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轮 写景诗鉴赏1

时间:2019-05-15 01:0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轮 写景诗鉴赏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轮 写景诗鉴赏1》。

第一篇: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轮 写景诗鉴赏1

011高考复习第二轮 古诗鉴赏专题

写景诗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3、明确写景诗的设题类型和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写景诗特点】

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这类诗歌,多描写春夏秋之景,或田园、边塞风光,或江河、湖海、黄昏、月下、深秋、暮春、初夏之景,或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营造意境氛围,借景抒发诗人情感。

二、【赏析答题指导】

(一)归纳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描绘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二)归纳设题类型和答题步骤:

1、全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或画面或图景)?: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3、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思想感情)?: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诗歌的关键字是哪个?某字的妙处是什么?某词的寓意是什么?赏析某句?:含义+手法+ 描绘画面+情感

5、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什么:手法+表达作用(形象生动突出景物的特征和诗人情感)

(三)附:

1、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2、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3、修辞:比喻、拟人、双关、夸张、对偶、顶真......4、写景角度:(1)动静结合,以动写静;(2)虚实相生;(3)远近高低结合;(4)色彩明暗结合、形、色、香、味、(触觉、感觉、嗅觉、视觉)

三、【典型例题训练】

1、(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1、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3、(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观。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答:

(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答:

1(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

(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答: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答:

2.(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

(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答:

3、(1)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

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这里所说的“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请你就这首诗的“意”和“格”分别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这首诗的“意”(2)这首诗的“格”

8、(1)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既有客中留滞、思乡情切之意,又有年华渐老、感时伤逝之叹,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2)情景分写是此诗谋篇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写法,颇见匠心,全篇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与景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乔木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感”,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是前半景后半情的平常写法,就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妙。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山

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 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

5、(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第二篇: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共8课时)第1——2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高考试考题 作者 体裁 考点

卷 11年浙《出塞》

考点 江 统计 10年浙《定林》

纳兰性

清词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王安石 宋诗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分值 7分 6分

09年浙《雪中看梅形象、思想内容、表达

王旭 元词 6分

江 花》 技巧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三年阅卷分析可以看出,古诗歌阅读在浙江卷中呈现如下特点: 1.近三年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 2.考题在命题时一般为单一考点命题,难度不大;

3.命题材料广泛,既有传统的命题热点选材宋诗,也有元词、清词等冷门选材,这正体现了浙江选材不拘一格的命题特点;

4.2011年分值增加到7分,体现了命题者重视古诗歌鉴赏的思路。

三、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形象,即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景(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及物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可分两大类型: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

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2.鉴赏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简单理解就是诗歌中通过描写特定景物表达诗人情感而达到的某种境界。

考查意境的试题形式是比较容易判断的。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鉴赏诗歌,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和其意境,即艺术效果的鉴赏 1.炼字 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从而境界全出。2.炼句

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突破常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3.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风格特色,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大体上分为三大题型 1.炼字(诗眼)鉴赏型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2.一词、一句领全诗鉴赏型

这部分内容与“炼字型”部分在考查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只是从试题问题设计形式和角度上较为独特,所以在此作一个专题单独列出。考生可以结合“炼字型”部分来一起学习。

作为考生,要能够“破解”诗歌中传神的词语、句子。这就是试题设置的出发点。

3.分析语言风格(特点)鉴赏型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如唐朝诗歌多数是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用词也有个性,形成个人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角度评判标准,在中学阶段,一般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如下常用的评判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沉郁刚健、简练生动等等。

由于这类试题一般考生都能判断出来,考查区分度不大,因此,这一两年出现的频率较低。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考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考点五:综合比较鉴赏

综合比较鉴赏型试题近几年才出现。这种题型其实是前面所分析的几种试题形式的综合,只是这种试题带有“比较”的性质,在回答时难度稍大一些。这种比较有的是同一首内比较,有的是两首甚至是三首诗比较(如2007年浙江卷)。

第3——4课时 考点分类针对例析

一、真题讲解

例题

1、(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对应考点二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结合全诗 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妙处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精彩的诗句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着手。题目中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首先要分析写景诗句的特点,一般会有动静结合,声色相加,高低俯仰等不同特点;其次看写了哪些形象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句子描绘一番,如果其中有特别的表现手法,也要表达出来;再就是结合全诗,从整体结构上看有没有其他手法的运用。“映地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又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答题要规范]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对应考点一、四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山泉 品格 诗人 情怀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主旨,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此类试题,要认真阅读诗句,看清楚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明确诗中描绘景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注意要结合所写景物体会诗人的爱好、性格、情感,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

1、2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

3、4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

5、6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

7、8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答题要规范]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解题策略(1)解答分析

一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2)答题模板

描摹诗歌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要特别注意语言简练而准确,运用术语)+揭示情感(作者通过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的方法策略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高考考查中的热点题型之一。该考点主要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好以下答题方法与答题模板。(1)解题分析

①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涵的是怀古伤今之情。②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③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抓住意象特点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得到了。

⑤抓住注释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作者、诗歌主旨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2)答题模板

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例题

2、(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 雨

[宋] 华岳牛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3.对应考点二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

三、四句 卷、吼 表达效果 结合诗句 [思路要清晰]

本题属于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型。这是一首刻画农村夏雨壮观景象的写景诗。一位家住溪西的牧童,清早就骑牛去溪北放牧。忽然,乌云翻卷,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可是一会儿工夫,天“骤晴”,“山又绿”了。“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答题要规范]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一)炼字型解题策略(1)解题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答题模板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一词领全诗型解题策略(1)解题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2)答题模板

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可以省略)。

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词)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知道,第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

三、鉴赏语言风格类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2.答题模板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对应考点二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

一句。(3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结合全诗 赏析 雨势骤晴山又绿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在诗中,当牧童“慌忙冒雨”赶回家,正欲渡溪时,“雨势骤晴山又绿”。这里,笔势陡转,画面顿时清新优美起来。它写出了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刚才那场暴雨来得猛,去得也快,骤雨又骤晴,现在重又恢复山绿之景了。同时也暗扣诗题,并且隐含着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答题要规范]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5.对应考点三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审题要仔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答题要规范]

(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1——8题p94

第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六)及讲评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5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2)这首诗末句的数字运用之妙历来被人称道,试简要分析。(4分)答案示例:(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分)他一直高踞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地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在水天之际。(2分)

(2)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答夸张手法亦可);(1分)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1分)从音节方面看,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2分)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1分,“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1分)王诗更侧重牵挂,(1分)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1分)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2分)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 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翥(zhù):指鸟向上飞。③用西汉贾谊故事。贾谊因老臣谗言,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有人认为此诗颔联中“随”“尽”两字用得最好,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分)(2)此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其次要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字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诗句含意回答。“随”字体现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尽”字表现了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大庾岭的情态。(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找出“情景交融”的手法。要充分理解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要先明确其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再结合诗人抒发的情感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示例一:魂随南飞的鸟儿而去,顿感前途渺茫。(1分)一个“随”字写出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2分)

示例二:“尽”字运用夸张手法,诗人睹花伤怀,黯然泪下,泪几乎要流尽。(1分)一个“尽”字把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任选一例即可)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2分)颈联写山雨欲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在这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2分)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饮 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注] ①绁: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概括“青松”的特点。(3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示例:(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每点1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2分)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5分)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是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答案示例:(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2分)

(2)衬托(反衬)的手法。(1分)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2分)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秦州杂诗(其七)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期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1)本诗首联颇受古人青睐,清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请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2)有人说这首诗“

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请概述颔联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示例:(1)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高峻绵延和雄奇苍莽的气势;(1分)“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1分)“孤城”于“莽莽万重山”中,衬托其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1分)这一联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2)颔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以“月”“云”与“关塞”等意象,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2分)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2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①,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 ①元亮井:东晋陶渊明字元亮,辞官归隐后赋诗“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诗歌的景物描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关。就此诗而言,诗人写的是乐景,即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抒发的却是愁绪,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反衬。考生只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颈联中的“三年从事亚夫营”可知,“游人”指过着宦游生活的诗人自己,而“意”则要根据颈联中关于陶渊明的典故来理解,由陶渊明的典故可知诗人已厌倦宦游生活,希望归田隐居。考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图画。(2分)诗人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美丽,是为了反衬后两联自己挥散不去的浓浓思乡之情。(1分)(2)“游人意”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意,即责怪那流水不但不解自己的思乡之苦,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旅之愁。(2分)因为诗人希望能早日结束宦游生活,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回家隐居,可是思归不得,只能做天涯羁旅客。(2分)8.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裴回①,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②遮掩窗儿黑。

[注] ①裴回:即徘徊。②生憎:此处作厌恶解。(1)请分析上下片中“白”与“黑”二字的妙处。(5分)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写“怀人”时用了哪些手法。(3分)

答案示例:(1)上片中的“白”字与下片中的“黑”字遥相呼应,都是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的。(1分)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面对满地清辉,一个“白”字尽写作者的怕见;(2分)下片的“黑”字,更是写出了夜半无眠时作者内心的悲凉,无论是色泽还是氛围,全用浓墨渲染,画面上那一抹惨白月色更令人心悸。(2分)

(2)①借视觉之景来描绘悲凉意境,融情于景。借近在咫尺的月儿、惊飞的乌鹊以及瑟瑟秋风下的芭蕉来凸显作者怀人而不得的伤感。②衬托。借梅花笛的哀怨以及灯前鸣叫的蟋蟀的搅扰,衬托出作者的怀人之痛。③借用典故。用曹操的《短歌行》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来衬托自己的孤寂。④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第9——10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及讲评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古代诗歌鉴赏(二)(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 陆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具体分析说明。(4分)

(2)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人物心情的动词?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些动词要表现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夏季。“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显得轻快惬意。“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两句写景,也与季节切合。夏天绿树成荫,最为可喜,雨后天气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更使人感到舒心。(答准季节1分,具体分析3分)

(2)下片中作者用了“弄笔”“钩帘”“听新蝉”等表现人物闲适心情的词语。(点出词语2分)醒时弄笔写细草;醉眠时挂起帘钩,是为了纳凉;这些都表现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写出了临湖住宅清凉、洁净的环境,使人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这一份闲适。(具体分析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哭李商隐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①。良马足因无主踠②,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注] ①《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从《庄子·秋水》中的记载即可看出它的高贵。②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喻示着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即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1)颔联是如何悼念朋友的?(3分)

(2)尾联是如何运用“欲进故退”的写法的?(4分)答案示例:(1)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具有伤感色调的画面,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2分)以“桐枯凤死”的典故暗喻李商隐的去世。(1分)(2)朋友去世本应该悲伤,但是尾联不说自己的悲伤,却用劝慰的语气来安慰亡友,这不是对亡友的安慰,也不是诗人自我安慰,而是诗人极度悲痛的另一种表达,(2分)诗人运用“欲进故退”之法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2分)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 辛弃疾

鹅湖①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且休休③。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 ①鹅湖: 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乃更名鹅湖。②咄咄:叹词,表示惊诧。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③休休: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虞乡王官谷,建“休休亭”,“休休”即闲适之意。

(1)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词。(4分)

(2)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内容回答。(3分)

答案示例:(1)“红莲”本来是静景,词人却用拟人手法,写红莲相互依偎在一起的动景;“白鸟”本是动景,词人却写它的静态,赋予白鸟人的思想感情,说它静静地思考着愁苦着。这两句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词人无端被贬、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受尽权臣排挤时,大病初愈后的抒情寄意之作。词人在初秋晚凉的美景中自娱,又觉得年老体衰,担心功业难成,不免心怀忧虑。[要点:表面优游闲适,(1分)实际因壮志难酬而悲愤痛苦(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3分)(2)“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示例:(1)前六句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形象,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变化。(3分)(2)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1分)“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1分)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孤独形象。(2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登兖州城楼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1)本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观览与思考,请结合文本对此予以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示例:(1)时间:“在”、“馀”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1分)空间:“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陆地。(1分)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勾起了浓厚的怀古意识。(2分)(2)①浓厚的怀古之情;②登上兖州城楼眺望不忍离去之情;③因时人很少了解自己的平昔怀抱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之情。(每点1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示例:(1)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1分。如答“直抒胸臆”也可)“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1分)“五更愁”,点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1分)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1分)

(2)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情感。(1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本诗首联用了怎样的手法?请赏析“已”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答案示例:(1)首联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1分)“已”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感伤。(2分)

(2)①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1分)②但想到自己的辖境内还有流亡的农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1分)③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2分)8.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②无数开。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春 寒③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①写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3分)(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4分)

答案:(1)拟人。(1分)第一首例句: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例句:海棠不惜胭脂色(或:独立濛濛细雨中)。(2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海棠的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无限的喜爱和欣赏。(2分)第二首诗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园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2分)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高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遵义市第二中学 李德亮

一、强化基础

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

(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

(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

(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

(5)常见通假字约90个;

(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

(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

(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 乎(与)”、“岂(得)非„ 与”、“如„ 何”等。

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

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

(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如:

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

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

非(3)秦记皆烧之。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

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

同罪。”始皇许之。

答:(1)驳斥 ;(2)责怪;(3)(4)不是;(5)认为 „„不对。(这是同中见异)

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

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高阳,即高阳王元雍)

(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

(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这是异中 ..

(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

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3)和(7)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 ..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 ..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 ..

(4)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以为:让(他)担任 ..

(5)刿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靠(它)..

(6)“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可以:能因为 ..

(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不先定也。可以:能 ..

(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如: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规律:

青,取之于蓝“于”十名词译为“在”、“从”、“到”屈贾谊于长沙

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

孟子谓于王曰动词十“于”译为“向”、“对”、“被”而君幸于赵王

其势弱于秦形容词十“于”译为“比”

皆以美于徐公

吾不能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表被动

吾不能 „„受制于人“ 受„于”表被动

下文集中了“其”字的不同用法和意义,让学生逐一辨别,“其”这个虚词也就基本掌握了。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6)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1)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

“如果”

(3)代词,译为“其中”(4)代词,译为“你的”

(5)代词,译为“那”或“我们”(6)代词,译为“它的”

(7)、(8)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 还是„ ”

(9)代词,译为“它们”(羊)(10)代词,译为“那”

(11)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

(12)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规律:“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三)对实词的理解,要强调两条:一是词的古代意义,二是词的多义性,避免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还要注意词在文中的动态意义。

下文是郑国宰相子产给晋国范宣子信中的一段话,其中对几个加点词的解释就很可能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1),侨(子产名)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2)者,非无贿(3)之患,而无令名之难(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5);....若吾子赖(6)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

(1)币:钱财(应为“礼物”)(2)国家: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

(3)贿:用以买通别人的财物(应为“财物”)(4)难:困难(应为“忧虑”)

(5)贰:有二心(6)赖:依靠(应为“谋取”)

说明:“币”有货币(钱)和帛(相互赠送的礼物)两解,“钱”这一义保留至今,而作“礼物”讲,今已不用,不能以一义通解或以今训古。“贿”的古义为“财物”,不能用今义去解释。“难”在文中与“患”互文同义,有了动态义。“赖”也有了动态义,是以权谋私的意思。词的“文中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词语解释、文句翻译、文意的把握都必须注意这一点,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以境定义”。

下列语句都是06年高考选文中的,其中加点的词怎么解释,关系到答题的正误和文意 的理解。

(1)全国

(一)卷: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动词,看不起).

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副词,最、极).

(2)全国

(二)卷:

高祖购求布千金(不能解释为“买”,应为“悬赏捉拿”).

季布匿濮阳周氏(不能解释为“隐瞒”,应为“隐藏”).

(3)北京卷:

兼于涂而不能逮(不能解释为“逮捕”,应为“赶上”).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不能解释为“任命”,应为“交给”).

(4)天津卷:

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不能解释为“逼迫”,应为“靠近”).

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不能解释为“陷害”,应为“侮辱”).

三、提高词义推断能力

掌握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词义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考试又不能查词典,这就需要具备词义的推断能力。推断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1、以文定义。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只有一个,因此可以根据这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其意义。如05年山东卷要求翻译“奇之,立许字以女”,其中“字”是个难点。根据上下文,该句所在的这一层是写周丰对父母的孝道。父亲死后,十多岁的他学做生意,奉养母亲。“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说明老人看重了周丰的孝道、勤勉和谈吐,认为他很出众,立刻许诺“以女字”,可见这个“字”当作“嫁给”讲。

这次省的高三适应性考试,要求翻译“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不少同学把“犯颜”译为“触犯龙颜”,这是不准的,为什么?这句话是唐太宗在宴会上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说的,他不可能自称“龙”,因为“龙”是敬称。因此,这里的“犯颜”应译为“冒犯我”或“不顾情面”才恰当。由此可见,“以文定义”是多么重要。

2、成分定义(搭配定义)。根据词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或词的搭配情况确定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谓语——动词——打柴).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宾语——名词——木柴).

(3)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宾语——名词——打柴的人).

(4)焚之者何?樵之也(谓语——动词——用柴烧、烧毁).

(5)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主语——名词——行旅的人、特指商人)..

3、结构定义。根据词的组合结构来推断词义。如:“童牛角马,不伦不类”中“童”字作何解释,可根据“童牛”和“角马”都是偏正结构,再联系下面的“不伦不类”,就可以推断出“角马”是“有角的马”,而“童牛”当是“无角的牛”,“童”的意思便是“秃”,“童山濯濯”中的“童”也就是“光秃秃,不长草木“的意思了。

4、以形推义。由字形看是何种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都可大致推断出该字的意思。如:

生而眇者不识日(会意字,少目——眼瞎).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06年浙江卷)(形声字——叮、咬)

5、以音推义。文言文中某个字按字义无法讲通,就要考虑是否通假现象,利用音同、音近找到相应的本字,便可知道该字的意思。如:

(1)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06年 .

浙江卷)

(“麾”是古代的军旗,这里讲不通,如换成同音字“挥”就讲通了,可见“麾”与“挥”相通,是“挥舞”的意思)

(2)待间,果言如朱家指。(06年全国二卷).

(“指”的字义在这里讲不通,原来它是“旨”的通假字)

6、对称推义。古人行文讲究句式的整齐、匀称,常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种句法中,对称位置上的字眼的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推断词义。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互文见义,可知也是“被任用”的意思)

(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06年天津卷)(“全”与“杀”互文反义,可见“全”的意思是“让他活着回去”)

(3)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06年浙江卷)(“盬”与“吮”互文同义,可知“盬”的意思是“吸吮、吸饮”)

四、翻译坚持“对应原则”,直译为主,强调准确

高考从05年开始,文言翻译题已增为10分,考生丢分现象严重,一是没读懂原文,不知所云;二是虽懂大意,但译不准,似是而非,徒劳无功。为此,必须加强翻译训练,严防丢分。

(一)、明确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做到“五对应”,即实词对应、虚词对应、句式对应、语气对应、关系对应,因此,翻译必须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文句还原。

把待译的文句放回原文中,避免脱离上下文硬译。比如06年全国一卷要求翻译“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如果离开上下文就字面来译,很可能错译为:“从县到京城附近的大郡,是近代从未有过的。”而放回原文,根据上文写何远担任武康县令,更加严守清廉的节操,受到百姓的称赞,梁武帝听到他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是京城附近的大郡,就可知这句话应翻译为:“从县令直接升为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这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

第二步,整体观照。

检查文句的句式、语气和句间关系,如是省略句,要先补出省掉的成分。这是对文句的整体认识。

第三步,逐词对译。

一一落实句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明确哪些该对译,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不译,有无词类活用、通假的情况。

第四步,连缀调整。

按语序连接对译的词义,对倒装句式加以调整,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译文。

第五步,检验誊正。

将译句与原句对照检查,看看有无遗漏和不当之处,修改定稿后誊写在试卷上。如:

(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06年全国二卷)

这是选文的结句,整体观照,句式是判断句,应译为“„是„”,实词要注意“闻”和“扬”,虚词要注意“所以”古今同形异义,表原因。这样就可以对译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05年全国一卷)

此句的难点在“口腹”,文句所在的上下文写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每天只是粗茶淡饭,不食肥鲜美味,不像以前的郡守那样有三十个仆役去打猎捕鱼来供自己享受,由此 可知,“口腹”是借代“饮食”。突破了这一点,此句就可译为:“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全部遣散了他们。”(这里对“口腹”的翻译,就是一种意译)使用意译,大多是在文句中出现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时,高考很少考到,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高考主要考直译。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删、补、调

(1)留。保留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包括谥号、封号)、年号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首先把它们划开,以免和其它词语相混,翻译时照写即可。要特别注意,上文出现了某人的姓名和字号,下文一般只有名而不再有姓,若不注意,就会把这个人的名或字号看作一般词语来加以解释,那就糟糕了。

(2)对。即对译,按词序逐词解释,逐句翻译。遇到代词,一定要弄清它指代的对象。

(3)删。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表句中停顿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的“之”,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之”、“是”、“之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管。

(4)补。即补出省略的部分。古文多省略,翻译时必须把省略的成分或关联词都补出来,这对于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文句非常重要。

(5)调。即调整语序,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这些特殊语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学会抓关键,严守得分点

翻译题总是在词法和句法两方面设置若干关键点,词法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常见虚词,句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个句子的赋分总要具体落实在某几个关键点上,这几个点若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对,分就丢了。有的同学翻了半天,没得分,原因就在这里。如:

(1)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05年辽宁卷)

此句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承”,要译为“承受”、“秉承”;二是“年”,要译为“年成”、“收成”;三是“表”,要译为“昭示”、“显示”。如果这三个词译错或漏译,3分就丢了。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06年天津卷)

这句也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带河”,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应译为“以黄河为带”;二是“固”,作宾语,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译为“坚固的防线”;三是“殷实”,这里是两个词,应译为“众多富足”一类意思。如这几点未抓牢,就肯定丢分。

(3)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06年福建卷)

此句在句式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困”,动词本身表被动,应译为“被围困”;二是“请命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应译为“向勾践请求饶命”。

文言文阅读,词是基础。某些句式虽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但毕竟数量不多,容易掌握,而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古今有变,语法也较为复杂,因此复习的重点应放在词上。词的问题解决了,文意的把握、文句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

五、信息筛选题要遵循“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

六、文意的把握要有层次观念,内容概括要注意因果联系和作者(或文中人物)观点态度的含蓄性。

七、去年的高考题是今年高考的最好模拟题,应让学生认真做一遍去年全国的两套题。去年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也可选择几套难易程度接近我省高考的,让学生认真做一做。教师抓好讲评,务必让学生从中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篇: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1、学习目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平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平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匪:非;贸;买。2,体无咎言。咎:不吉利。3,自我徂尔。徂:到。嫁给。4,女也不爽。爽:差错。5,士也罔极。极:准则。6,秋以为期。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向女子求婚;(2)女子盼迎娶;(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学习要点》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婚后,则“至于暴矣”。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4,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铺陈事实,直抒胸臆。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遗弃的痛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重点段落简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段的大意: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后的悔恨心情以及对婚姻的看法;比兴句:“桑之为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第五篇:高考备考指导: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

高考备考指导: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

2012在大家翘首以盼中纷然而至,当日历翻过旧岁,高考倒计时的钟声也开始抵达做声。马上就要开始第二轮复习了,优秀生要夯实基础,提高选拔性试题的得分率;中等生则把握基础题、突破中档能力题;薄弱生则可主抓基础题,关注能力题。下面是语文学科复

习几点建议。

语文:扩大知识面,有针对性的拾遗补缺

俗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阅读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这样写起作文来,就可以做到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高屋建瓴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重视教材的同时,还应扩大阅

读面,建立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复习观。

语文其实包括三样东西:语感、思维、文化。当然,每一个概念都有复杂的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个框架里看出“短板”在哪里,是基本的语感知识有缺陷,还是思维的层次

低,还是文化底蕴浅薄。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拾遗补缺。

古诗阅读:注意抓住诗的主旨,明确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语句,同时要注意抒情方式的多样化。古诗文默写题,要求字迹清晰、整洁,不写连体字,不写错别字。文言文阅读题,复习要回归课本,进行适当课外练习,保持文言语感。可选择课本中的重点篇目,如史传类的文章进行复习。

科技文阅读:认真比照,防止空间概念、时间概念、逻辑关系错位。社科文考查的主要是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找到问题对应的文本位置,看看答案与文本是否一致,有无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问题;简答题要求以文本为中心,提取关键词组织答案,保证答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散文阅读:要整体把握主旨,明确各种问题的解答角度。比如概括题,从文中选取关键字词加以组合。比如艺术手法的鉴赏题也要能够结合上下文比较切实地解答,要防止空泛、大而化之地解答。文意的判断要从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加以比照

分析。此外,注意一些哲理性散文的阅读训练。

人教学习网的特级教师提醒广大考生:写作要注重审题环节,首先要求准确,在此基础上力求深刻。写作文体上力求规范,议论文要像议论文、记叙文要像记叙文,把这两种文体实实在在地写好。表达要清晰,主旨明确,另外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要关注自己身边人的生活现状,为高考作文积累素材。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书写一定要整齐,保持良好的卷面。第一印象很重要,字不一定要写的多么漂亮,但是一定要规范。

下载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轮  写景诗鉴赏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轮 写景诗鉴赏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虚词 教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文言虚词教师版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例......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

    高考字形题第二轮复习

    高考字形题第二轮复习 一、[考查重点归纳] 《考试大纲》的表述中增加了“常用”两字,缩小了考查范围,一般以2500个常用字为主,主要是考别字。 考查重点为:词语(包括成语、......

    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2014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四)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1.(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

    送别诗和写景诗鉴赏举例

    
第七讲 送别诗和写景诗鉴赏举例 [教学要点]送别诗和写景诗鉴赏举例。
[教学过程]一、送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

    2014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备考指导意见

    科学备考赢得高考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指导意见 直面现实,反思精进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第十二次模考已经结束。从整体情况来看,同学们发挥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离自己的梦想......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共10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专题解说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4

    文学类文本阅读1(山东)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 8分) 佛爷 刘建飞 ①佛爷非得道高僧,乃是民国年间毫州城一著名唢呐艺人——赵玉亭的别号。他出自唢呐世家,其祖上几辈皆......