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用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Medical Psychology
课程编号:22023104 学 时 数:24 执 笔 人:聂岚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属于医学卫生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是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属应用心理学。是医学类临床专业基层医疗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结合到临床,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实施干预的措施。本课程的内容将阐明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机理,寻求人类战胜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途径,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与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方法,同时提供恰当的临床技艺和合理的养生保健措施。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病例分析为辅。教科书为主媒体教材,电视、计算机等为辅助教学媒体。通过讲授、作业、量表测验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分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除教材外,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主要专业词汇的英语单词,以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用多媒体教学。
作业方面:在作业和病例分析上,除教材上的外,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编印一些案例,发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环节:本课程每学期中间安排一次案例分析作为平时成绩,期末由题库出题进行考试。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简史、研究内容,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研究方法;
适用专业: 医学卫生类临床医学专业(基层医疗)学 分 数:1.5 编写日期:2008年8月
2、理解医学心理学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观点;
3、了解医学心理学简史。重点:
医学心理学概念、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观点。难点: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医学模式转变、研究方法。第二章 心理过程(6学时)教学内容: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情绪与情感过程:概念、作用、种类,情绪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情绪理论;意志过程:意志概念及其意志行动特点、意志过程、意志品质。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记忆基本概念,理解感受性变化规律以及知觉的特性、记忆的过程,遗忘规律,指明错觉及其产生的原因;
2、掌握思维、想象、注意的概念,理解思维过程、注意的品质,了解思维、想象、注意的分类;
3、掌握情绪与情感概念、作用,了解情绪的理论;
4、掌握意志概念、特点,良好的意志品质。重点: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与情感概念,意志概念,良好的意志品质。难点:
感受性变化规律以及知觉的特性、记忆的过程,遗忘规律,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 人格(5学时)教学内容:
人格的特性、人格的结构;人格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教学要求:
1、掌握人格的概念、特征、结构,需要的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理解需要的分类,动机的概念、功能;兴趣的品质;
2、掌握能力、气质的概念,理解能力、气质类型、意义,气质量表的测定,掌握性格概念、特征及性格量表的测量。
重点:
人格的概念、特征、结构,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难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兴趣的品质。气质类型、意义,气质量表的测定,性格量表的测量。第四章 心理卫生(2学时)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卫生原则,个体心理卫生,群体心理卫生。教学要求:
1、掌握心理卫生的概念、心理卫生的原则;
2、理解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
3、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人群的心理的主要问题。重点:
心理卫生的概念、心理卫生的原则。难点: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个体心理卫生与群体心理卫生。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2学时)教学内容:
心理应激:应激的概念、应激过程、应激的心理防卫机制;心身疾病:概念、分类、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常见的心身疾病。教学要求:
1、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要素、应激过程;心理动机冲突的形式;
2、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诊断、治疗原则;
3、理解心理中介机制,心理反应;心理防卫机制;
4、了解常见的心身疾病。重点:
心理应激的概念、要素、应激过程;心理动机冲突的形式,心身疾病的概念、诊断、治疗原则。难点:
应激过程;心理动机冲突的形式,心理反应,心理防卫机制。第六章 心理变态(2学时)教学内容:
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心理变态的分类;人格障碍;概念、形成的因素、常见的类型;性变态:正常性心理发展、性变态的概念、原因、常见的类型、性变态的诊断与治疗。教学要求:
1、掌握心理变态、人格障碍、性变态的概念,人格障碍、性变态的类型,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
2、理解心理变态、人格障碍、性变态形成的原因。重点:
心理变态、人格障碍、性变态的概念,人格障碍、性变态的类型,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难点: 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心理变态、人格障碍、性变态形成的原因。第七章 心理诊断(2学时)教学内容:
心理诊断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心理测验及其要求,常见的心理测验及其评定量表。教学要求:
1、掌握心理诊断的概念、基本方法,心理测验的概念;
2、理解心理诊断的流程图,标准化测验的基本特征及基本要求,临床评定量表; 重点:
心理诊断的概念、基本方法,心理测验的概念。难点:
标准化测验的基本特征及基本要求,临床评定量表。第八章 心理治疗(2学时)教学内容:
心理治疗的原则和分类,治疗的一般过程;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教学要求:
1、掌握心理治疗的概念、原则;
2、理解心理治疗的分类,心理治疗的一般过程;
3、掌握经典心理分析疗法的技术、行为治疗的方法;
4、理解心理治疗各方法的理论基础;
5、了解心理治疗各方法的操作技术。重点:
心理治疗的概念、原则。经典心理分析疗法的技术、行为治疗的方法。难点:
心理治疗各方法的理论基础,心理治疗各方法的操作技术。实践教学部分(2学时)教学内容: 临床评定量表。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科基层医疗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需要与内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课程,还与医学伦理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关系密切,为后继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马存根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篇:医用心理学论文
随着医学形式的转变及心理学的疾速开展对精神疾病的病因研讨,临床病症,治疗及精神疾病的康复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医用心理学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在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能够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药学服务;临床药学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的心理效应和心理药效学的应用。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药学工作者在药学服务中,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1、药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依据。
药学心理学(pharmaceutical psychoiogy)是遵循心理学和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药品本身的信息刺激,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的一门新兴的药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现代医学认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能产生两种效应,其一是通过其药理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二是通过其非生理作用,在患者的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加速疾病的康复,即心理效应。中医学认为,人的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有可能成为诱发各种疾病的因素。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种神经症状。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学者对127名高血压、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和溃疡病等患者调查发现,由于纯粹的心理效应而自觉症状好转者超过50%,其中高血压患者的改善率达81%.2、药学心理学的适用范围。
并非所有患者都是药学心理学的适用群体。一般说来,急性和重症疾病、外伤、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感染性疾病等就不适用。药学心理学常用于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科及心内科等。
疼痛疼痛虽由躯体损伤或致痛物质刺激决定,但其知觉强度、对疼痛的反应、对疼痛的耐受性及疼痛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等则受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
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愉快时,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仇恨、愤怒时,胃黏膜充血,分泌和运动大大增强;而在忧郁、自责时,胃黏膜分泌减少,运动也受到抑制。
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在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常常出现心情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及抑郁等心理症状。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能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下降。
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人较健康人更加抑郁。心理因素在肥胖症、支气管哮喘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的发病机理中均有肯定的作用。
3、药学心理学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患者生病后,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恐惧、烦躁、悲观等。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正确地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症结,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改善心境,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药师的心理学应用?临床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状况,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从而达到预防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有学者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同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临床药学任务要求研究干扰某些药物体外或体内作用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也有文献报道,药物与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应该灵活应用临床心理学技巧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药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药学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并把其应用到工作中去。
资料表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增加,药师要在药学服务中,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达到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第三篇:医用高分子材料文献
医用高分子材料
09工艺试点
董鑫
一. 摘要。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简介: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和器官再生的材料,具有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作用,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历史、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来源和已经取得的一些实际应用。生物医用材料是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生物医用高分子作为生物医用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鉴于其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分子设计改变结构、生物活性高、材料性能多样等优点,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已经成为现代医疗材料中的主要部分。
二.关键词 发展过程及应用领域;组成材料;在医学上的用途;未来的发展
2.1发展过程及应用领域:人类使用高分子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我国浙江省余姚县出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距今7000年),发现了涂有大漆的木碗,我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年)已有麻布增强大漆树脂而成的脱胎漆器技术,这应是世界上最早的“树脂基复合材料”。蚕丝的使用可以追溯到4-5千年前,在浙江吴兴出土了中国4-5千年前的蚕丝织物。考古发现,我国于西汉时期已出现造纸技术,使用原料是蚕丝渣,麻布,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只是造纸术的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于公元8世纪左右才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传入欧洲。
由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或由人工合成探索新高分子材料的近代高分子材料研究始于19世纪中页。1844年Goodyear(美国)发明的天然橡胶硫化技术,开创了近代的高分子材料研究。1868年出现了硝基纤维素酯用樟脑作增塑剂,制赛璐珞的技术,从而出现了塑料。1890年出现了硝基纤维素酯用乙醇做溶剂湿法纺丝的成纤技术,从而出现了人造纤维。1895年左右出现了用帆布增强硫化橡胶制轮胎的技术,这是首次出现的近代技术的复合材料。1905年出现纤维素以碱性二硫化碳为溶剂制造粘胶丝技术。1907年出现了酚醛树脂合成技术,并与1910年实现工业化生产,用于制造电工绝缘材料(俗称电木)。1940年出现用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的“玻璃钢”制造技术。
大量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涌现始于上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客观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备战需求,促进了大批的新高分子材料的产生。例如,1927年出现了聚氯乙稀塑料,1931年出现了氯丁橡胶的生产,1932年出现了丁钠橡胶的生产,1938年出现了尼龙66的纤维,1940年出现了丁基橡胶和丁苯橡胶的生产,1943年出现了有机硅树脂,1946年出现氟塑料,1947年出现环氧树脂,1950年出现聚丙烯腈纤维,1953年出现PET聚酯纤维,1954年出现低压聚合法合成的聚乙烯、聚丙烯树脂,1957年出现聚碳酸酯树脂,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聚苯并噁唑,聚酰亚胺,聚芳砜,聚芳醚酮等耐高温合成树脂,1964年出现高强度碳纤维,1972年出现高强度芳香聚酰胺纤维等。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从而导致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在多种基本高分子材料问世的背景下,高分子材料向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飞速扩展的局面。但这种扩展已不再是新高分子化合物的研制为主线,而是根据现有基本高分子化合物,面向市场,面向具体应用目标的丰富多彩的市场产品的开发。目前高分子材料已深入应用到国民经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人类社会继金属材料,无机材料之后的第三大材料。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指用于生理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生物体组织或器官,增进或恢复其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涉及材料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谓异军突起,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重要分支。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中有的可以全部植人体内,有的也可以部分植入体内而部分暴露在体外,或置于体外而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体内组织。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高度发展,又使得利用生物体合成生物材料成为可能。此类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备受世人瞩目。合成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的第一阶段始于1937年,其特点是所用高分子材料都是已有的现成材料,如用丙烯酸甲酯制造义齿的牙床。第二阶段始于1953年,其标志是医用级有机硅橡胶的出现,随后又发展了聚羟基乙酸酯缝合线以及四种聚(醚一氨)酯心血管材料,从此进入了以分子工程研究为基础的发展时期。目前的研究焦点已经从寻找替代生物组织的合成材料转向研究一类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新材料,这标志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其特点是这种材料一般由活体组织和人工材料有机结合而成,在分子设计上以促进周围组织细胞生长为预想功能,其关键在于诱使配合基和组织细胞表面的特殊位点发生作用以提高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速度。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性要求:医用高分子材料,是指在医学上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其对于挽救生命.救治伤残.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被用于医疗领域作为医用材料就必须有着它独特的性质,性能要求也必须十分苛刻。通过归纳,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是描述生物医用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情况的。是作为医用材料必不可少的条件.包括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生物降解吸收性。(1)生物功能性。生物功能性是指生物材料具有在其植入位置上行使功能所要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体有:可检查.诊断疾病;可辅助治疗疾病;可满足脏器对维持或延长生命功能的性能要求;可改变药物吸收途径:控制药物释放速度、部位.满足疾病治疗要求的功能等。(3)无毒性。无毒性即化学惰性。此外,还应具备耐生物化.物理和力学稳定性。易加工成型,材料易得、价格适当.便于消毒灭菌;以及还要防止在医用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引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4)可加工性:能够成型、消毒(紫外灭菌、高压煮沸、环氧乙烷气体消毒、酒精消毒)等
2.2 组成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是指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疾患,而对人体组织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现在各种合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陶瓷和碳素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其制成品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一般而言,临床医学对生物医学材料有以下基本的要求:无毒性,不致癌,不致畸,不引起人体细胞的突发和组织细胞的反应;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不引起中毒、溶血凝血、发热和过敏等现象;化学性质稳定,抗体液、血液及酶的作用;具有与天然组织相适应的物理机械特性;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具有特定的功能。例如: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Biomedical Polymer)有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种,发展最快的是合成高分子医用材料。通过分子设计,可以获得很多具有良好物理机械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材料。其中软性材料常用作人体软组织如血管、食道和指关节等的代用品;合成的硬材料可以用作人工硬脑膜、笼架球形的人工心脏瓣膜的球形阀等;液态的合成材料如室温硫化硅橡胶可以用作注入式组织修补材料。
3、生物医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Biomedical Ceramics)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陶瓷主要包括两类:(1)惰性生物陶瓷(如氧化铝、医用碳素材料等),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性能良好,分子中的键力较强。(2)生物活性陶瓷(如羟基磷灰石和生物活性玻璃等),这类材料具有能在生理环境中逐步降解和吸收,或与生物机体形成稳定的化学键结合的特性,因而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生物医学复合材料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Biomedical Composite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其中钛合金和聚乙烯组织的假体常用作关节材料;碳—钛合成材料是临床应用良好的人工股骨头;高分子材料与生物高分子(如酶、抗源、抗体和激素等)结合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
5、生物医学衍生材料
生物医学衍生材料(Biomedical Derived Materials)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学材料,是无生物活力的材料,但是由于具有类似天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在人体组织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作皮肤掩膜、血液透析膜、人工心脏瓣膜等。
全球生物医学材料市场主要产品
目前大量用于医疗器械(植入器械、体外循环系统等)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有20种,其中医用高分子12种,金属4种,陶瓷2种,其它2种。利用现有的生物医学材料,已开发应用的医用植入体、人工器官等近300种,主要包括:心脏和心血管系统(起搏器、心脏瓣膜、人造血管、导管和分流管等);矫形外科(人工关节、骨板、骨螺钉等内固定器械、骨缺损填充或修复体、脊柱和脊柱融合器械、功能化模拟神经肌肉和人工关节软骨等);整形外科(颅、颌面、耳、鼻等修复体和人工乳房等);软组织修复(人工尿道、人工膀胱和肠、体内、外分流管、人工气管、缝线和组织粘合修补材料等);牙科(牙种植体、牙槽骨替换、增高和充填剂等);感觉神经系统(人工晶体、接触镜、神经导管、中耳修复体、经皮导线、重建听力和视力修复体等),及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控释载体等。
2.3 在医学上的用途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角度、目的甚至习惯,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尚无统一标准。主要在人造器官、人造组织、以及其它的一些高分子药剂等。A.人造器官
(1)人工肾:四十年前荷兰医生用赛璐洛玻璃纸作为透析膜, 成功地滤除了患者血液中的毒素。目前人工肾以中空丝型最为先进, 其材质有醋酸纤维, 赛璐洛和聚乙烯醇。其中以赛璐路居多, 占98%, 它是一种亲水性的、气体和水都能通过的材料, 同时要求有很好的选择过滤性, 病人的血液从人工肾里流过由它们所构成的中空丝膜, 就可将尿素、尿酸,Ca2+等物质通过, 并留在人工肾里继而排出, 而人体所需的营养、蛋白质却被挡住,留在血液里返回人体, 从而对血液起到过滤作用, 目前中空纤维膜已在西德的恩卡公司、日本旭化成和夕沙毛公司研究成功, 并用于工业化生产。(2)人工肺:人工肺并不是对于人体肺的完全替代,而是体外执行血液氧交换功能的一种装置,目前以膜式人工肺最为适合生理要求,它是以疏水性硅橡胶, 聚四氟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3)人工心脏:1982年美国犹他大学医疗中心, 成功地为61岁的牙科医生克拉克换上了Jarvak一7型人工心脏, 打破了人造心脏持久的世界纪录, 美国人工心脏专家考尔夫博士指出闭,人工心脏研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找到合适的弹性体, 作为人工心脏主体心泵的高分子材料,现在所用的材料主要为硅橡胶。(4)其它,如人工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电极的高分子包覆层、人工血管、人工喉、人工气管、人工食管、人工膀胱等。B.人造组织
指用于口腔科、五官科、骨科、创伤外科和整型外科等的材料,包括:(1)牙科材料:主要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聚砜和硅橡胶等,如蛀牙填补用树脂、假牙和人工牙根、人工齿冠材料和硅橡胶牙托软衬垫等;(2)眼科材料:这类材料特别要求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质、良好的润湿性和透氧性、生物惰性和一定的力学性能,主要制品有人工角膜(PTFE、PMMA)、人工晶状体(硅油、透明质酸水溶液)、人工玻璃体、人工眼球、人工视网膜、人工泪道、隐型眼镜(PMMA、PHEMA、PVA)等;;(3)骨科材料:人工关节、人工骨、接骨材料(如骨钉)等,原材料主要有高密度聚乙烯、高模量的芳香族聚酰胺、聚乳酸、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4)肌肉与韧带材料:人工肌肉、人工韧带等,原材料有PET、PP、PTFE、碳纤维等;(5)皮肤科材料:人工皮肤,含层压型人工皮肤、甲壳素人工皮肤、胶原质人工皮肤、组织膨胀器。C.药用高分子
(1)高分子缓释药物载体:药物的缓释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的部分药物尤其是抗癌药物和抗心血管病类药物(如强心苷)具有极高的生物毒性而较少有生物选择性,通常利用生物吸收性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活性分子投施到人体内以扩散、渗透等方式实现缓慢释放。通过对药物医疗剂量的有效控制,能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抗药性,提高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给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且节省财力、人力、物力。目前存在时间控制缓释体系(如“新康泰克”等,理想情形为零级释放)、部位控制缓释体系(脉冲释放方 式)。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利用聚合物的相变温度依赖性(如智能型凝胶),在病人发烧时按需释放药物,还有利用敏感性化学物质引致聚合物相变或构象改变来释放药物的物质响应型释放体系。(2)高分子药物(带有高分子链的药物和具有药理活性的高分子):如抗癌高分子药物(非靶向、靶向)、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分子药物(治疗动脉硬化、抗血栓、凝血)、抗菌和抗病毒高分子药物(抗菌、抗病毒、抗支原体感染)、抗辐射高分子药物、高分子止血剂等。将低分子药物与高分子链结合的方法有吸附、共聚、嵌段和接枝等。第一个实现高分子化的药物是青霉素(1 962年),所用载体为聚乙烯胺,以后又有许多的抗生素、心血管药和酶抑制剂等实现了高分子化。天然药理活性高分子有激素、肝素、葡萄糖、酶制剂等。
2.4 未来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进展近年来,美国、欧洲和日本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突飞猛进,从人工器官到高效缓释高分子药物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巨大效益。据美国健康工业制造者协会资料报告,1995年世界市场达1200亿美元,美国为510亿美元,预计在21世纪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美国商业化的生物技术是以医药品为主的。加拿大的生物技术的优势领域在医疗器材和制药业。在欧洲,英国的生物技术市场达到36亿欧洲货币单位。德国1997年投入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总经费大约为33亿马克。生物技术是日本21世纪创新产业的主要技术领域之一。在“生物技术立国”的口号下,日本政府5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其中生物降解材料和药物生产商业化是其重点支持的领域。韩国制定了《韩国生物技术2000纲要》,在实施纲要的14年期间,政府和企业将投资200亿美元。我国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九五”期间由何炳林与卓仁禧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组织大批科研力量进行研究,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生物医学高分子”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现有医用高分子材料60多种,制品达400余种。早在1999年6月,科技部生物领域专家组就在南京和上海召开了“生物芯片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研讨会,会议决定启动这2个研究项目H⋯,并作为该领域的重点课题。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承担了这些课题,其某些研究成果已见报道。此外,中科院化学所、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也分别在组织工程、药物控释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使我国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医疗水平的进步密切相关,其用途十分广泛。现代医学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医用材料的开发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非常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加速我国对新型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将是今后相关材料领域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三. 结束语: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现代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促进了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也孕育了新一代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高分子材料在结构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在分子结构(包括支链结构)、聚集态结构、共混、复合、界面和表面甚至外观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单一或多种结构的综合利用,因此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其他高技术要求材料技术为他们提供的更多、更好的功能。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深入,在分子、甚至原子水平上实现材料的功能结构设计、复合与加工生产成为可能,材料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得到扩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创新。可以预言,新一代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春天已经来临,纳米材料必将成为新世纪材料发展的主流,也必将对新世纪的高新技术如电子、物技术、生命科学的研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温变英.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1,29(9)[2]黄静欢.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现代医学[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4)[3]章俊,胡兴斌,李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8,9(1)[4]黄字彬,景遐斌,石全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造红血球的应用研究与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5)[5]杨小玲,王珊,张卫红.聚乳酸基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在医用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1)[6]杨立群,张黎明.天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5)[7]谭英杰,梁玉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J].山西化工,2005,25(4)[8]钱洪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沈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生物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10]胡平.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改性及应用[A].中国改性塑料高新技术成果与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11]潘高峰.纺织技术在医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A].2009中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12]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J].应用科技,2009,36(5)[1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学术部.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8)[14]赵杨锋,马利福,黄启谷等.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28(7)[15]苏花平.医用高分子材料-硅橡胶[J].化学世界,2005,46(3)[16]王磊,窦宏仪.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现状与应用[J].热固性树脂,2004,19(3)
第四篇:医用耗材申请报告
篇一:医用耗材申请表(新增)医用耗材申请表(新增)
申请科室: 日 期: 年 月 日 篇二:医用耗材申请表 xx医 院
xx省立医院集团xx医院新材料申请表 填表说明:
1、政府价:是否在政府招标目录内。
2、收费情况:是否允许收费(咨询财务科)。篇三:医用耗材申请书(超声)胶片(1)医用耗材申请表(新增)
申请科室:日 期: 年 月 日
第五篇: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摘要:在概述医用金属材料目前的研究现状、性能和应用的基础上,指出了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近些年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新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关键词: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现状
研究进展 引言:
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是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能够植入生物体或与生物组织相糅合。它的研究及产业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产业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用于临床的生物医用材料主要包括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有机材料(主要指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指生物陶瓷、生物玻璃和碳素材料)以及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等。
而与其它几种生物材料相比,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具有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及抗弯曲疲劳强度、优异的加工性能等许多其它医用材料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但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在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以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可能导致植入失效,因此研究和开发性能更优、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依然是材料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指一类用作生物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它是一类生物惰性材料。通常用于整形外科、牙科等领域,具有治疗、修复固定和置换人体硬组织系统的功能。
在生物医学材料中,金属材料应用最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人类在古代就已经尝试使用外界材料来替换修补缺损的人体组织。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天然材料,如象牙,来修复骨组织;到了19世纪,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多种金属材料,不遗余力地发展生物医用材料,以解救在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感染所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患者,如用银汞合金(主要成份:汞、银、铜、锡、锌)来补牙等;
目前临床应用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和钛合金等几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医用金属材料的特性与要求
(1)生物形容性即生物学反应最小,包括无毒性、无热源反应、不致畸、不致癌、不引起过敏反应或干扰机体的免疫机理、不破坏临近组织,也不发生材料表面的钙化沉积等。
(2)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好,包括强度、弹性、尺寸稳定性、耐腐蚀性、耐磨性以及界面稳定性等。(3)易于加工成型,材料易于制造,价格适当
(4)对于植入心血管系统或与血液接触的材料,除能满足以上条件外,还须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即不凝血(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不溶血)、不破坏血小板、不改变血中蛋白(特别是脂蛋白)、不扰乱电解质平衡等。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
1.纯钛和钛合金
纯钛具有无毒、质轻、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且纯钛不会生锈,而且耐高温、低温、耐腐蚀,可与骨组织直接连接形成物理性结合,经证明与骨组织也可以发生化学性结合,因此在骨科领域应用较广。
基于以上优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英国就开始把纯钛用于生物体。到了20世纪60年代,钛合金开始作为人体植入材料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钛合金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纯钛的强度而制成的。生物相容性不如纯钛,但强度是不锈钢的3.51 倍,为目前所有工业金属材料中最高。从最初的Ti—6Al—4V到随后的Ti—5Al—2.5Fe和Ti—6Al—7Nb合金,以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钛合金,钛合金在人体植入材料方面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97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天津市骨科医疗器械厂合作生产了300个钛人工股骨和髋关节,并用于临床。由于钒有毒,对人体具有潜在的有害影响,因此20世纪70~8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用钛合金研制无钒植入物。80年代中期2种新型()型钛合金Ti—5Al—2.5Fe和Ti—6Al—7Nb在欧洲得到了发展,这类合金的力学性能与Ti—6Al—4V相近,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并去掉了对人体有毒性的V元素。然而此类合金仍含有Al元素(Al元素能导致器官的损伤,引起骨软化、贫血和神经紊乱等症状),且其弹性模量为骨弹性模量的4—10倍。种植体与骨弹性模量之间的不匹配,使得载荷不能由种植体很好地传递到相邻骨组织,出现“应力屏蔽”现象,从而导致种植体周围出现骨吸收,最终引起种植体松动或断裂,造成种植失败。
而最新研制的新型()钛合金Ti—15Zr系和Ti—15Sn系合金则同时去掉了V和Al。近年来开发出的一些新型钛合金(主要是型合金),因都注重减少了对人体有一定危害的元素,有效地改善了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
在临床领域内纯钛及其合金在修补各类大的(颅、肋、胸、颌骨等)骨缺损、人工关节、种植体以及作为骨固定用板、钉、螺丝等材料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医用不锈钢
用作生物医用材料的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综合力学性能,且加工工艺简便,是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中应用最广、最多的一类材料。人们很早就使用铁丝、镍钢、镀金的铁钉及钒钢等金属材料进行临床治疗的尝试。目前医用不锈钢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AISI304、AISI316不锈钢等。316L不锈钢是制作医用人工关节比较廉价的常用金属材料,主要用作关节柄和关节头材料。
医用不锈钢的生物相容性及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到不锈钢植入生物体后由于腐蚀或磨损造成金属离子溶出所引起的组织反应等,特别是不锈钢中镍离子析出诱发的严重病变(通常用的奥氏体医用不锈钢均含有10%左右的镍)。如临床表明,316L不锈钢植入人体后,在生理环境中,有时会产生缝隙腐蚀或摩擦腐蚀以及疲劳腐蚀破裂等问题,并且会因摩擦磨损等原因释放出Ni2+、Cr3+、Cr5+,从而引起假体松动,最终导致植入体失败。
近些年低镍和无镍的医用不锈钢正逐渐得到发展和应用。医用不锈钢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主要应用于骨骼系统的置换和修复方面,此外,在齿科、心脏外科,心血管植入支架等方面也得到应用。
3.医用钴基合金
钴基合金通常指Co—Cr合金,有2种基本牌号:Co—Cr—Mo合金和Co—Ni—Cr—Mo合金。锻造加工的Co—Ni—Cr—Mo合金是一种新材料,用于制造关节替换加体连接件的主干,如膝关节和髋关节替换假体等。从耐腐蚀和力学性能综合衡量,它是目前医用金属材料中最优良的材料之一,已列入ISO国际标准。
医用钴基合金也是医疗中常用的医用金属材料,相对不锈钢而言,医用钴基合金更适合于制造体内承载条件苛刻的长期植入体。国外研制的钴铬钼铸造合金,其耐腐蚀性比不锈钢高40倍,但力学性能低于不锈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深冷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钴铬钼高熔铸造合金的抗拉强度,也能有效增强口腔铸造合金的弯曲弹性模量、抗弯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但是由于钴基合金价格较贵,并且合金中的Co、Ni元素存在着严重致敏性等生物学问题,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些年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来改善钴基合金的表面特性,有效提高了其临床效果。
4.医用贵金属和钽、铌、锆等金属
金属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最先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金属是金、银、铂等贵重金属。它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因其价格较贵,广泛应用受到限制,之后,铜、铅、镁、铁和钢等曾用于临床试验,但因耐腐蚀性、生物形容性较差、力学性能偏低而未应用。贵金属材料在牙科、针灸、体内植入及医用生物传感器等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钽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抗生理腐蚀性,钽的氧化物基本上不被吸收和不呈现毒性反应,可以和其他金属结合使用而不破坏其表面的氧化膜。在临床上,钽也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铌、锆及钽与钛都具有极相似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性能,在生物学上也得到一定应用。但总的来说,医用贵金属和钽、铌、锆等金属因其价格较贵,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5.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新型医生物材料,国内医用形状记忆合金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上已采用的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和铜基形状记忆合金,前者应用广泛。
医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在相变区具有形状记忆特性和超弹性,在低温下(0℃左右,处于马氏体状态)比较柔软,可以变形,将其加热到人体温度时(高温相状态)立刻恢复到原来形状,产生持续柔和的恢复力。而此时材料较硬富有弹性,可起到矫形或支撑作用。其记忆恢复温度为36±2℃,符合人体温度,在临床上表现出与不锈钢和钛合金相当的生物相容性。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耐磨性、无毒等特征,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功能材料。
但由于镍钛记忆合金中含有大量的镍元素,如果表面处理不当,则其中的镍离子可能向周围组织扩散渗透。医用形状记忆合金主要用于整形外科和口腔科,镍钛记忆合金应用最好的例子是自膨胀支架,特别是心血管支架。
医用金属材料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物医用金届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综合力学性能.加工工艺简便.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医用材料。传统使用的医用金属材料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除了医用材料常见的宿主反应以外,主要还是由金属腐蚀和磨损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医用金属材料中均含有较多的合金化元素.但它们在人体中所允许的浓度非常低。这些合金化元素多呈强的负电性,能够变化其电子价态并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质化台形成复杂的化台物(有些含有强烈的毒性,与金属材料植入人体以后,由于腐蚀、磨损等导致金属离子溶出、金属离于进八组织液里会引发~些生物反应,如组织反应.血液反应和全身反应,表现为水肿、血栓栓塞、感染及肿瘤等现象。
另外在人体血液中.由于血小板、细胞和蛋白质带有负电荷,而金属析出离子一般带有正电荷,因此血液中大量金属离子的析出还易于造成血栓的形成。在铁(Fe)、铬(Cr)、镍(Ni)、钼(Mo)、钴(Co)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镍、钴、铬离子对人体都有致敏反应,钢中的铬元素当呈现六价态时.对人体也有较大的毒性和过敏倾向。镍离子的富集对人体有很大毒性,有过敏反应.可能诱导有机体突变以及发生癌变。有研究报道了植入物释放出来的金属离诱导炎症的过程,发现即使亚微摩尔浓度的锌、镍和钴.也能诱导内皮细胞E选择素的表达。研究金属毒性的医生早就知道镍是一种能够致癌的有毒化学元素,科学上早就存在的“镍过敏和镍致癌问题”,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受到各国重视,对日用和医用金属材料中的镍含量限制越来越严格,标准文件中所允许的最高镍含量也越来越少。由1967年、1988年和1994年颁布的欧洲议会标准,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趋势。因此在发展新型医用金属材料时必须严格控制其中的金属元隶,最好是少用或不用对人体产生毒性和过敏性较大的合金化元素。
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和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已经得到很快的发展,然而在临床上使用的仍然是有限的几种。因此研究并推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依然非常重要。新型金属材料的发展应从现存的旧题出发,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改善现有生物金属材料的性能,以减少和避免上述问题。
1.镁及镁合金
镁及镁合金由于密度低,比强度、比刚度高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已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领域。从这十几年来国内外对镁及镁合金各方面的报道发现镁如作为硬组织植入材料,与现已投入临床使用的各种金属植入材料相比,具有资源丰富、与人骨的密致骨密度相近、镁及镁合金有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且加工性能良好、能有效地缓解应力遮挡效应、镁离子对人体的微量释放是有益的,且镁及其合金与生物相容性好、资源丰富、价格低。
虽然有很多优于其他生物金属材料的性能,但镁及镁合金的耐蚀性能较差,并且在腐蚀介质中产生的氧化膜疏松多孔,不能对集 体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要使镁及镁合金替代现有金属生物材料成为可能,必须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以满足临床应用对生物材料耐蚀性能的苛刻要求。
(1)稀土转化膜对镁及镁合金进行表面改性
稀土无毒环保,而且具有较好的生物形容性。高家诚等人用激光在Ti6Al4V上合成及涂覆含稀土的生物基钙磷基陶瓷涂层。植入成年狗7—180d后,与骨结合良好。可见,将稀土转化膜工艺处理过的纯镁或镁合金应用在生物材料领域是可能的。(2)碱处理、热处理对镁及镁合金的表面改性
2.多孔镍钛合金
多孔镍钛合金是目前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它的多孔结构可使新骨生长,因而可形成牢固的嵌合。研究人员对长人多孔结构的新骨的显微硬度及组织学参数进行了检定,证明同周围的骨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因而此种材料比较适合作为颅骨、颌骨的替代材料。生物医用多孔金属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多孔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植入体生物相容性,此外多孔金属还具有多孔聚合物和多孔陶瓷不可比拟的优良强度和塑性组合,因而作为一种新型的骨关节和牙根等人体硬组织修复和替换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每年髋关节病患者
至少有1万人,因而开发研制性能优良、使用可靠的硬组织修复、替代产品无论是在医用价值还是在商业价值上都是不可估量的。生物医用多孔金属材料以其优良的力学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在骨、牙齿等硬组织修复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铁素体及双相医用不锈钢的开发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316L及317L型医用不锈钢,但其耐腐蚀性能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对传统医用不锈钢的改进,通过改进熔炼工艺如采用真空一电弧重熔工艺来减少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可提高316L医用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再者,通过向传统医用316L及317L不锈钢中添加N也改善了钢的耐腐蚀性能,从而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近年来,研究者开发出一些铁素体及双相不锈钢,如瑞典的SAF2507。通过对这些材料在模拟体液环境下的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Fe、Cr、Ni等金属元素的溶出试验研究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局部腐蚀性能,有望用作植入材料。但是,由于材料具有铁磁性,也限制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4.医用低镍和无镍Cr-Mn-N型奥氏体不锈钢
最近,国外对低镍及无镍医用不锈钢的研究开发比较活跃。对于低镍医用不锈钢,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外科植人高氮不锈钢标准IS05832—9。瑞典的Sandvik钢铁公司应用先进的熔炼技术,不需经过二次重熔制备了超纯净高氮医用不锈钢。意大利开发了20Cr9Ni2M00.39N,瑞士也开发Rex734(IS05832—9),这些材料中的Ni含量都较传统316L医用不锈钢低,并且具有更好的耐模拟体液腐蚀性能,是很有潜力的不锈钢植入材料。新型不锈钢植人材料中基本上不含Ni,而是利用高的含氮量来维持其高强度和高耐蚀性。考虑到锰及其金属盐类的毒性,甚至开发不含Ni及Mn的医用不锈钢,如日本利用氮气加压电渣重熔工艺制备Fe24Cr2M01.5N及采用氮吸附/吸收处理的方法制备Fe24Cr2Mo(0.62,---0.92)N和Fe-24Cr-(0.65~O.88)N。对于医用无镍高氮不锈钢的开发大多处在研究阶段,实际商品生产和临床应用还不多,只有美国的Carpenter公司可提供不同尺寸管材。而氮气加压、电渣重熔等方法成本较高,进一步提高钢中的氮含量是开发该类材料面临的一大困难。相比较而言,国内对于医用无镍不锈钢的研究开展较晚,只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杨柯领导课题组在国家“863”课题的资助下,开发出新型含氮医用无镍不锈钢Fel7Crl4Mn2Moo.45N,其强度、耐蚀性和部分生物学性能均优于316L不锈钢。
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
生物医用材料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因此其表面性能非常重要。为了使植人体内的材料充分发挥其功能,最好将其表面加以适当的处理,提高表面耐蚀性或改善其生物学特性从而减小其生物学毒性.这也是医用金属材料今后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医用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等离子的影响。喷涂、激光熔覆、妻子束辅助沉积、热喷涂、电化学沉积和仿生沉积等 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行了广泛合作,从而使制造具有完全生物功能的人工器官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人体组织和器宫的修复,将从简单的利用器械机械固定发展到再生和重建有生命的人体组织和器宫;从短寿命的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发展至永久性的修复和替换。这一医学革命(特别是外科学),对生命利学和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需求。因此生物材料己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当代生物材料已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边缘,不远的将来,科学家有可能借助于生物材料设计和制造整个人体器官,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产业将发展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江 医用金属材料的研制与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7,14(6)
2.Pickford M A,Scamp T.Harrison D H.Morbidity after gold weight insertion into the upper eyehd in facia!palsy[J].Br J Plast Surg。1992,45:460.
3.Helsen J A.Breme H J.Eds.Metal as biomaterials[M].John Wihty and Sons Ltd,1998.265.
4.Anita Kapanen.Anne Kinnunen.et al.TGF-bl secretion of ROS一17/2.8 cultures On NiTi implant material.[J].Biomateriels,2002.3341.
5.Pan J,Karlen C,Ulfvin C.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res:.stanee to localized corrosion of steel for biornaterial aplication[J].J E!ectrochemical.Society.2000,147(3);1021. 6.松下富春.[J]-工业材料,2002,50(2),30.
7.姜淑文,齐民.生物医用多孔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20(4):597.
8.Pei Y T,et aL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produced by laser claddingEJ].Aeta Mater.2000,48(10):2617. 9.任伊宾,杨村,梁勇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和进展[J].材料导报.2002,16(2)10.浦素云.金属植入材料及其腐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23 11.Mafla HeleIIa Fernandes.J Biomaterlals Appllcatlons,1999.14(10);113 12.Joachim MenzeI.Walter Kirschner,Gerald Stern.1SIJ International,1996,36(7):893.13.Peter J Uggowitzer.Ruth Magdowski,Markus O Speidel.ISIJ International.1996,36(7):901 14.赵娟,朱智敏,陈孟诗.深冷处理技术对口腔中熔铸造合金耐磨性的影响[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21(3);184~188 15.朱智敏,赵娟,黄旭 深冷处理技术对口腔中熔铸造合金耐腐蚀性的影响[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2,20(5);316~319 16.王桂生,朱明 外科植入物用钛合金研究进展和标准化现状[J] 稀有金属 2003,27(1);43~48 17.周宇,杨贤金,崔振铎 新型医用
—钛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金属热处理
2005,30(1);47~50
18.赵兴伟,王景彦.生物材料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中国骨伤,2004。17(10):636. 19.马春.2005年世界新材料研究进展[J].新材料产业t 2006,(1):58.
20.高加诚,张亚平,文静 激光熔凝一步制备复合生物陶瓷涂层得生物相容性[J] 生物医学工程 1999,16(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