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的社会议建设教案
《苏联的社会议建设》教案
杨林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俄国全面电气化计划;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内容、作用;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1936苏联宪法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难点: 新经济政策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读书指导法、幻灯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导入
新课] 由于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严重地破环了俄国经济。旧的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情况,使得这一任务的完成碰到重重困难。但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贫穷落后的苏维埃国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变成了工业化强国。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开展的呢?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板)1.原因:(板)
(1)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环(板)
(P66小一)在这种情况下,苏俄面临着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最急迫的任务,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2)旧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板)
1918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P67注),到1921年,已经不适应新情况,必须加以调整,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俄罗斯电气化计划的制订(板)
列宁非常重视现化化大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对苏俄来讲,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因此,它准备用10—15年执行俄罗斯全国电气化远景计划,以便全国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板)
1921.3,俄共(布)决定逐步取消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它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不同?
(P67注 大一、二)(学生回答基础上,指简表 讲解)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呢?(P67大三)
二、苏联的成立(板)
十月革命胜利后,使俄国领土上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他们纷纷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在粉碎国内外的敌人进攻之后,各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加强。随着俄罗斯全国电气化远景计划实施的开始,各苏维埃共和国为了把力量团结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和加强国防,迫切要求组成一个国家联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成立了。苏联是何时建立的?(1922)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自愿、平等)它的全称是什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加入到苏联的有哪四个国家?(俄、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P67大四回答)指明:苏联、苏俄、沙俄是指不同时期的俄国,沙俄(1547——1917)、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
苏联建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相继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一五、二五计划的实行?(板)
(P68大二)两个五年计划分别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它们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暂时的牺牲,掀起了社会主义竞赛运动,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取得巨大成就。2.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板)
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成大型工矿企业6000个,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为苏联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苏联的农艺仍是小农经济,生产落后,如何把众多的小生产者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改造农业,使它适应工业化国家的需求呢?苏联共(布)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四、农业集体化方针及成就:(板)
(P20大一)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是什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在集体化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有些组织者出现过火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运动经历了失误、挫折和尖锐的阶级斗争。1930.3苏联决定纠正过火行为,使集体化运动得到继续发展。到1937年,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产的93%,耕地面积达99%。
五、1936年苏联宪法(板)
为了把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了苏联宪法,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认定,社会主义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因而,把新宪法的颁布看成是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新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苏社建的巨大成就,它的颁布,是苏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巩固小结] 涉及问题多,但主要内容可以围绕六个年代来考虑:
1921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1922苏联建立;1928一五计划;1933二五计划;1936新宪法,标志苏联建成社会主义;1937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六)板书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七)作业 : 苏联的社会议建设
第二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一、东欧剧变:
3、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阶段: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
--各国政党改革,放弃社会主
义,实行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通过大选上台。
3、概况
波兰:最早--团结工会执政;民主德国:先剧变,后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罗马尼亚:唯一发生突发性事和流血事发生剧变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地区性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4、原因:
内因:
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弊甚多;改革没有突破就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因: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19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1990年苏联共产党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
八一九事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1991年建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遭受的挫折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大国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的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④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⑥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苏联社会的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
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
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典型例题
1、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依然保持统一和强大,依据事实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解体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苏联解体的主要错误推到他的身上则是错误的。
①在改革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有重大过失:指导思想有重大偏差--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没有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完全否认了苏共的光荣历史;对西方和平演变掉以轻心。
②然而,这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苏共没有把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和苏联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的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你认为此预言是否正确?请选择一相关事例说明。
判断:预言错误。
理由:①未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叶障目,以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受挫,而否认社会发展规律。②苏联、东欧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据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苏东剧变最多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不通;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并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例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这一过程长达几百年。
3、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①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②对世界历史发展各有什么影响?③你对红旗升降有什么看法?
①由于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并且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红旗升起。
②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鼓舞推动了一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1991年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未能纠正的结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所造成。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④这打破了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明显增加,使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⑤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而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有何不同?两国建设后果怎样?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建设:
①苏俄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②后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采取过分打击富农的政策。
第三篇:品社教案
3.小脊梁 大希望
一、教学目标:
1.重温5.12汶川地震的惨烈,激起孩子们对汶川人民的同情和对地震中那些少年英雄的敬佩之情。
2.学习抗震救灾中英雄少年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在灾难面前机智勇敢,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
3.在了解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少年强则国强“意识和信念,担负起民族未来的希望。
二、课时计划:1课时
三、教学重点:学习抗震救灾中少年英雄的优秀事迹,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机智勇敢,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难点:以“多难兴邦”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像少年英雄一样,勇于担当,担负起民族未来的希望。
五、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引课明标 动情引入,渲染气氛 西北青海玉树县4月14日7:49分7.1级地震死亡400余人,受伤8000余人。90%以上房屋倒塌,损失惨重。
1、出示5.12,谈话你记得这个数字吗?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2、播放汶川地震的课件(师解说:是啊,2008年5月12日对于四川汶川的同胞们、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地震前的汶川美丽而富饶,那里有连绵的青山,有成群的牛羊,历史悠久的都江堰,还有勤劳善良的人民。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8级大地震像疯狂的魔鬼,瞬间夺取了8万多人的生命,吞噬了数以万计的房屋。便将这个初夏变成了我们最深刻、最长久的记忆。那时,涌入我们眼帘的到处是废墟,到处是绝望 的脸庞,到处是无助的眼神,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们,耳边也常常会响起那撕心裂肺的喊声。刹那间,汶川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危难之时,我们最可爱的人来了,他们把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拉了回来;危难之时,我们最伟大的领袖来了,他们送来了党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危难之时,我们最团结的中国人来了,他们送来了灾区人民最需要的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关心)
(过渡:而在灾难面前,那些灾区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更是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灾难,汶川那些7岁、9岁、11岁??的孩子,却表现出了超出他们年龄的勇敢和坚强,他们用行动证明:他们小小的脊梁却是能够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希望的的新一代。(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些孩子。
(二)自学探究 交流事迹,学习品质
1、聚焦林浩 ①认识林浩: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镜头(出示照片)你们认识他们吗?他叫林浩。当他和旗手姚明引领着中国队一起出现在开幕式上,吸引了全场人的目光。当时很多媒体评价“他们都是‘小’巨人”,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他们两个在人们眼里都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都是巨人)。②请同学来讲讲林浩的事迹
当林浩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他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在地震生死抉择的一瞬间,意味着什么?
因为我是班长,所以。
③我来赞美小林浩,送给林浩一个心目中的称誉。
我们看了他感人的事迹,肯定有许多话想送给小林浩,有人称赞他是行动的巨人,有人称赞他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让我们都来夸夸林浩,送他一个你心目中的称誉。
④林浩一句平实的“我是班长”让我们看到他质朴中却有着一份难得的责任感。(板书:责任)
2、关注抗震救灾英雄群体
(1)教师谈话:小林浩在5.12地震中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对称的成熟,冷静,勇敢和大气让人钦佩。在那一次大地震中。涌现了许多像林浩那样在灾难面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英雄少年。
(2)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大地震中少年英雄的事迹和照片。(配乐:《我不哭》)师增加一些总结过渡词,如当他们救同伴和老师时表现的很机智勇敢,面对面对死神时表现的很纯真,面对生死时表现的很团结友爱,面对危难时表现的很勇于担当)
(3)小组成员推荐评选“我心目中抗震救灾小英雄”并写好相应颁奖词。师:虽然“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评比活动已经结束,但这些在地震中涌现出英雄少年的事迹让我们至今难忘,今天我们也来一个评比活动,把你心目中的英雄少年推荐出来并写好他的颁奖词。(附表格)
(4)随机穿插学习陈浩事迹《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
a今天,老师也想来推荐一个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每每读他的事迹,总让我感动得流泪。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b生自由读故事。
c再次感受地震时山崩地裂的场景 d对比体验,震撼心灵
师:同学们,在那个地动山摇的地震现场,多呆一分钟,那怕一秒钟也会多一份死亡的危险,如此危急时刻,我们会做出怎么样本能反应?那陈浩又是怎么样做的?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陈浩,知道你这样这一跑回去,会使 你经受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遍体鳞伤身体与心理的煎熬,这一跑会让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可能因此有羁绊和曲折,你还会选择跑出去吗?为什么?那陈浩却没有后悔他的举动,是什么原
因促使陈浩坚定而又勇敢地跑回去了?(5)从他们的语言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6)教师小结。同学们推荐的“心目中的抗震救灾小英雄”的事迹让人感动,他们勇敢、坚韧和担当,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名副其实的抗震救灾小英雄。
3.(师:现在让我们通过画面,再次走近哪些熟悉的面孔)播放课件,再次熟悉那些可爱的面孔。
4、师:2008年我们记住了这些孩子。这些地震中的少年英雄是多么了不起呀,他们和地震中那些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师者最伟大的爱的教师们一起被评为了中国新闻人物,咱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颁奖词。
“2008中国教育新闻人物”特别奖---抗震救灾师生群体
【颁奖词】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一页!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座永久的丰碑!在汶川大地震撕裂中华大地的一刻,我们的教师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师者最伟大的爱。我们的学生用勇敢和担当展现了新一代的风采!让中华大地永远记住他们——5·12抗震救灾英雄师生群体!
(三)精讲点拨 激发情感,激励自我
1、教师谈话:汶川的少年是勇敢的、自强的、他们在灾难面前不低头,他们挺直了脊梁,在地震后短短几天就从噩梦中走出来,继续自己的学业,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示新闻资料:北川中学在废墟中复课 孩子们含泪上课
2、教师讲述温总理到北川中学临时校舍视察的经过。5月23日,温家宝来到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时,他曾勉励同学们在灾后更加努力地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当走进高(1)班的临时教室,看到同学们正在上课,她当场在黑板左侧一笔一划竖直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3、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现在你知道多难兴邦的意思了吗?
4、温总理为什么要对地震灾区的学生写下“多难兴邦”?
6、小结。英雄少年小脊梁,危难之际勇担当,机智勇敢壮举显。中华民族大希望。
(四)训练达标 榜样激励,指导行为
1、心灵对话。同学们,灾难是一部教材,也是一次考验,地震灾区的少年面对灾难,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南方旱灾小孩画面)
我们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小英雄一样在抗震救灾前线干出一些英雄壮举,但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同样是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同样能够勇敢担当。我们应该怎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担负起社会责任,与他们一同担起了中国的希望呢?
2、指名交流。做好学校、家庭份内的事。
看到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能力所能及地献爱心帮助别人。看到不良行为,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能勇敢制止。
出示名言:范仲淹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希望在坐的各位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使自己成为勇于担当的一代。
(五)小结提升 总结全课,提升认识
师: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他们没有退却,选择勇敢面对。他们凭着机智勇敢逃脱死神的魔爪,又冒着余震的危险勇救伙伴的生命。灾后他们有的永远失去了亲人,却仍然用自己的坚强带给别人希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他们弱小的肩膀勇敢担当所有一切。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发出的呼声。出示《少年中国说》内容,齐读。
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课后延伸,落实行动
1、小组讨论如何给灾区幸存的同龄人写一封信。在信中点明,鼓励灾区学生只要生命在,希望就在;只要我们在,未来就在,再写写准备如何与同学们一起肩负起社会责任,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
2、歌曲《少年强》中结束本节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社 戏 教案
社 戏
山东省成武县白浮图镇初级中学 常胜利 设计
QQ:152862740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学案》)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三、四题。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 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教后反思:
第五篇:品社教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江苏省首个无线城市生活门户网开通
2010-9-27 13:25:51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事、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一课 生活需要消费 第一课时 我问爸爸妈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消费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初步培养理财能力。
2、体验劳动的甘苦,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会勤俭节约。
3、培养调查访问及简单的数据整理能力。
二、活动过程
(一)激趣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穿得可真漂亮,知道这衣服是怎样来的吗?这种买来的东西然后使用的过程就是消费,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师板题)面对这个课题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提出问题,汇报后,老师归纳板书。
1、我们的家庭收入从哪里来?
2、我们家的收入情况是怎样的?
3、父母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
(二)探寻研究方法
师:大家所提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我们应怎样研究呢?(生小组讨论)生汇报:
1、询问父母亲,调查家庭收入情况,做好访问记录。
2、记录一周的家庭和自己日常支出情况,建立家庭记帐薄。
生进一步探讨具体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制定出计划。生汇报后师归纳小结具体步骤。
1、个人先分头行动,并分别做好记录,以下是我们设计的访问计划: 我的计划
访问目的 访问对象 访问时间 访问人
访问内容记录
2、把本组成员的调查、访问记录收集起来,进行整理。
师:大家想得很周到,我相信你们完成得会同样出色,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大家可以请教父母,更欢迎来请教老师,我全天候地等着你们。
3、课后体验作业
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一次劳动体验,自己通过劳动,如卖报,卖酒瓶等,去获得两元钱的收入。第二课时 我来算算账
(一)谈话导课:
师:上节课我们各组在认真讨论、反复研讨的基础上确定了活动内容,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按计划一直努力着,在这期间各组不时与我联系,我们共同探讨,进展顺利,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看还有什么疑问,共同讨论解决。哪个组先汇报?
生:我们三组人按计划分头行动,都做了记录,然后我们把这些记录集合起来,进行整理,这是整理后的统计表。(生实物投影展示)
生:我们在整理数据时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我们自己的消费占了家庭总消费的近一半,我们平时怎么就没感觉出来呢!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二)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第三课时 合理消费,不浪费 活动过程: 1.大家围绕消费这个主题讨论:我们都在哪些场合消费?为什么消费?用于生活性的消费有哪些?用于发展性的消费有哪些? 2.观看三个情景剧。
(1)几个好友一同郊游,看到其他同学大手大脚的花钱,小王心里很矛盾,他怕买东西会浪费太多钱,但更怕不买东西会被同学们瞧不起,小王该怎么做呢?
(2)小明和妈妈到百货公司去购物,看到一件十分称心,价格也十分让人心动的T恤,小明吵着要买,但妈妈已经下岗,经济条件不好。如果你是小明的妈妈,你会怎么办呢?
(3)今天是阿敏的生日,他大方的请了几位好友,要到麦当劳好好的吃一顿,这时阿正正好路过,阿敏请阿正一起去,如果你是阿正,会怎么做呢?
3.同学们分组给三个情景剧设计结尾,并派代表表演。要讲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4.请大家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盲目消费现象和攀比消费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表明自己的态度。
5、设计生日活动的形式。
(1)分组座谈:你认为生日聚会的形式应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之间是否应送礼物?如果赠送,应该是什么样的礼物呢?(2)各组派代表发言。
(3)以小组为单位为某同学设计生日聚会(4)展示各个组的设计 第四课时 去哪儿买东西
一、联系生活,问题引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要购买需要的用品应该怎么办?
2.照片展示,让学生观看一些周围熟悉的购物场所。
3.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购物场所的特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购物场所的特点。
5.游戏:每个小组想出一个购物场所,然后选一位同学,让他把该购物场所的特点叙述给大家听,由其他组的同学判断这个购物场所是哪个商店。
二、模拟商品买卖活动
1.多媒体演示一些同学们熟悉的购物场所。让学生置身于购物环境中。2.任选三名同学到大门口当“导购员”。
3.学生模拟买卖商品,教师巡视。
4.其他同学提出自己想买的东西,由三个“导购员”抢答,并说出去哪儿买较好,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评议。如果“导购员”回答不正确或不令大家满意,就把“导购员”免职,由自选的助手承担“导购员”的任务。那位导购员回答的问题多,坚持的时间长,则获得优秀“导购员”的称号。
5.评选“优秀售货员”、“文明顾客”。
三、了解新颖的购物方式
1.先让学生回忆电视上介绍的或自己外出旅行所看到的新的选购、付款方式。
2.观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颖的购物、付款方式。
3.比较讨论自己的购物、付款方式与电脑演示的哪些方式更好,为什么?
4.指导学生尝试通过网络购买一本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实际尝试一下新颖的购物方式。
四、扩展训练
1.让学生讨论未来的购物场所应该怎样?
2.小组共同绘画未来的购物场所。
3.教师从旁点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五、深化教育,拓展生活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当一名精明的消费者,懂得选择最佳的购物场所,选择价廉物美商品,使用便捷的购物方式。
2.在今天的购物活动中,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请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收获。
3.在今天的购物活动中,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现在宣布购物活动圆满结束!
第五课时 超市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超市的秘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不同行业的人们的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及他们的特点,你发现大多数人喜欢去哪儿买东西呢?大部分学生说“超市”
师:我们猜想的对不对呢?请看课本14页不同场所人数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提出疑问,制定调查计划
师:在城市里,许多人喜欢到超市里购买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1、超市里的东西质量好。2、价格比较便宜。
3、可以直接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4、种类齐全,品种多。5、交通方便。
————组调查计划表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 调查内容
教师说明:1、调查时要根据调查内容确定调查方式。2、调查时还要注意讲礼貌。
3、对自己观察或采访的内容要及时进行记录。
4、小组内整理探秘后获得的数据和有关内容,以供课上交流。
(三)分小组到超市探秘(课后进行)
(四)小组内分工,将调查的情况进行整理,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汇报各小组调查、采访的基本情况。
(五)情感升华
师:在采访的过程中,你发现超市的工作人员都在干什么?学生讨论。第三课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一课时 我和妈妈去购物 活动目标:
1.学习购物的基本常识,懂得什么是“三无”产品,了解发票的作用。2.具有辨认“三无”产品的能力,初步树立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3.购物时不一味追求名牌、相互攀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活动过程:
一、揭示主题
老师在休息的时候,最喜欢逛街了,总喜欢到街上、商场到处逛逛,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东西买。咱们班上是不是也有像老师一样喜欢逛街的同学呀?那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购物的经验了,今天,就请大家把你们所知道的辨别物品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谈话导入,交流购物心得
1.谈话:上周末老师布置小朋友与爸爸、妈妈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家庭购物活动。你们都买到了哪些东西?教师随机板书:食品、日用品、学习用具、衣物、家电等。
2.小组交流:通过这次活动,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购物中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3.召开“家庭购物交流会”: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类来谈谈,你认为买东西该看什么?购物时出现了什么问题?教师随机板书:看质量、价格、功能、外观、售后服务……
4.小结:从大家的交流中可知道:原来购物的学问可真多!买东西得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才能买到又便宜又实用的商品。
三、实践操作,了解“三无” 产品 1.出示“大头娃娃”的图片
师:在“家庭购物交流活动”中,不少小朋友都提到商品的质量问题。请听这则新闻(课件出示):大家看到的这名婴儿,是一位重度营养不良的“大头娃娃”。导致他变成这样的罪魁祸首就是无营养劣质婴儿奶粉。这些劣质婴儿奶粉曾一度泛滥在安徽阜阳农村市场,已残害婴儿六、七十名,其中至少有八名婴儿已经死亡,这给当地贫困的农民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2.联系生活实际让小朋友谈感想:你身边有谁受过这样的伤害?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3.开展“我是小小质检员”实践活动:
(1)谁了解什么叫“三无”产品?(请小朋友自读课本)
(2)实践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请小朋友拿出课前搜集好的商品包装袋和标签,仔细检验这些商品是否合格。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自己发现的“三无”产品,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拓展知识,辨认商标:除了辨认“三无”之外,从商标上你还懂得什么?还能看出什么?(请学生带着商品到台上说)(实物投影)
4.独立思考:如何避免购买“三无”产品?买到了又该怎么办呢?然后现场采访老师、同学,获取更多的好办法。5.小结:
A.我们购买物品,建议大家到正规的商家购买。B.买东西时要仔细辨认是否为“三无”产品。
C.不小心买到了不合格的商品可打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D.开具发票。
四、情景导入,认识发票
1.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发票仔细认一认、说一说。2.创设情境:邀请小博士介绍发票的作用。3.联系实际,加强明理:
莫天宇小朋友与他们小组的同学在买完东西后,向售货员阿姨索要发票时,却发生这样一件事:售货员阿姨以收据代替发票给小明。
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收据能代替发票吗?为什么?请先在小组里交流、全班汇报。
五、创设情境,加深明理
1.多媒体创设教科书P23看广告购物情境:听了小明和妈妈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你有过小明这样的故事吗?
2.小组交流、汇报后,师小结:是呀!广告里介绍的商品有些确实名不虚传,但也存在着一些虚假广告,只有我们亲自比较、选择,才能知道商品的好坏。
3.创设教科书P24情境二,召开小小辩论会:你们认为两个小朋友谁说的话有道理呢?让我们实话实说!4.故事赠送,自悟自通。(课件播放李嘉诚教育子女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5.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有哪些收获呢?小结:学会选择,学会比较,科学购物,买自己需要的,你就是聪明的消费者。
六、活动延伸,设计一张购物友情提醒卡,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第二课时 我是聪明消费者 教学目标:
1、具有初步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
2、知道广告是宣传产品的一种手段,正确认识广告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影响。
3、具有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合法的途径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希望花最少的钱,多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还要保证质量,是不是?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学问。你们想知道吧?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
1、同学们平时都买过哪些商品?
2、在买商品的时候不没有遇到过伪劣商品?结合你自己或他人发生过的事例说一说都有哪些危害?(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和同学们说说。)
3、假商品危害很大,我们在选购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辨别真伪呢?使我们不受欺骗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好方法,可以结合某一种商品为例来说一说,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三、广告的影响:
1、师:有句广告说得好:“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说起广告同学都很清楚,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说出几句广告词吗?(学生说出)
2、在生活中商家为加大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设计发出各种诱惑人心的广告,我们有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广告宣传来认识一种商品的,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学生说出)
3、当然广告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但是广告完全是真的吗?有些广告为加大宣传力度,夸大商品质量,夸大作用,你们买过与广告不符的商品吗?(学生通过例说出)
4、师:广告只是一种宣传手段,我们不能只相信广告,在购买商品时,应该买一些自己所需的适合自己的商品。
四、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
同学们我们学会了许多辨别商品的方法,但有时也会由于某种原因,会买到一些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我们的消费者权益就会受到侵害。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学生指出生活中的例子)
老师曾经就经历过这样的事,在商店买牛奶过期了。我该怎么办呢?扔了算了,可以吗?(小组讨论后来告诉老师)
师生互动:退货;拿着证据回去找他;我没有要小票呀!提醒我以后要开发票或小票;
以后我一定要记住,跟商家要发票;以后要仔细观察包装,是可以避免的;(出示投影)
五、小结:学生汇报所学的知识。
课外实践:和父母一起购物,把你学到的知识用一用,把自己购物的感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第三课时 钱该怎样花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体会,让他们体味到家庭责任感,体会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2.能力目标:
通过开展计划花钱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3.知识目标:
通过家庭调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有所放弃。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昨天,你们家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师:这些钱只是我们每个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的一小部分,咱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钱,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又是有限的。那我们如何处理好我想要和我能要之间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钱该怎样花。(出示幻灯)
二、新授: 活动一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调查,说说你想要的,爸爸妈妈想要的,全家都想要的。哪位同学把你的调查结果汇报一下。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培训资料教案JIAO AN生:汇报调查结果。
师:看来爸爸妈妈和我们想要的东西还真不少,但是每个家庭的钱又是有限的,我们想要的东西肯定不能马上都实现。你和爸爸妈妈商量之后,大家认为哪些想要的能马上实现?哪些需要过一段时间?哪些近期内不能实现?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汇报调查结果。活动二
师:由于钱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需求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所放弃。可有的东西我们特别喜欢或特别想要,在你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烦恼或不顺心的事,给大家讲讲,同学们帮他出出主意。(生:讲自己的事例,互相分析。)
师:我们在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应想到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在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购买物品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看看是不是一定需要,有些东西对我们身体不利,家长不给买是有道理的。另外,在向父母提要求时不可盲目攀比,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活动三
师:在日常生活中花钱的学问可大了,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可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你们认为这叫节约吗? 师:老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对于这些花钱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出示幻灯)小组讨论。
师: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花钱时要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和需求量,不要盲目图便宜。另外,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花的钱也需要花。活动四
师:下面我们开展一项计划花钱的活动。假如每位同学有30元零花钱,老师提供各种商品及商品的价格,请你根据需要进行购买。生:交流购买计划,说一说理由,评一评每个人的计划是否合理,选择考虑比较全面的花钱计划,在全班作介绍。师:经过今天这节课的探讨,你们认为钱究竟应该怎样花?(生:自由发言。)
师:给大家建议,合理消费,符合实际。(出示幻灯)愿同学们都能成为有头脑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