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
浅论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
段 华 洽
案例教学法是MBA课程教育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适合于教学对象成人化,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目的功能化,教学形式开放化等教学规律的要求。但是,国内案例教学远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距离MBA教学目的要求相差甚远。本文就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与局限,设计与运用等方面做一初步探讨。一. 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与局限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组织学员采取一种全面参与、平等对话的课堂讨论方式,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上看,涉及到案例的选择与编制,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准备,案例讨论的进行和总结评析等环节,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针对性,即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针对学员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组织案例教学。二是情境性,即以真实的案例为特定的问题背景,以解决该特定问题的决策者、管理者为模拟角色,给人以解决问题的适度情境压力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三是开放性,即案例以足够丰富的信息素材和表现形式,展开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构,带有未求甚解和未及定论的模糊性和包容性,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调动学员们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工作阅历和人生体验,通过共同参与,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案例的剖析和透视。
但是,就案例教学目前的运用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以下局限性:一是理论实践“两张皮”,要么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上升不到理论层次,要么牵强附会成为理论注释,只不过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二是由于教学双方,特别是学员的身份、学历、专业和经历各不相同,围绕案例讨论,难以达成沟通和协调,往往容易钻牛角尖,拘泥于枝节问题做无味争论。三是案例的收集与编写困难,特别是素材丰富、结构新颖、可以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的编写更为困难,同时,限于案例资料的编印等经费条件,与国外案例相比,往往显得过于单薄、简略,案例本身缺乏足够的信息含量和多维分析角度,结果使得讨论也失之简单、重复和肤浅。二. 案例教学的设计
案例教学的设计主要涉及案例的选择与讨论设计两个方面。
案例选择的基本要求,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针对性,新颖性,即要与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重点突出,带有前瞻性,尽量避免空泛或过多的内容,以防止案例讨论中出现不着边际、泛泛而论、面面俱到等现象。
(2)在资料提供方面,应注意丰富和详实,要有相当份量的素材,最好给予一批可供分析的数据资料,如果信息资料可能会涉及案例主体的商业秘密,可以编制一些模拟数据,但应当基本符合事实逻辑和理论规律,防止因素材不足或不当将分析与讨论引入歧途。
(3)在结构形式上,可以按案例资料的原始形态做简单铺陈,让学员按照自己的分析角度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概括,但为了避免在这方面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费功过多,最好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因果)过程,或者按案例主体的内在组织结构以及外部关系等角度对资料做适当的结构编排,让资料结构自身即具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性,但不宜直接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和交代思路,给学员以更多的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充分想象的空间,发挥其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由度,经过学员各自的认真准备,为集体讨论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案例资料的表现形式上,做到简洁醒目,图文并茂,如统计图表、会计报表、组织结构图、管理流程图、决策分析图等,尽可能地调动学员运用所掌握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案例资料。
(5)在教学目地要求上,应当具体明确,可以提示分析案例的思考角度,提出教材的相关章节的阅读重点内容,开列相关的参考书目,提出案例分析作业的主题、内容、重点、格式等具体要求,以及交代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程序和评分方法等。
案例讨论的设计对于案例教学的关系至关重要,主要需考虑的是:
(1)时间,包括事先准备时间、案例讨论的总时间、以及各个环节上的时间分配,是否安排限时发言,人均发言时间框算等,应考虑到讨论的深入、充分和学员的人数及参与程度,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
(2)程序,大体可分为开题与破题(提出问题),展开分析,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从中提炼和升华主题,对焦点与分歧进行纵深性、拓展性的讨论,总结与点评等环节。
(3)关系结构上,可分为演讲陈述式(即各抒已见,但彼此在思想观点和形式上不直接交锋),纠问答辩式(各执已见,坚守立场互为攻防,展开辩论),讨论交流式(相互激励、启发,取长补短,形式不拘,在内容、观点上,兼收并蓄,富有弹性)。
(4)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人随机发言,“单兵散打”,各自为战;或是事先分小组准备,各组推举代表作主题发言,其他组员阐发和补充,各组之间展开争论;或是事先约请部分学员重点准备和临时抽选或指定部分学员即席发言(以督促学员认真准备案例作业)。
(5)在现场布置上,力求打破讲坛与观众席的对立单调结构,可以将座席安排成环形、马蹄形、菱形或不规则多角形,淡化会场中心位置,产生全方位参与的现场效果。
(6)从教师角色作用看,可分为主持人、评委、教练、旁观者等多重角色,主持人重在引导和把握话题,调动现场气氛,控制讨论的进程和节奏;评委则不担任主持人,按事先准备好的评分表和评分规则对发言者逐一评分,可以在评分后作简要点评;作为教练可以有意识地事先私下指导某一小组或个别学员,使其有更深入全面地准备,在讨论现场由其畅所欲言,挑起话题,应对各方起到“头脑风暴”的激励作用;旁观者在事前和现场均不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活动,但静观全过程,也不担任评委,只在讨论完成后作适当的分析和总结。案例讨论的设计应当根据学员人数、班组结构、知识能力素质状况、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等做适当的选择和组合设计,以保证案例讨论能够认真准备全面展开,深入下去,有所成效。三. 案例讨论的组织管理与效果评估
案例讨论决定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在这一阶段,应当注意的是案例讨论的组织管理和成效评估。
案例讨论的组织管理应当注意的是;
(1)时间分配,保证事先有准备的学员都能有充分的发言时间,并留有余地,给即兴发言和辩论交流以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做必要的时限规定,防止一言堂和前松后紧的状况。
(2)控制进程,既要紧扣主题,推动进程,克服冷场、离题和无味争论,又要善于拓展、深化主题,防止一边倒、随大流、众口一词的简单重复倾向。
(3)营造气氛,使得现场谈论既热烈生动,又轻松自然,形成宽容平等的气氛,当观点对立争论激烈时要注意达成沟通和理解,当出现视野狭窄、观点平淡、精神松懈时又要善于挑起话题、激发争论。
(4)点评总结,通过联系教学内容,总结案例讨论的基本观点,提炼和概括有价值的观点,并给予肯定和赞赏,对讨论不够深入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倡导和鼓励继续研究,对学员的参与精神、治学态度、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的评价眼中肯、准确、恰当,避免一般性的表态式发言和厚此薄彼的倾向。如果现场评分,应当说明评分的标准和高低分成绩差异的事实依据,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方面来。
案例讨论的成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一是参与程度,如发言人数占在场人数的比例,发言人的发言次数,未及发言但准备并提交书面作业或发言提纲的数量等;二是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涉及到案例分析的素材运用、背景分析、因果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及派生出的观点和问题等多层次、多角度;三是能力的展示和提高,如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理解沟通能力等;四是素质的培养,如自信、热情、稳定、开朗等性格特征,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谦虚好学、勤奋务实的学风等。
第二篇:运用案例教学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对如何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多年来,我校党委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宣传部,教务处等机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2002年,我校承担了教育部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并成立了专项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设想.2003年春,根据校党委的决定,首次在2000级本科生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我院正在把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推进.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中央的指示更增强了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信心和决心.下面,将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1998年新的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令人忧虑的.特别是伴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在信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有些学生逃课,有些的学生则是迫于考勤,点名等纪律约束不得不到课,但到课不听课.可以说,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门数不少,学时不少,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也不少,但如何能够“入耳”,“入脑”,真正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值得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曾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对待课堂上老师的讲课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从始至终听课”和“基本上听课,有时溜号”这两个选项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26;选择“有兴趣就听,觉得没意思就不听”的占60;还有15左右的学生选择“根本不听课”.可见大多数学生是想听课,但能否听得下去则取决于任课教师讲的是否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吸引力,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呢我们认为,除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要进行改革外,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进而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要求.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功能,2003年3月,我校确定了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为试点的案例教学改革方案.为了使案例教学工作能如期进行,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不仅提供经费,用于购买各种案例教学用书,为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而且针对在收集整理案例过程中教师工作量大等特点,明确规定,案例教学课时按照1:1.5计算工作量.这些政策决定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做法
据研究,案例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的医学,法学的教学实践之中,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1980年前后,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我国,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纪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例,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可行性,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马克思主义现成的结论与原理,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要通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表现出来.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正成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指南.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
1,编写案例.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普
遍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在编写案例前,首先进行集体讨论,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去广泛搜集和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并编写案例.同时,在案例编写过程中要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一个完整的案例要在正文的后面提出几个问题,以供学生讨论之用.2,组织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包括分
发案例材料,学生个人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每个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教师小结等多个环节.3,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认真的总结,一方面,完善本小组对案例分析的观点和方案;另一方面,对本小组在案例阅读,讨论,课堂发言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做出归纳.4,教师总结.在课堂讨论结束,各小组撰写完案例分析报告
之后,任课教师要就本次案例分析情况做出小结和点评.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开放,互动,强调师生,特别是学生的高度参与.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遵循了以下四条原则:
1,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优秀的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种纸上的问题情境转化为课堂中的问题情境,以生动的实例形式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够设置高度仿真的问题情境,那么,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洞察力与想象力.2,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询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3,激励参与的原则.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传统等原因,一些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大班上课,因此,出现了少数同学的“搭车”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必要的说明和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并制定适当的分组和考核办法.4,拓展学习空间的原则.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特别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参加小组讨论等环节,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与传统模式的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差异,但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后,其所获得的收益仍是多方面的,如独立思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精神等,而这些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1,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大幅度提高.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的到课率一般都在95以上,听课率也大为改善.如,在讲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我们编印了200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今天,我们还需要节约吗》这篇文章作为案例发给大家,案例的第一段话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原以为你无限宽广,不在乎失去一片荫凉,原以为你有无穷宝藏,不在乎掠走一点安详,原以为你无比坚强,谁知你的泪在流淌,原以为你母爱无疆,谁知你渐渐失去力量.曾几何时,我们还在为地大物博而沾沾自喜,然而,现存资源的匮乏与穷绝,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让我们必须静心聆听自然的警示……”接下来就是近2000字的一系列关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各种资源现状的比较,数据详实,分析透辟.学期末,学生在写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总结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谈到了这次案例教学,许多学生说,“原来一直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案例教学使我们感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2,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结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切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入案例教学能很好地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得的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节时,我们为学生印发了“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的典型案例,从对中国彩电业的无序发展,价格大战的案例讨论中,学生不仅看到了市场背后那只无形的手,更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接触社会现实的自觉性,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从2004年上半学期对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一改过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冷漠态度,纷纷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最好是在期末考试时也考案例分析,那才能看出真本事”,甚至有的学生写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本学期学得最舒服的一门课”,建议“增加一些课时,因为它对我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这样的反响和建议在以往的同类课程中是很少见的.3,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法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一节时,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了我国的“三农”问题,使学生自然得出了农民是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这样的结论.可见,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为主,是“灌输”型的,形式比较呆板,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但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系统,准确的知识.案例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一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较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将案例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新模式,以期兼顾和协调多方面教学的要求.2,一般案例教学模式与特殊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在西方国家的医学,法学以及后来的工商管理课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我们称之为一般案例教学模式;在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堂组织等都与上述案例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故我们称之为特殊案例教学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般案例教学模式套用特殊的案例教学模式.如,一般案例教学模式的结论和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多元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却必须是确定的,唯一的;再比如,一般案例教学模式上课人数多在10---15人左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多的达200人左右,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二者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套用.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关系.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得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的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案例教学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要多于教师,教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如,案例的选择,合理的分组,适时的引导,恰当的点评等,都要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不能从以往的“一言堂”变为“不言堂”.4,教材与案例的关系.案例教学不是不要教材,恰恰相反,而是必须遵循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案例是为教材中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服务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因此,教材与案例的关系是相辅相承,互为依托的,只有编写出了好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只有以教材为蓝本,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将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
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
摘 要: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由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五种案例教学法组成,案例教学法反映法学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法 案例 教学法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经济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经济法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经济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由五种具体方法共同组成。每一种方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经济法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经济司法中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讲“甲公司诉乙公司损害合同赔偿一案”,从甲公司如何起诉,乙公司如何应诉,到法庭如何审理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经济司法普通程序的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经济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对某一经济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经济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的要求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原则完成教学过程。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反映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一定教学目的、为提高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学生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的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学电脑的学生一样上机操作,也不能像理工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际动手。而法学专业的实习也都是放在临近毕业时专门进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当然,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联系实际有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两种。间接的联系就是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直接的联系是实习案例,旁听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
法学教学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只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做到联系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的发展必定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加以实现、并影响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知识的运用效率。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系列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以上能力。
当然,要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仅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学、做事、做人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看,还是传统的讲授法。然而,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系列案例教学法是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按照法学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内容。系列案例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封闭的讲授方法的枷锁,代之以全面开放的讲授方法。三尺讲坛,可以包罗万象,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所需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还应当有一定的法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而且也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国法制的实践状况和实际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师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为什么系列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
(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同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学课程,不乏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法学理论,更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法学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中的列举案例法、评讲案例法、旁听案例法着重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而讨论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侧重于解决问 题。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就是通过对各种实例的接触、分析、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 《面向21 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把“创造性”当作今后急遽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美国也把“创造性”(他们有时称为“弹性和适应能力”)看作是在现代急遽变化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必须将以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与做事结合的教育观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贯彻了这样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学历和具有一定专业实际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条件。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
四 法学系列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呢?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学校教育当然地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任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却向来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教育中,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大缺陷。在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也缺乏解决现实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学法由五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而每个方法对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列举案例法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它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它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主人公的案例。总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讲评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这类案例可以是在改革开放情况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讨论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确实根据或证据,并能说明法学课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法律规定,使学生经过讨论能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旁听案例法,学生可以到法庭参加旁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法庭请到学校开庭审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并参观了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法庭要有相对较大的课室,并按实际审判的要求进行多次排练,作好充分准备。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自己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对司法实践一知半解,案例的选择也是从书本上获取,其教学过程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无法达到系列案例教学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四)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与电化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案例与案例教学法
案例与案例教学法(saemon提供)
近年来,随着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许多机构都声称他们使用案例教学法,许多学员也趋之若骛,引以为荣。但最近对案例教学法的各种说法中不乏夸大与误解的成分。什么是案例,如何使用案例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困扰许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
在一些情形下,许多的学员反映,使用案例教学,他们仅仅听到了一个故事;也有学员反映,通过案例教学知识点过于零散,没有整体的框架;更有甚者,他们觉得,讨论简直是浪费时间,因为其他同学的发言简直不着边际。这些都意味着,案例学习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需要学习者对案例廓清一些认识,掌握一些适用于案例学习的方法。案例和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对某个组织里一些人所面对的实际商业情形的描述,它通常涉及一个组织(家庭、企业、产业甚至课堂)中的某个决策者所面临的困难、挑战、机会和问题等,案例里面包含了组织的背景材料以及关键人物处理事务时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美国的法学院。后来哈佛商学院首次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是商业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取得管理和拥有权,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危险、并作出决策。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协同工作。由于案例来源于不同地方、不同的组织类型和规模、不同的职能区域和不同的责任级别,因此案例教学会让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到理论的实践方法。
此外案例的真实性、实战的模拟性,可以激活学生充当决策者位置的意识,从而仔细鉴别相关数据资料,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案例学习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而言,有效利用案例这一学习工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多数情况下,通过案例学习需要比单纯听老师讲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对于管理类课程来说,效果可以更好)。一般而言,案例学习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个人准备
认真的个人准备是案例学习的基础,一般每个案例我们建议要花一两个小时仔细阅读。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把一些学生的做法推荐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1.浏览案例的最初几个段落,然后以很快的速度把案例剩余的部分翻阅一遍,并思考:这个案例是关于什么问题的?将要涉及哪些方面?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供我分析?
2.仔细阅读案例,并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作出标记,读完之后,回答:案例的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记住,尽量假设你就是案例的事主,而不要置身事外。
3.在笔记本上记下关键的问题与重要的事实,再通读一遍案例,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这个时候,你也许需要一些初步的计算,或者需要基本的分析框架,如果有必要,翻阅一下你的教材也许有帮助。
4.将你的分析整理出来,并得到分析的结论和你的建议。
自此,你的个人准备就已经完成,可以拿到学习小组与大家分享了。
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不一定需要严肃的形式,宿舍里、餐桌旁、草坪上,都可以。这个阶段的并不是为了就案例事主所处形势和建议取得一致意见,而是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他/她自己对案例的分析。
课堂讨论
在课堂上,老师会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讨论的进程。有时候,老师会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或者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有时是“不留情面”的追问。她/他这么做的目的决不是与你为敌,更不是对你个人有什么看法。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或者是容易产生混淆的观点,老师需要全班认真思考。有的时候,老师还有意挑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事实上,每一种意见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案例中复杂的管理问题的一个侧面。兼听则明,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让我们对问题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案例讨论结束时,老师会小结讨论的成果,并通过案例,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这并不是最终的结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在充分吸收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以后,仍然有不同的看法,没关系,管理从来就不是教条,让你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对大量案例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上述三个阶段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真的个人准备,你很难在下面的小组讨论中与同学相互激发,相互学习。同样,如果你仅仅在上课的时候才匆匆浏览一下案例,老师精心设计的讨论过程对你也了无意义。只有认真准备,积极讨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于案例学习的建议
案例学习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也许
下面的建议会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案例学习的特点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学习过程。如果你没有仔细地阅读案例,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积极思考案例事主的处境,一堂课下来,你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同样的,如果你不把自己置身于案例事主所处的困境,“不把自己摆进去”,始终抱着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很容易口若悬河,不着边际。只有主动、积极地把自己想象成案例的事主,才可能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才有可能在一个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中学习决策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一个使用案例教学的课堂来说,每一个成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责任为其他人的学习贡献自己的智慧。
2.以开放的心态听取不同意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案例的讨论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其优势是可以利用集体中每个人的思索,对复杂管理问题的各个侧面进行全面的考察。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有合理之处,以开放的心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哪怕是与你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意见),从中吸取合理的营养,不仅是有效的利用案例学习的优势的正确方法,也是未来的商界领袖必须的职业素质。
3.致力于问正确的问题,而不要试图寻找正确的答案。在案例讨论结束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在此强调,对于案例学习而言,从来没有正确的答案。课堂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若干“可行的方案”,这些方案各有千秋。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Charles I.Gragg指出的那样:“商业还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至少迄今为止还不是。对于商业管理问题而言,并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不等指望通过翻翻教科书背后的习题解答就可以验证自己是不是正确地回答了一个商业管理的问题,相反,最通常的情形是,最佳的解答可能根本找不到,即便是老师也找不到。”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会带领学生对若干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既讨论方案的优点,也讨论方案的缺憾,最后,老师还可能告诉大家最后实际发生的结果。无论实际发生了什么,或者某个人认为应该发生什么,都不能视为唯一正确的或者完全有效的。真正有效的恰恰是,通过案例学习,你知道在一个特定情况下,如何分析和处理不同的决策选择。
事实上,无论在商业实践还是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比找寻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这正如一位商界领袖指出的那样:“高层管理者90%的任务,是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相对而言,答案容易找到,而正确地提出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只是希望帮助大家正确地提出正确的问题。
第五篇: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
摘要: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由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五种案例教学法组成;这一教学方法反映法学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系列;案例;教学法一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或称法学教育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是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在原有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由五种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这一系列的几种方法,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每一种方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明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两个相似的案例甲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电缆,构成盗窃罪;乙盗窃铺在地下的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再比如,为了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举出王宝森贪污的案例等。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讲“王XX诉李XX损害赔偿一案”,从王XX如何起诉,李XX如何应诉,到法庭如何审理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搞模拟法庭。当学生在学习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一程序法,又学习民法(或刑法、行政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实习案例需要具备多门法律知识和多种能力,一般在大二大三以后进行。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的要求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原则完成教学过程。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反映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一定教学目的、为提高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大学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的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学电脑的学生一样上机操作,也不能像理工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际动手。而法学专业的实习也都是放在临近毕业时专门进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当然,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联系实际有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两种。间接的联系就是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直接的联系是实习案例,旁听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法学教学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只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做到联系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的发展必定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加以实现、并影响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知识的运用效率。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系列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以上能力。当然,要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仅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学、做事、做人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三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看,还是传统的讲授法。然而,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系列案例教学法是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按照法学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内容。系列案例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封闭的讲授方法的枷锁,代之以全面开放的讲授方法。三尺讲坛,可以包罗万象,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所需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还应当有一定的法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而且也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国法制的实践状况和实际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师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为什么系列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
(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同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学课程,不乏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法学理论,更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法学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中的列举案例法、评讲案例法、旁听案例法着重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而讨论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侧重于解决问题。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就是通过对各种实例的接触、分析、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把“创造性”当作今后急遽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美国也把“创造性”(他们有时称为“弹性和适应能力”)看作是在现代急遽变化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必须将以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与做事结合的教育观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贯彻了这样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学历和具有一定专业实际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条件。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四法学系列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呢?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学校教育当然地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任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却向来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教育中,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大缺陷。在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也缺乏解决现实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学法由五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而每个方法对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列举案例法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它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它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主人公的案例。总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讲评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这类案例可以是在改革开放情况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讨论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确实根据或证据,并能说明法学课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法律规定,使学生经过讨论能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旁听案例法,学生可以到法庭参加旁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法庭请到学校开庭审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并参观了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法庭要有相对较大的课室,并按实际审判的要求进行多次排练,作好充分准备。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自己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对司法实践一知半解,案例的选择也是从书本上获取,其教学过程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无法达到系列案例教学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四)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与电化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