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篮球运动技术教学双语教程》
篮球运动技术教学双语教程
第一部分 篮球运动概述
第一章
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篮球运动的起源
近代篮球运动于1891年起源于美国东部地区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尔市。当时美国遇到特大的暴风雪,气候异常寒冷,使得当时在美国最流行的棒球运动无法开展。而学生们对室内古典体操又感到厌烦,致使到该校学习和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基督教青年会学校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本着以下原则设计出这样一种新型的运动项目:
(一)不受天气、时间的影响,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
(二)与枯燥的古典体操、美式足球有所区别。
(三)既要有对抗性,又必须文明。
根据以上设想,奈史密斯从当地儿童喜欢用球投向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一种叫做篮球的游戏——因此篮球运动的本质就是游戏。
篮球游戏发明后,受到教会学校学生的喜爱,奈史密斯在实践中对它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改变,为了增加游戏难度,奈史密斯把放置在地面上的桃筐悬挂在篮架高处;为了简便易行,他又把桃筐的底部去除以方便游戏操作。篮球运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篮网至今仍旧保留着形似桃筐的口宽底细的形状。第二节
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一、比赛通则逐渐明确
18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前夜,奈·史密斯博士亲自主持了近代篮球运动史上第一场比赛。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沿用至今。
二、竞赛规则逐步修改,逐步登上世界殿堂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篮球运动自此进入了世界民众的视野,对篮球运动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 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进球得分后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
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运动员,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国际篮球联合会的前身)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也于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三、职业化加速篮球运动发展
随着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于20世纪90年代同意职业篮球队员参加奥运会比赛,特别美国“梦之队”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世界最高水平球员的高超球艺使国际篮球界关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不再是单纯的非职业篮球运动组织,因此也将“业余”二字摒弃,正式更名为国际篮球联合会。世界篮球运动由此跨入了向科技化、智谋化、竞技化、技艺化、凶悍化、多变化融于一体的方向发展。篮球运动职业化的序幕全面拉开,成为现代篮球运动继续朝着“高、快、全”飞速发展的推进器。
四、篮球运动在中国
而现代篮球运动是满清末期(1895年)由美基督教青年会传教士来会礼(willard。lyon),传入我国,天津市是我国篮球运动的起源地。1896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篮球游戏表演,此后逐步由天津向全国传播、推广。一百多年来,篮球运动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和管理,使得旧中国的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差。发展非常缓慢。
篮球运动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发展、提高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960—1966年间,我国国家男、女篮球队后战胜过不少国外强队。比赛中,快攻、跳投、紧逼是我国篮球队的三大法宝,我国篮球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从196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篮球训练和比赛工作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直至1974年,国际篮联和亚洲篮联才先后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篮球运动才开始再次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1997年,国家体委成立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在管理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传统的甲级联赛正式命名改为CBA职业联赛。通过至今十几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篮球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步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男篮再次打入八强,女篮打入四强,证明了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CBA联赛的进行,吸引了众多篮球爱好者和社会的关注,也带动了社会篮球及校园篮球的发展。1998年起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2005年起主办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对活跃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中普及篮球运动、储备项目后备人才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章
篮球运动技术概述
第一节
篮球技术发展历程
篮球运动技术是进行篮球比赛所必须的专门动作和方法的总称,包括传接球、运球、投篮、突破、防守、抢篮板球等攻防两大类约两百多个动作方式。它是在长期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人们对篮球运动技术的归纳与总结,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篮球运动所表现出的 “攻守对抗矛盾、技战术矛盾、规则与技战术矛盾”的对立统一。
篮球运动始于1891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人们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攻守对抗,想尽了各种方法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以适应篮球比赛攻守对抗的激烈化程度。如投篮动作的演变就经历了几个阶段:原地单手胸前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跳投—扣篮,逐步发展到空中接力扣篮;运球突破技术动作从原地、行进间运球—变速—体前换手变向—胯下、背后变向,逐步发展到胯下运球接背后运球再接急停跳投等综合性技术。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篮球运动实践为基础,以人们逐渐认识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及本质为前提,不断推动着篮球运动技术的向前发展。第二节
现代篮球运动技术特点
一、动作速度快
现代篮球运动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快速的运动、快速的攻守转换、快攻等,大大加快了篮球运动的节奏。然而,还有一层速度变化的含义,这就是表现在技术动作上的速度。这一点,我们从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上最易见到。动作速度是现代篮球运动激烈对抗之必需。篮球运动攻守对抗的实质是时空上的对抗,任何一个技术动作只要在时空上获得优势才能取得动作的目的。
在投篮技术方面,运动员想达到投篮的目的,首先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投篮时机,即适宜的投篮时空条件。然而,随着现代防守技术的提高,使投篮者很难找到无干扰的投篮时机。因此,进攻者要想在有防守情况下完成投篮动作,多数情况下都要通过速度变化来创造投篮的时空条件,缩短时间过程,所以在现代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的投篮动作普遍表现为迅速、突然,投篮的准备过程与完成动作的时间短,二、对抗力量强
力量是对篮球技术的影响是极其重要,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身体接触日趋激烈,必然要求现代篮球运动必须具有比以往更加充实的专项力量,在技术动作上越来越重视专项力量的发展。近年来,世界高水平运动队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力量。运动员的各种技术动作已越来越适应对抗环境。相反,没有足够的力量作保证,就谈不上技术动作的质量。
三、技术幅度大
篮球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的变化。特别是投篮技术尤为明显,先后经历了双手低手投篮、双手胸前投篮、双手头上投篮、单手肩上投篮、单手头上投篮、单手高手投篮,直至目前少数人应用的单手高手直臂投篮、跑投、抛投等。不难看出,仅投篮出手点从低到高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动作幅度。
投篮是篮球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它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受到其它技术(特别是防守技术)的左右,另一方面也最能影响它技术的发展变化。由投篮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它技术的发展规律,动作幅度大已成为篮球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表现形式。
四、变化形式多
现代篮球运动实践表明,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不仅要具有全面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必须具有随机、灵活的动作变换能力,简单的动作过程已无法适应对抗要求。对抗必然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而技术的发展又加剧了对抗程度。“变化形式多”的技术特点同其它特点一样,都是各种技术动作在激烈的攻守对抗中不断发展、适应的结果。二者互为促进,使篮球运动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使比赛更激烈、更精彩。
第二篇:篮球运动教学反思
篮球运动教学反思
实践中总结发现我们现在的教学中,篮球教学计划全部是以基本技战术教学为主,没有把规则的介绍列入教学计划,从而导致了我们学生,在学习篮球之后,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走步球,什么是两次运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把篮球规则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来没有纳入实践课的教学之中,学生在理论课上,听讲的能力一般,况且,学生对于篮球的热爱程度本身就不是很高,所以,理论课讲完后,能记住的很少很少。所以才导致了,出现了学生抱着球满场跑,还有故意用脚去踢球的行为出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另外,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是按着教学计划往下进行,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从我们的教学计划中,想办法。从而制定一份更好,更适应我们学生接受的教学计划。
一、篮球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意义
在 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考虑他们掌握篮球技术的现状,为我们的教学做好向导。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授篮球技术,还要讲解篮规则,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我们要进行改革,做出一份更好的教学计划。
二、篮球教学计划的制定(共8课时)及简单的分析
1.移动技术:包括滑步、后撤步、侧身跑、后退跑、急停。
在这个计划的制定过程,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基础差,再次进行学习,加强他们对于篮球运动中防守的练习。在本次教学中,可以辅助以游戏来进行,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不单单只限于动作技术的教学,我们要在室外课堂的教学中,加以篮球规则的讲解。比如说,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可以在讲解滑步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在比赛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滑步主要用于比赛的防守中,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向学生讲解规则中涉及的部分规则,比如“合法防守位置”、“圆柱体原则”、“阻挡”、“带球撞人”等。这样,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防守位置,什么是正确的防守方法,避免在课余参加篮球运动时,造成无谓的犯规。所以说,在这一个课时内,我们不但完成了动作技术的教学,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规则,提高了学生对于规则的了解程度。以前专门组织讲解规则,听的时候都很认真,下来后,在实践中运用的远远不理想。我们现在这种,技术加理论教学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
2.运球技术:包括原地的高低运球、原地的体前变向运球、行进间直线快速运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在这一课时的制定中,考虑到原地运球是基础,练习原地运球是为了给行进间运球打好基础,另外是让学生第一次触球时,增加手对球篮球的感觉,也就是球感、手感的练习。
在本节课中,涉及的规则有:非法运球(两次运球)、走步球、脚踢球、翻腕、球回后场等。
3.传接球:
原地传接球练习,包抱双手胸前传接球,单手胸前传接球,单手体侧传接球,反弹球。
行进间传接球,包抱行进间短传配合练习,行进间长传配合练习。
涉及规则:漏接球、三秒、五秒、八秒、二十四秒。
4.行进间投篮:行进间单行抵手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
规则讲解:比赛时间4×10分钟,暂停、换人。
5.持球突破:交*步持球突破
罚球练习,附带讲解罚球站位及规则。
规则讲解:侵人犯规和技术犯规、违反体育道德犯规。
6.教学比赛:讲解一场球的组织,及裁判员的执法程序。
在这份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但有了技术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把我们在以往的理论教学中的规则部分,放到了我们实践课的教学之中,在讲解篮球动作的同时,我们进行相近规则的讲解,这样,让学生加深记忆,也好理解,避免学生在学习完篮球之后,不懂规则的事情发生。采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更好的投入到篮球的学习中来。
第三篇:“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初探
摘 要:首先介绍了在高校理工科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然后结合作者所在学院双语教学的现状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讨论了在学院开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进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必要性;实施计划
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的一个跨学科的新兴专业,为了开阔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探索一条适合于机械电子工程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极为重要。本文在充分调研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从开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开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和进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外语为教学媒介来进行非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可以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制作英语课件、英文授课、使用英语完成作业和考核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使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双语教育模式有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和三向分流双语教育模式等。近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国际交流不断增加。这对英语的使用和交流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英语的熟练掌握和灵活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学习中除了进行相应英语课程的教授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也势在必行。
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流水平。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既传授了专业理论和英语语言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文献查询、问题讨论的水平。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词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与速度大大提高。双语教学中,学生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难度相对较高,英语专业词汇多。因此在准备教学辅助材料时要做到精挑细选。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辅助材料的建设包括原版教材配套的讲义的制作、制作与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和建立与双语教学相应的题库。在讲义中,要对原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注释,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避免因英文太难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书中的相关专业词汇和术语增加中文注释,在书后增加中英文词汇对照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试题库。
为了适应高校教学的要求和提高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应该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传统教学灵活性强、节奏感好的优点,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兴的教学手段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
三、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注重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在双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外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欠缺理工科专业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知识扎实的相关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外语使用的环境,虽然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却受到外语听和说的限制,无法胜任相关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因此,要重视双语教学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积极引进英语水平高的年轻博士和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鼓励年轻教师积极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文章,安排教师去国外进行中长期的访学和短期的英文培训,提高教师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理工科的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阐述了在高校理工科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讨论了在学院开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进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文,姜国新.浅析高校微分方程双语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71-272.[2]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03):89-91.[3]何伟.重庆高校双语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18-119.注:本文由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xjg2015-2-1),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资助。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一、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格拉瑟发表的《心理学与教育技术》一文。
2、AECT’94: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AECT’05: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4、ACET’94和ACET’05的不同(1)“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名称被“Educational Technology”的名称所取代;(2)“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研究领域被更改为“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3)“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这两个研究对象被变换为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4)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被缩减为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的技术的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管理”三个范畴。
5、教育技术的内涵:(1)理论和实践并重
(2)学习过程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6、教育技术研究的五大范畴: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开发(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利用(媒体使用、革新推广)、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评价(问题分析)
7、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大题)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学科学习和教学、教育改革
(1)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有很强的感染力,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多媒体化、便利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从而在学生德智体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中都能起到积极作用。(2)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育规模。
(4)促进教育改革。在教育手段方面,使其多媒体化;在教育方法方面,产生了课堂播放教学法、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教育模式方面,形成了“人—机器”“人—机—人”等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观念方面,促进了现代教学观、现代学习观等的形成。另外:
1、促进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2、引发了传统文化教育基础的变革;
3、促进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主要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
4、改善课堂学习,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8、学习者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认知功能改善和发展自身的认知方式?(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意境。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提供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3)利用超链接技术构造教学信息内容结构,使之符合人类联想的思维特点。(4)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创作电子作品。(5)利用虚拟现实构建虚拟学习环境。
(6)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作学习。
9、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目标价值指向(1)做学生的向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做乐于协作的研究者(3)做课程的开发者(4)做资源的设计组织者(5)做终身的学习者
10、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分析论述)
(1)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反思与评价、终身学习)
(2)知识与技能(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基本技能: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3)应用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指导;教学支持与管理;科学与发展;合作与交流)。
(4)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1)学与教的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
(2)试听与传播理论:试听教育理论、教育传播理论
(3)系统科学理论
2、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故其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为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3、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
4、混合学习理论: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B—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即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5、美国教育学家戴尔于1946年所著的《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是最具代表性的视听教育的研究著作。他把各种视听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去系统阐释,因此人们把这个理论称为“经验之塔”。
6、戴尔的“经验之塔”基本观点(1)“塔”基的学习经验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向上升,则越趋于抽象。(2)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3)教育不能能满足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是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直观,也能为获得更好的抽象创造条件。
(5)位于“经验之塔”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7、拉斯威尔教育传播模式:1948年,美国政治家拉斯威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众、信息、媒介、效果,提出5w模式,即who、to whom、say what、in 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可以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8、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确立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
调整与传送 ;(4)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
9、教育传播的基本规律 :共识律、谐振率、选择率、匹配率
第三章
教学设计
1、美国教育设计专家查尔斯·M·瑞格卢斯指出: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教学设计看作过程,一种是将它看作结果。
概念: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2、教学设计模式(ADDIE模式、流程模式)(1)ADDIE模式:概括了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研究范畴,认为教学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2)流程式模式(看P54图)
(3)圆周式模式:
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七个):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阐明、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把整个设计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又彼此之间存在逻辑关系的阶段,即前段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分析与表述阶段、教学策略制定阶段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阶段。
4、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阶段内容: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
P56
5、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加涅的学习结果理论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加涅认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指挥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用技能 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水平
6、学习目标表述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方法,行为目标 —四要素:行为主体、外显性为、行为条件、行为标准,简称ABCD; 第二类方法,内外结合; 第三类方法,表现性目标
7、一种良好的学习目标应该尽量符合以下标准:学习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目标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并反映出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达。
8、教学策略的制定阶段(1)教学顺序的确定(2)教学活动顺序的确定(3)教学方法的选择(4)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5)教学媒体的选择
9、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首先,应该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目标不同,所需要的媒体也往往不同 其次,应该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 ; 再者,需要考虑学生的特征,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特征的媒体 ;此外,还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具有最恰当功能的媒体。一般而言,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兼顾有效性、方便性和经济性的基本原则,避免盲目追求高新技术。
10、教育学领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主要特点:(1)教育教学信息多媒化(2)教育教学资源广泛化(3)教育教学方式个性化(4)学生学习活动自主化和协作化(5)教育教学管理智能化
11、信息化教学 :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12、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思想上,信息化教学以与信息时代特点密切相连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技术方法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建构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内容上,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内容的组织编排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13、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优化教学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科学的计划和安排。
1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1)学习任务设计(2)学习情境设计(3)学习资源设计(4)学习策略设计(5)学习管理设计(6)学习评价设计
15、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
(1)在教学活动中,侧重学生的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把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联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4)强调“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
(5)强调发展性评价,主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
第四章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1、新媒体 : 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报纸、数字广播等。被称为“第五媒体”
2、教学媒体: 媒体用于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就成为教学媒体。也就是说,教学媒体是传播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
3、标准型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功能特点
(1)能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个器官。
(2)通过计算机集中控制和管理,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呈现教学内容及其相关信息。(3)提供多种人机交互方式,操作简单方便。
4、标准型多媒体综合教室的构成 :多媒体教室从功能上看主要由多媒体显示系统、A/V系统、智能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三部分构成。
5、多媒体投影仪的分类
从技术角度,阴极射线管投影仪(CRT)、液晶投影仪(LCD)和数字光路投影仪(DLP)
从投影仪与幕布的关系,正投式投影仪和背投式投影仪 从安装使用方式,便携式、吊装式和便携吊装两用式
6、多媒体投影仪的性能 :分辨率、光照度、成像尺寸与镜头焦距
7、多媒体投影仪的使用与维护(1)开机关机(2)在使用中要注意通风散热(3)在开机状态下不要随意搬动(4)定期检查(5)防止剧烈的震动、挤压
8、电子白板的分类:复印式电子白板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存
9、电子白板的使用模式(1)PC白板工作模式(2)交互式触摸控制(3)注释与修改功能(4)远距离传输功能
10、微格教学系统的组成:主控室和若干微格教室
11、微格教学的特点 :(1)技能训练单一集中(2)技能训练目标明确(3)反馈及时全面
12、微格教学的实施 :(1)理论学习(2)确定训练目标(3)观摩示范(4)编写教案(5)角色扮演(6)评价反馈(7)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第五章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
1、信息检索: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采集方法,它是根据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的需求,运用某种工具,按照一定的过程、方法和技术,从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中查出所需的信息,以形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过程。
类型:(1)数目检索(2)全文检索(3)多媒体检索(4)数据检索(5)事实检索
2、信息检索途径
(1)内部特征途径:①分类途径②主体途经
(2)外部特征途径:①题名途径②著者途径③编号途径
3、信息检索过程:(1)分析研究课题(2)选择检索工具(3)确定检索途径(4)实施检索策略(5)评价检索结果(6)进行其他后续工作
4、网络信息资源: 是指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且以多种媒体形式表达的,分别存储在Internet不同主机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5、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WWW信息资源、FTP信息资源、E-mail和Mailing list信息资源、新闻组和BBS论坛、Telnet信息资源、Blog信息资源
6、看P130
7、搜索引擎的类别 :全文搜索引擎、目录引索、元搜索引擎
8、搜索策略与技巧(1)明确搜索目标(2)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3)缩小检索范围(4)构造恰当的检索表达式(5)选用准确的关键词(6)利用进阶检索功能(7)使用特色搜索引擎
9、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
A、合理使用原则(尊重版权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涉及到版权问题,每种版权都具有的成分——道德权利和经济权利),确定教育资源合理使用的范畴时,需考虑:(1)使用资料的目的和性质,出于商业性目的还是用来进行非营利性的教学活动。(2)使用这些拥有版权法德信息资料本身的性质,“合理使用原则”鼓励利用原始材料中的部分段落,而不是利用整本书中的完整章节。(3)使用有版权信息资料在数量上和实质内容上占整个作品的比例。(4)使用信息资料时对其潜在市场或价值产生的影响。
B、合理利用方法(1)调查所需信息资料的状况(2)熟悉“合理使用原则”的基本内容(3)获得信息使用许可(4)严厉禁止的行为
第七章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
1、超媒体结构:是一种由节点和链组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各节点则是用多媒体形式来表现信息的。
2、超媒体结构的基本要素: 节点、链和网络
3、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重点掌握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过程要素、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1)课堂演播教学模式(2)个别化教学模式(3)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4)探究式教学模式(5)协作式教学模式(6)虚拟现实教学模式(7)游戏教学模式(8)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4、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过程要素:(1)确定探究问题(2)创设教学环境(3)探索解决问题(4)交流与反馈结果(5)评价学习效果
5、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 :(1)资源共享性(2)无限时空性(3)多向互动性(4)交流协同性
6、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项目分析→教学设计→脚本设计→素材准备→课件生成→评价修改
7、脚本作用:(1)脚本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2)脚本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联系纽带(3)脚本可以帮助完成每一帧屏幕的画面设计
第八章
现代远程教育
1、基根对远程教育的定义 :(1)教师和学生分离(2)教育组织的作用(3)技术媒体的地位(4)双向通信(5)学生与学习群体的分离
2、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
(1)函授教育——第一代远程教育(2)广播电视教育——第二代远程教育(3)现代远程教育——第三代远程教育
3、看P217图
4、常见的远程教育软件平台
Black-board、Learning Space、eCollege、TopClass、FirstClass、Virtual Campus、Moodle
5、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撑平台
(1)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2)基于Internet的双向视频会议系统(3)基于卫星通信网的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平台
第九章
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
1、学习评价的概念、类型与功能 概念:学习评价是一种依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展、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对学习效率做出鉴定和价值判断,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和修订的活动。类型:(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定向功能、鉴定功能、教育功能
2、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作用:作为知识表征的工具、作为学习者的高级思维的认知工具、作为一种交流协作的工具、作为计划工具和创作工具、作为学习评价工具
3、量规的概念与设计步骤
概念:量规是一种对学生的作品、成长记录、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过程中的其他表现进行评价的工具。设计步骤:(1)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评价的基础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南。(2)列出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将根据评价的目的而定,而评价目的将由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决定。
(3)制定评价标准及水平等级——对评价指标划分等级并对每个等级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4)分配分值——量规中分值的分配有很多方法,主要依赖于评价的目的。
(5)检查、测试、修改量规——一个量规在基本设计好后,还需要进行检查、测试和修改才能用来进行评价活动。
4、基于量规的学习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学习由确定学习目标开始,学习目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而构建的具体方式就是依据教师提前设计的量规。
(2)设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教师根据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学习者自身所具有的的各种特点来决定,学生则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
(3)呈现评价量规——量规作为评价的标准是客观、准确的,对所有人是公开的,并提前呈现给学生。(4)展开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展开就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5)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局限于知识性的内容,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学习作品,也可以是学习表现。
(6)开展自评互评——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7)教师评估反馈——教师使用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可以使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准确。
5、学习档案评价的概念与实施的基本环节
概念:学档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由教师和学生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作品、学习反思,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基本环节:(1)确立学档评价的目标(2)确立学档评价的标准与内容(3)学档的保存、分析和解释
6、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评价的阶段
(1)明确评价目标——学生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和个人学习背景,确定学习目标,说明哪些学习行为和作品能够表明达到标准的学习经历。
(2)作品和数据采集——根据学习目标、规定的人物和行为,采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成果”,包括提交的作业、讨论和答疑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讨论的次数等等。
(3)作品和数据分析——在一定时期后,对学习档案中收集的内容信息做数据分析和阶段性评价,确定学习成果是否达到或偏离学习目标和标准。
(4)形成学档评价结论——教师依据收集的内容和信息、分析的数据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学习者也要自评互评,形成一定的评价结论,说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程度、发展过程、存在的不足和进步情况,以及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第五篇:篮球运动运球上篮技术
《篮球运动三步上篮技术》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篮球运动三步上篮》,下面开始我对本课题进行的分析。
一、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的三步上篮技术,运球三步上篮是篮球运动最常用的技术,是中学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着重三步上篮步伐的练习,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学生,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动,活泼的特点,但又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
1、认知目标:通过运球三步上篮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的优良品质,以及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
意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我确定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正确的掌握篮球三步上篮的动作,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
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交互过程,课的教法与学法是根据学情和教材的特点制定的。
本课的教法主要包括:示范法、启发法、分解法、竞赛法。采用以上几种教法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使学生得到认识和体验,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10’)
1、课堂常规(2’)①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②师生问好 ③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④安排见习生
2、慢跑(2’)
3、球操(6’)
让学生慢跑和做球操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体预热,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球操来提升学生身体兴奋性,球操中教授学生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和一些拨球等球性练习,不仅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技术基础。
(二)主要部分(30’)
1、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
在讲授三步上篮技术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练习,让学生在做完动作之后说体会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此之后,教师正确讲解示范动作。
2、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运用教材知识和自己专业知识进行正确讲解示范,给与学生最直观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问题。
3、分组练习
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学生进行自主学练,教师巡回指导。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找出共性问题之后,应迅速集合学生,进行统一的指导与纠正,之后再组织学生分组练习,为了防止单一的练习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教师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生动有趣的自己喜欢的练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让他们自由设计通过学生的练习达到本课题之难点的突破。
4、学生展示
让好的学生展示技术动作,其它小组进行评价,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让参加展示的学生享受到一种自豪感,让观赏的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同时让全体同学沉浸在欢乐而愉快地练、学气氛中,通过这一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到技术动作,而且让学生学会一种评价他人的方法,通过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通过小组配合,互相帮助,使同学之间的友情得到巩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5、组织竞赛
体育课与其他课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能在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通过组织小团体比赛,一方面可互相促进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增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不仅是同学们在比赛中分享了体育带来的快乐,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内容。
(三)结束部分(5’)
1、放松练习(2’)
通过慢跑,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2、总结(2’)
对同学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进行总结,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好同学进行表扬,对其他同学提出进一步要求和鼓励,使其有信心学好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3、布置作业(1’)
4、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