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6:0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范文模版]》。

第一篇: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范文模版]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我国人口总数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②能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并说明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③能列举实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能力目标

①能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②能运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概况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国的人口国情,通过有关统计数字和实例体会人口国策的意义并拥护人口国策,确立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我国人口总数与增长趋势 ②人口国策的内容与要求。教学难点

简要分析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方案一

A(创设问题情境)问:目前世界共有多少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学生回忆。

教师明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共有12.95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也就是说,全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B(教师告知本课知识教学目标)C(提供条件,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思考回答:(1)我国人口增长总趋势怎样?(2)两个增长高峰分别是哪一年?(3)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4)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为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思考发现:我国人口总数大幅增长,尤其是1949年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总数出现迅猛增长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下降。90年代末期第一批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由于育龄人群总数降低,所以人口增长明显减慢。

(提供资料)A地1000人,B地1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0.88%,A、B两地年增长的人口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同样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数越大,增长的人口就越多。教师:我国近几年,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由于基数太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相当于一个法国的人口。

学生阅读下列两段资料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好还是不好呢? 资料一

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人口的70.15%。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3.41个百分点。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使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中国现有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数量之总和。

资料二

(1)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许多资源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总量在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

土地面积

1/3

矿产资源储量

3/5

河流年径流量

1/4

森林总面积

1/5

耕地总面积

1/3(2)1949年以后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多种产品的产量比1949年成倍增长,居世界之首。人均产量增长倍数却低于总产量的增长倍数,钢、发电量、糖等产品的人均产量仍低于世界人均产量。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但要保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还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D(明确重点)教师展示投影片: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师生活动

请同学们看“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图,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激发兴趣、深入思考)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说说超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情况给以肯定。

下面再请同学们谈一下“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老师: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各种先天性缺陷者有几千万人,全民接受教育程度虽有所提高,但人口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新世纪青年,大家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努力学习,讲究公德,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提供材料)

国家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960

12.95

俄罗斯

1700

1.5

美国

930

2.5 学生计算我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说出我国人口密度的特点。

通过计算,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但各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有差异,同学们观察“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说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大,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小,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教师强调: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

(打出投影片:我国人口密度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2)找出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的人口密度大约在多少人以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以下?(3)东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积各占全国的百分比是多少?(4)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读图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达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东部多,西部少。

E(引导探究)讨论:

□师生活动 方案二

(引起注意)欣赏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教师提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问:(1)为什么不让多生?(2)超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明白两个问题:1.我国人口众多。2.过多的人口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是多少?

(2)我国人口的特点和增长趋势怎样?

(3)众多的人口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如何? 活动

将学生分成两个组:

第一组读“我国的人口增长折线图”研究第二题,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二组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图”研究第三题,并探讨分布不均的原因。(创设学习氛围、鼓励参与)每组派代表到前面指图、汇报本组研究结果,同组成员给予补充。另一组可以提出问题,该组给予解答。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总结。然后打出投影片: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讨论:

(1)读“晚婚5年,100年少生一代人”图,说说晚婚的意义。(2)人口素质包括那些方面?怎样提高人口素质?(3)实行计划生育后给家庭、社会带来那些好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向学生展示。如我国不同年龄构成百分比、我国不同文化层次人口百分比、实行计划生育取得的成果等,理解国策的意义。最后继续欣赏小品“超生游击队”结束全课。

第二篇:方阵问题 教案

方阵问题

教学内容:北京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方阵问题的特点,掌握解决方阵问题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在画一画、圈一圈的活动中探索方阵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并结合直观图沟通不同方法间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掌握方阵最外层每边数量与最外层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方阵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方阵图。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了解方阵特点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方阵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提问:这些队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队伍整体形状)小结:在队列问题中,通常横着排叫做行,竖着排叫做列。如果行数和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方阵”。

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出示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这个花坛的最外层每边各有6盆花。”

谈话: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花坛吗?它就是用花组成的一个方阵。

2、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这个花坛一共有多少盆花?指名列式解决。

问题

2、最外层一共有多少盆花?(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直接出示)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最外层共有多少盆花?

1、先估一估,猜想最外层有多少盆花?

2、探究方阵问题的基本方法

最外层到底有多少盆花,该怎样算呢?我们要一起来验证一下。

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这样的方阵图,按照学习要求先自己尝试解决,然后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出示学习要求:

(1)在学具纸上画一画、圈一圈,要求能让人一眼就看出你是怎么想的。(2)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3)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再想想还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搜集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对有困难或有疑问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交流展示不同方法

最外层共有多少盆花?你们是怎样想的?

1、展示不同的方法:

方法1:6X4-4

方法2:(6-2)X4+4

方法3:(6-1)X4

2、比较不同方法,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交流。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解决问题?

3、如果最外层各有8盆花,最外层有多少盆花?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的那种方法?

指名说思考过程,其他同学补充不同算法。列式

最外层各有10盆呢?15盆、50盆、100盆呢?你能说出算式吗?

4、总结方法。

用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来找规律的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应用到这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校举行团体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20人,最外一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展示不同方法。

2、出示书上94页练一练

最外层共有32枚棋子。一共有多少枚棋子? 学生独立解决,展示不同方法(预设)

方法1:(32+4)÷4=9(枚)

9×9=81(枚)方法2:(32-4)÷4+2=9(枚)

9×9=81(枚)方法3:32÷4+1=9(枚)

9×9=81(枚)结合直观图说明算式道理。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找到了最外层每边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方阵中每层和每层之间也有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板书:

方阵问题

6X4-4(6-2)X4+4(6-1)X4

第三篇:工程问题教案

工程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应用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知道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掌握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出示:有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1)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2)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米,多少周能完成? 师: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口答,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追问: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图片引入: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设。王庄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现在有2个工程队准备应聘参加这条公路的建设。(出示课件)他们单独修完这条公路所用的时间是甲队10周完成,乙队要15周完成。师: 如果让你选择工程队,你怎样选择?还可以怎么选择?

学生可能会回答,甲,也可能选择乙,合修。(对学生的选择作追问,为什么选择甲)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王庒村选择了两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

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师:可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00米,150米,60米,30米,1等。

师:现在,你们假设了这么多数据。那好,就用你选择一个公路的全长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2、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预设:A:假设全长300米,300÷(300÷15+300÷10)=6(周)

B:假设全长150米,150÷(150÷15+150÷10)=6(周)

C:假设全长60米 60÷(60÷15+60÷10)=6(周D:假设全长为单位1,1÷(1/15+1/10)=6周

师:黑板上有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的合修的时间。)

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米的,假设60米的呢举手看一看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提问:

这里的1指什么,1/10,1/15指什么,1/10+1/15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对有同学用1÷10=1/10,说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10就能表示出1÷10的关系。今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写1/10。

3、分析工程问题的特点

评价:除了假设300米,60米和单位1的,其他同学你假设的多少,得到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引发思考: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你们各自假设的公路全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周,为什么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你有些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也在增加,因此,结果都是6周。

运用了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公路全长与两个队单独修的时间的比是不变的。

如果说因为他们每个队的工效在变化,就追问,工效在变化,但他们所修的公路全长也在变化。

两个队每天修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没变,(用前面的数据验证这一说法。)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4、即时练习

象合修一段路的问题,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大家看

出示:一件工作,甲要4小时完成,乙要时6小完成。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这件工作?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5、揭示课题

像这样的如:做一项工作、修一条公路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三、巩固反馈,同类拓展。

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将两道题放在一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展示学生用具体数量和用分数方法解决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根据交流,强调:相遇问题也可根据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进行解决。

2、同类拓展。

一批布,可单独做上衣20件,单独做裤子可做30件。如果将上衣和裤子配套做,可做多少套?

(1)(20+30)÷

2(2)300÷(300÷20+300÷30)

(3)1÷(1/20+1/30)

(4)300÷(1/20+1/30)重点指导错误原因。学生选择后,说说学生选择的理由。及思路。

老师小结练习情况:数学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就象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3提升,补充

1、回到例题。

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例题,发现有许多合作的方案。老师出示各种合作方案,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如果甲,乙两队合作两周,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2)甲,乙两队合作几周,就可以完成这条公路的2/3?

(3)如果丙队30周完成,现在三个队一起合作,几周可以修完这条公路?,并独立列式不计算,全班展示,反馈。

五、小结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延伸:今天,我们在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假设的公路全长,很好的解决了工程问题,如果,我们假设甲队或乙队的工作效率,得出的时间会不会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果一样呢?同学们下来可以试一试,也可以看看书上第90页上的内容。

第四篇:工程问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应用题例7工程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会解答简单的工程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口算(教师出示,学生计算)

1、甲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8米,20天完成,这条公路有多少长?

2、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修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18米,多少天能完成?(设计意图:主要复习下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板书: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4、导学作业A第一小题:小红看了一本200页的故事书,10天看完,每天看了()页,每天看了这本书的(.....)(.....),5天看了这本书的。(......)(......)(设计意图:复习工作总量与单位“1”,为新课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例7:张村准备新修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0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先学生自我完成,教师巡视。(收集信息,等下反馈)。

问题(1)思考: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好”,需要知道„„数量关系是„„ 预设(这条路的长度“工作总量”;两队1天各修的长度和 “工作效率和”)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板书)

(2)已知的信息够吗?如果不够,怎么办?

预设1:公路长度为30KM,预设2:公路长度为单位“1” 反馈预设1:假设公路长度为30KM,生:30÷10=3(km)30÷15=2(km)30÷(3+ 2)=6(天)师: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3+ 2)求的是什么? 生解答。(结合线段图讲解)反馈预设2: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问题:1是什么?11是什么?是什么? 1015生解答。(结合线段图)

不管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多少,答案都是相同的,把这条路的长度假设成是单位“1”,在计算时是比较简便的。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课本第43页做一做:这批货物,只用我的车运,6次才能运完。只用我的车运,3次就能运完。如果两辆车一起运,多少次才能运完。

2、课本练习九第六题,挖一条水渠,王伯伯每天挖整条水渠的挖整条水渠的1。两人合作,几天能挖完? 301,李叔叔每天203、张村准备新修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0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3天后,接下来一队单独完成,还需要多少天能修完?

4、张村准备新修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0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二队先修3天后,一队来帮忙,两个队伍还需要多少天能修完?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①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②谁几天完成,谁的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 ③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得到工作时间。

第五篇:搭配问题教案

《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探索乐园》第二课时《搭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掌握寻找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用符号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符号化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难点:

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组合的内容,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衣服的搭配

(猜想):

师:你想帮美羊羊搭配哪一套衣服呢? 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种搭配方法,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预设以下情况:a.2种----衣1和裤

1、衣2和裤2。b.8种----重复c.6种。)

(验证):

师:你们的猜想对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答案。看大屏幕,请同学读一下“思考要求”:

1、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2、请你在题卡上清楚地写出来。

3、展示时谈一谈你们的想法。师:要求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有对“不重复、不遗漏” 不明白的,可以请学生帮助解答)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完成手中有图示的题卡。

投影展示环节: 请学生展示并讲解

验证猜想是6种的结论是正确的。(课件演示:两种连线方法)

师:有从上衣出发连下装的,还有从下装出发上衣的,你们看向这样连线怎么

样,请你谈一谈。

引导学生说出有条理、很清楚、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等。引出课题《搭配问题》(板书课题:搭配问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图示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这些图片,你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吗?

请拿出空白的纸,同桌两人再一次合作完成。投影展示:有用数字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图片表示的、算式计算的…… 请学生展示,并进行讲解。最后集中展示,比较一下,找到最喜欢的方法。师: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算式!

让学生试着来讲一讲算式是怎样得来的

从上衣出发,一件上衣可以和3件下装连,有两件上衣,所以有2个3,列式为3×2=6(种)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我从下装出发,一件下装可以和2件上衣连,有3件下装,所以有3个2,列式为2×3=6(种)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师:你们真棒!可以这么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二、路线搭配:(巩固)

喜羊羊要去超市为联欢会采购用品,从羊村大门出发要翻过一座小山才能到达超市,大门到小山有两条路,从小山到超市有3条路,可以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生:6种!

师:异口同声!谁来指一指!

(预设:有序的指一指给予肯定,无序的指时,可以让学生谈谈感想,找到最好的方法)

师:很好,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生:直着走的那一条,因为最近。(课件演示)

三、食品搭配:(提升)

课件出示饮料和零食。(3种饮料和4种零食)懒洋洋提出分配的要求,一种饮料配一种零食,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学生能够很顺利的说出答案,重点是让他们能够有条理的是清楚思考过程。

1、从饮料出发

2、从零食出发

真正的做到有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本课总结,1、孩子们顺利地帮助了羊羊们,欢乐的开着联欢会(课件播放)

2、学完了本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3、老师送给学生两句话“快乐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快乐”,数学知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让它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五、课后延伸(课下)

承接着最后食品搭配一题,加深了难度。

如果一种饮料配两种零食,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下载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问题教案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

    相遇问题教案

    探究型教学案例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殷石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B:了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沏茶问题教案

    数学广角《沏茶问题》 ——统筹安排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用方程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资源问题教案

    资源问题(2课时) 一、课程标准要求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2-4 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 2-......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 教学过程: 一:示标示导 1. 导课板题 (1) 谈话:老师昨天夜里做了一个美美的梦、、、、、(师与一学生同时相向而行走到相遇拥抱) (2) 师提问:老师和段秋涵同学现在怎么样了?(生:......

    相遇问题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借助生活实例,运用模拟表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

    《沏茶问题》教案

    数学广角——《沏茶问题》教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04数学广角——沏茶问题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