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实录及评析
《毽子里的铜钱》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罗成庆
2011年12月
《毽子里的铜钱》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1年12月1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内讲课比武活动,执教的是《毽子里的铜钱》一课的第一课时。下面结合课堂实录,对本节课进行简析。
一、直接导入。
师: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金钱的课文——《毽子里的铜钱》。(板书课题)老师我读了这篇课文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昨天晚上也安排同学们在家里自己读了这篇课文。下面就想让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完成的任务,要达到什么目的。谁来说一说? 生1:先抓主要内容,再认识生字,然后再有感情地读课文。生2:理解不理解的词。生3:给课文划分段落。生4:划出中心句。
师:(笑)划出这一课的中心句?我觉得这一课的中心句非常非常难找,也许根本都找不着。生5:解决课后两个问题。
师:解决课后的两个问题,这非常重要。
【让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想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接触一篇新文章时,学会自觉地、有目的地去学习。同时也想避免四边教学模式走向僵硬的程式化。】
二、示标
老师也组织了一个学习目标,大家来看一看。(出示课件1)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撕、肠、捏、欠、慈、霜、纳”七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到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包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老人的朴实、慈祥、善良,“我”的纯洁、善良。
4、学习本课的倒叙写法,学习前后照应。
5、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个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导学新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结合这样一个学习目标,请大家听课文录音,完成三项任务:
一、圈出你不认识的生字;
二、划出你不理解的生词;
三、说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放录音)
【这样安排任务,考虑到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对课文有粗线条的认识。计划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听了课文后最想说的话。】 师:好听吗? 生齐:好听。
师:来,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1:为什么老伯伯要给小姑娘两个烤山薯? 师:他提出来一个问题,非常好。
生2:为什么小姑娘给老伯伯钱,老伯伯不要? 生3:老伯伯很善良。
师:这边同学呢?刚才还在夸我读得好听,这一会儿不说了。你也可以说老师你读得真好听啊!生4:老师你读得很有感情!师:(笑)你是抄我的吧? 生5:小姑娘为什么要给老师说? 师:这也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6:老伯伯为什么不要钱? 师:嗯,要钱就不是白吃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贯彻语文总——分——总的学习规律,强调学生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用教师的范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二)检查字词,扫清障碍。
师:好了,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下面哪,我来考试考试大家,你圈没圈出不认识的字,划没划出不理解的词? 生1:“佝偻”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跟她持相同疑问的举手。有谁知道?没有一个人知道,还是知道了不敢说。(对生1)来,你读一读有“佝偻”的这一句。生1读。
师:佝偻的背影,来,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相似的句子,你可能就解释出来了。
生2:望着他微微弯着的背脊。师:好,你给大家伙儿说什么是佝偻。生2:弯着的背脊。
师:弯着的背脊。出问题了,背是什么? 生2:背是后背。
师:背是后背?你知道我也知道背是后背!背怎么了?课本上怎么说?
生2:微微驼着。
师:驼着,微微驼着。现在知道什么是“佝偻”了吧? 生:知道了。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可是,孩子们往往不会运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做到词不离句的同时,也教给孩子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 师:还有哪些词? 生3:谦卑。
师:谦卑。(板书)谁知道? 生4:谦逊。
师:什么是谦逊?谦卑,你拿个谦逊。什么是谦逊?来,后边那位。生5:谦虚。
师:谦虚,也是近义词。生6:谦虚又悲哀。
师:这不是悲哀的悲吧。自卑的卑。他觉得他怎么样? 生:不如别人。
师:他觉得他不如别人。这叫谦卑。谦虚也有可能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但是嘴上不说,嘴上说不行。但是谦卑有可能就是心里都觉得不如别人。谦卑。
【这个词的处理上,教师带有一定的讲解。这并不多余,因为老师本身承担着帮助学生解惑的职责,讲在疑难处,必要处,既解决了疑问,又节约了时间,而不是像有的老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害怕别人给自己扣上方法陈旧的帽子,而不敢讲解,一味地引导,耽误了时间,甚至影响了教学效果。】 师:来,你说。生7:栉风沐雨。
师:这个词非常重要,我也写在这里吧。(板书)来,谁来给我用最形像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栉风沐雨?对生7,你自己懂不懂? 生7:不懂。
师:你读一读有这个词的句子。
生7:做小贩的,栉风沐雨,都是非常辛苦的。
师:嗯,他怎么辛苦,谁来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栉风沐雨?你说。
生8:风梳头,雨洗头。
师:风梳头,雨洗头。(笑)你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风梳头雨洗头。生8:辛苦。
师:辛苦。刮风下雨小贩还在干什么呢? 生齐:卖烤山薯。
师:那老伯伯还是卖烤山薯的是吧。那简单一点儿是不是可以说是风里来—— 生齐:雨里去。
师:你明白嘛,风梳头雨洗头?栉风沐雨,简单地说就是风里来雨里去。我们抓了下边那句话理解了,他是非常辛苦的。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最容易。
【“栉风沐雨”这个成语学生初次接触,比较难以理解。如果死板地照搬教辅上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生活实际,耐心引导学生,从孩子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他在老师帮助下,真正理解了“栉风沐雨”的意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我观察其他孩子的表情,显然也受到了相应的教育,这样的效果正是我所追求的。】
师:还有吗?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没有了,我很相信你。来,课后生字,给你两分钟,自学。(出示自学提示。)学习生字的方法
拼拼音、数笔划、找部首、写音序、口头组词„„
(时间:两分钟)师:王永涵,做了几项? 生1:四项。师:哪四项?
生1:写音序、找部首、组词、找形声字。
师:找形声字?你给我说一说这一课哪些是形声字? 生1:“崭新”的“崭”。师:哪种形式? 生1:上形下声。师:接着说。
生1:“贩”,小贩的“贩”,左形右声;“撕”,撕开的“撕”,左形右声;纳,左形右声;没了。
师:没了?谁来说,还有哪些是形声字? 生2:“霜”,上形下声。师:说,继续说。
生3:“慈”,上声下形;烘,左形右声。生4:“肠”,左形右声;捏,左形右声。
师:没有了?好,坐下。王永涵,又长见识了吧?
【这一环节突出的是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自主地学习,没有面面俱到,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师:好了,相信大家也都认识了这些生字。下面我想让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07页,看一看我的摘录笔记,第三课的词语,先读词语。
生齐读。
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读。生1读。师:来,读句子。生齐读。
【借用语文天地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三)概括大意
师:好,词语过关,下面就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抓住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出示自学提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快速阅读课文。
2、找准时间
3、找准主人公。
4、主人公做了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生自快速阅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师:快速阅读课文不是快速朗读课文,你可以一目十行地看,大致意思看懂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叫快速阅读课文。你要再一个字一个字嘣半天,人家老早就弄出来了。【进行方法指导】来,后边这位。生1:十年前。师:找准时间。生1:几十年前的一天。
师:继续说。
生1:一个老伯伯给我白吃了两个考山薯。
师:我们接着宋玉峰的话说,把课文最后的半句话用上,你看最后半句是什么。
生齐:使我永远温暖在心中。师:好,同桌俩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说。
师:我找一位同学说一说。
生1:几十年前的一天,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伯伯给我白吃了两个考山薯,使我永远温暖在心中。
【抓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一项重要任务,训练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本课中这样设计,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教师稍加点拨,完成起来并不难。】
(四)品读课文
师:主要内容已经抓出来了,下面我们来仔细品读课文。老人为什么会给她白吃烤山薯,又为什么会使她感动在心里?这篇课文总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老人、我、二婶、老师。下面,我想让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研究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挑你感兴趣的段落,找一找具体的语言、文字,哪怕是标点符号,给我评价评价这四个人的特点。从哪里看到人物的什么特点,写在书上。开始。
(出示自学提示)小提示
1、仔细阅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进行思考,把自己想到的批注在相应的语句旁边。
2、自己批注之后,同桌两人可以互相讨论,交换看法。
(学生依提示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你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也好,一个字也好,一句话也好,批注在有关的句子旁边。时间长了,你养成习惯了,你就会批注了。你比如我刚才对牛家慧说,老人一声不响,笑呵呵地伸手从烘缸里拿出一个烤山薯,递到我手里说:“给你吃。”这一点,说明老人什么特点?他什么心情?你给它注到旁边。时间长了你的火眼金睛就练出来了。师指导学生看自学提示: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情、语言进行思考。你比如说二婶拿着烤山薯走了,白白地让老人损失了一个铜板,那个时候老人什么表现你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他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那愣愣地说明什么问题呀?课本上说他不开心,他为什么不开心,你得想啊。那一个铜板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吗?那说明他的家会是什么样的,一个铜板都那么重要?批在书上啊!还有那二婶的话,算九个铜板吧,她什么特点?还有,下回补你就是了,真的假的?肯定是假的,批在书上啊。
【课堂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阵地,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了问题,及时进行点拨,长期坚持,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举手:写完了。
师:下课了,看来大家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下午的语文课我们说好吧。
下课!
【下课了,从孩子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期待着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时间到了,我不能剥夺孩子有限的休息时间,而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甚至拖堂。相信孩子们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一定大有帮助,下课了,孩子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这也是我追求的教学效果之一。】 生:老师再见!总评:
本节课按照我校倡导的“四边”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又不拘泥于模式的束缚,教者着意于灵活运用“四边”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制高点,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上得比较朴实,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目标当中的会写“撕、肠、捏、欠、慈、霜、纳”七个生字没有落实;找到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包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老人的朴实、慈祥、善良,“我”的纯洁、善良;学习本课的倒叙写法,学习前后照应等目标并没有完成,可见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还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学情,没有充分规划好时间。今后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避免作秀成分,努力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学。
第二篇:高雅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实录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三十二小 高雅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现和体验,让阅读成为沟通文字和心灵情感的桥梁,同时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思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让学生享受品味文字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设计理念:
(1)结构建构运用:本文的结构呈现首尾呼应、层次分明的特点,对于强调文中的人、事、情有着很好的铺垫和强调作用,有效利用对文本结构的认知,突出主题,聚焦文本重点内容,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逐步走进文本。
(2)主题升华教学:本单元的主题是“金钱”,但是文本中的两枚铜钱却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通过对文中人物具体表现的认知,让学生透过“金钱”的故事品味人生,感受真善美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3)抓词句、细品味: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融入文本人物的心灵,体会情感,了解词句的表达的效果,练习品味语言的魅力,多角度看待事物、认识人物,提升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教材解析:《毽子里的铜钱》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单元“金钱”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感人的怀旧故事,讲述了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虽然生活艰辛,却善良地给我了两个烤山薯,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更让“我”学会体谅劳苦的人民,所表达的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所有真善美的心灵都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是学生悟情品文的好范文。文章结构严谨,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体现了老人在“我”心中的深刻印象,更体现了老人带给“我”的心灵启迪。文中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描述细致生动,很好地体现了文中人物的特色,有利于学生 2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语言的感悟和品味,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很好的语言材料。
4、生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较强,能够在初读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及层次,对于文本中富有情感和语文特色的词句能够准确地发现,并结合文本内容或生活实际产生个性化的见解,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联系和想象,升华文本主题,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均比较强。但是对于“金钱折射人性”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需要加以引导,才能够感受文本所描写的人性光辉,做一个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事法的学生。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感受他们彼此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感受他们彼此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整体感知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件普通的小事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一个烤山薯,两枚铜钱,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意。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毽子里的铜钱》,再次去感受这个普通而又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回顾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这我。板书:老人
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练习批画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卖烤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体会他们彼此的关爱,以及我对老人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3、体会文章首位照应的写法。
三、走进文本
1、生字词检查 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心肠
崭新、脊背、皱纹、商贩、撕开、热烘烘、佝偻
2、学习ABB式的词语
黑漆漆 亮晶晶 热烘烘 笑呵呵 香喷喷 空落落
体会好处: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出示自学提示
(一)(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人的句子,注意抓住老人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等,可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
(2)、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找出每一句的关键词。
4、交流汇报、精读细品、体会感情(1)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老人一声不响„„”体会到老人很善良)(板书:善良)
师:因为?(老人没要我的钱。)师:还有谁再来谈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从“笑呵呵”可以看出老人给我时很快乐。)指导朗读。师:其实老人见我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子猜想我都没有钱,完全可以说:—— 师:可老人却一声不响,笑呵呵地白给了我一个小山薯,从一声不响、笑呵呵我们可以猜想老人心里会想什么?
师:多么善良的老人,让我们齐读这段再次感受老人的善良。
(2)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
(指导学生抓住两个“愣愣地”体现老人的委屈和无奈,体现“我”“同情”而又“爱莫能助”的心态。指导学生结合对老人的外貌描写,体会老人的生活很艰辛。)(3)“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从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第一个山薯代表着“关爱”,第二个山薯代表着对“我”好心肠的奖励。)师: 你觉得老人为什么不要我的铜钱?(老人被我的体谅、理解、善良所感动。)(4)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抓住“塞”体会老人的善良,这个字能否改成“放”?为什么?体现老人真心的给我。)
5、交流汇报“我”的句子。
(1)、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十分感激”、“万分珍惜”体现了我对老人的感谢。)师:现在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感激地读一读。(评价读出慢慢地剥,慢慢说明什么?还有哪些词说明我很珍惜。再珍惜地读一读。(2)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
(指导学生抓住“愣愣地”体现老人的委屈和无奈,体现“我”“同情”而又“爱莫能助”的心态。)
(3)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指导学生抓住“我”的心理、动作描写展示“我”对老人的体谅和关心。抓住“急急忙忙”说明什么?(想补偿老人
想用我唯一的两枚铜钱安慰老人)那请你来读出我的急急忙忙。“崭新”、“亮晶晶”体会“我”对铜钱的珍爱。)指导朗读。(4)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抓住“空落落”体会作者的愧疚。)师:多么善良的老人,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想对老人说什么?
6、出示自学提示
(二)(1)对于“我”的这份心意。老师也有评价。你能读懂吗?
(2)在文中,“二婶”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7、交流汇报
(1)(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话。)老师的话还想告诉我,小贩辛苦,需要体谅。
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小贩不止这一个,你能结合我们的单元主题“金钱”再说说“体谅”的方式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同的小贩生活,自己又该如何去正视、帮助他们。)
(2)(指导学生评议,“二婶”看似自私、小气,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物。也 许老人在做小贩的时候会遇到许多“二婶”,更说明了老人生活的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关爱“我”,一再送“我”烤山薯,实在难能可贵。而“我”作为一个小孩子,都可以如此体谅老人,更显得“好心肠”值得赞美。)
8、师:正因如此,这位纯朴、善良的老人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
(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首位呼应之处。)(课件出示)
第一自然段: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最后一段: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好处: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怀念感激老人)
四、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亮晶晶的铜钱如同作者亮晶晶的心灵,温暖了老人的心,热烘烘的烤山薯有如老人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我想小女孩和老人的善良、体谅也同时温暖了我们。此时,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句话: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飞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1、观察生活,记录自己的发现,可以是小贩,也可以是对“金钱”有不同态度的人。
2、用行动展示“体谅”的含义。
板书:
毽子里的铜钱
善良
体谅
老人 ————————我
第三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
2.理解“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心肠”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
3继续练习点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品味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买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体会他们彼此的关爱,以及我对老人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围绕着金钱这一话题学习了一枚金币,使我们懂了金钱是靠辛勤的劳动换取的。散落的钞票让我们知道了在当今社会拾金不昧仍然是做人的美德。今天我们在再一起来学习《减字键子里的铜钱》。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这我。】 2.生字词检查
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心肠 崭新、脊背、皱纹、商贩、撕开、热烘烘、佝偻
三、品读理解
1.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为什么能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呢?【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这我。】 2.文中讲到老人几次送我烤山薯?(2次)默读课文标画老人两次给我烤山薯的句子。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的。批注自己的体会。3.汇报交流。
(1)、谁来交流描写老人第一次给我小山薯的句子。(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老人很善良)因为?(老人没要我的钱。)
还有谁再来谈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从笑呵呵可以看出老人给我时很快乐。理解一声不响)
(2)指名读,指导朗读。其实老人见我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子猜想我都没有钱,完全可以说:——
可老人却一声不响,笑呵呵地白给了我一个小山薯,从一声不响、笑呵呵我们可以猜想老人心里会想什么?让我们齐读这段再次感受老人的善良。
(3)当老人笑呵呵地送给我香喷喷的烤山薯时,我心里怎么样?(十分感激)我感激是因为?(我想吃烤山薯时,老人明明知道我没钱的情况下,白送了我小山薯。)
现在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感激地读一读。读出慢慢地剥,慢慢说明什么?还有哪些词说明我很珍惜。再珍惜地读一读。
(4)、这位慈爱、善良的老人后来又给了我一个小山薯,谁来交流你勾画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从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课文7、8自然段都在写老人第二次送我小山薯,同学们用笔圈出老人动作的词,看你有什么体会。“塞”可换成哪个词?(放)用哪个更好。(体现老人真心的给我更能说明老人善良、纯朴。)
(5)指导朗读,体会老人的善良。
4.老人第一次给我小山薯我感激地接受了,可第二次我心里却空落落的,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自读3-6自然段思考。交流汇报:
【因为隔壁二婶买了烤山薯本应给十个铜板却只给了9个】 【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还很不快乐。】 【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那一个铜板„】
5.讨论:为什么老人对于我如此的大方,可二婶少给一个铜板却不高兴?【小贩们做小本生意利润微薄挣钱很不容易,他这样做也是生活所迫】。
6.老人亏了本还乐意送我小山薯,我心里越发觉得不安,于是,我急急忙忙做了什么?【“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心里说:“老伯伯,给您。”】
7.老伯伯接受了我的铜钱了吗?接纳了我的心意了吗?为什么我的心情又变得空落落的呢?
8.老伯伯走了,但我的口袋里还有老伯伯给的烤山薯和那热烘烘的铜钱。我揣的仅仅是热烘烘的铜钱吗?不,还有老伯伯那颗热烘烘的心。
这个女孩揣着这颗热烘烘的心揣了几十年,她用笔记录下了这件事,她常常怀念这位老人。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还有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我想念老人?(第一自然段)
像这样前后相似的写法叫前后呼应。这样的写法,同学们觉得对描写这位老人有什么好处? 更能让我们不能忘记这位善良的老人。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一起结识了这么善良的一老一少,那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题目,这毽子里的铜钱,仅仅是两枚普通的铜钱吗?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两枚铜钱是珍贵的,因为它蕴涵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心底的那份善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的体谅。毽子里的铜钱对老人和我,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万分珍贵。毽子里的铜钱可能已经找不到了,烤山薯的余温也可能不再热了,但是老人和我之间真诚、善良、关爱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板书: 毽子里的铜钱
黑漆漆的手
亮晶晶的心 笑呵呵
感激 不快乐
难过 笑了
不安 笑着
空落落 善良
怀念
第四篇:《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学反思
《毽子里的铜钱》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几十年前一位卖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而不要“我”的两枚铜钱的事,刻画了一个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说实在话,当我拿到这篇文章时,我通览全书,觉得就是一个字:“难”。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含在质朴的文字当中,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课时,我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自己拿着课文一遍一遍地读,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还有那些是一遍两遍读不懂的。我自己不能读懂的地方,我想也应该是孩子有疑惑或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地方。针对这一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紧紧抓住“毽子里的铜钱”这一暗线和小女孩“感激、难过、不安、空落落”的内心的变化这一明线来组织我的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疑”中“学”,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
本文以“毽子里的铜钱”为题,文中也多次提到这两枚铜钱,因为这铜钱里包含了“卖烤山薯老人”和“我”之间的关爱和体谅,这种情谊是珍贵的。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把本课作者的情感主线抛给学生,由学生来质疑,朗读,解决。比如:再讲到“感激”这一情感时,我就对学生说,读到这个词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再如:在课堂上当孩子读到某一个自然段或某一句话时,我都会问一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让学生在质疑中去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孩子的斯文能力。新理念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充分给予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但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学生有质疑,但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还不足够,其实,如果我能再放开点,我想,这堂课将会更有活力,学生的思维会更有创造性。
2、品词酌句,重点深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姓“语”,只有细细的品味语言文字,才能真正悟出其中的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细读课文不难发现,本文作者精于用词,善于细节描写,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万分珍惜”、“慢慢地望着”等词。在教学中,我抓住几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诠释、表达。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让学生理解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和体谅,进而启发他们怎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通过品词酌句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体会写法,深化主题。
课文中“前后呼应”的手法,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由于时间关系,在最后我点了一下,但没有具体展开来讲,其实我认为应该让四年级的孩子知道这种手法在结构和内容上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取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并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
最后,我想请教各位同仁,这也是我在教学中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我会犯一个毛病,将课文讲得很琐碎,我也尽力地在学,在改进,但效果不大。每一次的上课,对我来说不仅是考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锻炼。
第五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反思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体谅,由于蕴含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旨在抓住教学重点,有一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读环节,扎实有效
在一些教学中,课文的初读环节只是走走过场,而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真正的罢课温度通病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读环节我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都把课文读完,自己试着概括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并进行了概括方法的指导,较为扎实。因为初读环节的扎实,后面学生在细读重点词句时就没有障碍,为深入的感悟品味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暗线,做足文章
本文以“毽子里的铜钱”为题,文中也多次提到这两枚铜钱,因为这同潜力包含了“买山薯老人”和“我”之间的关爱和体谅,这种情谊是珍贵的。在教学中,我设计“铜钱”导入,单纯从金钱的角度考虑,他、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经过深入的理解课文之后,学生们意思到这铜钱所蕴含的可贵之后,与前面的“价值不大”相对比,对于情谊的“珍贵”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品词酌句,重点深入
语文姓“语”,只有细细的品味语言文字,才能真正的悟出其中的情,从而自己也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几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诠释、表达。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既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让学生赞叹于人与人之间的细腻的情感,进而启发他们怎样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与事。通过品词酌句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结了几点得意之处,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关注了老人的言行,对于小作者的就有所忽略,其中一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对于学生也会有不少的启示,怎样兼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也是需要继续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