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四含解析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负
(2)奉
(3)幸
(4)徒
(5)使
(6)病
答案:(1)使……承担/凭借,倚仗/违背/背着/辜负,对不起;(2)呈献、进献/接受,承担/进献/给予/侍奉,侍候;(3)宠幸/幸好,幸亏/希望;(4)白白地/只,不过/党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光着;(5)出使/使臣/派/致使/假如;(6)生病/疾病/担心,忧虑/疲劳。2.通假字
(1)可予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答案:(1)“不”通“否”;(2)“庭”通“廷”,朝廷;(3)“案”通“按”,审察、察看;(4)“缪”通“穆”;(5)“孰”通“熟”,仔细。3.古今异义词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①今义:指美貌的女子
古义: ②今义:方位词左和右
古义:(2)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古义: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古义:
(4)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5)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义: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古义: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 ①②①②
②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
(8)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今义:从这个时候起
古义:
(9)不如因而厚遇之 ..今义:连词,表结果
古义:
(10)不忍为之下 ..今义:不忍心
古义:
答案:(1)①妃嫔;②侍从;(2)指给……看;(3)遵守约定;(4)(事件发生的)第二年;(5)走上前去进献;(6)扬言;(7)①……的原因;②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8)从目前的位置或地方,在文中意为“从这里”;(9)介词,趁此;(10)不甘心。4.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2)左右欲刃相如().(3)乃使其从者衣褐().(4)间至赵矣().(5)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6)卒廷见相如().(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8)秦王恐其破璧().(9)宁许以负秦曲().(10)毕礼而归之().(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2)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13)大王必欲急臣().(14)完璧归赵().答案:(1)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2)名词作动词,杀;(3)名词作动词,穿;(4)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名词作状语,向西;(6)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11)形容词作动词,尊重;(12)形容词作动词,撞碎;(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二、文言虚词
1.以
2.因
3.于
4.之
答案:1.介词,凭借;介词,用,拿;来,连词;用以,用来;因为;连词,连接“传”与“示”;介词,把。2.于是,就;通过;趁此;于是,就;沿袭。3.在;被;和;对,向;对于。4.代词,代指齐国;代词,代这件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代词,代我。
三、文言特殊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何以知之()3.君幸于赵王()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今君乃亡赵走燕()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8.使不辱于诸侯()答案:1.定语后置句;2.宾语前置句;3.状语后置句(被动句);4.被动句;5.省略句;6.省略句;7.被动句;8.状语后置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译文: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译文: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译文: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答案:1.秦王请求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2.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3.我实在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
4.(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大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盆缶。
5.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
五、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2.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苏武传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使
(2)语
(3)引
(4)食
(5)发
答案:(1)使者/第一个“使遣”,出使;第二个“使”,使者/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使者;(2)告诉/说的话;(3)招供/拔;(4)给他吃的/吃/粮食/食物;(5)打发/发动/揭露,暴露。2.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2)与旃毛并咽之().(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空自苦亡人之地().(5)信义安所见乎().(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7)前以降及物故().(8)请毕今日之()
答案:(1)“畔”同“叛”,背叛;(2)“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去”同“弆”,收藏;(4)“亡”同“无”,没有;(5)“见”同“现”,显现;(6)“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7)“以”同“已”,已经;(8)“”通“欢”,欢聚。3.古今异义词(1)汉亦留之以相当 ..今义:(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古义:(2)皆为陛下所成就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古义:(3)我丈人行也。..今义:岳父。
古义:
(4)欲因此时降武。..今义:相当于所以。
古义:
(5)且陛下春秋高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古义:
(6)武等实在 ..今义:诚实、老实。
古义:
..(7)位.列.将 ①②①今义:位置、地位
古义:
②今义:排列
古义:
(8)兄弟亲近..今义:(双方)亲密;关系密切
古义:
(9)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今义:虚假
古义:
(10)稍迁至栘中厩监 .今义:稍微
古义:
..(1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①②①今义:货币
古义:
②今义:丢失、落下
古义:
(12)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今义:聚会、集合
古义:
(13)虞常果引张胜 .今义:牵引,引导
古义:
(14)如惠语以让单于
.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
古义:
答案:(1)相抵押;(2)栽培,提拔;(3)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4)趁这(时);(5)年纪;(6)确实存在;(7)①官位;②一般的,普通的;(8)亲近的侍臣;(9)临时充任;(10)渐渐;(11)①财物、礼物;②送给;(12)正当、适逢;(13)牵攀,招供;(14)责备。4.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2)诚甘乐之().(3)欲因此时降武().(4)空以身膏草野().(5)反欲斗两主().(6)单于愈益欲降之().(7)何久自苦如此().(8)王必欲降武().
(9)天雨雪().(10)羝乳乃得归().(11)杖汉节牧羊().(12)武能网纺缴,檠弓弩()..(13)惠等哭,舆归营().(14)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使动用法,使……投降;(4)使动用法,使……肥沃;(5)使动用法,使……争斗;(6)使动用法,使……投降;(7)使动用法,使……受苦;(8)使动用法,使……投降;(9)名词作动词,下;(10)名词作动词,生子;(11)名词作动词,拄着;(12)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13)名词作动词,抬,扛;(14)名词作状语,向上。
二、文言虚词 1.即
2.以
答案:1.连词,假使;就在(某时),当(时)。2.介词,因为;介词,在……的时候;通“已”,已经。
三、文言特殊句式
1.非汉所望也()2.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为降虏于蛮夷()4.何以汝为见()5.何以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7.见犯乃死,重负国()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9.皆为陛下所成就()10.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答案: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宾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宾语前置句;7.被动句;8.被动句;9.被动句;10.被动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文:
2.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文: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译文:
4.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译文:
5.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
6.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译文:
答案:1.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当都让他们投降。
2.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
3.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4.苏武的伤口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此时使苏武投降。
5.单于听说我与您交情一向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单于准备以礼相待。您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6.单于召集苏武的随属官员,(除去)以前已经投降和死去的人,跟随苏武回去的一共有九人。
五、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2.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张衡传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辟
(2)征
(3)制
(4)机
(5)雅
答案:(1)召/通“避”,躲避/开,打开/开辟,开设/排除,驳斥/开垦;(2)名词,应验/动词,表现/动词,出征/动词,寻求,搜集/动词,征收,征取/征召/征伐;(3)形制,构造/制服,控制/统率,指挥/规模;(4)名词,机件/名词,关键/形容词,灵活,机灵/形容词作名词,机变:灵巧应变的方法/名词,事务;(5)副词,平素,素常/形容词,正确的/形容词,旧时的/形容词,属旧时敬辞,可译为“美好的”。2.通假字
(1)员径八尺().(2)形似酒尊().
(3)一时收禽().答案:(1)“员”通“圆”,圆周;(2)“尊”通“樽”,酒器;(3)“禽”通“擒”,捉拿,擒拿。3.古今异义词(1)常从容淡静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古义:
(2)举孝廉不行 ..今义:不可以
古义:
(3)覆盖周密无际 ..今义:周到细致
古义:
(4)寻其方面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古义:
(5)衡下车,治威严 ..今义:从车上下来
古义:
答案:(1)言语举止适度得体;(2)不去(应荐);(3)四周严密;(4)方向;(5)官吏初到任。4.词类活用
(1)时天下承平日久().(2)衡少善属文().(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4)妙尽璇机之正()..(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答案:(1)名词作状语,当时;(2)形容词作动词,擅长;(3)形容词作动词,擅长;(4)形容词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道理;(5)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二、文言虚词
1.因
2.乃
答案:1.因而;就;乘、顺着;通过、经由。2.才;就;竟、却;于是。
三、文言特殊句式
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2.果地震陇西()3.举孝廉不行()答案:1.宾语前置句;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3.被动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译文:
2.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译文: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答案:1.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2.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3.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算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
五、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
动所从方起
第二篇:《高考领航》2013年高考大一轮复习
2013高考领航诗歌鉴赏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赏析:
此词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在在堪恨,在在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
“摇曳碧云斜”,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联起前句,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结局虽短促,但余思袅袅,咀味绵长。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3lian.com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试题】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鉴赏】
《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晓至湖上》
[清代]厉鹗(五言古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厉鹗(1692─1752)清代诗人。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考中举人,但未能考中进士。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参加“博学鸿词”考试,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推祟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与杭世骏齐名。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作品注释
1、湖:杭州西湖。
2、折:弯曲。
3、景:影。
4、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5、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
6、长(cháng):茂盛。
7、人意:游人的心情。
8、萧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9、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10、舴(ze)艋;小舟。
作品简析
《晓至湖上》载于《清诗选》,是清代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厉鹗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首诗情感丰富。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清阮元《江定甫梦游益都冯相国佳山堂作诗一首余曾游其地因和其韵》:“宰相荒园半菜畦,石屏风外是沙堤。” 洪深《劫后桃花》三:“园的那一头,大洋屋旁边,还有小小的一个菜畦。”
【试题】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011年高考湖南卷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以为他肯不合作,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高启大部分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明人徐庸编有《高太史大全集》。
【鉴赏】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
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生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幽远深沉,凄婉哀怨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山河无定数,画角①声中,牧马频来往。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幽怨从前何处诉,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②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清贵族公子,隶属满洲正黄旗。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康熙出行,总令他随驾出征。纳兰词酷似李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认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陈维崧甚至把李煜与李璟的成就加到纳兰性德的身上。他的词凄婉哀怨,冷峭绝伦,而又清新隽秀,真率超逸。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撕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蝶恋花•出塞》赏析
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此词为纳兰性德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时年29岁。
1.今古山河无定据。
定据,一定的准则。
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作为皇室贵族,跟随一代明主康熙出巡,纳兰性德却有如此超凡感悟。
2.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军队中的号角。牧马:战马,此指铁骑,征骑。
翻译: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3.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满目:满眼所见。西风:秋风。
丹枫:深秋树叶变红后的枫树。
翻译: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4.从前幽怨应无数。
从前:往昔,先前。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
翻译: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下阙此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5.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铁马金戈:战争。青冢:王昭君墓。
翻译: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此句承下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
6.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几许:多么,何等。
翻译: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
7.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纳兰性德悼亡伤逝之词哀感顽艳,令人不忍卒读,边塞行吟之篇则清怨苍凉,另是一番风味;但一个“情”字却是共同的。谢章铤说:“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赌棋山庄词话〉)而读这首词,深知谢氏此言不虚。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那时他二十九岁。
“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
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
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间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
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
词人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
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
第三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 2
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拜为上卿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2.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3.召有司案图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4.臣请就汤镬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5.为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6.《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8.单于出猎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9.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皆授官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10.匈奴与汉和亲
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11.《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宋时的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全书主要记述了从公元25年起至公元220年的195年的历史。
12.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
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1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15.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16.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语出《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
1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多指政事而言。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8.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臣愿奉璧往使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有司案图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拜送书于庭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予不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信义安所见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旃毛并咽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前以降及物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员径八尺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形似酒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捧” 双手捧着(2)“按” 审察、查看(3)“熟” 仔细(4)“廷” 朝廷(5)“否” 不给(6)“现” 表现(7)“叛” 背叛(8)“毡” 毛织的毡毯(9)“弆” 收藏(10)“无” 没有(11)“沾” 沾湿 “襟” 衣襟 “诀” 辞别(12)“已” 已经
(13)“圆” 圆周(14)“樽” 酒器(15)“擒” 擒拿、捕捉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窃计欲亡走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遗赵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在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均之二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请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如奉璧奏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礼节甚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于是秦王不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位在廉颇之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武帝嘉其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因厚赂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武复穷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独有女弟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游于三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遂通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再迁为太史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又多豪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视事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上书乞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私下(2)送给(3)理亏(4)权衡、比较(5)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赵国。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6)捧着(7)傲慢(8)招待、款待(9)身边的侍从(10)高兴、喜悦(11)上(12)誓同生死的朋友(13)赞许(14)赠送礼物(15)暗中(16)陷于困境(17)妹妹(18)游学(19)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20)汉代官署名(21)升官
(22)豪族大户(23)官员到职工作(24)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6)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7)兄弟亲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亲密地接近。
(8)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9)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答案(1)两个词,指,指出;示,给人看。(2)两个词,走上前去进献。(3)扬言。(4)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5)相抵押。(6)栽培,提拔。(7)做了皇上的侍臣。(8)特,特地;征,征召。是两个词。(9)篆,篆文;文,花纹。
21.解释下列多义词
(1)负
(2)使
(3)征
(4)观
答案(1)依仗/使……承担/违背/辜负/背(2)使者/派
(3)应验/表现/出征/证明/征收/征召/征讨(4)学习/宫殿/景象/道观/观察
2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廷见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肉袒负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怒发上冲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臣乃敢上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舍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赵王鼓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王必欲急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且庸人尚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毕礼而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单于壮其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舆归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空以身膏草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杖汉节牧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衡少善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妙尽璇机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2)名词作状语,从小路。(3)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4)名词作状语,“肉”作“袒”的状语。(5)名词作动词,上前。(6)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7)名词作动词,献上。(8)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9)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10)名词作动词,弹。(11)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12)名词作动词,用刀杀。(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4)形容词作动词,逼迫。(1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17)形容词作动词,尊重。(1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1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壮烈)。(20)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拉着。(21)使动用法,使……肥美。(22)名词作动词,拄着。(23)意动用法,以……为奇。(24)形容词作动词,擅长。(25)尽,形容词作动词,研究;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3.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相如因持璧却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伺者因此觉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以讽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今无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于是,就(2)介词,趁机(3)介词,通过(4)介词,凭借(5)介词,因为(6)介词,依据、凭借(7)机会
四、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蔺相如者,赵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何以知燕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不辱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者……也(2)被动句,“见”,被
(3)定语后置句(4)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5)状语后置句(6)被动句,见……于……(7)固定句式,“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一个”(8)定语后置句,“留在汉匈奴使者”(9)被动句(10)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权衡(或“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请求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解析 “之”,这;“负”,使动用法。
2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人拿着和氏璧回去,已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解析 “见……于”,表被动;“间”,名词活用为状语。
27.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
解析 “当”是抵押的意思。
28.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时出使,等到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白了。
解析 “凡”译为“共”;“以”介词,在。
29.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多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解析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3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让公车特地指名征召,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解析 雅,素常;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第四篇: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七)含解析
综合模拟备用套题
(七)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陈彦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陈彦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这种文艺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国戏曲上。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戏剧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创作者。
D.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种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布景道具在舞台上是不能忽视的,哪怕是一棵小草,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包装不适度,就会损害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C.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捷、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陆启铿:在断弦琴上奏出多复变最强音
陆启铿幼时承受了太多波折,先是作为大人获利的工具,早早离开家人被送作养子,没能达到目的后,自然免不了遭受恚嗔。继而不幸染病,双腿落下终身残疾。1938年日军进攻广州,全家逃到澳门成为难民,陆启铿的腿疾愈发严重,伴随他的只有孤独和绝望。但陆启铿在沉默中并没有停止对未来的思考,他陆续从一位在澳门读中学的堂姐那里借课本,自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
1946年,陆启铿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于1950年顺利毕业,毕业论文“模函数”深得行家好评。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返回新中国,途中曾被盛邀到中山大学作了一次学术演讲。陆启铿这时正毕业留校任助教,听过演讲,陆启铿既敬佩华先生的人格,更钦服于他精深的学术造诣,于是不久之后就去信向华先生介绍自己学业、工作情况,表达了希望成为华先生的学生的强烈愿望。
华罗庚不厌琐碎,亲自协调各方关系,把陆启铿调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所”)筹备处自己的身边。陆启铿成为解放之后华罗庚亲自指导的第一个学生。陆启铿与这位老师的成长经历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患有残疾却自学成才;当年熊庆来不拘一格提携华罗庚,今日华罗庚慧眼识珠拔擢陆启铿,一时传为佳话。
在华罗庚的指导下,陆启铿通过组织数学所多复变函数论讨论班,以及到北大数学系多复变函数专门化开班授课,培养起国内第一支多复变函数领域研究的基本队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陆启铿,他的多篇论文,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重视,部分成果被写入苏联数学家的专著中。他在施瓦兹引理证明上取得的成果,被称为“陆启铿引理”。
进入60年代,陆启铿在多复变函数论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常曲率的完备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这一成果被称为“陆启铿定理”,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认可,领先西方同行近二十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在此基础上陆启铿提出一个猜想,即有界域的核函数作为两点的函数是否有零点,在国际上被称为“陆启铿猜想”,而称核函数没有零点的域为“陆启铿域”。“陆启铿猜想”是建国后国际数学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猜想,此外以陆启铿名字命名的还有“陆启铿不变量”“陆启铿常数”。
70年代以后,着眼于多复变函数论的应用,他在国际上率先明确给出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联络论观点讨论了作为规范场的引力场。
1980年,华罗庚委托陆启铿担任数学所的常务副所长,陆启铿固辞不受。他坚持选举决定,华罗庚当即召集助研以上的人员开会,结果陆启铿以三分之二多数票当选。
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先后邀请了阿提亚、博莱尔、希策布鲁赫等国际知名数学家来所访问,人数之多以至于名字记满了两个本子。当时数学所经费并不充裕,能邀请这些数学家来主要依靠的是华罗庚、陆启铿等个人的魅力。陆启铿还先后凭借个人与国外数学家的私人关系,推荐不少人到国外留学访问,推动了中国数学的现代化。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澳门避难期间,陆启铿的腿疾愈发严重,为了摆脱孤独与绝望,他陆续从一位堂姐那里借来课本,自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
B.60年代以陆启铿的名字命名的科研成果不少:陆启铿定理、陆启铿域、陆启铿常数等。“陆启铿猜想”是国际学术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成果。
C.1980年,华罗庚委托陆启铿担任数学所的常务副所长,陆启铿固辞不受,最后通过选举当选,这体现了一位数学家淡泊、谦逊的可贵品质。
D.陆启铿完全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私人关系,邀请国际知名数学家来所访问、推荐人才到国外留学,在数学所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推动了中国数学的现代化。
5.文章多次提到华罗庚,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陆启铿在多复变函数领域做出了那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搭台 王春迪
老街有句老话:有钱不显摆,一生算白来。要说富人显摆,无可厚非,可老街上的穷人也喜欢显摆。譬如老街人买油条,卖油条的到了自家门前,他不喊,非等人走到街那头了,才出来,罩着手吆喝。等卖油条的过来了,他们左看看右看看,用一只手捏捏,然后挑一根稍微大一点儿的。转身进屋,把油条扔给孩子。直等孩子把油条吃得还剩下拇指大了,这边稀粥也喝完了,接过来,擦擦嘴,擦得油光光的,这就出门了!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叫乞丐在他面前排成队伍进行施舍,生怕有人没吃到。两年前他建宗祠,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乌金”,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虽然是煤渣儿,但比泥土不知要金贵多少。你说这人会显摆不?没想到,那年冬天冷的出奇,那些没有钱取暖的穷人则挖了这些煤渣烤火取暖,度过了这艰难的日子。
过了几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海爷竟然还要搭一新戏台子!大奶奶三番五次劝海爷:“这个戏台子搭不得!外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这边还想着搭戏台子,老百姓要饭都没地儿要去了,你这边还想着乐和,太不地道了!你一辈子好玩好显摆,可在这节骨眼儿上,你不怕别人骂你?”
大奶奶嘟囔了几次,海爷就急了,眼一瞪:“饿死人怎么了?外头死了人还不许我痛快了?这台子我还非搭不可了!”
府里上上下下,对海爷搭新戏台子的事儿,议论纷纷,都觉得海爷这事做得不妥,所以,对于抬砖搬瓦拉料子之类的活儿,个个不太热情,叫谁谁磨洋工。
海爷生气了,吩咐管家:“从明儿起,在门口支几口大锅熬粥,凡是给我搬砖抬泥的,哪怕搬一块,我也管他一顿饭!”
大奶奶一听,当时就哭了:“老爷,您这是要败家呀,这样值吗……” 海爷一笑:“不值,但痛快。”
更离谱的是,新戏台子眼瞅着快搭完了,海爷又不知在哪儿听了一个风水先生的话,说戏台子方向不对,拆了重搭!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月,海爷府上的人,连个年都没过安生。
不想,直至第二年开春,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海爷突然又不建了,半拉子撂在那儿,几次风吹雨打过后,豁得像是被哪个豁了牙的天神啃过了似的。
大奶奶偷偷把管家喊了过去,捂着心口问管家:“老爷这一回又搭台,又施粥的,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管家皱了皱眉头。大奶奶说:“你尽管告诉我,话进了我的耳朵里,就烂了。”
管家近一步,悄声说:“近三年的生意,算是白赚了。” 大奶奶眼泪唰地滚了下来。
管家又说:“大奶奶先别急,老爷有话,没对您讲。” 管家告诉大奶奶,年前这场灾,让老街上好多光景还不错的人家,都开始啃树皮了。在这条街上,他们本是有头有脸的人,以往出了门也都显摆得不得了,最好脸面。如今,突然要端着碗去要饭,他们可能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这寒冬腊月的,地上连根草都没有,河里也都结了冰,不饿死才怪。海爷就是想到这一点,才想了这个法子,这样,既帮他们过了冬,又照顾到他们的面子。
大奶奶听罢,眼一亮,骂了海爷一句,转脸怪管家道:“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管家作揖道:“老爷不让我告诉您。”
随后几个月,海爷屡次寻思起那个戏台子,说想把那个半拉子戏台搭完。海爷这么说,却实在抽不出时间。因为开春后,府上的生意不知怎么的,忽然比往年忙出好几倍来,每日车水马龙,宾客如流……
不久,一股流窜的土匪听说了老街海爷的富有,想去打劫海爷,可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别说在海爷府上找一个内应了,偌大一条老街,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听说要打海爷家的主意,无论对方许以什么好处,愣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们当耳目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描写老街人买油条时的显摆,一是为了引出海爷的“显摆”,二是让这些人的“显摆”与海爷为他人着想的“显摆”行为形成对比。
B.海爷用煤渣块填平土地、搭新戏台解救乡亲可以让人理解,但让乞丐排队进行施舍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行为失当。
C.小说中写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即使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也要吃树皮果腹,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了海爷的富有。
D.海爷对府里上上下下那些不太热情、磨洋工的让人非常不满,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E.小说描写人物很到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即使是次要人物的管家,也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
8.大奶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多余,可以不要,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于《仪礼》,朔、半
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魏、晋以降,不祭墓。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帝不从,因下诏:“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招魂古无传,不可。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众当其言,制曰:“可。”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B.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C.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D.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本义指老,后可以用来指已经去世的父亲,如先考。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以及诸侯的死为崩,等同于驾崩。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D.礼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景直忠于职守。景龙年间,国家献、昭、乾三陵每日都要做祭祀,作为太常博士的他认为日祭不合礼法,积极上言,要求废止。
B.彭景直引经据典。给皇帝的进言中,彭景直引用了谯周与郑玄的有关祭祀礼法的言论,还引用了《礼仪》上关于祭祀的语句。
C.彭景直熟识礼法。彭景直进言时陈述,汉高祖等在寝宫日祭,在便殿月祭,终引来非议而被废止;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
D.彭景直勇于直言。中宗去世后,彭景直抵制有关部门的招魂合葬的建议,依旧例提出了建衣魂车等建议,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2)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普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B.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15.本诗颈联运用了想象和反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并说说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的打击,唱出了“,”的心声。
(3)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年华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6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只能望其项背。....②新一届政府在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有条不紊地推进既定的经济....步调,表现出少有的“定力”。
③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
④她把市场定位为高消费的中产阶级,她相信只有私人订制的产品才能保持设计质量,而越稀少越精致的东西才会变得炙手可热。....⑤当单打独斗无法实现产业整合,那么抱团出海就成了理性选择,于是民营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授资控股实体应运而生。....⑥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A.②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6年食品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速食面含有食用色素、防腐剂等物质对人具有导致消化不良、智力发育有迟缓的危害。
B.能否核查出贫困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扶不准、挪用漏出等问题,关键在于第三方监督、发布公告公示等制度的落实要到位。
C.李保国同志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行动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
D.中国从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南海问题产生后的几十年里始终保持极大克制,从未主动挑起争议。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句广泛流传的话非常正确,① 要认识到这里面包含着选择。② 有选择时选择前者,可以规避由输液带来的输液反应、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静脉炎等风险;但没有选择时,要理性接受后者。在急救病人以及治疗危重症病人时,③ 输液的给药方式能够及时将药物送入血液,免去了药物通过小肠被吸收再进入血液的步骤,④ 可以让药物更快地发挥药效。另外,输液不需要病人的主动配合,⑤ 病人意识不清、无法吞咽药物,⑥ 能通过输液的方式高效地为病人补充水分、补充营养、调节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过多享受温室环境而未能搏击风雨,就会脆弱绵软,难堪大任,①,缺乏温情慰藉,又容易形成心理阴影。让孩子既要沐浴温暖,也要搏击风雨,才是和谐的生长。因此,快乐教育绝对不是一味减负,不是拒绝吃苦、拒绝他人的批评。② 是孩子成长必然的路径,就算是有不快的情绪,也应将负能量转化为快乐能量,提升孩子达观乐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显然是 ③。
21.下图是某校“文化衫创意大赛”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生活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2.A(说法绝对。外国的歌剧、话剧并未从中国的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3.D(强加因果。《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只是例证,并不是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的原因)4.C(A项陆启铿自学的主要原因是他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思考。B项“陆启铿猜想”是建国后国际数学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猜想。D项邀请国际著名数学家来所访问主要依靠了华罗庚、陆启铿等个人的魅力,不只是陆启铿)
5.①和华罗庚的相处是陆启铿人生中极为重要的经历,华罗庚是陆启铿成才的伯乐、见证者;②陆启铿自荐成为华罗庚的学生,体现了陆启铿对华罗庚的仰慕,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强烈渴望,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写陆启铿有着与华罗庚相似的人生际遇,丰富了传记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④华罗庚委托陆启铿担任数学所常务副所长,从侧面展现了陆启铿的数学才华和领导才能。(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①组织数学所多复变函数论讨论班,到北大数学系开班授课,培养起国内第一支多复变函数领域研究的基本队伍②在多复变函数论学术方面成就突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陆启铿定理”领先西方同行近二十年③着眼于多复变函数论的应用,他在国际上率先明确了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联络论观点讨论了作为桂发场的引力场。(每点2分,给满5分为止)
7.AE(B项“但行为失当”错误,这是体现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吃到。C项“突出了海爷富有”不准确,应是交代搭台子的背景,并引出搭台子的情节。D项“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错误,海爷搭台子的真正用意根本没有让大家知道,因此不存在别人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8.①侧面表现海爷的仁义行为,凸显海爷的性格。(1分)②通过大奶奶对管家的询问,来揭示充满悬念的答案。(1分)③用大奶奶与海爷的对话写出了大奶奶对海爷搭台的误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
9.观点一:可以不要。①若以海爷的生意比往年好几倍结尾,用省略号结尾意味深长,令人思考。②文章最后两段都是表现海爷“显摆”后的回报,有啰嗦之嫌,删除最后一段,小说结尾更为简洁。③不用最后一段的明写,而是通过倒数第二段暗暗点出人们的感恩,委婉揭示“好人有好报”的主题,更有意蕴感。(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观念二:完全有必要。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写海爷富有及老街人对海爷的感恩与保护,产生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从主题上看,土匪想打劫海爷却无人当内应的内容直接写人们对海爷的感激与感恩,鲜明突出“好人有好报”的主题思想。③从情感上看,作者通过“无人当土匪内应”的结尾设计,赞美了海爷以及老街人的人性美,人情美,使小说表现的情感更有震撼力。(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10.A 11.B(诸侯的死称为“薨”)
12.C(“终引来非议而被废止”错误,汉代的祭祀虽然受到诸臣的争议,但文中并未提及“废止”之举。)13.(1)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得分点:择古、如、便意各1分,句意2分)
(2)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得分点:沿革、何、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置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七庙、一坛、一墠。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议论者也
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中宗没有听从,因而下诏说:“有关部门说诸陵不应每天进献食品。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乾陵应于早晚致祭,昭陵、献陵每天一次致祭,如果有关部门费用缺乏,可以削减朕的日常膳食来解决。”中宗去世后埋在定陵,有关部门建议和思皇后祔葬,和思皇后被武后所杀,已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想通过招魂来合葬,景直说:“招魂自古没有记载,不可以采用。请像桥山藏衣冠旧例一样,取出皇后的祭衣,把皇后的灵魂招入寝宫,建衣魂车,以太牢之礼相祭,然后放入墓穴中,置于中宗梓棺右边,盖上夷衾。”众当认为他的建议很恰当,皇帝下制曰:“可。”彭景直后来历礼部郎中,去世。
14.DE(选对其中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D项“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项“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15.“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2分)“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2分)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分)16.(1)不蔓不枝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7.A(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根据语境,应用“望尘莫及”。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理,丝毫不乱。符合语境。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根据语境,应用“独具匠心”。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胜,(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符合语境。勠力同心:形容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符合语境。)
18.D(A项句式杂糅,在“含有”的后面加“的”字,或在“对人”前面加上“它们”;B项两面对一面,把“要”改为“是否”;C项成分残缺,在“优秀共产党员”的后面加上“的品格”。)
19.D.(第①空,因为前面有“非常正确”一词,后面有“要认识到”;所以①空处应有一个“但”字与它照应。第③、④空所领起的句子是解释要输液的原因,所以填“因为……所以……”。第⑤空前面的内容有一个条件“输液不需要病人的主动配合”,它领起的内容结合第⑥空与前文存在假设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可填“即使……也……”)
20.①过多承受风雨苦难(1分)②接受吃苦和批评(2分)③快乐教育的核心(2分)
21.“文化衫创意大赛”拟于11月2日举行,分准备和活动实施两个环节(2分)前者分为申请制订方案、设计宣传板、制作报名表、采购相关物品(2分)后者环节有现场比赛、展览评比、作品编辑成册、拍卖作品并将所得捐给希望工程。(2分)22.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道漫画材料作文,充满了哲理思辨。甲站在高处,手指远处,看到大海波光粼粼,阳光明媚,鸥鸟飞翔,称“那儿很美呀”;乙站在低处,加之眼前被大山阻挡了视线,看不到甲所见的美景,说“我看不见”。
参考立意角度与写作思路(1)站得高,看得远。既实指登高望远,看得更远;又虚指思想境界高,目标大
(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看不见”,是因为被眼前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3)学会换为思考。换一个角度看事物,结果迥然不同;要真正了解情况,就必须学会换一个角度和位置看问题;只有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才能更还地认识自我;(4)生活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等等。
第五篇:2016年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12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单元检测(含解析)
2016年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12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2014移动互联网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在当前互联网快速渗透的时代,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显得非常重要。这启示互联网企业要()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遵章守法,诚信经营,避免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 ③积极传播经典的、高雅的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④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积极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大众文化、文化体制改革、企业的社会责任等知识。互联网企业在避免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的同时,还应该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等,这是互联网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②④正确且切题,故本题选D。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不是企业,①不选;互联网企业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而非仅仅传播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③不选。
2.2014年7月28日,“2014永远跟党走”第九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各民族民间的青少年代表为观众们带来了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精彩艺术节目。此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A.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C.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D.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多样性、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知识。第九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主题为“2014永远跟党走”,说明该活动的目的是弘扬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故本题选C。A不是活动的目的,排除;B不是主要目的,不选。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2014年7月,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4中国梦,‘聚’成都——话剧进万家之话剧进社区系列活动”,来到金沙西单广场举行社区惠民演出,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启示我们
()
①要面向广大人民,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文化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大众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发展的方向等知识。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惠民演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市民欢迎,这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体现,①③正确且切题,本题选B。②中“文化产业”不符合题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化建设应坚持的方向而非方针,④不选。
4.2014年,为了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北京房山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房山区文化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重心下移、聚焦基层,在原有的文化周末大舞台、星火工程、电影放映、送书下乡,送演出下乡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尝试订单式服务,坚持每周为基层百姓送出多项文化大餐。这是()①我国政府切实履行经济职能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体现 ③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④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使文化服务空间向更广、更深层面延伸的体现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政府职能等知识。北京房山区有关部门尝试订单式服务,坚持每周为基层百姓送出多项文化大餐,这是我国政府面向群众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使文化服务空间向更广、更深层面延伸的体现,②④正确且切题。①中“经济职能”不符合题意,不选;③中“文化产业”与题意不符。5.下列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B.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C.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人有责,要从我做起
解析:选D。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对人的影响、联系的普遍性等知识。材料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人有责,D正确且切题。A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选;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误解了联系的普遍性,不选。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6.2014年8月,江西省文明委召开重点市县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萍乡市、乐平市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要紧紧抓住“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要把增强诚信意识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 ③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④充分发挥网络传媒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弘扬社会正气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众传媒的作用等知识。②④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确措施,本题选D。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①错误,不选;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提高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非科学文化素养,③错误,不选。
7.黑龙江省把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基础设施,中小学校的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是()A.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B.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C.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解析:选B。本题考查教育的有关知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B项正确且切题,本题选B。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A说法错误;C项中“决定性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不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途径,D项说法错误,不选。
8.张绍河老汉的独子去世,欠下十余万元没打借条的借款,他说人死不能债不清。他省吃俭用卖掉祖宅,替子还清债务后却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他叮嘱妻子用丧葬费把自己治病欠下的4万元还了,把诚信接力棒传递下去。这主要体现了
()A.以义当先以人为本,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B.义利清晰公私分明,人死债清诚信到底 C.诚信老爹义不容辞,勇于担当光照后人 D.诚实做人善良待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解析:选C。张绍河老汉事迹的核心是讲究诚信、敢于担当,C项能够准确概括其内容。A项的“以人为本”、B项的“公私分明”、D项的“先公后私”,都有不准确之处。
9.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此节目开播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传递正能量,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物质基础 ③解疑释惑,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知识。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能够解疑释惑,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也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和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③正确且切题,选A。②中“物质基础”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不选。
10.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电影院消遣娱乐,但在看电影时你会发现身边有人脱鞋,有人大声讲话„„让人兴致全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公民()A.建章立规,加强管理,营造良好观赏环境 B.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C.抵制落后文化,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D.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改变生活陋习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题干中列举了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这需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来改变,D正确且切题。A项不是公民应做的,不符合题意;B项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与题意不符;C项中“落后文化”“文化创新”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11.从下面漫画中我们应该领悟出
()
①国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②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③要坚持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 ④要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养 A.①③
C.②④ B.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漫画强调要加强师德教育,故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与文化市场无关,故①不选;漫画未涉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故②不选。
1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
()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社会发展,志愿者队伍壮大;志愿者队伍壮大,又推动社会发展,故①可选;践行志愿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故②可选;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故③表述有误;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7月15日,河北省涞源县山区突降大雨,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将京原铁路王安镇段淹没了20余米,这时恰巧一列火车驶来。情急之下,卢伟丢下羊群,不顾自身安危,朝火车狂奔,并站在铁轨中央,打出“紧急停车”手势,冒死拦车,火车最终安全避险,卢伟的壮举避免了一场特大事故。卢伟事后清点他的羊,发现丢失了21只,价值4万余元。
材料二 事后,河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决定授予卢伟河北道德模范称号,奖励10万元;保定市委市政府授予他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奖励10万元;涞源县委县政府授予其道德模范称号,奖励5万元。感动了无数人的“冒死拦火车”河北农民卢伟取得25万元奖励,加上此前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奖励他的1万元,他共获奖励26万元。一些网友曾表示铁路系统奖励的1万元太少,而卢伟却说,当时去拦火车并不是指着奖金去的。
(1)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冒死拦火车农民卢伟受重奖有何文化意义。(2)请你针对材料二中一些网友的观点为政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问,考查道德模范卢伟受重奖这一事件的文化意义,限定的知识范围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考生可以结合榜样示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四有”公民的培育等知识来作答。第(2)问属于建议类试题,要求对政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两点建议,考生可以结合网友的观点分别从不让老实人吃亏、知荣知辱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角度作答。答案:(1)①有利于充分发挥卢伟的榜样作用,营造人人学先进的良好氛围。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③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国民思想道 德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①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风尚基金,奖励道德模范,不让好人吃亏,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关爱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长河中,河南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文化和中原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河南版,诞生在这里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共同构成了兼容并蓄、革故鼎新、刚柔相济、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这是河南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强大精神动力。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材料二 建设文明河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在河南的具体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南的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省提升文化软实力、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文明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应注意限定知识范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①建设文明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建设文明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于河南推进“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等实践活动。③建设文明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继承和发扬健康向上的中原文化和中原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建设文明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着眼于河南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调动河南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⑤建设文明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河南的文化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