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专题备课记录(最终版)
华维学校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备课记录
一、整体分析:
《向青春举杯》为活动体验课,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与一个写作活动。“吟诵青春”萃集了一组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诗作,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2课时)
“体悟人生”选择高中学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1课时)
“设计未来”从未来层面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青春成长中,需要有陪伴自己的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2课时)
“积累与运用”与“写作”安排“寻觅青春经典”的课外阅读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尽早拥有一本或一组“青春经典”,从而为自己的青春生命增添“智慧软件”。(2课时)
二、各板块篇目连接点:
查考教参。
三、课时安排与参考教案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
2.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这组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
3.选择这组诗中对自己最有启发的诗句,能够对内容或表达技巧加以点评。4.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受。2.让学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对诗歌的理解,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沁园春·长沙》
第2课时:《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六月,我们看海去》(读本)
四、教学方式:活动体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都听过韩红的歌吧,声音纯正,但大家有没有印象她唱的一首《小花》?这首歌是翻唱四、五十年代战争为题材,八十年代拍的电影《小花》,小花一直在寻找她当兵的哥哥,表现了一种军民之情。韩红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不懂得革命先辈开创中国建设事业的艰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悟空传》(网络文学):思想的贫乏,没有激情,机器式的生活《摩登时代》(卓别林)→我们应回顾历史,与历史对话。清代大文学家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吟诵青春”板块四首文本分别是20、30s,50、60s,60、70s,80s。吟诵时注意与时代挂钩,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二)1.找一名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点评,纠正。
朗诵技巧:“心悟口诵”,“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 著名播音专家张颂教授:朗诵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
2.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3.大家各自揣摩感情,各自读。(板书要求)
4.点学生再朗诵、点评
5.老师范读
6.分小组朗诵,结合黑板上的要求讨论,小组长组织,各自理好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发言,相互交流,学会倾听,记录别人的发言。
引导学生朗诵,提出要求。
(三)作业布置: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学习与评价》相应部分并总结。
3.预习本板块后两首诗歌。
(四)板书设计
朗诵:字、词;节奏;音调;情感
《沁》要求:这首词写了什么?
读这首词我联想到了什么?
我能理解揣摩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了这首词我学到了什么? 目标:体验青春激情 明确青春使命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食指?有没有听说过陈凯歌呢?陈凯歌当年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就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食指。
(二)1.食指简介:(借助多媒体)
(1)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2)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
食指显然不是那种摆弄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人心流传的诗歌。同时,这是当代诗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己、转向内心的失落状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从而使一代人通过食指的诗,得到了经验与情感的自我认定。
(3)食指的诗太真实了,太英雄化了。自我、世界与语言三者密不可分,诗歌方式就是他的内心与行动的方式,因此最后他必然要被撕裂,走向了“精神崩溃”的境地。正如诗人多多所说:“食指是朱湘自杀以来所有诗人中唯一疯狂了的诗人,也是70年以来为新诗歌运动伏在地上的第一人。(4)图片展示:17岁、20岁、福利院中的食指
2.《相信未来》背景简介: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带着这种情感,让学生读一读,体会感情。
3.点一名同学读前三节,整理思路:要相信未来→原因→呼唤相信未来
4.小组讨论,结合课文理解:
(1)前两节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第三节与前两节相比有哪些差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变化?(3)作者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小组讨论后,由一名同学整理答案与全班交流讨论
总结:
(1)灰暗→悲凉
(2)句式,色彩,情绪由悲凉→积极
(3)未来会“拨开腐烂的皮肉”。露出“坚强的脊骨:,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诗是心灵的音乐。六月是青春的季节。青年从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6.小组之间朗读交流
7.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吟诵青春”整个板块 8.教学后记: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板块二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第一个板块“吟诵青春”中,我们在诗歌的吟诵活动中一起礼赞了青春,体验了青春的激情,明确了青春的使命,在接下来的“体悟人生”的板块中,让我们一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交流青春话题,感悟多彩人生。每个人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说人生是一部书,从第一页写到最后一页结束;有人说人生是一部影集,满载着不同生命阶段的照片。在张洁看来,生命如四季,今天让我们走入张洁生命中的“我的四季”。
(二)1.作者简介:张洁,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理解题目的比喻含义(人生——四季),概括春、夏、秋、冬各自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说生命如四季?
四季 人生阶段 经历
春 少年 播种
夏 青年 耕耘,浇灌
秋 中年 收获
冬 老年 品味、反思
4.分组讨论,关于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结合课后练习
要求:(1)含义;经历;体会;写在纸上(2-3句)
(2)分组,明确责任,记录发言。(3)15-20分钟
5.小组发言,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6.学生自由发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对个体的启示,教师总结:
人生重在过程,重在经历,失败也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失败,成功还有何意义?只要认真地努力过,付出过,无愧于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的过程,走好属于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三)板书设计:
四季 人生阶段 人生经历
春 少年 播种
夏 青年 耕耘、浇灌
秋 中年 收获
冬 老年 品味、反思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体悟人生”板块。2.完成教材“设计未来”板块上相应的练习。
3.和父母共读《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完成活动体验一练习,充分准备后开展一次语文活动。
向青春举杯:设计未来(板块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能够让学生说出“活动体验”这种学习方式给自己学习带来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2.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文本的讨论,并把自己的感受主动与他人交流。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五、教学过程: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一)导入: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那么大家对自己的未来都有哪些设计和规划呢?(点
一、两名同学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家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的时候进行过周密的思考吗?在本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
(二)1.点学生归纳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启发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
2.点学生归纳马克思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引导学生选择有崇高价值追求的职业。
3.点几名学生读读课本p29面的第4题,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三)板书设计:
1.选择职业应遵循的原则:
个人喜好:虚荣心
身体因素:体质
个人能力:正确估计自身能力 2.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有尊严
深信其正确
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
▲主要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我的五样》
(一)导入:如果让你挑出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再一一地将它们舍弃掉,那么你会选择什么又会舍弃什么呢?这其实是一个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参与这个游戏,共同走入《我的无样》。
(二)1.作者简介: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1969年赴新疆当兵,历任卫生员、军医。现任北京某大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处方》,80s发表于《小说选刊》上的《昆仑殇》(林彪要求以最原始的方式穿越昆仑山,很多女兵因此被冻死)
2.请学生归纳出作者选择的五样和选择的原因:
选择 原因
水、阳光和空气 生命存在鲜花 爱和美好
笔 情感上的珍爱
3.请学生归纳出作者舍弃五样的顺序及原因
舍弃 原因
鲜花 相对不那么重要
水 苟延残喘
空气 哲学讨论
阳光 非生命存在的意义
笔 生命中的真爱,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总结:对生存意义,人生目标的追问
5.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最后选择笔对人生意义和目标的追问,反思自己的选择。▲ 结语:希望通过今天的课大家能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奋发向上。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设计未来”板块。
向青春举杯:你的生活很重要(写作板块教案)
1.题目:《我的父亲》
2.要求:A、找一张父亲的老照片,请父亲谈谈当时拍照片的情景,说说生活琐事。B、找一位父亲的长辈,说说父亲小时候的事情。C、请父亲说说生活的态度。D、写作。
3.评估:A、高考标准。B、换位评估。
第二篇: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
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
(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 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
(二)作品介绍
(三)文本解读
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 找句子、朗读、品析
(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
分组朗读“春日晨阳”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3)欣赏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
(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
(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 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1)情感最浓的是那一段?
(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本提升
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 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
如果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 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
(六)作业
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三、集体讨论
1、本文《绝版的周庄》 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 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 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 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在引导中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叶红老师讲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讲课思路 课文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解题: 提问:念奴娇是什么 赤壁怀古是什么? 2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本感知
全体学生朗读全文 疏通字词
2请一位同学正确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教师范读:(配乐)文本分析
1、上阕写景分析:
(1)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阕 其他同学思考
(2)提问:在词的上阕 通过作者写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师:作者赞叹江山如画 同学们
如果请你根据这些文字画一幅画 你觉得这幅画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4)请三位同学个别比较朗读 自评 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
(5)【朗读指导】:学生齐读上阕 2 下阕人物分析: 1)周瑜形象赏析:
(1师:我们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豪杰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阿瞒岂但能横槊
文彩风流世有人(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交兵不假挥长剑 已破英雄百万师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2)师:你们最欣赏哪一位三国英雄呢?
(3)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
(4)师: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5)现在请小组齐读词的下阕 其他同学思考
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
(6)师: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7)提问:这里所描写的周瑜和大家所知道的周瑜是否有区别?
(8)历史上的周瑜 是怎么样的呢?
(9)朗读指导:个别学生朗读描写周瑜的句子 教师点评
2)苏轼内心分析:
(1)师:面对年轻有为 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周瑜 苏轼如何描写自己?
(2)师:词人发出了“人生如梦 的感慨
请一位同学简单的解释下这句话
(3)比较阅读《定**》来了解作者的生平(4)【朗读指导】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思考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对你的人生态度的启发
三、集体讨论
1、”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指导学生的朗读
使学生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者经过字词字音指导之后 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大声诵读并且反复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提出阅读要求!并注意读出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2、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自己讲还是太多
3、好文章均文质兼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精髓 在此基础上求新的形式 便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
语文教学守正是本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学习语言的范例 加之适当的形式 会锦上添花
我在讲解课文时注意以自己特殊的手势传辞达意 令同学们感到亲切 更易于融入课堂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深入思考 分析
从而在探究富有挑战的思考讨论中推进教学进程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发言积极 讨论热烈
对诗词的理解较深刻 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 整个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的重要特色为举纲张目 不枝不蔓 或点或染 有主有次
理解词语为领会主旨服务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去领略衬托和铺垫手法运用的妙处 其他或点到为止 或略去不提 聚焦准确 精力集中
教法则不落窠臼 从下阕讲起
因为那是”诗眼“所在 纲之所在 主旨所在 一纲在手
再用倒剥笋的方式 层层深入
赏析高妙之手法 品味精巧之构思 令人一新耳目 背景介绍不在开头
却非同寻常地穿插在授课
过程中
直接为揭示主旨服务 这是本课的又一奇着 在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
为了培养同学们鉴赏诗歌的兴趣 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 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
在课文基础上适当选取一些篇目比较阅读 尤其是在讲解重要诗人词人时 可以辅以该诗人其他篇目比较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8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牛郎织女》
二、朱欢敏老师讲解《牛郎织女》的讲课思路
1、导入:(2分钟)
(幻灯片映杜牧的《七夕》)七夕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节日 给了我们多少美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思 今天
我们就要一起来探究一下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两位男女主角的奥秘 看看这两位主角如何生活在我们的神话和现实中 出示课题《牛郎织女》
2、预习检查:(1分钟)
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和科学)
3、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12分钟)
(1)生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 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
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 其中
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 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
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
师述:一对有情人被一条无情的银河相隔
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 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4、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25分钟)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
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提示:列数字 作比较
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 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
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
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 筛选主要信息
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
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 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 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5、总结全文(5分钟)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 找出答案
(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6、拓展练习: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 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 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
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 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 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 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三、集体讨论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致
2、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一致
3、教学难点的突破成功:《鹊桥仙》的双重解读 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可以和专业结合起来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5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李梦丹
一、备课篇目:《雷雨》
二、李梦丹讲备课思路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对联”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可以说这首对联就是对《雷雨》的最好的概括 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是理解这首对联的上联
介绍作者: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阅读文本: 请阅读”午饭后......“到”......侍萍接过支票 把它撕了“
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如何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呢?
三十年是什么意思?风风雨雨又指什么呢?这三十年来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风风雨雨!时
间 地点
事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 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三十年后 周公馆
梅花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
梅花指什么?(梅侍萍;衬衫里的那朵梅花;还有侍萍的性格--象梅花一样的坚毅......)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如果把它理解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来看看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已知活着的“ 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周朴园?(性格特点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依旧留清香?)
课堂小结: 在利益社会中
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 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 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作业
1、阅读后文 并争取阅读原著 读懂对联的下联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2、有感情的阅读剧中人物的语言
三、集体讨论
1、上这一课李老师用一首对联 ”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串成全文
而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读对联的上一句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的导入很新颖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通过三十年风风雨雨将周朴园和鲁侍萍所经历的恩怨情仇通过图表打出来 既清晰又有条理
而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梅花依旧留清香“应该如何理解!通过周朴园对”死去的“"活着的”“眼前的”的侍萍的态度
解读这个人的性格!最后得出因为在情感和利益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而舍情感取利益的现实
从中人性中冷酷和温情的一面 这样的安排把学生带进了周家 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
3、对于人物的性格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而答案不可能千篇一律 所以最好是在黑板上写出 而不是在PPT上打出;
4、在引出人物性格的方面可用多种方法解读 可让老师参与对话 生生对话
还可以让学生单读后在评价
这样可能学生的讨论会更加积极点更加热烈点!教师不能硬将现成的东西塞给人家 剥夺了学生阅读、品味、赏析的机会
4、在解读梅花依旧留清香这个阶段 可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选读等方式
避免单一给人带来的乏味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9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那一年面包飘香》
二、刘素芬老师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的讲课思路 导入:人生的道路千万条 只要我们肯付出心血和汗水 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我们就能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阅读课文 准备回答: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请你说说“我”(老师)的这次“面包奇遇” 或者说说面包师傅(学生)的创业之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进入问题1:2个 面包师傅和“我” 师生关系
进入问题2:
1、学生分角度复述;
2、归纳:老师讲述了一段回忆 学生讲述了创业之路
2、课文为什么选择“从尾说起”的角度?这是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找一找 品一品
1、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从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再读课文 找细节 讨论概括
插入作者介绍:
2、面包师傅的创业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老师评价学生绝技随身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这一特点? 为人从业之品
1、师生谈启示
2、文中老师的教导身:“不要学坏 总要有一技随身” 齐读末段
3、请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谈谈你准备如何“一技随身”? 请你来小结:职场风云变幻 只要
你就是职场的成功者!课外拓展:渔翁的故事
拓展学习(选择一个项目完成):
1、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
2.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三、集体讨论
1、教学过程中
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
第三篇: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诗歌教学集体备课记录-4
高一语文诗歌教学集体备课记录
学校名称:东港市第三中学 备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授课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备课内容:诗歌教学
备课日期:2007年9月2日第七、八节课 学科及组别:高一语文备课组 参与备课领导:梁淑波
参与备课人员:石远琴 李晓荣 于忠滨 温长军 于春霞 张 羽 谭世珺
马锡永 徐青松 张晓娜 王秀丽 邵克昱 主 持 人:温长军 主讲教师:于春霞 记 录 人:张 羽
温长军:老师们,下午好!现在集备开始,第一单元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是高中文学鉴赏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诗歌鉴赏组织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前段时间,我们备课组针对诗歌教学作了一些有益探讨:
1.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怎样才能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
请大家发表看法。
张 羽:我想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谈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从中很明显地看出,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有效途径,所以诗歌教学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来看,第一单元入选的就是优秀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编写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和热情,养成积极主动鉴赏作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有效性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于春霞:诗歌的有效教学的确值得我们重视!关于我们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还是感兴趣的,尤其是对爱情诗。同时,调查问卷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可以启发我们的诗歌教学,例如,约有一半的同学在自读诗歌时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一大半的同学对主要意象把握不准。看来,我们坐下来一起研究一下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于忠滨:于老师的工作真是很细心啊,我觉得你的做法很实际,我很赞同。那么,关于诗歌阅读有效性,我也查阅了有关专家的看法。首先,何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那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这其中包含至少五个方面的要求: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评价标准。
其次,具体到高一诗歌教学,就是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抓住三个重点: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技巧。一堂诗歌教学课,学生能品出诗象、读出诗情、归出诗法,这便是有效的了。如果假以时日能悟出诗境、养出诗心,则更是诗歌教学的长效目标和我们由衷的期待了。
温长军:三位老师分别从新课标、学生学习状况、专家观点等几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诗歌教学很有启发意义。但我认为“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怎样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这两个问题,还是应该从课堂教学中寻求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教学。
李晓荣:《我愿意是急流》我教过许多遍。首先我觉得它的格式很特别,全篇共五节,每节8句,前4句采用的是“我愿意是„”,后4句采用的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种格式,形成了一种对应的节奏美,回环往复,整齐而富有韵律,形成了五幅热情洋溢的艺术画面;其次是意象美,“我”与“爱人”两列意向交替出现,形成了两列鲜明的意向,“我”用“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向自喻,这些意向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比喻爱人的意向相对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王秀丽:我在网上查阅此诗时,发现有的版本五节诗排列的次序与课本上不一致。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课本中的排列次序好,因为,其一,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几个意象基本上以从低到高的空间次序排列;其二„„(被抢断)
张晓娜:王老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觉得谈到诗歌意象的空间顺序,是不是可以将三四节调换一下,您看由深深谷底到峻峭山岩最后到广漠天空,这样安排不是更加合理么?
石远琴:你的看法有点偏颇,如果按照你的思路,云朵和破旗的位置是否也应互换呢?那许多地方都要换动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不是严格按照空间顺序,诗人是以情感为线索,情感层层递进,渐入高潮。
王秀丽:对,这正是我刚才要说的第二点。这几个意象的排列还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表现了我为了爱人,愿意忍受任何磨难、坎坷,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形象越来越荒凉、单薄、无力,而相对应的五个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在我的保护下、呵护中,由活泼可爱到天真欢快到有青春活力,再到火焰般亮丽,最后发出辉煌壮丽的美,爱人的形象逐渐成熟丰润。在这样一种反差中,我们看到诗人始终抱着为爱牺牲自我的精神。只要自己心爱的人能够幸福,哪怕自己已无力再为爱人挡风遮雨,只要能做一点陪衬也心甘情愿啊!诗人的爱是深沉而执著的。
张晓娜:王老师说得很激动啊,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你看,即使谈到情感的逻辑顺序,将三四节调换一下,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由与狂风作战的荒林到饱经风雨打击的草屋再到承受毁灭也决不懊丧的废墟,诗人那种为爱人无私奉献的炽烈悲壮的情感,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排列,诗人的感情脉络不是更加清晰么?
邵克昱:我还是比较认同于老师的观点,应该同时关照“我”与“爱人”形象的变化。“我”的形象主线凄惨、荒凉,草屋比废墟更加不堪一击,所以草屋放在后面;爱人的形象逐渐坚强、成熟,常春藤并不能给废墟什么,而可爱的火焰却能给草屋带来温暖,这才是诗歌意象排列的重要原因,所以教材上的顺序更合理。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关照整体,不能断章取义。
温长军:听了三位老师的发言,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俗话:三个女人一台戏啊!不过,这的确是一场好戏。其实,我认为准确把握意象(内涵)应该是这篇诗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观点。
谭世珺:温老师刚才说到意象的准确把握很重要。我认为准确地把握、理解意象的含义还应该结合中西方的审美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去解读,这是个难点。我认为西方人选取意象与中国有差异,诗中第五节把自己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年轻的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人老珠黄,谁会去爱呢?我们中国诗词善于借景抒情,注重的是以写景烘托、营造意境,追求言尽意远的效果。“夕阳西下”总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色彩,表达了无限的凄凉。而西方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带来的审美感受。如本诗中把我心中的爱人比作是“珊瑚似的夕阳”,不仅绚烂美丽,更见“鲜艳的辉煌”,一种极致的美,使人惊心动魄。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即意境,西方人注重再现,即典型。这就是中西方基本的美学思想。这种思维模式下的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徐青松:谭老师分析得很精彩!但是我不认同您的观点!我们在看这首外国诗歌的时候,能不能抛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仅仅就这首诗歌的意象而谈意象呢?
谭世珺:怎么能不提呢?在我们中国诗中提到夕阳,就是凄凉;提到月亮,就爱思乡。
徐青松:一定吗?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呢?诗中这样描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夕阳中的新娘正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啊!有悲凉吗?
谭世珺:不是悲凉。徐志摩正是来到了英国留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影响,所以才会把“自己的美好理想”比作是“夕阳中的新娘”。假如徐志摩没去留学,他会不会用“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去比喻“自己的美好理想”呢?这恰恰证明了中西方审美心理、文化的差异?
张 羽:不一定!
温长军:我补充一下!“夕阳”意象应有不同的解读:既承认中西方审美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夕阳”这个意象,不光在新诗中出现,古诗中也大量出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但“夕阳”的意象不等于“黄昏”的意象:一个温馨,一个悲凉;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积极进取,一个是消极颓废。在这首诗里,夕阳实际上是比喻象征,希望爱人像珊瑚般美丽辉煌可爱!
于春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写夕阳再好,可已接近黄昏时刻了,太短暂了,还是写忧伤惋惜之情。
于忠滨:刚才几位老师对《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意象作了非常深入的解读。对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以来就有多种解读方式。这首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在诗中,作者的爱情观体现为他的无私。其实在裴多菲的一生中,爱情并不是最重要的,有诗为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所以,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裴多菲也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他的人生信仰。
张 羽:这里有个问题,即意象的大小,本末的错位。那么崇高,那么伟大,诗人愿意为之献身的匈牙利民族解放事业(革命理想),变成了“浪花”中的一尾“小鱼”,“树枝”间的一只“小鸟”,“废墟”上的一根纤细的“常春藤”,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接受,我看即使裴多菲本人也不会这么想吧。再则,这首诗作于1847年6月,三个月之后,诗人就与他的心上人尤丽亚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所以说,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谭世珺:我查了资料的,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裴多菲为了匈牙利的民族独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且他也曾经说过:“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所以我认为,《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还可以解读为一首政治抒情诗。
于春霞: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赞同我的观点。这里还有一段花絮。《人到中年》里主人公女医生陆文婷在生命垂危之际,她爱人傅家杰反复诵读《我愿意是急流》,从死神的怀抱里把她的生命唤醒。由此看来,这首诗所表达的诚挚的爱情,也可谓人间的至爱真情。
张 羽: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啊!
温长军:说到个性化解读,我有一个想法,这首诗的标题能否换成“我愿意”?我是这样想的:1.诗歌的每一节都以“我愿意是”的句式开头,以“我愿意”做标题不是更有概括性吗?2.西方人在结婚时,都要以“我愿意”作为誓言的结束。那么“我愿意”不是更符合本诗的主题,还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吗?
谭世珺:全诗共5节,急流、荒林等意象之间都是平行并列的,用《我愿意是急流》做标题,那么也可以用《我愿意是草屋》做标题!
张 羽:这首诗歌我们不管是从爱情角度去欣赏,还是从爱国角度去认识,都饱含着作者炽热的真情!作者激情澎湃的情感就是要在标题、第一节中表现出来!可是,如果标题换成了《我愿意是草屋》,一开始就没有了激情,多么没劲啊!而且,我查了一下裴多菲诗集的中文译本,有2个版本这首诗歌的标题真的就是以《我愿意》为题,我发现裴多菲近百分之八十的诗歌都是以诗歌的第一句为题。这也许是诗人的创作特点,也许是个翻译的问题,我想,面对这首外国诗歌,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了?
谭世珺:我补充一句,如果说讲激情,那么标题换成“我愿意是瀑布”、“我愿意是宇宙”等,多有激情啊!但不符合本诗的语言风格!
温长军:通过争论,让我们对文本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深入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有效教学的实施还应落实在教法上、学法上。
谈到教学教法,我认为教学这首诗,首先要重视读。汉语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原本就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于漪老师说过:“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那么对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到底该怎么引导学生读呢?我们应该不拘一格、灵活机动地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比如配乐朗诵、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男女对读、竞赛读等,读中品、读后评,创设一座与诗人心灵情感沟通的桥梁,还诗歌本来面目,还诗歌真正的魅力。同时还要适当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的节奏、重音、语调、语速,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说到这里,我觉得教师生动、扎实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功的范读能带给学生充分的享受和丰富的收获。
张晓娜:那你给我们范读一下?(掌声)
温长军:好吧!以第五节为例,我认为可以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以爱情为主题,便要读出爱人间柔情、缠绵的情谊,将语速放慢,将“云朵、懒懒地、飘、荡、夕阳”这些词要读得轻柔、委婉。(朗读)(掌声)
如果以爱国为主题,便要读出为自由而战、为祖国而牺牲的豪迈、深沉、大气。(朗读)
于春霞:温老师都读得很好,我是无法超越的了!读,真的很重要,那么我想,怎样从读中去品去赏,老师的设问就显得非常关键了。例如,对于意象的欣赏分析,我分别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诗歌中有哪些意象?2.诗人分别将自己和爱人比喻成哪些意象?3.诗人对诗中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和破旗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问题都是针对赏析意象而设的,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问得比较泛、比较大;第二个问题问得比较精准,我们班这样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读应该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如果设计在意象分析的一开始,就显得难度比较大,这样的话我们班的学生可能一时间就陷入了思维的沼泽。所以,在读的基础上,如果要准确的赏、准确的品,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而进行设计,因材施教,我想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邵克昱:诗歌的有效教学,应该还要注重拓展、迁移,即注重写。那么怎么写?一提到写,我们马上就想到学生会不会写爱情诗呢?我想,不用怕,让他们去写,因为爱情诗上了我们的课本,就让学生走进情感大世界吧!关键是如何引导: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是幸福的。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爱、对国家民族的爱。当然,指导学生掌握写作诗歌的一些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感情等。可以仿写、扩写、自由创作等。
于春霞:刚才几位老师从诵读、设问、扩写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设想,这些对高一的学生都应该很重要。我觉得在高一的诗歌教学中,更要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象、象征、比喻、对比、排比、回环反复等这些手法在文中多次出现,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准确的赏析。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教会他们,让他们找到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我按以下四个步骤来设计这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教师示范鉴赏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学生学习基本方法。第二: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运用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具体写在草稿本上。
第三: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第四:学生全班交流,展示成果,老师点拨。
第一个步骤我准备这样教学:
鉴赏排比、反复的手法。表述如下: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样一种句式,结构整齐,形成排比,反复咏唱,富有韵律美。这种表现形式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都有一种主旋律。如《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同一意思,反复咏唱,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而且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旋律美„„
温长军:时间有限,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的发言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大家从单元教学到具体的篇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受到很多启发。我现在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和修改我上课的基本框架,尽量在本课中体现大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及先进的教学策略,力求有效备课,完成有效教案,形成有效课堂。
第四篇: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初一语文集体备课理念
备课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形式,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在传统备课形式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备课模式,大胆尝试“三个三”(既三定、三明确、三落实),注重发挥备课的整体功能;注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以实现教学过程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静态备课与动态备课的有机统一,强化对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
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在备课形式上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中心发言、定教案)。我们定每周二、周四提前备一周的课,并定好中心发言人,落实到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备课时先由中心发言人进行分析,然后集体讨论教材,吃透学生后,提出教案的提纲,形成统一教案骨架,由中心发言人执笔书写,人手一份,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
其次,做到“三明确”(即明确目标、明确要求、明确方法)。备课时明确在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的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懂的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如何去突破?不能就课讲课,要寻找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进行课内外知识迁移;还要明确怎么教群策群力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克服“一言堂”,把趣味、微笑、激情带进课堂。
最后做到“三落实”(落实检测题、落实“回头看”、落实纠错与改进)。为了检验备课质量、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或教学后要精选随堂及课后检测题;经过课堂教学及学习检测,进行“回头看”(二次备课),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回授和分析,进行纠错和“补救”,同时又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我们在一年以来的集体备课实践中,总结出“三个三”的备课策略,始终不渝地坚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还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羚羊木雕》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地点:育仁中学初中部
参与人员: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
研究科目: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主问题”设计(《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主持:简玮
集体备课发言内容:
一、简玮
我们今天在这里聚集,目的只有一个,即《羚羊木雕》这一课的“主问题”如何设计。大家的发言宜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解读《羚羊木雕》;
(二)是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设计及其理由。希望大家积极发言,为执教者提供最大帮助。
二、吴弟群
(一)、《羚羊木雕》教材研究
《羚羊木雕》是一篇表现家庭亲情、同学友情以及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的记叙文。对于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与很多学生家庭中所发生的也相类似。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引起许多争论和看法,达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父母、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问题。
(二)、设计及理由
1、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此问题设计意图为:
(1)感知全文内容,了解**的起因,父母的态度,同学之间的误会,我的委屈。
(2)了解全文的线索,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3)表达的中心
2、你是怎样看待《羚羊木雕》引起的**?
通过对全文内容的了解,分清父母、奶奶、我、万芳在这次**中所持的不同态度,以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分辨是非,同时作为自己该如何完善处理好这场**,一则可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二则对父母在事情已经发生后的冷淡处理,造成对孩子心灵的极大伤害表明自己的看法。
三、陈健
(一)、《羚羊木雕》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章,该单元以亲情为主题,而此文体现的则是亲情中不和谐的一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且能联系自己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现状,该文是能很快引起共鸣的,对内容的理解难度也不大。鉴于此,我认为本文重点应定位在对文中出现亲情间的矛盾的理解和讨论,力求有自己更好的解决办法,难点则是在学习中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二)、《羚羊木雕》“主问题”设计
1、通读全文,请你给标题加一个修饰成份的羚羊木雕
(整体感知全文,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
2、在整个过程中,“我”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在朗读中体会)
3、对这场由羚羊木雕引发的家庭冲突,你是怎样看的?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及情节,同时也可“挑拨”起学生间的争论)。
四、程欢
(一)、《羚羊木雕》之文本解读
一件小小的羚羊木雕,竟然引起轩然大波,而在这场**中受伤最深的却是我自己。本文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我内心的感受:对友谊的无比珍视;在父母的严逼之下取回木雕的无奈;对朋友反悔的悔恨与歉疚„„同时,在这场**中,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与个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母亲之严厉而不听我的辩解,父亲虽平静却不可抗拒的威严,皆表现出他们重财轻义的思想,这些皆如一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缓一口气,奶奶虽通情达理却又作不了主,只得默默退开的无奈,万芳与我亲密的关系,对朋友的无限仗义;一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乃是得力于作者绘声绘色的神态、语言描写。因此,在把握人物性格时要注意教会学生勾划圈点关键词语批注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并注意勾划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态度,从而认识到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重谊轻财。由于这类事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在阅读本文时,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谈谈自己遇到此类事情的解决方法,并通过比较,找到最完美的途径,并以本文为借鉴,思考在生活中应当如何与父母及朋友相处,在与父母有分歧时,又如何才能采取最满意的方式来解决它,另外,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大特点乃是采用插叙将三事件滴水不漏、紧凑完整地安排在一起,一气呵成,学生在阅读到此部分时,应适当插入引导学生认识它并了解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羚羊木雕》主问题教学设计
1、默读、重新拟标题(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拟标题引发其学习积极及兴趣。)
2、选读文段,勾划圈点,批注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提高朗读能力及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争辨:若你遇到此类事情,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一方为父母,一方为“我”,一方为万芳。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激发其兴趣及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并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看问题)
五、曾祥渊
(一)、关于《羚羊木雕》文本解读
该篇文章是以“亲情”为主题的第五单元的第2篇,所写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情感体验,蕴籍较深的文章。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切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的友情,含蓄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小而言之是一个家庭如何达成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沟通交流,以和为美;大而言之,只有家庭的和美才会有社会的和美,国家的和美。文章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人物间的对话,从对话中折射出了对话双方所秉承的原则和规范,这种原则和规范的挖掘,必然建立在对对话的深入品读之上,在有情感涵咏的朗读中加深感悟。文章因为贴近学生,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圈点、勾画,需要与他人对话、交流,这时可以一种既规范又开放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说话训练,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锻炼一下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说话中,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拓展思维。
(二)、《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注意)。
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理由:文章构思巧妙,插叙是显著特征,此举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精读品味:扩写几个句子:的妈妈的爸爸的“我”的„„
理由: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此“主问”是从矛盾双方引发出来的。
拓展延伸:
1、羚羊木雕能否不引发矛盾赠送,理由何在?
2、羚羊木雕送出之后„„
理由:文章叙述的矛盾,学生众说纷纭,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内化行为,学会与家人、与同学、与他人友好相处。
六、吴俐莉
(一)课题确定《羚羊木雕》
本文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但却没有那种温馨、惬意的感觉,留给人无尽的思考,在孩子的眼中,友谊是神圣的,意大利薄伽丘说“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但作为家长,却忽略孩子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和友谊相比,谁更贵重,如何才能处理好孩子与大人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借助本文作深入的探讨。
本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积累,写法借鉴,以及朗读,圈点勾画。
根据本文来看,整体感悟应是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从理清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来讲,可以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重难点是圈点人物的心理、神态、对话,并通过朗读进行体会,进而引发学生的深沉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寻找到解决亲情与友谊的矛盾的最佳途经。
(二)“主问题”初拟:
1、讲讲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整体感知,了解插叙的写作方法)
2、文中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深刻的体验?(朗读、品味)
3、文末说“这能全怪我吗?”你对各个人物的做法有什么意见?你认为理想的做法是什么?(深入探究、点评人物)
4、你还有哪些难事讲出来,共寻办法(课外)
七、李建新
(一)解读《羚羊木雕》
这是一篇非常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散文,文章所显现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在一般的家庭里也有经常的表现。父母对财物的看重是无可厚非的,而孩子对友谊的珍视也是值得赞赏的,那么究竟该怎样解决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念呢?文章没有解答,从文章内容来看,也没有明确的方法。不过,作者张之璐对这个问题是有感情倾向的。那就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珍视孩子之间的真挚友谊,成人们要检讨自己的功利思想,处理孩子们的之间交往时,要妥当行事,不能伤害孩子水晶般的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交给学生的,除了文章的写法之外,恐怕就是如何对待同学间的友谊以及怎样巩固加深友谊,至于对家长的规劝,我认为让学生意识到即可,毕竟我们不能把课堂变成声讨会。
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上册中五单元第二篇课文的位置。第一篇是鲁迅先生的《风筝》,借风筝写自己对弟弟的伤害及人们思想的麻木;第三篇课文《散步》,是作者对两代人的责任感;诗两首分别写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母亲之情;《世说新语》则是展示古代儿童聪明机智的故事。显然,本文放在这样的位置,是让孩子们正确看待亲情和友谊,遇事要多加思考,多与家人商量,才能避免隐患,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我认为是本文的写法:一是插叙,站在语文的角度,这个要交给学生;二是描写方法,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很生动,让学生品读这些文字,就能了解父母、奶奶、我、万芳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语言的精读品味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羚羊木雕》的“主问题”设计
见于以下的文本分析,我认为在本文教学时学生的整体感知,要达到了解内容,梳理思路,并通过追问让学生了解插叙方法的目的。“主问题”设置为:(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事情,只要学生能答出父母逼问羚羊木雕的下落——回顾与万芳的友谊——讨回羚羊木雕,此时,即可追问,“回顾友谊”的作者把它放在中间位置,像这种写法在顺序上叫“插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若太难,则直接由教师解说)。
第二个主问题放在深入文本阶段,目的是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达到品德熏陶的目的,宜设置为(2)“我”的父母做法好吗?为什么?还可以追问出奶奶的做法,万芳母亲的做法,借此来找到正确处理家庭冲突的办法。
第三个主问题在精读品味阶段,目的是在品味中了解到文章中的描写方法,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可以这样设置:我们刚才了解了父母的做法不太好,(3)那请你找出文章中对人物刻画最好的地方,并谈谈理由,如果有必要,你还可以表演一下。
第四个主问题是拓展延伸阶段时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设置:(4)对“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的事,你能不能替“我”设想一下,怎样做才可以既送礼物,又不影响一家人的亲情?
八、集体酝酿、研讨(略)
九、商定并结论(李屹梅)
问题1:请说说发生在“羚羊木雕”身上的故事。
主问题2:谈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主问题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录入:李建新)
第五篇: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项链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4主旨时讽刺。生5乐观任劳任怨生6劳动者的伟大。生7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
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借项链(读文本)识项链()(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 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项脊轩志 授课人: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
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停顿。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其他学生指误)
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生1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生3重点词语归制等重要实词,生4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妣殆归归宁/词类活用)
3、根据导学材料,用1、2、3填空(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学生找出“多可喜,亦多可悲”)预设性
4、感受最深的句子及原因(生a“亭亭如盖”)学生的感悟是从助学材料上得来的。b余扃牖而居;_读书刻苦 c借书满架;悠然自得
5、小组交流困惑的问题,归纳最值得探索的问题。A如何理解“何为阁子也”? B对母亲、祖母的“泣”“长号”? C“喜和悲”通过什么展示出来的?
(研讨三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示问题后应该让学生研讨。
6、归有光散文的特点。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注意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注意关注学生。学生感受不充分。展示中注意感动的原因、感动的方式(写作方法)。
项脊轩志
明 分家 雅 喜 悲 忆母亲 忆祖母 静 忆亡妻 收获和质疑的问题未能紧紧地围绕“悲和喜”这个中心,显得有些散。
琵琶行
授课人:XXX 导语:一千多年前,浔阳江„„不朽的夜晚
1、小组内交流积累字词(预习检测:左迁/出官/因为/命/——四学生读诗注意语音、整体感知本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教师更正字音)能够注意诗歌的诵读。
2、整体感知(学生叙述故事)
3、选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到黑板写)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 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静语皆情语)
学生约提出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三个问题。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4、自主合作
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小组讨论)
展示a“大弦嘈嘈如急雨„„” b c“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后面做铺垫 d“银瓶乍破„„”
e“惟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感情)。此处能进行非法方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5、找出琵琶女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学生在文本中找、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
齐读这两段。分析二人相似之处。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再度“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6、作者和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为自己,白居易为天下。——未在文本中找答案。
7、本节课的收获。(谈自己的收获生1:三个方面/写文章结合景物描写。手法注意正面侧面描写)
8、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泪、心)
能从诗歌的基本教学规律出发,注意文本的整体诵读。整体环节较清晰。为完成环节而推进进程的现象比较明显。能够在学法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能对重点语段进行研读。
质疑环节的处理上应该更加精致化。教师的点拨多了些,尤其是后期,教师的点拨冗余。最后的常春藤叶 授课人:XXX 导语:汶川地震,爱的光芒
1、展示自学成果,读字音(生读、齐读/教师更正误音)字形字义
2、展示小组收获,情节、内容等(生1情节琼珊和贝尔曼联系起来的是什么?生2不落的藤叶 生3贝尔曼画叶 生病住院去世 教师要求按贝尔曼的形式以琼珊为线索。生4„„)
3、小组再读文本,找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a为什么文章结尾才揭开谜底?(自行解答+另外二生回答。若是详写会有怎样的结果)齐读结尾,看是否有新的发现。——教师总结:情节曲折,出人意料的 结果,主旨。想象。
b主人公是谁?(贝尔曼,根据主题解答,琼珊是线索人物)教师:如果琼珊是主人公?追问到底谁是主人公。教师明确确立主人公个原则。
C贝尔曼画的藤叶是不是杰作?(看不出来/冒着生命危险画出来的/给了生的希望)追问,对我们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d本文的前三段是否可以删去(环境铺垫,生活条件的贫穷、升华主旨)教师: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
e写贝尔曼的暴躁(欲扬先抑、人格升华)教师追问,用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外貌和语言)
教师疑问:贝尔曼为什么要去救琼珊?(对艺术的热爱,希望青年人有个好的未来)追问,假设是陌生人会不会去救?(讨论)大多认为回去。举例孟祥斌 长江大学学生 是否救人都符合人性的精神。教师点明主旨:全人类的关爱。
4、对琼珊和贝尔曼说句什么(拓展)质疑方式逐一说出并解决。是收获还是质疑? 学生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重点在文章思想和人物的挖掘。对文本研究的层次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