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张衡》教学设计(语文S版三年级下)
教学设计 9 张 衡
【内容简析】
本文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阅读中感悟、体会。【教学目标】
1.会认“录、铜”等生字,会写“杰、吉”等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大胆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体现张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的地方。
难点:教育学生大胆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显示地动仪的测定经过。
2.问: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地动仪的?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把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请教老师和同学。2.同桌互读生字,认真听读,互相纠正读音。3.课件出示生字词,由“小老师”带读,教师正音。4.指名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三、读课文,感知内容 1.范读或录音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①用序号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②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任务:
(1)张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明地动仪的?用横线画出。(2)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读后小组讨论,指名说。)(3)地动仪发明后,人们对他的看法是怎样的?学生读后回答。(4)张衡发明地动仪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四、学生再读课文
1.讨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2.自由读课文。找出还未读懂的地方,大家讨论解答。
五、小结全文,加深印象
1.谁能概括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张衡是怎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深入感悟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地动仪的样子和使用情况。
2.多媒体出示课后习题3的句子,让学生讨论,比较两个词语的区别。
3.张衡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地动仪的?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地动仪的发明有什么作用?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①指名朗读语段。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四人小组讨论:张衡是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4.质疑解难。
自由朗读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合作识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齐读。2.学生指出难写的字。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5.教师指导书写。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收获。2.假如你身边也有迷信,那你怎么办? 3.探讨一下地动仪的奥秘。
五、作业
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东西。
第二篇:《张衡》S版语文三年级下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张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9个,会写的字15个,要求掌握的词语10个。
3、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及功能,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秘密,科学家们在研究、探索,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科学之谜。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天文学家——张衡。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张衡的?
(2)说一说课文大意。
(3)自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介绍张衡的?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小组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自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介绍张衡的?
3、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梳理。
①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②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③地动仪构造精巧,能预测地震。
④公元138年发生了一次地震,地动仪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和报告。
⑤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测仪器,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词语:“杰出”。
东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张衡。
(1)你能把“杰出”,换意思相近的词吗?(著名、有名)(2)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3)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4)体会小泡泡“不吉利的说法”。
(5)理解“发明”的意思,说说它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
①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它怎样测定地震?
②请看图介绍地动仪的样子,讲一讲它是怎样预测地震的?
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地动仪的样子介绍清楚的?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①指名指图说说。
②评价说的是否清楚明白。
③再指名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
④你觉得地动仪的构造怎样?(造型精巧、精致、造型别致)
⑤同桌看图说一说。
闭上眼睛,想想一下地动仪是什么样的,这样造型美观、精巧、灵敏的仪器,让我们介绍给别人吧。
⑥你觉得张衡是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作者首先介绍了地动仪像一个大酒坛,然后具体地介绍了每一部分的构造特点,准确地运用了动词,把地动仪的外形特点形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了,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写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4)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呢?谁来说说?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吗?
如果——————(9什么方向)发生地震,地动仪的————————。
(5)张衡的地动仪到底能不能预测地震呢?我们继续学习。
2、学习第五-七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想想地动仪是怎样预测地震?
②用自己的话讲讲地动仪预测地震过程。
③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记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④你觉得张衡是怎样的人?
(2)全班交流,说说事情的全过程。
(3)体会词语:议论纷纷。
①议论纷纷什么意思?
②人们会议论什么?假若你就在这里,你会说什么?
③看来人们对张衡的地动仪持怀疑的态度?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④读读第七自然段。
大伙儿这才心信服。
⑤读读,你有什么感受?理解“才”的意思。
⑥对比第六自然段,再来读一读。你觉得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习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2)“卓越”是什么意思?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回顾全文,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2、总结全文,出示古观象台的图片,介绍浑天仪,阅读“学习链接”。
张衡研究出了地动仪,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能学科学、用科学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造福人类。
3、请你对张衡说
一、两句话。赞美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仿写,写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
1、再次读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己总结写法。
3、说说你打算写什么小物件?它有什么特点?(笔袋、铅笔盒、芭芘娃娃……)
五、布置作业:
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物件。
板书设计:
9.张衡
东汉人 从小热爱科学 发明地震仪
不迷信,相信科学,勤思考,爱动脑。语文三年级下《张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张衡》是一篇写人文章,主要写了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______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出体现张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的地方。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收集有关本课的相关知识,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而在学法上,我们应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制定了读、议、思三字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张衡一课,老师要考考你们字词掌握情况。用复习进行导入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上节课对字词掌握情况,而且自然的过度到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
2、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整体感知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大体内容,进而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情境图,让学生能迅速地回忆本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张衡的,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张衡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自主探究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师生合作,解疑合探 在学生自探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以全体讨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自探结果情况。并且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张衡是我国东汉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后来发明了地震仪。并且概括出张衡的优秀品质,他不迷信,相信科学,爱动脑筋。喜欢思考。并且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张衡发明地震仪过程的语句,培养学生养成勤思考,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4、升华感情,质疑再探 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再一次大声地朗读课文,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启发学生提出本课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地震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并且进行全部同学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张衡的优秀品质,与卓越贡献。诱发学生学习张衡相信科学,勤思考的好习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升华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精神。
5、仿写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自己的小生活用品。这里通过小练笔让学生得到一次写作的训练不仅可以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再一次升华,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6、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我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体现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又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注重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第三篇:《张衡》S版语文三年级下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张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9个,会写的字15个,要求掌握的词语10个。
3、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及功能,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学习任务。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9个,会写的字15个。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并掌握词语10个。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难写的字写规范。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将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认识几个有名的科学家,他们都是谁呢?讲述了他们哪些发明创造呢?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还会学到哪些学习方法?我们赶快打开书,自己读读单元导读吧!
2、自由朗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明确:导语由两部分组成——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即学习方法)
二、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秘密,科学家们在研究、探索,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科学之谜。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天文学家——张衡。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张衡的?
(2)说一说课文大意。①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②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③地动仪构造精巧,能预测地震。
④公元138年发生了一次地震,地动仪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和报告。
⑤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测仪器,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自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介绍张衡的?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小组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2、全班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自由读)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自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介绍张衡的?
3、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梳理。
①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②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③地动仪构造精巧,能预测地震。
④公元138年发生了一次地震,地动仪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和报告。
⑤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测仪器,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读三个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词语:“杰出”。
东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张衡。
(1)你能把“杰出”,换意思相近的词吗?(著名、有名)(2)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3)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4)体会小泡泡“不吉利的说法”。
(5)理解“发明”的意思,说说它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3、小结: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构造怎样?是怎样准确预测地震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探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地动仪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他经过研究发明了地动仪,地动仪是什么样?它能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张衡的?依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板书:
发明地动仪
杰出地动仪的构造功能
预测地震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
①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它怎样测定地震?
②请看图介绍地动仪的样子,讲一讲它是怎样预测地震的?
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地动仪的样子介绍清楚的?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①指名指图说说。
②评价说的是否清楚明白。
③再指名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大酒坛秃起铸对准蹲仰对准
④你觉得地动仪的构造怎样?(造型精巧、精致、造型别致)
⑤同桌看图说一说。
闭上眼睛,想想一下地动仪是什么样的,这样造型美观、精巧、灵敏的仪器,让我们介绍给别人吧。
⑥你觉得张衡是怎样的人?(3)教师小结:作者首先介绍了地动仪像一个大酒坛,然后具体地介绍了每一部分的构造特点,准确地运用了动词,把地动仪的外形特点形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了,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写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
(4)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呢?谁来说说?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吗?
如果——————(9什么方向)发生地震,地动仪的————————。
(5)张衡的地动仪到底能不能预测地震呢?我们继续学习。
2、学习第五-七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想想地动仪是怎样预测地震?
②用自己的话讲讲地动仪预测地震过程。
③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记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④你觉得张衡是怎样的人?
(2)全班交流,说说事情的全过程。
(3)体会词语:议论纷纷。
①议论纷纷什么意思?
②人们会议论什么?假若你就在这里,你会说什么?
③看来人们对张衡的地动仪持怀疑的态度?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④读读第七自然段。
大伙儿这才心信服。
⑤读读,你有什么感受?理解“才”的意思。
⑥对比第六自然段,再来读一读。你觉得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桌的两名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这件事。
3、学习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2)“卓越”是什么意思?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回顾全文,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2、总结全文,出示古观象台的图片,介绍浑天仪,阅读“学习链接”。
张衡研究出了地动仪,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能学科学、用科学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造福人类。
3、请你对张衡说
一、两句话。赞美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仿写,写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
1、再次读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己总结写法。
3、说说你打算写什么小物件?它有什么特点?(笔袋、铅笔盒、芭芘娃娃……)
4、指名说,同桌说,再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读句子,选择词语填空。
2、完成选做题。
3、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发明地动仪最早
杰出地动仪的构造功能大酒坛(秃起铸对准蹲仰对准)造型美观
卓越准确地预测地震
第四篇:《张衡》S版语文三年级下教学设计
《张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9个,会写的字15个,要求掌握的词语10个。
3、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及功能,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及写作方法;练习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他经过研究发明了地动仪,地动仪是什么样?它能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复习:
1、认读字词
2、回忆文章的大致结构(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张衡的?)①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②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张衡发明了地动仪。③地动仪构造精巧,能预测地震。
④公元138年发生了一次地震,地动仪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和报告。⑤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测仪器,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3)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4)体会小泡泡“不吉利的说法”。
(5)理解“发明”的意思,说说它和“发现”“发生”有什么不同?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读中感悟人物品质,体会写作方法。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
①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它怎样测定地震?
②请看图介绍地动仪的样子,讲一讲它是怎样预测地震的?
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地动仪的样子介绍清楚的?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①指名指图说说。
②评价说的是否清楚明白。
③再指名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大酒坛 秃起 铸 对准 蹲 仰 对准
④你觉得地动仪的构造怎样?(造型精巧、精致、造型别致)
⑤同桌看图说一说。
闭上眼睛,想想一下地动仪是什么样的,这样造型美观、精巧、灵敏的仪器,让我们介绍给别人吧。
教师小结:作者首先介绍了地动仪像一个大酒坛,然后具体地介绍了每一部分的构造特点,准确地运用了动词,把地动仪的外形特点形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了。
3、地动仪是怎样预测地震?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地动仪是怎样预测地震的吗?
如果——————(什么方向)发生地震,地动仪的————————。
四、指导仿写,写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
1、再次读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己总结写法。
3、说说你打算写什么小物件?它有什么特点?(笔袋、铅笔盒、芭芘娃娃……)
4、指名说,同桌说,再写一写。
第五篇:小学语文:《语文百花园二》教学设计(语文S版三年级下)
教案示例 语文百花园二
【内容简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共安排了五个栏目。语海畅游有三项内容:一是字的正音练习,二是掌握“心”这个部首在字的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写法,三是查字典的练习;“积少成多”安排了“绿色格言”的练习;“阅读平台”安排了读一篇短文的练习;“能说会道”是一次口语交际练习,要求评选动物明星;“笔下生辉”是一次应用文形式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说话能力。
【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培养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复习近平舌音和翘舌音的读法,把音近的字读正确。
2.让学生认识部首“心”在汉字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3.查字典,让学生认识多义词的用法。
4.读格言,积累词句。
5.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能说会道”的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语海畅游”第一到第三题。
一、引入新课,提出要求
二、读一读,注意每组词里加点字的声母有什么不同
1.复习“s、sh、c、ch、z、zh、f、h、l、n”声母的读法,区别发音有什么不同。
2.出示八组词语,借助拼音分组读词语,边读边想:每组的两个音节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音是否正确。
4.同桌互读,纠正对方的错音。
5.检查读,看谁读得好。
三、汉字真有趣
1.自由把汉字读一读,不熟悉的可查字典把字音弄清楚。
2.说一说“心”这个部首在不同的位置的不同写法。
3.说一说还有哪些与“心”有关的字。
四、查字典,看看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是什么意思
1.分组读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查字典,说说带点词的意思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贫穷”的“穷”,意思是缺乏生活资料;“无穷”的“穷”,意思是穷尽。“一顶”的“顶”是量词,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顶着风”的“顶”是动词,表示对面迎着的意思。
3.鼓励学生说说一些其他多义词的例子。
五、总结本课收获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积少成多
1.自由练习读,同桌互读。
2.大家相互交流,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
3.把这首诗背下来。同学互背。
二、阅读平台《奇妙的鲤鱼溪》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短文,能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工具书。
2.指定三名学生读短文,及时纠正读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发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
4.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三、总结本课收获
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引入新课,明确题目要求
二、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完成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确定下来,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了解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特有的技能等。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介绍时,注意把话说清楚、说具体、说得有条理。
3.由小组长负责,把自己小组的动物明星选好,并推荐一两名同学代表本组在班上发言介绍,大家共同准备发言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
4.在班上评选动物明星。可由教师或一名学生主持,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各组代表充分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可以用投票或举手表决的形式,评选出十大动物明星。
三、笔下生辉
1.明确要求:把自己在动物明星评选会上的口述内容整理好,制成一份动物小档案。
2.按照教材中《动物小档案》卡片的要求进行填写。
四、总结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