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意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句句落实文意通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
学习目标
让学生弄清楚关于文意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文意理解的几种常见陷阱,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学习重点、难点
1.熟悉文意理解常见的几种陷阱; 2.学会原文印证选项,仔细揣摩文意。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点
1.考点能力要求
考点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学生必须对全文内容、对文章情节的来龙去脉、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清楚,对要原文印证,仔细揣摩,不可望文生义,以偏概全。2.试题呈现形式
试题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材料的内容。试题往往选择文段中的几个要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意的叙述,四个选项中涉及分析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等。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这类题型,选项内容文中都有,但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概括表述不一定正确。
3.高考题目回顾
例1: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分析文章内容)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分析文章内容)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分析文章内容)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作者观点态度)答案:C 敌方间谍,错。原文中,“先是。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而不是被敌方间谍获知。
例2: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D
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例3: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答案:C 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小结:“选出正确的一项”,这种设问形式的难度比“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稍大,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分析。”真正理解了文章意思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同学们应该在阅读全文前先看一看选择题第四题,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常见陷阱
1.张冠李戴
故意把人和事的对应关系搞错,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迷惑性非常强,选择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文中有体现,如果不细心的话,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正确的。
分析和概括: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原文: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问题: 2.曲解文意
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或句子错误地加以解释,不求甚解,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分析和概括: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原文: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注:跅弛:放荡,不守规矩
问题:
3.无中生有
选项信息在文中找不到根据,故意平添不存在的事实。
分析和概括: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原文: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
问题:
4.颠倒事实
不存在或颠倒了因果关系,或故意把意思说反。
分析概括: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原文: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问题:
5.以偏概全
故意把判断对象的数量范围扩大或缩小,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分析和概括: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原文: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问题:
三、解题方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句句落实文意通”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与原文对应,仔细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在做文言文之前,先阅读本题,对全文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相当于阅读了译文。明确方法:
1.在原文找出答题区域,标上ABCD 2.对照原文,句句落实,仔细揣摩。练习: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四、牛刀小试:
1.课内训练: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2.课外训练: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2.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 所受。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
②鄙黩:轻贱侮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尠有屈焉 屈:屈辱。B. 鸠率僧旅 鸠:聚合。C. 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且贰焉楚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答案:
课内训练:1.C.作者并没有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课外训练:2.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参考译文:
翻译: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里放牛,他偷偷跑到学堂外,听学堂里的学生们读书,听了之后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家,竟把牛给忘了,别人来责怪牛践踏到了田地。父亲气得打了他,但他仍然还是这样。母亲说:“孩子对读书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呢?”王冕因此就离开家去读书了,住在僧寺旁,到了晚上就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在长明灯下阅读,一直读到第二天早上。佛像大多是泥土做成的,样子狰狞凶恶让人害怕,连王冕这小孩都很平静好像没有看见一样。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后,感到惊奇,于是将王冕收为徒弟。王冕又继续学习,终于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死了,王冕就把他的母亲接到越城供养。后来,母亲思乡心切,王冕就买了一头白牛给他的母亲拉车,自己穿着古代的服装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拦在路上讥笑他,王冕也只笑一笑。
3.A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B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5.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6.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7.(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第二篇:归纳概括文意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2013-4-18 课前预习案
【题型描述】
“归纳内容要点”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C级能力点。这个考点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或文本的精要之处进行概括与抽象、筛选与提炼,进而整合成内容提要,从而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分析概括与整合归纳的能力。
【提问模式】
此类题目的提问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本段的内容是什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XX段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3.本文描写的XX具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概括。
4.在作者看来,XX和XX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各给人什么感受)? 5.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如何体现这一主旨的,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学法指导】
一、摘录提取法
【概念解说】先提取文本材料中的概括性语句,特别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再进行筛选、归纳。在文本材料中所出现的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写、阐述或说明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很稳妥的解答方法。
【典例传真】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干旱水湿,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生命力旺盛,仅凭一截枝条,几捧泥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在湖畔、河渠、路边、田坂、庭院蓬勃生长起来。初春之际,刚解冰冻,春寒料峭,它傲霜斗雪,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它的根茎很长,盘根错节,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炎黄子孙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虽经无数风雨洗礼,仍然同根同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质朴无华,恬静淡雅,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柳箱等,在市场销售乃至出口创汇;它的树干可加工成木材木板,供人们打制桌、椅、柜、门等家具,美化人们的生活。它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
其叶、茎、皮、根皆可入药,一旦人们需要,它就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整
个身躯奉献出来,以解决病人之痛苦。它可以净化城区空气,绿化城乡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种的环保价值。(节选自杜政宁《江南陶公柳》)
“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我们在做这个题时就可用摘录提取法来解答。关于陶公柳的品质,在文章的第④、⑤、⑥段都已清楚地表明: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我们做题时,只要从这三句话中截取关键的词语“坚韧”、“宽容”、“质朴”,回答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即可。相反,如果我们不从原文中“摘录”出答案,而自己想出“坚强”、“朴实”之类,那必然是不准确的。
【参考答案】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
二、寻根探源法
【概念解说】即指题面言在此而意在彼,但终极目标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为此,考生要学会依据题面寻根探源,明了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找到答题区域,抓住关键词句转化为正确的答案。
【典例传真】
⑦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
本题的题面看似问“戈壁石”对表现主旨的作用,但暗含着回答时务必直接呈现文章主旨,否则就有答案不准、语意不明之嫌。在回答此题时,通过寻根探源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⑦段,除了开头交代戈壁石来自大西北之外,后面依次写了戈壁石的美丽外形、吸引我的石纹以及戈壁石似乎在呼唤我等三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旨毫无关联,但第一句“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已经暗示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戈壁石来写自己对大西北的情感。为此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逐层采点法
【概念解说】此法是指有些题目不能直接从原文抓关键词得出答案时,好似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依据题意可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从而依据文意逐层采点转化语言、归纳内容要点的一种方式。可将形象生动化的比拟转化为直白的陈述句,或将详尽的描写叙述转化为简要的短语式语言来归纳文意。
【典例传真】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
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节选自许俊文《乡村的风》)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解题思路】
本题表面看起来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实际上也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归纳为短语式结论。首先,画线句在第③段的开头,是这一段的总领句,开启句,因此可确定答题区域在第③段。接下来,作者依次描绘了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分别用“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莲荡也是”,“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做提示语,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即可概括转化为每幅都带有“风”字的画面,力争动词不重复,语言要凝练,构成排比句,从而得出答案。当然,如果能用整齐的句式来表达,固然美妙;如果不能,用散句把意思说清楚也可以拿全分。
【参考答案】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四、层次分析法
【概念解说】高考中所提供的散文语段篇幅一般不会太长,层次也不会太复杂。分层时,要对语段先作整体把握,抓住陈述或评论的对象,再从语句的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关系等角度划分层次,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层罗列要点;或者将每层意思进行组合,去掉重复的信息;或者分清主次信息,再加以组合,从而达到归纳出内容要点的目的。【典例传真】
①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其意义又不止于此。③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④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⑤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改变气质。⑥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⑦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节选自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阅读上面的材料,分条概括今天我们还要读中国经典作品的理由。【解题思路】
围绕题干,可以将上面的文字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①句为第一层,阐述阅读经典作品的理由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第②③④⑤⑥句为第二层,具体写阅读经典对个人气质的影响;第⑦句为第三层,总结阅读经典作品对个人社会的影响及意义。【参考答案】(1)文化传承的需要;(2)变化个人的气质;(3)转移社会风气。
五、文体甄别法
【概念解说】由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要求,对信息作调整,其中的描写性文段,要抓住所描写的景物的主要特点,去掉形象化描写的文字。
【典例传真】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砍,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节选自丰子恺《杨柳》)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解题思路】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准确地分析出物(杨柳)的品质,借物颂人。阅读时看出物的突出点即为颂人的主旨。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综上所述,“归纳内容要点”常常可考查归纳段意、层意、文意等,但无论什么考查形式,都需要先从总体上逐段梳理,依题探究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寻找答题区域,圈定归纳范围,紧扣目标语句,借助一定的方法,依文组织答案答题。
【满分智囊】
解答“归纳要点”类题目时,除了要掌握上面的解题方法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答题时须遵循的原则。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要点概括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回答问题时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删除冗余,既要广泛搜索,又要集中概括,还要将答案字数控制在试题允许的范围内,这自然就有了相当的难度。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融灵活性与规范性于一体,是高考试题中始终保留的传统题型。回答这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准确、简明,而在具体操作中,还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独立性。即各要点之间要相对独立,不能互相包容和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一致性。即答案应与题干的指向相一致。如若题干问“XXX是什么”,回答时每一点都要紧扣“是”字答“什么”。换句话说,就是答案要能经由“是”字与题干组合成一个既符合内容要求,又符合语法规
范的句子;3.直观性。即各要点的内容要尽量简洁明确,不兜圈子,文字表述也要大体保持结构一致。
二、答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归纳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具体来说,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如下方面:
1.审清题干,关注隐含信息。有的题目本身即隐含两方面的答题要求,如果不认真审题,就会顾此失彼,归纳概括也就欠全面。
2.理清语脉,关注标志词语。阅读过程中分清层次,逐段逐层进行归纳概括,特别要注意段首或段落内容的标志词语。3.探究主题,关注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技法,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思的“情物”,来探究作者产生某种情感的缘由,进而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
4.对号入座,关注中心句段。先依据题干找准相关的信息区域,对其进行精读,后缩小信息范围,寻找中心句或将几层意思整合。
5.顺藤摸瓜,关注作者观点。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迅速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见解,首先依据题干找到命题的落脚点,然后向后顺藤摸瓜,有时也可逆藤摸瓜。
课堂探究案
一、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关试题。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
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6.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17.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二、读《段落的作用学案》上的《荷叶》完成相关试题。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课后拓展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试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试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第三篇:记叙文意林
《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杂志约稿函
小学阶段是作文训练的起跑点,是一生阅读和写作能打根基的黄金阶段,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作文教学,打好作文的根基,鼓励低年级学生写出优秀作文,意林特别推出《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杂志。现在面向全国小学生、小学老师以及小学校园文学社征集稿件,征稿类型如下: 1.课堂作文魔法课
平常课堂上的练习作文,也可以是课本的单元同步习作,最好就是期中、期末考试的范文佳作,这其中一定有很优秀的作品;当然还有些孩子喜欢续写或者改编课文,也会对有些课文或者名著作品有一些读后感等,这些作品请到我们的碗里来吧。2.成长故事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乐事或者烦恼,与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相处过程中,也会发生许多故事吧,把这些写成作文,快点给我们投稿,我们希望这些作文是真实感人的成长故事。
3.个性创新秀场
喜欢《悠莉宠物店》《哈利?波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不?没错,爱幻想的孩子们看过来吧,你们的奇思妙想可以在这里得到尽情的发挥,我们喜欢你们的故事充满新奇和幻想,寓言、剧本、童话、科幻、奇幻类创新作文我们也很欢迎哦。如果是小说,真正吸引人的话,我们可以连载呢。除此之外,如果你能写出优美的诗歌和歌词,我们也十分欢迎。4.名师课堂 5.文学联盟
校园文学社或同类文学社团组织投稿,或者社团成员自己投稿均可,我们专门为文学社开辟了独立的版块。稿件可以是校报、社刊的佳作;文学社的活动及有关活动的优秀作文;小剧场、通讯、主持类小作文;辩论赛精彩稿件;文学社名师名家的作文指导;学校校长演讲、文学作品,或书法、报告文学选登。6.其他
生活和学习中的另类、搞笑的趣味小作文、小段子;家庭、学校小幽默;学生最想说的心里话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投稿邮箱发给我们哦。
以上所有投稿,一经采纳均有稿费与样刊。要原创作品,就是自己写的,没有在报纸杂志等纸媒上发表过的。
稿件总体要求:
学生作文等字数300—600字;学生诗歌、歌词50-300字;教师升格指导投稿文章在1000—2000字;趣味、幽默类小段300字以内;小说类字数不限。所有文章必须快乐活泼、角度新颖、时尚活泼、赏心悦目、体现个性。除言情类文章外,内容不限;文章必须健康、积极向上;内容低俗、思想灰暗、有严重的政治问题的文章请自觉收好。
投稿办法:
我们杂志的口号是“文学大联盟,作文快乐堂,创意梦工厂”,欢迎学生和老师踊跃投稿!篇二:意林·美句 意林·美句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在恐惧中安抚自己不安的心,在失落中收拾自己破碎的情绪,也许下一个瞬间,坠入的无边深渊,会忽然在黑暗中闪烁起点点星火。
所有的丢失,都是为珍爱之物的来临腾出位置;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跃起前的热身;所有的支离破碎,都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圆满。
上天不会无缘无故做出莫名其妙的决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欺骗、侮辱和伤害,只是这个世界温柔补偿的序曲。
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过去中国人提倡谦卑,说谦虚是美德,能使人进步,其实更实在点说,谦虚能使人舒服。但现在社会风向变了,一来就提倡自信,说自信给人力量,还说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
这大概就是关注的真正含义吧:并不想给你的生活添哪怕一丝打扰,却时时刻刻为你的饥寒提心吊胆。
世界上没有那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里还会感觉到痛。
好的环境可感染一个人,给人美的熏陶、无声的改变。
多数满意往往比不上少数狂热。
心理在于一个“净”字:心须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须静,“静能养神,静可生慧”;心须宽,“宰相肚里能撑船”;心须诚,“巧伪不如拙诚”;心须善,“事虽小,善莫大焉”。
人生之有限,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人生之有悔,让我们懂得了放弃;人生之有爱,让我们懂得了付出。
拍照的好处,是可以在人生微凉时,用回忆取暖。
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生命,和你预设中不一样才是常态。
一个人想要有房子住,就要去工作;想要一个舒服的大房子,就要干一份不喜欢的工作。
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行动。
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只有当你跨出舒适圈后,你才能接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增加自己的见识与阅历,你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你可以有不擅长的事情,但不能有不想做的事,你不用是全才,但你也不能偏到只具备一项很强的能力,其他都不做,技术能力很强。
不告白就不会被拒绝、不说话就不会被说没见识、不接触陌生人就不怕出现没话讲的尴尬、不做不擅长的事情就不会做不好,可以舒舒服服地过生活当然很好,但若想要成长,想要突破,那请脱离舒适圈,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脱离舒适圈后,可能会受到挫折、会犯错,但经过学习后,获得的东西绝对值得。
既然路是自己选择的,就要为自己曾经的义无反顾付出代价。
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点儿危机感。因为生活永远在变化中,而变化就意味着危机。别以为目前的舒适是一种享受,享受惯了这种舒适,你也就变成了呆子、傻子,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有难度不怕,怕的就是你不敢突破。只要你敢跳出目前的舒适圈,那么等待你的,必将是甜美的蛋糕。
人的硬件都差不多,竞争的是软件。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懂调侃,不仅能调侃世界,也能调侃自己。
幸与不幸,是你手上的一双筷子。缺了哪一根,都吃不下人生这碗饭。
真正的拥有是:永远开在心底的花。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强者,一种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想变得更强,就必须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篇三:《意林优秀作文
《意林优秀作文·初中版》约稿函
《意林》杂志创刊于2003年8月,目前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意林》的内容风格现实温暖,通常用一些故事和生活经历来吸引读者。在价值观的宣传上,《意林》强调励志和人文关怀,是我国杂志类中的佼佼者。《意林·作文素材》杂志是《意林》旗下专门针对初高中生,提高初高中生作文分数的杂志,出刊3年以来深受初高中同学的欢迎。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挖掘写作潜能,意林特别推出《意林优秀作文·初中版》,该杂志是中国原创优秀作文大本营,中国未来诺贝尔文学家的摇篮!意林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团联盟指定刊物!欢迎各位老师、同学以个人名义,或者学校社团名义投稿!长期征集以下稿件!
一、教师稿件:
升格作文指导(2400字内)、写作技巧指导(1000字内)、教学感悟(1000字内)、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堂佳作、考场佳作、彰显学生个性的各类文章及点评(不超过1000字)、教师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精彩的演讲等(不超过1000字)。不拘一格“降文章”,老师们有稿件就砸来吧!
二、学生稿件: 1.以中考写作要求为准的课堂佳作、考场佳作,主题不限。600-1000字2.彰显个性的各类文章,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体裁也可。字数不限。内容方面请注意:要求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写作内容中不可以有“黄赌毒”,谢绝言情,禁止有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只要不触“暗礁”,同学们的作品都可以跑到我们的碗里来啊!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游记、成长故事、亲情故事、名著读后感、科幻想象类小说、动物奇幻小说、充满想象力的歌词或诗歌、时评哲思类文章、原创的幽默搞笑的段子、美文、戏剧、续写改写的漫画故事。好消息!本刊可以连载长篇小说,内容比较受欢迎的小说日后更会获得出书机会!小作者们赶紧行动吧!
三、文学社稿件: 校园文学社或同类文学社团组织投稿,或者社团成员自己投稿,均可。我们专门为文学社开辟了独立的版块。稿件可以是校报、社刊的佳作;文学社的活动及有关活动的优秀作文;小剧场、通讯、主持类小作文;辩论赛精彩稿件;文学社名师名家的作文指导;学校校长演讲、文学作品,或书法、报告文学选登。
平信投递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501室,《意林·作文素材》编辑部收。篇四:意林作文素材
意林作文素材
看看往年中考作文,先看看别的考生的,总结下,自己研究创新性的角度与素材,才能得高分 买杂志的书店会有的 这类书籍可多了 作文素材书上的很多人都会买,也就没新意了 篇五:意林体
“意林体”再成高考作文命题大赢家 2014-06-08 微石狮 2012年约占高考作文命题30%,2013年数字上升为40%,2014年再创新高,达到60%。2014年《意林》分别命中了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适用地区:山西、河南、陕西、河北新课标全国二卷适用地区: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北京卷及山东、江苏、辽宁、重庆、浙江、福建、上海、广东、四川 湖北 湖南 安徽 天津、广西 共28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作文题。
一、2014年全国新课标ii卷 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适用省: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高考作文出炉: 【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材料的内容和动物有关,大体上是动物有野性,喂养野生动物会让动物失去觅食能力,请根据此材料写一作文,800字,自拟题目。
《意林?作文素材》2014年第2期——让野生动物野(张晓风)
二、北京卷:大作文 规矩
《意林?作文素材》2014年4期——《这些待人接物的老规矩,你还在遵守吗》郭德纲 《意林·少年版》2011年第20期——张爱国 不朽的告密
《意林12+》2011年04期——采玉人的规矩
北京卷小作文 18岁的感觉
《意林》2009年6月上——18而志
《意林》2010年第14期——18岁男孩恋爱须知
《意林》2010年第15期——彪悍的十八岁
三、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规则与打破、原则与变通、合作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两只山羊(《意林》英国语文第一卷)
《意林体作文素材大全》——“原则与变通”专题
《意林体作文素材大全》——“合作”专题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2期——守规则的动物
《意林?作文素材》2014年1期——把规则颠倒过来
《意林作文素材》2013年7期——成群的企鹅冻不死
《意林?作文素材》2013年5期——守规则与讲情义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10期——德国人的规则背后是智慧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2期——守规则的动物
《意林?作文素材》2011年12期——规则
《意林?作文素材》2011年第8期——规则的胜利四、四川卷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世界才会属于他
《意林》2005年第18期——为自己站起来
《意林》2014年第11期目录 抑郁之后,我完胜人生
《意林作文素材》 2013年10期——热词时文:95后“被”独立报到 《意林作文素材》2011年9期——“水泥女孩”自强精神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10期——热词时文:伦敦残奥会闭幕
《意林少年版》2008年第7期——站起来比倒下只需多一次
《意林少年版》 2008年3月下——他为自己站起来
《意林少年版》 2014年5月——弟弟,我会让你站起来
五、湖北卷
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意林》2013年第1期——给一片风景敬礼
《意林》2007年第20期——不画别人的风景 《意林?作文素材》2012年9期——王皓:让遗憾成为人生风景 《意林12+》2012年第4期——《陌生,一道靓丽的风景》
六、江苏卷 a.青春与不朽
《意林?作文素材》2011第7期——保持青春的秘诀 b.城市的影子
《意林12+》2012年第1期——城市的影子
《意林少年版》2011年第13期——影子医院
七、辽宁卷
科技与生活
《意林2014高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素材》——押题十六 科技与生活
《意林热词时文·时政社会卷ⅱ》——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隐忧
《意林原创版》2014年第5期——人类还能阻挡网络攀比吗
《意林》2009年第3期——我们都是手机狗
《意林》2014年第5期——靠自己的智商活着
《靠自己的智商活着》原文:
用智能手机使得我心灵上都是排比句。所以,我打算从抽屉里把老诺基亚拿出来,擦擦油泥,靠自己的智商活着。
我觉得智能手机实在有点儿多管闲事了。
本也没当回事,谁还不能手欠赞美一下艺术人生啊,可最要命的是,没五分钟,系统自动将我“赞”过的这张裸照推荐给所有好友,还特意说明是我推荐给大家的。
智能手机!用你?!
我在内心饱受各种揣摩出的群众的鄙夷。这手机怎么比我还欠呢!
使用智能手机使得我心灵上都是排比句。所以,我打算从抽屉里把老诺基亚拿出来,擦擦油泥,靠自己的智商活着。
八、湖南卷: 2014高考湖南作文题为——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
第四篇:文言文阅读篇:文言句读与文意理解综合练习
文言文阅读篇:文言句读与文意理解综合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曾子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注释:①曾子:名参。②致邑:给一座城。
(1)用“/”标出朗读下面句子时应有的一处停顿。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2)下面给“曾子衣敝衣以耕”划分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衣敝衣/以耕 B.曾子衣/敝衣/以耕 C.曾子/衣敝/衣以耕 D.曾子/衣敝衣以/耕(3)下面划分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我/能勿畏乎? B.先生/非求于人 C.受人者/畏人 D.请以/此修衣,(4)判断下面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错误的打“×”。①普君/使人往/致邑焉()②人/则献之,奚为不/受?()(5)请为下面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两处)。反复往又不受。
(6)(创新题)“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这个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得正确吗?为什么? 2.用斜线“/”给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南绝水,有山无麓,广百寻,高五丈,下上若一,曰甄山。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屏山。其西曰四姥山,皆独立不倚。北沉浔水濑下。
(取材于《柳宗元文集·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3.用斜线“/”给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取材于《曾巩文集·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4.用斜线“/”给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文集·苏氏文集序》)
5.用斜线“/”给下面的画线部分断句。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选自《世说新语》)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 ①
②
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4)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能以索持犀牛却行。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⑥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阖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的“下邳”均为地名。④青涧都虞侯:与下文的“偏将军”“阖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断一处)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忧()②备()③遁()(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
(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秦巨伯
瑯玡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臵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③
④
⑤①②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玡: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坼:裂开。(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 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怀刃以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 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他们把他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个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秦巨伯》)
译文: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译文: 9.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1)—(3)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臵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到官府接受例行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遗楮币于途者 .B.读书不辍 .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辍耕之垄上 .
不能指其一端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③
②
①(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文言文阅读篇:文言句读与文意理解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1.(1)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2)A(3)D(4)①(√)②(×)(5)反,复往,又不受。(6)不正确。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后往往要断开,主语与谓语应该断开。“纵”表示假设,“子”是主语,“有赐”是谓语,所以应该在“纵”和“子”之间断开,也可以在“子”和“有赐”之间断开,“有”和“赐”是决不能断开的。
2.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其中第一处可断可不断)
3.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4.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5.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6.(1)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2)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
(3)①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②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4)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7.(1)敌骑数千/四面集
(2)①以„„为忧,感到担忧 ②详细,详尽 ③逃跑(3)(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4)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5)力大无比,本领高强;智勇双全,战功卓著。
8.(1)C(2)A(3)C(4)①(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译出“宁”、“更”,句意通畅)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效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译出“所以”、“职分”,判断句式,句意通畅)9.(1)B(2)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3)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
第五篇:·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是选用一段课文上没有见过的文言文来出题。答好文言文题目的关键是读懂原文,把握文意。原文意思读懂了,解答题目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文意,读懂原文呢?这里着重谈谈两个方面的问题。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在高考试题中,不仅对实词意义的解释要考它,大多数语句的翻译也要考它。因为实词里有一词多义的问题,有古今异义的问题,有通假字的问题,还有次类活用的问题,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正确把握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呢?主要有四种方法: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确定实词在句中的正确词义,最要紧的是“根据上下文”。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又如1999年试题第11题,要求辨别“密走私访”资产巨富“‘应对肃敬”“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四个加点的词,哪一个与现代汉语不同。要答此题,必须先联系上下文推断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再看这个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很明显,前面三个是相同的,“私访”是官吏隐瞒身份到民间调查,“资产”指财产,“应对”即答对,都与现代的意思一致。只有“绝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文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是说郡里发大水,老百姓受了灾,有一千多家人断了粮,没有饭吃。而今天的“绝食”是为了表示抗议或要自杀而不吃饭。
又如1999年的翻译题14题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这实际是考查“出息”这个词的意思。联系上文“资产巨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可知这个“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而是他资产的租息收益。
2.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8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又如1998年第18题B项“得全首领以没”,题面解释为“指保持高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全首领”与“保其首领”意思应该相似,既然“保其首领”是保全头颈,即不被杀头,那么“保持高位”就是错误的了。
3.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A.chen陈列 B、zhen阵地 C.zhen阵容 D.zhen列阵。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又如1993年全国试题12题“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勤”的词义是:A.勤快B.尽力C.勤勉D.辛劳。我们分析其语法成分,“勤”在这里做“惮”的宾语,应该是个名词,所以“勤快”“勤勉”都不对,它们都是形容词。“尽力”是动宾结构,虽然可以做宾语,但用在这里也不太好,我们一般只说“不害怕吃苦”“不害怕流血”,没有说“不害怕尽力”的,所以应该选择“辛苦”。
4、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要正确把握文意,除了要正确地理解实词意义,还要注意省略的问题。我们知道,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主要是承前省。阅读时,省略了什么成分,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如1994年全国试题第13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卖出、买入 D.买入、卖出。要解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又如1996年全国试题中这一段话:“岁旱,巫乘此哗民。(郭)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关于这一段的理解,后面第19题B项是这样说的:“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早’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至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这个理解之所以错误,关键就在于对“暴日中”这一句的省略成分的理解有误。题面是理解为“(永)暴日中”,即郭永自己在日中暴晒,那就是求雨活动了,所以说他“求得大雨”。其实应该是“暴(之)日中”,即把巫师杖责之后,还放在太阳底下晒,这仍然是对巫师进行惩罚的措施,不是什么求雨活动,更谈不上什么“求得大雨”了。天降大雨只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1999年高考题中出现了专门考查省略成分的题型: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B.及(琼)欲求遏,度知其意。C.苦请,(颍)遂便为留。D.自从(琼)贷粟以付饥者。考查省略成分,实际是检测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意。B项“及欲求谒,度知其意”,从上下文看,是道研求遏苏琼,希望苏琼帮助他征收在南清河郡的租息,题目在“欲求谒”前补出主语苏琼,变成了苏琼求遏道研,显然是错误的。C项“苦请,遂便为留”,是赵颖苦请,苏琼看在他是退休太守,又苦苦请求的分上,便留下了他赠送的一双新瓜。题目在“遂便为留”前补上主语“颖”,成了赵颍收留了新瓜,也是错误的。D项“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从上下文看,应是苏琼从有粟家贷粟给付饥者,题目在“从”后补出宾语“琼”,成了苏琼向苏琼贷粟,也明显是错误的。只有A项中“常得郡县为征”是指道研在清河郡有很多产业,每年有很多租息,过去常常得到郡县官吏代为征收。题目在前面补上主语道研,是正确的。
其实,1999年的翻译题也是重在对省略现象进行考查。如14题C项“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这一句的翻译之所以错误,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应该是“启听(淮南民众)(于)淮北取籴”,原句省略了兼语和介词,就导致了译文的错误。D项“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致误,应该是“遂得商估(于淮南北)往还”,指商贩可以在淮河两岸来往,而不是商贩之间自由交往。原句省略了一个状语,就形成了误解。要弄清句中的省略成分,惟一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详加考察,看省略了什么成分,应如何补充,补充之后上下文意是否协调,协调了,就是正确的。如果有抵牾难通之处,就是不正确的,应该另外考虑了。正确把握文意,除上面谈的两点外,对文中的一些修辞现象,如比喻、借代、婉曲等,要弄清其真实意义。
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指太后百年去世,不是指真正发生山崩,否则会发生误解。在高考中,为了尽快正确把握文意,还要善于利用题目选项。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只要把那项错的找出来了(错的往往比较明显或以前学过),其余的就可以从注解、翻译来看。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 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