要。
六、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七、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的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断为真品,而线条槽口两侧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制作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