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一归纳文意
散文阅读
散文
散文的特征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散文类型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分为写人散文和记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因素。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务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写景散文
是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状物散文
散文的景物描写着墨较多,景物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被作者赋予情义。哲理散文
通过对现象的揭露参悟生命的意义和真理,具有哲学性思考。近几年军考所选散文属于“美文系列”,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文意
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高考散文阅读的题型归类。
一、归纳信息,概括文意。
二、理解文中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
三、赏析语言技巧。
四、作用用意题。
五、理解文章主旨
六、开放性问题。
一、归纳信息,概括文意。
1.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释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做大致的层次分析。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回答本题呢?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最后一句是结论。首句包括两个要点:①有吉尔福特的理论作根据;②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10年的实践经验。中间两层包括两个要点:①正确理处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②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实践中收到显著效益的原因。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通过层次分析来归纳,就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性强的语句,但与实体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2.归纳内容要求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尽可能用原文词语归纳。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并不完整。防止方法:一对相关的文字做层次分析,二注意安分值踩点得分。
(3)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1.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已经劝阴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不凭借文中的词语,就会像许多考生一样,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
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杂剧的产生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杂剧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是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节选自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作答。【1.此种伎艺形式多样,属于娱乐性的属俗乐而非雅乐;②包含了戏谑科的形式。】 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杂剧表演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表演也升华为戏剧艺术,而诸戏却未到达这一水平。(首段说:“包含诨科对白的因素”是杂剧与诸戏区别的重要标志。该段末句又对杂剧特征作出概括。还应与后两段对照)】 3.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魏晋以来盛行的杂剧之风向通俗化、娱乐化转变;②剧谈中的对抗性带来新的戏剧因素;③有散乐、杂戏的基础。(原文第三段专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要抓住“剧谈”本身的变化和影响,但不能忽视“杂戏”等的基础)】
4.根据文意作推断,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杂剧脱胎于散乐杂戏,插科打诨、念唱做打等戏剧因素是不断增强的。
B.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娱乐性质的杂俗之乐。C.论难剧谈谐趣的话语冲突是杂剧对抗性诨科的诱因,它促使滑稽戏语向具有对立冲突的杂剧转化 D.论难剧谈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使戏剧性的诨难成为一种被人接受的娱乐方式。E.佛教的传播及其教义的影响是杂剧成为剧的重要原因。
【.B、E(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等,是“因心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文中谈到“佛教议论的影响”,未谈到佛教传播是杂剧成为“剧”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不超过10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 导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 他砍得所剩无几。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E.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杨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附:答案及简析
(二)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
第二篇:归纳概括文意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2013-4-18 课前预习案
【题型描述】
“归纳内容要点”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C级能力点。这个考点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或文本的精要之处进行概括与抽象、筛选与提炼,进而整合成内容提要,从而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分析概括与整合归纳的能力。
【提问模式】
此类题目的提问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本段的内容是什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XX段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3.本文描写的XX具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概括。
4.在作者看来,XX和XX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各给人什么感受)? 5.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如何体现这一主旨的,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学法指导】
一、摘录提取法
【概念解说】先提取文本材料中的概括性语句,特别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再进行筛选、归纳。在文本材料中所出现的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写、阐述或说明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很稳妥的解答方法。
【典例传真】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干旱水湿,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生命力旺盛,仅凭一截枝条,几捧泥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在湖畔、河渠、路边、田坂、庭院蓬勃生长起来。初春之际,刚解冰冻,春寒料峭,它傲霜斗雪,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它的根茎很长,盘根错节,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炎黄子孙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虽经无数风雨洗礼,仍然同根同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质朴无华,恬静淡雅,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柳箱等,在市场销售乃至出口创汇;它的树干可加工成木材木板,供人们打制桌、椅、柜、门等家具,美化人们的生活。它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
其叶、茎、皮、根皆可入药,一旦人们需要,它就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整
个身躯奉献出来,以解决病人之痛苦。它可以净化城区空气,绿化城乡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种的环保价值。(节选自杜政宁《江南陶公柳》)
“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我们在做这个题时就可用摘录提取法来解答。关于陶公柳的品质,在文章的第④、⑤、⑥段都已清楚地表明: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我们做题时,只要从这三句话中截取关键的词语“坚韧”、“宽容”、“质朴”,回答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即可。相反,如果我们不从原文中“摘录”出答案,而自己想出“坚强”、“朴实”之类,那必然是不准确的。
【参考答案】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
二、寻根探源法
【概念解说】即指题面言在此而意在彼,但终极目标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为此,考生要学会依据题面寻根探源,明了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找到答题区域,抓住关键词句转化为正确的答案。
【典例传真】
⑦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
本题的题面看似问“戈壁石”对表现主旨的作用,但暗含着回答时务必直接呈现文章主旨,否则就有答案不准、语意不明之嫌。在回答此题时,通过寻根探源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⑦段,除了开头交代戈壁石来自大西北之外,后面依次写了戈壁石的美丽外形、吸引我的石纹以及戈壁石似乎在呼唤我等三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旨毫无关联,但第一句“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已经暗示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戈壁石来写自己对大西北的情感。为此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逐层采点法
【概念解说】此法是指有些题目不能直接从原文抓关键词得出答案时,好似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依据题意可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从而依据文意逐层采点转化语言、归纳内容要点的一种方式。可将形象生动化的比拟转化为直白的陈述句,或将详尽的描写叙述转化为简要的短语式语言来归纳文意。
【典例传真】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
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节选自许俊文《乡村的风》)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解题思路】
本题表面看起来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实际上也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归纳为短语式结论。首先,画线句在第③段的开头,是这一段的总领句,开启句,因此可确定答题区域在第③段。接下来,作者依次描绘了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分别用“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莲荡也是”,“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做提示语,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即可概括转化为每幅都带有“风”字的画面,力争动词不重复,语言要凝练,构成排比句,从而得出答案。当然,如果能用整齐的句式来表达,固然美妙;如果不能,用散句把意思说清楚也可以拿全分。
【参考答案】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四、层次分析法
【概念解说】高考中所提供的散文语段篇幅一般不会太长,层次也不会太复杂。分层时,要对语段先作整体把握,抓住陈述或评论的对象,再从语句的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关系等角度划分层次,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层罗列要点;或者将每层意思进行组合,去掉重复的信息;或者分清主次信息,再加以组合,从而达到归纳出内容要点的目的。【典例传真】
①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其意义又不止于此。③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④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⑤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改变气质。⑥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⑦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节选自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阅读上面的材料,分条概括今天我们还要读中国经典作品的理由。【解题思路】
围绕题干,可以将上面的文字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①句为第一层,阐述阅读经典作品的理由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第②③④⑤⑥句为第二层,具体写阅读经典对个人气质的影响;第⑦句为第三层,总结阅读经典作品对个人社会的影响及意义。【参考答案】(1)文化传承的需要;(2)变化个人的气质;(3)转移社会风气。
五、文体甄别法
【概念解说】由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要求,对信息作调整,其中的描写性文段,要抓住所描写的景物的主要特点,去掉形象化描写的文字。
【典例传真】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砍,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节选自丰子恺《杨柳》)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解题思路】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准确地分析出物(杨柳)的品质,借物颂人。阅读时看出物的突出点即为颂人的主旨。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综上所述,“归纳内容要点”常常可考查归纳段意、层意、文意等,但无论什么考查形式,都需要先从总体上逐段梳理,依题探究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寻找答题区域,圈定归纳范围,紧扣目标语句,借助一定的方法,依文组织答案答题。
【满分智囊】
解答“归纳要点”类题目时,除了要掌握上面的解题方法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答题时须遵循的原则。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要点概括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回答问题时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删除冗余,既要广泛搜索,又要集中概括,还要将答案字数控制在试题允许的范围内,这自然就有了相当的难度。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融灵活性与规范性于一体,是高考试题中始终保留的传统题型。回答这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准确、简明,而在具体操作中,还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独立性。即各要点之间要相对独立,不能互相包容和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一致性。即答案应与题干的指向相一致。如若题干问“XXX是什么”,回答时每一点都要紧扣“是”字答“什么”。换句话说,就是答案要能经由“是”字与题干组合成一个既符合内容要求,又符合语法规
范的句子;3.直观性。即各要点的内容要尽量简洁明确,不兜圈子,文字表述也要大体保持结构一致。
二、答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归纳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具体来说,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如下方面:
1.审清题干,关注隐含信息。有的题目本身即隐含两方面的答题要求,如果不认真审题,就会顾此失彼,归纳概括也就欠全面。
2.理清语脉,关注标志词语。阅读过程中分清层次,逐段逐层进行归纳概括,特别要注意段首或段落内容的标志词语。3.探究主题,关注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技法,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思的“情物”,来探究作者产生某种情感的缘由,进而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
4.对号入座,关注中心句段。先依据题干找准相关的信息区域,对其进行精读,后缩小信息范围,寻找中心句或将几层意思整合。
5.顺藤摸瓜,关注作者观点。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迅速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见解,首先依据题干找到命题的落脚点,然后向后顺藤摸瓜,有时也可逆藤摸瓜。
课堂探究案
一、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关试题。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
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6.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17.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二、读《段落的作用学案》上的《荷叶》完成相关试题。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课后拓展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试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试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第三篇:记叙文意林
《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杂志约稿函
小学阶段是作文训练的起跑点,是一生阅读和写作能打根基的黄金阶段,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作文教学,打好作文的根基,鼓励低年级学生写出优秀作文,意林特别推出《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杂志。现在面向全国小学生、小学老师以及小学校园文学社征集稿件,征稿类型如下: 1.课堂作文魔法课
平常课堂上的练习作文,也可以是课本的单元同步习作,最好就是期中、期末考试的范文佳作,这其中一定有很优秀的作品;当然还有些孩子喜欢续写或者改编课文,也会对有些课文或者名著作品有一些读后感等,这些作品请到我们的碗里来吧。2.成长故事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乐事或者烦恼,与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相处过程中,也会发生许多故事吧,把这些写成作文,快点给我们投稿,我们希望这些作文是真实感人的成长故事。
3.个性创新秀场
喜欢《悠莉宠物店》《哈利?波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不?没错,爱幻想的孩子们看过来吧,你们的奇思妙想可以在这里得到尽情的发挥,我们喜欢你们的故事充满新奇和幻想,寓言、剧本、童话、科幻、奇幻类创新作文我们也很欢迎哦。如果是小说,真正吸引人的话,我们可以连载呢。除此之外,如果你能写出优美的诗歌和歌词,我们也十分欢迎。4.名师课堂 5.文学联盟
校园文学社或同类文学社团组织投稿,或者社团成员自己投稿均可,我们专门为文学社开辟了独立的版块。稿件可以是校报、社刊的佳作;文学社的活动及有关活动的优秀作文;小剧场、通讯、主持类小作文;辩论赛精彩稿件;文学社名师名家的作文指导;学校校长演讲、文学作品,或书法、报告文学选登。6.其他
生活和学习中的另类、搞笑的趣味小作文、小段子;家庭、学校小幽默;学生最想说的心里话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投稿邮箱发给我们哦。
以上所有投稿,一经采纳均有稿费与样刊。要原创作品,就是自己写的,没有在报纸杂志等纸媒上发表过的。
稿件总体要求:
学生作文等字数300—600字;学生诗歌、歌词50-300字;教师升格指导投稿文章在1000—2000字;趣味、幽默类小段300字以内;小说类字数不限。所有文章必须快乐活泼、角度新颖、时尚活泼、赏心悦目、体现个性。除言情类文章外,内容不限;文章必须健康、积极向上;内容低俗、思想灰暗、有严重的政治问题的文章请自觉收好。
投稿办法:
我们杂志的口号是“文学大联盟,作文快乐堂,创意梦工厂”,欢迎学生和老师踊跃投稿!篇二:意林·美句 意林·美句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在恐惧中安抚自己不安的心,在失落中收拾自己破碎的情绪,也许下一个瞬间,坠入的无边深渊,会忽然在黑暗中闪烁起点点星火。
所有的丢失,都是为珍爱之物的来临腾出位置;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跃起前的热身;所有的支离破碎,都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圆满。
上天不会无缘无故做出莫名其妙的决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欺骗、侮辱和伤害,只是这个世界温柔补偿的序曲。
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过去中国人提倡谦卑,说谦虚是美德,能使人进步,其实更实在点说,谦虚能使人舒服。但现在社会风向变了,一来就提倡自信,说自信给人力量,还说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
这大概就是关注的真正含义吧:并不想给你的生活添哪怕一丝打扰,却时时刻刻为你的饥寒提心吊胆。
世界上没有那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里还会感觉到痛。
好的环境可感染一个人,给人美的熏陶、无声的改变。
多数满意往往比不上少数狂热。
心理在于一个“净”字:心须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须静,“静能养神,静可生慧”;心须宽,“宰相肚里能撑船”;心须诚,“巧伪不如拙诚”;心须善,“事虽小,善莫大焉”。
人生之有限,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人生之有悔,让我们懂得了放弃;人生之有爱,让我们懂得了付出。
拍照的好处,是可以在人生微凉时,用回忆取暖。
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生命,和你预设中不一样才是常态。
一个人想要有房子住,就要去工作;想要一个舒服的大房子,就要干一份不喜欢的工作。
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行动。
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只有当你跨出舒适圈后,你才能接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增加自己的见识与阅历,你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你可以有不擅长的事情,但不能有不想做的事,你不用是全才,但你也不能偏到只具备一项很强的能力,其他都不做,技术能力很强。
不告白就不会被拒绝、不说话就不会被说没见识、不接触陌生人就不怕出现没话讲的尴尬、不做不擅长的事情就不会做不好,可以舒舒服服地过生活当然很好,但若想要成长,想要突破,那请脱离舒适圈,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脱离舒适圈后,可能会受到挫折、会犯错,但经过学习后,获得的东西绝对值得。
既然路是自己选择的,就要为自己曾经的义无反顾付出代价。
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点儿危机感。因为生活永远在变化中,而变化就意味着危机。别以为目前的舒适是一种享受,享受惯了这种舒适,你也就变成了呆子、傻子,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有难度不怕,怕的就是你不敢突破。只要你敢跳出目前的舒适圈,那么等待你的,必将是甜美的蛋糕。
人的硬件都差不多,竞争的是软件。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懂调侃,不仅能调侃世界,也能调侃自己。
幸与不幸,是你手上的一双筷子。缺了哪一根,都吃不下人生这碗饭。
真正的拥有是:永远开在心底的花。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强者,一种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想变得更强,就必须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篇三:《意林优秀作文
《意林优秀作文·初中版》约稿函
《意林》杂志创刊于2003年8月,目前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意林》的内容风格现实温暖,通常用一些故事和生活经历来吸引读者。在价值观的宣传上,《意林》强调励志和人文关怀,是我国杂志类中的佼佼者。《意林·作文素材》杂志是《意林》旗下专门针对初高中生,提高初高中生作文分数的杂志,出刊3年以来深受初高中同学的欢迎。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挖掘写作潜能,意林特别推出《意林优秀作文·初中版》,该杂志是中国原创优秀作文大本营,中国未来诺贝尔文学家的摇篮!意林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团联盟指定刊物!欢迎各位老师、同学以个人名义,或者学校社团名义投稿!长期征集以下稿件!
一、教师稿件:
升格作文指导(2400字内)、写作技巧指导(1000字内)、教学感悟(1000字内)、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堂佳作、考场佳作、彰显学生个性的各类文章及点评(不超过1000字)、教师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精彩的演讲等(不超过1000字)。不拘一格“降文章”,老师们有稿件就砸来吧!
二、学生稿件: 1.以中考写作要求为准的课堂佳作、考场佳作,主题不限。600-1000字2.彰显个性的各类文章,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体裁也可。字数不限。内容方面请注意:要求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写作内容中不可以有“黄赌毒”,谢绝言情,禁止有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只要不触“暗礁”,同学们的作品都可以跑到我们的碗里来啊!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游记、成长故事、亲情故事、名著读后感、科幻想象类小说、动物奇幻小说、充满想象力的歌词或诗歌、时评哲思类文章、原创的幽默搞笑的段子、美文、戏剧、续写改写的漫画故事。好消息!本刊可以连载长篇小说,内容比较受欢迎的小说日后更会获得出书机会!小作者们赶紧行动吧!
三、文学社稿件: 校园文学社或同类文学社团组织投稿,或者社团成员自己投稿,均可。我们专门为文学社开辟了独立的版块。稿件可以是校报、社刊的佳作;文学社的活动及有关活动的优秀作文;小剧场、通讯、主持类小作文;辩论赛精彩稿件;文学社名师名家的作文指导;学校校长演讲、文学作品,或书法、报告文学选登。
平信投递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501室,《意林·作文素材》编辑部收。篇四:意林作文素材
意林作文素材
看看往年中考作文,先看看别的考生的,总结下,自己研究创新性的角度与素材,才能得高分 买杂志的书店会有的 这类书籍可多了 作文素材书上的很多人都会买,也就没新意了 篇五:意林体
“意林体”再成高考作文命题大赢家 2014-06-08 微石狮 2012年约占高考作文命题30%,2013年数字上升为40%,2014年再创新高,达到60%。2014年《意林》分别命中了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适用地区:山西、河南、陕西、河北新课标全国二卷适用地区: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北京卷及山东、江苏、辽宁、重庆、浙江、福建、上海、广东、四川 湖北 湖南 安徽 天津、广西 共28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作文题。
一、2014年全国新课标ii卷 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适用省: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高考作文出炉: 【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材料的内容和动物有关,大体上是动物有野性,喂养野生动物会让动物失去觅食能力,请根据此材料写一作文,800字,自拟题目。
《意林?作文素材》2014年第2期——让野生动物野(张晓风)
二、北京卷:大作文 规矩
《意林?作文素材》2014年4期——《这些待人接物的老规矩,你还在遵守吗》郭德纲 《意林·少年版》2011年第20期——张爱国 不朽的告密
《意林12+》2011年04期——采玉人的规矩
北京卷小作文 18岁的感觉
《意林》2009年6月上——18而志
《意林》2010年第14期——18岁男孩恋爱须知
《意林》2010年第15期——彪悍的十八岁
三、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规则与打破、原则与变通、合作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两只山羊(《意林》英国语文第一卷)
《意林体作文素材大全》——“原则与变通”专题
《意林体作文素材大全》——“合作”专题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2期——守规则的动物
《意林?作文素材》2014年1期——把规则颠倒过来
《意林作文素材》2013年7期——成群的企鹅冻不死
《意林?作文素材》2013年5期——守规则与讲情义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10期——德国人的规则背后是智慧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2期——守规则的动物
《意林?作文素材》2011年12期——规则
《意林?作文素材》2011年第8期——规则的胜利四、四川卷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世界才会属于他
《意林》2005年第18期——为自己站起来
《意林》2014年第11期目录 抑郁之后,我完胜人生
《意林作文素材》 2013年10期——热词时文:95后“被”独立报到 《意林作文素材》2011年9期——“水泥女孩”自强精神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10期——热词时文:伦敦残奥会闭幕
《意林少年版》2008年第7期——站起来比倒下只需多一次
《意林少年版》 2008年3月下——他为自己站起来
《意林少年版》 2014年5月——弟弟,我会让你站起来
五、湖北卷
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意林》2013年第1期——给一片风景敬礼
《意林》2007年第20期——不画别人的风景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9期——王皓:让遗憾成为人生风景 《意林12+》2012年第4期——《陌生,一道靓丽的风景》
六、江苏卷 a.青春与不朽
《意林?作文素材》2011第7期——保持青春的秘诀 b.城市的影子
《意林12+》2012年第1期——城市的影子
《意林少年版》2011年第13期——影子医院
七、辽宁卷
科技与生活
《意林2014高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素材》——押题十六 科技与生活
《意林热词时文·时政社会卷ⅱ》——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隐忧
《意林原创版》2014年第5期——人类还能阻挡网络攀比吗
《意林》2009年第3期——我们都是手机狗
《意林》2014年第5期——靠自己的智商活着
《靠自己的智商活着》原文:
用智能手机使得我心灵上都是排比句。所以,我打算从抽屉里把老诺基亚拿出来,擦擦油泥,靠自己的智商活着。
我觉得智能手机实在有点儿多管闲事了。
本也没当回事,谁还不能手欠赞美一下艺术人生啊,可最要命的是,没五分钟,系统自动将我“赞”过的这张裸照推荐给所有好友,还特意说明是我推荐给大家的。
智能手机!用你?!
我在内心饱受各种揣摩出的群众的鄙夷。这手机怎么比我还欠呢!
使用智能手机使得我心灵上都是排比句。所以,我打算从抽屉里把老诺基亚拿出来,擦擦油泥,靠自己的智商活着。
八、湖南卷: 2014高考湖南作文题为——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
第四篇:高考写景散文复习教案
高考写景散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掌握高考写景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写景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教学方法:典题导引—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写景散文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阅读这种散文要注意从景物形象(特点,意境)入手,分析其象征意义,注意联想、想象和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一般地,作者往往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的主旨(写作意图)往往隐含在寄托景物中,考生要通过对文章的赏析,揣摩出作者的用意。
二、考点解说
写景散文,是散文阅读考查中较常见的一种体裁,一般采用选择题与文字表述题相结合的命题形式来考查。
三、典题导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9·湖北高考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个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 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湿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树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只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1.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答:——————————————————————————————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书房的窗子”和题干中的“窗子”自然有某种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与“窗子”有关,或是其延伸、或以其为思想奔流的触发点。因此,窗子在本文结构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试题答案】(1)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2)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答:————————————————————————————————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解析】 题干明确给出了赏析的切入点。语言方面,可从语体风格、词义对比的角度赏析;句式方面,可以从长短句、整散句的角度解读;修辞方面,可从排比、引用的角度分析。
“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试题答案】(1)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2)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3)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而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3.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 段作简要分析。
答:———————————————————————————————————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解析】之后根据上文“想象的放大”“人格的放大”“富有情思”和下文“光度影响了态度”等语句概括得出。
【试题答案】(1)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2)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3)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4.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答:———————————————————————————————— 【试题考点】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作品形象、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 由前文可以知道作者对北窗的偏爱之情,在第⑥、⑦段中,作者又以清新婉丽的笔调和极富情思的想象,着意描写了窗外古墙、墙边疏竹等空灵蕴藉的“虚景”,以此卒意,余味无穷,引人遐思。应从作者情感、写景特点及行文风格等方面赏析作答。
【试题答案】(1)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易于读书和写作;(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3)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四、总结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题型、解题思路与其他类型的现代文常规题型、解题思路并无多大的不同。但又有其独特之处,也就有了独特的解题思路,现将解题技巧剖析如下:
一、整体感悟,把握形象
只有整体感悟才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还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以及其内在蕴涵的道理、情感等。这些都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二入乎“形”内,据“形”悟“神”
写景散文把作者感情寄托在景物画面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景物的层次条理关系,分出总体和局部,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点景,弄清宾主、轻重、虚实,从而把握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探索蕴蓄其内的情趣和理趣。
三、出乎“形”外,高瞻远瞩
在阅读时,不要将思维仅仅局限于“景物”本身,要敢于开拓,敢于进行适度的联想与想象。但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
四、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第五篇:高考散文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作者:lzhfy 提交日期:2009-3-18 19:25:00
下一篇>>
| 分类: | 访问量:536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一)就文章开头的写法及作用命题
答题要点:散文的开头段往往是引子,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一般属于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性语段。答写法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听觉、视觉、嗅觉,声、形、色、味③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
答作用:①突出表现了„„渲染了„„②开篇扣题③作铺垫,引起下文关于„„的议论(抒情,描写)。
例如08届南京高三上期统考卷第15题:本文开头是怎样描绘春节晚会上杨丽萍双人舞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1)①从视觉、听觉(1分)几方面描绘“两棵树”经受洗礼并立同心的爱情故事;(1分)②动静结合(1分),烘托舞台气氛,具体细致地描绘了“两棵树”的形象。(1分)(4分。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2)①通过具体的舞台画面,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感染打动读者;②从影视形象到现实生活,构思新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③由舞台上的“两棵树”引出现实中的“两棵树”,为下文描写张赵爱情作了铺垫;④由于舞台形象与真实故事具有相似形,这样“虚”“实”互相映衬,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2分。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再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二)就词语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语段,解析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例如07山东卷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三)就语句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上下语段及全文,抓住关键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开掘语句在文中的内涵,并注意句子的哲理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答: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再如0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第14题:“它们离开了槐树(指叶子)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却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土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
(四)筛选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要点:注意理清题眼以下统领的几段文字,概括段意,分类罗列。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3题: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这一切值得深思?请分条加以概括。(6分)
答:①在法国历史上被否定的宗教,至今还有人相信;②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不少法国人仍然相信宗教;③沉浸在世俗生活中,但不少法国人仍然严肃认真地相信宗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插入性材料的作用
答题要点:作用是①突出表现了„„特征②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象作对比,衬托了„„③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或文末)的抒情、议论。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4题:第六段中,作者写到塞纳河边的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象征了繁华、喧嚣、混乱的世俗生活,从侧面说明了法国人热衷宗教的原因:找到精神慰藉,使他们从生存竞争和灯红酒绿的社会中摆脱出来;②把视角拉回到现实,与前面作者在巴黎圣母院的所见所闻形成对比,引人思考;③为结尾段作者的感悟做了铺垫。(①“象征”1分,②“对比”2分,③“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例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六)关于散文主题的探究题。
答题要点:可要求直接探究主题,也可以通过对文章(往往是结句)某个关键句(关乎到主旨)理解加以探究。直接探究主题,公式是:“通过„„的叙写,表现了„„(彰显了„„,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注意多元解读,关注作者的托物言志,状物抒怀,注意感情的复杂性;注意对整个作品文化内涵的开掘。注意对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领悟,诸如作者的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结,对美好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珍惜,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某一珍贵精神、道德规范缺失的遗憾,对刚正人性的呼唤等,答题时注意使用“既有„„又有„„”,以彰显理解的思辨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再如07辽宁卷第21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答: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1分)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对文中最关键句子的理解。这类题若以6分题出现,就不仅仅是说句子的含义,而要结合全文,在解读句子的特征义、比喻义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要注意作者的托物抒怀(言志、明理),当然也可以多元解读。
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5题:结合作品,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画线语句的理解。(比起这张广告来,我刚才在巴黎圣母院里所见识到的那一点“灵性”,也许是巴黎世俗氛围里的一缕轻烟。)(6分)
答:语句理解有(1)人们到圣母院可以获得心灵片刻的洗涤和安宁,但人们更多的时候沉溺于世俗的花花世界中无法自拔,这种精神净化方式自我完善如“一缕轻烟”,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从上文广告牌一段可以看出。(2)虽然这种精神净化自我完善的方式毫无力量,但是它可以让人知道敬畏,在抚慰竞争压力下疲惫不堪的灵魂,对抗世俗社会的污浊,去思考善的、美的、有意义的人生,使人生得到升华。从上文与老人对话一可以看出段。(理解语句4分,联系作品2分。理解语句应注意句中“比起广告”、“灵性”、“轻烟”。第一种理解重在“轻烟”,强调否定;第二种理解重在“灵性”,重在肯定。意思对即可)
若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探究性的理解,那就要举生活实例的体验。
(七)关于是“怎样一步步突出主题的”
答题要点: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概括段意,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加以串连,结句是“最后,升华主题,突出了„„的主题。”
例如:“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06江西卷)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八)关于语言鉴赏题。
答题要点: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修辞手法,③听觉、视觉、嗅觉,④句式,⑤语言风格等三方面入手。要结合例句说出其表达效果。常见的语言修辞有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反复等,其效果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常用句式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其效果是错落有致、音节和谐、便于诵读,琅琅上口等;常见风格有豪放、婉约、清新、质朴、浓郁、飘逸、冷峻、雄奇、幽默等,其效果是符合作品的意境,便于抒发情怀,彰显审美个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等。例如:“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06北京卷)答案: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例如07浙江卷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例如07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现特色(4分) 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九)关于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要点:注意感情的复杂性、多元性,忌讳偏颇一方。
例如07辽宁卷第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答: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十)设问的关键语:“更喜欢”。
答题要点:在都喜欢的基础上(切忌否定其一),运用比较法,同中求异突出其一的特色。例如:“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06江苏卷)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任答其一均可。)
(十一)设问的关键语: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题要点:内容上,为了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了铺垫照应;艺术效果上,富于表现力。例如“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06湖北卷)答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十二)设问的关键语:“为什么”。
答题要点:应关注“原因” 或“目的”。答原因就是找文章的因果逻辑关系;答目的就是答用意。
例如:“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06全国卷)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再如:“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06四川卷)答案: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结构),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