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蜀兴职中邓琰论文
突出职教特点 提高语文能力
成都蜀兴职中 邓琰
[摘 要]近年来,职高生生源质量一再下滑,学生普遍基础差,语文能力欠缺,文化素养不高,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门与社会交往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高生具有让社会认可的语文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中职生的特点,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完善职业素养,把语文教学和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依据专业特色,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和创业服务。[关键词] 职高 语文 培养 应用 能力
职业中学的招生对象一般都是学习的弱势群体,那么,语文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许多职高语文教师都有体会: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几乎为零。面对这样一些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如果还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去教授他们,采用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看作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还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分析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越学越不想学,教师越教越没劲的两难局面。因此,改革职高语文教学,针对职中学生的特点,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把语文教学和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服务,是每一个职高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那么,怎样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呢?
一、明确职高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
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构成,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支撑着语文学科赖以区别于其他诸学科能力的框架,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它揭示了语文在交际交流中的实质——接收和表达:听别人说话,接收口头语言,包括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一切信息;说话 1
给别人听,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别人的文章,包括以文字为载体的一切信息,接收书面语言;写文章给别人看,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是职高语文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二)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所谓语文应用能力,是指基于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之上的、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语文基本能力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延伸与应用。职业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走入社会,直接面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社会最需要的是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能力之高下,对他的人生会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职高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角度来看,目前社会对中职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主要是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从近几年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能说会写的毕业生普遍容易找到工作,而说写能力差的学生就往往“滞销”。职高生毕业后大多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谋求工作,口齿伶俐,准确、流畅和清晰的表达关系到求职的成败。当学生结束职高学业进入社会后,他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与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听别人说话, 善于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准确理解其含义;要恰当表达自己的意思,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服务工作者要以热情、准确、流畅的语言来阐明自己服务项目的特点,使顾客认可和接受;企业家要以准确而无可辩驳的、鲜明而不模棱两可的、生动而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掌握谈判的主动权;领导者要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下属接受自己的决策;下属要以令人信服、无懈可击的语言使上司采纳自己的建议。因而,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如何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如何在交流中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应成为职高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这些都与口头表达有关。所以,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创造说话的机会外,更应系统地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训练。
其次,人们也要阅读各种文章,如各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网络上的文章等,还有上级的文件、下属的报告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运用读的能力。人们还经常要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大量的写作活动,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以应用文体为例,就有调查报告、计划、总结、述职报告、各种书信等事务文书,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合同等经济文书,还有法律文书,礼仪文书,宣传文书等等。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写应用文是职高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教师要潜心研究大纲和教材,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同时,还要灵活补充教材中没有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又高的其 2
他应用文,如单据、便条、书信等。此外,还必须结合专业,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以外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以文秘专业为例,还应补充礼仪致词和会议讲话等的写作,财经专业的应补充“经济合同”、“经济诉讼”等的写作。总之,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高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不仅如此,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也非常需要语文能力的应用。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难以计数,信息跨越之范围无所不包。电脑、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更加快了信息的发展趋势,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信息,必须不断地汲取并消化这些信息。搜寻、筛选和加工信息成了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生存技能。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学生必须学会在涉及不同知识领域的文章中搜寻、筛选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语言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释义、分析、整理、综合与评价,然后用某种语言形式进行恰当的转述。在语文教学中这是一个“阅读—写作”的过程。而从信息科学的观念来说,这就是一个“接收—解码—编码—输出”过程。同样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也需要接收以口头语言形式发出的信息,即“听”,并能恰当准确地传达出来,即“说”。所以,学生必须将所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才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转变观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一)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育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无视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已不算很新鲜的说法了。但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的却并不多。虽然,由于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已众所周知,老师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名学生滔滔不绝地讲授40分钟这样绝对的例子已经很少看到了,很多教师也认同“学生是主体”这一说法,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按既定教案办,而不能根据课堂情景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在教学之后不进行“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更多的则是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需要在认识的层面上加以解决的观念问题。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并走向预定的目的地。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问题,便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 3
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的能力才可能在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只在方法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那就只能围着“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转。课堂看似活跃,其实学生是被动地发言,被动地讨论,被动地搞活动,这是不能叫做“发挥主体性”的。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减弱了,相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的。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课堂节奏的调控者。“主体”与“主导”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学双方的地位、作用、关系的高度概括。在“主体”与“主导”这一组事物中,“主导”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及成败。“主导”正确、有力,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那么,教师的主导怎样才算正确、有力? 一要在思想上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认识上解决问题;二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教学方法,明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渠道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无疑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随机调控。这是主导作用的外观功能,而主导作用的内在功能则是启发思维。离开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作用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不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任何“主导”都将是形式主义的,无益于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看起来似乎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但学生实质上依然是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轨道走,并没有实现自主思维。这样的教学决不是“主导”而是“主宰”。
3.师生间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主体密切结合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同一教学过程中,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间是平等的,人格互重,教学相长。这样就会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为学生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当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时,他们的能力也就最大限度地得到了锻炼。
(二)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重知识轻能力。长期以来,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我们当老师的也以“知识的传播者”而自豪。这种传统观念潜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了你,你收到 4
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学生只学到有限的知识,却没能转化为他们的能力。二是重教“书”,轻教“学”。课堂上教师只管讲,学生照单全收。只单纯教学生知识,却不教他们怎样学习,一旦脱离老师,他们便没有能力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可见,传统教学从根本上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能力锻炼、思维训练和未来发展。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一方面重视技能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淡化教书意识,强化教学意识,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西方的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逐步摆脱教师的过程。”要达到“不教”和“摆脱教师”的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而且,他们的能力也将会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课堂观
不少人心目中的课堂就是教室的小天地。认为只要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听老师“传经”,再加上一些枯燥乏味的训练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陈旧的、片面的课堂观。它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而以应用为主的能力培养恰恰是职高语文教学的重点。
1、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应围绕专业课,凸现实用性。
职高学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教学应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授之以渔,因此,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同时,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作为职高语文教师,面对职高学生的就业需要,语文教育内容应重点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毕业后立即投入工作的需要,这是职高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之一。语文教师要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语文课带上专业的色彩,使语文课对学生而言是学有所值,学有所乐。这就需要职高语文教师在教材的编写、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工夫。一方面加强教材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改善教学教法,通过列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创设带专业特点的情景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针对职高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可把写字、应用写作、普通话等技能和基本功作为学习重点。平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能说普通话,能用口语交流信息、洽谈工作,能向顾客介绍服务项目的内容、特点,做到通俗易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还应重点对应用文的写作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日常应用文体,如总结、记录、通知、设计说明、广告、及各种报告等。从而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高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职高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让课堂教学紧贴 5
社会需要,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造就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非常有益。国家为各学科教学规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材,这是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循和采用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把课堂教学封闭起来,唯教科书是从。就拿我们的写作教学来说吧,就那么几类作文题,一届一届的学生都在写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只是以材料、话题、命题等较灵活的方式出现而已,毫无情趣,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据介绍美国的中小学常常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题目往往大得惊人,如《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篮球运动》等。老师布置一连串思考题,介绍一些参考资料,由学生自己去调查、采访、研讨,然后拿出报告来。许多学校还规定了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相比之下,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必要的基本写作训练是不可少的,但若将其作为写作教学的全部,且一成不变地延续下去,把学生的思想封闭在小小的圈子里,使他们的写作能力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那将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封闭是没有出路的,相反,教学内容紧扣时代与社会,并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需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使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3.重视职高语文活动课,开辟第二课堂。
开展职高语文活动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在实践中发展语文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它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开展职高语文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融入社会,贴近时代。第二,目标明确。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计划等,不能无的放矢,看似热闹,实则毫无意义,搞形式主义,或者活动零碎不系统。第三,结合专业,重在实践。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很重视实践性,语文活动课强调的也就是学生的身体力行,要让学生做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自己来做,在做中学会应用,在做中锻炼能力。第四,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职高语文活动中,学生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授之以渔,导之以法。
以上是对职高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改革还会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在教改实践中也还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职高学生实际教学,实实在在地收到成效,而不是把培养能力作为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还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突出特色,创出一条新路,如此,职高语文教学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1、《职高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包其玲 科学教育家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浙江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胡庆麟、胡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倪文锦 上海教育出版社
5、《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柯孔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王灵玉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7、《职高语文教学初探》 骆驼论文网
8、《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叶卫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9、《职高语文教学要体现实用性原则 》 俞沛强 职教论坛 2004
10、《职高学生语文能力构成研究 》 赵嫦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师范大学2001 7
第二篇:成都蜀安驾校万兴分校学员点评
一校一车一教员,拖了学员好几年。平时拉人跑长途,变向敲诈吃黑钱。各种理由耗时间,每周预约仅一天。周日练车十几人,排队等候又一天。场地每天二十块,一次长途六百元。不跑长途控车差,跑了长途练其它。
第三篇:成都蜀上景观设计工程公司
成都蜀上景观设计工程——为中高端楼盘小区、城建景观、别墅庭院、私家园林提供整体园林设计施工方案的专业机构。几年来,我们遵循“您身边的园林顾问专家”的准则,为客户提供高水准的整体设计施工方案,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案例。成都蜀上景观长期与政府机构、房地产开发商、城建绿化部门、私家园林业主合作,并成功为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四川研究所、雅安市地震博物馆、空山大酒店(五星级)、三利宅院、保利198、麓山国际等知名机构提供专业整体绿化设计施工服务。我们的成功,得益于一贯坚持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使得我们与更多企业建立稳固的、长期的、真诚的合作关系。我们的价值:我们的价值就是为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我们的使命:为您提供专业、系统的园林绿化解决方案。我们的定位:园林绿化设计施工专家。
大自然的搬运工,黄金十年的当代中国新青年,视设计为生命在狂热艺术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顶礼膜拜的虔诚教徒…… 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也应该是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为我们这个创意群体,勾勒出一些轮廓,但终究也没能这样做,也许是愚拙,也许是胆怯,毕竟这么大的一个创作群体,想用一两个词或者一两句话来概括和诠释,真的是显得有些许的苍白和无力。于是在征求了所有人的意见后,我们终于有了以上的一些模糊但也还算贴切的概括。我们一直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还是那句老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园林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造园不是园,还„园‟于自然”,此话怎讲呢,蜀上人一直秉承的是“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造园建林乃人工工作,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营造出“自然之园”,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还„园‟于自然”这个落脚点。我们一直固执的认为,我们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时代的园林建造师,我们是在雕琢一件件具有时代特色和不可复制的艺术品,请容许我们这样为自己的作品定位,我们相信,如果当您看到我们的作品后,您一定会惊讶于我们对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我们对施工技术的一丝不苟,是的,这就是我们——黄金十年的当代中国新青年,视设计为生命的狂热艺术分子……我们这一路走来,充满艰辛和汗水,但也算精彩,从一个设计私家花园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以中高端楼盘景观、别墅庭院、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的专业机构,我们倍感荣幸和骄傲。原子能研究院、雅安市地震博物馆、空山酒店(五星级)、保利198、麓山国际、三利宅院、翰城国际、……,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欣喜,也让我们收获到了荣誉和希望。成都蜀上景观设计工程公司——园林绿化设计施工专家
关键词:
成都景观设计 成都园林设计 四川景观设计 四川园林设计 成都花园设计 成都园林景观设计成都绿化工程设计 亭园景观设计 蜀上景观
网站:电话:1398211 6991(王先生)028-66181695(办)QQ: 1371637775
第四篇: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蜀兴职中参评四川省中职优秀研究成果论文)
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
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 执笔:陈华 吴娟
摘要:学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 “学问化”等一些根本性问题,不可避免地使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教育界以及学生的质疑。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仅要成为技能高手,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益求精的使命感,笔者探讨了如何再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下重拾工匠精神,抓住职教核心内涵,让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更好的为技能强国服务。关键词:传统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 匠人精神
一、现代学徒制“打造技能强国”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西方有关国家实施的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
二战后出现的以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形态都是现代学徒制。这种职业教育制度很好地实现了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校企合作)、受教育者的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工学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职业态度,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这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如何解决我们技能型人才量大质低的问题,学徒制无疑是值得尝试的重要转型升级平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现如今分布于诸多行业的各类“工匠大师”,几乎都是传统学徒制的产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许多技艺精湛的国企师傅倾囊相授、金针度人,通过选带较高素质徒弟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堪当大任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我们国家目前在经济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技能强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现代学徒制无疑是一个可以好好借用的途径。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二、“弘扬工匠精神”彰显育人之“德”
《大国工匠》是去年最火的一部纪录片,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工匠们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信念。
“打造技能强国”突出传人以“技”。“弘扬工匠精神”彰显育人之“德”,现代学徒制师傅要授业,更要传道,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真正的匠人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琢磨,把99%提高到99.9%。对他们而言,工作不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打造完美产品的过程就是享受,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无论中国古代学徒制或西方行会学徒制,都是靠这种精神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这种精神不但是贯穿于中国学徒制的基本精神和成功决窍,也是西方学徒制的一条永恒红线,更需要在现代学徒制中发扬光大。
以意大利为例,自古代“家庭学徒制”和中世纪“行会学徒制”以来,这种精神就在各行各业成为一种与宗教无异的最高信仰,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所以,在西方各国中,意大利拥有一支数量最多、分布领域最广、从未断层、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队伍,他们是该国众多世界顶尖奢侈品牌长盛不衰的可靠保证。
三、在现代学徒制中强化“工匠精神”,立德树人
职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已经寻找了各种育人途径,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封闭式的、死记硬背式的、以显性知识掌握多寡为标准的应试教育,不能只是简单进行知识传承的工具,不只是一种简单培养挣钱的能养活自己的价值体系。
如果说“工匠精神”比较文艺,我们不好外显,那我们换一个说法就是职业化。我们培养的是职业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就是职业化,职业化表现的是一种行为习惯,而专业化表现的是一种知识技能,两者加在一起,就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综合素质不就是“工匠精神”吗? 有时候一个人的职业化让人感到信任,他更多的表现出他做事的文化和精神,而专业化则是让人感觉到放心,他更好的表现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不好看职业化,能不能看专业化。而职业化就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表达。那些隐藏在大脑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包括信念、价值观、判断力、激情、良知、认知、承诺、责任心、不可编写的操作程序等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必须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客户关系、商业网络更是课堂中、考试中、教师传授中无法获得的。所以,“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把学生放到实实在在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去醒悟,成长。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情景就是现代学徒制。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学习目的:不以考试优秀、能够获得奖学金为目的;以获得商业信息、获得经营经验、建立客户关系并最终实现良好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比如说电子商务专业,课堂教学必须的,但是在网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通过点击率,收藏率,好评率等等这些来确定每天每个项目的学习目的。
学习内容:不仅仅以掌握显性知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的;更重要的是是默会知识、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实在的超市经营过程中,师傅的带领下,要学会诚实,正直。例如在学校的咖啡行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项目中,学生浅层次的是制作咖啡,经营咖啡厅,但其背后含义则是孕育着经营之道——除了工作的范式,还有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溯源即做食品的良心与不变的本真坚持;
学习场所:不仅仅在学校、课堂。“家——学校——教室”是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方式;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场所主要在校外、在企业、在公司,可能在打工,可能在顶岗,可能在创业实战,“学校——公司——市场”是活动的基本线路。学生在教师和在公司市场的状态是截然不一样的,学生的阅历丰富了,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也就不同了。
学习组织:不仅仅在教室,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接受同一教师的教育,是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而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是在师傅和教师的双重带领下,个别学习和团队互助相融合,甚至独立行动、单兵作战,也可能会与同学合作,但参与者也为数不多。学校整合电商专业、平面专业、金融专业的“尚特’S视觉营销工作室,以真实运营工作室,由教师、行业专家、学生一起独立承接企业工作项目,除了提高学生电子商务专业水平之外,更多地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电商专业的客服在和客人交流的过程中,必须独立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售后虽然有总结,但是在失败的过程中,学生也就成长了。
学习安排:传统的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学什么、何时学、哪里学、怎样学都有老师指导和要求;而现代学徒制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学,甚至要抢着学、偷着学,是课余学、节日学、假期学。
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室中听取教师的讲授,阅读教材,完成书面练习;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是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
学习考核:传统的学习是通过考试,主要是卷面考试来检查和评定学习的效果;而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有收入的多少、实体组建的进展、节假日(含课余)实践训练时间等指标来衡量、更为关键的是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养成。
学习情境:传统的学校学习情境往往是人为设计的,是虚拟的;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是真刀真枪的实践,是与学生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是在价值创造中学习。
学校成立2年多的商贸实训中心,通过教师(师傅)手把手在工作过程中传授技术,学生通过轮训上岗,在真实的岗位中,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做账的实操练习、电商专业进行微店经营实训,这些真实工作项目,通过“学、传、帮、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其学生收获远远超过其在课堂上所学。
培育工匠精神要靠职业教育支撑,振兴职业教育也要重拾工匠精神。抓住核心内涵,现代学徒制才会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追求技艺的完美,对细节一丝不苟,在重复中精益求精,此即日本传统文化推崇的“职人”生活。“职人”,社会身份即手艺人、匠人,但它同时也是个精神身份,意味着一种成就、修养和品格。自身的技艺、做出好的东西。这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人生哲学。”让人感叹的是,这种劳动的认真和严苛的自律,不仅是市场和竞争的需要,更是“职人”内在的生命要求,是精神驱动和自我修行的结果,他们执行的是自己的尺度,而任何一丝松懈或作弊,都会让其失去自我器重。
香奈儿公司“御用”鞋匠马萨罗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现代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耐心、专注、坚持等品质气质,最好的传递途径仍是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就是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所在。让名师巧匠和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规则下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形成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备注:本文是2016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中职类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公示)的前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鹏飞、陈秀虎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12月
[2] 冯科、姚莹 “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现状研究 《公共管理》管理视窗 [3] 解娇娜、解妮娜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合作经济与科技》 劳动/就业
[4] 张洪强、吴增伟 “基于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年第15卷第1期
[5] 王永新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科技展望》2015年36期
[6] 李玉朱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职教论坛》2014年6月
[7] 欧阳丽、罗金虎“校企协同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与思考”《职教论坛》2015年5月
第五篇:邓论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探讨
学员九队沈磊3022005237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实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概括了这个体系的本内容,这既是重要的战略举措,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文将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及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一、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它是发展的、开放的系统,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同志创建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革命实践中,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事实证明,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的实践,才能牢牢掌握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统领多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充分发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确立这一理想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写照。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全国人民在21世纪前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鼓舞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只有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才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是这样。中华民族是有着优良传统、灿烂文化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激发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明显加快,我们党紧跟时代前进的节奏,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之源。这两大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不断创造崭新业绩和世界奇迹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道德和法律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其中法律依靠的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等非强制手段来实现。道德建设的核心即是荣辱观。2003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具体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三者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地指出了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充分说明了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属理论层面的要求,统领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往往包含有多种价值追求,同时又要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生活中树立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它的提出和贯彻,要求我国人民准确地领会和自觉地把握它,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及实践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表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复合体。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利益关系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存在着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然而,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社会必定有一种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来不但需要引领整个社会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极大增长,还需要体现在生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社会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现了这种社会制度的根本精神,也是这种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精神的生命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要求形成主导价值共识,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提供了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 我国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当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主导理想,这一理想应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能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因此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中国,必须确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切实加强主导理想的培养,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应潮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的提出深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这一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总体发展、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代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走向,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主心骨和强大推动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引导人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追求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人民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各个层面,既有理论层面,又有理想、道德、精神层面;既有信仰指向,又有共同目标,既有精神精髓,又有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前我们只是熟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范畴。然而道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世界观等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只是单纯地抓道德,很难将全社会的道德认知、道德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不然,它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既有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也有理论基础。在这里,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理论与实际运用、历史与现实成功地结合成为一体。同时应当明确地认识到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不是仅限于个人的品德修养,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如何做事做人,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必将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并将长期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稳定下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方面的深刻改变必然
导致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综观全球,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比较和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正逐渐成为新世纪的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问题;加之市场经济特有的属性亦会带来众多负面效应,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多重性、多变性的特点,由此,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严峻挑战,一些原本十分明确的价值观念受到质疑,导致不少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特别要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因此要应对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化解以上诸多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否则,就可能迷失我们前进的方向,削弱和涣散我们的斗志,瓦解和分裂我们的队伍,从而危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实践中要让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我们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仓俊烘·建设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教育报,2006-12-01·
[4]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04-03·
[5]木拉提·巴海·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
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