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时间:2019-05-13 22:3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第一篇: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共10课时)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专题解说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

其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考点一:理解含义(意)

理解是考试大纲对散文阅读能力要求之一。理解含意包括两种类型: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意)”在近十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频率为100%,分值为3~6分。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诠释的规范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重要把握以下三类词: 类型 解说 对应题型 示例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标题词语含义的理解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标题“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标题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2011年四川卷T16考查标题“锈损了的铁铃铛”中“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2011年北京卷T18考查文眼“雪”的重要作用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2011年湖南卷T16考查到“大鹏”的形象的理解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显示事物差异的词语

2011年天津卷T18考查选择恰当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表明事物特征的词语

2011年湖北卷T17考查形容赵树理外貌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运用特殊手法的词语

2011年大纲全国卷卷T14考查对“穿针引线”的理解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容易表面化理解的语词

2011年四川卷T14对“尽情地唱过”中“唱过”的理解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容易在理解上顾此失彼的词语

2011年江苏卷T17理解“挖”的深意,要结合“捧”来理解 考点二:概括文意

概括文意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它又可分为整体归纳(针对全文)和局部归纳(针对段落或某一特定对象)。涵盖段意归纳概括、主题归纳概括、原因归纳概括、情感归纳概括、形象特点归纳概括等多种形式。段意归纳 概括主题 归纳概括

如2011年湖北卷T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如2010年湖南卷T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原因 归纳 概括

如2011年天津卷T17: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

如2011年湖南卷T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如2011年广东卷T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情感 归纳 概括

如2011年福建卷T15: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2011年大纲全国卷T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 形象特点 归纳概括

如2011年北京卷T18: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2010年湖南卷T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考点三:鉴赏技巧

鉴赏散文的技巧。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考查角度 解说 示例

从表达方式角度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011年湖南卷T17考查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2011年湖北卷T18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2011年四川卷T17分析画线句子的妙处。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2010年全国卷ⅠT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具有象征意义)。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2010年北京卷T17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1年天津卷T19赏析最后一段文字。

2011年湖北卷T17赏析语言特色。考点四:探究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考纲对探究题的能力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散文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散文阅读的探究题有以下命题角度: 命题点 解释 示例

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如2011年湖南卷T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如2009年广东卷T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

此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2011年天津卷T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题目。

第3——4课时

考点一;散文阅读之分析综合

高考考纲规定的“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理解含义(意)”和“概括文意”这两个考点上,这两个考点是散文阅读的常考点,也是基础点。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针挑土》(原文略)

1.对应考点二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单独成段 联系全文 用意 理解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其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暗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理解句子含意,“穿针引线”是关键词,结合全文看,是穿起苗寨文化走向世界旅游的舞台,这是“负责任的旅游”中黑妮倡导的;后面还写到她教苗寨妇女开展创造性的刺绣,这本身也是穿针引线。[答题要规范]

用意:①总括上下文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对应考点一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解释 文中 含意

[思路要清晰]

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一要明确鉴赏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如(1)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一语双关;(2)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手法。

二要结合文意分析句子的具体含意。如(1)句工作到这么晚,写出了黑妮等志愿者工作辛苦。(2)这句话关键词是“素静”与“亮”,“素静”暗示了“湘援游”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亮”表现了黑妮的乐观。[答题要规范]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①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技巧要把握](1)理解句子含意

本题即是考查对内涵丰富句子的理解,做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②“三想到”: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关键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2)理解词语含义

①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④依托技巧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表达技巧。因此依托表达技巧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例题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10分)《走进腾格里》(原文略)

3.对应考点三 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第⑧段画线句子 人 最深处最悠远 哪些 上下文 你的理解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上下文”,从而明确答题区间;再找出相关描写月亮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时要明确作者对月光所持的肯定态度,概括的语言中应包含相应的思想感情。[答题要规范]

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4.对应考点四 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第⑪段 作者 思想感情 你的看法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从对现实物质生活、对沙漠生活(精神)、对未来生活三个角度找出关键语句;二要仔细分析这些语句,从中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答题要规范]

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如“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两面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驼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如“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技巧要把握](1)思维模式

本题是考查“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属于“概括文意”的一个题型,解答“概括文意”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步,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第二步,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第三步,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第四步,组织语言加以概括。

概括时,可采用“三法”: ①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②合并法。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③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二)答题模板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二、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至二题p62 第5——6课时

考点二:散文阅读之鉴赏评价和探究

散文阅读的鉴赏评价和探究是高考必考能力要求,是“分析综合”的提升。下面通过具体高考题来研究它们的解题思路。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15分)《祁连雪》(原文略)

1.对应考点三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开头 结尾 引用 诗句 分别 用意 [思路要清晰]

本题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指明运用的技巧是引用。这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开头引用诗句,从内容上看,“万里尽黄沙”的荒凉与美丽富饶的真相形成对比,突出现实的美好;从形式也是行文上看,它是引出对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的描绘。结尾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要充分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上文看“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暗示出引用句对上文的印证作用;从下文看,“我也即兴赋诗”暗示出引用句引发出作者的感慨。[答题要规范]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本题属于考查鉴赏散文的技巧作用类题,属于“鉴赏技巧”,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思维模式

①从修辞角度考虑: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重点针对词句方面)②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词句段所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同小说)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④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2)答题模板

运用了……技法,表达了……内容,达到了……的效果(形式方面的效果+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

2.对应考点四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 观山如读史 启示 不少于200字 [思路要清晰]

解答第一问,要联系具体语境,看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原文在此句之前的一段,有“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等语句,由此,可以知道“观山如读史”的原因。第二问要在准确理解“观山如读史”含义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思考其给予自己的启发。此题虽然是开放性的问题,但仍要从“观山如读史”的理解出发,紧扣“启示”,不可随意答之。[答题要规范]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示例)“观山如读史”,让我想到了很多。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雄伟的喜马拉雅,也有辽阔的东海;有雄踞亚洲的青藏高原,也有浩瀚的长江黄河。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生在这,长在这,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于是我国的山山水水,呈现出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景观。所以我们的古人教育他们的子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书里的历史是死的,而寄托在山水之上的历史是鲜活的。苏轼来到长江边,看到了三国故垒,脑中浮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所以,游历也是一种学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领略我们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山不仅是山,它还是历史;水不仅是水,它还是人文。[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本题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属于“探究”的一种题型,因为探究题型不一样,解答的思维模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探究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探究方向。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挖掘文本丰富意蕴”,还是“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还是“个性化解读”。第二,熟知每类题型的探讨方向: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②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要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③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例题2(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4题。(12分)《想飞》 徐志摩(原文略)

3.对应考点三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画波浪线 第二人称 好处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等。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即可。4.对应考点四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5个关键点:联系上下文 为什么 想飞 结合现实 积极意义 [思路要清晰]

第一问是回答“是人没有不想飞的”的原因,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3段文中,主要表述“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但“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所以想飞;第4段表述不会飞,失去了做人的“趣味”,所以更想飞;第5段表述如果能飞上天空才能“彻悟飞行的意义”。

解答第二问,应立足于第一问,谈积极意义,如表达人的不断追求、不断向上的愿望,不被物质的欲望束缚等。注意要结合文章及现实分析,切忌空谈。[答题要规范](1)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2)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二、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至二题p69

第9——10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二)及讲评 散文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题。(20分)时 光(正文略)冯骥才

1.结合文章,说说“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这句话的含意。(2分)答案:①时光在这里,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掉了,但是它却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2分)②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再造了富有灵魂的新生命,这些新生命是永存的,不会消逝。(2分)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①排比。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1分)表现了自己的忙碌,突出了时光的紧迫;从全文看,突出了自己度过的时光的无价值,为后文反思艺术家的真正价值作了铺垫。(1分)②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起下文“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从而点明主题。(1分)3.本文写了作者在停电以后的所想所感。请简要概括作者所想所感的主要内容。(4分)答案:①感到时光匆匆,想到了自己一年中的种种经历。(2分)②从宋朝天王像中,感悟到自己作为作家,应该通过作品让自己的时光永恒。(2分)(意思对即可)4.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4分)答案:不矛盾(1分)。①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2分)②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2分)5.有人认为,文章到第⑫段结尾完全可以,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最后两段呢?试做探究分析。(6分)答案示例:这样安排,首先,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第⑬段写电来灯亮照应了第②段的“今晚突然停电”;第⑭段照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这样处理,结构更加完整。(3分)其次,使意思更加明确,思想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总体上看,作者先写“明”(首段对时光的解释),再写“暗”(第②段始),最后再写到“明”(灯亮),表面是写灯光,实际上是写思考、认识的意义所在。第⑭段点明了答案已蕴涵在前文,点明了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剪得秋光入卷来(正文略)王清铭

6.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答案: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共3分,得分点:“萧索景象”“时光流逝”“感伤”“诗情和美感”,意思对即可)7.赏析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答案:运用引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1分),写在现代都市中诗意难以寻找(1分),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1分)。

8.作者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分条概括原因。(5分)答案:客观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大雁和鹤);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主观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意思对即可。主观因素3分,客观因素2分)9.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1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1分)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1分)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1分)10.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5分)答案:纯物质的、机械的活着只能说是生存,生活的本质是诗意的。人类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我们应超越物质上的有限,达于无限的精神境界。诗意的生活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写诗,而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超越自己在得失上的算计,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去看物质。(该题具有开放性,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只要表达出“不能只满足于物质享受,更应追求精神生活”之意,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篇: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虚词 教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例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秦安一中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例4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第2课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秦安一中

王守田

冯双全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5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例6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例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例8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二、考点阐释

理解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要求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别其词性(用法):(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例9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例10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例11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三、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例1 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例1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例1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14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例15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例16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例22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例23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24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例25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例26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17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例18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例19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例20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四、课堂练习

1.(10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之(现在俞瑱得到了这里)

乃令吴玉守之(于是命令吴玉防守这里)..B.利为彼有(便利已经被他占有了)宜为报仇(应该替他们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投降的都被皇上杀死了)

几为所误(差点被迷惑了)..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皇上率军队乘胜而入,宋忠藏在厕所里)(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他的人都投降了)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高考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例21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凭着幸臣的地位,越级升官)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随从护驾)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B.“利为彼有”,为,介词,表被动。“宜为报仇”,为+动词,介词,省小宾语。“给,替”。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方位地点。

2.(10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你也想学这个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于是在朝廷上推荐了申甫)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金公凭借御史的身份担任参军之职)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只是听任申甫自己招募士兵)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3.(10年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于是又请求让他所率领的军队火速赶往隘口并摆好阵势)

B.武康为公令于军(王超在军前对王德用下令道)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分给亲人和属下)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可惜朝廷没有一个忠臣了)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4.(10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大概只有《易经》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拂袖而去)倚歌而和之 ..C.遂得免焉(法成最终被免罪)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胡叟又回到蜀地)且贰于楚也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5.(10年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依靠郡吏的推举,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楼烦长)

B.久之乃得(过了很久才抓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拿到赤色弹丸的杀武官)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他得了病快要死时)

不出,火且尽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

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五、课后练习

6.(09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他的祖先是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祈祷不是李迪应当做到,还是不要让他去做).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周怀政阴谋杀人的事,皇帝非常生气).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诛杀太子))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我不知皇太后崇高的品德,竟然达到这么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还是。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都是竟然。7.(09湖南卷)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变亦酷矣(他们被造成的变化也很残酷)

吾其还也 ..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大多清丽奇伟,优于应试之文百倍)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不能勉强顺随他人)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能退让食物给他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的人)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中的“其”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B项中的“于”字,前者为介词,后者为介词,译为“对”; D项中的“者”字,前者为名词,后者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

8.(09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攻打原国而得到了卫国)

假舆马者

..B.待公而食(我等您来吃饭)

信而见疑 ..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

若属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D均为副词,将要。(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9.(09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州里的士人满二百人,才能建立学校)

B.未及为而去(他还没来得及做就离开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没有珍贵的物产过多的财货来使四方不固定的商贩到来)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08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就在庐江寻阳安了家).弘因阵乱突围而出(杜弘趁着阵势混乱突围出来).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当时有和周访同姓名的)

.与贼战,斩首数百(跟敌人作战,杀了几百人).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华轶的将领周广烧了城池,来接应周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杜弘制作了桔槔来攻打官军的船舰).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杜弘向城外扔了很多宝物).又破之,奔于临贺(又击破了他的军队,他又逃向临贺).【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

11.(07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何前是而今非也(为什么先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恰好王生因事到东山)

.以是益疑狐妄(他因此更加怀疑狐狸妄为).C.郭具言所苦(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自己不选择,只让狐狸选择).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画中).【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而”: 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 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

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12.(06广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到了晚上,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来住下来)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给老人制作衣被)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 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

13.(模拟)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遂乃激扬名声(于是就激励于名誉声望)② 今君乃亡赵走燕 ..

B.① 甘心以受刑诛(心甘情愿地接受刑罚)②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C.① 而位行不显(但由于他们的地位和知名度不高)② 木遭之而叶脱 ..D.① 滂死则祸塞(我范滂死了祸乱就停息了)②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B.以 ① ② 都是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 成“地”;A.乃 ① 副词,表承接,“就”; ② 副词,表转折,“却”是。C.而 ① 连词,表转折(暗含因果),“但(由于)”; ② 连词,表承接,“就”。D.则 ① 连词,表假设(含承接),“那么、就”; ② 连词,表并列,“则……则”加强对比,“就”,或不译。14.(模拟)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而不怒(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

油然而不怪者(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C.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其事甚怪(这件事很古怪)..D.子房之不死者(他没有被捕被杀)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所以:表手段 /表原因;C.副词,表反问/代词,这;D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就用老百姓的钱建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竟然找了个借口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杜家)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第三篇: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论语选读

第六版块:《论语》选读(共6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高考年份 考点统2010年 计

2009年

二、命题分析

1.考查范围比较大,涉及到《〈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但考题主要涉及客观填空、主观评价分析两种形式。

2.形式上往往命制两道题:或一大题两小题,或两大题(内容上有联系)。

3.分值有所加大,由4分增加到5分。(一般是前一客观题1分,后主观评价分析题3分或4分)

三、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论语》阅读作为浙江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备考:文字、文章和文化。具体就题型来说:可能涉及以下两种题型:

题型一:名句、成语、观点填空题(基础理解题)《论语》文字的理解重点不在于疏通,不一定深究特殊用法,但得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这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评析孔子思想的前提,否则任何“评析”均无法有效展开和具体落实。常见设问方式: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一句话)。

(2)以上材料(课外材料、补充材料)体现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基本相同,请写出体现文中观点的句子。

(3)上述材料是如何形象地表述××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等)的?

(4)上面文字中的××(比如“忠”“友”“信”)的内涵是什么? 题型二:主观评价分析题

本考点的命题基于《考试说明》的“批判继承” ——《论语》的现实性运用,选料可以是来自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相关的材料,或者是课内课外横向比较的材料。但答案更多的是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可在课内找;考查的实质还是评述的深刻性、辩证性。做题注意观点提示性的话语。常见设问方式:

(1)以上材料对儒家“××思想(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2)对孔子(儒家)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理解。(3)上述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请简要说明理由。(4)上面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观)”,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5)以上××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请简要分析。

三、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2011年 题号顺序 考查章节 23 24 24 24(1)24(2)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主观评析(教学原则)

3分

《为政以德》

评价分析 主观分析(交友观)客观填空(填写成语)

4分 4分 1分

考点及题型 客观填空(填写观点)

分值 1分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对应题型一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概括 孔子和韩非子 为政观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经典文化名著阅读,应读懂原文,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作答。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答题要规范]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对应题型二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2个关键点:两种为政观 评析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两种为政观,首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见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有偏颇。[答题要规范]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解答《论语》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题策略(1)解答分析

《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对《〈论语〉选读》复习提出的建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要顺利完成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读懂材料,熟悉材料。(2)备考策略

该背的章节及名句必须背出,消灭书写中的错别字;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将十个章节必学课内容烂熟于心,掌握吃透《论语》十篇必读课文涉及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四、主观评价分析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批判与继承《论语》中的思想观点是《论语》阅读考查的重点,其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此类题目都以主观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检验考生对儒家文化内涵的把握。试题一般围绕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题答题具有辩论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一)解题分析 1.话语类评析题 以《论语》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分单篇材料评析和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1)单篇材料评析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题目: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2)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

包括非重点课文和非《论语》语录,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学生从题目指定的角度进行评析。

例: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题目: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2.话题式评析题

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的理念,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某个话题进行评析。

例: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题目: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3.文学欣赏式评析题

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分析人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理念,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或表达时的情态、心理。例: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题目:你是如何看待文中孔子的这种“苦乐观”的?谈谈你的理解。(2分)(二)答题模板

1.点出主旨:读懂所给材料的含意。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观点或儒家观点。

2.阐释含意:理解文本,探究儒家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摘抄题中相关材料或《论语》课文中的语句,具体阐释观点的含意。

3.辩证分析:对材料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结合时代和现状(可以是社会的现状,也可以是考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辩证地思考其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1——4题p101

第3——4课时 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一、真题讲解

(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引用 意思相仿 然后 分析思想 [思路要清晰] 作为全国高考独一无二的对《论语》的考查,本题另辟蹊径,一改2009年命题方式,不是机械地选几则《〈论语〉选读》中的章节,考查成语概括与孔子的思想,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论语》思想精髓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在充分理解欧阳修名言的基础上,写出“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名句熟练程度、品评分析的角度等多种能力的考查,达到知识迁移,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可谓[答题要规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求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题多赢”。该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两问前后的关联性,容易一错全错。

二、总结答题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简单翻译,没有分析

示例一:君子与君子之间是因为有共同的道义而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这是自然规律。

示例二:君子与君子交往团结而不勾结,小人与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所以我们要与君子做朋友。2.重点不突出

第一问回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考生中,有部分考生在回答第二问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周”“比”“和”“同”上,分析时围绕“团结”“勾结”或“和谐”“混同”,没有考虑到材料中重点关注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而事实上“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和”是指君子在坚持义的原则下与人和谐相处,“同”指的是小人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无原则地与人混同,因而“周”与“比”、“和”与“同”同样揭示的是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的不同。答题时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按要求有重点地回答,切不可无的放矢,事倍功半。3.语言罗嗦,表达不清

2010年《论语》题第二问出题意图很明显,答题要点也很明确,但能清楚地说明白的考生并不多。有考生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仔细一看就是一个意思反复出现,如“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合,君子看重的是义,小人看重的是利,君子与朋友相处是以义为原则的,小人与小人相处是以利为原则的,君子是重道义的,不会因为利而出卖朋友,小人是重利益的,一旦无利可图就会出卖朋友”。这一回答将君子与小人两者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楚,但语意重复累赘并且缺少概括性揭示两者的本质区别的语言。

另外分析过程中对关键词语解释时出现严重的书写错误以致概念不清,如“利益”写成“利义”,这样的表达自然会使得分大打折扣。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5——8题p102

第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十八)及讲评

《论语》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1分)(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4分)答案:(1)严己宽人;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任选一条,意思对即可)(2)不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2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____________。(1分)(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4分)答案:(1)箪食瓢饮(箪食陋巷)、乐在其中、乐以忘忧(答出任一个即给1分)(2)从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看出其安贫乐道,重义轻利。(1分)把富贵比作浮云,因为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1分)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1分)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1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甲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乙

有人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昭夏,五性发而为辞章,五味和而成佳肴。推及施政,则必须综合考量,若“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你认为材料乙中的观点正确吗?结合有子的话,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正确。(1分)有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庸之道追求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分)色彩调和就艳丽,韵律调和就悦耳,真情倾诉就动人,咸辣适中味就佳。(1分)要想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宽容包纳,又要和而不同。(1分)不会知权通变(若同一声音、同一花色、同一味道、同一标准)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1分)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②虚而沦漪③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④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 ①史:虚浮。②性:性质,特征。③沦漪(lún yī):水的波纹。④资:凭借。

(1)关于“文”“质”的关系,二三两段都采用了比喻说理,请写出比喻的喻体。(2分,每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至少写出三个)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这三段文字,比较孔子和刘勰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3分)答案:(1)文:兽皮上的毛色花纹、沦漪、花萼、丹漆。质:兽皮、水、木体。(2)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1分)异:孔子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文质兼备,才能成为君子。而刘勰从文艺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质关系问题,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纯粹审美的高度。(2分,即为人与为文的区别,意对即可)5.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甲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乙

法治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而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前总书记江泽民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1)这三则材料贯穿了孔子怎样的思想?(1分)(2)你认为若要改变我国官场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现象,扭转社会不良风气,“法治”与“德治”哪个更有效?(4分)答案:(1)中庸之道。

(2)①法治更有效。其一,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规范行为,让官员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其二,严厉的法律惩处可以让贪官们心生畏惧,从而减少贪腐。

②德治更有效。其一,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树立“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的思想。其二,法治只能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德治却能规范人的内在行为;法治是让人被动服从,德治是主动修养。(可引用孔子的这些原话“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两者结合,内外兼治。(能自圆其说亦可)6.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案:(1)①因材施教;②中庸之道。(各1分)(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1分)。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2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5分)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________。(1分)(2)“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4分)答案:(1)南宫适(1分)(2)①因为孔子已经知道南宫适的见解非常高明,所以不需要答复。(1分)②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为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武力侵暴”等亦可)。(1分)评析略(要求言之有理)。(2分)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高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遵义市第二中学 李德亮

一、强化基础

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

(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

(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

(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

(5)常见通假字约90个;

(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

(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

(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 乎(与)”、“岂(得)非„ 与”、“如„ 何”等。

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

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

(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如:

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

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

非(3)秦记皆烧之。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

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

同罪。”始皇许之。

答:(1)驳斥 ;(2)责怪;(3)(4)不是;(5)认为 „„不对。(这是同中见异)

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

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高阳,即高阳王元雍)

(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

(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这是异中 ..

(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

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3)和(7)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 ..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 ..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 ..

(4)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以为:让(他)担任 ..

(5)刿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靠(它)..

(6)“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可以:能因为 ..

(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不先定也。可以:能 ..

(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如: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规律:

青,取之于蓝“于”十名词译为“在”、“从”、“到”屈贾谊于长沙

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

孟子谓于王曰动词十“于”译为“向”、“对”、“被”而君幸于赵王

其势弱于秦形容词十“于”译为“比”

皆以美于徐公

吾不能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表被动

吾不能 „„受制于人“ 受„于”表被动

下文集中了“其”字的不同用法和意义,让学生逐一辨别,“其”这个虚词也就基本掌握了。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6)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1)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

“如果”

(3)代词,译为“其中”(4)代词,译为“你的”

(5)代词,译为“那”或“我们”(6)代词,译为“它的”

(7)、(8)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 还是„ ”

(9)代词,译为“它们”(羊)(10)代词,译为“那”

(11)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

(12)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规律:“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三)对实词的理解,要强调两条:一是词的古代意义,二是词的多义性,避免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还要注意词在文中的动态意义。

下文是郑国宰相子产给晋国范宣子信中的一段话,其中对几个加点词的解释就很可能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1),侨(子产名)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2)者,非无贿(3)之患,而无令名之难(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5);....若吾子赖(6)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

(1)币:钱财(应为“礼物”)(2)国家: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

(3)贿:用以买通别人的财物(应为“财物”)(4)难:困难(应为“忧虑”)

(5)贰:有二心(6)赖:依靠(应为“谋取”)

说明:“币”有货币(钱)和帛(相互赠送的礼物)两解,“钱”这一义保留至今,而作“礼物”讲,今已不用,不能以一义通解或以今训古。“贿”的古义为“财物”,不能用今义去解释。“难”在文中与“患”互文同义,有了动态义。“赖”也有了动态义,是以权谋私的意思。词的“文中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词语解释、文句翻译、文意的把握都必须注意这一点,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以境定义”。

下列语句都是06年高考选文中的,其中加点的词怎么解释,关系到答题的正误和文意 的理解。

(1)全国

(一)卷: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动词,看不起).

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副词,最、极).

(2)全国

(二)卷:

高祖购求布千金(不能解释为“买”,应为“悬赏捉拿”).

季布匿濮阳周氏(不能解释为“隐瞒”,应为“隐藏”).

(3)北京卷:

兼于涂而不能逮(不能解释为“逮捕”,应为“赶上”).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不能解释为“任命”,应为“交给”).

(4)天津卷:

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不能解释为“逼迫”,应为“靠近”).

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不能解释为“陷害”,应为“侮辱”).

三、提高词义推断能力

掌握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词义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考试又不能查词典,这就需要具备词义的推断能力。推断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1、以文定义。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只有一个,因此可以根据这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其意义。如05年山东卷要求翻译“奇之,立许字以女”,其中“字”是个难点。根据上下文,该句所在的这一层是写周丰对父母的孝道。父亲死后,十多岁的他学做生意,奉养母亲。“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说明老人看重了周丰的孝道、勤勉和谈吐,认为他很出众,立刻许诺“以女字”,可见这个“字”当作“嫁给”讲。

这次省的高三适应性考试,要求翻译“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不少同学把“犯颜”译为“触犯龙颜”,这是不准的,为什么?这句话是唐太宗在宴会上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说的,他不可能自称“龙”,因为“龙”是敬称。因此,这里的“犯颜”应译为“冒犯我”或“不顾情面”才恰当。由此可见,“以文定义”是多么重要。

2、成分定义(搭配定义)。根据词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或词的搭配情况确定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谓语——动词——打柴).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宾语——名词——木柴).

(3)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宾语——名词——打柴的人).

(4)焚之者何?樵之也(谓语——动词——用柴烧、烧毁).

(5)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主语——名词——行旅的人、特指商人)..

3、结构定义。根据词的组合结构来推断词义。如:“童牛角马,不伦不类”中“童”字作何解释,可根据“童牛”和“角马”都是偏正结构,再联系下面的“不伦不类”,就可以推断出“角马”是“有角的马”,而“童牛”当是“无角的牛”,“童”的意思便是“秃”,“童山濯濯”中的“童”也就是“光秃秃,不长草木“的意思了。

4、以形推义。由字形看是何种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都可大致推断出该字的意思。如:

生而眇者不识日(会意字,少目——眼瞎).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06年浙江卷)(形声字——叮、咬)

5、以音推义。文言文中某个字按字义无法讲通,就要考虑是否通假现象,利用音同、音近找到相应的本字,便可知道该字的意思。如:

(1)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06年 .

浙江卷)

(“麾”是古代的军旗,这里讲不通,如换成同音字“挥”就讲通了,可见“麾”与“挥”相通,是“挥舞”的意思)

(2)待间,果言如朱家指。(06年全国二卷).

(“指”的字义在这里讲不通,原来它是“旨”的通假字)

6、对称推义。古人行文讲究句式的整齐、匀称,常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种句法中,对称位置上的字眼的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推断词义。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互文见义,可知也是“被任用”的意思)

(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06年天津卷)(“全”与“杀”互文反义,可见“全”的意思是“让他活着回去”)

(3)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06年浙江卷)(“盬”与“吮”互文同义,可知“盬”的意思是“吸吮、吸饮”)

四、翻译坚持“对应原则”,直译为主,强调准确

高考从05年开始,文言翻译题已增为10分,考生丢分现象严重,一是没读懂原文,不知所云;二是虽懂大意,但译不准,似是而非,徒劳无功。为此,必须加强翻译训练,严防丢分。

(一)、明确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做到“五对应”,即实词对应、虚词对应、句式对应、语气对应、关系对应,因此,翻译必须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文句还原。

把待译的文句放回原文中,避免脱离上下文硬译。比如06年全国一卷要求翻译“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如果离开上下文就字面来译,很可能错译为:“从县到京城附近的大郡,是近代从未有过的。”而放回原文,根据上文写何远担任武康县令,更加严守清廉的节操,受到百姓的称赞,梁武帝听到他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是京城附近的大郡,就可知这句话应翻译为:“从县令直接升为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这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

第二步,整体观照。

检查文句的句式、语气和句间关系,如是省略句,要先补出省掉的成分。这是对文句的整体认识。

第三步,逐词对译。

一一落实句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明确哪些该对译,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不译,有无词类活用、通假的情况。

第四步,连缀调整。

按语序连接对译的词义,对倒装句式加以调整,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译文。

第五步,检验誊正。

将译句与原句对照检查,看看有无遗漏和不当之处,修改定稿后誊写在试卷上。如:

(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06年全国二卷)

这是选文的结句,整体观照,句式是判断句,应译为“„是„”,实词要注意“闻”和“扬”,虚词要注意“所以”古今同形异义,表原因。这样就可以对译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05年全国一卷)

此句的难点在“口腹”,文句所在的上下文写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每天只是粗茶淡饭,不食肥鲜美味,不像以前的郡守那样有三十个仆役去打猎捕鱼来供自己享受,由此 可知,“口腹”是借代“饮食”。突破了这一点,此句就可译为:“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全部遣散了他们。”(这里对“口腹”的翻译,就是一种意译)使用意译,大多是在文句中出现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时,高考很少考到,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高考主要考直译。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删、补、调

(1)留。保留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包括谥号、封号)、年号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首先把它们划开,以免和其它词语相混,翻译时照写即可。要特别注意,上文出现了某人的姓名和字号,下文一般只有名而不再有姓,若不注意,就会把这个人的名或字号看作一般词语来加以解释,那就糟糕了。

(2)对。即对译,按词序逐词解释,逐句翻译。遇到代词,一定要弄清它指代的对象。

(3)删。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表句中停顿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的“之”,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之”、“是”、“之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管。

(4)补。即补出省略的部分。古文多省略,翻译时必须把省略的成分或关联词都补出来,这对于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文句非常重要。

(5)调。即调整语序,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这些特殊语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学会抓关键,严守得分点

翻译题总是在词法和句法两方面设置若干关键点,词法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常见虚词,句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个句子的赋分总要具体落实在某几个关键点上,这几个点若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对,分就丢了。有的同学翻了半天,没得分,原因就在这里。如:

(1)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05年辽宁卷)

此句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承”,要译为“承受”、“秉承”;二是“年”,要译为“年成”、“收成”;三是“表”,要译为“昭示”、“显示”。如果这三个词译错或漏译,3分就丢了。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06年天津卷)

这句也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带河”,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应译为“以黄河为带”;二是“固”,作宾语,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译为“坚固的防线”;三是“殷实”,这里是两个词,应译为“众多富足”一类意思。如这几点未抓牢,就肯定丢分。

(3)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06年福建卷)

此句在句式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困”,动词本身表被动,应译为“被围困”;二是“请命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应译为“向勾践请求饶命”。

文言文阅读,词是基础。某些句式虽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但毕竟数量不多,容易掌握,而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古今有变,语法也较为复杂,因此复习的重点应放在词上。词的问题解决了,文意的把握、文句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

五、信息筛选题要遵循“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

六、文意的把握要有层次观念,内容概括要注意因果联系和作者(或文中人物)观点态度的含蓄性。

七、去年的高考题是今年高考的最好模拟题,应让学生认真做一遍去年全国的两套题。去年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也可选择几套难易程度接近我省高考的,让学生认真做一做。教师抓好讲评,务必让学生从中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篇:高考备考指导: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

高考备考指导: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

2012在大家翘首以盼中纷然而至,当日历翻过旧岁,高考倒计时的钟声也开始抵达做声。马上就要开始第二轮复习了,优秀生要夯实基础,提高选拔性试题的得分率;中等生则把握基础题、突破中档能力题;薄弱生则可主抓基础题,关注能力题。下面是语文学科复

习几点建议。

语文:扩大知识面,有针对性的拾遗补缺

俗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阅读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这样写起作文来,就可以做到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高屋建瓴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重视教材的同时,还应扩大阅

读面,建立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复习观。

语文其实包括三样东西:语感、思维、文化。当然,每一个概念都有复杂的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个框架里看出“短板”在哪里,是基本的语感知识有缺陷,还是思维的层次

低,还是文化底蕴浅薄。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拾遗补缺。

古诗阅读:注意抓住诗的主旨,明确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语句,同时要注意抒情方式的多样化。古诗文默写题,要求字迹清晰、整洁,不写连体字,不写错别字。文言文阅读题,复习要回归课本,进行适当课外练习,保持文言语感。可选择课本中的重点篇目,如史传类的文章进行复习。

科技文阅读:认真比照,防止空间概念、时间概念、逻辑关系错位。社科文考查的主要是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找到问题对应的文本位置,看看答案与文本是否一致,有无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问题;简答题要求以文本为中心,提取关键词组织答案,保证答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散文阅读:要整体把握主旨,明确各种问题的解答角度。比如概括题,从文中选取关键字词加以组合。比如艺术手法的鉴赏题也要能够结合上下文比较切实地解答,要防止空泛、大而化之地解答。文意的判断要从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加以比照

分析。此外,注意一些哲理性散文的阅读训练。

人教学习网的特级教师提醒广大考生:写作要注重审题环节,首先要求准确,在此基础上力求深刻。写作文体上力求规范,议论文要像议论文、记叙文要像记叙文,把这两种文体实实在在地写好。表达要清晰,主旨明确,另外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要关注自己身边人的生活现状,为高考作文积累素材。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书写一定要整齐,保持良好的卷面。第一印象很重要,字不一定要写的多么漂亮,但是一定要规范。

下载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4

    文学类文本阅读1(山东)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 8分) 佛爷 刘建飞 ①佛爷非得道高僧,乃是民国年间毫州城一著名唢呐艺人——赵玉亭的别号。他出自唢呐世家,其祖上几辈皆......

    高考写景散文复习教案

    高考写景散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掌握高考写景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写景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典题导引—方法总结 教学......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会学生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

    2012年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题全套复习教案

    第一讲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

    高考字形题第二轮复习

    高考字形题第二轮复习 一、[考查重点归纳] 《考试大纲》的表述中增加了“常用”两字,缩小了考查范围,一般以2500个常用字为主,主要是考别字。 考查重点为:词语(包括成语、......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教案:散文阅读

    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教案 散文阅读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精选五篇)

    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共8课时) 第1——2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高考试考题 作者 体裁 考点 卷 11年浙《出塞》 考点 江 统计 10年浙《定林》 江 纳兰性清词 表......

    第二轮复习教案化学平衡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和强化对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认识、对同一平衡状态的判断;勒沙特列原理的广泛应用,以及化学平衡计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